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池田大作,第27屆「SGI日」紀念倡言/和平倡言:人本主義 -- 全球文明的黎明〉

注14:建設和平
「構築世界和平需要三大要素。在戰爭地區防止實際衝突的維持和平(peace making)活動。除了當面的戰爭以外,還促使對立雙方就解決糾紛問題進行對話的製造和平(peace making)活動。在非戰爭時期,一一解決帶來戰爭原因的建設和平(peace building)活動。」

注16:人的安全保障
「從來,安全保障是以國家作為單位來考慮。但是,由於內戰、犯罪、饑饉等氾濫,個人的生命不斷面對危機。為此,除了以國家為單位以外,產生了以人為單位的安全保障概念。」

注19:京都議定書
這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氣候變動框架條約」的第三屆締約國會議上通過的文件。規定先進國家對削減溫室效應氣體的義務,這一執行規章於去年的第七屆會議上得到最後通過。但是,美國與開發中國家是否參加,就成為今後的課題。

        在面對冷酷無情的「惡」時,「善」能做些什麼呢?又如何與其對抗呢?
        越是深信人類良知與性善的人,越是難免對此感到困惑、無力、束手無策。我想困難就在於難以消除這種被黑暗籠罩的負面想法。 (頁2)

        圍繞現代的黑暗深不可測,要透過黑暗遙望晨光,需要相當精力。

        如果要指責連鎖邪惡的蒙昧無知,如果要超越「以牙還牙」的人之常情,那麼正如托爾斯泰,經歷過靈魂深處的苦惱與糾葛、悔恨與洗心革面的人,才有告發的資格。
        人類史上的和平,經常只是戰爭與戰爭間的中場,為了改變這種趨勢,我們要返回原點,每個人要全心全意地自我改革(即所謂人性革命)。這也就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憲章所述的,在心中構築鞏固的「和平堡壘」。

        這次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極其嚴重,因為它向全人類要求最根本的改革。 (頁3)

       我完全贊同校長( 莫斯科大學校長薩多夫尼希/Victor Sadovnichy)所說的「道德、倫理感覺歸根到底存在於個人的心中」,我認為抹殺了這「個人」的特質,正是無區別恐怖活動的病源。
        我指出,這是一種在內心抹殺了「他人」存在的病態。他們意識中雖有「敵人」,卻沒有「他人」存在。他們的頭腦中被「敵人」這種非人的觀念所佔領,沒有生活中千姿百態活生生的「他人」介入的餘地,甚至連平民與軍人都不能區別。即使有的話,也只是淡淡的假想存在。因此他們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悲傷、痛楚、哀嘆,所以能做出那種野蠻的行為。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無人的心態」,有的只是滿腔仇恨與自我陶醉,沒有絲毫人本有的感情或溫暖。
        人是在意識到「他人」、關注「他人」之中才能成為自我。通過這種「自他」的碰撞,人才開始走向成熟。
        如果欠缺這個過程,那麼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自我陶醉的幼稚性,會變得發育不全。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指出「要承認對方,試從對方的立場觀看事物……為了獲得真理,反對者的意見比贊成者更為重要」(《問罪於戰爭》)。與他這觀點完全對立的自我陶醉、自以為是,是憎恨與暴力棲息、繁殖的溫床。
        注視911過後籠罩文明社會的黑暗時,我們看到的景像是:難辨自他的「無人心態」像幽靈般氾濫。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易取得對話的成就。無須贅言,對話是在「自我」中存在「他人」才能成立。這是「內在對話」成為「外在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否則,言論就成為獨白,或是僅止於單方面的主張。不僅如此,如果這種病理進展下去,言論甚至可能變成另一種形態的暴力。 (頁4)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5/26 10:05

人類丟棄的垃圾受洋流作用,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塑膠漩渦),環保人士和科學家將於下月乘船前往漩渦一探究竟。科學家估計,塑膠漩渦距離美國西海岸超過500海浬(約926公里),面積約有兩個德州大小。

 

外電報導,過去60年裏,美國與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往太平洋裏傾倒廢棄物。經過陽光照射,這些廢棄物慢慢分解成顆粒,並在洋流作用下逐漸形成(塑膠漩渦)。這些含有毒化學物質的垃圾,不少被吃進生物和鳥的肚子裏。更可怕的是,大量有毒物質將經由生物和鳥類的身體逐漸進入人類食物鏈。

 

據了解,科學家將在下個月前往視察,並將首次研究海面污染物和廢棄塑膠對有機體的影響。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我愛你

你眷戀的 都已離去
你問過自己無數次、想放棄的
眼前全在這裡
超脫和追求時常是混在一起

你擁抱的並不總是也擁抱你
而我想說的…誰也不可惜
去揮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

我所有的何妨 何必
何其榮幸

在必須發現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至少你可以說
我懂 活著,的最寂寞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當你不遺忘也不想曾經
我愛你

在必須感覺我們終將一無所有前
你做的讓你可以說,是的
我有見過我的夢
我擁有的都是僥倖啊
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因為你擔心的是你自己
我愛你

我愛你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期六去請客竟然還是厚臉皮地讓大家幫我慶生了...
Jing-wen都說「呴,你已經到了不用記得生日的年紀了吧」(...)

