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

因工業危害,中部空品區懸浮微粒已多年被列為三級防治區。但台電仍以「電源開發」為由力推彰工火力發電廠,引發健康爭議,曾被環保署專案小組否決。但台電技術性規避捲土重來,3日進行第4次專案小組初審,學者仍多有質疑,就連彰化縣府都反對。


彰工火力發電廠共2機組、各發80萬瓩電力,坐落彰濱工業區內。但因彰濱工業區通過環評時,對發電廠規劃設置以「天然氣或燃油為主」,燃煤電廠需在「當地環境條件可接受」的情況下方可設置,遭環委質疑,要求分析空污總量是否能容許彰火開發。


台電因此要求工業局進行彰濱工業區開發計畫變更,工業局表示,目前彰濱工業區廠商的空污排放量,只佔民國88年通過的彰濱工業區環評空污總量16.8%至22.7%;以二林、彰化兩空品測站資料顯示,空污平均值也有下降,彰火入駐沒有問題、健康風險則將在營運兩年後進行。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台電發展火力發電是基於成本考量,「這是成本外部化」。雖然台電預留碳捕捉技術,但若將成本算入,不比發展再生能源划算,又對健康有極大影響,彰火不符能源發展與節能減碳潮流。


空品管制不限工業區
反彰火聯盟成員粘錫麟認為,空污管制不該只以彰濱工業區為管制標準,「空污逸散不只在彰濱工業區,應以中部空品總量污染管制比較較適宜」。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中部空品區空氣污染指標為13%至17%,空污相當嚴重,台電只以「工業區」做考量,不符現實。她援引美國乾淨空氣學術期刊對燃煤電廠的研究,發現燃煤的懸浮微粒在美國對99萬8,450人造成影響,其中2萬3,600人因此死亡、平均壽命少14歲,台電輕忽健康風險。


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分析,台電對健康風險的暴露途徑僅考慮重金屬直接吸入的影響。但燃煤電廠排放的重金屬會附著在農作物上,彰火影響範圍涵蓋台灣主要農作物供應區,環委也認為不可不慎。


環委不客氣地說,台電的報告「不理智又沒學養」。環委表示,工業局核配量有剩,「但那是當初核太多」,加上目前彰濱工業區引進產業不符當初設置規定,空污如揮發性有機物(VOC)完全被忽略。


開發彰火沒必要
彰化縣府強調,時空已變遷,此案對中部空品影響極大,應重新檢討工業區空污總量。彰化縣政府甚至直言:「核四明年運轉、許多電廠更新,核一、核二、核三也延役,彰火沒有開發必要。」


環委認為,中部空品惡化,彰濱工業區空污總量已不合時宜,彰火報告不清,台電也無法釐清燃煤是否符工業區設定條件,建議台電提出替代地點與方案,待工業局重新核算空污總量後再審。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魏世昌整理報導】

厄利垂亞(Eritrea)3分之2人口極度營養不良,雖然政府宣稱正在推動糧食自足計劃,民眾卻指控政府不但拒絕外援,更與民爭食。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聯合國預測,「非洲之角」地區有將近1千9百萬人口,會因為降雨減少引起的乾旱,及隨後的大量農作物歉收與牲畜死亡而面臨饑荒危機。然而厄利垂亞政府卻拒絕外界糧食援助。


厄利垂亞駐歐盟大使阿西摩恩(Girma Asmerom)說:「外國的糧食援助會妖魔化當地人民,並且讓他們變得懶惰無比。」他表示,厄利垂亞政府自己有處理糧食短缺的策略,像是從國內豐收地區運送糧食到歉收區。


高壓手段回收糧食
但那些從厄利垂亞逃至衣索比亞北部難民營的厄國人民說,政府的政策造成更大規模的饑荒。自厄國逃難至衣索比亞的農民表示,政府強制扣押他們的收成,僅支付市場價格的8%價格給他們。


「政府根本就是公然詐欺人民。」先前任職於厄利垂亞衛生部,爾後決定逃離厄利垂亞的一名男子說。「政府不斷沒收人民糧食與農民種植的作物,現在甚至侵佔農民賴以維生的土地,導致他們現在沒有工作可做。這就是在厄利垂亞真實的狀況。」


就像其他在衣索比亞麥艾尼收容營(Mai-Aini camp)中的厄利垂亞人,他不願透露其姓名或拍照。因為若被政府認出,他擔憂會讓家人受到政府迫害。


厄利垂亞政府承認,政府會對未經許可擅自離開國家的人,處以罰款和監禁他們的家屬。但這名曾在衛生部任職的人證實,2/3的厄利垂亞人口正處於極度營養不良的情況。


「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鄉村的人。」他說。「政府現在沒收他們的作物與土地,人民怎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雖然支持這項政策的人說,政府統一回收作物得以維持基本糧食的低價格。但難民表示,政府分配每一個家庭的食物購買配額根本不足,並且警方會逮捕以高於市場價格販售作物的人。


官方保證人人有飯吃
但大使阿西摩恩否然政府曾經掠奪農民的作物。「這些指控完全不正確。」阿西摩恩反駁說。「我們對得起人民。在接下來的2年內我可以保證每個人都有東西吃,厄利垂亞將能夠有充足的糧食供給量。」


但厄利垂亞關上了對外大門,不可能讓外界獨立查核糧食短缺的程度。聯合國主管人道事務副秘書長霍姆斯(John Holmes)說:「當我們詢問厄國政府是否需要協助時,他們總是說不需要。但我們仍持續關注這個情況。」


霍姆斯說,從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的資料中得知,目前沒有任何「大規模」營養不良人口的證據。但營養不良是「普遍的現象。」然而,營養不良在某些地區特別嚴重。早在2005年乾旱來臨前,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66%的厄利垂亞人早已陷入「營養極度不良」的情況。


2009年,厄利垂亞政府中止糧食援助分配計畫,並宣布「現金換工作」的方案。然而詳細情況至今尚未明朗。自那時起,除了從難民口中得知枝微末節外,厄利垂亞國內幾乎沒有向外界透露任何消息。


而在衣索比亞麥艾尼收容營外頭,一輛吉普車上滿載著自厄利垂亞邊境前來的新訪客。他們全都是婦女和5歲以下的兒童。在這收容營內,5個人擠在一間黑暗的小屋。


麥艾尼收容營原僅預計收容5千人;但目前已住進了將近1萬3千人。而每月還有1千名難民前來。「每個人都離開厄利垂亞了。」曾在厄國衛生部工作的難民說。「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完全無法存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新位置
  • 請輸入密碼:
秋冬滋補甜湯/芋頭椰香紫米露 記者張雅雯/報導
記者趙文彬/攝影
 
秋冬滋補甜湯 溫暖入心!

 

深秋初冬涼意漸濃,不妨來點熱甜湯暖胃,這裡請來飯店大廚示範,教讀者製作港式甜湯,以紫米、紅豆為材,黑糖、紅棗調味,還可加點巧思變化成東南亞風味,別具新意,快來動手作吧!

