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要休假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2003年我們開始遊行、2005年喊出『拒絕奴工』、2007年告訴勞委會『我要休假』,今年呢?今年我們依舊『還沒休假』!」上千名來自台灣各地的移工,13日從台北車站遊行至勞委會,大聲告訴政府:「我們不是機器人!我要休假!」
Anna來自菲律賓,從事家庭看護工,每天早上7點就得開始工作直至晚上10點。「我什麼事都要做,打掃、照顧長輩,很多啦!」Anna剛來台灣的前2個月不敢要求休假,「一來我沒有認識人、二來怕雇主生氣。」幸虧Anna的雇主認為她應該休假,現在Anna每周都有一天可以休息、上教堂做彌撒。
像Anna這樣幸運的移工並不多。來台灣已經8年的陳氏鳳是越籍移工:「前5年我從未休過假!」陳氏鳳激動地指控前雇主的惡形惡狀:「不但不讓我休假,還欠我薪水!」
陳氏鳳前一項工作是在桃園縣復興鄉照顧長者,她得負責兩位長輩,其中阿公是中風患者。陳氏鳳說,復興鄉位處偏僻,買東西非常不便,她和兩位老人經常得分一條秋刀魚當食物。「秋刀魚那麼小條,我怎麼敢吃?都留給老人家。」長久下來,陳氏鳳從49公斤瘦到41公斤。「雇主還懷疑我是不是有病!」一般家庭勞務工薪水是1萬5,840元,扣除仲介費與健保,也還有萬餘元;陳氏鳳前3年每月只領6千8百元,第4年開始剩下5千多,「我都不知道為什麼。」
雇主原本承諾每3年要幫她買機票返鄉探親,也全部跳票。至今還積欠陳氏鳳工資,但她不知道怎麼爭取權益。陳氏鳳離開前任雇主到現在的家庭後才慢慢恢復體重。
「現在的雇主對我很好,每個月有2天假,我才能來遊行。」陳氏鳳揚了揚手上拿的「我都沒有休假、積欠薪水」的布條說:「這是雇主幫我寫的。」陳氏鳳表示,會參加遊行是看到《四方報》的訊息。「休假不只是休息,也才有機會跟管道知道自己權益受損時怎麼辦。」
遊行隊伍一路高唱改編過的「Are you sleeping」,諷刺勞委會只會睡覺、只會拖延。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成員陳秀蓮表示,2003年起,由多個關心移工權益的團體組成「台灣移工聯盟」,希望勞委會制定《家事服務法》,保障家務移工的休假權,但歷經陳菊、李應元、盧天麟直至現任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法案依然被擱置。
陳秀蓮表示,高齡化社會來臨,長期照護需求增加,政府必須正視「家務勞動就是一份『工作』」,這份工作需要勞力、技術、付出,有工作契約、職災風險,也有聘雇關係。「要求立法規範家務勞動的條件,不是爭福利,勞委會不能以『增加雇主成本』的擔憂抵擋!」
台灣移工聯盟主張,若經濟弱勢雇主無力負擔合理勞動條件,應由政府釋出社福資源挹注,而非壓榨看護工。
移工的憤怒積壓已久。天主教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神父阮文雄帶領移工表演「看護工的一天」行動劇時,演到雇主不斷壓榨移工,移工最後憤怒地甩開掃具、脫掉圍裙時,台下的移工忍不住把原本要丟向勞委會的拖鞋,往台上丟。
「這些拖鞋我們要送給勞委會!告訴勞委會:『人要死了!麥擱拖啊!』」移工要求政府遵守甫通過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第4款規定,讓勞動者享有休息、閒暇和工作時間的合理限制、立刻制訂《家事服務法》保障移工權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課堂上第一次報告自己的資格考文章,因為自己並沒有用高深的理論來做解釋,只用簡單的三個假設來統合並解決十二個一直有爭議的現象,講完後大家的反應比較像是"錯愕"和"難以接受".

我憂慮地坐在台前等大家提問,發現大家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關於例句的語感和編排方式,好像對文章裡面提到的解決辦法不感興趣,只有一個日本的學長覺得日文好像也可以這麼做.

還有一個學姊非常平淡地說:"喔,很簡約."

當下真想跟老師說下半堂課我能不能提早走.

可能要接受這個東西真的需要好一段時間,或是我想辦法把它講的很高深也許會好一些...

--------------------------------------------------------------

最近室友的門都關起來,早上在自己的房間聽見室友學妹逃跑似地衝下樓梯出門,心情有點受到影響,於是開始唱題.

想想已經好幾天了,還沒有跟她說到話,我始終不清楚何時才是適合跟她說話的時機.

昨晚本想等朋友說些什麼,像跟屁蟲一樣的等待著,說說近況或是其他事情也好,結果也是什麼都沒說到又各自做自己的事了,

實在是不喜歡這種生活,因為總覺得"心之牆"會在一點一點的遺忘與忽略中累積起來,

有時候,為了逃避這種可能的疏離,我會把門關上,假裝自己也很忙.

----------------------------------------------------------------

遇到人一定打招呼,那個人就會記住你,雖然不熟或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是之後有一天他一定會主動或是願意跟你說話.將對話落實到生活中,應該也是這樣開始的吧.

因為持續在系辦以及所辦跟遇到的人打招呼,很自然地就有機會跟不認識的人多說幾句話,在路上突然遇到他們的時候,他們的笑容會提醒自己要注重家人 朋友們以及身邊的人.

----------------------------------------------------------------

一個平常都會打招呼的學姊在課後來信給我打氣,我再次感受到不論如何也要堅持的那些像打招呼一樣的小事一定不會白費,真是非常開心.

希望室友學妹有一天會想起那些事情,我現在就先不要打擾她好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我們的家庭背景、個性都不一樣,可是目標是一樣的。

那就是世界和平。

--------------------------------

2.

我們都擁有「同樣作為一個人的溫暖的心」,因此,一定有能夠敞開心胸對話的契機。

--------------------------------

3.

座談會就是把「對話」落實到現實社會中的運動。

對話不應只侷限於大人物之間。

湯恩比曾對池田先生說:「能打開人類的路只有對話而已。你還年輕,希望你今後和世界有識之士繼續對談。」現在,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更是如此。

--------------------------------

4.

科克斯博士在年輕時曾在工作上遇到挫折,這時他的父親對他說:

「怎麼啦,打起精神吧。你以為大家都沒有失敗過嗎?每個人都是如此。以後更小心就好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午準備要報告資格考的handout,看了同學W的範本,總算了解老師為何覺得W是他教過的最聰明的學生.

