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呂苡榕

距 離上次來三鶯部落,大概過了半年多,那個時候,重建才剛開始沒多久,後面的房屋都還在增建中。這次來三鶯,大部分的房舍都已經蓋好,屋子後面還有自闢的小 農田,種一些尾牙上面會出現的菜色。房子多為二手建材拼貼,屋前可見剩餘建材搭的創意花圃,部落裡好不容易有水有電了,雖然用現代眼光看,仍尚有不足的地 方,但是這裡是部落真正的家。

記得去年6月到大漢溪上游另一個阿美族部落撒屋瓦知參加重建落成慶祝會,這個平均年齡最大的河岸部落剛經歷過拆遷,正完成第一階段的重建。慶祝會上 三鶯的朋友也到場了,然後一年間,撒屋瓦知、三鶯以及崁津部落組成聯合自就會,出入各個抗爭、遊行場合,為不同的社會弱勢一起發聲。

12 月中的移工大遊行,部落不但到場聲援,撒屋瓦知的族人們還上台表演。老人家生龍活虎的在台上又唱又跳,遊行結束後還歡樂的在勞委會前大合照。今天的尾牙, 三個部落的人也都上場表演,跳著他們傳統的舞蹈,用他們的母語歌唱。看的出來他們學會在生活中抗爭,更有自信的去要求自己的權益。

我想三鶯重建,幾乎可以說是原住民重建的一種典範,雖然他們遇到的不是土石流,但強大的公權力不比這些無情天災來的溫和。一輩子經歷過無數遷移的部 落,多從事建築業的族人,卻被剝奪基本的生存條件,社會地位不斷被邊緣化,如同烤秋勤范姜說的,「我蓋你的房子,你卻拆我的家。」

住在二手夾板屋,至少保留了自己的土地然而族人執意重建,在一塊自己認同的土地上,不需要政府安排的高樓大廈,寧願自己蓋出一個小小的木板房。整個持續抗爭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部落裡的人變得更有自信,同時把下一代納入抗爭的生活中,延續力量。

三鶯部落的第二代小朋友,在尾牙上也表演了一段舞蹈。恐怕是第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表演,原本年輕的臉看起更青澀。其中一個跳舞的小孩,是馬躍‧比吼 在1998年拍攝的紀錄片「天堂的孩子」裡的主角。十幾年後,小朋友已經長大成年,在尾牙上表演,顯得對部落有相當程度的認同。

這些看起來越來越自信的族人,以及對自己部落有認同感的第二代,反映了抗爭的主體性似乎逐步在深化、延續,從原本被判定違法而反抗的原住民,逐漸將 抗爭融入生活中,將「這片土地上的主人」成為部落的認同意識。北縣府多次以安全為由逼退,但部落開始能夠拿出經驗和團結來自主決定。這種轉變讓我相信他們 絕對可以持續下去,就像聚會所裡高掛著的「抗爭到底」一樣。

江一豪提到,族人一度斷然拒絕馬總統捐的20萬,作為「串聯社運」的一筆錢,如果是其它社運團體捐的話,族人會收,因為他們是「自己人」,這自己人 的定義在於大家都是被拆遷的弱勢者。他也說,二十萬其實做不了甚麼,但如果收了,卻會很麻煩。會影響整個抗爭的主體性如何維持。一路走來,三鶯發展出一條 抗爭的路,去面對現實困難。

記得去年拜訪三鶯部落後沒多久,遇到了一個大颱風,隔天傳簡訊詢問三鶯是一切安好,江一豪說「三鶯很好,不用擔心」,我想也許未來他們還很有可能會再遇到官方軟硬兼施的壓力,或是部落內部的問題,但是相信憑著這股團結的精神,族人能夠繼續走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