 

●示範大廚/尹國權(馥敦飯店南京館嘉園廳主廚。擁有幾十年資歷的尹師傅,擅長調味細膩的廣式料理,堅持料理每個小細節,除傳統口味也在料理中融入健康概念,加點小變化呈現美味新創意。)

 

主廚推薦湯/芋頭椰香紫米露

 

特色:西米露是常見的港式甜湯,為了加強養生概念,主廚使用更健康的紫米,以黑糖調味提香,特別在於加入東南亞甜品常用的亞達子,滑脆咕溜讓甜湯口感更豐富。

另外調點椰奶也能讓風味更香醇誘人,喝來溫暖順口。

食材:紫米、黑糖、椰漿、亞達子、芋頭、西米

 

步驟:

1.先將紫米泡水一晚,再以布包著蒸上25分鐘。

 

2.將芋頭削皮、切丁,蒸熟備用。

 

3.將泡過水的西米煮熟,撈起後放入冷水中,才不會越放越爛,再將紫米、芋頭與西米放入鍋中煮滾,加入亞達子、黑糖調味、淋點椰漿添香氣。

 

小撇步

1.煮紫米時需注意水量要足,以免焦底,大約是水:米=4: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滋補甜湯/桂圓蓮子紅豆沙 記者張雅雯/報導
記者趙文彬/攝影
 

主廚推薦湯/桂圓蓮子紅豆沙

●示範大廚/尹國權

 

特色:桂圓、紅棗與蓮子是甜湯常用食材,自然的甜味搭配煮到軟爛的紅豆沙,加點黑糖風味更棒。

想增添口感可放入小湯圓,想要飽足感不妨放點糯米,喝來會更香滑順口。主廚透露,港式吃法還會加點陳皮,香氣更誘人,不妨一試。

食材:蓮子、紅豆、小湯圓、紅棗、桂圓肉、黑糖

 

步驟:

1.先將紅豆浸泡一晚。

2.將小湯圓煮熟,撈起過冷水備用。

 

3.備一鍋水煮沸後將紅豆放入、煮滾。

4.接著再放入蓮子、桂圓、小湯圓及紅棗,以黑糖調點味即完成。

 

小撇步

1.想增加香氣,主廚建議可在水滾時放點陳皮,若喜歡較濃稠的口感,則可加點糯米。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

understanding plastic Marine pollutionhttp://www.5gyres.org/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楊乾(低碳部落格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特派員)

 本哈根氣候會議在延長將近一天後落幕,由美國總統歐巴馬所主導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延長第十六個小時,獲得大會以附註(take note of)的方式通過。包含美、中、歐、印、日、加等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全都簽署了這項政治協議,但原本應該在哥本哈根通過的新氣候議定書草案,由於目前仍有十餘個版本,必須要延到明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下一次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時(COP16/CMP6),才有機會轉化為國際條約。

 在這份新出爐的哥本哈根協議裏,明定各國需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好將全球的升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各國不但必須在明年一月底前,提報各自減碳目標,並且在未來每兩年就應檢討一次。

 在金融援助方面,簽署協議的已開發國家則承諾,應在2010-2012年三年內前湊足30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資金,提供給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資金規模到2020年時每年必須達到1000億美元,並將成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Copenhagen Green Climate Fund)來管理。協議裏也提到,到2015年時必須依更新的科學數據重新檢視協議,包括將控溫目標降至1.5度等,也算回應了小島國家的要求。

 在過去兩周的氣候會議中,除了討論新的氣候議定書草案外,有關類似哥本哈根協議的政治宣誓草案不下三份。但直到美國總統歐巴馬十八日飛抵哥本哈根,與中國、印度、南非、巴西等全球四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展開密室協商,才產生出最後這份協議。期間,中國總理溫家寶還曾一度因為歐巴馬在氣候會議致詞時,公開批評中國迴避國際監督,因而不願直接與歐巴馬對談。但在各方努力下,兩人在十八日當天至少見面了兩次,並敲定最後的文字。

 然而,這份由密室政治所產出的文件,卻在氣候會議上受到極大的非議,不少左傾的拉丁美洲國家對他們從頭到尾都未受邀請討論,感到極度的不滿;尼加拉瓜代表並在議場上,一度試圖阻止美國談判副代表潘興(Jonathan Pershing)的發言。而非洲國家與小島國家,也針對文件裏沒有訂下實際減碳目標卻只談金融援助感到失望,吐瓦魯的代表伊恩弗萊(Ian Fry)就在大會上發言指出,「我們的未來不是拿來叫賣的。」

 冗長的發言一直持續到十九日上午,當主席丹麥總理拉斯穆森(Lars Lokke Rasmussen),幾乎就要開口宣佈會議沒有共識了,英國代表米爾班(Ed Miliband)緊急提出了協商要求。兩個小時候,新任主席上台宣佈以附註的方式,將哥本哈根協議列入會議記錄,各國代表沒有反對意見,接著情勢開始逆轉,包括加拿大、日本、歐盟、非洲聯盟等,開始發言表達願意加入哥本哈根協議,拉丁美洲國家最後只能以像協議文件不能有氣候公約文件編號、不能有氣候公約的Logo印在其上的方式,作消極的反對。

 而除了屬政治宣誓類的哥本哈根協議之外,在氣候公約體制內既有的氣候公約長期行動特設工作組(AWG-LCA)、以及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AWG-KP)所提出的草案,也都將持續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加以討論,並企求於明年的氣候會議上達成共識,以期在2012年後接續《京都議定書》,繼續管制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

【參考資料】
UNFCCC 19-Dec-09“Copenhagen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ends with political agreement to cap temperature rise, reduce emissions and raise finance
Copenhagen Accord

【延伸閱讀】
歐巴馬版哥本哈根協議 多國引為恥》趙家緯 19-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談判文件外洩 全球將升溫三度》林鼎傑 18-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草案披露 富國窮國決裂》張楊乾 13-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趙家緯(低碳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群) 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21.html

 ○九十二月十九日,哥本哈根時間,下午兩點十五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執行長德布爾,開著最後一場記者會。發言中強調全球超過百位領袖一同參與COP15,並親自參與實質協商,是前所未見的狀況。其指出最後大會通過的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 極具政治上的意義,也具有些具體的要素,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協定。但卻也坦承,這協議中沒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亦沒有個別國家的減碳目標、沒有詳細說明三百億基金該如何募集以及分配。意即這個協定將是個起點,在明年墨西哥第十六次締約國會議前,協商出更詳細的內容,以推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具體議定書。

 如果從峇里島會議以來兩年間九次會談,只是將『路徑圖』變成個『起點』,那麼更需仔細檢視此哥本哈根協定的內容,方能評判要將COP15貼上『『望』本哈根(Hopenhagen)抑或『破』本哈根( Brokehagen)』的標籤。

哥本哈根協定的實然
 此份已獲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中國、印度等總排放量佔80%以上與受害最深的小島國家同意的編號為FCCC/CP/2009/L.7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明顯的是立基於週四晚上經由二十六國提出的版本,而後在經由美、中、印、南非、巴西等五國會議修正,詳列出要求附件一國家,均需於明年一月三十一日之前,提出其減量目標,而非附件一國家亦須在該期限前,提出其國內所規劃採行的減緩行動。此番的變化,顯示美國總統歐巴馬對此協定的具體影響。而為了讓小島國家聯盟同意此協定,此協定中指出2015年時,將再依已達成的減量行動,檢視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最終目標,包括能否能將增溫控制到1.5度以下。

 相較共同願景上的模糊,以及在『調適』、『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以及『減緩森林退化』(REDD)等議題上的原則性的描述,此協定於『資助』(funding)方面,則顯為清楚與詳細。此協定中同意墨西哥領銜提出的『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的成立,以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減緩森林退化』、調適、能力建構、技術發展等。

 而已開發國家承諾將於2010年至2012年之間,提供三百億『新增』以及『額外』的資助。而此協定中強調此資金的運作應為調適與減量並重,但強調對最低度發展國家、小島國家、非洲等,調適應為優先。在『財務資助』的長期承諾,則是如美國所要求,強調基於落實『有意義』以及『透明』的減量行動的前提之下,已開發國家將於2020年時,共同提供每年一千億的資助。

 此協定中,針對同為峇里島路徑圖中重大議題的『技術移轉』以及『減緩森林退化』等,其僅強調將設定一技術機制(Technology Mechanism),以加速技術發展與移轉,但強調此移轉程序應為具有各國差異性,基於其所需以及優先順序,提出所需協助發展的調適與減緩技術。『減緩森林退化』上,則強調意識到此行動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將有REDD的延續計畫(REDD-plus)。

 綜合以上,似乎此協定並未偏離峇里島路徑圖以及兩年各式會談的主軸,那為何仍引起蘇丹、拉美以及公民社會的不滿?

