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薛郁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FSC的木材標誌(Woodmark) :: 圖片來源:FSC網頁森林管理委員會(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以下簡稱 FSC )創立於1993年,起初由26個國家130個會員建立,為森林管理提出一套環境認證標準,試圖推廣對世界森林的負責諧和態度。

這些成員先以顧問方式,訂下有責任的森林管理制度標準。再以間接授權給第三方認證組織的方式,讓森林管理者與林產品向授權的認證組織申請標章;讓負責的森林經營組織獲得國際認可、並讓全世界消費者認同這項產品,同時支持這些森林經營組織持續的成長。目前成員包括:WWF、綠色和平、地球朋友等環保團體、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公司:如IKEA、Home Depot、B&Q等。

目前與FSC相當的認證系統還包括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chemes (PEFC), 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 Inc. (SFI)。一般認為PEFC是林業公司回應FSC的經營系統,不過因為主要由林業公司所組成,認證過程不公開,不支援森林管理層級的認證過程,不是第三方獨立團體進行認證,此外沒有平均與平衡的共管機制。SFI則是美國在2007年1月所正式成立的機構,為北美最大的認證系統,也為第三方獨立團體所操作執行。

大崩壞的作者賈得.戴蒙(Jared Diamond)讚揚這項由環保人士與企業合作形成的FSC監督機制,達成了很高永續經濟效果。截至 2007年為止,78個國家中,形成5000多個監督鏈,總和 818個FSC認證組織,並且完成了面積達9000公萬公頃的森林認證。(註一)

對環境、社會、經濟三贏的森林管理辦法

FSC主要概念在於顧全人與森林能夠在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的互動模式中取得平衡第一在商用木材與非商用木材收穫同時,更要維持森林的多樣性、產量、與生態過程第二重視當地居民與社會發展,以共用利益與當地居民建立長期維續森林資源、與長期堅持經營計畫的關係第三建立一個經濟活躍的森林計畫,訂立出有制度且有管理的森林施作制度:可以獲得足夠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不會因消耗森林資源、生態系統、或是危害社區來獲取經濟利益;換句話說,能在林產品市場的最佳收益之前,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減少生產回饋與森林施作間的壓力。

FSC的特點在於公開透明、一致、參與/共管機制;在其政府組織架構下、因獨立公平、且為非營利事業主體,很有信服力,因此能夠吸引來自學者、業者、與非政府組織等的共同討論,他們合作定位出森林在生態、社會、與經濟層面的價值與經營策略、同時獲取消費者的認同。各地的企業與環保團體可參與FSC的三種會員形式(3-chamber-sytstem):即環境、經濟、社會組,具有股份參與制度(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這三個討論團體,是環境保護、社會合作、與木材貿易的監督鏈的樞紐

特別的是,FSC特別注意亞馬遜流域與剛果熱帶森林盆地的森林,提出熱帶闊葉森林復育計畫;另外,配合小型私有林或低度開發模式的經營策略,FSC特別訂立了低度開發暨小型人工林(Small and Low Intensity Managed Forests, SLIMF)經營準則。目前,如美國就有700萬個地主擁有非工業用途森林,大部分的林地面積都小於40公頃;日本則有200多萬個小型私有林地,90%的面積都小於2公頃。因此,不同尺度的森林管理也需採用不同開發程度的經營模式,以確保森林能在合理範圍內進行適度的管理。

FSC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FSC認證的肯亞長頸鹿木雕 :: 圖片來源:FSC網頁肯亞的木雕產業每年有超過1億的產值,包括6萬個木雕師(wood carver)與他們的合作員,然而,這卻造成非洲黑檀木(ebony, Diospyros ebenum)和muhuhu(Brachylaena huillensis)族群數量的快速減少。

土壤協會--木材標誌(Woodmark)作為FSC的第三方認證組織,是肯亞第一個 FSC認證組織,並協助當地相關產業的FSC認證;其中,肯亞海岸農林業組織會員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東非區域辦公室的鼓勵下進行一項,對瀕臨滅絕樹木物種的保育計畫,是FSC政策在低度開發森林與組織認證(SLIMF)中影響最大的實例之一。

隨著FSC認證制度進行,也同時促成肯亞當地管理草案與收穫計畫的建立。農夫團體都配合這套準則,連帶影響木雕師也跟著取用他們所建議的新的木材來源,如苦楝樹(neem, 學名Azadirachfa indica, 註二) 與芒果樹(mango, Mangifera indaca) ,取代原本瀕臨滅絕的非洲黑檀木與Muhuhu的木材使用,更結合肯亞海岸木產工廠(Kenya Coast Tree Products Company) 的力量,替木雕產品進行品管,因此建立FSC監督鏈中的回溯功能。

此外,在威圖訓練中心(Kwetu Training Centre)、WWF、與樂施會(The 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 Oxfam) 的幫助之下,更施行了數個勞工訓練計畫,建立起良好的勞工環境與健康環境,木雕產品的銷售價格增值了四倍

FSC非洲區域負責人塔克提(Demel Teketay) 認為這對非洲東南部與亞洲國家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因為這些地方主要也以木雕業為主;而肯亞在團體合作的機制中,低收入的小家庭也能參與,既幫助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也維持東非海岸森林生物多樣性

總結

FSC進行14年以來,以提倡永續林業的精神讓世界森林獲得保護。目前,台灣有90%的木材源自國外,但沒有強制要求這些木材必須附有永續林業認證標章,因為世界非法木材交易中有1%進口到台灣。筆者期盼林業要求廠商能主動選擇對地球更友善、賦予社會責任的永續林產品;更期待台灣能夠從參與國際林業保育計畫,發展出本土化的林業經營模式

註一:2001年的數據顯示,FSC認證的森林84%分佈在北方,熱帶雨林伐木的速度卻持續增加。

註二:Neem是非洲和印度很常見的苦楝樹,非常耐旱,不適合低溫環境;此外它還有多種醫療用途,印楝是一種耐旱速生的亞熱帶或熱帶樹種,是世界公認的優秀生物農藥。它不易受病蟲危害,是防風固沙、改良水土和治理生態環境的優良樹木。此外,是肯亞海岸自然出現的物種。

參考文獻

1. FSC網站: http://www.fsc.org
    (1). 實際案例a Rescuing Species and Preserving Traditions
    (2). 實際案例b Final Harry Potter book on FSC paper – Historic FSC paper purchase
2. 維基百科
     (1). FSC  
     (2). 苦楝樹印楝植物
3. 德國 FSC Arbeitsgruppe Deutschland e.V.
4. SFI
5. Klooster, D. 2005.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of forests: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a commodity network.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1(4), p. 403-417.

延伸閱讀

6. 何謂FSC認證?  http://www.hla.hlc.edu.tw/hlawww/dept04/woodscience/question_collect/wood-q72.htm

7. 國內相關報導
    企業可以為地球做什麼 WWF:從採購端阻擋非法木材交易 http://www.earthday.org.tw/taiwan/taiwan070417.htm
    守護森林資源,從日常生活做起 http://www.earthday.org.tw/taiwan/taiwan070419.htm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林思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

貼有永續林業認證(FSC)的書面文宣品

站在超級市場的衛生紙區,我比較著同樣110抽8包入的抽取式衛生紙,價格從85元到115元都有,兩者價差足以再多買8包面紙。不過我猶豫了一會兒,還是下定決心買了價格較貴、但包裝上多貼有一個綠色大樹形狀的標誌的產品,因為這表示這項產品已經通過「FSC永續林木」認證,不是來自濫砍濫伐森林的木材。

雖然,該包衛生紙的價格對收入平庸的我,真的是有那麼一點負擔;然而,為了用的心安理得,也為用的安心,我仍願意選擇永續林木製成的衛生紙。

林業經營 邁向永續

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成立至今近二十年了,當初是由一些消費者、木材貿易組織、環保團體所提出,認為在這個因全球化而快速破壞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也迅速流失的年代,有必要創立一個誠實可靠的體系來識別經營良好的森林,以作為可信賴林產品來源。

這個體系主要驗證的項目可分為森林管理認證(Forest Management, FM)及監管鏈認證(Chain of custody, COC)二大部份。森林管理認證顧名思義,就是確保木材是來自於兼顧森林生態、永續經營、水質、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原住民權益等條件所經營的森林;而監管鏈認證確保這些木材在工廠處理和運送過程等,也都符合一定的環保標準。更詳細的FSC制度介紹,近十年國內也陸陸續續有文章進行討論,在此就不贅述了。(1  http://www.envi.org.tw/wood2/verify_2.html2  http://e-info.org.tw/node/23434)

四、五年前我在德國唸書時,火車車票背面空白處就可以看到「FSC」認證的符號,許多大眾宣傳紙品、書店賣的文具、環保人士的名片也都可以找到這個認證標章。有趣的是,這個認證在十年前,台灣就有國內相關學者進行評估,但是並無支持與推動的決議。

要符合認證標準本身,生產商所需做的準備工作相當多,需要多負擔大量的經濟成本;再加上請認證團體審查之費用,並不便宜。換句話說,能貼上 「FSC永續林木」認證的產品,看起來並不會比同類商品優質,但價格往往會比較貴,如此一來,嚴重考驗了一般大眾的消費意識與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心程度。

台灣紙品 被國外客戶要求標註

 據稱,在2009年10月底,台灣已經有31家FSC認證廠商(3  http://twfsc.pixnet.net/blog/post/29571608),其中有不少廠商不少是因為產品外銷國外,被外國客戶要求而開始重視這個認證的,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FSC儼然成了木材相關產品運往世界的通行證。

反觀國內,三五年前,要在台灣找到具有「FSC永續林木」認證商標的產品並不容易。但是去年,我在歐萊德美髮產品業的雙月刊中,看到這個可愛的符號;我也在搭乘台灣高鐵時,於座位上的DM中看到它;永豐餘造紙業也於一年半前通過認證,銅版紙、高級劃刊紙與特級象牙道林紙等...(4  http://www.hkprinters.org/news/news.asp?sub_id=1506),有越來越多紙品可供選擇;舒潔也從去年底開始提供拉拉炫彩抽取式衛生紙等經過FSC認證的產品(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WlliR12TA)。

對於經濟不是很寬裕的人,要多負擔這些具有環保意識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一個人拿出兩千三百萬,很難,但若是讓全台灣每個人都拿出一塊錢,這樣聚沙成塔的力量,也事可以湊出兩千三百萬。

拿出一塊錢對我而言,很難嗎?我也許沒有辦法餐餐都購買有機食品,但是我會在月初手頭比較寬裕的時候,選擇去有機店而非一般超市。如果每個人都能改變自己消費行為的20%,整個產消鍊也會因為大眾消費模式改變而跟著轉向。我想,支持FSC認證產品也是這樣。

【參考資料】
(1)永續林業國際驗證系統發展http://www.envi.org.tw/wood2/verify_2.html
(2)永續林業-FSC認證機制與生物多樣性http://e-info.org.tw/node/23434
(3)台灣FSC(森林管理委員會)推廣部落格http://twfsc.pixnet.net/blog/post/29571608
(4)永豐餘取得台灣首家造紙業FSC認證 建構綠色產業鏈服務http://www.hkprinters.org/news/news.asp?sub_id=1506
(5)舒潔FSC認證保護森林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WlliR12TA

【延伸閱讀】
這包春風 少了甲烷味》張楊乾 13-Ma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3.html
塔島的森林 全球護林標竿》林思吟 28-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28.html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Gantsatsral.M;翻譯:朱小艾(Enkhuush)

