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移工也是人 法律應保障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正義,不像移民者那般容易跨越國界。」移民、移工、人口販運被害人隨著全球化流動至世界各地,部分遭遇剝削、虐待問題,急需法律協助。但以引進大量移工的台灣來說,許多制度仍待補強。
暴動並非一天養成
上周六開始,法律扶助基金會舉辦3天國際研討會,特別針對外國人權與法律扶助進行探討。輔仁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吳豪人指出,法扶在台灣長期協助不同個案,如2005年高雄捷運泰籍移工抗暴事件、日前揭露越籍移工遭養護院剝削事件,這樣的協助對長期忽視外國人權的台灣社會極有意義。但吳豪人也表示,雖法扶積極介入各項外國人權事件,仍有許多困境。
吳豪人認為,高捷泰籍移工抗暴事件在台灣不是首例,2006年台塑也發生移工剝削案、2008年爆發持志集團引進印尼籍監護工勞力剝削案、2006年還有一樁仲介公司引進越南籍移工的性侵案。
吳豪人以高捷泰籍移工抗暴事件為例,事件發生時,所有媒體都以「暴動」形容事件,當他到當地調查時,「我終於知道什麼是集中營!」吳豪人表示,當時管理這批移工的華磐公司的管理制度,完全侵犯人權,「要是台灣人,恐怕一天都受不了!」
「這些案例是極有代表性的案例。」吳豪人指出,高捷泰籍移工事件反映勞動人口全球性流動後衍生的人口販運問題,更直指資本結合媒體創造出的「外國人=卑劣人種=犯罪者」的假象。
吳豪人說,雖自高捷泰籍移工抗暴事件後,法扶更積極接觸潛在的需要法律扶助對象,主動承辦重大集體案件、建立國內、國際政府機關與社團的合作,但困難在於制度不足。
通譯不足 溝通困難
台灣現有移工以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等國家為大宗,面對這麼多國籍的潛在法律需求申請人,吳豪人認為首要之務是要建立「通譯人才資料庫」。吳豪人表示,台灣目前通譯質量不足,官方通譯人才也不完整,造成律師辦案困難;雖法扶已蒐集通譯名單及資訊提供給律師,但依然過少。
其次是弱勢非本國籍人士接觸法扶資訊有困難。其中外籍看護工最困難。吳豪人表示,外籍看護工有語言限制,又因工作性質可能被限制活動,取得法扶資訊相對困難。如日前法扶揭露的越籍移工遭養護機構剝削一事,越籍移工根本不知如何求助,直到透過為移民、移工服務的《越南四方報》才輾轉獲得協助。
此外,司法官和社會大眾對這些外國人面臨問題有許多誤解。吳豪人說,移工來台幾乎都背負龐大貸款,部分不肖台灣仲介巧立名目向勞工收取高額仲介費,甚至有人蛇集團欺騙移工的手法,但因法官不了解,反導致加害人未受制裁。而了解這些議題的律師更少之又少。
仲介剝削 巧立名目
吳豪人認為,法律扶助的需求,反映移工遭遇的問題未獲改善,其中仲介剝削等問題不斷造成移工逃跑。仲介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20年來台灣整體移工政策仍以控制的思維在對待移工。
吳豪人說,政府已有法令規範仲介可在勞動市場中依官方所訂法規收取仲介費,但巧立名目所在多有,仲介制度絕對是造成外籍移工遭受不利對待與剝削的結構性因素。
吳豪人呼籲,台灣的勞工仲介制度不當,也無難民相關規定,法律扶助法中,扶助外國人的範圍顯然不夠廣,這使得法扶即使介入協助受害的外國人,也難獲得移民署、外事警察、勞工機關、法院或雇主的有效配合。呼籲台灣立法機關能更全面的協助外國人,盡快改善不當制度,才能避免侵害人權事件不斷發生。
- Nov 04 Wed 2009 09:38
外籍移工也是人 法律應保障
- Nov 03 Tue 2009 16:52
避免隨身碟中毒
- Nov 03 Tue 2009 09:47
蒲公英親子圖書館 實現公民社會的夢想 *1104教材
Dandelion Family Library Fulfilling a Dream of a Civil Society | |
【Text by Yu-Chun Lin Photos by Jhuo-Min, Yi-Fong Wang】 | |
With the opening of Dandelion Family Library in Funan Village of Lingya District, in February 2009, a trend of children's reading has quietly started in the community. The Library is located on the third floor of the Funan Village Activity Centre. The opening of this library space is the first step taken by the Dandelion Organization of Storytelling as Literacy Advocacy (DOSLA). DOSLA was established in August 2008 and opened a library within half a year's time due to its group of perseverant and devoted volunteers. They began from scratch by themselves from the location hunting to the setting up of the library to the DIY decoration of the space. Chairman Yi Feng Wang says that reading is a way of educating. The members of this organization share a dream: to allow children to form a habit of thinking through reading stories and to learn to be tolerant of others opinions through sharing and discussion after reading,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quality of democracy. Wang says that this is also the belief of DOSLA.