謝謝Yi-ping ^^和其他朋友體諒我的幼稚

---------------------------

星期天被另一個大姊找去談,令我最驚訝的事是,我終於把好幾點一次說不清楚的事弄明白了。

對別人來說是同一件事不斷地談,對自己來說卻是另一回事,有時是混雜著不同的事,其中有層次或重要程度不一的區別,有時是無法一次講清楚的事,因而我一直試著要加以補充或修正,另外還有些是講過但仍未見改善,換湯不換藥的事,

各自認知方式的差異可以再導致多少誤解和情緒呢?

表達方式(反應快慢、直接與否、簡單還是過度複雜)與價值觀(什麼事情是重要的;即便是同一件事,認定標準不一)、感受力(最恐怖的對立...)也各自是兩個極端,所以兩邊的說法都是對的,只是找到共識的機率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地低...

所以可能出現一方十分開心地要跟對方聊天,另一方卻無法感受到那種心情,如此不斷地累積不爽的的情緒、加深錯誤的印象。


--------------------------------------

所以到最後究竟是誰的錯呢?

我想這是不可能講清楚的,不過這種遭遇對各自的判斷能力也許會有幫助,因為在還非常年輕時就碰到跟自己是兩個極端的人大概也並不容易,這會讓自己及早地去「實際體會」人究竟有多麼不同,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意義體系不論是怎樣子的,也不能「吾道一以貫之」不分青紅皂白地加諸在每個人身上,最後只留下符合自己標準的朋友而沒有反省自己的彈性以及容納並不見得如自己所想的那麼不好的人的空間。

--------------------------------------

conclusion:

各自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如果能夠改善,以後面對更多不同人的視野也會開闊些。

又,如果這種情況都能夠適應,也許以後辛苦的地方會少一些。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倘若沒有在回宿舍時告訴室友,今年的生日就真是一個人過了。

我不好意思告訴一起在研究生專題運營的大家,哈哈。

祝自己生日快樂,謝謝賜予我生命、全力支持我念書的母親,我要努力成為Menschenkenner(懂得人的人),「從現實出發來發現真理」,遇到越大的困難就是在考驗「探求自己信念/信仰的勇氣」,我要「不屈不撓、堅強忍耐、徹底祈求、祈求到底」,真正的祈求就是確實地往人生偉大的目標前進!

---------------------

俄國出身、20世紀最著名的芭蕾舞者安娜‧巴普洛娃說:「我並不把響徹劇場的掌聲喝采看作為成功。我認為,所謂成功就是實現自己的夢想。」

甘乃迪曾說:「任何嘗試,都不會嫌過早;任何對話,都不會嫌過遲。」

                        「不管是千里之路或是更長遠的道路,載入史冊的,就是我們在這裡、在這瞬間邁出的第一步。」

先生說:「行動的『時刻』就是『現在』。只有透過一步又一步腳踏實地的前進,才能樹立自己人生的勝利金字塔。」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意是為了找出自己的問題,才把生活中實際碰到的問題拿去問朋友,名之為「模擬」,然而卻不是取其「虛構」的部分,這確實是我心中的疑問,只是猶疑著是否應該問朋友,自己以為倘若有此猶豫就等於是一種模擬,於是便寄信告訴朋友自己的疑慮,也許不該用「模擬」二字,「不要當真」的意思是不要太過認真看待,我太急著解釋而沒有斟酌用詞,沒想到又導致一場災難。誤用措辭的力量竟然如此可怕,為什麼我會這麼笨呢?  

想到之前連Bi-fan都因為我表達有誤而產生不愉快,好不容易才解決。我到底哪根筋不對?還要得罪多少人呢?