W的論證非常細膩嚴謹,做的題目雖然也很生活化,不過他以簡潔直接的方式來應用非常難的理論,引用的文章難度大概是一篇抵我三篇,我瞬間感到自己做的真的還不夠好,給自己的磨練也不夠.

磨練不夠的地方在於,如果我也碰到了要念那麼難的東西的題目,究竟有沒有能力讀懂然後說明清楚?

我該不該做完這個題目後再接著挑戰之前那個更難的?總覺得這樣才不枉費自己來這裡讀三年的碩士.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上3點半 課後才藝大受歡迎
 
 
【編譯魏世昌整理報導】加拿大一所中學,祭出課後烹飪教室等才藝班課程,有效減少了學生放學後沒地方去的困擾。
課程多元 更勝補習班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之星》報導,多倫多社區基金會與多倫多教育局於今年10月合作創立了「愛上3點半」(Beyond 3:30)的課後才藝班。這個試驗性的課程讓較貧窮地區的學校開放至晚間8點才休息。而這項課程安排更勝於課後補習班。親自至羅克利夫中學走一遭,會看到學生在這兒上棋藝、瑜珈與自製比薩餅等課程。
目前就讀8年級的高爾(Khadar Gaal)放學後在料理廚房烹煮食物。扁豆在他神奇的手指頭上搞得黏黏的。他說,他很喜歡放學後窩在羅克利夫中學開設的烹飪課程,他現在能夠親手做出印度菜了。
「這是最棒的課!」他說。「你可以在這邊做任何事情,還有老師會幫忙教導我做作業。」至於他親手熬出來的湯,他說:「雖然看起來有一點怪怪的,但嘗起來的味道可是相當棒的。」
助貧民改善學習環境
維姬.布蘭科(Vicky Branco)為「貧民區模範學校計劃」(Model Schools for Inner Cities)主持人,該計畫由多倫多教育局所倡議推動,目的在減少來自貧窮地區學生的學習障礙。布蘭科表示,「愛上3點半」的發想是來自於多倫多社區基金會每年的「風險評估」報告,當中顯示當地中學生由於課後沒有地方去,常陷入高風險的活動中。
課後課程設立的目的,就是要改善那些來自於經濟相對弱勢家庭的孩子的學習環境;由於經濟狀況不允許,她們通常無法前往才藝班學習音樂或溜冰等課程。多倫多社區基金會提供了加幣30萬元(約新台幣9百萬元)的補助款。「能夠見到所有的孩子都想參與這門課程,同時家長們不會再擔心孩子們下課後沒地方可去,這真是太棒了。」布蘭科說。
是廚房也是書房
在羅克利夫中學中,共有30名學生像高爾一樣,在料理廚房裡頭寫每天的回家作業;還有些人則忙著切洋蔥、大蒜、甚至烹飪著異國料理。
營養師雷切爾(Rachel Masters)為烹飪課程的指導教師,她帶領了一群學生一同製作點心。而到了用餐時間,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前往烹飪教室自行製作料理。到目前為止,雷切爾最受歡迎的招牌菜是黑豆墨西哥口袋餅。
一名7年級的學生亨利(Cherrice Henry)說所有食材中,她最不喜歡的是辣椒。她偏愛鷹嘴豆、鳳梨馬芬與胡椒蘿蔔比薩。「我把這套食譜帶回家準備大顯身手給爸媽看!現在我手上有2道想親手嘗試看看的料理。」
這套課後課程也設有導師,與約克大學的學生志工一起協助學生完成作業,同時指導像是音樂、瑜珈等特殊才藝課程。塔格特(Mistey Blue Taggart)過去常常在放學後與朋友在街頭上無所事事閒晃。但現在她愛上這個課程了,因為她在這交了很多朋友,她的成績也改善了。「我們現在學的是乘法表,在考試中我答對了2/3的題目。」
課程負責人羅恩.瑟多夫(Lorne Sederoff)說,「愛上3點半」課程的參與率逐漸增加中,還有許多的孩子們也開始討論起這門課。
「他們感到非常興奮,這點燃了我們的鬥志。」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碳交易陰謀 企業賣權賺大錢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哥本哈根會議在台灣時間7日下午召開,談判內容將成為全球面對全球暖化的關鍵議題。台灣的環保團體憂心,各大排放國將二氧化碳視為可交易物,可能積極推動碳交易,若是如此,將無助於減碳。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剛到台灣時,正當台灣引進外資如連鎖店麥當勞,他說「現在各國包括台灣在內的環保署關心碳交易,就跟當時一樣,是在引進垃圾政策。」

碳排放總量才是重點
文魯彬指出,國際間提出的「碳交易」是企業為開發全新市場的陰謀,過去高排放的企業反而擁有更多免費碳權並能交易,根本是圖利企業。環署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中不但沒有提出減碳期程與目標,主力甚至只有碳交易,環團批評應將碳交易相關條文全數刪除,要求政府課徵能源稅。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播放美國環保團體製作的「碳交易故事」(The Story of Cap and Trade)動畫,戳破碳交易的問題。動畫中顯示,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要避免氣候災難,在2050年前需將大氣中的碳含量降低到350ppm,意即全球碳排放量需降低80%以上;部分製造次級房貸的大企業在氣候危機中,則提出碳交易的觀念,首要之務是進行總量管制。
總量管制是為了確保碳排放量可在一定的額度內,由政府分配「碳權」(二氧化碳排放權),而每年分配量會變少;這時會有創新公司加入,發展清潔生產機制協助企業降低排放量,二氧化碳降低後,多出來的碳就可出售給無法降低的企業或國家。
但看似不錯的制度卻大有問題。碳交易最大的問題在於「免費碳權」與「抵減」,「免費碳權」允許工業污染者免費取得部分碳權,製造愈多汙染的、獲得愈多碳權,簡直就像是鼓勵企業製造出這些問題。

歐洲施行效果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實施碳交易後,碳權價格上漲、消費者能源成本上升,但碳排放並未降低,唯有污染者透過交易制度賺了數十億美元。碳交易中的「抵減」制度加速企業賺錢速度。
「抵減」在理論上,是將多出的碳權賣給想要釋放更多碳的污染者,但目前難以有效證明是否有碳被移除以產生抵減的碳權。如印尼的Sinar mas公司砍掉原始雨林種棕櫚樹,獲得抵減碳權,卻造成文化和生態浩劫。甚至企業可以先聲稱自己原要擴廠2倍,但將計畫縮減為1倍,也可以獲得抵減碳權。