20年前的民主化帶給畜牧業革命性的改變,畜牧業轉向市場化,國營畜牧業變成私有,牧民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畜牧戶數已達至9萬7千。畜牧戶數數量如此高漲的原因可歸於當時很多工廠倒閉關門,失業率上漲,很多無業遊民都到鄉下去牧羊。由此走上了毫無限制使用自然資源、毀滅畜牧業之路。牧民、牲畜、牧場3者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現象。原本蒙古總領土為156.4萬平方公里,當中112.8(72%)公頃地為牧場、收割場,單單畜牧業便佔國內生產毛額的21%,鄉村地區生產毛額的80%,共提供全國3分之1的工作崗位,總金額達到627.3億元(蒙元)。基本上畜牧業範疇是提供最多人工作崗位之事業

如何正確使用龐大的自然資源,提高草場恢復率?我們該採取的政策是甚麼?
導致牧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正確利用,缺乏愛惜心態及恢復草場作為,沒有一個能夠符合市場機制的正確管理及法律管制環境,『綠金』計畫負責人 DORILINSUREN教授做出上述解釋。最近已成為我們口頭禪的自然災難、洪水災、旱災,再加上過份使用單一牧場,長期不遷移,定居於同一處,使得該處水資源、草地全被用盡;興盛的開礦業、處處挖的坑洞等因素更加速了荒漠化,令人不得不心疼。

在草原上牧民任意的放羊吃草,導致畜牧業季節性的草地之再生率失衡。長草季節,沒有讓草場休息,長期使用,使得草場更加荒漠化。濕地附近的草都長不到3-5公分了,牲畜不吃的雜草卻處處萌生,等等情形就在我們眼前發生。畜牧業太過集中在特定區域,導致濕地、城市、居住地附近的牧場超過負荷量1.3-11.4倍,別說繁榮畜牧業了,連牧場都快消失了。礦業者挖地之後,沒有做好復育措施,也對土壤有不良影響,加速荒漠化。他們錯用採礦業技術,導致各主要河川流域快要涸乾了。

可以發展畜牧業的812萬公頃地,被礦業公司挖了之後就不了了之,不但加快土壤的腐爛,也加速荒漠化。春天融雪之際,表層土壤被風侵蝕,沙塵遍天,能夠長草的地區反被沙子淹沒,使得草地難以生長,而在這樣一塊荒漠化的草地牧羊更是加速荒漠化的危險作為。草場越荒漠化,畜牧業也會隨著下滑,根本享受不到畜牧業的富裕,長期下來,這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加深貧窮化。我國總領土70%-80%都被荒漠佔據,很容易面臨產業荒涼、畜牧業成長呆滯的威脅。因此,防範經濟、社會及生態面對的這些實際危機,拯救國家,走向穩定發展,我們需要規定牧場範圍,限量經營畜牧業。我國總牧場用地有130-140萬公頃地。依照這個數據近72年的平均來看,一年放牧23萬9千頭牲畜,由12萬3千到14萬的牧民來經營放牧為適。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專家表示,我國一年有能力放牧510萬8千頭羊。雖然輿論每次都將羊視為荒漠化的罪魁禍首,但其實我們從羊身上獲得不少利益。儘管畜牧對荒漠化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將罪怪在羊身上,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牧場荒涼化的確令牧民擔憂,鄉下牧場品質越來越差,也引起各地牧民議論紛紛。

有經驗的牧民認為將來政府需要好好規劃牧場,讓畜牧有規律運作自然生態保育對於畜牧業有益,能夠通過自然的考驗以適應當地環境的畜牧將更加興盛,這是傳統以來的規律。但我們5種牲畜分布的狀況相當不平均,這與生物習性、生態環境,以及多年來長期畜牧而形成的習慣有關。老一輩牧民,其實極力想恢復以往的畜牧模式。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
※ 希望了解更多蒙古環境生態現狀,或反映您的意見,歡迎上網討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從行道樹談起

花蓮市中美三街的欒樹。阿藍攝影都市人對樹的記憶不少來自行道樹。除了天母的台灣欒樹被社區居民拱出來當成慶典主題,台灣許多地區與街道也都種台灣欒樹,曾有住在高雄市民生路的民眾說過,每天從高樓看著台灣欒樹四季的變化,是一天中最神奇、賞心悅目的時刻。台灣欒樹確實是不可多得隨著四季變化的樹種,但並不是每個樹種都有這股神奇的力量。因此行道樹怎麼種,種什麼,那可是個大學問! 

攝影:邱志郁台灣的行道樹也有流行史古早時期,曾流行種榕樹。因為榕樹樹葉茂密青翠,又最能抗污染,但是一種之下可就不得了了!原來榕樹竄根的特質,根部不斷做文章,不但竄通人行道,甚至竄到快車道……榕樹的特質是種植在空地上,於是還是乖乖地種在廟旁大埕,讓大家可以乘涼說古吧!

接著還曾流行種黑板樹,但黑板樹也一樣會竄根。現在很多地方種小葉欖仁樹和阿勃勒,但行道樹往往都種單一樹種,除了台灣欒樹有四季變化的功力,大多樹種四季的變化不大,例如小葉欖仁樹,夏天看起來綠意盎然,但其他季節就缺乏變化。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就認為行道樹可以更多元,並且慎選樹種,讓民眾能欣賞不同樹種的美麗。此外,能辨識樹木的名稱,也是產生的關聯的第一步。多看一眼身邊的樹,看看你能叫出幾個名字來。台北市教育大學實踐國小前的行道樹,都標示樹種名稱,下次經過時,不要忘了多看一眼!

找出成長過程中的樹

從事多場護樹行動,儼然護樹大將的潘翰聲,成長過程幾乎都有樹的記憶。在南部長大,小學就讀高雄市前金國小,當時操場的本壘板是一棵鳳凰木。畢業季時,鳳凰木開花,便拿著花做成蝴蝶壓在書本中;接著長成豆莢,便拿著豆莢當刀劍比劃;豆莢裡的豆實還可以拿來當彈弓……這棵樹包含了童年的記憶。不久,潘翰聲因優良校友回學校接受表揚,操場中的鳳凰木不見了,不禁讓他感慨。

就讀台南二中時,日式建築中房子的中庭原本種滿了樹,後來都不見了。其中有一棵大榕樹被移植。移植之後,一開始葉子都掉光了,學校師生都很緊張。突然有一天,榕樹發芽了,校長知道之後,便在朝會以這件事勉勵學生,要向榕樹學習,努力上進。結果沒幾天,這棵樹死了。原來抽芽用盡了它最後的力氣。這件事讓潘翰聲記憶深刻,樹和建築一樣,留在原地最好。

「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或許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潘翰聲建議仔細回想看看,或許能找出樹在你生命中的影子,以及關連、故事。如果從小成長在都市,真的都沒有這些回憶呢?《失去山林的孩子》便是描寫都市中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沒有接觸就不易產生情感,這時候,不妨找一棵樹抱抱,有別於國外的抱樹運動,「要砍樹先砍人」,潘翰聲認為,在台灣可以透過抱樹,感受與自然的親近。

樹和土地、空間一樣,具有多元的價值。雖然潘翰聲回以前就讀的國小沒能找到那些回憶中的樹,但校舍老建築同樣具有「開啟記憶的鑰匙」的功能,這些都是無可比擬、無可取代的。

松山菸廠的老樟樹被移植,然後死了。死去的不只是一棵老樟樹,還有很多人共同的回憶,這是開發廠商無法補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種樹@地球日3月12日是中華民國的植樹節,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植樹節,又因氣候條件的不同,幾乎每個月都有植樹節。地屬溫帶、亞熱帶的台灣,幾乎隨時都可以植樹。為什麼要種樹?若以植樹節的由來,為了紀念國父孫逸仙,因為他發現造林的重要性,說:「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這說明了長久以來台灣將林木視為有經濟效益、利用價值的原由,因此對林木關心的是材積、種什麼、種在哪裡、種多久才能高獲利。近來則隨著氣候變遷的挑戰、減碳議題的迫切性,植樹又被賦予減碳的工作。

然而,當一棵樹或眾棵樹,阻擋了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或者大型活動舉辦需要「空地」,可能因此遭到名為「移植」實則「無疾而終」的命運。

與樹為伴

2009年,在台北市的數個日子中,有一群人在徐州路邀請路人連署。連署拯救的對象是一排可能比當地居民居住歷史更悠久的路樹。為了這群樹,居民們甚至邀集民意代表舉辦公聽會。有人說,從大學時就認識這些樹了,後來繼續住在這裡,40年來晨昏相伴的,除了家人,就是這些樹。也有人說,大學時會和同學一起認識這些樹,並為它們取名字。曾有段時間這些樹得了褐根症,社區居民甚至不惜花大把鈔票請樹醫師來治療。現在因為建商覺得這些樹位置不對,便要移走它們,當地居民形容:「情而以堪」!

徐州路老樹引起社區居民的情感與認同感,它們不是建商眼中無用的樹,而是當地居民視為珍貴的「開啟記憶的鑰匙」。「當這些珍貴的鑰匙逐漸遺失,一個人便成了沒有歷史的人。」參與這項行動的綠黨發言人潘翰聲下了這個註解。

在台灣,樹的意義與價值能不能被重新定義呢?

點選連結綠黨在google map的護樹地圖,一項項護樹的行動條列在左,對照右邊的地圖,愛樹護樹的民眾與社區有如星星點綴在地圖上。潘翰聲說對都市人,平時能接觸、最接近自然的,就是樹。都市人生活難以接觸到純粹的自然,行道樹和公園裡的樹更顯珍貴。因此,當這些象徵自然的樹遭到威脅時,也讓人們同感失落,發現生命的缺角。

例如中和四號公園的路樹,支持者都是每天到公園運動的民眾,有些人甚至為了這些樹搬來住,對樹有很深的感情。護樹是基於情感的共鳴

改善結構性問題

DSC_5452護樹是政治正確的,也是運動上的好策略」潘翰聲說。當指著一棵樹,要大家連署保護,民眾幾乎不會猶豫就簽名連署。但要提到開發問題(如松菸大巨蛋BOT),就會連結到經濟發展,民眾態度就開始動搖,或因牽扯複雜的大結構而怯步。以松山菸廠抱樹行動為例,抱樹之後,激發了情感,人和樹之間產生連結,便願意付出行動。

不過,潘翰聲也說類似的案例太多,處理不完,因此應回歸制度面改革。

制度上的問題,首先是見樹不見林的態度──只注重個別一棵樹之利用價值。松山菸廠上千棵的樹,原本形成一片樹林,最後卻由建商欽點,哪些樹要移植,哪些樹可原地存活。這種行為並非基於樹林的生態系及其生物多樣性考量,這種作法違反自然,無法顧及與之相連繫民眾的健康狀況。

其次,將樹當成盆栽,因為是盆栽,因此這些樹被任意移植。先不論移植後的命運,但這種思維,認為世界是可以任意切割,忽略彼此間的聯繫與關連性,彼此的互動、與共感不存在,也就不會被關懷。

DSC_4175台北市客家文化公園樹移植,只為了搬來象徵客家的樹種(甚至不代表客家文化),為政者的心態認為只要避開老樹、特稀樹種,便可隨意移植原地林樹。在功利的前提下,綠地常當成空地而進行整地。附近有螢橋國中,意味著原有很多螢火蟲,而螢火蟲喜愛草叢,草叢一整理螢火蟲也走了。類似這樣本末倒置的作法,決定了樹的命運。