結果究竟是好還是壞?
彷彿又奔波了一大圈,徒勞無功地回到原點,或許是更糟了。

Ming-fong姊說「保持生命的敏銳度,可是神經要大條一些。」

我仍照著自己訂定的目標前進,要兼顧課業與活動、家裡的難題和自我的人間革命,我想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動帶給身邊的友人,期盼有一天能夠成為觸發別人好的一面的朋友,可是方法總是用錯,太衝動不會判斷時機、順應時勢,總是得花費更多的力氣去彌補自己的愚蠢造成的更進一步的誤解。

---------------------------------

今日完成:

1. 爺爺遺產繼承問題第一階段,花了三個禮拜時間。接著是分割繼承,從新莊轉戰桃園。

2. 跟弟弟談了國際移工的題目,結果弟弟對這個題目感興趣,想想也滿好的,若是從政策面切入,不失為一個切實的路徑。

3. 水源組座談會雖然少了原本預定的心得發表者,婦人部阿姨卻意外地講了Nian-zhu不為人知的努力付出,就是幫阿姨的女兒課輔並且鼓勵她學習,現在不用休學且也不抗拒數學和理化了。另外Bo大哥也常常不辭辛勞地來關心鼓勵她兒子,這週六將在建功組擔任司會,阿姨欣慰感動,覺得他們真是了不起。

   好佩服他們,自己的努力還是不夠,要加油!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無
  • 請輸入密碼:


繼小說《轉瞬為風》之後,決定寄山崎豐子的《暖廉》回家給妹妹看,真想聽聽她讀完我拿給她各種小說的感想,之前甚至還有魯迅的小說呢!

為什麼這麼執著於不斷地找小說寄回家呢?

老實說,我覺得妹妹正在走入大人的世界,然而我最擔心的還是她可能會變得世故功利,失去「青春的光彩」,好比對理想的執著與熱情,單純、真誠的心,對人的善意等等,但並不是說要妹妹一直都像小孩子一樣,所謂的成熟,用昆德拉的話說,若假設是「逐漸走出自我抒情的世界」,能夠看見自己其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以及逐漸獲得判斷周遭事物的能力,那麼妹妹確實是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但作為一個人而要繼續的「自我完成」,正是在這個時候才要開始的,從此以後自己負起一切責任,或許會遭遇無法想像的難題和辛苦,就像這次公司來的新人,和她一樣聰明、學習能力非常好,讓她開始疑惑究竟自己有什麼是不能被取代的,當然有,我告訴她是遇到任何情況都不輸的鬥志和絕對要勝利的決心,當然還有她想要存錢繼續唸書的理想,擁有目標和不懈的努力就可以讓一個平凡的人變得不平凡,況且想唸書並不是只為自己的成功,爺爺住院時遭遇的事情讓她深刻地意識到能夠尊重病人擁有作為人的尊嚴的才能算是好的醫生。其他的各種職業也是如此吧,讓人們成功而又令人敬重的,是在於堅守正確的為人之道,好比《暖廉》中始終以正確的商人之道與德行自豪的父親以及處在順境中仍舊能夠「積蓄自己的能量不斷成長」的兒子。

既然如此,回到正題,究竟什麼是不可取代的呢?
我想,是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位置的努力所創造的價值,以及作為人的尊嚴,這些東西才是不可取代的。

希望她看完會大有收穫~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D,我想最近自己遇到的很多人都會有同感++

-------------------



你偷偷存了好久的私房錢,終於如願以償買到了好久就要的小狗。沒想到回家打開籠子後,小狗不知是怕生還是怎樣,居然一溜煙躲了起來。你覺得它會躲在哪裡呢?

A.床下
你無可救藥的死穴是戀愛,床是身心休息,也是戀人纏綿的地方,會選擇床表示你對戀愛有很多錯綜複雜的感覺。當兩人是朋友時,你可以用自然態度相處,一旦兩人變成戀人時,反而讓你開始患得患失,變的疑心起來了。或許是過去有不少被情人背叛的經驗吧,你還是比較適合跟老實的男孩交往。

B.書桌下
你的死穴是氣質,書桌是念書用功的地方,選擇這裏的你對“氣質”有很深的情結。只要周圍的人開始談論某個時尚或藝術,而你發現自己居然無法跟上話題時,就會覺得自己很丟臉,感覺很鬱卒。Play巫師建議,這部分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彌補的,或許現在的你也會覺得這方面努力不夠吧,那麼就多花點時間研究一下吧。

C.鏡子後面
你的死穴是外貌,鏡子能映照出全身的曲線和面容,選擇這答案的你,表示對自己的外貌姿色很沒有信心,老是覺得自己的身材、臉蛋沒有任何傲人之處,所以很多時候因這樣的自貶而無法積極行動。雖然外表的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但這也不是缺點,Play巫師建議,你何不注意發展出自己獨有的特色。