課能源稅 助產業轉型
環保署長沈世宏在立院備詢時,仍希望儘速通過含碳交易的溫減法。沈世宏認為,這樣將有法源落實碳盤查、監督企業減碳。他的發言引發民間團體批評。綠黨發言人潘翰聲直指,環署推動含碳交易的溫減法是讓「台灣綠金外流」。潘翰聲質疑,總統馬英九的減碳政策是「課碳稅」,為何變成「碳交易」?他分析,課徵能源稅可讓排放廠商與開車民眾所付的成本留在台灣,降低其他民眾的所得稅,促進產業結構轉型與綠能發展;若推碳交易,排放廠商的成本只會拿去國外買碳權,難以查證是否真的減碳。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碳交易不能當作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手段。即使2050年全球可降低80%的碳排放,但至今全球都還在排二氧化碳,意味著2050年,大氣中的碳濃度仍會飆高。

發展再生能源救地球
謝和霖批評環署的兩手策略,「溫減法根本沒期程,到底要怎麼管制?環署不斷通過大開發案,如中科四期等,都會製造更多二氧化碳。」加上六輕五期,六輕四期擴建、國光石化、中龍鋼鐵及中科四、五期的陸續開發,就算全台民眾都不用電,也無法降低碳排放。「環署等於拿溫減法騙人,不管制又大放送,把碳權給大污染源!」
環團認為,碳交易若能從溫減法中刪除,溫減法就可有很多減碳實際措施;配合課徵碳稅,將進一步迫使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潘翰聲說,目前兩黨都不願課碳稅,甚至以產業會出走讓民眾恐慌經濟蕭條為理由,「但鋼鐵這些大排放戶用了台灣1/3能源,GDP貢獻卻只有3%!」
潘翰聲表示,課碳稅並降所得稅,可整合貨物稅、牌照稅、燃料費、空汙費,讓主要稅基從受薪階級佔7成的不合理結構,逐漸轉到企業負擔的能源稅,但政府卻不告訴一般民眾課徵能源稅的利多,導致能源稅遲滯不前。
環團呼籲政府立刻啟動能源稅相關方案,將錢留在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及其他相關綠色產業,才能落實減碳。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建路遙下

更新日期:2009/12/09 00:17

文■胡慕情 圖■中央社

 

安全與謀生問題是部落原民災後最擔心的議題,也是不想匆促遷村的關鍵。特定區域一旦劃分,族人要面對的是土地是否被剝奪或降限使用?在重建條例通過前,民間團體與災民最擔心的事:強搶土地可能再度發生。

 

二分之一等於全體?

 營建署綜計組長陳繼鳴說明土地降限使用的標準。他說,若與災民溝通協調且已完成法定的戡定土地程序並公告實施,土地降限使用狀況不會因重建條例失效而有變化、是「永久性」的規範。

 

土地被劃定不能居住,卻又不願被徵收的居民,政府不會阻止居住使用,但會降限使用。若有族人已選擇住在永久屋,卻堅持回到已被判定為危險區域的原居地興建農舍的話,「可能無法住永久屋。」

 

高雄縣政府喊出「劃為特定區域,縣府就可斷水斷電」的消息傳出,中央重建委員會於11月6日宣佈了「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專案小組作業要點草案」,其中有關災區劃定特定區域現階段優先勘查劃設住宅區部分,要加速辦理安置作業。關於遷村一事,只要「經與原住居者諮商取得共識部分,經過一定程序辦理,並經1/2以上原住居者同意者,應可視為取得共識。」災民質疑:一定程序是什麼程序?是部落居民無法公開參與勘察的程序嗎?為什麼是1/2的居民同意即可,部落是一個大家族,政府不了解嗎?

 

陳振川表示,政府雖不會強制居民搬下山,「但可能道路不修、水電不通,居民要住必須自負風險。」

 

執政者避談國土復育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很怪。」廖本全嘆了一口氣說,若「區域重建綱要計畫」要能有效推行、落實重建,必得先確定國土規劃、進行分區,另方面則提出國土保育計畫。「重建的事,只要有國土復育條例和國土規劃就可以了。」

 

廖本全說,國土復育是執政者避談的鬼魅、救災不力打擊人民對執政的信心,卻又碰上縣市長選舉,一個複雜讓人難以看透的區域重建綱要計畫是必要的:透過綱要內容的錯置,可以灑錢做工程、統包原本被力擋的法條、利用區域綱要重建計畫的模糊曖昧處理遷村問題

 

小林滅村情況恐重演

 莫拉克災後,士文溪上游左岸區位更新增大崩塌地35公頃、原有崩塌地則累計擴大為19公頃,一旦開發,在洩洪排砂時,可能對對岸山壁產生衝擊、小林滅村狀況可能重現,開發後的水則又是為了提供給工業使用。

 

「從國土規劃的觀點來看,這就是不斷開小門。」廖本全說,區域重建綱要計畫裡雖談策略分區如禁止發展區等,看似關門,但對開小門卻毫無防備。他沉重地問:「把原住民驅趕下山又如何?區域重建綱要計畫根本沒有規範到真正該被規範的事。」

 

廖本全判斷重建勢必無效且失敗。「因為綱要計畫就只處理政府想做的事,只管把人遷走,對於處理土地徵收和被徵收土地的人的就業與後續生活問題等並不在意。」

 

借用原民生活智慧

 大仁科技大學原住民發展中心主任台邦‧沙撒勒認為,重建絕對需要原住民的智慧。他不認為重建就只能是「住山下」或「住山上」兩種對立的選擇。「過去我們把人跟山林抽離,不符合原民在山林裡生存數千年的文化傳統。很多獵人長老對山林都有很深刻的認識,生活習俗可成為山林保育的哲學。」

 

台邦‧撒沙勒說,許多獵人在漢人社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但他們回到山林真的可表現出和自然合一,扮演稱職的山林守護神的工作。」

 

傳統農耕已無法滿足居民生計。以霧台為例,無業居民佔20.41%、自由業是37.32%,等於近6成失業人口,即便有收入,月收入一萬以下也佔了75%。

 

台邦‧撒沙勒說,霧台有6成5保留地都在使用,但有部分休耕,「若不強迫遷村,讓原民守護山林,對原民與山林都是好事。」 台邦‧沙撒勒提出「汛期時住山下、冬天是獵季,可讓原民上山。」他主張在山上設工作站,讓族人進行長期生態調查。生活可以有很多種安排跟模式,重建應該照不同聚落的形態重新開始。

 

「大家很希望保有土地,即便被遷到平地還是想要繼續利用,這是對祖傳土地不放棄的心態。」台邦‧沙撒勒說,危險聚落當然不要住,但有更彈性調整方式,而非要部落二選一。

 