哥本哈根會議的應然
 事實上,諸多簽署此協定的國家,並非對此協定內容全然支持,歐盟與英國會談代表既表達此協定未達期望,但避免整個談判毫無具體成果,故仍簽署。而蘇丹、拉美以及公民社會,分別在場內以及場外提出對此協定的嚴厲抨擊。蘇丹主要是針對實質內容上,強調以增溫兩度為目標,無疑是對非洲進行的大屠殺(Holocaust)。拉美國家則一再指控協定制定程序的不透明,抨擊此類的密室政治,是對聯合國體制的政變。然而為何此協定,會被綠色和平執行長Kumi Naidoo指控為『對後代子孫的背叛?』

 本文一開始針對哥本哈根協定內容以及國際氣候行動網於COP15開議前提出的『公平、積極的、具法律約束性的協議』(Fair, Ambitious and Binding deal, F.A.B.)製表進行比較。從表中既知,不論是在各個議題上,兩方均有顯著的落差。然而讓公民團體最感不滿之處,在於雖於協定中指出以控制增溫兩度為目標,但目前各國承諾的減量目標,僅能將增溫幅度控制在三度。既使在協定中看似最進步的資助上,兩方都尚有一倍以上的落差。公民團體不僅被排除在最後的協商程序之外,又面對與其期望落差甚大的協定內容,不滿與憤怒絕非僅是『氣候恥辱』所能表達。

愚蠢年代已定?
 決定這一代人歷史評價的十四天,到頭來換得的只是在實質議題些幅的前進。德布爾雖於記者會上強調接下來的戰場應優先於各國國內施壓,迫使其提出更積極的減量承諾。然而為了產出此協定,卻將為未來的國際談判埋下諸多變數。

 最後協定的形塑過程中,顯見美國已打算在此氣候變遷的國際政治場域,積極施展其影響力。然而其採用五國閉門會談的方式,修正僅由二十六國研提出的協定,再輔以會議第三天既爆出丹麥秘密協商文件一事,均讓G77以及拉美國家,對整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談判程序,萌生極高不滿。特別是在此公約是採共識制,而非如聯合國其他決議可採投票制,且有否決權。因此G77以及拉美國家是否會因此拒絕參與後續的協商,埋下公約破裂的變數?

 若要扭轉其局勢,美國勢必需主動跟拉美國家協商。然在歐巴馬決定增兵阿富汗之後,拉美左傾國家對其原具的期待,既已破滅,玻利維亞總統Morales亦直接於記者會上點出應加殺人的錢,用來救人。要求美國應把軍費,用來協助發展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

 但處理拉美與G77的不滿之前,歐巴馬更棘手的是需面對美國的共和黨在此議題的態度。六位參與COP15會議的共和黨籍國會議員表示,其仍懷疑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甚至明白指出明年是選舉年,不可能通過會造成能源價格上漲的氣候變遷相關法案。這些國會議員的態度非常強硬,面對媒體詢問在COP15上,是否有特別找小島國家的代表會談時,均表示其行程過滿,無法安排相關會面。

 但面對即將增溫三度的世界,我們豈有再次枯等美國總統拯救一切的好萊塢劇情的上演,況且歐巴馬已於COP15會議上,抹平其與前任總統的差異了。或如同綠色和平的呼籲:『哥本哈根會議落幕,但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並未止息。』更多的直接公民行動,奪回決策的權力,迫使政客們回應全球公民的對環境永續的素樸期待,方能以系統變遷(System Change),對抗氣候變遷。

【參考資料】
Copenhagen Accord
Fair, Ambitious and Binding: Essentials for a successful climate deal – 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
Greenpeace Copenhagen Outcome Assessment
System change – not climate change:A People’s Declaration from Klimaforum09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Richard Black
Environment correspondent, BBC News

Electric vehicle
The Copenhagen Accord is widely seen as a slow road to carbon curbs

http://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8492450.stm

Fifty-five countries have submitted pledges for curb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 the UN climate convention.

Governments were asked to do so before 31 January by the "Copenhagen Accord", the document produced at December's UN climate summit in the Danish capital.

In some cases the pledges are weaker than those made before the summit.

The UN's top climate official, Yvo de Boer, said the pledges would invigorate the UN process, but several environment groups say they do not go far enough.

Submissions have come from maj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llectively account for about three-quarters of the world's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But few of the smaller, more vulnerable nations have sent in their figures.

It is the start of the Copenhagen 'greenwash'
Bernhard Obermayr, Greenpeace

"The commitment to confront climate change at the highest level is beyond doubt," said Mr de Boer,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UN climate convention (UNFCCC).

"Greater ambition is required to meet the scale of the challenge. But I see these pledges as clear signals of willingness to move negotiations towards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Basic instincts

Earlier, UK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had urged governments to send their pledges to the UNFCCC by the 31 January deadline.

"If those countries which agreed the accord in Copenhagen inscribe into it the commitments they made in the run-up to the conference - and I believe it is very much in the global interest that they should do so -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ll have taken the first steps towards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trajectory of global emissions," he wrote in an open letter.

CLIMATE CHANGE GLOSSARY

Select a term from the dropdown:

Carbon intensity - A unit of measure.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tted by a country per uni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55 countries sending in pledges include EU member states, US and Japan, as well as the four Basic bloc countries (Brazil, China, India and South Africa) that were the principal architects of the Copenhagen Accord.

Most of them re-iterate pledges made before December's summit; but some are weaker.

The US previously pledged a cut of 17% from 2005 levels by 2020 (equivalent to 3% from the conventional baseline of 1990).

But its current submission promises a cut "in the range of 17%, in conformity with anticipated US energy and climate legislation, recognising that the final target will be reported to the Secretariat in light of enacted legislation".

Canada will also amend its target of 17% to make it align "with the final economy-wide emissions target of the US in enacted legislation".

Australia, the EU and Norway are all currently going for the weak end of the ranges they had previously proposed - 20% rather than 30% in the EU's case - while New Zealand promises no cuts at all in the absence of a comprehensive global deal.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re-affirms that its 2020 target is a cut of 40-45% in carbon intensity and that this is to be regarded as voluntary, while India has retreated from a firm pledge to improve its energy intensity to a position where it promises to "endeavour reduce its emissions intensity" by 2020.

'Greenwash' concerns

Although some US-based environment groups applauded the fact tha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d sent its figures in, many other campaigners were dismissive of the exercise and the numbers.

Protest with snowmen

"Supporters of the accord have failed to make emissions pledges which are strong enough to avert dangerous climate change," said Bernhard Obermayr of Greenpeace.

"It is the start of the Copenhagen 'greenwash'. The accord is no substitute for the fair, ambitious and legally binding treaty demand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or are being affected by its impacts."

Only three member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 - the Maldives, the Marshall Islands and Singapore - have submitted pledges to the UNFCCC.

Meanwhile, a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 raises questions over the accord's financial targets of raising $10bn per year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rising to $100bn per year by 2020.

"It is far from clear where the funding will come from, if it is genuinely new and additional, and how it will be allocated and channelled," said Saleemul Huq, the IIED's senior climate change fellow and one of the report's authors.

Richard.Black-INTERNET@bbc.co.uk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untries Submit Emission Goals

Published: February 1, 2010

WASHINGTON — The climate change accord reached at Copenhagen in December passed its first test on Monday after countries responsible for the bulk of climate-altering pollution formally submitted their emission reduction plans, meeting the agreement’s Jan. 31 deadline.

Skip to next paragraph
Ajit Solanki/Associated Press

Busy factories and traffic are part of life in Ahmadabad, India. On Monday, India was one of the countries that submitted pledges to curb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lated

Times Topics: Copenhagen Climate Talks (UNFCCC)

Most major nations —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the 27 na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China, India, Japan and Brazil — restated earlier pledges to curb emissions by 2020, some by promising absolute cuts, others by reducing the rate of increase from a business-as-usual curve.

In all, 55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ubmitted emission reduction plan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he body overseeing global negotiations. Two major nations — Mexico and Russia — had not submitted plans as of Monday evening.

United Nations officials said that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already filed plans account for 78 perc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lobally.

The so-called Copenhagen Accord was pasted together in the final hours of the United Nations-sponsored climate summit meeting that ended Dec. 19. The skeletal agreement was not formally adopted by the conference, is not binding on the parties and sets no deadline for reaching a formal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treaty.

Yvo de Boer,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office, said that the submissions showed that the commitment to confront climate change on the part of the world’s nations was “beyond doubt,” but he urged countries to do more.

“Greater ambition is required to meet the scale of the challenge,” he said.

Analysts said that even if all nations met their promises, the world would still be on a path to exceed the Copenhagen agreement’s central goal of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less than 3.6 degrees above the pre-industrial era.

