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節錄自 台灣立報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許虛擬遊戲世界 社交網絡新勢力多家長認為電動是種浪費時間的活動,然而卻忽略了對孩子而言,這些遊戲提供了一個練習接受困難、義務、判斷與結盟的國度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假如要了解21世紀的新世代,了解這些遊戲的各個面向便很關鍵。家長擔憂,電動會影響兒童溝通能力,減少親子相處的時間;然而,過度沉溺任何一種事物都會有同樣的結果。


遊戲滿足理想人生
就電腦遊戲而言,最顯著的事情是一個逃離承諾與可以讓友情成「真」的互動之處。人們深深被遊戲吸引,在當中所有的努力和優越都有回報,所有的挑戰和要求都是真切的。
人們還喜歡聚在一起去贏得更大的回饋,樂於追求挑戰逐步上升,在數百小時內付出努力達到最高成就。


就以玩Xbox Live為例,任何在微軟網路上的玩家不只是嘗試打破個人紀錄,他們也非常認真於在每一場遊戲中贏得累計達成特定目標的成就分數,好在全球排名中讓自己的個人成績更往前推進。就是這種網路玩家社群珍視努力和回報的型態,讓電動遊戲成為令人敬畏的戰爭引擎。

虛擬世界是一個忽略財富、年齡、外表、種族的平等世界,也是一個完全由話語和行動所構造的地方,行動往往環繞在遊戲的會議出現,而成員都是透過自發性的連結結合為一個社群的。


評論遊戲 博士輸玩家
舉例來說,任何一個致力於主持玩家遊戲討論的網站上,都會發現不只數萬人次針對遊戲每個面向進行評論,從武器命中率到對於某個人物能力最有效率的序列數學分析,應有盡有。你會發現在那裡最重要的是對於討論的熱愛,有時會出現數學或經濟學博士陷入了爭吵之中,且發現自己竟然輸給那些對於遊戲邏輯更為嚴謹的玩家。

最有名的例子是史詩科幻小說《星戰前夜:蟲洞》所改編的遊戲,玩家社群曾說服負責運作該遊戲的公司,舉辦一場「遊戲顧問」的民主票選,讓玩家可以直接對遊戲開發者表達他們的意見。


這個星管顧問席次在2008年3月進行了首次的完全選舉,共有66名候選人競爭9個席次。每一位遊戲玩家都有投票的資格,22萬2,422名具投票資格的選民中,共投下24,651票,投票率為11%。這些日子以來,伴隨著顧問會議,玩家和遊戲開發者共同致力於建立有價值的工程架構,以根除一些遊戲時可能發生的不當行為。


這種社群政府和參與者舉辦的大型實驗,讓大家看到的了遊戲世界裡最為基本的特徵就是公正、平等和透明。


對於線上遊戲的玩家來說,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一組人馬共同致力於某個有獎賞的挑戰後,衍生出的獎賞分配問題,問題必須以公正和自給自足的方式來解決。


1999年一群EverQuest遊戲的玩家設計出一個名為「屠龍點數」或DKP(遊戲中設計殺掉兩隻非常厲害的龍之關鍵任務)的計價單位,本質上就是一種在同心協力屠龍的玩家中,引進的一種私有貨幣。


在DKP體系下,每一回任何參與了團體任務的玩家都會被支付一組DKP配給額。這些點數會獨立於遊戲,於另一個由玩家組成的開放網站中被追蹤紀錄,隨時間累積到玩家決定希望將點數花在遊戲任務中的寶物為止。此時一場開放或非開放的拍賣系統就會將每個項目拍賣給喊價最高的人。


分戰利品像寫論文
一旦DKP這樣的概念被引進,玩家當中很快就發展出一種對於挑戰和獎賞進行量化、更為複雜精細的一套方法。他們根據優先順序的統計分析,發展出遊戲內個別項目的「價格表」。正如一名DKP系統的開發者曾說過的:「線上遊戲戰利品處理問題根本是一個博士論文的題目。那是非常困難的問題,我們在找出個別項目的價值何在,以及分配的最好方式上,有過很好的討論。


在數位世界中愈來愈重視的透明性與可計量性出現後,DKP體系完全是一種自發的機制,然而其在玩家間運作的有效性卻接近百分之百。這是因為這套系統的透明性和公正性相當可靠,同時因為會隨著時間進行修正,以避免任何形式的詐欺行為發生。


當然一天花24小時在任何環境中都不可能對一個人的對話能力有幫助。不過現在是我們開始了解遊戲的好時候,把它當作是人們連結和發起時最有力的模型,來瞭解裡面所有的潛力和危險。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 台灣立報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春節過年少不了的各式零嘴,卻可能成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全台平均一半成人男性體重過重,女性也逼近3成。衛生署提醒,平均每天多吃8百卡熱量,9天年假放完,民眾可能不知不覺就胖了1公斤。


琳琅滿目的年節食品中,最常見的堅果類,平均1百公克開心果含602卡熱量,腰果、杏仁果也不遑多讓,每1百公克分別有593和584卡。民眾邊看電視邊嗑,短短幾分鐘就能吃進1百公克,但肚子裡的熱量卻需要跑步將近2個小時才消耗得完。


另一項常見的是牛肉乾、魷魚絲等加工食品。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金惠民指出,這類食品通常因為加工調味含有過高鹽分,民眾若大量食用,可以會讓體內納離子過高、鉀離子過低,造成血壓失控危險。


吃東西要斤斤計較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表示,國人十大死因中,菸酒檳榔排名第1位,接下來則是肥胖。她指出,約8成糖尿病患者、5成5高血壓患者與3成5心血管疾病都源於肥胖,長期下來成為健保支出負擔。


邱淑媞指出,變胖容易變瘦難9天年假不小心多吃一點就可能胖1公斤,但卻要連續25天每天健走1萬步才減得回來。她呼籲民眾在過年期間更需節制飲食,拿出「斤斤計較」的心態,控制體重救健保。


運動後1小時再進食
金惠民表示,民眾購買應景食品「意思意思」就好,不要一次買太多。反倒是平時攝取不足的水果類,過年時可多購買橘子、蘋果等擺放在家中,取代零嘴讓孩童拿了就吃
此外,許多家長寒暑假期間會將孩子送到游泳班,孩子游幾個小時下來所消耗的熱量,往往不及運動過後父母一杯汽水或冰淇淋的慰勞。金惠民表示,民眾應多加強健康飲食觀念,運動完1小時後再進食。


除了遵照「少肥肉、少油湯、少油炸、少醬料、多蔬果」均衡飲食原則外,邱淑媞也建議民眾利用年節期間到戶外健走,除了能活動筋骨消耗熱量外,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節錄自 台灣立報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

便利超商推出年菜,對現代社會婦女來說,確實省下不少麻煩。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年節是否還需要大魚大肉的圍爐夜?自己烹飪其實也能很省事,只要吃對食物、用對方法,不但能過個健康年,還能友善地球做環保。


搭著方便潮,便利商店年菜一波波,檢視其推出年菜商品,熱量動輒突破上千卡。以7-11推出的「鮑翅干貝佛跳牆」為例,熱量就2千大卡起跳,搭配其他食物吃一輪,過個年,腰圍不寬也難。年節要健康,從挑對食物與改變烹飪方式做起。


健康食物 陪你過年

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鄭金寶表示,年節其實更應把握健康飲食原則、補充蔬菜與適量水果,加上適量運動,就能過個健康年。台大營養團隊推出年節十大超級健康食物,包括番茄、燕麥、南瓜、蔓越苺、青花菜、菠菜、黃豆、鮭魚、草莓及橄欖油等食材。


鄭金寶說,這些食材總熱量只有一般年菜的60%,原來一人份可能攝取到1,200大卡以上的熱量,運用這些年菜食材,以少油、少鹽方式烹飪,就可減少至730大卡左右的攝取量。
舉例來說,年菜中經常有象徵「起家」的雞肉,鄭金寶建議加入南瓜燉煮,除了雞肉的營養外,還能吃到更多的β胡蘿蔔素。又如把蘋果、草莓切成丁狀,用生菜葉片包起來,便能取代蝦鬆成為蔬果鬆,不但降低油脂的攝取,還可增加維生素C。


把握年菜烹飪原則

年菜之所以讓人頭痛,往往因為備菜份量難以拿捏、烹調麻煩等原因。但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莫凱君卻對主婦避而遠之的年菜烹飪興致濃厚,自行開發年菜食譜:「只要把握重點原則,年菜一點都不麻煩。」


莫凱君不建議年菜訂購便利商店商品。「現在人人都是老外,自己煮還是比較健康。」莫凱君建議,若非買年菜不可,也應儘量朝低熱量、少辛香料與環保食材等原則添購


蔬果為主 一肉多用
現代人習慣大魚大肉,莫凱君建議的年菜原則以素、蔬為原則。莫凱君說,過年最怕買太多肉類食物,。買太多吃不完容易膩,以雞肉來說,拜拜完若沒吃完,隔幾天就變得不好吃。」


不過因為雞肉幾乎是年菜必備品,莫凱君建議主婦可「一肉多用」。第一天拜拜時可採汆燙方式,若沒吃完,則可加入筍乾、少許醬油成為紅燒雞。莫凱君說,也可將全雞肉改為雞丁,加入青椒、甜椒與菇類一起拌炒,不但顏色漂亮,營養又均衡。


少油、少糖、少鹽
此外,過年圍爐,火鍋也是必備品。莫凱君表示,鍋類最易攝取過量,宜採蔬食火鍋的方式烹煮。如菇類、木耳、番茄、青菜,都對身體有益。莫凱君表示,便利超商的年菜多半重調味,但現代人的飲食宜朝向吃原味。「長期慢性病患的年齡節節下降,把握少油、少糖、少鹽為上策。」