重建必須完整

 重建是整體性的,遷村不是第一要務,步驟應是中繼安置並進行國土規劃與國土復育。廖本全說明,國土規劃是透過分區、分類,對現在至未來的國土所有使用清楚規範、管理。國土復育則是針對過去土地被體制規劃後被不當「開門」的部分,進行關門工作。

 

「國土規劃和國土復育是兩件事。」廖本全強調,當重建將兩件事混在一起(即現在的區域綱要計畫),就會產生原住民必得遷村結果以保育國土的結果;政府不面對問題,將原住民必得遷村產生的流離結果再交由「慈善機構或企業」認養,不但是把重建問題大雜燴,也把災民大雜燴。

 

廖本全不能接受把災民交付企業的說法:「這是政府徹底的無能。企業就是要營利,政府怎能把人民交給企業照顧?」11月25日,部落災民北上抗議,要求有中繼政策,行政院長吳敦義卻說:「慈濟600戶永久屋一定要住滿」、「又有中繼屋又有永久屋,哪有那麼好的事」讓災民更擔心,在政府只有遷村沒有重建的政策推動下,她們將成為被遺忘的一群,要求政府正立刻停止遷村政策,正視災民需求,才有可能真正重建。(完)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建路遙 上
 文■胡慕情 圖■中央社
 
11月20日,莫拉克災後第104天,被泥沙掩埋的旗山鎮麥當勞,耗資1千5百萬元,以嶄新面貌重現人間營業。鄰著一條馬路便是旗山溪,砂石車馬不停蹄地進出、工人賣力打造景觀橋、便道鋪上柏油…重建的一切似乎上了軌道,但眼光望進更遠的偏鄉災區,重建政策像煙花般虛無。唯一確實的是驅離,要原住民離開她們的家鄉、部落,與土地
車子從旗山一路行駛至六龜、寶來、來到桃源鄉,沿途的崩塌地令人怵目驚心。行經荖濃溪泛舟處與新開村、寶來溫泉區,怪手一台又一台、砂石車一輛又一輛。工程進行著,流失的路基被蛇籠和水泥鞏固─即便每個坍方重毀的地方都有災後遺留的水泥攔沙壩體和各種固床工設施。

全面整治 只為心安
水利單位挖平河床,開闢出新的道路。挖走砂石、整平、鋪路、新橋新水泥新堤防,舉債通過的1千2百億重建經費,其中162億耗費在進行中央、縣市管河川復建、疏浚與排水計畫工程;明年6月前,要完成2千5百萬立方公尺的泥砂疏浚。10月11日的全國治水會議中,包括長期關心治水的民間團體與水利學者都認為不須疏浚,但疏浚依舊如火如荼地展開,都因地方首長的堅持。
「其實我們知道不是每個地方都需要整治,但還是要做。」屏東縣長曹啟鴻的機要秘書黃麗霞,在11月25日的水學論壇中坦承,水患造成極大損失,疏浚與築堤成為民眾訴求,但築堤不見得是最好的手段。其實築堤是心理保全作用較多
屏東縣政府和其他重災區縣市首長一樣,強調絕對必須執行疏浚與築堤的工程。黃麗霞表示,風災前,部分河川就有淤積過量問題,河川疏浚仍有必要;莫拉克災後,河川淤積量落差過大,若不疏浚將更危險,屏東縣府已評估河川高層,確認對構造物不會造成影響再進行。
屏東縣主張危急河川全部疏浚,針對下游希望徵收部分私有高灘地,上游則希望部落遷村。黃麗霞以來義部落為例,「當地土方和村莊一樣高,再不疏浚,明年很危險。」部落目前尚未同意遷村,縣府不會擴大規模,但支持來義部落遷村,方便擴大整治。黃麗霞說,若部落不遷,只能做小規模整治,屆時明年汛期再來,只會耗掉更多社會成本。

不當疏浚 形同災禍
然而,疏浚並非只是考慮河川高層與構造物安全的問題,疏浚也絕非治水。在全國治水會議中,綠色陣線協會成員林長茂直指「疏浚,首先要知道砂石從哪裡來。」大量砂石的產生多半源自行政管理疏失,如超限利用取締不彰與造林政策。
台大名譽教授洪如江提醒,治水應是「水土林海一起治」。他指出,台灣多數河川中游後段及下游河口及至海岸線都有嚴重沖刷問題,造成橋墩基樁懸空、兩岸堤防基礎崩壞,都因上游泥沙供應不足,需要仔細評估。
洪如江表示,從過去至今,整條河流哪裡該浚、哪裡不該浚,水利署都沒談清楚。河川疏浚量與疏浚處都可透過水工模型試驗得知,但水利單位從上游一直疏到下游,從不談溪流上游興建水庫與攔沙壩等問題,「不當疏浚只會造成更嚴重的沖刷,進而釀災。」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理事長游繁結直言「現有大量土方應以原地保持為主。」但土方還是一台一台被運出去了。

國土規劃 紙上談兵
災難發生後,政府談國土規劃、談遷村、談疏浚、談發展有機農業、談振興漁業。但除了將部落遷至永久屋外,其他都是紙上談兵,彷彿多說幾次,國不再破而山河就會恢復。
回頭思索這次莫拉克風災造成龐大災害的緣故,超量暴雨不過是催化劑。土石崩落緣於沒有樹木抓住土地,海濤般的破堤湧水是因人類濫佔河道、加上地層下陷的雙倍效應
所有禍害都能追溯出緣故,真的想解決災害,必得解決災害發生的根源。但「重建」卻被化約為「環境被破壞的地方不要住人」。而「環境被破壞的地方不要住人」進一步有著選擇性─上游,也就是原住民必須離開,超抽地下水的漢人居住地區卻仍能居住、行政院再度喊出「石斑養殖王國」
經建會10月9日核定區域重建綱要計畫,成為正式的重建綱要計畫。「區域重建綱要計畫」開宗明義指出:「從慘痛的災變中,我們深刻體認到國土保育的重要性,請經建會限期儘速提出以國土保育為上位的區域規劃方案,做為災區重建的指導原則,讓基礎建設重建、家園重建及區域產業重建能據以順利展開,當重建完成之後,現在的災民可以居住在一個更適合人住、更好的地方」。

