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海嘯預警救人 安全教育不能少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薩摩亞海嘯奪去了數百條人命,並破壞了當地十幾個海岸村莊,國際救助團體已陸續抵達薩摩亞島嶼進行後續安置動作。
安全常識 助人無數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最早進駐的救援小組面臨海嘯的餘波衝擊,目睹前仆後繼的水牆灌進內陸650英尺之處,還感受到了另一波地震的威力。接二連三的災難讓人們開始關注,在災難發生之前,究竟可以得到多少警訊。
南太平洋發生的薩摩亞海嘯顯示早期預警系統有一定成效,讓許多民眾先撤離海邊。然而地震學家和災難管理專家卻說,事實上,安全教育和科技一樣重要,千萬不得偏廢。
「人們認為,如果有了早期預警系統,他們的問題就會獲得解決。」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澳洲海嘯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高夫說,「但是預警系統只是讓人意識災難即將發生的方法之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對於自然災害的教育,假如你住在海岸地區,而出現了很大的地震,或是你看到海水退得非常快速,甚至比退潮時的水位還低時,你就需要趕緊跑到山上去。」
位在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在薩摩亞地震發生18分鐘後發布了第一波海嘯警告。但是那時第一波潮浪已經湧入了薩摩亞和美屬薩摩亞的村莊和度假勝地。倖存者都是因為受延續幾分鐘的強大地震威力所儆醒,逃到高地的人們。
根據高夫的說法,科學家每次要花上至少15分鐘的時間去分析關於地震的基本資料,包括了其強度、深度和精確的位置等。所以,假如地震很靠近海岸,就像這次薩摩亞地震的狀況一般,當地社區就無法及時得到警訊了。
薩摩亞就像許多國家一樣,在2004年毀滅性的印度洋海嘯後,裝置了警報系統。但是對評估地震資料的專家而言,在危險確定之前就按下可能有誤差的警鈴不是他們的選項之一。「不然可能會有一大堆錯誤的警報,那麼當真正的海嘯發生時,人們就會忽略掉警訊而被奪去生命。」高夫說。
澳紐救災 美國支援
在這次救難中,澳洲和紐西蘭扮演了主導性的角色,這兩國在太平洋發生一連串天災,包括2007年所羅門島發生的較小型海嘯時,已擁有多次協助救援鄰國的經驗。澳紐兩國都派遣了軍用飛機,攜帶了醫療與緊急設備,至於美國也已經派送了兩支災難復原小組到美屬薩摩亞。
1961年獨立的薩摩亞和美屬薩摩亞,同樣位居所謂的太平洋火環帶,這個地區有密集的地震活動。薩摩亞之前是德國保護領地,擁有22萬玻里尼西亞人;美屬薩摩亞則是6萬5千人的家鄉,主要居民為太平洋島民。兩個地方相對來說都是較為貧窮的,其中薩摩亞主要仰賴支助和外匯。在美屬薩摩亞,鮪魚漁獲和加工業為其主要的產業。
這兩個國家也發展出現代的觀光業,但他們的白色沙灘在海嘯過後都變得荒涼,根據目擊者指出,到處都是殘骸,汽車和損壞的家具。在美屬薩摩亞首府帕哥帕哥,據報導趁火打劫者漫遊在街頭上,從受損害的商家中偷取食物和香菸。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提疏浚 民間籲復育為本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全國治水會議中,縣市政府認為應靠「疏浚」與治水工程解決災害,但環保團體與學者都認為,「疏浚不能盲目、首要之務還是水土保持」,否則災害只會無盡循環。
中央、地方忙清淤
水利署長陳伸賢說明,莫拉克帶來的豪雨重創水利設施,水利設施多為百年一遇,因應極端氣候,防災設施需要調整。風災造成超過4萬公頃崩塌地,有上億土方堆積,需要緊急疏浚,否則會再度釀災。
台南縣長蘇煥智直指:「淤積不處理,談其他治水策略都不切實際。」水利署8年8百億的治水預算執行不到一半,有做的地方才有效,加上只管排水,治水預算必須增加。
屏東縣長曹啟鴻埋怨,過去林邊溪是中央管河川,成為縣管河川後,只給縣府5千萬治理預算。林邊溪在中央管轄時就被埋下截彎取直、河床開發造成河道縮減等問題,加上林邊佳冬一帶地層下陷嚴重,治理成為大挑戰。
高雄縣長楊秋興擔憂,災後高雄縣內多條河川墊高超過10米,其中寶來和勤和村土石堆積嚴重,若不盡快清淤,可能會變成另一個小林村。蘇煥智主張「災後治水疏浚是最好的擴大內需、振興經濟政策。」他指出,上億土方經疏浚後可避免災害、又有收入,沒道理不做;但水利人員受限於疏浚與圖利的模糊地帶,政府應協助水利人員「敢做事」。
楊秋興也同意,河中土方「不是國有財產,而是障礙物」,因疏浚牽涉土方運輸問題,建議政府應思考簡化疏浚手續。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表示,重建委員會已通過「莫拉克颱風災區申請河川疏浚簡化計畫」,希望中央與地方合作,在明年6月前能完成2500萬方的疏浚量。
陳伸賢補充,挖出砂石可標售,可望開放砂石買賣,預定這周報政院核定「加強野溪及水庫疏浚」,明年治水預算將達774億,獲地方砂石公會支持。農委會水保局長吳輝龍表示,水保局將進行山坡地造林以復育國土。
民間、學者提復育
綠色陣線協會成員林長茂認為,水利署的治水政策只是治標。「談疏浚,首先要知道砂石從哪來。」林長茂認為,大量砂石源自行政管理疏失,超限利用取締不彰與造林政策都要檢討。
他指出,農委會本該嚴格取締山林超限利用區域,但水保局非但不管,還不斷解編或解除管制;下游河川河道又因特權介入被佔用,這些問題不解決,整治根本無用。
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段錦浩直指林務局造林政策大錯誤。「林務局補助造林20年,配合造林的人為了要補助,20年就會砍一次。」段錦浩說,這會造成「砍大樹、種小樹」的錯誤循環,林務局有必要考慮徵收必要復育區以長期復育。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石門小組召集人陳儒東也反對水保局擴大野溪治理。陳儒東說明,野溪就是下雨才有水的溪。水保局的整治在旱時無用,只能在雨季時讓野溪的水集中,但最後要匯到主河道,加重中下游負擔。他主張省下工程費用,辦滯洪,延緩野溪的水進入主河道,才是正確的治水觀念。
河川疏浚非萬能
台大名譽教授洪如江提醒,治水應是「水土林海一起治」。洪如江認為,過多泥沙確實需要疏浚,但量要控制適當量。他指出,台灣多數河川中游後段及下游河口及至海岸線,有嚴重沖刷問題,造成橋墩基樁懸空、兩岸堤防基礎崩壞,都因上游泥沙供應不足。
泥沙供應不足除因水利單位在上游興建水庫與攔沙壩,包括清淤時將上游泥沙帶走。「整條河流哪裡該浚、哪裡不該浚,水利署都沒談清楚。」洪如江表示,河川疏浚量與疏浚處可透過水工模型試驗得知,但水利單位都跳過此步驟,只談疏浚,未來邊坡堆積泥沙恐怕會加速崩落、造成更嚴重的沖刷,進而釀災。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理事長游繁結認為,現有大量土方應以原地保持為主。他說,以6千萬方估計,就算天天運,「也要5百萬輛卡車、平均每分鐘一輛卡車運出才運得完」。他說:「土沙是禍原,也是資源,如何看待是關鍵。」
學者呼籲,疏浚不是救命仙丹。治水需對河川流域有整體了解,國土保育是關鍵,愈早進行,災害就愈少。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國治水會議 小林災民要真相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莫拉克重創那瑪夏鄉與小林村,居民與環保團體認為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釀禍,不過,水利署否認這種說法。行政院承諾會啟動真相調查委員會,但至今2個月毫無進度。小林村民昨天在全國會議遞上陳情書,要求政院立刻調查。
越域引水引發滅村說,讓水利署長陳伸賢不斷向媒體澄清:「東隧道沒有鑽炸。採TBM隧道工法。」他認為,小林滅村是因土石流、雨量過大造成獻肚山崩塌,及居民種薑所造成。
「水利署說謊。」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成員魯台營拿出成功大學提的衛星航照圖指出,獻肚山並未崩塌,風災後比之前更高,真正崩塌的是玉山山脈一支的「鞍輪名山」。魯台營指出,此地地質為石英,相當堅硬,但越域引水經過的玉山山脈有多條斷層,其中,旗山斷層是活斷層。
「越域引水的案子在環評時,水利署甚至沒有提出旗山斷層存在!」他進一步拿出承包單位「聯合大地工程公司」的工程圖,在水利署完全否認鑽炸的東隧道示意圖上,全為鑽炸,有7千公斤炸藥。魯台營不解,「鞍輪名山」是原始森林、小林村民並未在此種植,水保局的土石流潛勢溪流也和崩塌地不符,他要求水利署說清楚。
小林村民徐榮宗在小林村住了50年,「我種薑種40年,從來沒有問題;直到越域引水開工,小林村開始出現土石流!」他不否認,種薑對水土保持有一定破壞,但鞍輪名山離小林村太遠,根本沒人在那裡種,水利署的對外發言汙衊了死去的5百條人命。
桃源鄉桃源國中教師、居民伊斯坦大‧貝雅夫指出,「水利署說,越域引水若有問題,隧道一定會有崩塌。水利署一直說隧道安全沒事。」但桃源鄉的引水隧道口明明深埋在土石堆中,連縣長楊秋興都拍了照片,在全國治水會議中報告。
伊斯坦大‧貝雅夫表示,越域引水炸山後的土石堆在桃源一號橋附近,8月8日晚上水勢極大,居民親眼見證並錄影,「土石太多,被水一直往上推,然後民族村就淹了!」這些土石造成隧道工程被破壞,形成堰塞湖,因雨量加強造成潰堤,然後淹往小林村。
魯台營表示,居民長期反對越域引水,有證據顯示引水工程不當,即便水利署認為居民的證據推論有缺失,「至少也要辯論。」但水利署規避對話,一逕對外宣佈引水工程和滅村無關,居民無法接受。
小林村民、那瑪夏鄉居民和環團要求,行政院應成立「曾文越域引水工程專案調查小組」,甲仙鄉小林村、桃源勤和村、那瑪夏鄉當地居民及環境公民團體須是必要成員,透過公民決議還原真相,不能只以「南部會缺水」的理由推動引水工程,否則無法對死去的小林村民交代。政院並無明確回應,由行政院長吳敦義接下陳情書。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南盯得緊 部落客自求多福
 