台大營養部今年則推出綠茶火鍋,火鍋食材以茶葉與蔬菜為主,素食者也可食用。食材可選用玉米、南瓜1百公克、金針10公克、蓮藕1百公克、百頁豆腐3條、豆腐皮50公克、蒟蒻絲2包、綠蘆筍2百公克、番茄3個、鮮香菇1百公克、鴻禧菇1百公克、烏龍麵4包、高麗菜半顆,可供4人食用。不過有胃潰瘍的民眾不宜食用。


環保海鮮 年年有餘
年關將近,年菜食材將決定年後的健康狀況;但照顧健康之餘,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一起守護環境。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專員廖敏惠建議,年節烹飪選購具吉祥象徵的魚類時,可參考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的「海鮮指引表」。


廖敏惠說,因海洋資源枯竭,加上台灣漁民保育概念較不足,已從大魚捕到小魚,忽略捕撈方式愈激進、漁業資源就更快耗盡的問題。科學家估計,2048年全球都將無魚可吃,世界自然基金會替民眾區分何謂友善環境與動物福利的魚類,呼籲民眾參考,讓年年有「餘」不是虛幻口號,而是實際、友善的愛地球行動。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

「從山底到山頂,才能看到更不同的風景。」2008年總統教育獎得主王韻筑表示,總統教育獎不只鼓勵得獎者,更肯定守護、支持得獎者的人。她說:「各界加油是我前進的力量,也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山頂在哪裡!」


2010年總統教育獎即日起開始接受推薦。教育部請各級學校與社會團體踴躍推薦「以順處逆、發揮人性積極面、出類拔萃、具表率作用」的學生。今年總統教育獎更擴大辦理,加入大專學生組徵選。


典範傳承 學習感恩
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台灣有許多困苦孩子,藉著教育勇敢面對逆境,最終獲得耀眼成就,政府應對這些孩子給予肯定。他認為總統教育獎是典範傳承,不僅鼓勵得獎者,也幫助其他孩子明白感恩。


大專組與高中職組推薦截止日期是3月15日,而國中、國小組截止日期則由各縣市自訂。除各級學校外,社會團體也可以參加推薦,但學校與社會團體名額以一名為限。得獎者將在7月30日由總統接見並頒發獎金、獎座。


教育部表示,學生在不同教育階段應受到不同鼓勵,因此去年起開放得獎者可在不同教育階段參與評選。代表去年高中職組得獎者,今年依然可以參加大專組徵選。


困苦孩子 逆境不屈
外婆中風、母親更罹患精神病與父親離異,2007年總統教育獎得主張慧玲靠著外公一手帶大。張慧玲說,外公是很有骨氣的人,不輕易向外界求援,家中經濟來源只有微薄的休耕補助費與老人年金,生活相當困苦。


張慧玲回憶剛上小學時,由於蓬頭垢面,衣服破舊,家中也沒有年齡相仿的朋友,不懂與同齡學童相處,被班上同學視為「異類」。張慧玲坦言,直到上國小,才明白自己家庭與別人「不同」。樂觀的她不以為杵,反而積極融入班上同學,最後更成為同學傾訴心事的最佳人選。


或許是外公的樂觀、骨氣感染張慧玲,她並不自艾自怨。看到同學遇到困難,反而會想辦法協助。「或許我比較雞婆吧!」張慧玲說,同學心情不好,總會拉著她傾訴,她也不急於表達意見,而是等到同學盡情抒發情緒後,再給予正面建議。她說:「看到同學露出歡笑,心情也會跟著滿足。」


張慧玲坦言,得獎後壓力的確比較大,也常常有人主動提供協助,但她總是婉言拒絕。


張慧玲認為社會有許多人比她更困苦,只是沒有被發現。她期許自己的例子能鼓勵其他孩子奮發向上,揮發總統教育獎目的。


生命挫折 樂觀面對
曾經應邀到聽障奧運表演的林儀珊,本身是重度聽障,卻憑藉後天努力奪得全國舞蹈比賽優等,努力不懈面對生命逆境,得到2009年總統教育獎的肯定。由於舞蹈動作必須與音樂融合,有聽覺障礙的她只能把耳朵貼在音響上,一次又一次牢記音樂節拍,學習期間,林儀珊常常用音樂伴著入眠。


靠著自身努力,加上老師耐心教導,林儀珊終於在舞蹈表演上有所成就。父母相當支持林儀珊追求興趣,更不惜重金購買效果較好的助聽器。林儀珊說,父母、師長的愛,讓她有足夠勇氣面對人生挑戰。


總統教育獎大專組獎金25萬、高中職組20萬、國中組15萬、國小組10萬,預計選拔46到54名。教育部呼籲社會各界踴躍推薦,讓教育關懷能徹底落實,建構社會正面價值觀。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摘譯自2010年2月8日,ENS美國加州,舊金山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舊金山資產所有權人現在將可透過特殊的自願性財產稅,把申貸資金投注於再生能源、節能與節水計畫上。


舊金山市長紐森(Gavin Newsom)於8日簽署通過舊金山的資產評估潔淨能源計畫Property Assessed Clean Energy,簡稱PACE),是全美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PACE計畫。


「這個綠色的融資計畫將會在舊金山創造綠色就業,並刺激下一波的節能、節水與再生能源的發展。」紐森表示:「當住家與資產所有人對建築物進行環境大改造時,這會幫助他們解決所需的大筆先期費用。」


此計劃可提供1億5千萬的債券額度給私有資產所有人。舊金山資產所有人將能自下個月開始申請融資。


PACE計畫根植於傳統性的土地抵押的市政融資。以下為其運作方法。

 


地方政府規劃一個地區進行改造。發行以此地區內不動產作為擔保的債券,而債券收益用來挹注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益計畫。資產所有人在其財產稅帳單中,以固定的費用來償還債券上的本息。


每件外加的特殊財產稅將可以20年時間全額付清。


市長辦公室評估,舊金山4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當地建築物的能源使用。乾旱與氣候變遷則威脅著區域用水供應,使得節約用水更顯必要。


即使有稅額優惠與傳統的貸款方式,許多當地家庭與建築物所有人仍無法支付環境改造期間所需要自行支付的先期投資。


研究顯示,妨礙資產所有人進行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節水設施升級的主要障礙就是高額的先期費用。PACE計畫便是設計來移除此項障礙。

 

資產所有人對此計畫的參與,是百分之百志願的。僅有參與PACE計畫的資產所有人須支付額外的花費。


債券收益乃用來支付參與此計畫的資產中,通過資格預先審查的潔淨能源改造案。資產所有人可選擇能源科技,諸如太陽能板、能源效益計畫,如高效率的暖爐或節水措施。


PACE模式由加州柏克萊的狄維爾斯(Cisco DeVries)所研擬,當時他擔任柏克萊貝茲市長(Tom Bates)的幕僚長。此一概念已擴展至全美,過去18個月之間有17個州通過 PACE計畫。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納文‧辛格‧卡德加

喜馬拉雅山冰川消融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但是當地水資源供應形勢依然嚴峻。


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是數百萬人的生命線。


最近,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徹底融化的說法頗受爭議,而且聯合國氣候變化科學組織承認,之前宣稱喜馬拉雅山冰川將於2035年徹底融化的說法並不可靠爭議之後人們發現,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十分關鍵,但也存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逐漸融化的喜馬拉雅山冰川之所以占了各大媒體頭條,是因為他們是南亞、東南亞河流的發源地,且這些地區的人數占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十分可觀。如果冰川真的大面積融化甚至消失,那麼依靠這些河流生活的人們生命將受到極大威脅。


那麼既然「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已確認冰川幾十年後將消失的說法有誤,這是否說明水資源問題並不值得擔憂呢?很多科學家認為,在人口過多、人口增長過快的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水資源問題更加讓人擔憂。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冰川自身確實在融化,只是融化速度還有待研究但是,有些氣候因素確實影響著河水流量,比如降水、降雪和區域溫度變化。尼泊爾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的高級水文學家麥茨‧埃里克森認為,人們給冰川的關注太多,忽略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響發源於東喜馬拉雅山的河流流量,比如降水和降雪等。ICIDOD最近對印度庫什喜馬拉雅山冰川展開了研究。


東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幾條主要河流,如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譯者注:中國境內稱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對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西藏的數百萬人口來說,這些河流就是生命線。「世界銀行」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尼泊爾冰川融化對恆河下游水流量變化的影響不到5%「也就是說,95%以上的河水流量來自雨水和季節性積雪融化」,來自美國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冰川學家理查‧阿姆斯壯如是說,他也是此項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


若真如此,那麼即便冰川融化甚至消失,東喜馬拉雅山的河流下游水量也幾乎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在發生氣候變化的今天,影響水量變化的其他因素(如降水和降雪)會保持不變嗎?科學家的答案是:不會。但這些因素究竟會導致水量上升還是下降?究竟會如何影響,什麼時候影響?這些問題有待解答。


「我們發現季風有些變化」說到季節性降水影響該地氣候時,埃里克森說,「比如去年,季風登陸尼泊爾遲了一個月,在遲來的雨季裡,有些地區河水一天內上漲了80毫米。但是該地區降水和溫度沒有得到持續觀測,也缺少恰當的研究。」


一些科學家認為,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灰塵顆粒和碳灰)吸收太陽輻射後會加熱大氣溫度,加速部分地區溫室效應,從而影響水資源。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太空科學負責人劉‧威廉姆,去年在印度展開了一項研究,發現懸浮顆粒導致地區溫度升高得要比預期快得多。他認為,這還會影響季風系統,造成該地區水供應減少。


但是阿姆斯壯認為,氣溫升高會使季風加劇,從而帶來更多降水,增加河水流量。他說:「這樣一來,由氣候模式決定的未來降水將變化多端,實際情況可能與通過氣候模式所預計的結果大相徑庭。