DOSLA does not have extensive funding, but it has many passionate and talented members to support it. Wang says the process of location hunting was not an easy journey. The members did not find their ideal place, but found the Funan Village Activity Centre. At first, the head of Funan Village tried to dissuade the organization from stationing there. This is because Funan Village is kind of an old tribe, with the ratio of grand-families and foreign spouses so high that it might be difficult to promote reading habits 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the reason mentioned above has become the motivation and has strengthened the determination of DOSLA. They feel that the children of this area are in desperate need of a library and opportunities to read. Through a lengthy negotiation, the activity centre agreed to lend its unused snooker room on the third floor to DOSLA to set up a library. The opening day of the library attracted more than a hundred community members and the age range was from children of less than one year old to a grandma in her nineties. The completion of the library has demonstrated the strong power of the private sector. Apart from the D.I.Y. handy work of its volunteers, all the equipment including furniture, book shelves, and electronic swipes for the books have been generously sponsored by local communities and enterprises. Wang points out that because DOSLA does not pay the volunteers, the cost of the library only has to cover the utility costs,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book purchases. Therefore, it only takes a hundred members and a budget of NTD150,000 per year to run the library. However, DOSLA insists on not fundraising. They prefer the support comes from its members- there is a NTD300 joining fee and annual membership fee of NTD1200. The membership fee covers the whole family, who can use and borrow any books from the library. To encourage the reading habits of the villagers, as long as one's residence is registered in Funan Village, he/she can become a member free of charge if he/she attends one session of storytelling or discussion in the library. The library currently has a collection of three thousand books. Many of them have been bought by members at their own cost. Apart from providing the lending service, the library holds free sessions of storytelling, reading of children's and young adult fictions from Monday to Saturday, with a monthly theme. The books in the library are not categorized in the same way as normal libraries. The books are categorized into sections that are easy