D.電視機後面
你的死穴是人際關係,電視的新聞或戲劇都可說是社會人生的縮影,選擇這個選項的你對人際關係比較在意,不,應該說是非常在意。你個性上不擅長與人溝通,說話時常會緊張,即使講了也不知道是否將自己意見傳達出去了沒有,或是常常在衝動之下,說了不該說的話。Play巫師建議你可以從身邊的人開始,努力練習說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病等於生活習慣病 20錯誤習慣非改不可

中央通訊報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7日電)醫師表示,日本已將慢性病更名為「生活習慣病」,若能從年輕時就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活得久、活得好、老得慢」;翹二郎腿、喜吃燙食等20項錯誤的生活習慣非改不可。

 

前三軍總醫院院長宋丕錕表示,高齡98的日本健檢界國寶日野原重明在日本大力倡導「慢性病即生活習慣病」,因為他從行醫超過一甲子的經驗中看到,有太多的慢性病、文明病、老人病等,都是由日常飲食、生活習慣衍生而來。

 

宋丕錕說,經過10多年的努力,日野原重明終於讓慢性病、文明病、老人病正式在日本被更名為「生活習慣病」。日野原強調,若能改掉錯誤的生活習慣,以良好的習慣取而代之,就可以避免慢性病上身。而日野原重明95歲時還登上萬里長城。

 

宋丕錕進一步表示,造成人類死亡的因素,醫療佔10%、環境和遺傳各佔20%,剩餘的50%是生活習慣,而且這部分所佔的比例愈來愈重。也就是說,人要為自己的死亡負一半的責任。

 

高齡81歲的宋丕錕說,許多人都以為年紀大就會生病,老年人生了老人病還生得理直氣壯;其實,人從年輕時到年老經過好幾個10年,如果一直維持好的生活習慣,不只是「不生病、少生病」,還可以「活得久、活得好 、老得慢」。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因而提出了「20項非改不可的錯誤生活習慣」,除了一般所知的抽菸、喝酒、吃檳榔、不吃早餐外,還包括:喜吃燙食、水分攝取不足、沈迷電腦遊戲、睡眠不足4小時或超過9小時、如廁閱讀書報、翹二郎腿、彎腰搬重物、穿高跟鞋久站等。

 

另外,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黏膜,造成急生食道炎與胃炎;睡懶覺會使大腦皮質抑制時間過長,理解力和記憶力容易衰退,免疫力也容易下降;如廁看書報容易使上廁所時間拉長,導致直腸靜脈曲張瘀血,而引發痔瘡;翹二郎腿會讓腿部血流不順,造成靜脈血栓、脊椎側彎和椎間盤突出等現象。980517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在思考,如能用簡明的幾句話來描述佛法最基本的精神,會是哪幾句呢?

721號和樂終於看到了先生寫的兩句非常清楚的指導:

「正邪之分是明快的,

    因果法理是嚴峻的。」


「因果法理」就其字面而言是非常清楚直接的,就是時間和空間上的因果關係,只是這還不是因果關係最精華的核心,最重要的是「因果俱時」,此點說明了人有自由意志,可以有所自覺,因而須對自己負責,而自己的行動和選擇是可以影響了社會和世界的。

「正邪之分」或者「善與惡」又是指什麼呢?

正邪之分就在尊重「生命尊嚴」與否之中,也就是「慈悲心」這一點。從法華經「三草二木之譬」來看,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擁有「多彩且平等地怒放」的權利,而倘若我們自己都能察覺到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尊嚴,也就是意識到「人人都擁有平等獲得永遠幸福的權利」,世界上的各種問題諸如生態污染與破壞、各種人權問題、區域戰爭、飢餓、疾病等等就可以因為不同位置的人改變自己的一念(更多地考量到別人的情況與忍耐自己因此而過的較為辛苦的生活)、做出不同的選擇而改變,只是有一點要特別強調的是,改變是需要不斷修正與累積持續的,這便是因果關係中「時間」這一層面,但若從「空間」的角度來看,自己也會因為這樣的付出而受惠,因為我們一直都是「共享」著所生活的世界的。從個人來說,「改變」就是去磨練與累積「生命力」、提升「境涯」,做一個有智慧、慈悲、勇氣(主、親、師)三德之人,並且能夠為自己、為人、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