 
【編譯魏世昌整理報導】在越南,對於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歸屬爭議、政府貪腐與宗教自由等是最常被放到網路上討論的話題。越南政府因而對網路使用密切監控,許多部落客因為言論涉及敏感政治議題而引來牢獄之災。
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部落格作者阮玉如瓊(Nguyen Ngoc Nhu Quynh,音譯)、斐成孝(Bui Thanh Hieu,音譯)與《越南網》(VietnamNet)女記者范端莊(Pham Doan Trang,音譯)3人,因在部落格上批評時政,遭越南警方拘留。越南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這3個人明顯違反國家機密法,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必須將之逮捕。
禁止網路自由之聲
阮玉如瓊在向警方保證不會繼續在個人部落格撰寫批評政府的文章後,終於獲釋。而就在越南共產黨中央總書記農德孟出訪澳洲和紐西蘭前夕,越南警方也釋放了斐成孝。
阮玉如瓊和斐成孝是最近一波被越南警方釋放的部落客。
分析家指出,越南官方過去也曾在重要訪問前釋放些政治犯或拘留者,這有助緩和農德孟出訪時所遭受的人權壓力。
越南部落客斐成孝,以部落格「如風一般針砭時政的人」聞名,他經常在部落格上發表越南政府對華政策與領土爭端等問題的文章批評政府,在8月27日被河內警方逮捕。
比他遲一天遭警方拘留的半官方著名新聞網站《越南網》女記者范端莊,同樣也因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針砭政治文章而被警方逮捕。越南南部濱海城市芽莊(Nha Trang)的部落客阮玉如瓊在9月2日被逮捕,目前這3人均已獲釋放。
在越南網路使用人口越來越多之際,越南官方亟欲阻止部落格成為新聞來源,或成為反對團體的工具。
在共產政權的統治之下,任何官方媒體通常都對敏感或具爭議性的議題保持緘默,因此許多越南人便轉向網路分享資訊,討論彼此有興趣的話題。
分析家表示,越南共產政府害怕無法控制為數超過2百萬的個人部落格,隨網路普及,部落格使用也變得越來越普及,甚至被視為資訊媒體來源。
線上匿名 暢所欲言
「越南共產政府與相關安全機構無法容忍他們所無法控制的情事。像是領土監視與告密者等,當危害到國家利益時他們都會插手。」自澳洲國防學院前來的越南分析師賽爾(Carlyle Thayer)說。「網際空間變成一種相當難對付的挑戰,因為匿名的公民可以隨意貼上他們的觀點,交換對越南內外的任何想法。」
有些越南民眾指出,部落格可為與共產黨持不同觀點的團體提供網絡連結的工具,進而有組織面對面會議的可能。
「線上(Online)的活動都會讓官方小心翼翼地提防,但離線(Offline)後的世界才是他們真正感到不安的。」胡志明市一名匿名記者說。
「他們不能控制網際網路,但會處罰任何他們認為有意圖反動的人士。」記者說。最近幾個月來,許多人被警方審問、拘留,從記者觀點看來,這些可能是政府對持反對意見的人所進行的實際鎮壓行動。
像是人權律師黎功定(Le Cong Dinh,音譯)、商人陳黃維淑(Tran Huynh Duy Thuc,音譯)與民主激進人士阮進中(Nguyen Tien Trung,音譯)都曾經被政府騷擾過。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朋友作伴 網路課輔成效讚
 
 
【記者李育真台北報導】就讀八年級的小如出身重男輕女、父親酗酒的高風險家庭,她的數學成績從來沒超過30分。七年級那年,她參加了教育部的「一對一偏遠地區網路課輔計畫」,找到了學習的自信與興趣。在第一次段考中,她數學考了37分,第2次段考躍升到72分。新學期,她換了一位新課輔老師,老師稱讚小如程度很好。一路陪伴小如的魚池禮拜堂老師陳慰凡希望這項計畫可以持續實施,直到小如考完基測,讓大家看見小如的改變。
為讓偏鄉的孩童得到教育資源,教育部舉辦「偏遠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服務離島地區金門縣、連江縣等44校7百多位學童,由來自16所大學的1千2百多位線上課輔小老師,每週提供學童「一對一教學」、「一對多之多元課程教學」及「多對多的集體上課」,透過網路,將聲音、影像、教材資源傳達到偏鄉學童的面前,透過大學生的關懷與課業輔導陪伴,提昇學童的學習能力。
教育部電算中心副主任韓善民表示,幾年前,剛開始實施網路課輔,家長多為觀望態度,後來慢慢有了口碑,今年原本預定招收4百多位學員,最後有7百多位學童參加。韓善民說,教育部只編了4百多位孩童的經費,基於「不願意放棄任何孩子」,學校四處尋求扶輪社、基金會等民間資源補足經費,她承諾教育部將加強確認各縣市學員的名額,儘量讓有意願的孩子參與。
台東縣忠孝國小主任吳亭瑩表示、網路課輔計畫非常有效,許多孩子不僅課業有進步,行為舉止也有很大的改變。她說,台東縣孩子的學科程度落後,老師四處申請攜手計畫、夜光天使等計畫,計畫一個接一個,把大家忙得人仰馬翻。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忠孝國小在3年前與輔仁大學合作網路課輔。第一天,一位家長好奇地問:「電腦也會教書嗎?」吳亭瑩開玩笑地說,電腦不只是會撿花生,也會教書。這位家長感嘆地說:「如果當初我也有這樣的設備,我現在就不會在這裡賣魚了。」這句話讓吳亭瑩很感慨。
吳亭瑩說,班上有個男孩見到有小朋友跌倒,上前關心「受傷了嗎?要不要幫妳?」其實這名孩子在3年前曾經喊著要殺老師,對任何人都有敵意,經常將「你活該」、「我殺死你」掛在嘴邊。3年來,網路課輔的大學生姊姊都很有禮貌、有愛心地對待每位孩子,耳濡目染之下,男孩的品格行為都有明顯改善。吳亭瑩說:「這項計畫很有效,千萬不能斷。」
韓善民表示,許多學校都很憂慮會「斷糧」,她承諾網路課輔計畫一定會持續,教育部會儘量保住經費。她坦言,由於網路課輔成效良好,未來參與孩童只會多、不會少,但預算有限,她期待民間資源一起加入支持,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機會。
在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的推動下,暨南大學從民國95年開始實驗網路課輔計畫。由於成效良好,隔年拓展到北、中、南區,97到98年間更擴大到全省實施,輔仁大學、暨南大學、輔仁大學、東華大學分別擔任北、中、南、東區輔導中心,協助夥伴大學招募課輔老師與成立課輔團隊。教育部在各區投入7百萬元,作為視訊設備、教育訓練的經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天然氣直輸西歐 東歐憂被宰制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10.14 03:34 am
 
 
 

紐約時報13日報導,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公司(Gazprom)準備在波羅的海海床舖設一條新的天然氣輸送管線。此舉具有離間東歐與西歐的作用。

這條俄國、德國、荷蘭合資的管線對西歐具有明顯的能源利益,中歐與東歐領袖卻認為,它可能使俄國得以挾天然氣資源,再次對前蘇聯集團國家握有宰制地位。俄國近年來因為坐擁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而享有龐大收入,再加上領導人與各國領袖關係密切,已使曾經矢言捍衛集體安全的歐盟國家出現分裂。

以往俄國的天然氣必須取道東歐輸往西歐地區。如果俄國為了對東歐國家施壓而停止輸送天然氣,西歐國家因首當其衝必大聲抗議。

最新規畫的北溪天然氣管線勢必改變局面。它的起迄點是俄國維堡與德國的格雷夫斯瓦爾德,海底的部分超過1200公里,繞過前蘇聯及其衛星國家,可使俄國掌握一條向西方國家輸氣的獨立管線。

許多專家與東歐官員表示,一旦這條管線舖設完成,俄國更可能對鄰國玩弄天然氣管線政治手段。前波蘭安全局局長塞米亞科斯基表示:「以前是戰車,現在則是石油。」

俄國另有其說。Gazprom供應西歐所需天然氣的28%;它表示,預計耗資107億美元舖設的新管線純屬商業用途,與戰略完全無涉。原籍東德的舖設計畫執行長華尼格表示,東歐國家杞人憂天。

他指出:「柏林圍牆20年前即已拆除。」華尼格表示,歐洲需要額外的天然氣來源,以補北海天然氣產量遞減所造成的不足,俄國是最理想的替代來源。

中歐與東歐官員認為,新管線將使曾經長期受到前蘇聯蹂躪的東歐國家更容易受制於能源勒索。俄國曾經施展這種戰術。

據統計,前蘇聯瓦解至今,俄國基於政治因素而蓄意切斷對東歐供氣達55次之多。

今年元月,俄國因為訂價與稅率問題而關閉一條取道烏克蘭的天然氣管線,導致東南歐的數十萬個家庭無氣可用,雙邊爭執並波及歐洲大陸,觸怒西歐國家,並使俄國蒙受可觀的經濟損失。

【2009/10/1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需要平等學術交流
【聯合報╱李明輝/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台北市)】
2009.10.13 05:22 am
 

編按:本文原刊登於【2009-07-01/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在政治、經貿、外交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緩和跡象,如三通、外交休兵、開放大陸觀光客等。但是在學術交流方面,除了政府準備承認大陸學歷之外,進展實在很有限。中共僵硬的「一個中國」政策依然是兩岸平等學術交流的主要障礙。例如,我的一篇論文剛在一份大陸的學術期刊上刊出,但我所任職中央研究院卻被打上了引號。如果對方不承認我所任職的機構,雙方如何進行平等的交流呢?