植樹固碳:另一種開發行為

都市之外的植樹,就像破壞環境,想有所補償。植樹是復原環境以及贖罪的過程。每次植樹節,官員植樹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但人是否有那麼多能力控制自然?潘翰聲說土地公(大自然)比人還會植樹。以土地破壞來說,除非水泥化,否則一段時間不理,樹就會長回來。一開始是前驅植物,能緊緊抓住土地,相思木、樟樹緊接著找到機會跟著演替,這些演替過程,漸漸恢復自然樣貌。

認為人類可以駕馭自然是不對的觀念,而為了固碳而種樹利用土地賺錢,基本上是開發行為植林政策提供的補助,即需證明是人種活的,才能領到補助。在此前提下,鼓勵民眾砍掉原地長得好好的林木,改種植容易種的,短期內有經濟效益的樹種,將林相逐漸單一化,破壞了自然生態,利用土地賺錢,又能領到補助。因此,綠黨推「限制採伐補償」,潘翰聲認為補助不砍伐比鼓勵造林更好,也更節省公帑。

減碳應正本清源,從日常的食衣住行做起。一切都應從源頭管理做起,提升能源的有效使用。如果不從源頭做起,不做垃圾減量,產生的大量垃圾,掩埋會污染地下水;蓋焚化爐則產生戴奧辛或燒完的飛灰四處飄散。

植樹固碳可說是一種披著保育外衣,用土地賺錢的開發行為台灣在糧食仰賴進口的情況下,土地用來種樹,潘翰聲對此感到遲疑。「土地應恢復用作糧食生產」潘翰聲下了這個註解。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 劉國信(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兩害兩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正確抉擇

2010年1月11日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在彰化縣政府第二行政大樓舉辦「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說明會」。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在會場樓下入口處秀了一場行動劇,一群年青人試圖以詼諧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大度攔河堰工程」的看法,未曾事先排演,雖有些倉促,然不失其純真與熱情,當地警方煞有介事的派出相對於環保團體人數更加「優勢」的警力前來蒐證、舉牌、警告,完成集會遊行法「行禮如儀」的必要程序,無可厚非。


不過,與台北市警方處理模式相較,台北市中正區可能對此類事件業已司空見慣,處理上通常不若地區警方如臨大敵,緊張萬分,如何讓警方對「庶民」善意的異議表達以平常心視之,可能還待更成熟的民主素養有以致之。


說明會由江副局長主持,列席者有經濟部代表,台中縣政府代表缺席、大度攔河堰日後供水所在的彰化縣政府代表顯得相當不耐,幾度起身離席未近半場已不見蹤影。全場獨主席力戰群雄,全力為政策辯論,娓娓向持反對意見者說明大度攔河堰非建不可的理由。本於在朝官員應有之作為,也不便多所苛責。


事實擺明,在以大局為前重的前提下,大度攔河堰工程無論如何勢在必行。所以容不同意見者在此暢所欲言,也無非是藉此表現施政當局開明形象與雅量,至於是否廣納建言則另當別論。


而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本2010年1月29日召開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環境影響評估」範疇評估界定會,復依其記錄結論(一),再度於2月25日召開本案有關替方案中所述之海水淡化廠範疇評估界定會。


會中主席剴切闡明所謂「替代方案」,乃係主計畫不可行或不存在之情況下,才有啟動替代方案的可能,因此本案所討論者純屬「虛擬」的主體,並未實際走到工程細部設計的地步,某些環保團體的疑慮不無言之過早。


論情說理也的確也是如此沒錯,對於一個尚屬於雲端上的東西,環保人實毋庸如此的急躁焦慮。那麼,我們何妨用好整以暇的心態來看待主計畫與替代方案間有何不同?


一、在建「大度攔河堰與海水淡化廠」的方案間,為何不可能是孰優孰劣的「兩案並陳」,而是一主一從的位階關係,非得等一軍沒了才輪得到二軍出頭


二、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海水淡化廠替代方案」 範疇界定指引表前言略以:


(一)、 海淡廠如作為大度堰替代方案,每日用水量高達40萬噸的彰化大城國光石化園區為最大需求者,但因屬民間廠商自行臨海開發,應可自行規劃適宜土地面積(初估  海淡廠用地約需15公頃),故建議國光公司自行配合開發進度需求,自設海水淡化廠營運。


(二)、 至於中科4期二林園區及精密機械園區需水量分別為每日15.5萬噸及1.6萬噸,惟基地位居內陸無客觀條件自行建海淡廠,故本替代方案以供應中科及二林精機為主。


(三)、 建廠用地考量再現彰演濱工業區漢寶區尚有約150公頃空地可利用,擬利用該地與建乙座日產20萬噸海水淡化廠(初估海淡廠用地約需8公頃),再以專管送中科基地,亦可就近供應彰濱工業區將來用水成長所需2.2萬噸。


三、觀乎以上內容,除少部分的高濃度鹵水排放、放流管長度、海水稀釋問題仍令環保團體有所掛心外,正如主席會中一再強調的:主計畫動輒以公里計,替代方案不過在公尺範圍內為之,影響層面並非那麼顯著。


果爾,實則比較令人釋懷。與其在大度攔河堰繁文褥節的環評中曠日廢時,陷於治絲益棻的泥淖,何不乾脆擇此一無論水資源籌劃、建廠用地取得、自然環境生態影響都較無爭議的方案為之,偏偏要去捅個偌大的蜂窩,吾人實難見其明。


四、建海水淡化廠不僅縮小影響範圍,且海水取諸不盡,用之不竭。更重要的是,大肚溪水可以浩浩蕩蕩直奔入海,不會因為人為的設施而阻礙其匯入大海的康莊大道,從而保全天然完整的河川水系、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瀕絕的白海豚,河口也不致於退縮、鹽化,甚至招致當地民眾蒙受眼睛「吐沙」(河口揚塵風沙捲入眼睛)的活罪,一舉數得,在「兩害兩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衡量下,既可見證專業評估的作為,也無從引發正反雙方無謂的論戰、抗爭,以目前的所謂「替代方案」直接取代,讓「大度攔河堰」的「夢魘」從此消失,不也是件兩全俱美的盛事。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殷望職司水資源調度與管理的「水利署」秉諸大自然的環境倫理做出高瞻遠囑的正確抉擇,捨「大度攔河堰」而就「海水淡化廠」,讓大肚溪水得以堂堂出前村,波流浸灌,造福天地。則萬千庶民幸甚,自然生態幸甚,國家社會幸甚!

※本文轉載自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馮永鋒(光明日報科技部記者)
水庫和水力發電站正在中國大地四處開發,也因此引發了工程建設破壞生態的爭論和地區間的衝突。馮永鋒認為,「我們應該讓河流回復寧靜;現在,所有地處河流上游的地方,都挖空心思要把水留在本地。」


2009年12月,中國河北涉縣境內的清漳河,沿岸16萬人聯名上書至當地政府,質疑山西方面以建電站為名修建下交漳水庫,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制止該行動。否則,位於清漳河下游的涉縣40萬人的「命脈」將被斬斷。


屬於海河流域的清漳河,發源於山西,流經河北、河南等地,是一條跨省河流。清漳河水源是上下游共用資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山西省陸續在清漳河流域內修建了各類蓄水工程。 1965年以前的20多年,清漳河的年均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平均徑流量為3.56億立方米。大量徑流量被攔截在山西境內。其實河北也修了許多水庫。1949年以來,「為防治洪澇災害」,河北省先後修建了1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全省水庫庫容量突破100億立方米,其中可為城市供水60億立方米。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以及持續多年的乾旱,用水緊張的局面在河北城鄉蔓延。原本以防洪為主的水庫,逐漸擔負起防洪與供水的雙重任務,成了城市水源地。


河北也有一個非常大的委屈。在高度缺水的情況下,還要不停地向北京供水,以保證北京的水安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目前已經修通了河北至北京段。萬一北京發生水危機,河北的四大水庫(王快、西大洋、崗南、黃壁莊)就要義無反顧地向北京供水。


只要北京水源地密雲水庫的蓄水量在10億立方米以下,附近的河北白河堡水庫、雲州水庫,都必須向密雲水庫輸水,哪怕這兩個水庫本身瀕臨乾涸。但北京對河北、山西還是有一些意見。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在永定河上修建了庫容量超過40億立方米的官廳水庫。到2009年,官廳水庫的庫容量在1億立方米線上徘徊。北京水問題專家王建認為,永定河來水減少,與官廳水庫上游修建了270座水庫直接相關。


現在,所有地處河流上游的地方,都挖空心思要把水留在本地。陝西最近也在做一件讓湖北不高興的事。他們設計了「引漢濟渭」工程,利用漢江上游流經陝西漢中、安康的機會,修建一個引水涵洞穿過秦嶺,把漢江水引給渭河,稀釋渭河之汙,增加渭河徑流量。漢江在中游已經把將近100億立方的水調給了北京,而現在上游又將截走大量的水,這會引發什麼衝突,誰也不知道。


中國北方水資源人均不足,導致劇烈的護水和奪水行動。而在淮河以南的大量河流中,水戰爭則以另外的形式出現:水電公司想把所有的河流都變成電流,想把所有的水都變成「煤和油」。處處都想上馬的水電站和水利樞紐工程,將讓河流徹底喪失生態功能。中國大量的河流發源于青藏高原,這些河流向東部低地流淌時會產生巨大落差。因此,西南水電開發最讓水電公司癡迷。


2000年之後,中國「水電投資」放開。無論是傳統的大型電力資本,還是零散的社會資本,都可以自由投資建設電站。於是,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等大河的支流,在幾年之內就被開發完畢。水剛剛從上一個電站流出,馬上就被蓄為下一級電站的水頭。這些河流的幹流也難逃被梯級開發的厄運,幾乎每一個河流都在短短的流程內,被設計了十多級的電站。當公眾的目光被西南山地水電開發的狂潮所吸引的時候,東部一些流域的梯級開發在以同樣猛烈的方式進行。


位於大別山區的安徽省金寨縣、嶽西縣、霍山縣等地方,都頻頻推出了「造福於民」、「造福經濟」的小水電開發計畫。浙江省的一份資料顯示,錢塘江支流金華江水系,1950年建成了錢塘江水系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湖海塘水電站。到2005年,金華江水系已建成水電站183座,裝機容量共61091千瓦。福建的閩江流域也不甘示弱。2004年的資料表明:閩江流域有大中型水電站29座,還有大量小型水電站。僅南平市範圍內就有已建、在建和擬建小水電站183個,其中大部分沒有辦理環評和環保審批手續。


級開發的密度讓人驚訝:每個電站蓄水發電時,前一個電站的回水位在下一個電站壩址下。比如,閩江水口電站的回水位在延平區境內的沙溪口電站壩址下,沙溪口電站的回水位在峽陽電站的壩址下......結果是,水電站所建流域內將無活水,主要河流、支流將成為湖泊,變成一片死水。


中國國務院於去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誌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生態經濟區規劃,包含一個水利樞紐建設計畫,大體是在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匯口處,修建一個「生態水利樞紐」,控制鄱陽湖的水位,在豐水期時把水儘量排向長江,在枯水期時儘量把長江的水吸入湖內,以便鄱陽湖水位能夠保持冬夏平衡,波動不大。


鄱陽湖是白鶴的越冬地,全球所有的3000多隻白鶴幾乎都在這裏過冬。濕地專家雷光春認為:「長期以來,鄱陽湖形成的生物系統大體與白鶴的棲息、覓食需求相呼應。如果鄱陽湖的水位在冬天突然提高,白鶴及其它的越冬水禽將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種群數量將可能嚴重減少。在鄱陽湖口建立閘門控制水位的想法也讓豚類保護學家擔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認為,白鰭豚滅絕之後,長江原來非常豐富的江豚也將遭遇滅絕的危險。」