重建計劃有如雜燴
但災後3個多月,部分的路在修復、部分的橋樑在重建、災民卻依然住在軍營、住在旅舍,或被留在不清楚知不知道安全的區域;這些部落災民,被政府以安全為由,不斷被說服住進永久屋。居民質疑:「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中被塗滿鮮紅的區域,難道真的不安全?即便不安全,難道那些地方永久不安全?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直指:「區域重建綱要計畫看起來好像很好,但又有一些怪。我看了好久終於明白怪在哪裡:因為這個計畫根本就是大雜燴、大拼盤!
「區域重建綱要計畫」中,幾乎全被畫上紅色的、不得發展的重災區,明訂「公共設施與聚落不再重建」。目前政府初步劃定台東的嘉蘭、富山部落為特定區,台東縣政府將辦理後續中期安置及永久屋興建配住等。被畫為特定區域內的房屋不得住人並且「原則拆除」,不過可由部落共同決定是否作為部落公共財,以及使用與保留方式。
政府說,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但迄今為止已被劃為特定區域的台東部落族人,卻不知道一旦遷村後要怎麼謀生?(待續)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簽兩公約 台灣人權仍不及格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台灣自1967年簽署「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公約」後,今年終於批准並通過國內法,宣示台灣人權往前邁進;但台灣人權促進會7日分析兩大公約通過後的人權保障狀況,卻發現台灣還不到及格邊緣。
台權會副會長廖福特表示,台權會在每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都會發布台灣十大人權新聞。廖福特指出,3月31日總統馬英九批准施行兩公約至今已9個月,但行政部門實施狀況不如預期,加上缺乏專職機構如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侵害人權狀況頻生。
台權會選出司法人權、政治公民、原住民、環境、勞動、新移民、性別、媒體與醫療人權相關新聞,其中,政治公民類的「集會遊行自由」蟬連3年上榜;日前通過的中科四期爭議引發公民團體批評「環境民主不進反退」;至於莫拉克風災後政府草率遷村作為,也讓原民面臨滅族憂慮。
拿集遊法當籌碼
台權會長林佳範表示,去年因陳雲林來台事件,讓集會遊行法得到修法空間,雖修法版本將許可制改為報備制,但仍限制重重。林佳範不解,政府既然說「把街頭還給人民」,當民眾對集遊法仍有意見時,為何說「再吵、再不滿意就不要修法?」
林佳範指出,公民政治權利公約中規定集會結社是最基本的自由,其中第21條也提到和平集會的權利要被承認,但立院卻於日前通過「行政中立法」,廣泛限制公立學校兼行政職教師及中研院在內所有研究人員不得參與政治;通過附帶決議要求教育部修改「教育基本法」,以限制所有公立教育工作者的集會自由,此舉根本是向集權國家邁進。
強遷部落恐滅族
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原宣幹事歐密.偉浪對於政府欲強制遷徙災區部落感到憤怒。歐密.偉浪指出,這次原民災區超過7成,政院草率通過重建條例,明訂被劃為特別區域的部落就要強制遷村、降限原民土地使用、主道路不編預算修整,「政府希望一次到位,卻讓族人的原鄉半癱瘓,文化和人權被嚴重侵犯。」
「在地族人根本未充分知情與討論參與!」歐密.偉浪批評,族人不斷陳情遊行,抗議政府粗暴訂定政策、忽略原民對家的概念是集體的,將原民全數遷至平地,「會讓族人像吉普賽人一樣流浪,誰也不知道誰是哪一族!」呼籲政府暫停遷村。
台灣環境行動網秘書長林仁惠痛批環保署破壞環評體制。林仁惠指出,台灣環評政策看似民主,有委員專家討論、居民陳情最後再定奪;但以中科為例,中科環評前後開了8次、每次都遭到民意反對、開會時也有環委提出質疑或保留或不同意開發,「但環署官員跟政府單位都在護航!有委員不同意,主席卻說無異議通過!嚴重危害民主程序!」
台權會秘書長蔡季勳說,這10條新聞只是今年人權狀況的冰山一角。兩公約要對台灣人權起功效,需要公部門整體意識提昇,在提出法案、執行政策的過程,都需以國際人權標準為念;另方面則要靠完整監督機制確保公約落實。
12月10日,馬英九將宣布兩公約施行法生效,民間團體希望社團政府先建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作為改善人權病症的第一帖藥方,立刻停止錯誤政策以避免繼續危害人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自己的判斷能力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下午和朋友聊完後,以及,在老師不斷的「提醒」中,我在整件事都到了尾聲的時候,才豁然開朗。

--------------------------------

我有「自以為是」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跳不出自己的情緒和當下的情境。

一旦無法脫離,就聽不懂別人說的話,甚至會誤解別人。

接著,就「脫軌」或是「失去控制」了。

---------------------------------

「處理自己生活上的事情的智慧」一直被「難以清楚地認識、辨識自己真實的樣子」給遮蔽了。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它會讓人沒有辦法好好地完成每一件事(而且是「靠自己」獨立完成),不斷地在某個地方停住、走偏,因此事情也常常做不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程度以及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

我做的事情讓人更加地難以理解或憤怒,是因為那些事情本來都是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好的,例如訴訟書以及資格考中的許多地方。

---------------------------------

除了這些事情以外,我還有沒有能力考慮到自己以外的地方或事情?能不能做「整體、全盤的」思考,並且已此為基礎去考慮優先處理的順序?

最終而言,一個人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同朋友所說的,取決於能不能一直清楚地意識到「我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

那一刻,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我曾經時常提起此事,可是這件事卻沒有內化到我自己的心態中。

這才是最重要的事。希望自己以後不要再忘記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照與移工系列二:不良照護制度 摧毀移工生活
 文■胡慕情 圖■郭晉瑋
 
「移工這一塊我們幾乎無法擋、不太可能減少,因為那是完全不公平的競爭。」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直言,長照希望逐步削減移工的想法根本難以落實,加上制度不良,變相使移工看護品質堪慮,長照制度出現大漏洞。


移工提供人力需求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指出,對家中有失能者的家庭來說,聘用語言不通且缺乏正式照護訓練的移工照顧失能者「往往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在台灣,照顧責任大都由家庭獨自承擔、家庭必須吸收大部分照顧成本。
但失能者照顧往往是全天候的密集照顧,為使失能者的照顧不致於影響家庭正常生活,迫使有需要的家庭必須仰賴較為便宜的照顧人力,解決失能者的照顧需求。
吳玉琴認為,長照要降低移工在台人數,首要之務應先整頓薪資結構,但勞委會長期無作為,不但使本勞看護工找不到工作,便宜的移工也被過度濫用。吳玉琴說,本籍看護工「很貴」,動輒一天索價2千元、也不是24小時守候;「這種價碼是在醫院緊急狀況時的價錢,不該成為普遍的台籍看護工薪資。」