過去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中共因不承認台灣是國家,而堅持台灣的大學與學術機構無資格舉辦國際會議。因此,台灣的大學與學術機構只要以國際會議主辦者的名義邀請大陸學者,便會受到抵制。反之,兩岸合辦的會議則被認為有利於統一,而受到鼓勵。我曾多次質疑大陸的學術領導人。因為即使從「一個中國」的前提出發,也推不出「台灣的學術機構無資格舉辦國際會議」的結論。這正如福建不是一個國家,而福建的學術機構依然可以舉辦國際會議。面對我的質疑,大陸的學術領導人往往無辭以對。

最近中研院擬邀請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來台訪問,並為他舉辦一場學術研討會。中研院委託中國文哲研究所承辦此案。該所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研究所共同主辦這場研討會。

其實,直接促成此事的是東京大學中文系的藤井省三教授。藤井教授是日本台灣學會的發起人,曾將李昂的小說譯成日文,向日本讀者介紹台灣文學不遺餘力。主辦單位除了邀請他在會中發表論文之外,還請他負責將部分論文譯成日文,並於會後編輯論文集的日文版。他慨然允諾,並為此以東京大學的名義向日本學術振興會申請到經費。為了經費的報銷,他要求將東京大學中文系列為合辦單位或協辦單位。但是這項合情合理的要求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堅決反對下觸礁了,藤井教授與東京大學因而決定退出。

中央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與東京大學三方合辦「大江文學研討會」本是美事一樁,但是大陸的僵化立場卻造成四方皆輸。東京大學被排斥在外,固然輸了。中國社科院的僵化立場只會引起台灣學界的反感,也是輸家。中研院不能堅持平等原則,而屈從於對方的無理要求,也難免「喪權辱國」之譏。最後,對於強調作家良知與人道主義的大江而言,台灣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顯得諷刺,而使這場盛會的意義大打折扣。

大陸過去的僵硬立場在台灣學術界所引起的反感,無分統派、獨派,是非常廣泛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即將在長沙召開,我呼籲我方代表將「兩岸平等的學術交流」列為協商項目,也呼籲中研院堅持平等原則,促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重新考慮其立場。我們要求在平等的前提下與大陸學界進行交流,否則這種交流只會造成更大的隔閡與反彈。

【2009/10/1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將學術炒成政治?
【聯合報╱李昂/作家(台北市)】
2009.10.13 05:33 am
 

拜讀彭小妍女士「大江會議的紛擾何來」一文,有些事與我相關,作此回應。

第一個對「大江會議」提出看法,是中央研究院的文哲所研究員李明輝先生,投書七月一日的聯合報,標題就是「兩岸需要平等學術交流 」。之後,方引發多方討論。

今「學術」一文只見彭一方說詞,我卻要舉出證據回應:最開始參與「大江文學研討會」規劃的中研院(台灣)文哲所副研究員張季琳女士,二○○八年八月廿八日給文哲所鍾彩鈞所長的Email:

「季琳閱讀了大江健三郎先生近日寫給藤井省三教授的親筆信函,說明目前台灣現代文學閱讀過李昂的作品,希望來台時能和李昂女士(諾貝爾文學獎的台灣最佳候選人)見面,因此,藤井教授建議屆時是否可以安排李昂女士參加對談? 」

並非彭文所言「今年四月初藤井忽來信表示,大江想要對談的人是李昂」。

而藤井省三教授以東京大學的名義,向日本學術振興會申請到經費一百萬日幣,作為翻譯費用,因經費需報銷,要求協辦,本來是會議的常態。

被拒絕才會有李明輝先生投書所言:「但長期從事兩岸交流的人都不難猜出背後的政治因素。…中共因不承認台灣是國家,而堅持台灣的大學與學術機構無資格舉辦國際會議;反之,兩岸合辦的會議則被認為有利於統一,而受到鼓勵。」

彭文所言大江先生說「會議因此(因藤井要加入合辦)而終止,他也沒有異議。」這封大江先生的私人信函傳真,彭女士將作PDF(電腦照片)廣寄,我也有機會讀到,信中有五點說法,就教了很多精通日語的人士,信中全然沒有如彭文所言。

彭文稱「學術被炒作成政冶事件…外界擔心我們受到中方打壓,事實上,不斷對我們施壓的是藤井。」老實說,東大在要協助翻譯的過程中,就算談論付費多少,也是常理。真不知藤井打壓了什麼?而完全不曾發出任何議論的藤井,被一再缺席審判,公平嗎?

倒是二○○九年四月十八日彭小妍女士寄出的Email,明白寫著「許金龍先生星期一打電話給我,他說,陳眾議所長(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立場是跟本不同意李昂參加會議。」

我因陳眾議所長不同意而不能有機會參加對談,請問是誰在打壓誰?

文哲所是不是也因此如李明輝先生一再提出的「不能堅持平等原則,而屈從於對方的無理要求,也難免『喪權辱國』之譏。」

大江先生是我十分景仰的作家,失去向大師就教的對談機會自然可惜,但得到大江先生這句話「鐵凝與李昂是華文創作最好的兩位女作家」,也只有聊以安慰了。

【2009/10/1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江會議的紛擾何來?
【聯合報╱彭小妍/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台北市)】
2009.10.12 04:05 am
 

去年中國社科院許金龍先生應藤井省三教授邀請,到東京大學訪問一年。七月底大江健三郎主動向許提出,希望和社科院的朋友們一起來台灣。許請藤井向大江說明文哲所的狀況,大江決定來台參加社科院和中研院合辦的大江文學會議。

去年十一月我前往北京,與社科院共同規劃會議。許先生提出:藤井為了「見證兩岸學者共同研究大江文學的歷史時刻」,願意自費以觀察員身分來台參加會議。我表示:文哲所可以邀請他發表論文,並付機票。論文集方面,由我主編繁體字版,許主編簡體字版。許表示,藤井自願擔任日文版主編。當時約定,三方獨立作業,各自負擔所有的人力和經費。

規劃書經大江同意後,邀請函和議程於今年四月初發出。藤井忽來信表示,大江想要對談的人是李昂,而不是朱天文。我立刻向大江求證,他回答:對於邀請誰參加,他從未表示任何意見。我建議邀請李昂參加圓桌會議,大江也同意。但藤井不接受,還是堅持大江和李昂對談,並威脅:如果我們不遵從大江的意願,後果堪虞。糾纏了近一個月,我只好請他親自問大江。他不敢。

藤井另生枝節,開始要求論文集經費。他說只能負擔五篇論文的翻譯費,另外五篇須五十萬日幣,要求文哲所解決。我立刻洽文建會,但文建會認為一篇六萬日幣是行情,只答應三十萬日幣。藤井不滿意,我只好自己洽談翻譯者。藤井非常生氣,認為我們的譯者水準可疑,堅持由他的學生翻譯。五月他又突然表示,東大可分兩年負擔共一百萬日幣翻譯費,要求我們向文建會申請一百萬日幣出版經費。這豈非強人所難?

藤井又說,會議以前,來不及翻譯十篇論文,只能翻譯十篇提要。我們只好都同意了。所長再三交代要賓主盡歡,因此海峽兩岸雙方都委曲求全,希望藤井能滿意。此時,社科院已覺得藤井得寸進尺、喧賓奪主,不斷向我們道歉:由於他們把藤井拉入會議,為主辦單位添了這麼多麻煩。沒想到,六月間藤井提出:由於東大將補助翻譯費,必須加入為合辦單位。至此,大江已大為生氣,對藤井說了很不客氣的話,並說,如果會議因此而終止,他也沒有異議。藤井顏面盡失,退出會議。

學術被炒作成政治事件,令人遺憾。外界擔心我們受到中方打壓,事實上,不斷對我們施壓的是藤井。中研院文哲所是獨立的學術單位,備受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尊重;難道,我們反而應聽命於東京大學的藤井省三教授?

【2009/10/12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惡意政治」到「仇恨民主」
【聯合報╱社論】
2009.10.13 04:28 am
 

民進黨籍台北市議員洪健益,涉嫌率同民視記者破壞貓纜門禁,製造假新聞,攻擊台北市政府;市府已檢具錄影證據,向警方報案。政治鬥爭搞到這種地步,簡直匪夷所思。

芝加哥市未能爭取到二○一六年的夏季奧運主辦權,美國保守陣營人士竟大喜過望,歡呼:「歐巴馬輸了!歐巴馬輸了!」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把這種現象稱為「惡意政治」,認為是十三歲孩童的幼稚行為。

因為討厭歐巴馬,所以不願看到他施政順利,乃至連美國申奧失利都當成可喜可賀之事,共和黨陣營如此扭曲的心情,只能以「錯亂」形容。然而,這樣的場景,對台灣而言一點都不陌生,民眾生活在這種惡意對立的政治氛圍中已經多年,情況且更嚴重百倍。美國申奧失敗,共和黨所揶揄者畢竟尚有所本;但洪健益製造這樣的「腳尾飯」,卻是居心叵測。

民主會退化,其軌跡不難追尋。歐巴馬當選總統,被世界認為是重拾了遺失的美國精神;但挫敗的共和黨因妒恨而出現幼稚的杯葛行為,而且愈演愈烈,這對美國民主不可能帶來什麼好處。在台灣,政黨兩度輪替原是民主的一大步,但失去政權的民進黨似乎渾然忘了政治志業旨在服務人民,只是千方百計要使對手難堪,甚至不惜造謠做假,彷彿如此自己即有扳回一城的快感。台灣的利益,能靠朝野相互羞辱來維持嗎?

