移工要休假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2003年我們開始遊行、2005年喊出『拒絕奴工』、2007年告訴勞委會『我要休假』,今年呢?今年我們依舊『還沒休假』!」上千名來自台灣各地的移工,13日從台北車站遊行至勞委會,大聲告訴政府:「我們不是機器人!我要休假!」
Anna來自菲律賓,從事家庭看護工,每天早上7點就得開始工作直至晚上10點。「我什麼事都要做,打掃、照顧長輩,很多啦!」Anna剛來台灣的前2個月不敢要求休假,「一來我沒有認識人、二來怕雇主生氣。」幸虧Anna的雇主認為她應該休假,現在Anna每周都有一天可以休息、上教堂做彌撒。
像Anna這樣幸運的移工並不多。來台灣已經8年的陳氏鳳是越籍移工:「前5年我從未休過假!」陳氏鳳激動地指控前雇主的惡形惡狀:「不但不讓我休假,還欠我薪水!」
陳氏鳳前一項工作是在桃園縣復興鄉照顧長者,她得負責兩位長輩,其中阿公是中風患者。陳氏鳳說,復興鄉位處偏僻,買東西非常不便,她和兩位老人經常得分一條秋刀魚當食物。「秋刀魚那麼小條,我怎麼敢吃?都留給老人家。」長久下來,陳氏鳳從49公斤瘦到41公斤。「雇主還懷疑我是不是有病!」一般家庭勞務工薪水是1萬5,840元,扣除仲介費與健保,也還有萬餘元;陳氏鳳前3年每月只領6千8百元,第4年開始剩下5千多,「我都不知道為什麼。」
雇主原本承諾每3年要幫她買機票返鄉探親,也全部跳票。至今還積欠陳氏鳳工資,但她不知道怎麼爭取權益。陳氏鳳離開前任雇主到現在的家庭後才慢慢恢復體重。
「現在的雇主對我很好,每個月有2天假,我才能來遊行。」陳氏鳳揚了揚手上拿的「我都沒有休假、積欠薪水」的布條說:「這是雇主幫我寫的。」陳氏鳳表示,會參加遊行是看到《四方報》的訊息。「休假不只是休息,也才有機會跟管道知道自己權益受損時怎麼辦。」
遊行隊伍一路高唱改編過的「Are you sleeping」,諷刺勞委會只會睡覺、只會拖延。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成員陳秀蓮表示,2003年起,由多個關心移工權益的團體組成「台灣移工聯盟」,希望勞委會制定《家事服務法》,保障家務移工的休假權,但歷經陳菊、李應元、盧天麟直至現任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法案依然被擱置。
陳秀蓮表示,高齡化社會來臨,長期照護需求增加,政府必須正視「家務勞動就是一份『工作』」,這份工作需要勞力、技術、付出,有工作契約、職災風險,也有聘雇關係。「要求立法規範家務勞動的條件,不是爭福利,勞委會不能以『增加雇主成本』的擔憂抵擋!」
台灣移工聯盟主張,若經濟弱勢雇主無力負擔合理勞動條件,應由政府釋出社福資源挹注,而非壓榨看護工。
移工的憤怒積壓已久。天主教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神父阮文雄帶領移工表演「看護工的一天」行動劇時,演到雇主不斷壓榨移工,移工最後憤怒地甩開掃具、脫掉圍裙時,台下的移工忍不住把原本要丟向勞委會的拖鞋,往台上丟。
「這些拖鞋我們要送給勞委會!告訴勞委會:『人要死了!麥擱拖啊!』」移工要求政府遵守甫通過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讓勞動者享有休息、閒暇和工作時間的合理限制、立刻制訂《家事服務法》保障移工權益。
一份外洩的文件讓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出現壁壘分明的狀況,在開議第二天就開發中國家已經覺得遭到欺壓,會議定18日閉幕,未來的10天恐怕長路漫漫。
在英國「衛報」揭露被稱為「丹麥草案」的協議草案後,短短13頁文件立刻引軒然大波,雖然地主國丹麥和聯合國官員都企圖淡化其重要性,表示這只是非正式的「工作」文件,僅提供少數國家參考之用。但窮國和環保組織卻反應強烈,對他們來說,丹麥草案代表窮國和富國的重要歧見,讓彼此的鴻溝擴大,甚至可能讓氣候高峰會觸礁。
77國組織 (G77)輪值主席平恩率先發難,抨擊地主國丹麥草擬的政治性協議提案是「威脅哥本哈根談判過程成功與否的重大妨礙」,將危及試圖完成減碳歷史性協議的峰會。他並向丹麥媒體指責丹麥總理「選擇保護富國」,身為地主國未能保持超然立場。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負責人卡斯騰森指責「丹麥草案」只顧取悅富國和強權國家,而不是為大多數國家服務,不是有遠見的公正方案。他特別指出,草案中似乎刻意降低「京都議定書」的重要性,文件的存在更凸顯出丹麥政府「不透明」的作風。
許多開發中國家認為條文內容在減排目標和籌款上都過於偏袒富國,讓他們承擔無法負荷的減排責任,而處於不利地位。對於丹麥官員的解釋,他們認為,丹麥草案根本不應該存在。
國際樂施會會長希爾說:「窮國就像螞蟻處在擠滿大象的房間裡,隨時可能被擠出氣候會談。」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蘇偉雖然表示尚未看到丹麥草案,但已對相關內容表示反對,指出文件中所定的排放量時程超出貧窮國家的能力。蘇偉並直指美國和歐盟承諾的減排目標不足,日本則為減排設下不可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