目前江豚只剩下不到2000隻,分屬兩個稍大的種群,一個在長江幹流內生活,一個在鄱陽湖裏遊弋。鄱陽湖口的公路、鐵路等設施,頻繁的運輸船只,已經讓這兩個種群幾乎中斷了交匯,基因衰退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修起的這個「生態閘門」,則將徹底斷絕這兩個種群互換基因的可能。這也意味著,江豚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隨白鰭豚一起,永遠告別生物界。
魚離不開水,水也離不開魚。上游離不開下游,下游也離不開上游。著名環保人士、中外對話作者、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拼命修建水庫和水電站,不僅僅是水戰爭頻繁爆發的引爆器,過多的水庫也是讓江河斷流、喪失基本河流功能的主要原因。我們要想讓河流常在,生態系統健全,我們要想讓人們和睦相處,最理想的辦法是減少對河流的開發利用,讓河流休養生息。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3月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至今仍保留完整原地貌的阿塱壹古道,要成為公路總局眼裡「濱海公路唯一未貫通的路段」或「台灣最寶貴的原始海岸自然生態」?「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10日環評大會再交手,在保留當地自然文化價值下,環委以8比7票,退回再審。阿塱壹古道雖暫得喘息空間,但公路思維不改,命運仍未卜。

古道壯麗的景觀。攝影:羊弟弟

根據184次環評大會決議,此案退回專案小組,「並請生態專長委員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會討論」,1月19日,環委對本案仍有修正意見,要求開發單位針對可能影響的47種保育類動物和14種稀有植物補充具體之補償計畫。故開發單位於本次會議提出環境差異分析。

公路開通帶來人潮  萬年生態勢遭破壞

台灣環保聯盟屏東分會理事長洪輝祥以Email書面表達對台26安朔至港口路段的生態評量與隱憂,由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王佳珍代為發言,其中指出:

環評過程忽略環境衝擊與干擾,而影響的範圍涉及整個恆春半島生態系統,不止是道路兩旁的環境而已。其次,依照交通部估計,貫通後年495萬人次流量,比原來增加了35倍生態承載量;其原有道路無法負荷時,又會有擴建的需求。在龐大的遊客數夾擊下,將造成更多開發壓力,原本東岸低密度低干擾的環境特質,亦將消失,期待能維持原低度開發的樣貌。」

報告中也指出「公路運輸是全球暖化最主要元兇,並且扼殺千年古道、萬年生態廊道」。因此籲請保留低度開發、萬年廊道,為台灣留下一個充滿文化的古道與萬年的生態廊道。

公路總局表示本案會對15種保育類動物6種特稀有有影響。計畫中已縮減車道量以及工程量,並由原12公尺的車道減為9公尺。採用新式工法,減少生態衝擊,但提不出具體的保育策略。

古道壯麗的景觀。攝影:羊弟弟

古道價值難估計  環委應現勘

有環委指出,屏東和台東尚無共同古道系統之研究,因此古道文獻闕如。而阿塱壹古道是屏東平原到台東之間的道路,其價值遠超出現今所理解的,它可能是荷蘭在稍微能掌握全台之後,為了尋找台灣金礦產地所開發的古道。公路開發將毀掉一部分古道,也影響南田遺址及其他聚落。要能了解此地之特殊性,他建議委員到現場探勘。

台灣最原始的一塊地有必要做這件事嗎?」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指出,阿朗壹的歷史價值與恆春半島寶貴生態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而陸路開發致使生態系阻斷,具有殺傷力,隧道、海岸道路,勢必影響古道。他指出,以往曾有單位對此段未開發的海岸做過調查,咸認自然生態應保留下來,設保護區。他說,此地原應為保護區的,而此次是唯一的機會,保留台灣的古道、海岸、自然景觀與文化價值,請環評委員審慎處理。環保署長沈世宏補充,此案不開發,還是有路可以環島,建議此案退回專案小組再審。

還有環評委員三度發言,表示公路總局報告太簡單,應理解古道系統的重要性。此次無論如何都該解決洪祥輝提及的文化問題,並從鄰近國家公園的立場來看恆春半島的重要性。

有環委堅持程序問題 要求公平對待開發單位

不過,也有環委堅持程序問題,認為環差分析不宜推翻環評結論,應針對上次會議作成的決議核定,會議一次又一次提出不同的反對意見,對開發單位「非常不公平」,並說還好本案不是私人企業,否則無法消受這些往返的成本。

也有環委發言表示不該因為一封電子郵件而浪費大家的時間,應針對程序審核。在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主席環保署長沈世宏裁定訴諸表決,並以8票對7票達成決議,「退回再審」。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0日彰化訊,吳孟純報導

拔除胎生苗「紅樹林是海岸的屏障,所以要保護它」是一般大眾長期以來被教導的觀念,為響應政府政策,有些老師甚至會帶著小朋友在海邊種起紅樹林來,但這樣的行動不見得在各地能一體適用。一群彰化保育人士反其道而行,以行動告訴大眾,「紅樹林的家不在這裡」。

彰化環保聯盟於上周日(7日)在彰化芳苑溼地,號召在地學子與當地居民,於植樹節即將到來前,捲起褲管踏入泥濘不堪的潮間帶,進行移除紅樹林植株的行動。

二林溪兩旁長滿紅樹林林務局自1986年起即在彰化沿海溼地種植紅樹林,至今已擴散成林並蔓延二林溪與後港溪兩條河道。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當初林務局以防洪為由,在彰化海岸種植紅樹林,如今卻已氾濫成災,以鄰近的二林溪和後港溪為例,政府每年必須編列大筆金錢來清除河道的紅樹林,因成片的紅樹林致使河道縮減,行水面積變小就易堵塞造成洪水氾濫。

每年必須花錢清除河道的紅樹林@後港溪除了會導致洪水的災難外,盲目種植紅樹林也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缺乏足夠食物供給蝦、蟹以及水鳥。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說:「紅樹林改變了原本屬於半泥沙的底質,並加速陸域化,進而墊高灘地,導致內陸的水不易宣洩。

「此外,因紅樹林內含單寧酸屬於酸性物質,會產生抑他作用,使其他植物無法存活,蝦蟹也因無法適應酸性植物而消失,而水鳥則會失去其覓食的空間。」蔡嘉陽表示,「紅樹林因屬常綠灌木,不易落葉,無法提供這些初級消費者大量的食物,將使得生物缺乏多樣性。

紅樹林堵塞出水口,每年都要花錢清除蔡嘉陽以堅定的口氣說明,「紅樹林沒有錯,搞錯的是人類。」他呼籲政府要有正確的植樹觀念,每一處海岸都有其特性,不能一貫處理。

他說:「彰化海岸的潮間帶是台灣最寬廣的,潮水的力量到岸邊即已削弱,紅樹林的胎苗因而無法被帶入岸邊,從過去有歷史記載以來,這裡就不曾有紅樹林在此處安身立命,然而彰化海岸卻又屬於容易淤積的海岸,因而只要有紅樹林進駐就容易成林,也就變成現在每逢颱風季節就剉列等。」

參加行動的正德高中黃同學靦腆地說,「因為在網路看到這活動,就號召全班同學一同來參加,一開始也懷疑為何要拔紅樹林,但現場看到後也才了解,原來紅樹林在我們中部區域是不適合的,除了容易造成淤泥外,垃圾也會卡在裡面,加速淤積。

學生合力移除紅樹林來自大葉大學的陳同學表示,「林務局沒有考慮當地生態,就恣意種植紅樹林,當地民眾認為不適合,但林務局卻又不主動處理,相當不負責任。

已造成生態浩劫的紅樹林,未來要如何處理呢?蔡嘉陽認為,「此次行動主要是在導正民眾對種植紅樹林的觀念,教育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種樹一定是好的,並呼籲政府對於過去錯誤的植樹行為要負起責任,拿出實際作為,避免紅樹林繼續往外蔓延。建議以攔網的方式圍起來,使幼苗不要往外溢散。

這次行動,在警方與林務局官員「監督」下順利結束,在植樹節來臨前夕,拔紅樹林的行動不是反社會,而是要以行動告訴大家,種樹不能隨性隨意,若不清楚在地生態環境,應思考如何讓大自然走出自己的路。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編譯:范仕穎、林佳瑩;審校:林群超

僅憑市場機能是無法瞭解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現存的價格信號最多只能反映像食物、燃料和飲水這些供給服務的價值,而且這些服務的價格通常無法真實呈現。實際上,這些供給服務常繞過市場機制,透過社區共享的方式讓人們享用。 

美麗的珊瑚礁是重要的海洋資產除了觀光等少數特例之外,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通常未能反映在市場機制上。會造成這種情況,主要與生態系統服務的性質有關。許多生態系統服務屬於公共財,或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可以讓每個人都使用,而且並沒有可與之競爭的服務提供者。此外,生態系統服務帶來的利益,會因不同的時空下不同人的感受而有所差異。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公共或私人決策,多半只會考量像流域保護這類限於特定小範圍地理區內的利益,而常會忽略像糧食與飲水供給這類的公共利益即使當地民眾的生計已面臨危機,這些決策仍會偏向提升私人利益,例如鼓勵商業性的森林砍伐。此外,決策者常會短視近利,只希望自然資源能持續地供應,最好能超額供應,漁業的濫捕就是很好的例證決策者常忽視像調節氣候這種會帶來長期利益的生態系統服務。因為缺乏對生態系統進行系統性的評估,而惡化了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情形。

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應確保各種主要型態的利益都有被納入決策過程中,避免低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並要特別重視那些依賴自然生態而活的貧民。此外,公共政策可以透過整合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試著將評估這些價值的價格,並且將這些經過價格衡量的價值放入適當的法規與財政規劃中,來使市場機制運作得更好。

珊瑚礁的困境:超額使用自然資源所付出的成本

珊瑚礁提供的自然系統服務現在被認定為具備廣泛的價值,包含控制自然災害(每年每公頃189,000美元)、觀光(每年每公頃最高1百萬美元)、基因原料與生物探勘(每年每公頃最高57,000美元)、漁獲(每年每公頃最高3,818美元)。這些利益具有因地制宜的性質,所以全球珊瑚礁的流失,會對不同的社區產生不同的影響。珊瑚礁流失對某些人的影響不大,但島嶼和海岸地區的居民來說,他們平日攝取的蛋白質有一半是來自漁產,而家戶生計與地方經濟發展則仰賴觀光產業。從這個例子就可看出自然系統服務的地區差異性。 

球有超過20%的珊瑚礁受到嚴重的破壞,或者面臨消失的危機(2005年,千囍年生態系統評估)。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這些活動包含海岸開發、破壞性的捕魚活動、超額捕魚和汙染。最近十年的研究顯示,全球暖化與海洋酸化可能會激素這些破壞的效果,並導致50%到100%的珊瑚礁消失。若要讓珊瑚礁能長期存活下萊,就必需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降低地方開發的壓力。(見TEEB氣候專題,2009年更新。)資料來源:所有經濟價值皆來自TEEB D0,第七章的線性估計。圖片請見http://e-info.org.tw/node/52476

紅樹林可以提供多種自然系統服務承認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做更好的決定
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若是擁有獲得生態系統服務資訊的管道,將能做出更具效率與成本效益的決定,這也會使決策過程更加透明。認定與評估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已經成為決策過程的一部份,這將使決策者可以採用即時或能達到目標的行動,來節省成本。例如,價值評估將能幫助決策者判斷,在哪邊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生態系統服務,而不是尋求人為的替代方案。例如:水質純化與水供應、碳儲存或控制水患。