“The pledges put on the table to date do not put us on track to meet that goal and will make it very difficult for us politically and technically beyond 2020 to meet that target,” said Alden Meyer, director of strategy and policy at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Other aspects of the accord remain unresolved, including the question of financial aid for developing nation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s and develop sustainable growth plans. The wealthy nations pledged nearly $30 billion in short-term support, but there is no mechanism in place to collect or distribute the money. Longer-term aid pledges remain just a concept.

Nonetheless,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major developing nations, whose emissions are growing more quickly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s, put on paper their plans for slowing pro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other gases that contribute to a warming planet.

China said it would reduce its carbon intensity —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tted per unit of economic activity — by 40 to 45 percent by 2020, compared with 2005 levels.

India said its carbon intensity would fall by 20 to 25 percent over the same period.

South Korea set an intensity target of 30 percent below 2005 levels by 2020.

Raekwon Chung, the South Korean ambassador for climate change, said that his nation’s target was set into law in December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preparing plans to carry it out.

He said South Korea planned to invest 2 percent of i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bout $86 billion a year, in green growth programs, including low-carbon energy production, new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higher-efficiency building codes.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powers also repeated earlier pledges. The European Union said its 27 members would cut emissions by 20 to 30 percent over 1990 levels by 2020. Japan’s target is 25 percent over the same period.

The United States, in a submission last Thursday, repeated President Obama’s promise to cut emissions “in the range of” 17 percent by 2020 compared with 2005 levels — but only if Congress enacts legislation that meets that goal, a far-from-certain prospect.

Jennifer Morgan, director of 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s climate and energy program, urged Congress to act quickly on climate change legislation, or risk seeing the United States fall further behind in the competition to develop new low-carbon sources of energy.

“The pledges made by countries like Japan, China, Europe and India show a commitment to collective, transparent action on a scale never seen before,” she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have no doubt that these countries plan to build their economies with clean energy.”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TRE61053Q20100201?feedType=RSS&feedName=environmentNe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reuters%2Fenvironment+%28News+%2F+US+%2F+Environment%29&utm_content=Google+Reader

Major emitters set carbon goals after Copenhagen

Alister Doyle, Environment Correspondent
OSLO
Mon Feb 1, 2010 3:27pm EST
A chimney billows smoke as the sun shines through haze on a cold winter's day in Beijing December 24, 2009. REUTERS/David Gray
  

OSLO (Reuters) - Fifty-five countries accounting for almost 80 percent of worl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ave pledged varying goals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under a deadline in the "Copenhagen Accord," the United Nations said on Monday.

Green Business  |  COP15

 

"Thi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invigoration of the U.N. climate change talks," Yvo de Boer, head of the U.N.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 said of the national targets for curbs on emissions until 2020 submitted by January 31.

 

The countries, including top emitters led b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ostly reiterated commitments unveiled before December's U.N. summit in Denmark, which disappointed many by failing to agree a tough, legally binding U.N. treaty.

 

De Boer said pledges covered 55 of 194 member nations and amounted to 78 percent of emissions from energy use. The U.N. says the deadline is flexible and others can submit plans later.

 

"Greater ambition is required to meet the scale of the challenge," he said. "But I see these pledges as clear signals of willingness to move negotiations toward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Mexico will host the next annual U.N. meeting from November 29-December 10 as part of world efforts to avert more droughts, wildfires, floods, species extinctions and rising sea levels.

 

The Copenhagen Accord seeks to limit a rise in temperatures to below 2 degrees Celsius (3.6 Fahrenheit)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sets a goal of $100 billion a year in aid for developing nations from 2020 to help confront climate change.

 

FILLING THE BLANKS

 

It left blanks for countries to fill in climate targets for achieving the 2 C goal by January 31. Analysts say that the current targets will mean temperatures rise by more than 2 Celsius.

 

The 2020 goals include a European Union goal of a 20 percent cut from 1990 levels, or 30 percent if other nations step up action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plans a 17 percent cut in U.S. emissions from 2005 levels, or 4 percent cut from 1990 levels.

 

But U.S. legislation is bogged down in the U.S. Senate.

China said it will "endeavor" to cut the amount of carbon produced per unit of economic output by 40 to 45 percent by 2020 from 2005. The "carbon intensity" goal would let emissions keep rising, but more slowly than economic growth.

"Following a month of uncertainty, it is now clear that the Copenhagen Accord will support the world in moving forward to meaningful global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said Jennifer Morgan of 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However, although important in showing the intent to move to a low-carbon economy, the commitments are far below what is needed to avoid the wors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she said.

And de Boer's statement did not even mention the Copenhagen Accord -- the main outcome of the low-ambition summit.

Originally worked out by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India,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on December 18, the accord was not adopted as a formal U.N. pact after opposition from a handful of developing nations including Sudan, Venezuela and Cuba.

Monday's statement only outlined 2020 pledges and did not say how many countries backed the deal -- the Copenhagen Accord is due to include a list of those who w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 it. Submissions from some big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India do not spell out if they want to be "associated."

Indian officials said they want the 1992 U.N.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to remain the blueprint for global action, not the Copenhagen Accord.

South Korea's climate change ambassador Raekwon Chung said that U.S. legislation was now vital.

"Ever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watching the U.S. ... If (U.S. climate change legislation) does not happen this year, what will be the impact on the negotiations? I think the impact would be quite serious," he said.

(With extra reporting by Krittivas Mukherjee in New Delhi, Chris Buckley in Beijing, Deborah Zabarenko in Washington)

For Reuters latest environment blogs, click on: http:/blogs.reuters.com/environment/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碳生活部落格2010年2月2日台北訊,張楊乾報導


全球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一月底紛紛簽署了《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並提出各自的減碳目標。根據該協定,各國將努力控制地球的平均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升溫不超過兩度;並應在年底的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上(COP16),完成接替《京都議定書》的國際新法修訂。


目前簽署哥本哈根氣候協定的國家已有55國,合計佔全球的碳污染量達78%(*1);而包括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以及雖簽有議定書、但在2012年前不需承擔減碳義務的中國,都包含在這份減碳協定內,也使得該協定實質管制的全球溫室氣體,已大過於《京都議定書》所管制的總量。


大國政治產物 部份國家反對
《哥本哈根協定》是去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COP15)最後一天時,由美國、中國、巴西、印度及南非等五國所共同提出;但當時由於拉丁美洲幾個左派執政國家的反對,所以並未列為氣候大會的共識,僅以會議「附註」的方式放在大會結論裏。由於該協定是經由密室政治所產生,也沒有明訂全球的減碳目標,因此像古巴在一月初就已表明絕不會簽署,而玻利維亞則表示會在今年四月時舉辦「世界人民氣候變遷大會(World Conference of the People on Climate Change)」,從社會主義的立場來尋求對抗暖化的共識。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不但簽署了氣候協定,並已提報要在2020年、依現有的碳排放增長趨勢減碳30%、等同於依2005的排放量減碳4%。南韓氣候變化大使Raekwon Chung 2月1日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更指出,南韓今年十二月將透過立法,確認南韓自己的減碳目標,且每年會持續投入新台幣2兆8仟多億元($86 billion)在綠色投資上(*2)。

我國減碳目標 也將透過管道提出
至於在國內對氣候協定的反應方面,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辦公室執秘蕭慧娟2日則表示,環保署過去一個月來已針對《哥本哈根氣候協定》作積極準備,並預估在近日會提出台灣自己的減碳目標。而根據環保署上月底所發出的新聞稿,台灣到時將會嘗試透過不同的管道,向氣候公約組織遞交台灣的減碳目標(*3)。


而長期關注國際暖化談判的台大政治系教授林子倫則分析指出,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願意簽署氣候協定,對持續進行的全球氣候談判而言是個好兆頭。他說,根據該協定,各簽署國得要在上月底提出減碳目標;然而,此截止期限並沒有強制性,各簽約國卻都選擇遵守,足見各國對減碳決心。


