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錄自〈池田大作,第27屆「SGI日」紀念倡言/和平倡言:人本主義 -- 全球文明的黎明〉

注14:建設和平
「構築世界和平需要三大要素。在戰爭地區防止實際衝突的維持和平(peace making)活動。除了當面的戰爭以外,還促使對立雙方就解決糾紛問題進行對話的製造和平(peace making)活動。在非戰爭時期,一一解決帶來戰爭原因的建設和平(peace building)活動。」

注16:人的安全保障
「從來,安全保障是以國家作為單位來考慮。但是,由於內戰、犯罪、饑饉等氾濫,個人的生命不斷面對危機。為此,除了以國家為單位以外,產生了以人為單位的安全保障概念。」

注19:京都議定書
這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氣候變動框架條約」的第三屆締約國會議上通過的文件。規定先進國家對削減溫室效應氣體的義務,這一執行規章於去年的第七屆會議上得到最後通過。但是,美國與開發中國家是否參加,就成為今後的課題。

        在面對冷酷無情的「惡」時,「善」能做些什麼呢?又如何與其對抗呢?
        越是深信人類良知與性善的人,越是難免對此感到困惑、無力、束手無策。我想困難就在於難以消除這種被黑暗籠罩的負面想法。 (頁2)

        圍繞現代的黑暗深不可測,要透過黑暗遙望晨光,需要相當精力。

        如果要指責連鎖邪惡的蒙昧無知,如果要超越「以牙還牙」的人之常情,那麼正如托爾斯泰,經歷過靈魂深處的苦惱與糾葛、悔恨與洗心革面的人,才有告發的資格。
        人類史上的和平,經常只是戰爭與戰爭間的中場,為了改變這種趨勢,我們要返回原點,每個人要全心全意地自我改革(即所謂人性革命)。這也就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憲章所述的,在心中構築鞏固的「和平堡壘」。

        這次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極其嚴重,因為它向全人類要求最根本的改革。 (頁3)

       我完全贊同校長( 莫斯科大學校長薩多夫尼希/Victor Sadovnichy)所說的「道德、倫理感覺歸根到底存在於個人的心中」,我認為抹殺了這「個人」的特質,正是無區別恐怖活動的病源。
        我指出,這是一種在內心抹殺了「他人」存在的病態。他們意識中雖有「敵人」,卻沒有「他人」存在。他們的頭腦中被「敵人」這種非人的觀念所佔領,沒有生活中千姿百態活生生的「他人」介入的餘地,甚至連平民與軍人都不能區別。即使有的話,也只是淡淡的假想存在。因此他們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悲傷、痛楚、哀嘆,所以能做出那種野蠻的行為。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無人的心態」,有的只是滿腔仇恨與自我陶醉,沒有絲毫人本有的感情或溫暖。
        人是在意識到「他人」、關注「他人」之中才能成為自我。通過這種「自他」的碰撞,人才開始走向成熟。
        如果欠缺這個過程,那麼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自我陶醉的幼稚性,會變得發育不全。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指出「要承認對方,試從對方的立場觀看事物……為了獲得真理,反對者的意見比贊成者更為重要」(《問罪於戰爭》)。與他這觀點完全對立的自我陶醉、自以為是,是憎恨與暴力棲息、繁殖的溫床。
        注視911過後籠罩文明社會的黑暗時,我們看到的景像是:難辨自他的「無人心態」像幽靈般氾濫。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易取得對話的成就。無須贅言,對話是在「自我」中存在「他人」才能成立。這是「內在對話」成為「外在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否則,言論就成為獨白,或是僅止於單方面的主張。不僅如此,如果這種病理進展下去,言論甚至可能變成另一種形態的暴力。 (頁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