「德」,尼科馬各倫理學用'arete'來定義「德性」,動詞的意思是「把遮蔽拿掉」,正好和昆德拉的評論集「廉幕」相呼應,昆德拉也是用小說形式的突破---拉出許多對立的切面和區別來把使人看不清真實的遮蔽拿掉,這可作為一種思考態度和行事準則,倘若自己的原則不適用實際情況時便加以調整,同時也應該具有反思自我的意義體系是否越來越失去彈性或者與自己所處的世界失去和諧的能力。

反思的可能性要靠自己去創造,去和陌生人對話,聽取不同人的意見,並且和他們建立友誼,讓'arete'本身變成一種動態的互饋過程。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朋友:

               我現在還不太會說故事,講話也常常不清不楚,可是自信知道哪裡有故事,以及會說故事的人,希望你看完會瞭解我們可能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人與人之間相處充滿了複雜的因素、境遇和變化,而人處於某種情境與狀態中或頓時從某種情境抽離時,也許會產生易於平常的反應,似乎沒有所謂適用於所有情況的通則,這常令人們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候用某個標準衡量與判斷某些事物,就不小心形成了固定不變的印象或使這個印象成為如同本質一般無可改變的東西(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有時候我們卻因情況太複雜難解而成了不可知論者或產生了悲觀的念頭而感到無法解決困難、問題,不論哪一種,在它們都偏離了真實的時候就會導致錯誤的歸因,而此舉則可能導致一連串不適用於實際情況的選擇、行動或認知,以下是法國一個哲學家Alain在其著作《幸福論》裡描述遇到這種情形時怎麼辦比較好。


〈名馬彪塞法拉斯〉

 

    

        當一個嬰兒哭鬧而無法制止時,乳母就會對這個孩子的生性和脾氣,做種種極為新奇的猜測和假設,甚至於搬出遺傳學的道理,說什麼是跟他父親的性情相同等等。可是就在乳母強調她自己這種別出心裁的心理學時,不料卻在嬰兒的身上發現了一根針,這根針才是使嬰兒哭鬧的基本原因。

 

        當亞歷山大大帝年輕時,有臣民獻上名馬彪塞法拉斯(Bucephalus),可是任何馬師都不敢騎這匹悍馬。因此宮中人們都在說:『這是一匹生性頑劣的惡馬。』然而亞歷山大大帝卻很快就找到了刺痛這匹馬的針,原來他發現這匹馬畏懼自己的影子,結果一看到自己的影子就跳個不停。於是亞歷山大大帝就牽著馬面向太陽,因為這樣牠就看不見自己的影子了,先使牠安靜下來,然後再騎上馴服牠。由此可見,這位亞里斯多德的高足認為,在不瞭解情形的真正原因時,人對於情形是沒有絲毫力量的。

 

        常聽很多人說,自己不知為了何故會產生恐懼,而且能列舉出很有力的理由。不過現在所恐懼的東西,卻聽不到什麼理由,因為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和血液循環聲。以學者自居的人認為危險可產生恐怖,而好動感情的人則認為恐怖可產生危險,兩者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正確,其實兩者都錯誤了。其中自居為學者的錯誤是雙重的,因為他既不知根本原因,也不明白那個感情易於衝動者的錯誤。陷於恐怖中的人們,他們擔心會製造出危險。因而他們自己所感受的恐怖,就恰如有正確理由而毫無煩悶的恐怖,不過即使在任何危險的情況下,忽然稍微遭受一些真正的驚恐時,當然是會感到恐怖的。例如在很近的地方,突然意外聽到手槍響,就會以為有奇特的人物在附近。拿破崙的部將馬賽那將軍,最怕在黃昏時刻看到立像,每當這時他都會拔腿就跑。

 

        在心情急躁或者愁眉不展時,往往會產生一種時間太長的不耐煩感覺。在這種情形下,你的不耐煩並非不合理,因為你的下意識在尋找椅子。例如拿破崙的外相塔雷隆,就是位非常精於外交禮節的外交家。他為了擔心會使外交談判對方感到不愉快,就努力用心在對方身上找針,而且終於被他找到了。原來這個時代的所有外交官,每個人都在上衣裡插根別針,而這根別針的插法卻各不相同,就因為各外交家各有各的針,所以才把歐洲國際政治弄得亂七八糟。還有一種情形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這就是當每一個嬰兒一哭,其他的嬰兒也會都跟著哭,這些嬰兒全是為了哭而哭。乳母由於職業上的關係,他們對於嬰兒的生活習慣自有心得,於是他們就讓嬰兒學爬。如此一來,嬰兒的身體變了,神情也變了,這就是一種極為高超的駕馭術。我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禍,是由於各國政府的不夠沈著而產生,因為不沈著就會產生恐懼,而恐懼就會產生災禍。繼興奮而來的是憤怒。在享受閒暇與休息的快樂時,一旦突然終止這種享樂,就會發生不太好的事情。在那種狀態下,心情常常會變,而且那種變化很厲害。就像一個突然被驚醒的人,他的眼睛會過分增大。然而也絕對不能說人類是邪惡的東西,同時也不能說人類的個性就是如此如此,你要靜下心來去找他們身上的針。