不過,林子倫也說,《哥本哈根協定》是屬政治性的宣誓文件,實際要如何減碳,仍要回到國際氣候公約談判桌上的兩份談判草案內。然而,他對各國能否展現效率,在年底的墨西哥回合氣候談判中,即時達成接替《京都議定書》新協議,則是不抱太樂觀的期待。


國際環保團體對各國簽署哥本哈根協定,也並不全抱正面看法;綠色和平組織就以「哥本哈根漂綠」一詞,來形容各國不願就氣候正義提出真正的解決之道。綠色和平的 Wendel Trio 就警告說,各國現所提出軟弱的目標,恐使全球升溫超過三度,將會為全人類帶來災難(*4)。


【參考資料】
(*1)Reuters 1-Feb-10 "Major emitters set carbon goals after Copenhagen" by Alister Doyle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TRE61053Q20100201?feedType=RSS&feedName=environmentNew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reuters%2Fenvironment+%28News+%2F+US+%2F+Environment%29&utm_content=Google+Reader
(*2)NY Times 1-Feb-10 "Countries Submit Emission Goals" by John M. Broder
(*3)環保署新聞稿 28-Jan-10《我國將參照哥本哈根協議要求向國際公佈溫室氣體減量措施》環保署溫減管理室
(*4)BBC 1-Feb-10 "55 countries send UN their carbon-curbing plans" by Richard Black 
【延伸閱讀】
《南韓官員:四十年內韓能源將完全自主》張楊乾 2-Feb-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哥本哈根會議 為愚蠢年代揭幕》趙家緯 21-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哥本哈根協議 爭議中產出》張楊乾 20-Dec-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2010年2月2日中廣新聞網台北報導


曾文越域引水,水利署評估莫拉克颱風已經對現況地貌作了改變,水利署副署長楊豐榮認為,重作環評是肯定的。他還說工程會不會復工,將請專家學者來論證,如果技術上沒法克服,就會停工。


水利署針對曾文越域引水工程已經開挖的隧道,最近就會動工,但副署長楊豐榮表示不是復工,而是針對隧道那段作混凝土撐體,會以最短時間做好2次防護。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當「望」本哈根(Hopenhagen)變成「破」本哈根(Brokehagen)決定這一代人歷史評價的14天,最後的具體產出是項差強人意的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這份可處處見到美國鑿斧痕跡的協定,被評為僅為一政治宣言,而非眾所期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定書。


於共同願景上,雖宣示將以控制增溫兩度為目標,其後更順應小島國家的要求,增列「2015年時,將再依已達成的減量行動,檢視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最終目標,包括能否能將增溫控制到1.5度以下」的條文,然而相較於會議前,各方關注的實質減量數字,卻是一片空白,僅明文要求附件一國家,均需於明年1月31日之前,提出其減量目標,而非附件一國家亦須在該期限前,提出其國內所規劃採行的減緩行動。


被視為本會談重要成就的「資助」(Funding)部份,協定中明定成立「哥本哈根綠色氣候基金」,以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減緩森林退化」、調適、能力建構、技術發展等。而已開發國家承諾將於2010年至2012年之間,提供3百億美元「新增」以及「額外」的資助。而此協定中強調此資金的運作應為調適與減量並重,但強調對最低度發展國家、小島國家、非洲等,調適應為優先。在「財務資助」的長期承諾,則是如美國所要求,強調基於落實「有意義」以及「透明」的減量行動的前提之下,已開發國家將於2020年時,共同提供每年一千億美元的資助。但此看似寬厚的資助額度,也僅達會議進行前,國際環保團體提出的每年1,950億美元資助額度的半數。


而在「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以及「減緩森林退化」(REDD)上,協定全文中,雖強調將設定一技術機制(Technology Mechanism),以加速技術發展與移轉,但最受爭議的智財權授權問題,並未有明確的解答。「減緩森林退化」上,則強調意識到此行動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將有REDD的延續計畫(REDD-plus),但面對國際環保團體指出此機制中的諸多漏洞,例如查證、重複計算等,亦未解決。


台灣無法參與此項公約,但相關部會承諾將視哥本哈根會議成果,調整國內氣候變遷政策,包括溫室氣體減量法的審議等。由此可知,相關部會必將對哥本哈根協定中的文字推敲再三。但事實上,這14天中,還有其他對台灣極具啟示性的趨勢發展。


小國的環境軟實力
雖於最後哥本哈根協定的生產過程中,仍如同傳統國際政治般,由美、中、英等強權扮演關鍵角色,但在整個14天中,亦有諸多小國展現了其於國際環境治理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如台灣的邦交國吐瓦魯為例,因被視為全球暖化的首個難民國,因此於氣候變遷談判之時,該國具有極高的道德高度,向各國提出要求。本次COP15開議的第二天,與會者即發起「吐瓦魯證明一切」(Tuvalu is the real deal)的行動,向已開發國家施壓。


馬爾地夫不僅在會議進行前,即被國際環保團體評選為具有最優良氣候政策的國家,該國總統更親自參與談判,直到會議最後一刻,極獲公民團體之讚賞。且於最後協定的大會討論過程中,主動發言支持哥本哈根協定,亦被視為與英國氣候大臣米利班同為協定通過的關鍵推手。而最後的協定定稿,亦為回應小島國家的要求,增加了增溫1.5度的相關條文。


另一個展現小國力量的則是墨西哥,於COP15中,宣示自2012年起,憑該國之力自行削減5千萬噸的排放量,更預計將原設定2020年相較於BAU削減21%的目標,提昇至30%。更重要的是領銜提出全球氣候基金的規劃,並獲得英國、澳洲、挪威等國的支持,並納入最終協定之中。總統卡德隆,亦獲得全球立法者組織(The Global Legislators Organization, GLOBE) 頒發的國際環境領導者獎(Award for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of the Environment)。


被台灣視為競爭對手的韓國,除提出2020年時相較基準情境減量減量30%的目標,符合各界對先進發展中國家的期待以外,總統李明博於高階首長級會議中,繼續強調該國以綠色成長(Green Growth)為目標,除說明已花費GDP的2%於環境面向上的綠色經濟發展策略,以及將綠色成長作為明年G20峰會的主題,更宣示將於韓國成立全球綠色成長機構(Global Green Growth Institute, GGGI),作為全球推動綠色成長的智庫單位。


氣候政治中的台灣之聲
雖於哥本哈根會談期間,政府成立專屬網站,表示將積極推動台灣加入此公約。而於官方代表團於哥本哈根會場,也穿梭著進行多樣的會談,並籲請友邦發言支持台灣參與公約。但不禁要問,當世界貿易組織無法忽視台灣龐大的經貿實力,世界衛生組織無法忽視台灣的醫療水準之時,在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上,台灣是否有同樣的成績與努力,可獲得國際組織的重視?還是屢次因過渡捕撈漁產、以工業區侵佔國際公認瀕危物種棲地飽受譴責的台灣,已被貼上「受管制的對象」的標籤,而非一起努力的國際夥伴?


此外,從上述小國的經驗,若能自我定位得宜,於國際環境政治的場域,仍有其可獲得重視之處。政府雖屢次強調台灣可以能源科技為對抗全球共同危機做出貢獻,諷刺的卻是,檢視屢次官方代表團的會談報告之中,極為忽視「技術移轉」此議題的發展。不僅無視後京都談判中,「技術行動計畫」、「技術需要評估、扶持型環境和能力建構」以及「技術路線圖」三項治理架構的實然與應然,亦無視傳統的智財權概念,不適用於此氣候變遷議題。


由此觀之,若僅是抱著斷裂性認知,全然從「國際參與」、「避免經貿制裁」與「創造綠色新商機」,來爭取成為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員國的機會,無視於氣候變遷議題的環境正義本質,則即使有站上會談發言台的機會,是否能展現獨立於美國、中國之外的立場?是否能為聲援同屬高脆弱度國家的小島聯盟以及非洲友邦們,譴責已開發國家對其歷史責任的漠視?是否能如同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般,提出對現行發展型態的反思?又是否會感受到長久以來國際政治的打壓,呼應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對密室最後協定制定過程,違反民主程序的嘲諷?是否能給公民社會一點期待,期待官方代表在長期委身為NGO參與氣候變遷會議之後,願意學習以「台灣社會集體即將面臨的未來與共同的承擔」為出發點,基於重新建構共同的環境意識,對世界說出台灣對全球永續社會的想望?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卯上台塑的女人》講述的是美國一名女子起身對抗政府所包庇的石化產業,努力捍衛家園的真實故事。參與摧毀她家園生態的官商團隊中,儼然出現咱們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和台塑集團!有幸能獲本書中文版出版單位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熱情支持,提供精華篇章予以轉載。未來2個月中,咱們天天書齋,時時思考,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台灣,我們可以、應該做些什麼!