西喜馬拉雅山河水流量與季風系統不一致,也會導致降水多變嗎?巴基斯坦的全球變化影響研究中心首席物理學家艾沙爾德‧穆罕默德說:「年平均流量相差很大,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清楚。比如,印度河流量最大時是最小時的兩倍。」與恆河不同的是,喜馬拉雅山西部的河流,比如印度河,流量受冰川影響很大,因為這個地區沒有季風帶來的降雨。但報告顯示,即使在這裡,冰川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部分科學家認為,持續上升的氣溫說明冰川冬季沒有足夠降雪,所以夏季河水流量減少。在印度防洪灌溉部門進行實地研究的喀什米爾大學教授穆罕默德‧蘇丹‧巴特說:「我們已經觀測到印度河、奇納布河與傑赫勒姆河流量減少。記錄顯示傑赫勒姆支流流量減少了40%,這是由柯拉齊冰川消融決定的。」但是,在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山進行實地研究的加拿大冰川學家肯尼斯‧海威特去年十月告訴BBC新聞說,至少有一半的冰川比他五年前看到它們時向前移動了不少。


冰川的情況本身已經十分複雜,加上更紛繁的降水、溫度模式,此地區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河流系統真是再複雜不過了。專家認為,由於政治條令和地理因素的限制,若想就這一情況達成共識,真是難上加難。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的埃裏克森說:「這一地區的部分國家不願共用與水有關的資料,他們認為這是機密的。由於難以獲得這些資料,有效利用水資源的研究仍然十分困難。」


這篇報導的早期版本http://news.bbc.co.uk/1/hi/sci/tech/8481856.stm曾在2010年1月27日發表於BBC。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http://www.chinadialogue.net/,原發表日期2010年2月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http://www.guardian.co.uk/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2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每年元宵節,台北縣的平溪鄉都會湧入大量的遊客來此放天燈祈福。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位於基隆河源頭的鐵道山城,正在規劃一座水庫,未來水庫如果蓋好,平溪鄉十二村之一東勢村50多戶將被淹沒,而平常藍鵲停留的地方,恐怕也會消失。


經濟部水利署原定於昨(9)日在平溪鄉召開「基隆和平溪水庫規劃過程說明會」,但因為北區水資源局、第十河川局及縣政府等單位高層不克出席,因此水利規劃試驗所的代表僅針對目前進度向居民報告。雖然並非正式會議,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總召集人林淑英表示,還是應該簽到及記錄,讓政府單位了解民眾的意見。

林淑英表示,快要過年了大家都很忙,但是為了水庫的事仍然堅持出席會議。結果到了會場才給個臨時通知表示會議延期,可見這些政府高層認為民眾的時間不如他們的這麼寶貴,才把居民心裡排在第一位的事擺到後面。


林淑英強調,這種突然通知會議延期的作法恐怕違反行政程序。雖然這次並非正式會議,還是應該簽到並且記錄。


對此水規所代表正工程司潘禎哲表示,其實上周四(4日)已經發了會議延期的通知,但因為怕有些鄉親通知不到,怕讓大家白跑一趟,才到現場向大家道歉,同時報告目前水庫規劃進度。潘禎哲說明,目前水庫進度僅完成調查階段,進入初步規劃,而且是否蓋水庫尚未定案,目前的調查尚停留在「能否蓋水庫」的階段。


但現場民眾質疑,既然已經完成初步調查,那是調查了甚麼、規劃得怎樣,為什麼不先對民眾說明?另外針對水庫規劃一開始的「需求及問題」,規劃單位並沒有向民眾說明需要水庫的理由。居民表示,政府應該重視弱勢的意見,重大建設先取得地方同意,才不會老發生規劃半天,卻引起地方抗爭。


另外居民也認為,每次探勘都不敢讓民眾參與,只會偷偷摸摸進行,這種做法很難讓人相信。另外,說要蓋水庫說了20幾年,搞得大家房子都不敢蓋太好,怕哪天被徵收。好不容易因為老街發展,年輕人回來了,結果現在又說要蓋水庫,光是為了這個就煩惱了很久。


同時民眾也提出,水庫已經不是解決水資源的方式,台灣應該朝向海水淡化技術邁進,未來台灣若是能將海水淡化技術提升,同時壓低成本,還能將技術外銷出去。加上目前台灣自來水漏水率大約21.95%,扣除大台北地區,2004年至2008年漏水量,每年平均是7億1382萬公噸,相當於每年大約漏掉了2座翡翠水庫的量。其實改善自來水管漏水率及水庫淤積問題才是從源頭解決水資源問題。


對於民眾的意見, 潘禎哲表示,由於其它部會未能到場,因此許多問題他們無法代為回應,但保證將會在過年後召開正式的地方說明會,由相關部會逐一回答民眾的疑問。


說明會雖未開成,但居民和到場支持的環保團體仍熱烈討論將來該如何應對政府單位,目前地方已自組生態保護協會,為後續的長期抗戰做準備,也希望讓各界民眾知道平溪發生的事情。目前水庫是否定案仍是未知數,唯一肯定的是古城居民保衛鐵道老街風華,還有很常一段路要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魯閱讀時間

 

>>>《浴簾後》細膩地描述青春少女在學校生活中的事           


浴簾後

作者:林滿秋/出版社:小魯/出版日期:2010年2月1日/適讀年齡:13~18歲/ISBN:978-986-211-135-2/320頁/菊16開(14.8×20.9cm)平裝

名人推薦

◎歐陽妮妮(知名藝人傅娟之女)

◎鄭如晴(作家、現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任教「現代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課程)

內容簡介

為逃避基測到英國求學的江雪若,夜夜躲在全宿舍唯一不熄燈的盥洗室裡寫作業。她作夢也沒想到,隱身在浴簾後,竟成了竊聽女王。她當然知道竊聽是不道德的,卻難以自拔,任由心魔帶往毀滅的深淵。

她和伊妮德、海瑞雅特說好了,要成為一輩子的密友,但不到一年的時光卻傷透彼此的心。祕密!祕密!都是因為那一個個的祕密。

她到底聽到了什麼祕密?掀開浴簾,真相即將呈現……

讀者好評推薦

◆蔡姈君(臺南女中二年級)

《浴簾後》細膩地描述青春少女在學校生活中的事,正值這階段的我讀起來特別有感觸。這是一本讓人欲罷不能的精采小說。

◆梁潔西(臺南女中二年級)

《浴簾後》,一本令我萬分驚奇的書,看這本書時,我享受在其中,雖然書中描寫了人性的脆弱與醜態,但當事情過了以後,回過頭,留在心頭的卻只有當時的美好。正如書中所說的:「在玫瑰崗中學最後的日子,我們都受了傷,但不要忘記那些美麗的日子。」

◆Paul(新竹中學一年級)

想在八卦的染缸中練就一身辟邪功,《浴簾後》是一本絕世經典,跟著書中的雪若一起慢慢掌握形形色色的祕密,看她如何以祕密當武器,而又免於被祕密所擊倒。一起來練功吧!

◆唐乃媛(居仁國中二年級) 

《浴簾後》這本書中,作者林滿秋將女孩子在青春期中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的一舉一動詮釋得十分細膩,更將人的那份「窺探之心」表露無遺。

◆嘉珊(國中三年級)

這是一本以小留學生為背景的故事,卻將中學生對友誼和愛情的渴望及疑惑描寫得入木三分,在平凡的敘訴中隱藏著少女們的悲歡喜樂,點點滴滴都打進我的心坎,我覺得棒透了。

◆蘊真(國中三年級)

「有祕密,就有被摧毀的弱點」,S.H.E才會因為祕密而開始,又因此結束!在我的同學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浴簾後》寫到了我們的弱點了。                   

◆鍾沁恆(臺中衛道中學二年級)

在閱讀完《浴簾後》,我了解到遇上了問題還是應該要勇於面對,而不是一昧的逃離與緘默。


 

 

 

 

 

 

 

>>>浴簾後的青春傷痕           

林滿秋
開始注意到小留學生是在飛往倫敦的機上,不論從香港或新加坡轉機時,總會看到幾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獨自飛行。他們的臉上多少有些落寞,卻看不到恐懼,他們的勇氣讓我深感佩服。

定居在倫敦後,接觸到小留學生的機會就更多了。成為小留學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心情卻是相似的,勇敢獨立的身影後,多半隱藏著一顆敏感、孤獨的心。當國內的同齡友人在親情的呵護中成長時,他們如同風中的孤葉,只能憑著一己之力,奮戰到底。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學習上的挫折,就像一把把尖銳的利刃,刺得她們渾身是傷。那種無助和孤獨,是無法靠遠距離的親情電話撫平的,因而比一般青少年更需要友情,更嚮往愛情。

但急速抓住的友情,充滿了雜質;迅速發展的愛情,宛如泡沫。在渴求被認同,急於被接納的心情下,他們總是傷痕累累。這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痛,是遠在千里外,認為英國教育優於國內的父母所看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有的自艾自憐,有的讓自己迅速茁壯,正如達爾文的理論,適者生存,小留學生的發展呈現兩極化。

從零一年開始,開始醞釀著描寫小留學生的故事。我訪問過許多小留學生,他們有的是朋友的孩子,有的是朋友的朋友,有的在中國超市巧遇,有的是地鐵上緊鄰而坐的孩子。他們成就了《浴簾後》這本小說,我也記錄了他們的成長痕跡。

以「祕密」當成貫穿全書的軸線,不是我的巧思,而是來自其中一位小留學生的真實經歷。每個深夜,她不是抱著馬桶寫作業,就是躺在浴簾後看書,一個又一個的祕密不停的傳入她耳中。那些祕密讓她看穿女孩間的勾心鬥角,人性的脆弱和醜陋,也讓她提早走出少女的夢幻世界。祕密聽多了會有煩惱的,她和故事中的雪若都深切體認到,口風若不夠緊,會惹禍上身的。但雪若沒她幸運,為了那一連串的祕密,她付出極大的代價。