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和比較保存自然資源後能留下的利益,將能在許多公共政策的脈絡中,提供有用的決策參考資訊,例如都市發展政策和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保育計畫。讓價值評估變得更明確,可以改變地主、開發商與其他自然資源使用者間的平衡。能呈現價值的適當工具可以有很多種,包含付費使用生態系統服務、補貼改革、污染稅、使用資源時需收費、國家公園的入場門票費。 

價值評估現在也越來越常用在估價政策立法產生的影響,例如歐盟水資源管理方針(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和英國即將通過的海洋法案,都因生態系統能提供利益,而劃定海洋保留區。評估工具同樣能用於估價自然資源的損害和訂出賠償機制,例如在美國、歐盟與印度,這類價值評估在法庭上是有效力的。雖然目前有些成功的例子,但使用價值評估來影響決策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而使得價值評估便的非常虛幻。對大部分的國家來說,價值評估的第一步是對認定與瞭解自然資源流失帶來的影響。 

轉變的選擇:經濟、公益與私利
全盤得審視改變土地利用所需付出的成本和能得到的利益,就能呈現出改變土地利用的經濟學意義。根據Barbier在2007年於泰國南部所作的研究,發現將紅樹林林地改用於商業性養蝦,若將補貼算在內,每年每公頃將會獲得1,220美元的淨利(蝦損耗率為10%)。但因該地區的池塘已經荒廢五年,故上述所指的淨利還未扣除復原池塘的成本,為每公頃9,318美元。根據這樣的經濟評估,自然很容易使決策者為了私利,改變土地利用的方式。但當改變經濟評估的方式時,紅樹林就能提供當地社區每公頃高達12,392美元的利益(並未包含其他像吸收碳這類的服務),這些利益包含供當地居民木材蒐集或非木材之森林產品,價值為每公頃584美元、涵養近海漁群,每公頃987美元、保護海岸免於災災侵襲,每公頃12,392美元。因此,紅樹林能提供商業養蝦巨大的利益。只有透過適當的政策回應,(例如清楚的產權、許可制度、取消獎勵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的補貼和建立賠償機制),才能避免這些失衡的權衡利益決策。圖片請見http://e-info.org.tw/node/52476

 

比較泰國南部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價值 

Te Papanui保育公園可以涵養水源;圖片來源:Matt Sole

估價紐西蘭水供應的利益
紐西蘭的Te Papanui保育公園免費提供Otago地區用水,這些水資源若要在其他地區取得,將需付出1.36億紐幣的成本。該公園內2.2萬公頃的野生草原提供的涵養水源和水流供應服務若能用於水力發電,將價值3.1億紐幣,用於都市用水價值9.3億、用於灌溉鄰近6萬公頃的農地則價值1.2億。這些利益的價值,相當於將現今保育公園提供的免費用水從他地運來的成本。資料來源:2006年,紐西蘭保育部。

Yamuna河視附近居民的生計來源之ㄧ ;圖片來源:gettyimages評估不改變德里洪氾區所帶來的利益
在Yamuna河和大陸間有片約3,250公頃的洪氾區,可以提供用水、畜牧飼料和其他原料、漁捕和休閒這些利益。但這片洪氾區因產業開發的利益而面臨存在與否的威脅,即使決策者認知到洪氾區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但因缺乏對上述這些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評估,而無法獲得可供決斷的資訊。根據Kumar團隊在2007年進行的研究,依據當年度的幣值,上述這些服務的總價值為每年每公頃834美元。若是因修築堤防而使河水乾旱,就會讓這些服務通通消失。這個生態系統帶來的利益,將會超過改變這個洪氾區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是進行土地開發得付出的2%到12%的成本。因此,保留這片洪氾區就有了正當性。德里市政府目前已經阻止Yamuna河開發計畫。資料來源: 2001年,Kumar 等人 

 

使用價值評估來確定賠償的程度和引導政策 
價值評估影響政策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以1989年發生的艾克森油輪漏油事件為例。在這次事件中,價值評估有了以下的進展:
1.加速新方法的使用與發展,來估計生物多樣性與昇替系統服務的價值。
2.鼓勵將汙染者付費的原則納入政策回應當中,包含依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而訂定的賠償付款機制。
3.根據經濟分析,建立強制製造雙層船殼的法規,現在有79%的跨國油輪具有雙層船殼的設計。

艾克森油輪漏油事件對生態帶來巨大、難以彌補的傷害;圖片來源:Earth Day - Exxon Valdez spill revisited在2006年,印度最高法院制定了將林地轉用其他用途的補償性給付機制。最高法院根據印度環境信託(Green Indian States Trust ,2006)的價值評估研究,制定了賠償的比率。這份研究對六種森林進行價值評估,評估的項目包含木材、燃材、非木材性森林產品、生態旅遊、生物探勘、森林生態服務、保護孟加拉虎與亞洲獅這類受歡迎的物種。那些獲允改變林地用途的業者,必須根據補償性給付機制付款給造林基金(Afforestation Fund),來增加全國林地的遮蔽率。在2009年,依據最高法院決定而付出的補償款每年達到1.43億歐元(相當於62.38億台幣),這些補償款多用於造林、保護野生動物與創造農村就業機會。資料來源:2006年,印度環境信託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環保動態訊息蒐集及趨勢分析」專案計畫,編譯自「TEEB」2009執行報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鄧宗聖
電影《艋舺》成為近來熱門的話題。片中再現過往台灣地方社會生活,同時也將輟學、幫派、義氣、風化場所等社會現實,再次帶入我們的意識中。媒體共伴之社會效應,應運而生,像是家長擔心國高中生模仿劇中情節、教育單位請老師們在作文課、公民、生活教育等課程提供機會教育,改善觀念偏差、學校呼籲家長共同陪伴討論等等……。即使這是一部保護級的片子,家長們沒有帶孩子看過,但孩子也可能透過不同的媒體(新聞、網路)或人際管道(朋友或同學)學習。


媒體中「暴力與色情」的內容,再度喚起傳播界的老問題,假設「媒體具有萬能效果」,同時「被保護的對象」 (學生與兒童),也被界定為「無判斷能力」的閱聽眾,唯有「教育工作者」才能解救這群人,但論述過程中,卻鮮少聽見這群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如何解釋自己的模仿行為或看待影片中的人物與劇情。在「防禦性」的媒體教育,《艋舺》理所當然地,成為課堂「機會教育」的教材、品德教育的負面示範,而教育單位則是家長諮詢的對象、家長與教師則是保護孩子的角色。


然則,這種與「媒體對立」的教育現象,與「媒體素養教育」的假設不太相同。媒體素養教育,其實最重視「孩子」的經驗與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假設「孩子不會只是媒體影響下的受害者」,相反的,「還有能力做思慮、判斷與決定」。用David Buckingham的話說 ,「媒體教育不應被視為一種保護,而是一種預備(preparation)」。在此意義下,媒體素養教育,不但重視「孩子們」的媒體經驗,而且還鼓勵孩子對週遭媒體的理解與參與,以《艋舺》來說,孩子如何解釋自己觀看的經驗、其中的社會行為與價值,孩子的觀點,我們「認真地」聽過了嗎?


從現實來看,除了影視娛樂新聞、節目外,幾乎是由家長、老師與教育相關單位,佔據對《艋舺》意義論述的版面。但仍有被界定為「可能受害的孩子」,跳出來反抗這些論述,他透過媒體投書強調:家長、老師批評因為電影《艋舺》講了一些不雅的話,使學生也講,……但風氣的敗壞是累積的,社會風氣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而頓時沉淪(何丞淵,2010) 。


我所引用的是一個孩子的聲音。試想,若有機會訪問不同孩子觀看經驗,會不會只有「無知地」的接受、還是有些「反抗」,或是跟大人想得「雷同」,還是超越無知、反抗與雷同,有四種、第五種、第六種等不同的聲音呢?這份「投書」,象徵意義重大,無論他講得有無道理、有沒有說服力、論證是否有瑕疵……,這些都不影響他勇於參與這世界:既不是《艋舺》娛樂電影的消費者,也不是教師與家長眼中的受害者,而是一個媒體公民。


媒體中的「暴力與色情」,固然是社會文化的禁忌,當影響的對象,可能是我們的孩子時,理論上,「介入感」會比較高,於是引發教師、家長與教育單位的「認知不和諧」,透過一些積極作為來平衡這樣的焦慮。這裡,「媒體素養教育」,提供另外一種選擇,即把「孩子當專家」看待,認真地聽聽他們的觀影經驗,如何用自己日常的生活經驗討論媒體世界的真實,而家長與教師在這過程中,則是引導者,不但鼓勵他們做媒體經驗的反思,同時也能用「媒體」(投書)發聲,參與媒體世界,做一個媒體公民!
(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媒體素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記者游婉琪專題報導】

回顧2009年社會新鮮人求職狀況,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畢業後3個月內順利找到工作的新鮮人不到1∕4。瀏覽人力銀行各類職缺,相關工作經驗2年以上、英文聽說讀寫精通等條件是必要條件,卻也是許多剛畢業的新鮮人難以跨越的門檻。


培養職場競爭力
就業市場日趨飽和,社會新鮮人面臨的求職挑戰越來越高。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贊同實習對新鮮人求職有幫助。去年政府推動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實習方案,紓解短期失業問題。方光瑋指出,如何協助大學生強化職場競爭力,抓住企業主需求,成為學生、家長與學校關注的課題。


台灣微軟自2004年開始推動「未來生涯體驗計劃」,不同於大專生至企業實習方案,台灣微軟的實習計劃是在學生為主,安排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到各部份見習,由正職員工擔任實習生的「提攜人」,規劃職能訓練課程及績效考核。


自主學習累積經驗
曾經參與台灣微軟實習計劃的李俊毅表示,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有如紙上談兵,直到真正在企業實習,擔任各部門行政助理工作後,不僅培養自己的工作態度與反應能力,休假期間李俊毅也主動到企業下游的3C通路介紹公司產品,原先只為賺取外快的心態很快轉為主動學習。


另一名微軟實習生江瑋屏,研究所畢業後很快找到工作,進入知名遊戲公司擔任行銷企劃。江瑋屏坦承,研究所學歷並非順利找到工作關鍵,企業實習累積一年專案執行的能力,帶領實習生一起從無到有舉辦校園巡迴講座的經驗,成為她面試時的加分條件。


李俊毅表示,和政府推動實習方案相比,微軟實習的一年期間,讓他比同齡學生提早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早一步往想要的地方走,培養理想工作所需技能。李俊毅認為,找工作就像談戀愛,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更要想想自己的條件與這份工作是否相吻合。


別與就業市場脫節
立委洪秀柱表示,改善失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斷教育失業者,讓他們不要與就業市場脫節。洪秀柱認為,學生等畢業後再來實習,早就已經來不及!應該在畢業前做足「前端就業」的準備,主動參加各類競賽、爭取企業實習機會。


洪秀柱觀察,大學生平時在學校犯錯多半會得到老師原諒,長期下來一旦形成漫不經心的惡習,到了職場後「哪一家企業會用你?」她指出,失業率上升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沒有經驗的新鮮人,實習不應只有政府在推動,企業更應主動發揮社會責任,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給大學生參與,協助青年提升就業競爭力。