回顧過去數月,朝野兩黨幾乎不曾在國家重要議題上有過共識或形成什麼共同決策;雙方的互動,大都在一些無足輕重的議題上作無謂的消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綠營趁著八八水災邀請達賴來台,為執政黨鋪陳的兩岸關係製造麻煩;「趁水打劫」後食髓知味,又陸續傳出邀訪熱比婭及李洪志訪台的計畫。其實,民進黨執政八年,從未談過新疆;如今只為了給馬政府難堪,立即將熱比婭奉為人權鬥士,好似如此即可誇耀綠營的民主光環。這種短線算計,未免太過粗糙。

的確,民主需要制衡,但若把制衡和杯葛畫上等號,那是完全曲解了制衡。制衡的目的,在避免權力的傾斜,避免政治被少數人壟斷;但台灣目前的問題不在缺乏制衡,而在杯葛氾濫、惡意政治橫行,使民主癱瘓變調。許多需要理性討論的國家政策,在野黨拒絕對話或溝通,卻把全副精神放在一些無足輕重的議題上挑激彼此的差異和對立,耗喪國家和人民的大量心力。久而久之,台灣前進的動力減弱,人民彼此猜忌仇恨的情緒變強,國家的光榮感也日漸消磨了。

「惡意政治」的禍害,便在於此。當政治人物的心志被妒恨、仇視的情緒淹沒,他們不僅會忘掉民主的初衷,有時連基本的是非價值都拋棄。芝加哥申奧失利,共和黨陣營竟鼓掌叫好,這簡直比仇美國家的反應更可怖。再看台灣,八八水患期間,綠營一味指控馬政府領導失利,藍營則歸咎地方綠色政權失職,在惡意政治下,誰真的在乎災民?誰認真追究災害的源頭為何?

再看陳水扁,為了想逃脫自己的牢獄之災,竟妄稱任內皆「聽命美國行事」把台灣貶為美國軍政府的管轄地。這位「台灣之子」八年貪瀆禍國後,竟連台灣主權都一舉否定,這豈不更是「惡意政治」的經典之作。

民進黨執政八年,煽動了仇恨式的民主;如今退居在野,它又頑固地堅守「惡意杯葛」的路線,不願在民主機制上扮演正面及積極角色。綠營應當深切省思洪健益的演出,「惡意政治」、「仇恨民主」將伊於胡底。

【2009/10/1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NN氣象準? 其實錯得離譜!
【聯合報╱張智北/美國海軍研究院氣象系講座教授、台大大氣科學系客座研究講座教授(台北市)】
2009.10.13 04:28 am
 

氣象預報是尖端科技,設備固然重要,傑出的人才最是關鍵。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因為各界的誤解而灰心辭職,引出了有關媒體角色和氣象法的爭論。

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氣象局不但是國際上唯一三天前預報會登陸台灣的單位,八月七日上午七點預報山區雨量一一○○毫米,下午四點修正至一四○○毫米,也比其他任何預報為快為高。可是許多媒體,包括天下雜誌災後的封面故事,都批評說氣象局的預報比不上CNN。回溯一下,原因大致有三:

一、八月六日CNN女主播報導莫拉克是「超級颱風」。太平洋「超級颱風」是有嚴謹的定義的,風速約為每小時二三○公里以上,大致等於四級颶風中風速最強的。莫拉克最強的時候只達二級颶風的中上。這個烏龍,CNN七日就根據氣象局的預報而改正。

二、女主播說莫拉克會帶來「毀滅性的災害」。原來她引用了美國颶風中心應用在美國東南海岸的手冊,「四級颶風會引發五公尺以上的海浪暴潮,摧毀住家和建築,導致毀滅性的災害」。例如美國紐奧良市被卡翠納颶風導致海水淹沒。這位女主播延伸:「暴潮引發海水倒灌所帶來的毀滅性災害,在台灣會尤其厲害,因為台灣是個環海的島國。」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話,那麼環島海岸都會被海水淹沒,全島平地的居民應該往高處逃。

三、八月七日男主播強調一千毫米雨量造成的水災,「在台灣更會特別嚴重」。他說:「台灣因為連續乾旱,土地非常乾硬,雨水沒法滲透土壤,因此會全部累積在地上。」原來美國中西部久旱時乾裂的土地,和許多沙漠邊緣的陶土,都會因為水份無法下滲,一場大雨就造成水災。假如他說得對,高屏山區土地應該硬如陶瓦滴水不滲,再大的雨都會像水澆到瓦罐的外壁,不但不會有土石流、山崩,平地的居民還都應該撤離到山上去,小林村等地就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了。

有建議說氣象局應該講民眾聽得懂的話。但是CNN也是媒體根據各氣象中心的預報來報告,只是因為是美國的媒體搞不清楚台灣的狀況,才搞了兩次張冠李戴的笑話。

我贊成氣象法鬆綁,畢竟最懂民眾語言的是媒體,應儘量發揮對民眾傳播的功能,讓氣象局的科技人才可以專注在專業預報的挑戰。但是如果報告氣象的媒體不知道颱風分級的定義,不知道一千毫米是多嚴重的降雨,對氣象局山區防土石流的警告視而不見,卻錯把馮京作馬涼,把CNN說的海浪暴潮當成土石流,又把離譜的旱災加重水災當成準確的預報,氣象法鬆綁的同時,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是不是也改該解決才好呢?

【2009/10/1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軍中禁同性戀 歐巴馬將廢除
【聯合報╱國際中心/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2009.10.06 04:00 am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瓊斯(James Jones)4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歐巴馬總統會履行他的競選承諾,廢除軍方禁止同性戀的規定。

但瓊斯強調,歐巴馬現在有「超多」工作,包括美國仍深陷阿富汗及伊拉克戰爭,還有年輕的政府團隊在健保改革上,要面對艱難的立法戰爭。

瓊斯說:「我知道他(歐巴馬)打算適時提出此議題。國防部正在為此做準備,但會在適當的時機,我確定總統會提出。」

美國參院多數黨領袖芮德已籲請歐巴馬及國防部長蓋茲與國會討論如何廢除1993年禁止同性戀在軍隊服役的規定。

美國政府說過,他們支持在特定時間廢止禁令,但也表明不會立即採取行動。

自從1993年實施「不許問,不許說」(Don't Ask, Don't Tell)的規定以來,已有超過1萬2000名美國軍人為此離開軍隊。法令要求同性戀者對性向保持沉默,否則開除。

【2009/10/06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威 蟬聯最適合居住國家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
2009.10.06 06:34 am
 

挪威蟬聯全球最適合居住國家年度調查第一名,中國在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上進步最多,飽受戰爭和愛滋病之害的下撒哈拉非洲國家仍是生活最困苦的地方。這項調查也凸顯富貧差距日益懸殊。

 

經濟日報/提供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5日公布年度「人類發展指數」調查,根據2007年的平均壽命、識字率、入學率、國內生產毛額等項目,為182國作排名。台灣未列入排名。

前三名依序是挪威、澳洲及冰島。非洲尼日敬陪末座,倒數二、三名分別是阿富汗與獅子山共和國。

中國大陸因為教育水準、收入及平均壽命提高而進步七名,名列第92。新加坡與香港分居第23及24名,領先居第26名的南韓。

UNDP發表聲明說,這份指數凸顯富國與窮國間的懸殊差異,「儘管部分地區長期以來的情況已有改善,但進展的程度卻不平均…許多國家因為經濟衰退、衝突帶來的危機,及愛滋病肆虐等因素而退步,而且這還是全球經濟危機尚未發生的狀況」。

今年的指數根據2007年資料,未把全球經濟危機納入。

尼日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約50歲,比起挪威足足少了30年。尼日人每賺1美元,挪威人可賺85美元。

根據調查,最貧窮24個國家半數人民不識字,高於指數居中國家的20%。

日本人平均壽命82.7歲,居各國之冠;承受長年戰火的阿富汗人平均壽命僅43.6歲。

列支敦斯登公國人口3.5萬人,人均年所得卻超過8.5萬美元,高居全球第一。最貧窮國家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人均年所得為298美元。

排名前10名國家依序為:挪威、澳洲、冰島、加拿大、愛爾蘭、荷蘭、瑞典、法國、瑞士及日本。美國名列第13,較去年下降一名。

中國、委內瑞拉、祕魯、哥倫比亞和法國等五國,名次比去年攀升三名以上,主因是所得增加和預期壽命延長。中國、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的教育水準也都顯著提高。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wmw.com.tw/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外,讓人不自在,尤其它攪動了我們已走向安穩的生命;但人生是那麼不容易掌握,不管你多麼努力去計畫未來,去迴避未知,上蒼總是為我們帶來奇異的禮物,教人意外。

《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 2007) 的導演湯瑪斯麥卡錫(Thomas McCarthy)從大都市一間公寓的意外房客的開始,無聲的鋪排跨文化的多民族關係,在美國的世界櫥窗--紐約,拉出一個異國色彩的圖像,在地鐵、在酒館、在街頭,以一面非洲鼓,漸漸敲響過客心中的回聲。

一個原籍敘利亞的藝術家塔瑞,酒館賣藝、街頭表演的非洲鼓手,時常過著阿拉伯時間(遲到一小時),和編結手環在市集販售的塞內加爾裔女友,帶著非法居留的隱憂,穿梭在紐約的白天和夜晚,小心的享受著自己祖國所沒有的自由。

許多人並不知道,非洲鼓的三拍節奏,和西方古典音樂所鍛鍊出來的四拍系統很不一樣。而令人怦然心動的鼓聲,並非一味用力氣敲擊的樂器,它也能從綿密的輕拍開始,漸漸的將節奏貼上你的脈博,跟心跳一起震動。

鋼琴,是大學教授華特思念逝去妻子的一種戀眷,是睹物思人的依憑,即使他沒有天份,仍舊一換再換鋼琴老師,消沉在回憶的心境中,彈著孤寂的琴鍵。在獨居的日子裡,若不是一場不甘情願而參加的學術研討會,讓他回到曾與妻子居住的紐約舊宅,也許他還是日復一日的過著對學生冷漠、因循著校園行事曆,二十年來重複著心中沒有意義的事!說他自私、不近人情,甚至尸位素餐,也無法改變他的生活,除非一場生命的意外教他醒過來。

即使他關上心門,牴舔記憶的傷口,對世界冷漠,藉口保護自己,總有意外的天使會降臨,以各種奇特的身分,進入生命之中。當華特在自己紐約的屋裡發現塔瑞這一對不速之客(The Visitor)時,又怎會料到,這對非法居留的佔住者,竟是為他打開另一扇生命之窗的天使?而華特卻收留了他們,他又哪能料到,一面非洲鼓,會為自己的生命帶來巨大的改變?當初小小的善念,能夠扭轉他對世界的看法。