 

1922128

 

 *《幸福論》Alain,鄭捷雲轉譯,世界文物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紀末前 珊瑚礁將全數消失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本世紀末以前,全球最重要的珊瑚礁區將全數消失?專家警告,再不採取行動,惡夢將會成真!

 

根據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WWF)表示,目前最重要的珊瑚礁區之一、位於太平洋的珊瑚礁三角帶,擁有全球75%的珊瑚物種,但目前已有40%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遭受嚴峻考驗。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是昆士蘭大學海洋研究中心主任Ove Hoegh-Guldberg教授。他表示,未來會比我們想像的更糟。

 

「直至今日,我們似乎都沒有真正體認到這變化的速度有多快。在過去40年裡,已有40%的珊瑚礁與紅樹林樹種消失。」但他警告,人類有可能嚴重低估了這預測數字。

 

因破壞珊瑚礁、紅樹林等物種,人類改變海洋生態,未來也將進而影響海流運行的方式。「汙染、海岸區不當使用,都會嚴重破壞海洋的生產力」,他說。

 

目前海洋消化了全球40%的二氧化碳,若汙染持續下去,地球的未來堪憂。

--------------------------------------

原來是百分之四十阿!這點要記起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在課業上意外的收穫、家裡問題出乎意料的轉機出現後,我並不感到真正的快樂。

昨夜,我終於瞭解深重地糾纏我的苦惱、失落是什麼了。

我無能從根本上去撼動、去化解人們對「為自己」與「為他人」的區隔,讓自他皆幸福的理念落實到生活中。

此一基本的出發點會讓許多事物的理解徹底改變,所以至為重要。

究竟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

此事如此困難,這可怕的失落感會在不自覺的時刻腐蝕自己的信心,我的疑惑一定全寫在臉上、表現在言談中了吧。

我想靜一靜消化這份難過和失落。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i-xuan遇到一些其實和我無關的事,是和她室友之間的,講到一半突然跟我道歉,我心裡一半淒涼一半安慰,最後轉變成警惕,不斷思索是否要在去碰那懸宕已久的問題。

它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彼此印象都沒有跟上改變,曾經覺得說不定也沒有人清楚問題的根本究竟是什麼,但其實每個人各自有自己認識到的部分,卻沒有辦法一起改變,去體會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原因。

不斷用行動去突破認識的障蔽,原以為只要做好這部分就夠了,可是缺少清楚的言論來提醒和釐清,事實上仍舊很難有根本的突破和進展,因為那意味著真正的對話停止了或從未開始過。

人本身和其境遇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我也擔心自己會說錯話,但最重要的是為了自他彼此的幸福不斷前進,因為這樣,就會願意忍受一次又一次可能的失敗和不愉快,最後總會找到認識對方以及開啟對話互動的方法。

希望Pei-xuan能夠保持理性早日解決這個問題。

-----------------------------------------------


不論人、組織或社會,絕對不能忘記的是,必須歷經一波接一波的變革浪濤衝擊,才會有所改變。
「持續就是力量」。除了不懈地準備「下一步」怎麼走之外,別無他途。
誠如聖訓:「日日、月月,須益堅強。」(御書1238頁)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ll:

             見鬼的事發生了...



             哈哈~  我竟然提早找到碩論題目了!因為老師上課前都愛閒聊,難得加入討論後,竟然就「順便」撞到了一個句法-語意的題目... 

            當我寄信問老師可否先寫期末看看自己可以能夠做到什麼程度,老師馬上回了5篇參考論文,速度之快真是令我措手不及..