雪若究竟聽到了什麼祕密呢?又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掀開浴簾,你就會知道的。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魏世昌整理報導】

在經過數月的政治角力後,韓國國會議員終於在1月18日通過大學生「先就學後還款」的學貸法案。

根據《韓國時報》報導,不久前韓國朝野政黨還在激辯是否該調整學費的最大限額;由於意見極度分歧,導致「先就學後還款」法案通過的時程一度受到延宕。

低收入家庭受益

自去年7月以來,李明博政府即著手研擬「大學畢業生就業有相當所得後再償還助學貸款」(Income-Contingent Loan,ICL)計劃。該方案規劃,待大學生畢業後拿到固定收入後,再依分期付款方式償還本金與利息。該法案將於2010年度開始實施,今年度入學的新生全採新制,而舊生則可在新舊制中進行選擇。受理學生申貸的單位則由各私人銀行轉為由政府出資的韓國獎學財團。

韓國主要反對黨民主黨要求,在考量通貨膨脹率為前提下,大學學費漲幅上限應為現今學費的1.2倍以下,並以此為該黨團投票支持通過貸款法案之先決條件。執政黨大國家黨則希望將大學學費漲幅拉高為1.5倍。而兩黨協商的最終結果為同意大學學費1.5倍的漲幅。

最後協商的結果推翻了南韓教育科學技術部先前所宣布的訊息。教育科學技術部日前表示,因時間限制,不可能在今年的第一學期就實施新的「先就學後還款」貸款政策。而「先就學後還款」貸款政策預計將大幅幫助了來自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費。教育部更告訴立委,由於「先就學後還款」法案已正式在議院通過,這個新政策將直接在今年春天開始的新學期正式推動。

延長學貸繳費期限

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也宣布,他們會盡所有可能幫助這個貸款新制能適用在今年度新學期的學生身上。協議會資深官員表示,他們將向全國約2百所4年制的大學呼籲,延長學生的付款期限。

「正因國會在早些日子通過學生貸款法案,協議會已決定與會員學校展開延長繳費期的密切協商。」大學教育協議會招生支援中心主任金圭煥說。

內閣官員預估,該法案若要順利實施,需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建立相關法令、與各大學簽署協議與進行其他行政程序。

今年度新生的學費付款期限為2月2日至14日;而已入學的學生為2月6日到28日。若未有大學教育協議會的聲援,學生將無法如期獲得貸款。

資深內閣官員鄭柄善表示,在立法院通過這項法案後,政府希望大學教育協議會能在今年度第一學期開學時公布延緩學生繳交學費的大學清單。內閣官員說,政府估計這法案能讓韓國約1百萬名的學生受惠。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經常忙於工作的父母注意了!台北市社會局公布「兒童及少年生活情況調查」,發現高達7成父母認為子女課後有人陪伴或安排;然卻有近半數子女表示,放學後通常獨自在家或自行安排,顯示家長對孩子課後行程的掌握,仍處於「自我感覺良好」狀態。

社會局針對大台北地區10到18歲兒少,以及家有6歲以下、6到18歲兒少家長分別進行生活狀況調查,有效樣本6,403份。結果發現,近5成國小三年級以上學童放學後通常「獨自在家」或「自行安排」,比照7成家長認為自己小孩下課後「在家有人陪伴」,社會局兒童及少年福利科科長陳淑娟表示,許多家長並不清楚自己孩子放學後的實際情況。

調查也指出,4成7兒少每天坐在電腦桌前1到4小時,超過5成家長卻認為自已的孩子每天使用電腦時間不到1小時。陳淑娟認為,這個現象反映,許多孩童放學後,會選擇到網咖或同學家中使用電腦。即使孩童在家使用,家長仍需關心孩子的網路世界。

陳淑娟表示,現代家長因為忙於工作,疏於和孩子溝通,兒少與電腦相處時間甚至超過父母即使有機會,通常也是家長單方面「嘮叨」,極少聆聽孩子們的聲音。陳淑娟建議,家長與孩子溝通時,應「少說話、多聆聽」。她舉例,春節出遊若家長主動詢問孩子意見,取代單方面安排行程,也可增加孩子共遊意願。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與家長相處時間逐漸減少,使用電腦時間卻逐漸增加,尋求協助的對象也從父母轉移成朋友及同學。其中在社會家庭結構影響下,父親和子女相處時間又比母親少,多數高中生每天與父親相處時間甚至不到一小時。

陳淑娟建議,家長與其將長時間使用電腦的子女當成「視而不見的空氣」,或許可以嘗試觀察孩子的部落格,甚至自己開設部落格撰寫養兒育女心情,透過網路進入子女的內心世界。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

教育部將民國99年訂為「終身學習行動年」,透過「331」的學習密碼,鼓勵民眾每天學習30分鐘、運動30分鐘、並日行一善。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教育部正積極與各縣市社教場所與社區大學合作,研擬製作終身學習地圖,提升成人學習比例。

成人學習狀況低落

吳清基表示,現代社會知識成長快速,技術也不斷翻新,就算擁有一技之長也必須不斷進修。希望塑造身、心、靈俱全的國民,以智力而非體力面對社會變遷。

根據調查,國內成人學習平均比遠低於先進國家,而每人每年平均借閱1.7冊圖書,也遠低於香港、新加坡、日本等鄰近國家。妨礙持續學習的主因是情境障礙,包括經濟、時間、工作等考量。教育部與各縣市社教場所與社大合作,決心破除時空障礙協助國人學習。

教育部指出,終身學習是自我導向,與正規教育不同,必須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因此串聯社教設施,發放免費或折扣學習券,讓民眾自行選擇學習面向。吳清基強調,必須要把學習當成習慣,培養終身學習、運動、反省的能力。

目前教育部已和各縣市政府協調,預計年後公布詳細社大體驗券發放細節。社教司長柯正表示,免費或折扣體驗券初步規劃一季,民眾學習後如有興趣可自行報名社大課程。

運動習慣是學習重點

有鑑於國人運動習慣不足。教育部特別將運動習慣納入終身學習重點。教育部希望民眾都能抽空運動,類似散步、慢跑、游泳都對健康有極大助益。吳清基之前是田徑選手,現在則改打羽毛球。他特別請曾獲選國手的教育部工友擔任教練。吳清基笑說,「在教育部我是長官,在球場他是教練」,術業專攻正好符合終身學習宗旨

配合終身學習年,教育部特別製作「學習心願卡」,民眾可到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下載,將新年學習心願寫下。政務次長林聰明率先分享自己的學習心願,他希望利用周末帶家人登山、每天抽空閱讀國際書報,並時時懷抱感謝。

今年85歲的宋駱月雲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2年前北投樂齡學習資源中心成立後,宋駱月雲每週準時報導,深怕錯過任何有趣課程,一口氣選修美勞、馬賽克拼貼、健走、祖孫打擊樂、水中有氧、活化歷史等課程。她認為學習是種美好回憶,而子女也很開心母親找到興趣。宋駱月雲透露,社大的運動課程讓她感覺更有活力,每天都很期待「去上課」。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陳威任台北報導】

台灣高等法院刑事庭9日針對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做出更一審宣判,審判長引用原基法精神,判決3名被告無罪,歷經4年多來的努力,司馬庫斯長久以來所堅持的無罪抗辯,終於獲得司法認同。

風倒櫸木案始末

司馬庫斯風倒櫸木案要回朔至2005年9月1日,強烈颱風泰利肆虐全台、重創山區,造成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唯一的聯外道路崩塌中斷,主要是一顆巨大的櫸木橫倒在路中,在等不到公部門的協助下,部落特別召開會議,決定由族人自行處理,將巨木移至路邊。林務局在沒有知會族人的情況下,自行將櫸木較昂貴的主幹鋸成數段運下山。

過了一段時日,部落再次召開會議,決定將林務局鋸剩下的櫸木部分殘枝,用於部落意象的營造,3名司馬庫斯青年依照部落會議決定,撿拾櫸木殘幹,卻被依違反森林法竊取森林主產物,以「加重竊盜罪」移送偵辦。

在一、二審相繼依森林法而被判有罪後,最高法院在去年12月初作出重要判決,提示必須尊重原住民在領域土地內的傳統習俗行為,將原判決撤銷,全案發回高院重審。

高院9日宣判,從多元文化的觀點來看,對於原住民在傳統領域從事原住民傳統文化習俗,應該予以尊重。此外審判長也引用了《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9條,原住民得在原住民地區從事非營利的採集行為;第30條第一項也揭示,政府在處理原住民事務、制定法律或實施司法程序等事項,應尊重原住民傳統習俗。

頭目感謝社會支持

包括司馬庫斯頭目倚岕‧穌龍、櫸木事件當事人Amin(余榮明)、捍衛司馬庫斯行動聯盟秘書拉互依‧倚岕等人,9日凌晨3點,就從司馬庫斯部落下山,風塵僕僕的來到台北聆聽判決結果,得知無罪判決後,眾人除了開心外,也感謝過去幾年社會的關心以及辯護律師詹順貴的協助。

「4年多來,司馬庫斯一路走來相當辛苦,就像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般,我們除了要感謝詹順貴律師的協助外,更要感謝社會大眾在這4年來的關心。」倚岕‧穌龍表示,遲來的無罪宣判並不是結束,而是原住民權利的開始,司馬庫斯會繼續朝原住民自治方向努力。

櫸木事件當事人Amin,在得到無罪判決後,開心的打電話告知親友。Amin說,當初依照部落會議決議,前去撿拾櫸木殘枝時,從沒想過自己可能會有這樣的遭遇,一審被判有罪時,他簡直不敢相信。

採集是生活一部分

「對於生活在山區的泰雅族部落而言,採取枯枝是很正常的事情,像是冬天燒枯枝取暖,或是蓋房子時採集枯枝來做裝飾意象,這都是部落生活的一部分。」Amin說,這就是原漢社會生活方式的不同,他只是為部落服務,並不是竊盜犯。