鼓聲砰響,穿越人們嚴密的防線,就像脈博的振動,敲響心房。

鼓,是合群的樂器,它互動的節奏,是聚會的合鳴;它是街頭的藝術,是別於高度系統化的精緻藝術;它是野性的呼喚,遠自亙古穿越時空召喚沉睡靈魂的心跳;它是草原上部落民族的歡唱,也是都市群居的化外地界裡過客的即興節奏,在夜之俱樂部裡與吉他弦樂和諧奏鳴的原始樂音。

逐漸的,象牙塔裡的大學教授,從鋼琴到非洲鼓,走向街頭,開始和一群陌生的樂手併肩擊鼓。

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都市文明,多少人優游在熟鍊而世故的姿態中,不覺自已被心靈的冷漠、階級的隔閡所包圍,而漸漸吝於對世界付出,宛如一種不自覺的慢性絕症,像瘟疫般傳遍人群;城市風景在行人匆促的眼神一瞬而過,往往視而不見,而穿梭都市隙縫的鼓手,他們不只是街頭的賣藝人,其實也是讓匆忙的過客駐足,欣賞世界的信使。

後來塔瑞因為一個小意外被移民局拘提準備解遞出境,拘留所裡華特以桌面為塔瑞擊鼓的一幕,透露了一片透明玻璃就隔開了自由與不自由的處境,而拘禁卻隔不開勝於言語的鼓聲默契。在無言中,無助的處境揉雜了片刻的樂觀,既深刻又動人。

當華特不計代價的為塔瑞奔走居留官司,而終告失敗時,社會菁英與利益階級一朝面對政府法律的無力感,讓華特也開始感受到命運完全由人掌握的權威力量,他從沮喪到氣憤得失去理智的那一刻,那個毫不寬貸學生遲繳作業的教授,也開始從階級的底層來體會那種毫無招架之力的處境。

個人終究抵擋不了政府的力量,不管是保守的政權或是自由的國家,人們終究要回到自己的文化去面對生命;不管是暫時或是永遠,是自由的選還是被迫的接受;也不管是命運的稼接還是斷裂,是文化切分還是國界的豎立,人的界線是那麼容易一道道豎立起來,國籍、民族、血緣、膚色、語言,甚至音樂。導演在意外訪客(the visitor)的失望與吶喊中留下了溫情與無奈的同情,苦澀的串起人與人之間可貴的相遇。

令人驚豔的是飾演鼓手塔瑞的母親(Hiam Abbass飾),她來到紐約,隔著一道拘留所的外牆,守在外頭咖啡廳裡等待,寧靜地展現一個母親的意義──讓兒子感覺她就在他身旁。也許在政治處境中維持尊嚴的唯一選擇,就是面對不公平時,無能為力的堅持。她的內斂沉毅與幽曖光芒,令人想起在她<檸檬樹>(Etz Limon, 2008)中演出兒子遠離時,那守護家園堅毅而孤立的孀婦。已屆中年的她,有一種從眼眸深處湧現堅定力量的美豔。

片尾,在地鐵中,華特帶著塔瑞留給他的非洲鼓,敲擊著他的憤怒,在地鐵轟隆聲中顯得那麼孤獨,卻像是開始覺醒的呼喊,迴響在漠然與匆忙的人群之間。這個世界仍然是他先前歸來的紐約,但他卻不一樣了。

鼓聲啊,原是心跳的回聲;鼓,它讓心中渴望鼓聲的人,能聽見他人的情感,也開始聽見自己的心跳。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不景氣 女性工作奶爸當家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在這場自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中,美國有上百萬戶家庭因而重建了他們的生活,誰賺錢,誰接送小孩,以及誰去倒每週一次的垃圾,都要重新設定標準化流程。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這次的經濟衰退對家庭角色調適與關係上都產生了最大的影響,隨著家庭預算變得緊縮,家庭經濟所需供應者的角色有了轉變,形成了新型態的勞務平衡關係。
男性失業率大於女性
去年,法蘭克‧貝納威德斯和妮恩‧顧爾德有了第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倆協議最好兩人中有一人可以全職照顧孩子,不過他們對誰比較適合這份工作有所爭議。4個月後,經濟衰退替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去年10月,身為建築師的法蘭克被他位在曼哈頓的建築公司給解雇;他因而決定,讓妮恩休完4個月育嬰假後,回到保險公司進行律師職務,而他留在家中照顧小女嬰,或許是維持家庭財務的一個方法。這樣一來,他們可以省下請保母的支出,法蘭克也可在家接案進行建築設計。
發生在法蘭克與妮恩家中的改變也以不同形式在美國各地出現,這可用男性佔絕大多數的製造業與建築業工作機會大幅削減來做解釋。根據2007年底的資料顯示,在建築業,男性佔了工作人員的87.5%;在製造業中則佔了71.2%。在這波經濟衰退中,單單這兩個產業,就少了2百萬個工作機會。
而除了製造業和建築業這兩種產業之外的產業,男性失業的比例也是女性的2倍。經濟學家表示,他們在所有的社經階層中都看到了越來越多女性成為家庭經濟供應者。
男性放棄尋找工作的比例也急遽上升。自2007年12月以來,男性失業率在經濟衰退這段期間穩定增加,於今年4月已達到9.4%。但是每個月從「失業」走向不再尋找工作的男性人數也呈現顯著成長。
研究者表示,若不需好幾年的時間,也得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清楚在經濟衰退期間,這些男性在做些什麼,無論他們是繼續進修,在家照顧孩子,或是單單放棄尋找工作,目前資訊都不明朗。
自1950年代起,女性走入職場數目成長,據家庭與工作研究院最近的研究,今日的年輕女性可能和男性同儕一般,想要找到擔負起更多責任的工作。2008 年全國變遷中的職場研究也發現,79%的已婚或有伴侶的員工是生活在一個雙薪家庭中,且這些夫婦中的女性的收入平均佔家庭收入的44%。同時有超過1/4 雙薪配偶中的女性實質上賺的錢比他們的伴侶來得多。
這種收入比重的改變讓許多配偶更容易去調適他們經濟衰退下的新角色。
傳統角色轉換 須溝通
「你必須體會到,當某人遭到解僱時,角色會出現某種變化。」《失業生存指南》作者暨職涯顧問南西.柯拉瑪說。她在她就職於科技業的丈夫失業後寫下此書。「溝通對於你們當然很重要,而且要一直保持溝通。同時要認識到情勢的演變,需要有更多的重新協商。在前3個月適用的東西不見得在第6到9個月時適用。」
遺憾的是,即使很少美國人在今天還擁抱傳統的性別角色,然而「男性出去賺錢,女性在家照顧家庭與孩子」這樣陳舊的觀念始終根深蒂固在許多人心中。
去年從商學院畢業後一直無法找到工作的艾倫‧哈蒂斯提說,這些觀念都是他婚姻結束的一部分原因。雖然他正在照顧3歲大的兒子,且嘗試保持房子的整潔,他說他知道妻子對於他的角色感到不快樂。
「一個女人不會去說她不想要一個每天晚上都在家,煮好每一餐且購買所有家用品的男人,」他說,「但是最終造成了去勢的感覺,人們會去想:『那個男人在哪裡?』」
在經濟衰退造成許多父親沒有工作之後,盤旋不去的偏見可能會軟化下來。「比起前幾個世代的父親和丈夫而言,現在的男人更能夠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至少我可以花更多時間和我的孩子在一起啊。』」柯拉瑪說。
泰德‧賈伯倫斯基就選擇看待事情的光明面。今年稍早,泰德工作的波士頓財務公司進行公司重整,泰德隨即發現行銷的工作在公司已無立足之處。從那時起,他開始在家裡接自己的諮詢業務,同時和他3個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有更多的相處時間。
「這還不只是協助他們做功課,或是和他們一起打曲棍球或壘球,」他說,「而是真的有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談談當前的情勢或是經濟狀況或是運動或是大專院校等,有這樣的互動真的是很棒的事情。而這在你一週要工作60小時或更多時數時,是辦不到的。」
許多父親都感覺到了這種兩難處境,根據家庭與工作研究院研究,在雙薪家庭中有超過1/2的父親感覺到重大的工作/家庭衝突,比起類似處境的女性更多。泰德和他的妻子蘇珊已經利用這次經濟衰退的狀況和孩子談談有關政治、經濟和個人價值觀等問題。
「過去一年確實迫使許多人停下並問,『在我們生活中到底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對很多人來說,那並非買一輛新車、一趟新旅行、或是買一台液晶電視。而是花時間和朋友家人相處在一起。」泰德說。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片茶花女 探討漢生氏病歧視
 