 

間諜課上完之後,我下車走回自己的小貨車,然後兩台車一起開到道格拉斯指定的咖啡廳。我不曉得地方,但是麥克知道,他曾經路過那間咖啡廳幾次。


我走了進去,這是我第一次幾乎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就進到一個地方。我費盡全力才停下腳步,才沒有一股腦衝到底直接從另一邊的門離開。我看見道格拉斯坐在一個角落的位置,一個陰暗的黑洞;他翹著細瘦的腳,一雙手像兩隻老貓一樣安靜地交疊,桌上放著一份信封袋。


我朝他走過去。「道格拉斯?」喔,他就是道格拉斯沒錯,這是我從他身上最不費力就得到的訊息。他彷彿鎖滿上百個十字螺絲,身上沒有任何東西鬆垂飄散:他的頭髮梳得整整齊齊,袖口扣得好好地,襯衫外頭套著一件風衣,而不管是襯衫或風衣都沒有一絲折皺。道格拉斯看起來一點都不邋遢,坐在他身邊,我看起來活像個一身火紅的吉普賽人。我把皮包放在桌上,用手理了理頭髮。


道格拉斯看著我坐下,看了我的皮包一眼,又看了我一眼,然後撇開目光。他的臉寫著他是個渾身祕密的人,懷著滿身祕密讓他疲倦不堪,但是他什麼也沒說。他的手指點了點桌上的信封,「我不能把它交給妳,但是妳可以看裡面的內容。」


他靠向我,乾淨的嗓音說道,「我不是當事人,主角另有其人。有些病得很重,有些已經過世。等下會談到的一個人已經不在台塑工作了,因為他的健康報告中,理應只有三十的肝酶素指數高達四百,所以他們就辭退他了。」他看著我說道。「妳對氯乙烯知道多少?知道它對人體會有什麼影響嗎?」


「我只知道一點點。」


「台塑只承認淋巴管肉瘤。肝癌等等員工抗議的其他病症呢?想都別想。如果不是立刻致癌,而且如果沒有顯著的嚴重後果所謂顯著的嚴重後果,就是要看到員工因為生了那個病,躺在醫院,半死不活。如果不是這樣,台塑都只把那些當成是員工在抱怨,是員工偷懶不工作的藉口。看看我剛才說的那傢伙。他差一點就要升上領班,可是台塑說他得先去做健康檢查,然後肝臟報告一出爐,他就給踢出工廠大門。他是個很棒的銲工,總是負責管線。他們說他酶素很高是因為他吸毒,是個毒蟲。要是如此,他之前工作表現怎麼會這麼好?在他幫台塑做管線、在他吸進大量氯乙烯或二氯化乙烯之前,他可是一尾活龍。他跟公司反應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公司只給了他感冒糖漿。我想台塑大概早就準備好了好幾加侖的感冒糖漿吧。」


道格拉斯說,他在台塑工廠舊區的氯乙烯控管室工作,他不曉得公司對新廠區有何打算。或許他們是想要毀了這個地方吧,包括飲用水和空氣。那邊有很多人都嚇得屁滾尿流,覺得那地方根本是個鐵定會爆炸的汽油彈。他說,他上一次在控管室的時候,有26個旁通管1自動關閉。他已經懶得計算工廠裡有多少壞掉的儀器,大概12或13個吧。


道格拉斯幾乎動也不動。他是個相當小心謹慎的人,只採取最小的動作,只展現需要展現的東西,其他的一切就像天候惡劣時出海的船,上頭所有東西都給鎖得死緊。他喝著那杯無咖啡因的咖啡時,不動聲色地瞄了我的皮包一眼。


我不住胡思亂想,不曉得到底記筆記比較好,還是不記筆記比較好,究竟哪個看起來比較可疑,最後,我還是沒有打定主意,但從皮包裡撈出筆記本。我在心底默默計算著,在錄音機響起來之前,我還有多少時間。


道格拉斯停了下來,把手放在信封上,「哎,既然我不讓妳帶走這些文件,妳要怎麼記下這一切?妳又沒有錄音機,對吧?」


對、對,我說。我用眼角餘光看到一切即將曝光。坐在兩桌外的麥克突然決定不再觀望,起身往我們這邊走來。我疑惑地看著他,但是他沒有停下腳步。我不禁想著,在我倆給踢出去之前,還剩下多久。


麥克站在我的桌前,說道,「我和黛安一起工作,介意我加入嗎?」然後他在道格拉斯回話之前就自己坐下。我什麼也沒說,而且道格拉斯同樣一言不發,他只用看著我皮包的眼神看著麥克。然後,道格拉斯拿出文件,裡頭有各式各樣的內部備忘,包括意外報告、設備失常造成低氧情況的員工提報、否認化學物質外洩的偽證、四大頁工廠查帳時發現的問題、員工暴露在氯乙烯之中卻無人監控、員工暴露在氯乙烯之中卻無人提報、容器破洞造成瓦斯外漏、需要檢查的容器裂縫、壞掉的氣泵閥、全工廠電線外露的情況等等。


我拿起每一份文件仔細閱讀,然後遞給麥克。資料很多,密密麻麻地,我不曉得我應不應該抄錄每一個細節,還是期望我還會再見到這些文件。皮包裡的錄音機即將開始倒帶,即將發出刺耳的聲音,這些念頭打斷我的注意力。我不知道道格拉斯對荒謬的定義是什麼,但我想我跟密探應該快要到達他能容忍的底線了。文件看到一半,咖啡喝到第二杯,麥克在桌底踢了我一下,「這些咖啡消化得還真是迅速!」他說。


我看著他。「喔,喔,喔。」我說,然後抓起皮包起身。麥克轉頭對道格拉斯露出大大的微笑,「女人啊。」他說。「女人和她們該死的皮包。」他倆轉頭著我離開。


後來,我告訴道格拉斯錄音機的事情,但他早就知道了。「那個皮包可是大過頭了。」他說。我跟他見了四次面,每次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一次他到漁屋來,讓我看車子後窗上一個彈孔。「子彈不是針對著我來的。」他說。


「目標是我太太,因為她害工廠停止生產。」他說他太太在台塑工廠舊區的焚化爐部門工作,舊廠區別名腐蝕區。他沒有說出她的名字。(明日待續)


※本書轉載自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出版之《卯上台塑的女人》一書
※相關文章:
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寫在《卯上台塑的女人》中文版出版之前http://e-info.org.tw/node/51506
《卯上台塑的女人》之1:偵探課http://e-info.org.tw/node/51512
《卯上台塑的女人》之3:台塑的真相http://e-info.org.tw/node/51514
《卯上台塑的女人》之4:台塑對街的小老百姓http://e-info.org.tw/node/51515
※本書轉載自蠻野心足生態協會http://zh.wildatheart.org.tw/archives/aecae.html出版之《卯上台塑的女人》一書
※支持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歡迎訂購本書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葉蓓(科羅拉多州大學地理學助理教授)


中國實行了許多保護草原環境的政策,然而研究顯示,這些措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被過分高估

2003年,中國實施了一項名為「退牧還草」的新工程,號召取消放牧,以便遏制和扭轉嚴重的草原退化現象。該工程建立了各種圍欄區,其中一些牧場每年關閉幾個月(巡環放牧的一種方式),一些牧場休牧5到10年,還有一些則永久禁牧。