「部落族人曾經說過,如果我們3個人被判有罪,那就把全部落的人都抓起來。」Amin表示,在過去這段時間,承受了很多社會輿論及外界壓力,讓他能夠走過來的,除了是自己認為無罪的信念外,也很感謝部落全體以及社會大眾的關心。

雖然原告仍可提上訴,但是司馬庫斯部落的委任律師詹順貴表示,希望對方能從判決中了解原住民慣習與竊盜國家資源的差異,尊重多元文化,不要上訴浪費社會資源。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幻科學報

科學小視窗 ■ 美東大雪 疑聖嬰現象惹禍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再次受到暴雪襲擊,華府降雪量已逼近1922年歷史紀錄,美國總統歐巴馬用「暴雪末日」(Snowmageddon)來形容這場雪,美東6個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有科學家認為這場雪是聖嬰現象惹的禍。

根據法新社報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氣象學者Klaus Wolter認為,聖嬰現象增加了大西洋中部各州暴風雪異象發生的機率,但寒冬與聖嬰之間仍無法找到直接相關的證據。

聖嬰現象是太平洋異常溫暖海水向東移動,通常會為東部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地區帶來雨量,澳洲北部、印尼和菲律賓群島則會比平時乾燥,對台灣影響則有限。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幻科學報

最IN話題 ■ 奈米細菌非細菌


▌文╱楊定一、馬奕安
▌譯╱林雅玲
▌提供/科學人

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即使只是曾經,都可以回答「地球是否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這個古老的問題。1996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出席一場研討會,宣佈科學家終於找到火星有生命的證據,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當時發現有顆約1500萬年前來自火星表面的隕石裡,似乎含有微小生命型式的化石,意味著火星上曾經有生命。

同時,地質學的研究顯示,類似那種比任何存在過或想像中還要小的生物,可能塑造了早期的地貌,暗示那些化石樣本可能是早期生命的遺跡。更驚人的是有證據顯示這些古老的個體(後來命名為奈米細菌)也存在我們四周,事實上就居住在我們體內,而且還可能導致許多疾病。

這些發現剛發表時,許多科學家抱持懷疑的態度,種種跡象也指出,發現這些現象的科學家的興奮壓過了對資料的科學驗證。諸如「奈米細菌是什麼」和「不是什麼」,仍然沒有具體的答案。10多年後,關於這些極小顆粒與它們怪異的類生命行為的了解已經大幅增加。結果顯示,奈米細菌並不是怪異的新病菌,事實上,它們根本不是活的!不過它們對人類健康依然非常重要,也很可能參與了早期生命的演化,只是並非用以前所想的方式。

因此,奈米細菌傳奇的演變,可以做為科學如何運作與誤入歧途的範例。而就像所有好故事一樣,現實的結局總是比虛構的還要有趣。現在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我們對這些奈米物質的知識繼續前進,促進人類健康,並更深入與研究奈米材料。

1993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地質學家佛克在來自義大利維特波溫泉的岩石樣本裡,首次發現了「奈米細菌」並為之命名。佛克用電子顯微鏡檢視樣本,發現裡頭有類似細菌化石的球狀物質。就像細菌一樣,這些小球看起來有細胞壁,表面也有絲狀突起。然而,佛克發現的圓球非常小,遠比任何已知的細菌還要小。

古老生物的遺跡?

細菌的大小通常在微米(百萬分之一公尺)左右,大約是頭髮寬度的1%。佛克發現的化石比細菌小了5~100倍,介於10~200奈米(一奈米等於千分之一微米)。佛克從古老的地質層(古生代到中生代)得到這些奈米物質,一般認定是地球上出現生命前的時期,因此他認為這種生物能幫助有機物質與無機物質的循環,正好形成它們所處的地質層。但是,有這麼小的生物嗎?

佛克的發現到了1996年才受到廣泛的注意,那時美國航太總署詹森太空中心的馬凱發表在南極洲找到的火星隕石ALH84001,也有類似的奈米化石。這個隕石被認定約在45億年前由熔岩物質形成,是太陽系已知最為古老的岩石之一。馬凱與同事在這個隕石除了找到類似佛克奈米細菌的微小碳酸鹽球狀物,也找到磁鐵礦、硫化鐵與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這些物質都與生命過程有關。因此科學家宣稱這些發現就是突破性的證據,顯示生命可能曾經在火星或者太陽系存在

馬凱的報告與早期佛克的研究獲得媒體的矚目與大肆報導,也在科學界引起許多質疑與爭議。評論指出,關於這些最小生物的描述都只基於它們的外觀,根本沒有證據證明它們曾經活著。尤其這個奈米物質正好挑起單細胞生物能維持生命的最小尺寸的爭議。因為DNA雙螺蜁的直徑大於2.6奈米,而細胞中製造蛋白質的核糖體大小約20奈米,評論者質疑這些「奈米級細胞」是否擁有足以維持生命的配備。

當這些爭議到達最高峰,芬蘭庫奧皮奧大學的科學家卡詹德與奇夫特奇奧盧引發了更激烈的爭議。這個芬蘭的研究團隊在1998年首次提出奈米細菌是一種生命型式的證據。研究人員檢視了細胞培養液裡的微小「污染物」,發現完全無法消除它們。而這些小顆粒不但讓培養細胞生病,顯然也能抵抗一般用來消毒的方法(包括加熱、清潔劑與抗生素)。卡詹德與奇夫特奇奧盧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這些微小的球狀物體,發現它們介於50~500奈米,與佛克的奈米細菌有著令人驚訝的相似性,它們一定是同一種東西!

最小的病菌現身?

這群芬蘭的研究人員在進一步分析之後,發現這些小顆粒含有核酸與蛋白質,這也是生命的跡象。他們根據樣本裡特殊的DNA序列,將這種細菌命名為Nanobacterium sanguineum,與會導致疾病的布氏桿菌與巴東體(Bartonella,屬於立克次體)在同一群組。芬蘭團隊也注意到奈米細菌一個異常的特性:多形性(pleomorphism),在培養液中會改變外形,大部份的生物沒有這個能力。奈米細菌能從小球體轉變成薄膜狀,並與礦物質聚集,後來發現這些礦物質是羥磷石灰(磷灰石,鈣離子與磷酸組成的晶體)。羥磷石灰在自然界中到處都有,也是哺乳動物的骨骼和某些無脊椎動物外殼的成份。研究人員描述,這些小而圓的奈米細菌不但由磷灰石外壁所包覆,也常隱藏在巨大的「圓頂結構」或說「住處」裡。

芬蘭團隊試著去尋找奈米細菌的來源,他們驚訝地發現大部份受檢驗的動物與人類體液裡(尤其是血液、唾液與尿液),都有這些生物,於是認為這些微小病菌可能會引發與礦物異常聚集相關的疾病(例如腎臟結石)。後來,許多研究人員紛紛提出奈米細菌與其他疾病的關聯,包括了多種癌症、動脈粥狀硬化、退化性疾病(例如關節炎)、硬皮病、多發性硬化症、周邊神經病變、阿茲海默症,甚至是愛滋病毒的感染。芬蘭團隊的早期研究顯示,14%健康的北歐成人對奈米細菌抗體有陽性反應。之後也有其他科學家,例如德國烏爾姆大學的索默提倡奈米細菌是一種傳染病菌的想法,指稱奈米細菌對全球公共衛生是一大威脅

除了這些駭人的推論,奈米細菌的存在滿足了每個科學家最瘋狂的夢想它們擁有最原始的外貌與不尋常的特質,而且四處分佈,暗示奈米細菌可能有助於解釋生命的起源,不只是地球上的生命,還包括整個宇宙。另外,由於奈米細菌牽涉到所有想得到的疾病,它們也成為一統疾病成因的新原理。然而,雖然擁有這麼多非凡的特質,許多評論家仍然無法信服。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馬尼洛夫還是認為奈米細菌太小了,不可能是真的,他把奈米細菌稱為「微生物界的冷融合」。

直到2000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席薩首次對奈米細菌提出不同的觀點。席薩發現常見於細胞膜的磷脂質能夠和鈣離子與磷酸結合,促進磷酸鈣晶體(磷灰石)的形成。以這種晶核長成的結晶塊,外貌與芬蘭團隊描述的奈米細菌,像得怕人。特別是這些小晶體在試管裡頭就像活著一樣,可以成長與複製。席薩還證實之前找到代表奈米細菌的特殊DNA序列,也同樣存在於常污染實驗室試劑與玻璃器具的細菌基因組中。

奈米細菌的熱潮開始消退。但是在2004年風向突然轉變,美國梅約醫院的米勒與萊斯克宣稱在鈣化的血管樣本裡找到的奈米細菌,不但含有DNA與蛋白質,似乎還能製造RNA,那是所有生物利用來將DNA指令轉換成蛋白質的中繼分子。奈米細菌的討論一夕之間再度引燃,同時也伴隨著所有熟悉的爭議與媒體的注意。

此時奈米細菌變成公共衛生的威脅,號稱是種全新致病機制的原型,或許有點類似普恩蛋白(引起狂牛症的蛋白質顆粒),也開啟了生技公司對它的興趣,開始販售檢測與治療這個微小病菌的方法。首先發現「活」奈米細菌的芬蘭科學家創立了生技公司Nanobac OY,成為提供診斷試劑的主要供應商,其中包括設計用來偵測人類組織中奈米細菌的抗體。之後,美國弗羅里達州的Nanobac製藥在2003年併購Nanobac OY,成為診治奈米細菌「感染」的醫藥供應商。

建構奈米細菌生物學

奈米細菌怪異的行為與引發的爭辯,讓我們的研究團隊深感興趣,便從2007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來分析這種顆粒的生化性質。我們認為在討論這些奈米顆粒於疾病中可能的角色之前,必須先確認這個顆粒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包括它們究竟是不是活的。因此,我們開始研究能否從無生命的物質製造奈米細菌。