 
【記者李育真台北報導】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主辦「第5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即日起至10月6日在西門町新光影城放映。今年主題為「身體與心靈」,分為7大單元,囊括34部來自歐、美、亞洲的真實故事,期望引領觀眾對身體、心靈與醫療發展有深入的認識。
主辦單位指出,「身體」與「靈魂」是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與宗教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希望藉由多元文化的比較借鏡下,增進大眾對於身體與靈魂的理解。影片內容包括原住民社會的巫醫治療、其他傳統醫療、現代醫療、以及另類醫療和身心靈修練體系。
來自韓國的朴貞淑帶來作品《茶花女》,她以女性觀點出發,紀錄一位被隔離在韓國小鹿島的漢生氏病患者李寒星的心路歷程。
身染重病遭隔離
在對疾病的恐懼與歧視下,日本殖民政府、光復後的韓國政府,都對患者施予不人道的政策,讓孩童時的李寒星與父母隔離,婚後必須偷偷懷孕,但終究還是面臨與親生兒子被迫分離的骨肉之痛。
現年78歲的李寒星即使身染漢生氏病,但她樂觀開朗,偶爾興致一來高唱《茶花女》的歌曲,這部片在韓國放映時引起觀眾的迴響。朴貞淑也將一起觀賞5日下午所放映的台灣樂生療養院紀錄片《時間的牢籠》,希望與大家一起交流經驗。
2003年,朴貞淑到小鹿島旅遊,見到失去雙手手掌、雙頰肌肉鬆弛的李寒星正割著艾草,朴貞淑對這名婦人的故事感到好奇。深入探究下,發現李寒星是日據時代被隔離在小鹿島的漢生氏病患,受盡各種不人道的遭遇。「身為年輕人的我,竟然不了解日本殖民下的歷史,我實在感到慚愧。」朴貞淑思考了一年後,決定拍攝李寒星的故事。
自小與父母分散
在日本殖民時期,4歲的李寒星跟著罹患漢生氏病的父母來到小鹿島。未罹病的李寒星被安置在島上的幼兒園,每個月只能見父母一次。每次見父母時,她將隔離的鐵絲弄鬆,在其他孩子的幫忙下,偷偷跑去找爸媽。
當時日本醫生會以松葉尖端刺孩子的肢體末稍是否有知覺,藉此評斷是否罹患漢生氏病。檢測時,8歲時李寒星為了與父母在一起,當日本醫生刺越來越用力、刺到流血時,李寒星邊掉眼淚邊假裝不痛,最後終於騙過醫生,與父母團聚。朴貞淑說,這是李寒星最幸福的時刻,也是不幸的開始。李寒星在17歲花樣年華的時刻發現罹患漢生氏病。
44歲那年,李寒星透過介紹與病友結婚。光復後的韓國政府不改對漢生氏病的歧視,強迫大家接受絕育手術。李寒星發現自己懷孕了,她用布纏肚子、穿大裙子等方式遮掩,決定偷偷生下孩子。生育的前夕,李寒星到雞舍待了一天,在雞群叫聲的掩護下,發出微弱的叫聲,以發洩陣痛之苦。
親生骨肉被迫分離
李寒星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偷偷養育一年後,被醫院的員工發現,被迫將孩子送走,她忍不住痛哭。當兒子就讀高中時,孤兒院的修女對她說:「如果要讓這孩子在社會生存,必須將他的戶籍遷離小鹿島,讓他與小鹿島切割。」李寒星雖然心痛,但也只好答應。朴貞淑曾經想訪問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李寒星的兒子雖然很喜歡母親,但礙於社會的歧視眼光,拒絕受訪。
朴貞淑表示,社會對於疾病的恐懼與歧視來自於無知,她希望透過這部片,讓大家更了解漢生氏病患者的處境。她也觀察,許多漢生氏病者對於死亡的看法是帶著疾病消失,因此小鹿島幾乎每週都有患者過世、每年約有40人逝世。自從小鹿島的漢生氏病患者與台灣樂生療養院病人一起對日本政府提出訴訟,小鹿島每年去世的人數減為20人,他們對於生命的態度開始轉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我一個吻 --憶臼井儀人
【聯合報╱張夢瑞/文】
2009.10.03 04:42 am
 

 

原以為簽名會就在臼井抬頭、低頭,默默無語的情況下悄然結束。豈知進行到一半時,突然有一位妙齡少女透過翻譯告訴臼井,她是臼井的超級紛絲,今天是她的生日,可不可以親吻一下臼井,這將是她最難忘的生日禮物……

以《蠟筆小新》漫畫系列成名的日本漫畫家臼井儀人,日前失足墜谷過世,消息傳出後,讓喜愛他的讀者相當震驚。台灣各媒體即時刊出一張有一頭捲毛長髮、圓胖臉、上嘴唇還蓄著一撮鬍子的中年男子照片,說此人即是臼井儀人。由於臼井在日本從未曝過光,更遑論為讀者簽名,因此很少人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初看這張照片時,我嚇了一跳,「他是臼井儀人嗎?怎麼變成這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是臼井曾於1995、98年兩次來台舉行簽名活動,當時我是《民生報》文化版記者,曾近距離看過他,並拍了照片,怎麼看那個捲髮男都不像是斯文男臼井儀人。

隔了幾天,有網友查出這張照片是日本藝術家黑田征太郎,不是臼井;錯誤源頭來自大陸一家網站的一篇貼文,該網友誤把黑田征太郎的照片當成臼井貼在網上。各媒體在臼井遇難時,遍尋不到他的照片,於是上網搜尋,張冠李戴用了黑田征太郎這張。

前面說過,臼井在日本堅持不露臉、不曝光,也不為讀者簽名,《蠟筆小新》在日本火紅時,連臼井的兩個女兒都不知道同學間熱烈討論的小新,竟然是她們的爸爸。在這種情況下,臼井怎麼會兩度飛抵台灣,為台灣的讀者簽名?最後一次還答應拍照?

1958年出生在日本靜岡縣的臼井,念完工業高中後,打算做個插畫家,白天以畫複製畫為主,晚上再去設計學校上課。二十七歲臼井開始投稿參加新人獎漫畫比賽,他畫了很多部漫畫,卻一直沒有成名,直到他創作了《蠟筆小新》,才大鳴大放。《蠟筆小新》於1990年在日本《動感》漫畫周刊連載,二年後才出版第一集,同時拍成電視,沒有料到立刻造成轟動,一至九集共售出兩千五百萬冊,周邊商品更是賣得嘎嘎叫。《蠟筆小新》尤其受到女性讀者的歡迎,日本不時討論《蠟筆小新》的造型簡單,畫工又十分拙劣,為什麼會令人絕倒?

檢討的結果是,透過小新這個孩童,打破男女的藩籬和上下的疆界,小新的天真和調皮,還有破壞傳統的秩序,使讀者的感情得到渲洩。小新扮演的是一個反射的角色,把成年人的荒唐和胡鬧很自然地暴露出來。

《蠟筆小新》於1994年七月登陸台灣,立刻颳起一陣史無前例的「小新旋風」。當時《蠟筆小新》每集銷售量都超過二十五萬冊,第四集印製量更高達四十五萬冊,打破國內漫畫單行本印製量的最高紀錄。香港方面也由東立發行,前三集售出六十餘萬冊,盛況不輸台灣。

《蠟筆小新》引進台灣時,同樣受到不少批評,特別是有關討論「性」方面的事,被一些讀者批評為利用小孩子的天真無知做護身符,剝奪小孩的童真。甚至有些家長認為,這本漫畫言詞太露骨,不適合給孩童閱讀。當時台大社會系教授孫中興為文表示,這本書雖然是漫畫,但較適合大人和心智成熟的讀者,至於書中有些言詞太露骨,他則認為《蠟筆小新》比黃色笑話更無傷大雅,也沒有惡意,讀者無需太緊張。

其實《蠟筆小新》不管在日本或在台灣的連載刊物,都是屬於成年人思想模式的漫畫。未滿十八歲的讀者,已算越級閱讀了。

就在讀者熱烈討論《蠟筆小新》的當兒,東立出版社告訴我,臼井將於18日抵台為讀者簽名,那是1995年三月的事。東立還說,這次臼井願意來台,主要是他認為台灣沒有人見過他,也沒有人認識他,日後碰面的機會不多,所以才答應飛台簽名。不過他有很多禁令:不接受訪問、簽名現場不許拍照,一定要主辦單位承諾保證,他才願意來台。

東立謹守承諾,動員近百名員工,在現場保護臼井不受干擾。主辦單位挑選了二百位讀者接受作者簽名,其中女性讀者占了不小的比例,年齡層比一般漫畫讀者來得高,這也是以往少見的情形。臼井給人的印象是平實近人,他的生活與一般人相差無幾,沒有請助手,每天與家人一起進餐。臼井表示,就是因為與家人一起進餐,才會有《蠟筆小新》這本漫畫出現。對不少人好奇他的靈感來源,臼井透露,他是照著實際體驗再加以變形。

簽名當天,工作人員再三提醒大家不要拍照,來賓都很合作,因此未發生不愉快事件。許多沒有接到邀請的漫畫迷,不願錯失機會,只好站在外圍,遠遠目睹他們心中的偶像。臼井的魅力果然驚人,簽名當天現場同時推出《蠟筆小新》第五集,結果前後售出一萬本。

原以為簽名會就在臼井抬頭、低頭,默默無語的情況下悄然結束。豈知進行到一半時,突然有一位妙齡少女透過翻譯告訴臼井,她是臼井的超級紛絲,今天是她的生日,可不可以親吻一下臼井,這將是她最難忘的生日禮物。三十八歲的臼井得知此事,毫不忸怩地站起來,隔著桌子,把頭伸向前方,接受少女的親吻,然後以日語再加上九十度的鞠躬說:「謝謝,這是我的榮幸。」由於事出突然,大家都不知道會發生這段插曲,全場你看我、我看你,等回過神來,臼井已坐下來繼續簽名,左臉頰清晰地留下兩片殷紅的唇印。他刻意保留唇印,直到簽名會結束邁出大門才擦掉。

儘管現場嚴禁拍照,但基於職業本能,我找了個角落,趁人不注意時,輕按快門,把臼井臉上留有唇印繼續為讀者簽名的鏡頭保留下來。為了謹守承諾,我當時未將這張照片發布出來。

臼井雖然不接受訪問、拍照,但是當我向他提出,向《民生報》的讀者問候時,臼井欣然同意,立刻拿出紙筆,用他漂亮的中文寫下:「給民生報讀者,我愛你,一起吃飯好嗎?」充分顯露他的風趣,同時附上他的招牌畫及簽名。

我以為日後不會再與臼井見面,未料1998年二月他竟二度來台,參加第六屆台北國際書展,並在會場為讀者簽名。臼井原本為一百五十位讀者簽名,但是人潮實在太多,個性隨和的他,當場決定再多簽一百五十位,滿足漫畫迷的需求。臼井這次來台仍要求不要拍照,沒有想到當他看到我時,竟透過翻譯告訴我,可以讓我拍他簽名會上的照片。我一聽整個人呆住了,稍後才拿出相機,一連拍了他十幾張照片,最後挑中一張刊登在報上,心想:這次臼井終於在報上亮相了。

那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自從臼井爬山失蹤、罹難的消息陸續傳出後,我每天都很關注這個消息。24日看到臼井的葬禮報導說,葬禮會場上沒有臼井的任何遺像,也沒有牌位,只有擺設花朵,殯儀館門口也沒有任何有關臼井葬禮的標示,且全面對媒體封鎖。讀到這,我迫不及待地翻出當年那張未曝光的照片,隱約中似乎又看見那個住家男人,臉頰留著唇印,低著頭努力為讀者簽名的塵封往事。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晚期工作」的現場(上)
【聯合報╱大江健三郎/唐顥芸 譯】
2009.10.05 10:45 pm
 