金錢花在刀口上
即時政府耗費115億經費補助大專生至企業實習,降低金融海嘯後節節攀升的失業率。名生旅行社副總李安國卻不以為然。


李安國表示,政府與其花錢大輔導「好手好腳」的大學畢業生,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輔導中年失業或單親失業等就業力相對弱勢的家庭。李安國認為,學生畢業後就應該接受社會考驗,實習方案只是讓大學生在「教育部媽媽」的溫暖懷抱中多待一年,沒有實質效益。


元智資訊傳播系學生楊尚泊認為,大學生不能太依賴實習方案,以為畢業後至少還有政府可以「罩」一年。他認為,政府制定2萬2基本薪資,讓平時不認真、唸書只為混文憑的大學生也有出路,對於有想法、有能力、有資格領到較高薪資的大學生相對不公平。


即使求職者大喊「工作難找」,企業卻經常苦於「找不到人」。楊尚泊表示,台灣缺的不是員工,而是人才。他建議,與其補助企業聘請實習生,不如將經費用於提供青年創業獎助,以創業比賽、創業補助,鼓勵新鮮人學會「自己捕魚」。


楊尚泊表示,培養員工與培養人才相比,創業成功的青年能提供更多職缺,創造更高的就業率。遠比短期補助讓學生暫時不用面對失業困境來的有意義。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

台灣多風災、地震,從921大地震後重建經費超過655億、莫拉克風災重建經費直逼1,200億,但重建速度無法趕上災難。脆弱而危險的國土無法承受當前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模式,還山河於天地,人與自然才能安身立命。


天下雜誌11日發表莫拉克災後至災區進行長達4個月的調查報告,目前重建措施與經費,在暴雨一來後,極可能化為烏有。天下雜誌主筆林倖妃表示,88水災後的崩塌泥沙量是12億立方公尺,相當於650座台北101;坍塌地有2個台北市大,是921大地震的4.5倍。


日前高雄發生百年大震,才發現原來還有盲斷層,台灣是易鬆動的砂頁岩地質,易因沖刷而坍塌,導致河川淤積量成為世界第一;加上過去不當開發利用,莫拉克重建委員會估計今年暴雨來襲,災區156個聚落將有110個處在危險邊緣。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表示,台灣雖然是危險島,但並非所有地方都不能居住,只要能詳細掌握斷層跟地層破碎情形,即便是山區,也可在相對安全地帶居住;不過,莫拉克風災後,旗山、荖濃、曾文與阿里山溪嚴重受創,未來5年,嘉義以南地區風險很大。


「避災比重建重要!」台大土木系水利組教授李鴻源估計,未來10年南部都得面對颱風、豪雨、土石流。雖然重建編了許多預算,但除石門水庫集水區外,政府對河川流域並無詳細基本資料,即使是水利專家,也不敢對淡水河以外開藥方。


但預算還是編了去重建,沒人敢說『這沒有用!』」立委田秋堇指出,曾文水庫蓄水量只剩37%、烏山頭水庫剩48%,每年為水庫清淤花了相當多的錢,卻無法解決問題。李鴻源認為,莫拉克風災對水資源的衝擊凸顯「耗水工業還要不要繼續開發」的問題。


他以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為例,因工程體受創嚴重,進水口淤積很高,水利署應先把隧道體撐起,否則會有二度災害,但是否要繼續興建,必得考量環境衝擊與地貌改變問題。


汛期即將來臨,學者建議,從國土脆弱程度來看,避災避險將比重建更優先。政府應有魄力減少多災的山地開發,開發與修復的代價要一併考量,其中鼓勵植林不如鼓勵山林休耕,將山河還給自然,調適人的行為,才可能與自然共存。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半世紀前的3月10日,數以萬計的圖博人走上街頭,要求中國將軍隊撤出西藏,眾多人民因抗爭而死傷。51年來,達賴喇嘛與12萬名圖博人流亡世界各地。隨著世代傳承,這群圖博人心中唯一不變的信念是:回到自己最初的家。


圖博抗暴時,台灣社會仍處於封閉狀態。隨著人權運動逐漸覺醒,在台灣圖博之友會推動下,達賴喇嘛年輕時期寫下的自傳《我的土地,我的人民》首度於華人地區出版,讓更多人藉由文字穿越時空,認識當年發生的人權悲劇。


台灣圖博之友會會長周美里在序中開門見山寫道:「西藏人的宗教及政治領袖達賴喇嘛不住在西藏,這個不正常的事實,今日卻變得很自然!50多年來有多少知道,為什麼達賴喇嘛不能回去自己的家鄉?」


檢視半世紀前的那段歷史,周美里表示,中國政府曾經多次承諾不會將共產改革加諸於西藏地區,並於1951年與西藏簽訂《十七點和平協議》。比照如今,這項「圖博版」的一國兩制政策卻形同廢紙,換來大量的軍隊進駐西藏、圖博人民流離失所。


以圖博歷史作為借鏡,周美里質問,台灣政府近年與大陸展開兩岸和平協議,就算簽訂協議,和平之路可行嗎?台灣圖博之友會副會長引述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話語:「只要仍然有人被奴役,我們就不算自由。」呼籲台灣人民應該站在當事人立場,看待強權與弱勢之間不公平對待的境遇。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表示,中國政府不斷向外界宣告中國在西藏地區興建現代化建設,境內藏民對現況滿足。西藏流亡政府要求對此展開調查,一旦所言屬實,流亡政府就不需存在。


周美里表示,中國政府刻意製造漢藏對立,抨擊達賴喇嘛在背後煽動抗議。反觀達賴喇嘛10日於週年紀念會發言稿中重申:西藏流亡政府只求境內藏人獲得名副其實的自治,一旦西藏問題解決,包含他在內的流亡組織官員不再擔任任何政治職位,顯示和平理性的氣度。


台灣人權促進協會秘書長蔡季勳表示,人權作為普世價值,西藏人民無法自由發聲,活在自由土地上的台灣人民,應該把聲音借給這些不自由的朋友,幫助他們把聲音擴大到全世界。周美里呼籲,今日西藏議題躍升國際舞台,西藏人民的苦難卻仍看不見盡頭,期待透過書籍的出版,讓人類史上這一段遭受壓迫、侵略的歷史不被遺忘。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記者游婉琪專題報導】

政府提撥115億經費,補助企業聘請大專畢業實習生,媒合成功的實習生每月可領薪水2萬2。此舉引起外界質疑政府企業交相賊,以實習為名,破壞大專畢業生的起薪行情。一年為限的實習方案,將來是否可能續聘,是許多實習生心中的大問號。


實習薪資壓低水平
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實習方案補助月薪2萬2,與近年職場新鮮人平均起薪2萬5相比,外界質實習薪資有壓低社會新鮮人薪資水平之虞,企業紛紛跟進,調降大專畢業生起薪,引發民眾不滿。


勞動九五聯盟執委劉侑學表示,政府為讓大專生畢業後「馬上上工」降低失業率,政策推動有如趕鴨子上架,缺乏審慎考量。他表示,實習生領取微薄薪水,還得為了爭取留任機會配合雇主無理要求,教育部卻無力把關。


在低廉的薪資結構下,多數實習生坦承都有騎驢找馬的心態,一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就選擇跳槽離職。劉侑學批評,政策推動過程耗費大量人力成本,只為滿足政府短視近利。政策如果年年推動,企業只會每年淘汰舊有實習生,重新招聘新的實習勞動力,長期下來,根本無助於改善失業率。


企業加碼招聘人才
1111人力銀行公關副理林賢雅建議,政府訂定2萬2薪資是最低標準,企業應就不同職缺工作性質加碼,達到業界行情,才能招聘到素質好、意願高的實習生,否則只是浪費人力培訓成本。


林賢雅表示,同一間公司不同職缺本來就會因為工作性質、工作時數而有薪資結構差異。她舉例,櫃台行政人員與行銷公關專員在就業市場上所需門檻與相對薪資大有不同,但若企業同樣支付實習生2萬2薪水,難免破壞原有行情。


實習方案推動約半年,根據教育部登記資料顯示,目前已有7千名實習生提前解約。劉侑學預估,隨著年後大量職缺釋出,實習解約率還會持續增加。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危機中,企業對實習生的需求逆勢上揚了10%,許多父母為了協助孩子取得實習經驗,甚至不惜出錢「購買」實習機會。在德、法等勞動保護較完善、解雇規定較嚴苛且聘用成本高的國家,實習生則給予雇主不正式聘用年輕員工的藉口。瑞士調查顯示,有75%有實習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要在畢業5年後才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低薪勞工用完就丟
劉侑學指出,根據歐美國家實習制度及國內產學合作經驗,實習方案的推動,只是政府送給企業的「一份大禮」。青年人只能以實習身分工作、成為免費可拋的勞動力,加劇就業不穩定的現象。


比照勞動保護相對完善歐美國家,職場實習十幾年來從不成文的規定逐漸演變為「學經驗的必經之路」,對勞動市場產生惡性影響。劉侑學表示,對解雇限制遠不如歐美嚴格的台灣,一旦政府願意掏錢為企業負擔「實習生」的勞力成本,等於鼓勵雇主變相裁員、逼退年長的員工,以換取更多免費的替代勞動力,在勞動市場上產生排擠效應。


教育部技職司專委章忠信回應,實習方案不單只為降低失業率,促進產學合作也是推動主因。他比喻,工廠生產產品就是要為了能賣出去,學校本該關心學生未來出路。學生畢業如果「銷路不好」,學校應回過頭檢討課程設計。


產學合作增進就業
實習方案利用政府預算讓企業進用大專畢業生,降低企業用人成本,難免出現「不拿白不拿」心態。章忠信對此樂觀表示,學校在與企業接洽過程中,可藉此取得企業資源,增進雙方合作機會,讓學生所學不與產業脫節。企業在申請時如有承諾一年後留用實習生,教育部也會給予較多名額。


章忠信表示,學生透過實習方案進入職場,最佳情況就是表現好被留用,但若沒有被留用,至少也有一年工作經驗。


他舉例,某國際知名企業,因工作性質從來不用新鮮人,必須要4、5年以上經驗。因為有政府補助,該企業申請40個名額讓各校學生申請。


訪視結果發現,40名實習生對工作環境感到滿意,更主動補習增強語文及電腦能力,補足原先在校所學不足之處。企業看到新鮮人的上進心,評估過去堅持不錄用新鮮人原則是否合宜。企業也表示,即使一年後不續聘這些實習生,也會轉介他們至公司上下游相關企業。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游婉琪專題報導】

轉眼又到畢業季,社會新鮮人擔心「畢業即失業」,更擔心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卻只有22K的薪水!