勞動加班缺乏保障
漫天喊價加上移工便宜(往往只需最低工資15840元)的結果,讓台灣人愛用移工,「移工是萬能的,被引進後不只做照護,竟連家務事都要做!」吳玉琴既感嘆又不解,為何台灣人竟覺得家庭看護工缺乏勞動條件保障是合理的?
一般來說,看護工可分為機構和家庭類兩種,但無論哪一種移工,都處於被剝削狀況。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秘書長吳靜如以機構類移工為例,雖然機構移工隸屬勞基法保障,但機構雇主經常會利用「勞基法第84條之1」跟移工合議,要求移工工作超過12小時也不能收加班費。
吳靜如說,在TIWA過去協助的案例裡,不論移工有沒有和雇主協定簽署約定,不給加班費和固定休假的狀況依然不勝枚舉;許多移工透露,自己在簽下所謂「勞基法第84條之1」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簽什麼,直到遲未收到加班費才恍然大悟。

被迫執行護理工作
在機構裡,幾乎每位移工都得負擔平均超過12小時、照顧15至30人的工作量,晚上則可能一整層病床超過40人都只由一位移工照顧。依法規定,養護機構內移工與專業照護人員應有一定比例,但TIWA直擊許多機構後發現,機構內移工數量總遠多於專業護理人員。
吳靜如以一家位於板橋、有3個不同名稱但位於同一棟樓的養護機構為例,養護機構內每層移工有5至6人,台籍勞工只有一位;甚至曾發現養護機構內只有移工的狀況,移工被迫執行專業護理人員工作如打針、抽痰的狀況層出不窮。
這些違法、折損照護品質事件卻不易被發現,吳靜如說:「因為機構呈報比例人數時,有的會把『行政人員』算進去,若沒仔細稽查,根本不知道。」部分機構雇主為防移工受不了龐大工作量逃跑,更會進一步扣留護照、限制出入,已構成違反《人口販運防治法》的規定。
勞委會職訓局長林三貴表示,機構移工不同於家庭看護移工,絕對要適用勞基法;但他坦承,勞委會與內政、衛生單位聯合稽查後發現,養護機構移工確實遭受不當對待,其中以工時超長、積欠薪資最為常見,已構成剝削條件。
吳靜如透露,因機構內積欠薪資、違反勞基法情事頻生,去年勞委會同意在一年內清查所有機構內移工的勞動狀況;但雇主為因應稽查也衍生對策,「我們的感覺是,仲介愈來愈清楚這件事,都會強迫移工簽勞基法第84條之1,移工被剝削的狀況依然沒有改善。」

仲介制度掌控移工
「要好好照護長者,以目前移工的狀況是不可能的。」吳玉琴說,她不是污名化移工,而是整體照護與勞動制度都對移工不利。她以目前長照推動的制度為例,要能成為長照照護員,至少要接受90小時以上的職前訓練、每月也要固定在職訓練,「但移工幾乎沒有訓練,到台灣以後就立刻被關住。」
移工來台透過仲介制度,高昂的仲介費用使得仲介不肯放開掌控權。吳靜如直指,對家庭類移工來說,仲介甚至大於雇主。尤其雇主多半覺得自己對法令不熟,幾乎什麼事都交給仲介處理。
天主教越南外勞配偶辦公室的阮文雄神父表示,曾有一位外籍看護阿梅來台二年,薪水被扣押、從沒有休假;阿梅某天精神崩潰,持刀砍死雇主,隨後跳樓自殺不成而雙腿癱瘓。

推動《家事服務法》
移工的處境需要改善。多個移工團體組成台灣移工聯盟,主張「移工全面納入勞基法」,以及通過《家事服務法》。吳玉琴對此相當支持,「一來是被濫用真的很可憐,當移工勞動條件被剝削,可能會虐待老人,這是惡性循環。」
然而,《家事服務法》推出多年,至今仍被擱置、無法通過。林三貴說,今年7月勞委會已設立「1955」專線,移工若遭受不當對待,可先透過這管道通報;目前有些個案已透過此管道被揭發,勞委會也已進行緊急安置。 
林三貴表示,勞委會不是不願推動《家事服務法》,目前勞委會勞動條件處也在著手處理中、立法院承諾盡快進行,但因「家事服務工作者」實際工作時間、待命時間與休息時間難以區隔,若要全面適用勞基法仍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會和民間團體再商討,預計在明年上半年推出草案。
讓看護移工適用勞基法只是促進人權與保障照護條件的第一步。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未來將上路的長照保險還需仔細調整,避免重蹈現在的照護狀況。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新:讓私校競爭陸生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教育部10日起巡迴全台舉行「承認大陸學歷及開放陸生來台」公聽會,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認為,教育部應全面開放陸生名額,讓私立學校自由競爭,台生權益交由國立大學保障。
賴鼎銘表示,2%外加陸生名額,實在太少。以世新的招生名額來看,頂多收40名陸生,很難達到刺激學習的成效。他認為,過多的保護反而會讓學生失去競爭力。在國際化的趨勢下,部分學生選擇國外大學就讀是不可避免的,美國辦學成效良好的多半是私立學校,這說明競爭壓力會促使學校增聘師資、改善軟硬體環境吸引學生就讀,提升整體競爭力。
面對外界質疑陸生稀釋台生學習資源,賴鼎銘並不擔心。「因為陸生人數太少」,台灣大專院校招生都不足額,怎麼會稀釋?他反而覺得,少子化才是台灣教育亟需解決的困境,「學生能力強比較重要。」教育部的陸生政策不鬆綁,私校辦學施展不開,讓他相當憂心。
賴鼎銘說,國立學校佔據多數的教育資源,他強烈主張開放私校自由競爭陸生。現在各縣市都有國立大學,他認為可以參考美國經驗,國立學校優先招收50%當地學生,保障台生權益;私校則提升素質,吸引陸生就讀,一方面提升台灣教育素質,一方面保障弱勢學生。賴鼎銘進一步說明,私校學生比例最好是台生70%,陸生30%,甚至各占50%。
「我們要招好的學生」,賴鼎銘堅定地表示說,世新師資博士比例高,留學經歷豐富,是招生的優勢。他認為,來台陸生的家境大多不錯,會願意選擇優質學校就讀,但政策尚未明朗前,很難擬定招生策略。
世新以傳播媒體專業起家,是招生的強項,從大陸的姐妹校方面得知,陸生對世新傳播的印象深刻,加上大陸傳媒管制較多,陸生來台就讀意願「應該不會低」。賴鼎銘信心滿滿地表示,世新在大陸知名度高,開放自由競爭,不擔心招不到學生。
陸生來台就讀,台生也會外流大陸。「這是時代趨勢,擋都擋不住。」賴鼎銘表示,除非錄取大陸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培育校,「否則不會有太多學生過去。」平心而論,台灣師資略勝大陸一籌,加上台生對大陸環境、教學方式、政治風氣不熟悉,多少會影響學生留學大陸意願。
「管太多,會讓孩子長不大!」賴鼎銘主張讓學校、學生都能公平競爭。陸生來台,學校挹注資源、提升師資、「受益者還是學生」。而私校為擬定策略招生,積極發展學校特色,也有助教育發展。「教育是多元的。」賴鼎銘強烈希望招收來自各地的學生,讓學生與學校彼此都能從競爭中得到學習與成長。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冷眼集/救地球,還要分貧富?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9.12.09 02:59 pm
 