大江健三郎先生致台灣讀者:「傾聽兩岸諸位文學研究者與作家的論談,首度悅覽台灣的風光,期待達成此生想實現的心願。           二○○九年秋 大江健三郎」
彭小妍/提供

今天,能夠來參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對生存於當代世界的一名知識分子而言,既令人興奮又感激。我收到來自籌畫這個活動的一位學者來信,信上說,中國與台灣,也就是海峽兩岸的文學研究者們,將齊聚一堂討論。對「兩岸的文學家和文學研究者們」這樣的說法,我深受感動。

而且,被選為這個研討會主題的,是一個日本作家。以「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這個主題,讓我再重述一次,由中國與台灣、海峽兩岸的專家們來討論一個日本人的文學。我已經七十四歲,走過了五十年的文學生涯。我認為這是我漫長的作家生涯中,最光輝榮耀的經驗,心中充滿了驚喜。

沖繩訴訟案

過去五年來,我是一個案子的被告。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盡之際,位於海峽兩岸的東方,在日本的兩個小島上,島民被強制集體死亡。三十九年前我曾在文章中批判:強制他們集體死亡的,正是日本軍隊。針對這點,悲劇發生時島上負責的日軍守備隊長,及另一位已故隊長的遺族,提出了訴訟。這兩個小島,一是渡嘉敷(Tokashiki)島,有329位島民,另一是座間味(Zamami)島,共177位島民,均被強制集體死亡。

這次由日軍強制所造成的集體死亡悲劇,在日本策畫復興超國家主義人士的口中,卻美化為殉國之舉。而這個訴訟案,正是他們發起的一連串各式各樣行動的一部分。此風波的白熱化,牽扯到日本的文部省:企圖將島上發生的歷史事實,從高中生的教科書中刪除。我正盡全力奮戰。

我今天沒有足夠的時間,跟各位報告這個案子的詳情。所以,我只提出一點;這一點引起我自身在文學上的根本反省。主要是一句話,這句話,對現在聚集在這裡的兩岸文學家、文學研究者當中,我同輩的人士而言,會直接喚起沉重的記憶;即使是對比較年輕的人來說,透過現代史的閱讀,也應該會帶來沉痛的含義。

這句話就是「天皇陛下萬歲」!這句話,在我每次閱讀原告和被告為訴訟準備的書面資料時,都一再撼動著我。舉個具體的例子,在方才提到的渡嘉敷島強制集體死亡的現場,這句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盡可能簡單陳述一下當時的狀況。

1945年3月27日,美軍登陸渡嘉敷島。當晚,日軍對島上居民發布軍令,要他們到北山(Nishiyama)集合,這是日軍轉移陣地後的軍營所在地,居民於是紛紛往山谷移動。就在緊鄰的日軍軍營受到美軍密集砲轟時,來自軍營的人,向村長下達了指令。村長旋即高呼「天皇陛下萬歲」三次,聚集的村民也隨聲附和。手榴彈引爆後,還沒死的人,掐家人的脖子、毆打他們的頭,殺死他們。總共329人死亡。這次集體死亡的強制行動,由「天皇陛下萬歲」的呼聲而起,此情此景,在我腦海裡種下了恐怖無比的意象。

那是因為,這句話對當時日本山村裡年僅十歲的我而言,也是支配了我的國家觀、社會觀和人類觀的話語。如果在我的村子裡也進行了強制集體死亡,對少年的我來說,那也應該是會讓我自願赴死的話語。這個具有象徵性的話語,對受到侵略以及被殖民的亞洲人來說,則是帶來死亡的侵略軍的呼喊。這個象徵性的話語,我於人生最初十年裡也曾琅琅上口,至今是否仍在我的內心深處具有控制力?五十年來我以語言作為事業的重心,如今在恐怕會是我最後的小說中,嘗試對此作一個檢驗。

兩種「時代精神」

在日本現代化之始,夏目漱石是近現代文學文化(把視野也延伸到目前為止)的先驅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心》(Kokoro),描寫明治時代因天皇之死而告終之際,軍人乃木希典和妻子一同殉死。

《心》的主角是個知識分子,橫刀奪愛而背叛了朋友,使得朋友自殺,因此「決定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他切斷和社會的聯繫,與妻子二人過著孤獨的日子。天皇一死,他卻說道:「因天皇而始的明治精神,彷彿也因天皇而終了。」「我強烈地感覺到,深受明治影響的我,此後再繼續活下去,畢竟也是跟不上時代的。我很直接地這樣告訴妻子。她本來笑著不當一回事,卻又不知想到了什麼,突然跟我開玩笑說,那就殉死好了。」

過了數日,乃木大將為天皇殉死。主角說,他幾乎忘了在明治以前的封建體制下,君主駕崩之際常有的殉死之事。可是,他卻突然說要為「明治精神」殉死,然後也真的死了。

青年時期我讀了《心》這部小說。這位活在當時,卻活得和當時的社會毫無關連的知識分子,竟會為了「明治精神」或是「時代精神」而殉死,讓我覺得太不自然了。我因此抗拒了漱石。

這樣的我,在沖繩訴訟案中成了被告。興起訴訟的人,想讓導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貫穿近代直到戰敗為止的)超國家主義復活,並且試圖干涉現在的中等教育。持續閱讀他們支援的原告所準備的書面資料時,我開始思考,對我而言的「時代精神」(相對於漱石的明治而言,可說是「昭和精神」),究竟是什麼?

到1945年的夏天為止,如果我也在沖繩的強制死亡的現場,毫無疑問地,我會是奮勇回應「天皇陛下萬歲」的召喚,把手榴彈朝自己引爆的少年。可是後來日本戰敗,在被占領的狀況下過了兩年之後,我卻成了一個熱愛民主主義《憲法》的年輕人,是相對於超國家主義絕對天皇制的另一個極端。而如今,《憲法》「九條會」為了維護《憲法》的反戰、非武裝思想,集合了全國近八千個市民團體,我是會員之一。

於是,回顧我生存的時代,不得不說我是經歷了兩種「時代精神」的人。那麼,在我的文學裡,又如何表現這兩種「時代精神」?作為散文、評論家時(出發點是《廣島札記》,試圖掌握全球核武狀況,包括日本人的原爆經驗;以及《沖繩札記》,以沖繩島民在沖繩戰中的受害為主,檢討日本的現代化),我一貫的立場是民主主義與和平主義。可是,我的小說又如何?

當然,我的小說多數描寫共享著戰後民主主義「時代精神」的日本青年。而且,為了貼近現實做寫實、批判性的描寫,我大多聚焦在負面現象上,這是事實。與此同時,我也批判性地描寫了,對另一種「時代精神」(到1945年為止的「昭和精神」)並未失去狂熱的青年。最典型的是〈十七歲〉(第二部為〈政治少年之死〉,因右派勢力的干涉,杜絕了出版社刊登的念頭,至今未曾流通)。右派勢力之所以攻擊我,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兩篇小說以暗殺日本社會黨領袖的少年為雛形,而且將其戲謔化。當然,作者的意圖也確是如此。

作為一名小說書寫者,我回顧至今的作品時,當然可以從中看出,生活在日本戰敗前的「時代精神」中的自己。而且,為這種「時代精神」或「昭和精神」而死的青少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我的小說裡,例如《陛下親手為我抹去淚水之日》。不過,我從未遭遇到直接針對這篇作品的否定批判,雖然也沒有來自右派的正面評價。

我奮戰了五年的沖繩訴訟案中,除了我方律師團高知識水準的辯論以外,意外地讓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法庭作證後,接受原告律師的反方訊問之時,針對他們的訊問中有政治意圖的部分,我相信自己全部成功地推翻了。可是同時我卻想到,如果今天在這個法庭上作證的,是我小說中熱烈唱和「天皇陛下萬歲」的各個角色,那麼,反方詢問會如何進行?如果作者被要求對此提出證言,會從我小說中隱藏的一面,透露出什麼來?

《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戰慄早逝去》:昭和精神

 

這五年來我同時繼續創作小說,當時的這類思考,影響到我後來的作品。我指的是兩部長篇小說,第一部是至今我所出版的作品中,最新的小說。這部《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戰慄早逝去》(編按,近日由聯經出版),在世界上的首譯是中文版,對此我深感榮耀,也很感謝。

小說描寫日本戰敗後的占領期間,一名日本少女被美軍士兵凌辱,但後來又由轉為平民的他引導,走上她人生的道路,是具有雙重意義的故事。小說的後半部中,這名少女走上了美國人為她開拓的方向,成為國際女演員。她計畫製作一部自己所構思的電影,作為演員生涯的總結。

這名女演員,從日本四國鄉下森林裡,村莊民眾的口耳相傳中,發掘出現代化之前,當地所發生的農民暴動故事。當時由於一位女性的領導,暴動成功了(即使只不過是一時,也讓封建制度下政治體制的尖端屈服了)。這名女演員扮演這位女性領導者,唱著煽動女性農民起義的歌曲。她從上次被鎮壓的暴動中倖存下來,歷經了千辛萬苦,呼籲女性農民,在暴動時採用新的抗爭方法。

少年時期,在村裡農民的夏日祭典(盆踊,即盂蘭盆會前後,男女老少聚集舞蹈的祭典)中,我聽到了長久以來傳唱的歌曲,恆久不變,讚揚此次暴動的成功。此外,我的祖母和母親,以這個暴動故事作為土地的傳承,說給我聽。從她們那裡,我也聽到了這首歌。過了六十五年後(二戰期間,農村的夏日祭典被國家權力所中止。1945年戰敗後的五年間,是重新復活的盆踊最興盛的時期。我是在此時期記下歌詞的),我靠著自己的記憶復原了這首歌,然後在我的小說中,作為鼓舞、召喚女性參加農民暴動的歌曲。