為促進青年勞動人口就業能力,政府去年起推動「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實習方案」,每月補助企業每名媒合成功的實習生2萬2千元薪資,實習期限一年。方案推動超過半年,已有超過7千名實習生解約。根據人力銀行調查結果發現,5成2實習生認為實習方案效果不彰,政府要負最大責任。


願景太美好 實際有落差
國立大學應屆畢業生瑜瑜(化名),提早一學期畢業後,在師長介紹下進入台北某科技公司上班。家住桃園的瑜瑜,2萬2薪水無法支付在外租屋與生活所需,她每天得花費3個小時通勤上班。


瑜瑜表示,當初面試時對方「把話講得超好聽」,承諾瑜瑜在公司裡,可以接觸科技新產品、學習網頁設計,讓剛出社會且擔心工作難找的瑜瑜對工作充滿熱忱與憧憬。


上班後,瑜瑜很快發現,公司剛成立,不僅沒有任何實習制度,每個員工手邊已經有忙不完的業務,根本沒空理會實習生。同樣的問題,如果不清楚想問第二次,只會換來對方「妳怎麼什麼都不懂?」的回應。


瑜瑜利用閒暇買書自學,和另一名實習生研究如何架設網頁。但公司主管和正職員工對實習生的漠視態度,讓瑜瑜無法忍受,便離職準備公務人員考試。


瑜瑜表示,公司生產的產品牽扯太多專業技術背景,不是樣樣都可自學,當她遇到問題時,卻無法得到協助,長期下來,連主管都暗示她離開公司,到別處發展。


無獨有偶,瑜瑜的雙胞胎妹妹佳佳(化名),畢業後透過實習方案很快找到工作。因為有了姊姊的前車之鑑,佳佳選擇了一份和自己大學所學相關職位,進入幼兒教材出版公司。


同樣情節再次上演。佳佳面試時,公司誇口承諾會將她培訓成幼兒講師,實際上工後,佳佳比姊姊需要花更多時間通勤,卻覺得自己像「接電話小妹」。原先鼓勵女兒,不論薪水如何,有學到東西最重要的媽媽,開始對政府釋出大量職缺,提供企業招聘新鮮人的實習方案感到質疑。


姊妹倆的母親表示,年輕人並非都喜歡輕鬆又有錢拿的工作,看著兩個女兒從畢業後找到工作的興奮,到後來學習意圖被抹煞。上班找不到事做,只能發呆、上網。她批評,政府出錢提供畢業生工作機會,企業卻沒有制定完善的培訓措施回應,造成雙方白白浪費一年。


主動爭取應有的權益
教育部技職司專委章忠信表示,針對媒合成功的企業,教育部會要求按月填寫實習生考核表;實習生也會透過問卷反應實習現況。各校專員會不定期至企業訪視,輔導實習狀況不佳學生。


媒合成功時,企業會與實習生簽訂契約,契約內容若有變動,企業應主動向實習生溝通,解釋變動原因。若企業沒有事先協調,實習員有資格轉介其他企業,教育部也會視問題情況凍結企業進用實習生的權利。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辛炳隆表示,年輕人有學習動機很好,但應爭取法定權益,別讓自己被企業剝削。辛炳隆鼓勵,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實習生與其長久閒置在輕鬆的崗位上降低就業能力,不如趁年輕接受更多磨練。


「我覺得在這裡就像是真的在工作!」政大新聞系應屆畢業生秦于婷表示。目前任職電視台記者的她,從前兩個月開始在實習單位安排之下,接受剪輯軟體、文稿寫作等培訓課程,經過大量的實做練習。半年後的現在,包含秦于婷在內共6名實習生已轉為正式員工,並可選擇繼續和公司簽約兩年。


秦于婷表示,以實習生身份進入電視台,讓她從頭學習,相較從其他電視台轉來的記者,主管對實習生擁有較多包容心。即使薪水不高、工作時間長,秦于婷認為,只要把這一年當作在學校上課,不用繳學費還有薪水可拿,心態就會比較平衡。


好制度留住好人才
透過實習方案申請11名實習生的名生旅行社,實習生到職後的前半個月,每天上午必須參加半天培訓課程,下午則進行實戰演練。副總經理李安國表示,實習生並非皆畢業於旅遊相關科系,安排一名正職業務搭配一名實習生接洽客戶,實習生遇到問題時可以馬上問。一個月後實習生也可比照正式員工,除基本薪資外,最高可領5萬元績效獎金。


李安國表示,中間雖有2名實習生因不適任解約離職,但其餘9名實習生只要一年後有意願留任,旅行社承諾全數轉為正職。他表示,比起重新徵才面試不知道實際表現如何的求職者,實習生在公司受過一年訓練,主管能確實掌握個人表現。


企業培訓新人不易
李安國指出,企業培訓新人不易,尤其是流動率大的行業,往往好不容易培訓新人,會因追求更高薪資跳槽,枉費企業培訓的成本。他坦承,經濟不景氣情況下企業能省則省,政府付錢「不拿白不拿」。


秦于婷表示,撇開薪資不談,某些行業確實需要實習制度,否則學生在校所學難以滿足職場所需。瑜瑜媽媽則認為,企業不應只貪圖一年免費勞工,如果能建立完善的實習制度,一年後不怕實習生離職。


申請程序費時耗力
即使有了政府補助,李安國也抱怨,實習申請程序繁雜,企業沒有統一聯絡窗口,必須向各別學校接洽。在文件往返過程中,不同學校所要求的文件與流程也不同。申請成功後,來自不同學校的實習生,薪資發放時程也必須與校方配合,造成作業不便與人力浪費。


1111人力銀行統計發現,企業從開始申請到實習生報到,平均需花費46天時間,沒有統一窗口是耗時主因。對於遊戲規則如此複雜,李安國表示,畢竟錢是政府出的,企業申請程序受阻,也只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


公關總監何啟聖表示,企業實習方案立意良善,但主管機關經驗不足,造成企業與求職者怨聲載道。他指出,就曾有企業即使面試通過後,仍受限於校方規定的實習生報到日期,無法及時進用新人,導致人事任用緩不濟急的窘境。


公關副理林賢雅表示,現今職場競爭快速,各校作業標準不一,難免影響學生就業權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我朋友的爸爸是台灣人,去中國工作,媽媽是韓國人,他在中國出生。後來爸爸去世,媽媽帶著他回台灣,但是卻沒有辦法辦戶籍,為什麼這樣?」4日一場由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的「反思台灣移民政策與國族主義」講座上,同學提出這樣的疑問。


主講人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回應,雖然小孩的父親是台灣人,他擁有台灣國籍,但辦理戶籍時,必須由台灣國籍的雙親之一陪同證明,而小孩爸爸卻已過世,母親不是台灣人,辦不成戶籍。偏偏台灣許多社會福利和戶籍掛在一起,因為制度的缺失,衍伸出無戶籍國民的問題。


制度僵化隱含歧視
以大陸配偶為例,廖元豪指出,許多陸配在中國也許有小孩,法律規定12歲以下小孩可接到台灣,許多陸配等了8年,終於拿到台灣身分證,打算把自己12歲以下的小孩接來。但每年的人數有固定配額,不一定馬上能完成手續。在繁複的規定下,有個附註,這些等待8年終於拿到身分證的「原中國籍」的台灣人,必須再等5年,才能將小孩接來台灣。


8年等待身分證,5年等待可將小孩接來,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此刻的年紀已經超過法律規定的12歲。


照護基金誰受益?
廖元豪認為,行政機關常做出令人不解的規定,這些規定隱含了歧視,以陸配小孩來台為例,雖然法律沒有不讓他們來,實際上卻是「一個都進不來」。另方面,台灣的制度限制了擁有國民身分的移民應有的福利。


以外配而言,外配並非馬上得到國民身分,許多受家暴的外配無法訴訟、要求離婚,也沒法申請相關保護。雖然政府規劃了外配照護基金,廖元豪表示,這些基金也不是直接送到外配手上,而是經由相關的NGO以申請專案來使用,結果這筆基金真正照護到的,究竟是外配或是NGO?


「外配和移工,補足了台灣社會安全網不足的漏洞,卻往往被視為社會問題的來源。」廖元豪指出,移工也繳了保險基金,為政府增加稅收,但得到的不是福利,反而是許多騷擾和限制。


薪水被扣、護照被扣、被虐待、沒有保險、長期照護的移工沒有休假,這些原因導致移工想逃離雇主,可是逃了之後生病不敢看病,因為看病會被抓走、遭遣返。」廖元豪說,勞委會將逃跑移工的資料傳給各醫院,只要移工去看病就會經由通報而被抓走。雖然勞委會的用意是擔心這些成為非法移工的人,受到其他雇主虐待或恐嚇,但反而讓許多人生病不敢看醫生,連醫療權都沒有。


應破除身分封建迷思
廖元豪從前在美國讀書時,有一次帶女兒去看病,在醫療資料卡上有一個身分欄,上面的選項有本國國民、旅遊簽證、學生簽證……等,最後還有一欄「其它」,也就是沒有合法身分的人。身分欄下有一行小字,註明這份文件不會送到聯邦移民署。


廖元豪表示,許多現代國家,逐漸將「身分」和「權利」脫鉤,不會因身分而影響權利。封建制度和現代社會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從前是「身分」認定,而現在則是「契約」,經由契約行使權利義務,不因身分有所分別,廖元豪說,但是台灣社會仍以身分做為判定標準,邁向多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9日吐瓦魯訊,特約記者李春嬌報導

DSC_1956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日前(2月26日至3月1日)舉行一連四天的國王潮汐慶典(King Tides Festival),開幕典禮就在蘭儀大酒店,當地政要、台灣大使館、台灣技術團、遠從世界各國前來的媒體朋友們共襄盛舉,一邊吃著吐瓦魯當地食物:炸麵包果、生魚沙拉、椰汁料理、烤乳豬等,一邊欣賞吐瓦魯傳統舞蹈,在熱鬧的氛圍中展開了慶典。

所謂「大潮」(King Tides),通俗的說就是特別高的潮汐。此次是吐瓦魯第一次舉辦慶典,活動五花八門,有騎腳踏車比賽、划獨木舟比賽、傳統舞蹈表演、傳統手工編織、影片播放等。

在吐瓦魯,大潮往往讓民眾聯想到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居民Lise Suiola說,活動一方面慶祝吐瓦魯的存,也一方面提醒大家,全球暖化這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在吐瓦魯發生。居民Charles Safesa表示,大潮每年都會發生,這之間應該要做更多的事,並不全然贊成舉辦慶典活動,也或要觀察今年的活動成果來決定明年是否支持。

孩子們盡情在玩水。吐瓦魯地勢是由珊瑚礁岩組成,在2月27日午後下起滂沱大雨,吐瓦魯許多低窪地區,已分不清楚究竟是雨勢或是大潮而造成積水,隨處可見到吐瓦魯孩子在雨中嬉戲著,甚至是洗頭髮、洗澡。

在雨滴落下之處仔細觀察,會見到積水處不只有來自天上的雨水,其中還冒著許多泡泡──這些泡泡正是大潮的經典象徵,原來吐瓦魯的珊瑚礁地勢,在海水上升時,海水將孔隙中的空氣向上擠壓,就形成地面上看到的冒泡泡現象。

原來,親身見證後,才知道海水是一點一滴慢慢地從地下滲透上來,這種國土一點一滴受到大潮覆蓋、吞噬的感覺,讓初次認識的我不寒而慄。

樹都泡在水裡了,一旁是養豬戶,旁邊有小朋友在戲水。在大潮來時,筆者與Charles Safesa坐在一家民宅外,看著空地上開始滲出海水與冒泡泡,邊談論著大潮的問題,Charles Safesa說吐瓦魯人並不害怕大潮,因為這是每一年都會發生的正常、自然現象。

吐瓦魯面臨的情形,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氣候變遷研究者前來。在豔陽下,二星期前飛機緩緩抵達吐瓦魯,而當中有一位遠從荷蘭烏特列支大學來的女學生Marthe Kolman,隻身一人帶著一個大背包就前來吐瓦魯,預計停留三月以進行氣候變遷研究。

Marthe Kolman表示在進行訪談時,一般而言,吐瓦魯人對她提出的氣候變遷問題,多數吐瓦魯人很樂觀,不相信科學家說的島嶼會因海水上升而淹沒,他們相信聖經中上帝所允諾的「不會有洪水」,但還是會正視與嚴謹看待這問題。

不過,還是不少人相當關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海水上升等議題,Charles Safesa的眼神透露出憂心,他說我們可以去哪裡?目前只有紐西蘭一年接納75個家庭移民,剩下的還是繼續留在吐瓦魯,Charles Safesa沉重的表示,相當擔心吐瓦魯孩子們的未來,旁邊的孩子或許還不知道吐瓦魯將會發生的事,正盡情地在水中打滾著、躺在吊床上睡午覺,一切彷彿時間靜止,沒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海水上升等惱人的問題,孩子們展開笑顏,享受當下的快樂。

【註】2/28當天清晨,因為南美智利發生8.8級地震,而南太平洋許多島國都發佈海嘯警報,筆者等人被通知有海嘯警報,應盡速撤離宿舍,到政府大樓避難,而後吐瓦魯農業局長Itaia Lausaveve表示當天海嘯警報與大潮同一天,確實會讓人感到緊張,但是海嘯發佈時,是潮汐的最低點,也所幸沒有因為海嘯和大潮而造成遺憾的事情發生。

※ 本文作者同時為國合會長期志工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編譯成怡夏綜合報導】

地球暖化的趨勢加上天災頻仍,許多人開始思考:如何行動才能對地球更友善?該怎麼開始第一步?