退牧還草工程的季節性循環放牧和播種觀念與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的草原政策類似。這些政策的實施是出於對大規模草原退化的關注,包含許多技術方案,如消滅鼠兔(兔的一種),補貼恒冬家庭,建立圍欄,提供牲畜住所,種植補充性冬季草料。除了加強技術干預措施以外,這些政策還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種賦予農民使用土地權利的制度)從農業區推廣到牧業區。推廣冬季牧場使用權私有制的構想是基於這樣的假設:這一措施將給予牧民適當的激勵,促使他們更好地管理土地並成為更有效的市場生產者,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讓牲畜較少的貧窮家庭將牧場租給牲畜較多的家庭,使之成為一種產生收入的策略,這在一些地區也被認為是有益處的。


和許多政策一樣,退牧還草的實施也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在西藏自治區,種植牧草等與原有政策一致的干預措施得到重點推廣。牧民傾向於把該項目提供的圍欄材料用於儲備生產力較高的高山沼澤草地,將後者作為冬季飼料或應急飼料。然而,負責決定圍欄區域的政府官員則遵從上級政策,將生產力低下的高山草地和沙地用柵欄封閉不等的時間,以便改善這些土地的情況。這一分歧源於各方對當地草原生態的理解不同,導致當地牧民對這一專案缺乏熱情,而政府對於牧區損失的賠償也不足,特別是對於原本許諾給當地牧民的牧區。


種草的努力目前為止似乎並不十分成功,尤其是在西藏自治區西部的乾旱地區。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退牧還草採取了與眾不同的方式,沿著高速公路建造混凝土柱圍欄,其中一些甚至沒有形成完整包圍圈。然而,當地居民必須保衛這道重要的圍欄不被小偷侵入,唯恐官員視察時它已經消失。


退牧還草工程的一些方面對原有政策進行了擴展,重點集中在改善牧民對牧場的管理技術手段上;然而該工程的其他部分則與原有政策大不相同──試圖將牧民從土地上徹底遷移出去。這一截然不同的形式已在青海三江源(「三條河流的源頭」之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區開始實施,這一區域被稱為「中國的水塔」,對於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至關重要。在這裏,退牧還草與生態移民共同施行,促使牧民在城鎮中定居十年或者永久定居。根據省政府的計畫,自願集體遷居或永久放棄畜牧的牧民將得到8萬元人民幣(合11718美元)作為補償,並且可在5年內得到8000元(合1172美元)的糧食補貼;自願單獨遷居或休牧10年以上的牧民可得到40000元(合5859美元)的補償和6000元(合879美元)的糧食補貼;最後,由於環境條件惡化而提前搬遷的牧民將得到20000元(合2930美元)的賠償計畫和每年3000元(合439美元)的糧食補貼。


退牧還草和生態移民有幾個不同的目標:大幅度改善該地區的生態狀況和提高牧民的生活標。此外,中國國務院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白皮書明確地將退牧還草列為氣候適應策略的一種。然而,這些目標能在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現有的證據顯示,社會成本很高,然而生態效益存疑。


使退牧還草和生態移民能在任何地區改善草原退化問題,必須滿足幾個條件草原必須退化過度放牧必須是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停止放牧必須能中止生態系統的不良狀態。然而,許多科學家(例如理查‧哈里斯的《青藏高原的牧場退化》)質疑關於整個高原普遍退化的概括陳述。的確,一些資料似乎是來自毫無根據、方法可疑的調查,而許多經常被引用的關於退化程度和改善速度的統計資料就以這些資料為基礎。


為更嚴格的確定牧場退化的程度,中國政府最近進行了一系列努力,卻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結果。因此,儘管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過度放牧無疑是導致某些地區植被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氣候變化等其他因素以及多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可能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極少有研究嚴密地探討這些相互影響的多種因素,或涉及在諸多干預條件下生態系統能在多大程度上轉變為其他狀態的問題。為了闡明禁牧對某些地區的生態影響,我們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另外,我們有理由相信,各種形式的「退牧還草」都不會是一個雙贏的解決辦法,不能既保護了牧地又適應了氣候變化。大規模圍欄育草和使用權私有化會降低草原的機動性(儘管小範圍的草原圈養對於保護牧場和飼料加工通常是有益的)。這會使得草場更易受到暴風雪的打擊,而氣候變化模型預測,今後暴風雪會變得越來越頻繁而且越來越猛烈。此外,這種大範圍圈養還會導致牧草資源分佈不均衡,給遷徙野生動物群和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中國科學家在四川省若爾蓋縣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牧地按戶分配以後,當地面臨水資源短缺的牧民是原來的3倍(言召麗等,《青藏高原牧地私有化政策以及實施狀況回顧》)。另外,最近在青藏高原東部進行的全球變暖和放牧實驗顯示,適度放牧能控制全球變暖對於減少生物多樣性和降低牧場品質的不利影響實驗表明,全球變暖會減少物種多樣性,包括藥用植物,同時,全球變暖還會降低單位面積內生物數量,包括可口的野味。然而,當放牧存在時,這些影響會減弱(詳見茱莉亞‧克萊因的文章)。這些結果表明,退牧還草可能無法幫助適應氣候變化。


目前關於生態移居牧民的研究也表明,移居對於提高牧民生活水準的影響被高估了。一些自願移居的人表示後悔了,他們說他們當時沒有意識到新城鎮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必須用錢來購買。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政府補助是遠遠不夠用的,尤其是在通貨膨脹提高了生活成本而政府補助又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項在果洛進行的研究表明,移居到城鎮的牧民年收入低於過去的水準,開銷卻變大了。受訪民眾也表示,移居鄉鎮後,由於生活條件和飲食狀況的改變,他們的身體情況也大不如前。


另外,西藏的牧民不會說漢語,也沒有掌握能在城鎮賺取收入的技能,這使得問題更加嚴重。他們中的一些人去工地做了建築工人,一些人找到了新的賺錢機會(例如培育和販賣藏獒等),但是大多數人只能依靠暫時的政府補助或挖掘冬蟲夏草來賺取微薄收入。那些沒有能力挖掘冬蟲夏草的人是最慘的。即便參加技能培訓中心的培訓,也經常找不到工作。一旦政府補助消耗殆盡,失業或就業不足造成的問題就會進一步加重。的確,一些社會問題已經開始出現,據說有些無所事事又沒有收入的牧民幹起了偷竊的行當,以至於他們的定居地很快便有「小偷村」的綽號。


與此同時,在三江源地區的許多地方,移民的主要是家畜很少或或根本沒有家畜的家庭。他們的一些牧地交由其他家庭放牧,這破壞了該項目最初的生態學構想。基於上述因素,在很多地區,退牧還草和生態移民似乎無法完成既定的環境和社會目標。相反,這些措施不僅不能保護牧地或提高氣候適應性,反而對當地居民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但是,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嚴密的實證性研究,以便檢驗牧場退化的原因和程度,衡量現有政策的社會經濟學和生態學影響,並找出能提高青藏高原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最好措施。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http://www.chinadialogue.net/,原發表日期2010年1月2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http://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3470-Restoring-the-grasslands-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濕地的故事:竹北蓮花寺 幸好當年這麼努力!



作者: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會長)

竹北蓮花寺 小毛氈苔濕地日提醒我們關心濕地的未來。2009年國家重要濕地評選,初選新增28處「國家重要濕地」。其中,竹北蓮花寺濕地「因其凹陷谷地所形成之水澤環境,及特殊之營養鹽貧脊特質,孕育許多稀有水生植物,並有台灣少見之長葉茅膏菜、寬葉毛氈苔、小毛氈苔及長距挖耳草等食蟲植物」,榮升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劉月梅是蓮花寺濕地重要的推手與見證者,這篇文章將告訴我們一個溼地經營治理的故事,一群人著眼於生態的信仰與價值,不放棄、長久耕耘的事蹟。

食蟲植物帶來的消息

1986年,因為學生想對食蟲的植物進行專題研究,找尋相關調查資料時,發現文獻上記錄新竹縣竹北的山腳有食蟲植物的分布,對新竹縣各處地理環境都不熟悉的我,只好帶著學生以地毯式搜尋法,由公路兩側往海濱及往山腰尋找,很幸運在第二次的一整天外採活動時,在小溪流的兩側河沙堆積處看到整片生長旺盛的食蟲植物,在這片小溼地上,學生跟我一起完成一篇專題研究。