fo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such as baby and toddler books,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young adult literature, art collection, and others. DOSLA plans to open 3 more libraries in Kaohsiung City in the future. The goal of DOSLA is to encourage the reading habits of citizen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Dandelion Family Library: 3F, No.60, Lane 353, Fude 3rd Road, Lingya District, Kaohsiung City. |
|
蒲公英親子圖書館 實現公民社會的夢想 | |
【文/凌卓民.攝影/王怡鳳、凌卓民】 | |
2009年2月22日,蒲公英親子圖書館在苓雅區福南里正式開館,而一股兒童閱讀風氣,也悄悄的在鄰里間蔓延開來。
圖書館座落在福南里活動中心三樓,這座實體圖書館是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的第一步,協會成立於2008年8月,短短半年的時間,實體圖書館便宣告開館,靠的就是一群不屈不撓的無給職志工,從尋找服務據點、開設圖書館到DIY簡單裝修,樣樣自己來。協會成員有個遠大的夢想,總幹事王怡鳳說,閱讀是教育的一種途徑,透過故事閱讀,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經由閱讀後的分享及討論,讓孩子學習包容其他人的想法,提早養成民主素養。王怡鳳笑說,這個願景是協會堅信的理念。 協會並沒有太多的經費,但卻擁有非常多的熱情與專業,王怡鳳說尋找館址過程是一波三折,一直到找到福南里活動中心,協會成員才遇到理想的窩。當初找到這個地方時,里長曾勸說協會不要進駐此地,因為福南里算是舊部落,隔代教養與外籍配偶的比例相當高,擔心推廣閱讀不易,但這卻加深了協會進駐此地的決心,協會深覺這個地區的小朋友更需要有圖書館,更需那份閱讀的機會。歷經勸說後,活動中心將三樓閒置的撞球間撥讓給協會開設圖書館,開幕那一天,來了100多位社區居民,從90多歲的老阿嬤到不滿1歲的小小孩都有。 蒲公英圖書館的落成展現了強大的民間自發力量,包含內部志工的親力親為,甚至家具、書櫃、圖書電子條碼等,都來自於社會與企業的慷慨解囊。 王怡鳳表示,其實要維持這個圖書館的運作,只需要100位的會員,一年15 萬的經費,因為志工都是無給職,所需的花費多是水電、修繕、設備維護與購買圖書,但是他們堅持不募款,要支持蒲公英的方式,就是加入會員,繳交入會費300元及常年費1200元,一人辦證全家都能使用,借閱館內各式圖書。為了加深里民閱讀習慣,只要是設籍福南里,來館內聽一次故事或是座談,就能免費成為會員。 目前圖書館已經收集約三千冊的圖書,許多都是協會成員自掏腰包所購買,圖書館除了有借閱服務外,每週一到週六,天天都會有免費故事閱讀活動,朗讀兒童文學及少年小說的服務,每個月還會設定主題圖書。圖書館內的圖書分類分成幼兒書、圖話書、兒童文學、青少年文學、藝術美學等,不以常見的圖書館分類方式,而以小朋友容易理解的方式做方類。 未來蒲公英預計在高雄市開設三個圖書館,經由點、線、面,深化民間閱讀風氣。 蒲公英親子圖書館館址: 高雄市苓雅區福德三路353巷60號3樓 |
- Nov 02 Mon 2009 15:18
[推薦書] 《羅伯特的三次復仇》
>>>「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你可以不要那樣!
教育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林文虎
小說通常都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小說必然反映了社會的真實現狀。幸好《羅伯特的三次復仇》只是一本小說,否則,羅伯特似的老師,和小說中的教育實況還真是悲慘哪!
小說通常也是社會現狀的縮影,羅伯特三次復仇的緣由和過程雖然誇張,卻好似放大鏡般地凸顯出中外皆然的教育困境——不適任教師的愛恨情仇。
談教育常常是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很難有真正的共識。幾乎每個人都能談教育,都能侃侃而談,也都有自己的主張!因為,儘管絕大多數的人沒當過校長、老師,沒搞過教育,但至少都當過家長或學生,談起教育彷彿都成了教育專家。可奇特的是,對「不適任教師」的厭惡竟成了極其少數的教育共識。但對理性的探討解決策略卻一樣毫無共識。從不適任老師的角度出發,去探討不適任教師的愛恨情仇尤其少見。本書有意無意間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思維方向。
故事中的主人翁羅伯特是一位老師,從家長和學生的眼光看來實在該算是一位不適任教師了。他不只連九九乘法表都不能背全,恐怕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都教人存疑,要這樣的老師教好書已不容易,要他擔負一個班級經營的重責大任更是難為。所以他不討學生喜歡,成為學生做弄的對象其來有自,說起來這些被羅伯特恨之入骨的調皮學生其實還真倒楣也很無辜呢!
「每個育嬰房中的娃兒」原來也都同樣靈巧可愛,「惡魔」必然都有形成惡魔的情境。陷入教學困境的羅伯特也有身不由己的形成背景。體型不是過度矮小就是過度巨大,發育極不協調的羅伯特因為畏縮的性格,誘發遭到霸凌的悲慘童年原就不足為奇。加上總是無法得到即時的支持與化解,種下他「悶」一輩子的「宅」生活,他之所以不適任的背後,確實也真有教人心酸的緣由!