哈 好呀來呀
嘿唷 大家來呀
去起義呀
我們女人去起義呀
別被騙啦、別被騙啦!
哈 好呀來呀
嘿唷 大家來呀

我發表了這部小說之後,從我的小說的舞台,也就是我出生成長的四國村莊,寄來了許多抗議信。信上說,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在作為現代化分歧點的明治維新前後,的確曾經有過兩次農民暴動,那位領導者所唱的盆踊的歌曲,也的確存在。可是,跟你小說中所寫的完全不同,你所復原的盆踊的歌,現在並未流傳。

的確如此。那時我們的村子剛從戰爭中解放出來,孩提時的自己從村子裡的祭典中所接收到的「時代精神」,這六十五年來,我寫成了各式各樣的故事。甚至可以說,像這樣被小說化了的事物的整體,構成了我的記憶。也就是說,我在《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戰慄早逝去》這部小說中,表現的是我所體驗到的,緊接於戰後的「時代精神」。而那個「時代精神」,是抵抗強權的民眾精神。

 (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治精神與小說的手法

為什麼我在《優美的安娜貝爾.李 寒徹戰慄早逝去》之後,馬上開始寫作《水死》?那是因為,我想要思考方才所提到的,我人生的兩種「時代精神」的前一種,而且是以自我反省的手法為骨幹,也就是以寫小說的方式來進行。

為了在小說裡,描寫我到十歲為止一直生活於其中的「時代精神」,我選擇了我的父親作為《水死》主角的雛形。雖然我認為現實中的父親,在思想上,跟我在《水死》裡所描寫的父親是重疊的;可是相對於《水死》的主角死於戰敗那年,他則死於之前一年,死時的狀況,跟我在小說中所描寫的大致相同。首先在此,我要列舉一些我的小說表現技巧,至少是我文學生涯的後半段所一貫採用的。有的評論家認為,這是我所創造出來的新方法,給予好評;有的則不屑一顧,認為這是我的小說的偏執和弱點,一輩子都無法改善。老實說,我認為這兩種說法,各有正確的地方。但是,即使有這種自覺,我恐怕終生都無法放棄現在的小說方法和手法了;我畢竟到了這種年紀了。我小時候,不知怎的,覺得自己未來將不得不面對這種讓人心虛的毛病,因此記住了「宿痾」這個漢語辭彙,所指的就是這種毛病吧。總之,我現在要列舉我的小說手法如下。

一、首先,和我作家生涯後半段幾乎所有作品一樣,這次我也把小說的場景,設在四國森林山谷中的村莊。由於我的父親生於此場所,也死於河川氾濫整個村莊的那天,所以這個設定應該是很自然的。而且自從我在《同時代的遊戲》這部長篇小說裡,稱此場所為「村子=國家=小宇宙」之後,就把它當作我所有小說場景的原型了。寫小說對我而言,是創作作家心目中的人和世界的原型。但是,我也知道,把此場所理論性地單一化,等於是放棄了小說原本所具有的特質:把一個未知的全新場所,轉化為讓作家和讀者共享的現實世界。可是,無論對批評者或自己,我一向固執地宣稱,以此場所為原型,對我來說是必要的。

二、我在這部小說裡,也是以「我」作為敘事者,而且和書寫小說的作家本人(最少在表面上)可視為同一人物。這難道不是倒回頭,採用了日本文學長久以來(不過,是現代小說在日本誕生以來才有的)特有的類型「私小說」的手法嗎?——也就是把小說裡的敘事者等同於作家自己,只書寫這個「我」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而已;可能有人會這樣批判我。事實上,也可以說這部小說所描寫的,是作家「我」所追憶的父親的肖像。可是,如果要用「私小說」這個日本式的用語,不如說,我企圖以「我」作為敘事者的小說,來反「私小說」,來破壞「私小說」式的「我」;這是我堅定的信念。我之所以使用這種手法,是因為這樣可以對「我」本身作根本性的批判:無論這個「我」,是小說的敘事者「我」,或是小說裡的主角,也就是說「我」父親的「我」。

可是如果有人要批評說,這種手法在我現今的「晚期工作」中,更加限定了我的小說人物和故事、限制了想像力的自由飛躍的話,這也是對的。只不過針對這樣的批評,我想反駁說:相對於那種想像力的自由,我有追求其他不同樣貌的想像力的自由。當然,我這樣說時,同時自覺到這種手法對我文學的設限。

三、使用這種手法,就不能讓敘事者死亡。也就是說,我小說中的描寫,永遠都被活著的「我」的界限所束縛著。傳統採用客觀視角的小說,我們甚至期待作者會有跨越死亡彼岸的氣勢,對比之下,你這種手法豈不是致命的限制?例如,與漱石的《心》當中,身為遺書作者而出現的「我」相比,你的小說中的「我」,不是很明顯受到束縛嗎?為什麼你沒有勇氣擴充你的小說範圍、超越作家自己實際生活的框架呢?

我接受這樣的批判。事實上我甚至想說,這是我回顧自己整個作家生涯時所抱持的遺憾。既然如此,為何在可能是我最後的小說《水死》中,仍然採用了這個手法?

在此,我想作「工作中的作家」的告白,是關於《水死》的。作家長江古義人的父親,在戰爭末期和將校們建立了關係,邀請他們到村子裡的家中。那時宴席日復一日,他仍記憶深刻。年輕的他,根據席間透露的情報,對日本即將戰敗的過程感到憂心忡忡。他的父親後來脫離了那個團體,打算發起恐怖行動,在氾濫的河川上獨自乘船出發,結果溺水死了。作者長江,長年構思要把這個事實寫成小說。在獲得某個資料之後,他開始寫作。可是作家以第一人稱「我」來描述事情經過的嘗試,並未成功,於是他不得不放棄那個「水死小說」的構想。可是在這個階段,經由各方證言的展現,「我」的父親的超國家主義,也就是高喊「天皇陛下萬歲」而勇敢赴死的思想,到底是什麼內容,逐漸變得清楚了。「我」於是放棄了「水死小說」,轉而回溯這種思想的來源。也正因如此,重新面對了日本戰敗時,十歲的自己當時的「時代精神」。「我」確切地自覺到,「天皇陛下萬歲」那時的「時代精神」,是自己的一部分。

回到分析我小說手法的思路,現在該是第四點了。小說《水死》(不是寫作過程中放棄了的「水死小說」,而是現在一邊想著第三部如何定稿,一邊在台北旅行的「這個我」,把真實的未定稿放入旅行箱中的那部小說),難道不是把「這個我」推出來面對這些疑問,只為了在我生活了七十四年、充滿矛盾的這個國家社會中,摸索足以支撐自己的死亡狀態的「時代精神」的小說?而這之所以能夠成立,難道不是因為,作者並未設定第三人稱的人物來進行這部小說?

現在,我(指的是「這個我」)的主題演講,正針對進行中的小說《水死》的敘事者、也是身為小說作者的「我」所寫的未定稿,把正在發展中的內情,毫無保留地曝露出來。相對於「這個我」所做的證言,在接下來要進行的研討會中,想必也有針對這個證言的反方訊問。「這個我」將試著回應這些反方訊問,盡力挺過研討會中的批判,然後回到東京,重新關進書房裡,完成《水死》的定稿(經歷了此次研討會,如果「這個我」放棄完成《水死》這部作品,就像書中的「我」放棄了「水死小說」一樣,可就麻煩了)。然後,如果《水死》能在十二月發表,各位讀了之後,也許可以解讀出,我決心如何為我自己的「時代精神」殉死的答案?而這是現在「這個我」所懷抱的,最深切的期望。

面對崩壞

說到這裡,在演講的最後,我要再談一個我的小說手法。長期以來,我把英語、法語,有時則是其他語言的詩,和優秀的日語翻譯對照,然後將我從其中聽到的和音,有時是不協調的和音,寫進小說裡。透過這個方式,我嘗試把我小說中所表現的,甚至是小說的文體本身,都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接續前面的次序,這是第五點了。

我正在寫的《水死》這部小說,其意象群的背後,有一個是艾略特(Thomas Eliot)的名詩《荒原》(The Waste Land)。從《水死》這個題目本身,應該有很多人會聯想到這首詩的第四章「Death By Water」。我在《水死》的第三部裡,引用了《荒原》接近結尾的一行,作為題詞。

These fragments I have shored against my ruins.

我從年輕時就很喜愛英國文學研究者深瀨基寬的日語翻譯,也一併寫上。

こんな切れっぱしでわたしはわたしの崩を支へてきた。

(以如此的片片斷斷我支撐了我的崩壞)

如眾所周知,詩中的敘事者歷經漫長痛苦的旅行後,引用了但丁(Dante Alighieri)、奈瓦爾(Gerard de Nerval)等的詩句,說了這句話。雖然深瀨翻譯「fragments」時所用的「切れっぱし」(片片斷斷),在日語裡具有輕蔑的語氣……

話說回來,我長年閱讀艾略特這首長詩,若要補充深瀨的翻譯,我的理解是這樣的:「由於這些詩句的協助,遏止了我的崩壞,然後現在,我進入了另一個境界。」這首巨作結束時,引用了《奧義書》(Upanishad)的詩句,日語譯成「與へよ。共感せよ。自制せよ。平安 平安 平安」(給予,同情,自制,平安 平安 平安)。

我的理解是:如果把痛苦的人生比喻成航海,我總算是沒有沉船而撐到這裡,然後由於這些詩句,我再也不會崩壞了。而現在,寫到一半的《水死》最終章的進行遲疑不決,正讓我痛苦不安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對自己當作題詞的艾略特那行詩,我的解讀是正確的。也就是這樣的解讀:這首詩中的敘事者,並不認為自己已經從崩壞的危機中逃開了;他現在仍然靠著這些詩句,面對著自己的崩壞,支撐著自己。

我一天天老去,日日恐懼自己的崩壞會更形每下愈況。但是,我靠著寫作小說——深瀨會形容為「こんな切れっぱしで」(如此片片斷斷)的小說——支撐著自己。今後,我也打算繼續著「晚年的工作」,阻止自己的崩壞……

謹此向海峽兩岸從事文學工作的各位,致上我全心全意的感謝。

(下)

(彭小妍/潤飾校訂 吳佩珍、橫路啟子/諮詢)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