我們一開始先使用簡單的鈣化合物,例如碳酸鈣(石灰石)和磷酸鈣,因為這些化合物傾向以精確的分子排列聚集而形成晶體。晶體能自核化,是非常有次序的結構,如同稜鏡般有著平坦的表面與尖銳的稜角。然而,如果它們的堆疊受到干擾,則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質。我們假設,將蛋白質與其他非礦物質的化合物加入礦物中,會破壞晶種形成時需要的晶格精確排列,讓礦物質以非晶態聚集,也就是分子以隨機或無次序的方式排列。

我們也認為這種擾亂會阻止礦物聚集成長為晶體,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聚集的礦物竟然繼續成長並增殖成顆粒,更精確的說是形成奈米顆粒。我們當然沒預期到這些簡單的化合物能輕易形成和奈米細菌極相似的形狀與幾何結構,有著類似細胞的外壁,同時就像活著的細菌一樣可以分裂。於是我們希望以這些簡單的奈米顆粒為起點,重新建構整個奈米細菌生物學。我們想看看,其他科學家宣稱奈米細菌所有超乎尋常的特質,能否藉由簡單有機分子與礦物之間的作用重現。

很快的,我們發現由碳酸鈣與磷酸混合形成的奈米顆粒非常黏,能與任何帶電的分子結合,無論是離子、小的有機化合物(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質,甚至是DNA與其他核酸。與這些帶電分子結合能使成長中的顆粒變得穩定,讓它們維持完整的結構,也幫助含鈣顆粒繼續成長,並形成複雜的外形。最後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如果礦物質過量,顆粒最終會結晶形成磷灰石;如果有機化合物含量比礦物質多,結晶可能會減緩或停止成長,而顆粒也將會繼續變化成更複雜的型式。

在我們研究的帶電化合物中,以蛋白質做為結合物時,會產生最有趣也最複雜的效果。蛋白質在人體內四處游移,有些蛋白質(例如白蛋白或胎球蛋白A)在血液中含量豐富,會積極抓住鈣離子。血清與鈣離子結合的能力有一半是白蛋白所貢獻的。胎球蛋白A的性質更特別,它不僅能與鈣離子結合,對初形成磷灰石上的磷酸鈣結合能力更強。

蛋白質和初生磷灰石晶種的結合,會阻止晶體進一步成長,因此可避免我們身體組織中產生有害的結晶。事實上所有體液(包括血液)中的鈣離子與磷酸的濃度都是過飽和的,卻沒有發生自動鈣化現象,可知這些蛋白質提供了重要的保護。如果沒有這些蛋白質,血管會硬化,而類似骨骼的結構會到處形成。

我們探討這個議題時,由法國馬賽醫學院的哈烏領導的團隊蒐集並發表重要的證據,指出奈米細菌內含的主要蛋白質是胎球蛋白A。我們的團隊在之後證實,包覆在奈米顆粒內的蛋白質,胎球蛋白A只是其中之一,其他還包括白蛋白、與脂質結合的蛋白質(載脂蛋白)、補體蛋白質,以及很多常見於血液的一般蛋白質,它們和鈣離子與磷灰石結合的能力也廣為人知。基本上,我們的研究顯示,成長中的奈米顆粒會直接從環境中搶奪任何可與鈣離子、磷灰石結合的蛋白質。

我們也證實Nanobac販售來檢驗奈米細菌的抗體,偵測到的其實是胎球蛋白A與白蛋白,因此早期利用Nanobac抗體在人類組織培養所發現的奈米細菌,其實只是偵測到一般的血液蛋白質。更驚人的是,聲稱能偵測血液中奈米細菌特殊蛋白質的抗體,實際上是專門辨認牛的同一類蛋白質。這個結果可能很怪,卻很容易解釋,因為大部份實驗室的細胞培養液都加入胎牛血清來提供優異的養份,然而在培養「奈米細菌」時,這些血清也是嵌入奈米顆粒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形成含有牛蛋白質的奈米顆粒。回顧以往的研究,許多宣稱利用這種抗體偵測到奈米細菌蛋白質的研究,現在看來基本上都是錯的。

奈米細菌的真面目

雖然我們現在知道奈米細菌是無生命的奈米顆粒,由普通的礦物質與周圍的分子結晶而成,這些奈米物質對人類健康仍然可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相信類奈米細菌顆粒是經由自然的程序所產生,這些程序能避免體內形成有害結晶,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卻有助於奈米顆粒的形成。

自然界有很多礦物質會自動聚集,有的甚至有形成結晶的傾向,舉例來說,鈣傾向和碳酸與磷酸結合形成磷灰石與方解石。因此任何對鈣離子或初生磷灰石晶體有高親和力的分子,無論是蛋白質、脂質或者某些帶電的化合物,都可以視為鈣化作用的抑制物,因為它們可以與礦物質結合而直接干擾結晶的形成。在人體內,蛋白質和鈣離子或初生晶體結合形成的複合體,可能幫助儲存或者移除礦物質。

持續移除礦物質能避免鈣化合物異常沉澱所引發的疾病,但與礦物質結合的蛋白質要比較多,如果礦物質含量超過抑制性蛋白質,這個抑制結晶的機制就會潰敗。當蛋白質的結合位都被礦物質佔住,這種與蛋白質結合的礦物化合物仍可做為晶種來進一步結晶,進而走向失控的路,可能因此產生所謂的奈米細菌和異常鈣化現象,例如形成結石與動脈鈣化。我們得先將奈米顆粒視為正常調節鈣含量的大型循環中的一份子,才能探討它在疾病裡可能扮演的角色。這裡所描述礦物質–蛋白質複合體的形成機制,也必定與正常的骨骼生長有關。因此,與其說奈米顆粒是異常鈣化疾病的起因,不如說是影響抑制與移除礦物機制的其他代謝異常造成的結果。

這種「礦物質代謝機制」的觀點是否能有醫療上的應用,現在還言之過早。然而,這個「抑制/結晶」的概念或許可用來解釋之前觀察到奈米細菌的所有行為。舉例來說,這種礦物質–蛋白質顆粒彼此融合而成長,從紡錘狀到最後形成薄膜。現在,這種外形的改變可用蛋白質與礦物質之間單純的交互作用來解釋,最終礦化作用勝出。根據我們的假說,由於缺少身體裡動態運作的礦物質移除機制,因此才能在細胞培養裡得到奈米細菌般的顆粒。伴隨細胞培養形成的奈米細菌,可視為靜態環境下正常鈣離子代謝的單純副產物。

所有我們從血液與其他體液得到的奈米細菌顆粒,都證實它是一種簡單而且可預測的化學混合物,能夠反映出培養液所含的成份;利用不同成份的培養液,就能改變輕易奈米顆粒的組成,目前也能用任何成份設計出奈米細菌般的顆粒。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成功製造許多生物功能與結構相似的離子複合物,總稱為「生物粒子」(bion)生物粒子有任何尺寸與形狀,長得就像活的生物。除了證實奈米顆粒不是生物以外,它們還能進一步用來闡釋自然界如何製造與組合微小的奈米團塊

解這些由礦物質與有機分子複合成的小顆粒如何自然產生,有助於闡明數十億年前地球生命的起源。礦物質與小有機分子複合體很可能是藉由類似形成奈米顆粒的自我複製過程,組裝出第一塊建構生命的積木,同時也找到方法維持自己。這種礦物質–有機分子複合體也許可保護並區隔早期與生命相關的反應,也可能正是啟動生命的催化中心。這些可能性都讓人振奮,也是我們正在探索的方向。

自然界以及許多慢性病裡的鈣化現象,現在至少能用蛋白質、脂質、礦物質與其他因子的分子交互作用來解釋,這個新觀點令人振奮。不像過去提倡的奈米細菌假說,現今對於自然產生的礦物質–有機分子顆粒有了清楚的定義,雖然它們不再是活的,卻讓科學家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些微小物質是否有助於我們的生活。

(本文由科學人提供,原載於科學人2010年第96期2月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呂苡榕

距 離上次來三鶯部落,大概過了半年多,那個時候,重建才剛開始沒多久,後面的房屋都還在增建中。這次來三鶯,大部分的房舍都已經蓋好,屋子後面還有自闢的小 農田,種一些尾牙上面會出現的菜色。房子多為二手建材拼貼,屋前可見剩餘建材搭的創意花圃,部落裡好不容易有水有電了,雖然用現代眼光看,仍尚有不足的地 方,但是這裡是部落真正的家。

記得去年6月到大漢溪上游另一個阿美族部落撒屋瓦知參加重建落成慶祝會,這個平均年齡最大的河岸部落剛經歷過拆遷,正完成第一階段的重建。慶祝會上 三鶯的朋友也到場了,然後一年間,撒屋瓦知、三鶯以及崁津部落組成聯合自就會,出入各個抗爭、遊行場合,為不同的社會弱勢一起發聲。

12 月中的移工大遊行,部落不但到場聲援,撒屋瓦知的族人們還上台表演。老人家生龍活虎的在台上又唱又跳,遊行結束後還歡樂的在勞委會前大合照。今天的尾牙, 三個部落的人也都上場表演,跳著他們傳統的舞蹈,用他們的母語歌唱。看的出來他們學會在生活中抗爭,更有自信的去要求自己的權益。

我想三鶯重建,幾乎可以說是原住民重建的一種典範,雖然他們遇到的不是土石流,但強大的公權力不比這些無情天災來的溫和。一輩子經歷過無數遷移的部 落,多從事建築業的族人,卻被剝奪基本的生存條件,社會地位不斷被邊緣化,如同烤秋勤范姜說的,「我蓋你的房子,你卻拆我的家。」