可是用心的讀者也不禁要問:「羅伯特的教師培育過程,和官方提升現職教師能力的成長與支持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幾乎對老師毫無助益?」君不見,羅伯特報復學生的點子和精巧設計可比他的教學高明太多了!顯見其潛能肯定還是有的,只是未能得到適當的培養罷了!這不也是本地教育最教人心急的關鍵問題嗎?
至於書中復仇的三個故事「布魯事件」、「垃圾大進擊」、「姓氏的羞辱」作者為了本書的喜劇定位,而刻意誇張了情節,諸如:又大又髒的狗兒布魯,誇張地幾乎搗毀了一間三星級的餐廳,而且事後毫無賠償責任;吊著垃圾包的大吊車,竟然能神不知鬼不覺得順利突擊光天化日下的開幕茶會,事後也能完全規避調查和追究;一個行動遲緩的高齡老婦,不只能登高爬低,還能爬到演唱會場的空調出風口,想去遍灑小紙條等點子。莫說空調出風口通常到不了,大包包高高掛無人察覺等合理性的質疑,這些點子甚且會有「教壞小孩」的疑慮。但是「負面事件常常也能產生正面效果」。批判和質疑其實也是極佳的閱讀和思考能力的訓練,假如能藉此教孩子看待通俗喜劇的不合理與衝突特質,同時引領孩子提出質疑,更進一步學會合理的批判,閱讀成效或能更甚於「入情入理」的故事。
最後一則報復故事:「奧德蕾‧馬賽克毛毛」,羅伯特母子終於踩住下車停止報復。童年奧德蕾調皮搗蛋所犯下的錯誤,成年的奧德蕾真誠的道歉,似乎不是化解多年心結的關鍵。而是奧德蕾得到早衰症矮小孱弱的弟弟,這麼不幸的人所展現出來生命無常的特質,和他對姊姊真誠的關心與欣賞,激發羅伯特母子的柔軟心,這悲憫的柔軟心很快化解了所有怨恨。這樣的結局雖然挺「老套」的,也少了喜劇通常會有的強烈反差,卻多了人性的溫暖,作者跳脫喜劇的唐突,不再汲汲營營尋找讀者的笑聲,回到教育人該有的關懷天賦。羅伯特「不適任教師」的眼光一下子全轉了性,他眼中的惡魔一下子都成了「友好而真誠」的天使,不禁叫人想起「心淨則國土淨」的佛家名言。
原來解決不適任老師問題;輔導調皮搗蛋孩子的妙方都無需遠求,都在方寸之間而已!能將心比心的看到每一個人背後的愛恨情仇,看到每一件事情的事必有因,真實的看到「凡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然後一如書中所歌:「要行動,不能把腳永遠停留在同一隻木鞋上。」跳脫每個人原有刻板的應對方式,做了去,就改變了!
其實,這本書沒那麼嚴肅,對小讀者來說也無須那麼嚴肅。它可以一如作者所說的,是獻給孩子的喜劇,只要加上一點批判性。但是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嚴肅地讀,精采處或許多些!羅伯特的三次復仇
作者:尚‧克勞德‧穆萊瓦(Jean-Claude Mourleva)/譯者:梅思繁/出版社:小魯/出版日期:2009年11月1日/適讀年齡:10 歲以上/ISBN:978-986-211-129-1/頁數:192/開本:菊16開(14.8*20.9cm)/平裝
得獎紀錄:★法國團結獎/★比利時貝爾納‧維爾拉獎
內容簡介
從小就被同學欺負的羅伯特,由衷相信媽媽安慰他的話:「小孩都是魔鬼!」,為了報復小孩,他選擇擔任小學老師(以便任意體罰小孩)。但羅伯特沒想到,當他成為老師後,校園內已經禁止體罰了。羅伯特老師反而成為調皮學生捉弄的對象。羅伯特老師忍耐了三十七年後,在退休的那一天晚上,他列出教職生涯中讓他最痛恨的三個學生,開始準備他的復仇計畫……
內文試閱
3皮埃爾.依夫.勒康