            那個題目本來以為是常識隨便說說的...原來要把它弄清楚並不容易,因為得要先找到之前文獻的問題,且又是跨領域,我的底子實在不夠,不過還是很高興,耶~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視農業,才能解決問題  by楊儒門(本文作者為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二○○二年台灣加入WTO的時候,大概很少人會去意識到,有一天會出現所謂的糧食危機。記得彭明輝老師在當時講過一句話:「十年以後,我們要吃什麼?」這好像無關重要的一句,不到十年,在七年後的今天,我們就因為物價糧價飛騰,而開始去想到、思考到:「有一天,我們要吃什麼?」

  以前人常講:「台灣人什麼沒有!錢最多。」沒有的東西,進口就行。一片豪氣,總以為什麼都買得到,只要我們有錢就行!別人總像老太爺似的,伺候著我們。殊不知,全球糧食的生產總數,只有四%作為貿易用途,而且八○%的交易量都掌握在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這四家公司的手中。如果我們不去生產,那等於是把自己的喉嚨放在別人的手上,生死由人!看看「迦納」這個國家,再想想自已,有時,真是難以想像。

  包括農委會和政府官員常講的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達九○%。」這是事實嗎?應該是「稻米」的自給率達到九○%。大家忘了一點,台灣從五○年代政策宣導「多吃麵、少吃米」、「麵粉代米」開始,就已經有慢慢將主食轉為麵食的習慣。到現在,每一年小麥的食用量,大約是一百二十萬噸左右,幾乎是全部倚賴進口。稻米的食用量大約是一百五十萬噸左右,一成左右是靠進口,自給率在九成左右。

  稻米和小麥都是台灣的主要糧食,比率大約五五%比四五%。我們「只有」稻米一項有九成左右的自給率,而小麥近乎於零。所以台灣真正的糧食自給率是五成左右。而三十萬噸的稻米安全存量,實際上不到一個半月的準備額度。

  復耕是不是像政府講的如此容易?隨便講講,明天稻米就會從田裡頭長出來了?是這樣子嗎?有三點是需要考慮的。一、台灣行之有年的「休耕政策」,造成了多少農民的轉業和農耕機械的淘汰,要如何找回農民和農耕機械?二、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害、蟲害、雜草、老鼠和蛇的問題,要如何在短期間之內控制?三、因為休耕而缺少管理和維修的水利設施,要如何去做修復的動作?

  另一點需要去考慮的是:「水資源的分配問題」。台灣只要發生缺水的問題時,第一個方案都是要求農業休耕配合。政策有:「停五供五。就是減半,分區供水。」農委會表示,由於農業忍耐缺水的程度比其他產業高,往往在旱災期間,民生和工業用水不足時,就需要農業用水的移用,農業則採取輪流灌溉,或是休耕的方式。但看看水利法第十八條是怎麼規定的吧。用水標的之順序是:「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政府做事有照法令走嗎?

  就算上述問題都解決了,稻作種植下去後,生長期大約在四個月左右,這段時間都要老天保佑,不能有任何的颱風、豪雨、旱禍、蟲害……只要在其中一天出了天災,輕則短收,重則粒米無收。

  正視問題的發生,而不是一昧逃避、掩蓋,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式。積習已久,當引爆點來臨,真的就會發生糧食危機,那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糊弄過去的。要緊的是:政策方向在哪?配套措施為何?

  看完這本書,可以給我們更深的思考,並鼓勵我們積極行動。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碰我的國家 齊瑪曼在美的最後一場演奏

聯合報╱焦元溥

這真是最後一次

4月27日,我在倫敦聽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演奏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由於先前取消風聲不斷,能見她現身實是萬幸。但坐定不久,卻發現鄰人討論的話題竟不是阿格麗希,而是昨日遠在洛杉磯迪士尼廳的波蘭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在演奏最後一首作品前,他兩度遲疑,最後仍側身對聽眾說:為抗議華府軍事擴張政策,包括在波蘭設置長程飛彈,這是他在美國最後一場演奏。

鋼琴家的聲音雖然低沉,全場卻都聽見那句嚴正的譴責:「Get your hands off my country(別碰我的國家)!」

這並非齊瑪曼首次表示。去年他已宣布,只要美國一天沒為伊拉克負責,包括認錯、究責、賠償、重建,他就不去美國演奏。因此他今年四月的美國巡迴,別說我不相信,連美國人都沒當真,卡內基音樂會降至十美金學生價都乏人問津,只因大家認為終會取消。

因此,當三月初接到他的簡訊,告知不得不再去美國演出時,我驚訝之外也只顧著通風報信,告訴親友切勿錯過。

怎知,這真是最後一次。

齊瑪曼私下幽默風趣且健談,但若公開發表言論,用字遣詞必經千錘百鍊。拙著《遊藝黑白》中的齊瑪曼訪問,是他廿三年來唯一長篇,英文修稿來回八個月;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每晚在傳真機與電話旁守候,覺得要改到地老天荒的「充實感」。國際樂壇有太多人努力製造話題,從話題中維持知名度,而從名氣獲得財富;齊瑪曼從不如此。而他的知識、學養與能力,沒有親眼見證,根本無法想像。有次我送上一首鋼琴新作,他當場翻過一遍,竟立即指出認為必是錯誤之處。當我回報作曲家,果然證實是打譜疏失。齊瑪曼虔心專注於音樂和技巧,其樂一如其人:縱使光芒萬丈、燦美無雙,琴音裡卻沒有一聲炫耀張揚;無論世人給予何等榮耀,他始終嚴謹篤實。

身為波蘭與世界公民,不能裝聾作啞!