住在二手夾板屋,至少保留了自己的土地然而族人執意重建,在一塊自己認同的土地上,不需要政府安排的高樓大廈,寧願自己蓋出一個小小的木板房。整個持續抗爭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部落裡的人變得更有自信,同時把下一代納入抗爭的生活中,延續力量。

三鶯部落的第二代小朋友,在尾牙上也表演了一段舞蹈。恐怕是第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表演,原本年輕的臉看起更青澀。其中一個跳舞的小孩,是馬躍‧比吼 在1998年拍攝的紀錄片「天堂的孩子」裡的主角。十幾年後,小朋友已經長大成年,在尾牙上表演,顯得對部落有相當程度的認同。

這些看起來越來越自信的族人,以及對自己部落有認同感的第二代,反映了抗爭的主體性似乎逐步在深化、延續,從原本被判定違法而反抗的原住民,逐漸將 抗爭融入生活中,將「這片土地上的主人」成為部落的認同意識。北縣府多次以安全為由逼退,但部落開始能夠拿出經驗和團結來自主決定。這種轉變讓我相信他們 絕對可以持續下去,就像聚會所裡高掛著的「抗爭到底」一樣。

江一豪提到,族人一度斷然拒絕馬總統捐的20萬,作為「串聯社運」的一筆錢,如果是其它社運團體捐的話,族人會收,因為他們是「自己人」,這自己人 的定義在於大家都是被拆遷的弱勢者。他也說,二十萬其實做不了甚麼,但如果收了,卻會很麻煩。會影響整個抗爭的主體性如何維持。一路走來,三鶯發展出一條 抗爭的路,去面對現實困難。

記得去年拜訪三鶯部落後沒多久,遇到了一個大颱風,隔天傳簡訊詢問三鶯是一切安好,江一豪說「三鶯很好,不用擔心」,我想也許未來他們還很有可能會再遇到官方軟硬兼施的壓力,或是部落內部的問題,但是相信憑著這股團結的精神,族人能夠繼續走下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社論】
2010.02.09 04:40 am
 

如何處理性交易議題,向來就是檢測世界各國主政者的誠實與魄力的政治標尺之一。多少年來,台灣執著於「罰娼不罰嫖」的政策,讓地下化的性交易始終脫離不了汙名與剝削,卻又在可見的或不願看見的角落,春城無處不飛花。

終於,由於兩名宜蘭地院法官為不斷受罰的弱勢老妓向大法官聲請釋憲,接著大法官宣告社會秩序維護法中的「罰娼不罰嫖」為違憲,並將於兩年內失效。此舉讓政府不得不限期面對性交易管理的燙手山芋。

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去年六月就宣示性工作政策將朝向除罪化、除罰化;但是,歷經半年,內政部請「學者專家」研擬方案,日前卻端出「性工作須取得配偶同意書」的對策。大法官逼著官員學開明,不料卻弄出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法子來。

激起諸多爭議之後,內政部長江宜樺說,這只是學者的建議而已;若待政策出爐,還要再研究半年。前半年、後半年,半年半年拖個沒完。遇上性工作的爭議,拖延似是政府的唯一對策。

值得玩味的是,原本因為妓權議題而分裂的婦女團體,如今卻不論「妓權派」或「反娼派」,皆同聲一氣地反對「同意書」。一項政策,在道德光譜上從左到右,全都唱衰,也算是政府促成婦運大團結了。

關於如何面對性交易問題,台灣社會在觀念與方法上經歷許多周折變化。這一波的變化,可從十三年前(一九九七)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時執意廢台北公娼時說起,使 性工作權利的辯論首度在台灣浮上檯面。「從娼究竟是不是一項工作」的社會爭議、「性工作合法化」的前衛倡議,撕裂了姊妹情誼,使台灣婦女運動元氣大傷。當 年救雛妓起家的婦女團體,另成立「推動縮減性產業聯盟」,強烈要求「罰嫖不罰娼」,堅持「不罰嫖客,就不修法」,而與妓權派的「娼嫖都不罰」主張對峙。

但婦女界的不同聲音反成政府不作為的藉口。「社會缺乏共識」至今仍是政府拖延不作為的擋箭牌,代價卻是由底層的街頭娼妓承受。依警政署統計,不時被抓的性 工作者,大半是三十歲以上的底層娼妓;年輕辣妹跑酒店的從業者,大多有白道撐腰,要擔心的倒是狗仔鏡頭,不時逡巡招待所、三溫暖等高檔色情業而洩漏政商尋 春的線索。

前公娼官秀琴投海悲劇雖促成不同陣營的對話,但政策步伐仍難邁開,甚至在李逸洋主內政部時,一度還曾退回戒嚴時代的道德標準,主張娼嫖都罰。

回顧十三年來,在台灣漸漸闢出性工作辯論的對話空間,但也看見政府部門面對敏感議題時的左支右絀。幸而在大法官釋憲文的壓力下,性工作管理已到最終決策時間點,兩年之限,馬政府已避無可避。

一個有力證明是,江宜樺在研考會任內依馬英九的「審議式民主」主張,針對性工作舉行公民會議,包含家庭主婦與性工作者的十八位公民代表歷經激烈的爭吵、對 話,得出令人驚喜的結論是:「現行政策不但無法減少性交易,還會造成性工作從業者汙名化,並導致執法濫權、侵害性工作者人權。可見,不但大法官如此看, 一般社會常識亦作如是觀。

十三年來的變化,從廢娼到性工作除罪化;連「娼妓」一詞也在不知不覺間改稱為「性工作者」。變化已經發生,且相關的變化亦將持續下去。其實,性工性者除罪 化,只算是小小的一步,後續問題不少,例如,台灣真會出現像荷蘭紅燈區那樣的情色專區嗎?且在性工作者除罪化後,「一樓一鳳」對社區清靜的威脅又如何防 制?接踵而來的問題,在在可能在觀念及實際生活上引發激烈的社會衝擊。

期待內政部別再以「儘量不修法」的便宜行事心態自我設限,應大刀闊斧,全盤檢視相關刑法、民法、兒少性交易防治條例及相關法令,在性交易管理政策上端出務實的處理方法,使人權與社會秩序可以取得兼籌並顧之道。


【2010/02/09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過去,非洲在西方人的眼中是個饑餓之地,充滿四肢瘦弱的饑餓兒童和聯合國援助人員。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美國和歐洲可能很快就要改變這種觀點。拜外來投資湧進所賜,非洲可望成為世界下一個產糧地區,而這個狀況也激起許多國際救助團體和食物供應團體的激烈爭辯。

過去一年來,包括了沙烏地阿拉伯、南韓和中國在內的10多個私人投資者和外國政府,都在非洲搶購數十萬畝農田。雖然他們的目標各不相同,但是對外的官方說法都是,他們想要確保可耕種田地的存在,以保護他們國家對抗未來不可抵擋的食物短缺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非洲不但有寬廣肥沃的土地,同時許多非洲政府也樂於和外國做買賣,的確是海外產糧的上選之地。舉例來說,根據支持小農的非營利團體GRAIN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沙烏地阿拉伯的投資者已經投入數億美元的資金在購買衣索比亞的農田。

食物危機 全球搶糧

多年以來,衣索比亞的農夫都是小型麥田的自耕農。如今,他們則必須在外國人買下的大塊商業用田地旁工作,小型麥田則正在消失。

中國已經在莫三比克投資了8億美元(約新台幣257億元)的稻米生產,而約旦在蘇丹已經確保擁有數萬英畝的土地可以飼養牲口和種植穀物。在去年9月,南韓政府宣布,將在坦尚尼亞投資10萬英畝的農地,至少有一半將會做為南韓企業種植穀物和生產加工食品如烹飪油和麵粉等。

企業投資者也開始對非洲的糧食生產潛力感興趣。倫敦和華爾街的公司已經顯示農田做為投資工具的可能性。

由於全球金融市場的狀況,以及2008年食物危機期間小麥和其他食物標價達到空前高價,因此食物和土地似乎是安全的長期投資標的,GRAIN的研究人員迪威林庫耶克說。

土地交易者表示,這一波的投資是全球性的雙贏。波斯灣、亞洲和其他地區等土地稀有的國家,找到保護自己免於食物短缺的新方式;而非洲國家得到了極為需要的資本和專門技術,將其豐富的農業潛力轉換為真正的食物。

但聯合國和位在華盛頓特區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院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 對於土地投資問題則持觀望態度,只要雙方都遵守某些規範即不多過問。

國外投資者獲利最多

「外國投資可以提供農業的重要資源,包括了必要的公共設施發展,和為當地人擴充生計的機會。」IFPRI的總主任賈其姆鮑恩說。

不過GRAIN研究人員庫耶克和其他人則對此表示懷疑。對他們來說,土地熱潮似乎可能造成另一波的非洲資源榨取,也就是以非洲人和小農為代價,讓外國政府和大企業從中獲利

國際永續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都認為,應該投資在當地小農身上,許多報告也提出,投資食物體系最合理和最正確的方法是投資小農。但庫耶克說:「但是在這裡,我們只是讓大型企業化農業出現」。

另外有些人擔心這種做法對人權會有所衝擊。由高階政府官員進行的土地交易細節,往往很少諮詢當地農人的意見,因此也往往犧牲掉在地農民的權益。在許多案例中,官員所說的「未使用」土地,事實上是用傳統方式在經營的土地。

「向外尋找食物並非新鮮事,」農業和貿易政策研究院貿易和全球管理計畫主任亞力山卓‧史匹多奇說,「歷史上有許多各種外國直接投資的案例,在殖民時期,在殖民地就有現金作物。特別令人感到擾亂的是近來投資的規模,大筆肥沃土地以長得荒謬的租期出租,從50年到99年都有,而且是在那些已經不穩定的國家發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節錄自 台灣立報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

高學歷等於高薪資?1111人力銀行8日公布調查,職場起薪大多呈現負成長,學歷無法成為就業保證。1111公關總監何啟聖表示,大學幾乎成為「基本學歷」,高學歷人才供過於求,加上企業徵才「經驗重於學歷」,高學歷不再是市場寵兒