羅伯特在帝樂小學三十七年的教師生涯中,皮埃爾.依夫.勒康是他最痛恨的小孩之一。皮埃爾.依夫.勒康是本地一家著名餐館老闆的獨生子。這個懶小孩每天來學校,似乎就是為了表現他的自命不凡。皮埃爾.依夫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公然鄙視教師這個職業,尤其看不起羅伯特。既然繼承爸爸的餐館和財富是必然的事,對他來說,學習歷史、拼寫和其他科目自然毫無意義。唯一讓他感興趣的是心算,也許是為將來當老闆算帳做準備。
因為這個「小狗屎」──羅伯特暗地裡這麼叫勒康,一九七六年四月十四日,羅伯特經歷了他職業生涯中最黑暗的一天。說實話,他從來也沒從這件事裡回過神來。
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小學老師們經常要接受教育局的督學們的抽查。督學們來聽課,隨後給被檢查的老師們一些建議,當然也給他們打分數。千萬不要以為老師們喜歡聽那些督學們的建議,相反的,他們害怕這些檢查,尤其怕得到一個壞分數。
羅伯特當時二十六歲,他已經教四年級五年了。星期二的時候,學校通知他,星期五會有人來聽他的課。他立即就緊張得臉上直冒痘痘,晚上睡覺的時候冷汗都溼透了床單。
「別太緊張。」羅伯特的爸爸咕噥著說。那年他還沒有去世。
「星期四我再幫你複習一下乘法表。」羅伯特的媽媽承諾。
於是,星期四早上,羅伯特和媽媽一起複習乘法表上七的部分,下午八,晚上九。羅伯特累得半死地閉上眼睛,卻怎麼也睡不著。
八點三十分,督學走進教師休息室,是位年輕的小姐。這位小姐有兩條美麗的長腿,穿著鮮紅色的緊身小套裝,看起來簡直像個空中小姐。羅伯特向來一見年輕的女人就緊張,狠狠地嚥了嚥口水。他倒希望來的是個老男人,那就不會像現在這麼不知所措了。
「史蒂芬妮,教育局督學。」她向羅伯特伸出自己柔軟的小手。「很高興認識您。」
「我也……是。」羅伯特被小姐的微笑弄得很窘迫,說話結結巴巴。
督學走進教師,自然而親切地對學生們說:
「大家放心,我只在這裡待一會兒,你們按照平時一樣上課就可以了。」
然後她優雅地搖擺著身體,走到教室最裡面為她事先準備好的椅子上坐下,從包裡拿出一個本子和一枝筆,然後向羅伯特示意可以開始上課了。
一直到課間休息,一切都還算正常。他給學生們做了聽寫,複習了時態。小孩們都做得不錯,連平時喜歡鬧事的勒康也表現得特別乖巧順從。
「實際上,勒康也不是真的那麼壞。」羅伯特想。「他也明白今天對我來說有決定性的意義。今天下午我會謝謝他……」
課間休息的時候,督學被請到教室休息室喝咖啡。羅伯特的同事們都有點羡慕地看著他,意思是說:「看,有個美女陪你!」羅伯特也覺得挺自豪,當他重新回到教室的時候,他甚至覺得對自己很有把握。
「接下來上數學!」他堅定地對學生們說。
形勢在十點四十分左右的時候急轉直下。坐在最後一排的皮埃爾.依夫.勒康高高地舉起了手。
「老師,七乘以九等於多少?」
勒康的眼睛裡閃著幸災樂禍的光芒,迫不及待地想看著自己的老師出醜。其他的小孩都想,勒康果真是膽大包天!
換了其他任何一個普通老師,這個問題一定在幾秒鐘之內就解決了:
「皮埃爾.依夫,如果你不知道七乘以九等於多少,說明你沒有好好複習功課。其他的小朋友,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一定會有個小孩舉起手大聲回答:
「老師,七乘以九等於六十三。」
然後大家進入到下一個問題。但是,羅伯特不是一個「普通」的老師。對他這個一百二十八公斤的大個子突然提出七乘以九等於多少這個問題,等於把一隻小老鼠放到大象的鼻子裡。起因雖小,反應絕對大。
「七乘九。」他結巴著。「七乘九等於……」
- Nov 02 Mon 2009 15:16
週日10點閱讀樂
>>>小魯邀請小朋友、大朋友一起來參加「週日10點閱讀樂」活動
由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臺北市立圖書館和小魯文化合辦的「週日10點閱讀樂」活動開跑囉!