 

但自美國二次伊拉克戰爭後,面對這樣荒唐恐怖卻無人制止的大錯,齊瑪曼再也不能容忍。「即使現在許多人處於民主政體,我們仍要思考民主的意義和實踐的方式,不然一樣成為受害者。許多人認為我們擁有民主。錯了!我們並不擁有民主,而必須製造民主。民主本身並非自由,而是承擔責任的開始。」即便是伊拉克戰爭或美軍虐囚,許多人都認為那是「政治」,而藝術家和政治無關。但齊瑪曼認為那是公民責任,是生而為人的道德堅持與義務。更何況,熟識他的人都清楚,那堅定信念背後,是血淚鎔鑄的私人情感:「只要能讓一個人,一個人就好,覺察到這世間的不公不義並起而改變,你就不虛此生。」──他曾緊握父親臨終前的手,在病榻前答應老齊瑪曼延續傳家的道德信念;這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人生功課。

保持道德原則是一回事,但要什麼樣的勇氣,才能讓他選擇一個最負責任,但也對自己最不利,可能造成最大傷害的做法?換作他人,大可留在歐洲遠遠放話,或在音樂會後開盛大記者會轟轟烈烈痛罵。但齊瑪曼既已在2008年宣布和美國說再見,那就正式去一次和聽眾道別。他不怕噓聲或叫罵,不畏可能的威脅或攻擊,不願躲在記者會的保護傘下──是的,要說就當面說。他選擇在舞台上告訴美國聽眾:我依然為你們演奏,但伊拉克問題一日不解決,華府東歐外交又讓我的祖國重回冷戰。身為波蘭與世界公民,我不能裝聾作啞!

讓世人看到藝術家如何看重自己

許多美國媒體認為這其實是新仇加舊恨。他們不相信怎可能有人會為了外交議題而震怒至此,一定是先前齊瑪曼的鋼琴曾被美國海關銷毀砸毀,這次才徹底翻臉吧!但這種觀點,其實正暴露一般美國人對世界一無所知,對華府外交之倒行逆施亦無動於衷。反正別家小孩死不完,國外孩子特別多。齊瑪曼並不恨美國,也不討厭美國人。他在美國有許多朋友,甚至聽到我痛罵美國人無知、愚蠢、貪婪、浪費時,還婉言告誡絕不能一概而論(而那「婉言」是長達三十面的簡訊)。如果沒有歐巴馬四月初那篇布拉格演說,以齊瑪曼對這位白宮新主人的肯定,或許他不會這樣決絕。但即使以這種方式和美國告別,在回覆我的簡訊中,他對美國仍是「憂慮而非憤怒」。

齊瑪曼的抗議,對我而言,其意義更在讓世人再度見到藝術家正視自己的道德與社會責任。另一位鋼琴大師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生平唯一一次被噓下台,就是在演出前發表反越戰聲明。他們何嘗不知如此主張會招來攻擊?但雖千萬人吾往矣!曾幾何時,表演藝術已被視為商品和消費,觀眾買張票就自我膨脹,甚至認為藝術該為金錢服務。演奏者為了賺錢,往往竟也將錯就錯,為商業利益不惜放棄一切。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聽眾愈見無知自滿,藝術家與藝術的地位也日漸低落。但無論是昔日越戰或今日伊拉克戰爭與波蘭飛彈布署,這都非一般時事,而是人生與世局中的大是大非。對絕大多數仍在夾縫中求生的音樂家,自然不能苛求他們要有表態的勇氣。而身為當代最偉大音樂家之一的齊瑪曼,既願放棄演出酬勞最豐厚的市場,又願在舞台上承受一切,至少我深深感謝,他讓世人看到藝術家如何看重自己,也明白告訴聽眾,他的演奏不是商品,音樂家才是音樂會的主人,而他為和他有相同信念的人演奏。

很高興,當晚絕大多數聽眾為他的發言喝采,演出後給予起立致敬;這國家應該還有希望。願音樂之光終能將人心照亮,我期待齊瑪曼重回美國的那一天。

【2009/05/11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