大學起薪等於高中

受到「大學高中化、研究所大學化」影響,高學歷無法與穩定就業劃上等號。何啟聖分析,調查結果反應大學文憑年年貶值,求職者無法以學歷「鍍金」,作為談薪唯一依據。

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去年就業市場萎縮,除國中學歷求職者起薪微幅成長外,其餘學歷均有下滑。尤其碩士學歷貶值最為嚴重,跌幅達9.49%,大學學歷起薪跌幅也將近7%,衰退幅度遠高於高中職及專科學歷,其中大學學歷起薪幾乎與高中職相符。何啟聖強調,高學歷等於高起薪的觀念必須改變。

企業實習方案月薪2萬2千元是否拉低整體薪資結構?何啟聖並不否認,但他認為主要原因是大環境不佳。另外何啟聖提到,雖然高學歷不等於高起薪,但名校求職機會較大,可能會造成名校入學更為激烈。

根據1111人力銀行資料庫數據,求職者的工作態度、相關經驗、證照是企業徵才主要考量,也是爭取高薪的關鍵。何啟聖建議學子不要盲目升學,應該確立職涯方向再配合進修,避免浪費時間與資源。

自我充實才有回饋

Sabrina曾有半年工作經驗,之後選擇到英國攻讀時尚與織品系碩士。畢業後投了5封履歷到精品相關行銷產業,期待薪資至少是3萬2,與國內碩士起薪大致相符,但目前求職仍沒下文。若求職情形仍未改善,她考慮降低薪資要求,也可能轉換跑道到公關公司磨練。

Sabrina說,頂著碩士光環,的確有較多公司瀏覽履歷,但並不保證就業。Sabrina並不後悔出國留學,她認為出國留學是拓展人脈另類方式,在國外許多同學家中都從事紡織業,或許之後可以洽談代理事宜,轉為自行創業。

徐小姐目前在自行車知名品牌擔任店長與技師。她選擇完成大學學業後投入自行車維修,雖然一開始起薪比一般人略低,但可以學習一技之長。經過數年磨練,目前薪資待遇不差,每月約有5萬元收入。徐小姐建議學生畢業後先投入職場累積經驗,利用空閒時間充實自己,較容易得到相對回饋。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國內產業結構沒有大幅度改變,但高等教育入學率卻大幅提升,薪資呈現負成長是「必然現象」。他解釋,產業結構就像金字塔(底端需求人數多、高端需求人數少),以往入學比率恰好符合金字塔形狀,但近年來高等教育入學率高,薪資自然受影響。

關於企業實習方案是否拉低畢業生起薪,何卓飛說,企業實習方案是因應特殊情形產生,是否會拉低整體薪資水準,需要從產業進行更詳實的研究才能做評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munch

【童年的逃難記憶】

災難從沒發生過!

當人生一陣慌亂,從山上躲到山下,再拎著垃圾袋裝的家當,回到沒被毀壞的家園。一趟五個月的山下旅程,回了家,仿如一切沒有發生過。

災區,在政府定義、切割、劃分、拖到淡忘,其實那還有災區可言。災區,只會出現在官員想演悲憫秀時,災民群體權充配合演出的時刻。

媒體走了!災民消失。

【文化很重要,部落耆老無屋可住,別人回鄉,他到旗山。】

從一開始,就不信有重建這回事,「合於規定的無家者,搬進永久屋,額滿為止。」,災後重建的一語真意。

對於災害,政府只停留在災戶的救助,以戶為單位,給了房子,就該閉嘴!

一直覺得,部落的生存問題,不是因為災難才出現,部落一直有問題,災難只是惡化原有的生存問題。

所謂重建,不該只是應對災後的房舍倒塌,居住分配的基本生存權問題。更重要是對於部落,對於山林,甚至對於悲苦者的國民人權,有著什麼全面性的思考。

【回鄉前的慈善收入,一人一千,憑卷對換。】

切割!所有事物,依照府、院、部、處、課的公務體系劃分切割,各司其職的依法行政,於是部落在這些行政分類上,切割的無比碎裂,每個單位負責自己部分,那不是服務人民,而是完成交辦工作。每個單位分工行事,但是合起來,從不是部落全部。

部落身陷危厄,不是從災害後開始,在災前部落就有問題,災難只是逼著攤牌,因為從所剩不多到一無所有。

問題是,面對各司其職的分工行事,希望就在一堆公務門間,來回穿梭無盡等待,最後只會選擇沈默,用最無奈的方式生存。

【長官交代,列隊歡送。】

在山上許多人害怕災難,或者為了子女教育,想要離鄉,但是他們走不了!在山上也有許多人,眷戀故鄉、愛惜文化,想要留下,但是問題重重,他們不知希望何在?

部落的問題,不是走不走、留不留,而是在走與留之間,為何無法快樂的自由選擇,想離開的離不開,想留下的沒希望,人生無法自由的去留,才是部落最大的問題。

幾個月,看著部落居民山上山下景況,心頭酸楚,一樣的模式,一樣的結局,在國家的災民消失標準程序中,到了宣佈回鄉的時刻。

【重建,經費的流通,生活的停頓。】

在過幾年,行禮如誼,會有官員出來宣佈重建完成,災民又畢業了!

真實呢?沒死的,等著再逃,在營區住幾個月,然後回山過著一樣的生活,再等下一場災難再逃,最後受不了,舉家搬遷,部落成荒村。

回鄉,家毀的人回不來,想走的人走不開,回鄉住下的人,又是回到舊日生活。

【不是垃圾,回鄉的所有家當。】

當開了門,放進垃圾袋裝的行李,彷如一趟遠行,除了滿村廢墟、浸漬的腐朽氣息,災難仿如沒有來過,還是一樣的生活。

部落重建,不只是有房可住、有路可走、有校可讀,還是必須回到最原初的問題,部落如何創造幸福?

災難不是部落苦難的開始,回鄉也不是部落苦難的結束,所有問題不是永久屋、重劃區的爭執,而是部落與社會,部落與自然,倒底能夠有著什麼樣的幸福關係。

那瑪夏,回鄉。問題依舊的老生活。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林子涵、柯金源;撰稿:林子涵;攝影:陳慶鍾、陳忠峰、柯金源;剪輯:陳慶鍾
聽到「造林」,人人都會稱好。不過從一次次「砍大樹種小樹」的事件可以看見,現行「造林」與原本良好的造林立意已有落差。造林政策究竟可以給台灣怎樣的「森林」?

鬱鬱蒼蒼的森林,是台灣島最深遠動人的原鄉。而在氣候變遷、災害頻傳的現今,森林則彷彿是土地的保護傘。為求增加森林面積,98年度,政府花費24億在台灣各地造林。這樣大的工程,是否讓我們距離綠色家園的夢想更近了一點?

在苗栗縣一片私人的造林地上,土地光禿禿的,而且還有被砍的樹。這塊申請通過「獎勵輔導造林辦法」的土地,引發環保團體質疑,造林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台灣的森林覆蓋率嗎?為何這塊造林地上,有許多大樹被砍除?

現行的「獎勵輔導造林辦法」規定,造林地上的種苗,必須「平均分布生長」,也就是在固定範圍內,要有一定數量的苗木。另外,樹苗也必須是政府核可的「造林樹種」,才能夠計入成效。如果通過相關審核規定,每公頃在20年內,可以領取60萬元的獎勵金。

環保團體認為,為符合「平均分布」、「造林樹種」等條件,在作業上,林農通常會先整地,讓「造林樹種」可以整齊生長,也因此出現了砍掉「非造林樹種」,或「砍大樹、種小樹」的行為。

不過林務局表示,在辦法中,並沒有明文規定,一定要砍掉原本的樹。只是在計算成效時,如果有造林樹種、又有非造林樹種,執行上會比較困難。林務局認為,如果土地上已經有完整的森林,也不希望民眾為了要參加,就砍去森林再申請造林。

參加的兩位林農都表示,獎勵造林是開啟了整地的契機。經過整地、種樹,地才不會荒廢。而關於「砍樹」一事,長久以來,當地都有依靠賣雜木補貼經濟的情形。正如縣政府所言:「這是農牧用地,沒有受到森林法的限制,砍樹之後來造林,仍然符合規定」。

當地原有的經濟模式,加上獎勵造林,就變成林木利用的型態,步驟是:一、砍掉原本的樹,二、申請造林,三、20年後獎勵金停止發放,又把樹砍去賣掉,這些完全都符合規定。在這樣的模式中,獎勵造林的角色,變成提供樹苗、也提供整地基金。那些提供的苗木,也就極可能被當成經濟林材了。只是這樣經濟營林的執行方式,是獎勵造林政策的本意嗎?

回頭來看政策,獎勵造林實施的原意,是要在農牧用地、林業用地、水源地帶、陡峻裸露地等類似的敏感區位,鼓勵人民增加森林資源,發揮國土保安的效果。但實際上,在不同的地目條件下,也可能會變成經濟營林,變成「砍了又種、種了又砍」的循環。

環保團體強調,把原本沒有樹、而且也沒有機會演替為森林的地方,以人工方式介入,才叫「造林」,這也才符合聯合國認定的造林規範。如果真的要增加森林,政府應花錢鼓勵人民「保留」原本森林,不用重新種上小苗、重新造林,也可以有補貼,如此才有機會停止賣木材維生、砍樹賣樹的循環,長遠保存我們擁有的森林資源。

側記
以木材換取經濟的方式,仍然處處存在。但其實要增加森林面積,「減少砍伐」和「造林」同樣重要。目前獎勵造林政策並不承認天然的樹苗,同樣的精神或許將影響到,我們是否願意承認「保留原本森林」的價值。「造林」二字,不能頭重腳輕,重點在「造」,卻忘記「林」的價值。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