親愛的小朋友和大朋友,星期天早上10點你們在做什麼呢?難道還在夢周公?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錯過由臺北教育大學的大哥哥、大姊姊為大家準備的精彩故事了;此外,小魯還捐出150本繪本提供給大哥哥、大姊姊帶來和大家共讀,一起度過週日早上的快樂閱讀時光喔!
10月25日星期日早上10:00~11:30,三位大姊姊在市圖總館為大家帶來了《綠池白鵝》這本書,還用氣球編成了兩隻白鵝,陪伴大家一起閱讀,結果引起大家爭相一睹氣球白鵝的風采。「週日10點閱讀樂」活動時間,人數有限,報名要快喔!
大安區
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小小世界外文圖書館多功能活動室)/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125號/電話:02-27552823/日期:2009年10月25日、11月8日、11月22日、12月6日、12月20日、2010年1月10日/時間:星期日早上10:00~11:30/人數:20人
中正區
地點: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2段265號/電話:02-2367-8734/日期:2009年10月18日、11月15日、11月29日、12月13日、12月27日、2010 年1月3日/時間:星期日早上10:00~11:30/人數:20人
- Nov 02 Mon 2009 15:09
石油收益不均 蘇丹南北互猜忌
石油收益不均 蘇丹南北互猜忌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為了分配石油利益,蘇丹政權和南蘇丹的半自治政府政府早自2003年便已簽訂一份協定,議訂要籌組聯合政府,並分享國家石油財富。但敵對已久的雙方還是對於每一邊該得多少錢、還有多少錢沒收到等話題爭吵許久。
外國開採誤差大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國際新聞部落格的報導,倫敦人權團體「全球見證」的一份報告指出,外國石油公司從蘇丹土地上究竟汲出多少石油,它們又和蘇丹政府呈報多少的開採量,這中間可能出現10%的誤差—價值大約6億美元(約新台幣195億元)。
這份報告發表的時間正好是在一個格外緊張的時間點,為了替可能於今年舉辦的議會選舉鋪路,蘇丹北方和南方種族團體之間的戰爭終於規模變小;然而達佛地區和蘇丹部分地區情勢都還不穩定。
「蘇丹石油產業和政府石油收益上出現了不一致的情形,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哈佛大學的蘇丹專家艾力克斯‧迪瓦爾說,「在產業鏈的每一步驟上面都有問題,引人疑竇。」
在某些方面,「全球見證」的報告單單只強化了北方喀土木政府和南方朱巴政府之間長久以來的彼此猜忌。在同意組建一個聯合政府並嘗試和解之前,這兩個政府已經打了20年的內戰,一路上死了數以百萬計的平民百姓。
像這樣一份報告不大可能點燃新的戰事,但是卻對這敵對兩方疏解緊張關係、建立必要的信任關係上毫無助益。
同時,蘇丹政府太過依賴中國的石油公司進行最大部份的鑽油工作,這讓所有南蘇丹人感到很不好受。
中國的石油公司通常是國營的,據聞,其公司沒有任何外部的審計員或是私人的股東,這樣一來,財務資訊的公開度相當低。
信任不足 兩方對罵
在馬森-狄克森線上的石油收益案例中,中國的石油公司沿著石油蘊藏量豐富的北蘇丹和南蘇丹邊界開採油礦,運作程序是,中國先汲取了它能汲取的量,並私自計算給喀土木政府所應付的權利金。然後喀土木方面再將比一半多一些的收益轉交給南方政府。當然,喀土木政府希望盡量少給,不會想多給。
只要一提到石油收益,蘇丹南部的政治人物通常會認為喀土木方面不值得信任,而對此大發牢騷。喀土木方面則以南方政府貪腐之惡名昭彰來做回應。