聚在維吉尼亞州某郊區社區的一個典型家庭的餐桌旁,一群人正談論著他們為了維持永續生活,在生活型態上所做的改變。財務規劃師諾蘭 史朵克斯從去年7月就戒吃牛肉。擔任教師的安琪拉 烏須也試著少吃肉,並且意外發現「我一點也不會想念吃肉的日子。」

改變生活 一點也不麻煩

參議院職員伊撒 阿金幫家裡換了個數位恆溫器,結果發現用電量少了一半,他的太太瑪雅也補充「這樣的改變不會造成家庭負擔。」一位穿著紫色套裝、戴著時尚眼鏡的女性聆聽著他們因為環境所進行的改變,並微笑說,「每一天都必須做出選擇,我們不能過完美的生活,卻可以做許多的事情來幫助環境。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這位女性是瑞典副總理奧勒夫松女士,在去年11月到訪美國期間,她拜會了在瑞典贊助的環境團體,這個團體專門教導人們如何降低其碳足跡。

去年7月1日,華盛頓大都會地區的4個家庭被指派為「氣候領航員」,著手進行了為期7個月的計畫。其中兩個家庭是家有孩子的夫妻檔,一個家庭是沒有孩子的夫妻,還有一名單身女性。他們第一項任務是,檢視生活的4個面向:食物、閒暇時間、能源和旅遊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駐華盛頓的瑞典大使館啟動了這項計畫,這個計畫背後的推動力量來自瑞典南方的卡瑪市。卡瑪市位於提倡「2030年完全不使用生化燃料」的區域當中,那裡的政府官員於2007年和12個瑞典家庭,推動了一個類似卻更為嚴格的計畫。

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在瑞典是首要議題,在強調要讓這個議題和該計畫雙贏的情況下,卡瑪市建議其大使,在美國以較小的規模複製該計畫。瑞典大使拉斯 陸茲表示,談論國際協商和氣候變遷是一回事,然而,落實在每個人身上,並由4個家庭開始讓人明瞭這是可行的,又是另一回事了。

參與這項計畫的家庭在計劃開始前就認識彼此。阿金女士和烏須女士在維吉尼亞國會學校擔任二年級教師,其他兩個家庭是他們班上學生家庭。大家都對永續經營的生活方式很感興趣。

雖然這項計畫不要求參與者丟棄他們的汽車鑰匙,或是6個月不准逛街購物,但他們得對生活的許多層面重新思考。他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購物的次數有多頻繁、是否需要每次出門都要開車。

肉類食品最衝擊環境

該計畫強調人類對環境的最大衝擊來自食物和交通上,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吃更少肉。他們發現,比起魚類或家禽類,對環境衝擊更大的是牛肉。「我們學習到要吃食物鏈中較低階的東西」阿金先生說:「我們找到了當地出產的乳製品、起司和雞蛋。當我們開始吃起更新鮮的食物後,就會發現,要回到過去的生活很困難。」

一個須重新評估的領域是用電和用熱的問題。烏須說:「我們開始懂得將電熱氣降低溫度,多穿一點衣服,這真的很棒。」小小的改變帶來了雙重好處:對環境好,他們也省下了不少錢。

減碳不昂貴 反而更省錢

一開始,某些氣候領航員懷疑降低碳足跡是不是得付出昂貴的代價。「我有點緊張,擔心會不會讓我花更多錢,因為我沒有錢。」烏須說:「結果它幫我省了錢,我們的帳單費用降低了。」阿金夫婦同意她的說法。「這個可規劃的恆溫器幫我們省下一大筆錢。」阿金女士說:「即使我們請人配送乳製品到家裡,費用還是比到一般商店購買食品更便宜。」

沒有人像史朵克斯那樣面對挑戰,史朵克斯說他只需要計畫給他的衝力,去超越基本規則並有方法地檢驗他家的能源消耗問題。「我必須相信開始過綠色生活,是比做資源回收和換日光燈更進一步的事情。

身為與奧勒夫松女士會面的屋主,史朵克斯說:「所有進行了測量的東西都完成了。」這個計畫給了他一個開始測量每一樣東西的理由,包括瓦斯和電費帳單,以及家人每週扔掉的垃圾總量。

他和家人做了許多重大的改變:更換家中一半的窗戶;將熱水器的溫度調低;降低家中垃圾量至一半;他們還改變了他們洗碗機和洗衣房的設置。史朵克斯研究了再生能源來源,決定投資一個地熱幫浦,這個幫浦利用地球穩定的溫度對建築物進行加熱或降溫。他發現安裝這個地熱系統非常棒,因為這項裝置還幫他賺到30%的稅抵免額。雖然地熱裝置的價格不便宜,大約是美金3萬元左右,不過它會在7年後打平並回收。

不過,並非所有替代能源系統都可以省錢。家庭中超過一半的能源用量都多少與加熱和降溫有關。儘管史朵克斯這麼努力,不過,這些美國家庭在他們生活上進行的改變,與瑞典幾年前達成的一些成果相較還是相形失色。這個卡瑪市團體的成員必須對他們每項購買所造成的石化燃料進行量化,甚至還被要求檢驗他們對於時間的運用,以評估社交活動是否會導致不節能,或做出對環境有害的決定。

瑞典降低對於環境衝擊的能力更勝於美國人,可追溯到文化差異上。烏須和阿金女士去年暑假到卡瑪市參訪時,就見證到瑞典人更在意成為環境好管家的態度。「他們的資源回收桶到處都是,而一般人都會做些有助環境的小事。」阿金回憶說。「人們更常騎腳踏車和步行,城市也有全然不同的構造。他們對於汽車沒有這麼依賴。」烏須說,在瑞典觀察到一種社區精神,每個人都在做對環境有益處的事情,整體的成效斐然。

阿金先生認為,人們想要便利,不一定是對後代好。但是當東西變得很貴時,他們就願意做了。

專家也評估,像這樣的計畫是否有價值。關懷科學家聯盟的資深能源分析家約翰 羅傑斯支持氣候領航員的行動,因為他挑戰人們改變行為。他說,小的改變會有很大的不同,一旦把這些小小的改變總和起來,就是很真實的衝擊。

永續觀念變常規才走得遠

何把注意力放在更永續經營的生活上的努力,都是有好處的。」負責世界展望研究院年度報告「世界狀況」(檢驗西方文化對環境的衝擊)的艾力克 阿撒朵立恩說,這樣的努力有助於讓人們接觸新觀念,並讓這些行為變成常規。只是,個人行為做了小小的改變還不足以終止氣候變化,需要的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整體改變,必須改變文化並大幅減少消費

計畫終將結束,氣候領航員可能會停止團體聚會,但他們都願意將永續經營的生活型態延續下去。他們說,這個計畫給了他們某些持續性的東西,那就是綠色生活不見得是艱鉅任務的覺醒。阿金先生說:「我們現在知道,不用改變整個生活型態,我們可以做小小的改變,一點一點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然政府要改善人口販運,但是最後總是在程序上空轉,或只是「抓小放大」,真正有販運行為的大仲介還是沒事。7日由移民∕住人權修法聯盟與法律扶助基金會舉辦的「台灣勞動法律實務與人口販運」座談會上,一位實際執行《人口販運防治法》的基層員警反映了真實的狀況。

該名員警表示,雖然已有人口販運防治法,實際執行上卻有很多困難。例如地方政府的做法不同,缺乏標準作業流程和認定標準,加上許多明顯違法的案件到了地方政府手上時,地方政府迫於民意代表、仲介或雇主的壓力,最後都不裁罰,實際執行的員警也覺得很無力。

人口販運防制契機

2005年,高雄捷運發生泰國移工大規模抗暴運動,起因於苛扣工資、伙食不佳、宿舍品質不良等多重因素,1,728名移工集體抗爭17小時,泰國政府稱「這是泰國提供台勞工20年來最嚴重事件」,半年後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05年世界人權報告台灣篇中,還以將近一半的篇幅陳述高捷泰勞受虐事件。高捷事件讓政府開始重視移工問題,民間團體也藉此事件,推動人口販運防治法,企圖改善移工的勞動條件。

座談會上,勞委會職訓局外勞聘僱管理組組長蔡孟良表示,有了這部法之後,仲介或雇主只要有不當債務約束、扣留重要文件、以脅迫方式或要求超時勞動等行為,都算是販運人口,可能構成犯罪。為了保障移工權益,一旦發現是人口販運的受害者,將會交由安置,安置期間若有工作意願,也會幫忙安排新工作。蔡孟良說,「不知道為什麼,明明已經是在保護底下的安置行為,卻還是有移工跑掉?」一切看起來美好的條文下,在執行面上卻充滿死角。

受害者難以認定

南洋姊妹會主任吳佳臻表示,許多的「疑似」受害者需要經過鑑定才能確認,這段期間會先被安置,但是鑑別時間相當長,還不一定能被認定為受害者,加上移工通常都背負著龐大債務,想要趕快去工作,結果跑去找工作,變成逃逸外勞。

另外,大多的移工都簽有自願書,自願放棄某些權益,雖然那個自願書本身沒什麼意義,因為如果不簽可能就不能來台工作,但勞委會認定移工簽了,就是自願。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廖元豪表示,勞委會一再強調,只要受到虐待或壓迫都可以進行申訴,但移工需要一份工作,在這種情境下怎麼可能去申訴

2009年警察機關查緝的勞動力剝削案件只有46件,廖元豪認為,這個數字比進行移工活動的地方團體認知的少太多,一部分原因來自勞委會對所謂的人口販運的認定「太保守」,例如只要工廠一天有一段時間讓移工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就不算限制自由。

移工只能忍耐?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夏曉鵑指出,許多移工在NGO的鼓勵下向勞委會申訴,得到的回應居然是「雇主扣你錢,你就不要給他啊」,或當移工告訴勞委會他們常常被打時,勞委會只勸他「多忍耐一點」。這種申訴有名無實。台灣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李麗華也認為,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訓練有待加強。

面對法令執行上的問題,吳佳臻認為,移工制度本身就有很大問題,他希望人口販運防制法的出現能夠改善勞力剝削狀態,讓移工有比較好的勞動環境,法令絕對有辦法執行,重點在於執行者願不願意貫徹。蔡孟良則認為,由於法令去年才開始實施,許多人員還在累積實務經驗,未來還有改善空間。全球化勞動力流動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如何讓這些跨海討生活的移工,享有正常的工作條件,對政府將是一大考驗。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