長葉茅膏菜1989年時,整片溼地上的食蟲植物漸漸減少,但芒草卻漸漸增多,我和學生星期假日拿著鎌刀及水管,幫這些食蟲植物除去一些競爭者及供給一些水源,也積極找尋保育團體或教育單位可以協助,學生聽完徐仁修老師到台南推廣保育概念的演講後,跟他說明我們的困境,熱心及努力的徐仁修前來關心及探查。經過大家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農委會的官員及新竹一群關心生態保育的人士,如新竹市野鳥協會、新竹中學許慶文老師及荒野保護協會一群解說員,在蓮花寺實地探勘及開會,成立了「蓮花寺食蟲植物生態復育區」,第一年在荒野保護協會出人力、野鳥協會協助資訊下,共同接下了這個復育區的責任。

回復原貌

一開始,這片溼地因為攔沙壩的興建,造成沙土堆積,同時也堆積了大量的腐殖養分,但因沙土增高而使溼地的水離地表更遠了。因此,我們以對大自然最好、最自然的復育方式,讓這片土地逐漸恢復到原本溼地的特徵,讓原本生活於此的生物慢慢回來生活。

清除它們身旁的雜草時我們做著費力又耗時、看起來似乎很蠢的鋤草及搬草的工作,此時的我們只想到該除去食蟲植物的第一競爭者白茅(一種該長在乾旱、酸性沙土的禾本科植物),讓食蟲植物有喘息及照到陽光的空間。我們在烈日及寒冬中,默默地鋤著草,每鋤一棵,心中就會有一點點喜悅,想著食蟲植物可能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得以生存下來;又擔心鋤下來的草在原地分解會使土地變得肥沃,使得原本適合食蟲植物及其他溼地植物生長的條件變為不利,於是我們又將這些草全部搬到溼地外的坎下堆放。一年來的努力,以及野鳥協會、熱心人士的鼓勵關心下,食蟲植物的數量由原有39棵的長葉茅膏菜增加至約500棵左右。

食蟲花海

除草雖是可以暫時減少競爭物種的做法,但棲地環境的經營及改善才是重要且長久之計。因此,除了一群解說員仍努力鋤著草,但也有一群解說員在做著物種生長紀錄,更有一群解說員努力討論著這一區域該如何恢復到無須人員介入也可以自然永續維持的狀態。我們在大太陽下挖蓄水坑,有人因此而中暑;有人得戴起老花眼鏡才能避免不小心拔掉一棵珍稀生物。溼地的悶及熱,常常待個1-2小時,就已經全身溼透,更有一次因為白茅叢中有長腳蜂築巢,在除草時,還來不及看到,就有約50隻蜂成群湧出,即使被叮,也無法阻撓我們。

在沙地上挖著蓄水坑,看著無須再除草,水坑邊也長出美麗的食蟲植物及溼地植物,我們的汗水及努力也變成甜蜜的負擔,食蟲植物在我們的努力下長得有如花海。

即使歸零 溼地沒有放棄自己

莉納及桃芝颱風帶來嚴重的雨水,後方山坡地的土石傾瀉而下,原本我們辛苦經營的成果都被埋在黃黃的土石下方,當時常苦笑著說:「小毛氈苔、長葉茅膏菜被土石掩埋,喊救命,也沒人聽見。」一切歸於零之後,這片溼地沒有放棄自己,荒野也繼續在這片土地經營著。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下,食蟲植物仍在這片溼地上生存著,雖然數量沒有像大花海,但也至少有百至千棵的長葉茅膏菜及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也在消失多年後又重新生長,其他溼地植物如蔥草、點頭飄拂草、桃園草等也都正常生長。更重要的是人力已由每週介入,轉為一年數次就可以了,當人力介入漸漸減少,溼地恢復自然、永續生存就更有希望了。

2009年,蓮花寺溼地由地方級重要溼地變為國家級重要溼地,回頭看看在這片溼地上所流過的汗水、心力及人力,很慶幸每個階段都有一群人這麼努力過,努力的尋找食蟲植物生長地的學生、徐仁修老師、新竹熱心人士、新竹縣政府農業處人員、林務局及農委會人員還有一群默默無聲努力的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幸好有大家的努力,才能給這片溼地最即時、恰當的援助,讓溼地上的珍稀物種可以渡過那段生存極為艱辛的階段,存活至今。幸好當年這麼努力!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機」真與假 10大疑問解惑
2008/01/17
【記者周小仙/報導,記者徐世經/攝影】

在愈來愈重視健康飲食的時代,有機商品當紅,有機店也一家家的開,但如何分辦市面上的「有機」是真是假,這裡以10大提問給你10大正確解答。

消費者要睜大眼睛,認清有機認證標章,才是真有機。
●有機達人/蘇興李(FOA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洪士民(統一生機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協昌(行政院農糧署技正)

Q.1:到底什麼是「有機」?

A:目前所謂的「有機」,是指耕種的農作物不使用合成化肥、藥物,完全以自然耕種法種植,讓農作物與環境作有善循環,重要的是,收成後作物要經過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檢驗合格,才稱得上「有機」作物。

 

Q.2:「有機」和「生機」是一樣的嗎?

A:有機與生機農作物,種植方式很雷同,都以友善環境的概念出發,強調不用農藥、不施化肥,唯一的不同,是生機作物無認證,而有機作物必須經相關單位認證,栽種過程比起生機作物更嚴謹。

 

Q.3:超市架上「吉園圃」認證的安全生鮮蔬果,應該是有機的吧?

A:「吉園圃」並不代表有機喔,經吉園圃認證的安全蔬果,是代表種植的蔬果遵守政府公告的農藥安全用量,農藥殘留不可以超過行政院衛生署公告的容許範圍。

 

Q.4:最近產銷履歷超紅的,產銷履歷是不是有機的保證?

A:不是喔,產銷履歷並不等於有機,而是一種讓消費者能清楚追溯,農產種植,漁產、生鮮肉品飼養的過程機制。當然,有機農產品也能申請「有機產銷履歷」,不過要判別有機,還是要看有無貼有機認證標章。

 

Q.5:台灣現在有哪些有機認證單位?

A:目前經農委會認可的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分別如下,經過他們驗證合格的有機農產品,會貼上核發的「CAS有機農產品」及「驗證機構證明」雙標章。有機商店的有機商品非常多,但消費者要睜大眼睛,認清有機認證標章,才是真有機。

 

 

Q.6:聽說有機蔬菜長得特別美、特別好看,難怪吃起來特別香,價格也比較貴!

A:以有機方式栽種的蔬果並不會特別豐美,反而外觀看起來比一般作物更不吸引人,但散發的天然風味是無可取代的。價格方面,因為有機蔬果種植不易、收成量也比較少,價格當然比較高。

 

Q.7:到底怎麼分辨真假有機啊?已經被商家說得傻傻分不清啦。

A: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認農產品,以及農產加工品上的「CAS有機農產品」及「驗證機構證明」雙標章,馬上就能分清楚了。

 

Q.8:市面上不難見到有機麵條、有機醬油、有機海鮮,原來現在的有機產業這麼發達,已經從蔬果升級到肉品、加工品?

A:小心喔,目前台灣只有對農產品、農產加工品有「有機」規範,農產加工原料需要95%以上為有機農產,加工後的商品才稱得上有機農產加工品;而畜產品法規雖然已經訂定,但目前並沒有業者來驗證,因此消費者選購商品時得睜大眼睛。

 

Q.9:國外進口的商品要怎麼看是否有機?

A:進口有機商品都要經我國政府審查,並附上中文標示,選購時看清楚外包裝是否標明該國的有機認證標章。

 

 

取得有機驗證前的轉型期間收成的作物,會貼上轉型作物標章。
Q.10:有機是不是只能分成「有機、不有機」兩大類型?

A:有機不只是栽種過程有機,土壤也要有機,因此在取得有機驗證前,需有一段農地轉型期,其間種植方式需完全比照有機栽培法,像短期水耕作物有兩年轉型期,長期作物像多年生的果樹、茶樹等,則需要三年;轉型期間收成的作物,則會貼上轉型作物標章。

 

★蔬果避農藥,該怎麼洗?
最難洗的水果/葡萄
最難洗的葉菜/青江菜

 

【2008/01/12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