一份外洩的文件讓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出現壁壘分明的狀況,在開議第二天就開發中國家已經覺得遭到欺壓,會議定18日閉幕,未來的10天恐怕長路漫漫。

在英國「衛報」揭露被稱為「丹麥草案」的協議草案後,短短13頁文件立刻引軒然大波,雖然地主國丹麥和聯合國官員都企圖淡化其重要性,表示這只是非正式的「工作」文件,僅提供少數國家參考之用。但窮國和環保組織卻反應強烈,對他們來說,丹麥草案代表窮國和富國的重要歧見,讓彼此的鴻溝擴大,甚至可能讓氣候高峰會觸礁。

77國組織 (G77)輪值主席平恩率先發難,抨擊地主國丹麥草擬的政治性協議提案是「威脅哥本哈根談判過程成功與否的重大妨礙」,將危及試圖完成減碳歷史性協議的峰會。他並向丹麥媒體指責丹麥總理「選擇保護富國」,身為地主國未能保持超然立場。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負責人卡斯騰森指責「丹麥草案」只顧取悅富國和強權國家,而不是為大多數國家服務,不是有遠見的公正方案。他特別指出,草案中似乎刻意降低「京都議定書」的重要性,文件的存在更凸顯出丹麥政府「不透明」的作風。

許多開發中國家認為條文內容在減排目標和籌款上都過於偏袒富國,讓他們承擔無法負荷的減排責任,而處於不利地位。對於丹麥官員的解釋,他們認為,丹麥草案根本不應該存在。

國際樂施會會長希爾說:「窮國就像螞蟻處在擠滿大象的房間裡,隨時可能被擠出氣候會談。」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蘇偉雖然表示尚未看到丹麥草案,但已對相關內容表示反對,指出文件中所定的排放量時程超出貧窮國家的能力。蘇偉並直指美國和歐盟承諾的減排目標不足,日本則為減排設下不可能的條件。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09 聯合晚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性裁定 美宣布管制六溫室氣體
【聯合報╱編譯朱小明、張佑生/綜合報導】
2009.12.09 04:05 am
 

美國環境保護署經過兩年多研究,七日宣布造成全球暖化的六種溫室效應氣體危害公眾健康,將以「清潔空氣法」進行管制。這項歷史性裁定,讓美國政府首度有權限制汽車、電廠和工廠的溫室廢氣排放。

這項裁定選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開幕之際宣布,一則彰顯歐巴馬政府致力因應氣候變遷,讓歐巴馬赴哥本哈根時不致「空手到」。再則替美國首次立法限制排碳鋪路,對美國和國際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目前美國的減碳法案已由眾院通過,但卡在參院,環保署這項裁定讓歐巴馬政府可用現有法案限制排碳,不需等到參院通過減碳法。

美國環保署指出,兩年多來各項研究證實溫室氣體威脅公眾健康,將以「清潔空氣法」限制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亞氮(N₂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₆)等六種溫室氣體排放。

「京都議定書」早認定這六種溫室氣體為破壞環境的元凶,但布希和柯林頓都未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批准。歐巴馬政府選擇由環保署宣布其為汙染物讓政府有權管制,表示歐巴馬雖未將京都議定書送交國會,還是決定立法落實京都議定書的決議,對國際社會有所交代。

這項裁定比哥本哈根氣候峰會達成的任何協議,對美國經濟帶來更直接且迅速的衝擊,尤其是發電、運輸與工業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

首當其衝的是汽車業。美國環保署署長傑克森女士表示明年三月底就會對輕型貨卡(light trucks)首度制定全國的排放標準,讓汽車業據以設計二○一二年車款。

環署也將調查全美上萬家工廠與電廠的排碳量,於二○一二年宣布結果,據以制定排碳量規範。預料美國能源價格將因此上升。

 

 
圖/聯合報提供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多夫案 七大教訓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2009.12.11 03:09 am
 
經濟日報/提供
 

12月11日是許多投資人的夢魘,因為一年前的今天馬多夫詐騙案東窗事發,誰也沒想到這位曾任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董事長的聞人,竟主導史上最大規模詐欺案,讓痛定思痛的投資人學到了七個投資教訓。

即使馬多夫已鋃鐺入獄,但投資他的連接基金(feeder fund)而血本無歸的投資人還在掙扎求生。

韓戰老兵高斯登曾把退休生活希望寄託在這筆投資上,如今靠著社會救濟金和孩子資助過活。

馬多夫的惡行不只葬送掉自己和兒子的前途,就連部份無辜的公司員工想在金融界覓職,也被處處封殺。

馬多夫並未替投資人操盤,而是偷走他們的錢。在這場世紀騙局中,投資人可以學到七個投資教訓。

第一,不要在俱樂部或高爾夫球球友的建議下貿然投資。這並不代表親友就不值得信賴,但是投資時還是得保持冷靜、專業的態度,確保消息來源的可信度。投資人必須確定投資適合且有利於自己,這是不二法門。

第二,不要投資自己不瞭解的東西。金融評論家班‧史坦(Ben Stein)說,詐欺犯總愛故意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他當初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就是因為自己想不通馬多夫要怎麼創造出10%到12%的驚人報酬率。

第三,算出投資的收益,不要被美好的表象矇騙。衍生性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DS)和美國公債等低風險投資工具,目前的收益介於不到1%至4%。如果新投資的報酬率高出太多,投資人最好詳讀合約書內容,確認風險,而且要和操盤的經理人多聊聊。換言之,投資人要知道自己承擔風險的程度,而且最好準備足夠的現金,這樣即使遭逢危機也能安度難關。

第四,對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保持懷疑態度,經理人很可能僱用投資人身邊的親友來假造財務,投資人得確認投資績效是經由知名、有信譽的會計師審核。

第五,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就是不要把所有資金投資在單一股票、債券,或交給同一個操盤人管理。

第六,備份所有收據和報告

第七,確保沒有利益衝突,雖然絕大多數的投資多由第三方擔任保管人,通常是外部大經紀商,但難保投資人不會遇上例外--馬多夫擁有保管投資的公司。

【2009/12/11 經濟日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排「凍」議 吐瓦魯槓上中印
【聯合報╱編譯彭淮棟、林沿瑜/綜合報導】
2009.12.11 06:04 am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問題不斷,繼第二天爆發已開發國家算計開發中國家的爭議後,第三天開發中國家陣營內部也出現分歧:受全球暖化威脅最嚴重的島國槓上了開發中大國。

太平洋小國吐瓦魯9日對另一些開發中國家發難,要求中國、印度及其他成長快速且人口稠密的國家提出具法律約束力的承諾,在2013年後大幅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這項動議立刻遭到中國、印度、南非等開發中大國反對,並造成開發中國家集團內部罕見的分裂。眼見動議被晾在一邊,吐瓦魯代表憤而退席抗議。

自聯合國氣候公約於1992年誕生以來,開發中國家陣營始終堅守共同的外交立場:富裕國家造成全球暖化,富裕國家負責解決全球暖化。但支持吐瓦魯動議的小島國和未開發國家日益擔心,這個立場恐怕不足以遏制未來排碳量暴增的危險,而且劇增的汙染不是來自工業國家,而是來自中國、印度和巴西這幾個高汙染經濟體。

觀察家指出,小國鼓起勇氣對開發中大國提出要求,使氣候會議的政治氣氛出現不尋常的變化。這是小國首度在向來號稱一塊鐵般的集團內引起激盪,而且他們師出有名:因為他們占有道德高度。

氣候變遷高峰會才進行三天就爭議連連,投資大亨索羅斯認為,因資助窮國因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巨大分歧「可能真正搞砸」氣候變遷高峰會。他說,富國所提的每年100億美元、合計3年的計畫「不多也不夠」。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世界和平 需要正義之戰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聯合報

美國總統歐巴馬10日於奧斯陸出席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歐巴馬甫於1日宣布增兵阿富汗,被封「戰爭總統」,此時受獎不無諷刺之感。歐巴馬特別解釋,為維護世界和平,「正義之戰」(a just war)有其必要。
歐巴馬在夫人陪同下走進禮堂,面對一千名觀眾發表36分鐘長的演說,文長約4千字,是他就職演說的兩倍。
他先坦承自己受獎引起很大爭議,並以史懷哲、金恩、曼德拉等前賢為例,表示與之相比,自己對和平的貢獻微不足道。但他說自己為世界和平的奮鬥才開始,最重要的是他身兼美國三軍統帥,介入兩場戰爭:「暴力衝突在我們有生之年不會根除,在非常時刻,國家必須為正義而戰。對於威脅美國人民的事,我絕不會坐視不管」。
他說:「我得獎卻引發爭議的原因就是我領導的國家正處於兩場戰爭之中。」在提到自己對於使用武力和戰爭的理解時,歐巴馬說:「今天我也拿不出明確的辦法解決戰爭帶來的問題。我只知道,我們需要和先人一樣——擁有長遠目光,努力工作,堅持不懈——才能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用一種新的角度去理解戰爭與和平的定義。」
身為一個處在戰爭中的國家總統,歐巴馬稱他有義務保衛自己的國家。他認為有時戰爭是有合理的,特別是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例如向凱達組織開戰。他說:“「暴力無以阻止希特勒的鐵騎,談判不能讓凱達組織放下武器。我們說武力是必須的,這不是在狡辯,而是在以史為鑒。」但是他也強調,美國並沒有想要挑起阿富汗戰爭。
他舉出就任後下令,一年內關閉古巴關達那摩灣監獄的例子指出:「當武力成為必需時,基於道德和策略考量,我們必須謹守某些原則。即便我們遭遇窮凶極惡、不擇手段的敵對陣營,我仍相信,美國必須在戰爭中秉持道德維護者的角色。」顯示他的戰略有為有守,和布希不同。
歐巴馬強調,為與伊朗、北韓、阿富汗及索馬利亞等動亂及擁核國家對抗,維持強權國家所需武力有其必要。他表示把得獎當「行動的召喚」,將繼續努力消除核武、改善氣候變遷及促進戰亂國家和平。
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主席雅格藍指出,委員會「抓準支持歐巴馬理念的好時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受傷國土不能等 復育法要先過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風災後,國土復育成為朝野共識,立院打算盡速擬定《國土復育條例》及《國土計劃法》,甚至傳出兩法合併的聲音,引起學者反彈。10日立院舉辦公聽會,與會學者一致強調:「國土復育是破碎山林的急診室,一定要先通過!」

復育條例 土地急診室

台大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教授洪如江主張,《國土計劃法》與《國土復育條例》要分開立法,以復育條例為優先。他比喻:「國土復育條例就是國土的急診室!一個人受重傷,你不可能叫他慢慢等。」

洪如江指出,依目前經建會規劃,《國土計劃法》實施前須進行國土資訊調查、監測等流程,最快時間也要花6年,台灣受傷的土地等不了那麼久。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教授陳彥仲說,《國土復育條 例》及《國土計劃法》目的不同,「復育是保護,長遠的做法是國土計劃法。」陳彥仲表示,《國土計劃法》會將土地依合宜強度開發進行功能分區,可保護良好土 地的生產,容許城鄉合理發展、創造經濟,短期應以《國土復育條例》為優先,再審議《國土計劃法》。

學者:計劃法應廢棄

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念祖提出《國土復 育條例》優先通過、「《國土計劃法草案》應予廢棄」的訴求。胡念祖表示,立法理念上,《國土復育條例》應被視為土地或環境相關立法中的「特別法」,處理天 災人禍對國土的破壞,因此有其限縮的標的;當被破壞的國土恢復到環境標準後,就不再對這些特定復育區適用。

「《國土復育條例》不是規劃性質的法律,而是為補充現行土地或環境立法不足而存在的法律。」胡念祖認為,復育條例不應全面限縮土地使用,而應針對被破壞的特定區域復育,精準地將資源用到該復育的地方。

胡念祖反對目前《國土計劃法》草案,他認為「這是舊瓶裝新酒」;他指出許多國土被破壞的狀況,在於現行區域計劃法體系中,土地使用管制工具的失靈;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這正是濫用「開發許可」的後果。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表 示,《國土計劃法》草案把國土計劃與國土復育混為一條,只在24條中規定「國土保育地區…範圍內環境裂化地區應擬訂復育計畫,必要時得限制開發使用、居住 或強制遷居」。廖本全批評,這是將國土復育簡化為空洞的…「復育計畫」,並非負責任的立法。

廖本全擔心,這樣的草案未能法治化復育內容、程序及相關配套,國土復育或淪為空談,不建議合併。他認為應另外擬定國土復育法案,嚴肅面對國土潰爛問題。針對不同類型的復育地區、破壞程度等問題擬定處理方針,才可能讓山林休生養息。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