以南方為基地的蘇丹人民解放運動成員安潔莉娜‧泰妮,她也是蘇丹礦業與能源部第二把交椅。泰妮在接受訪問時,坦白地說,蘇丹政府其實根本不知道蘇丹石油產業生產有多少收益。
「我們有石油收益計算委員會,每個月,我們了解產量與銷售數字,並找出經手人物是誰,」她說。但是產量和銷售數字全都是由中國領導的國際石油財團大尼羅生產公司,直接給予礦業與能源部,沒有任何檢驗這些數字是否精確的方法。
「現在這些數字都是基於產量計算而來,然後再分給南北兩方。」她說,「這裡面沒有很多信任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聽到南蘇丹抱怨他們所應得到的部份。」
自2007年以來這樣的狀況就很少改變,一方面缺乏信任,另一方面缺乏全面的衝突,這兩部分都引人關切,但也是希望之所在。
- Nov 02 Mon 2009 15:07
中科開發環評 有條件通過
中科開發環評 有條件通過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歷經半年13次的密集審查,中科四期二林開發案於上周五環評大會確認「有條件通過」,因環保署認為中科光電廢水可以處理得「安全無虞」;不過,彰、雲兩縣民眾與環保團體痛批環署護航、環評已死,甚至有居民痛罵:「這是什麼閻羅王政府!要抓大家去死!」
廢水何去何從
中科四期開發後,將有大量廢水需要處理,中科管理局選定將廢水排入彰化舊濁水溪;因廢水中含有重金屬與有機化合物,引發民眾疑慮,經抗爭後中科又改稱要將廢水排入雲林濁水溪,也引起抗爭。
多達12次的專案小組審查過程中,專長研究養殖的學者指出「根本不可行」。學者拿著詳細的研究數據表示,目前彰化已有部分綠牡蠣,中科廢水一旦排放,綠牡蠣將變成「百分之百」。部分環評委員,尤其是專長為空氣污染的專案小組主席鄭福田認為「中科有能力將廢水污染處理得很低、不影響灌溉及養殖」。並在最後一次專案小組審查時做成「有條件通過結論」。
彰化區漁會理事長林濟民直指,中科是重大計畫,對可能受影響的居民都應開說明會,但中科沒辦過。林濟民說,若中科承諾一有污染就停工,他勉強接受,但中科沒有回應。
因為污染有疑慮、廢水爭議持續,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要為中科排除開發阻礙,兩次在中科開發案未審前表示:「不排濁水溪、舊濁水溪,排到兩河其中一河的河口潮間帶」及「拉到外海3公里」。其中「不排濁水溪、舊濁水溪,排到兩河其中一河的河口潮間帶」直接被環署在最後一次專案小組審查時列為結論,環團與民眾抗議「政治干預專業」。
不過,環評大會的結論回到原點,就是「排濁水溪或舊濁水溪都可以」,吳敦義的兩項建議列為「附帶決議」,中科做不做都可以,若要做,則須進行環境差異分析。
此結論引發各界震驚。雲林縣政府表示,若拉到外海3公里尚能接受,環保團體覺得可再評估,環署若站在環境保護立場,理應要開發單位做好評估一起接受審查。
政治干預專業
中科管理局長楊文科在得知開發案通過後,明確表示「年底會動工、會做外海放流3公里,經費才2、30億不是問題。」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質疑,海洋放流原本是專案小組委員提出的意見,但中科管理局當場回絕,表示「經費太高、時程太長」,現在為何又要做?
值得一提的是,環署綜計處長葉俊宏坦承環署知道中科確應要做廢水外海3公里的排放方案。引發環團痛罵環署為中科趕開發時程,「已經確定要做,為何不等對外海的影響確定後再通過!」
前環評委員詹順貴痛罵,中科廢水排放從舊濁水溪案到濁水溪、舊濁水溪都可以;之後又變成可排至兩溪的潮間帶低潮線以下,又加上外海排放3公里…明顯表示廢水此案有重大影響!
說明草率不周
詹順貴指出,依環評法規定,有重大影響的案子就一定要進二階;「同樣位於彰化的民間企業投資案國光石化都要進二階,為何中科不肯?」他氣憤地說,中科三期開發也是強硬通過、最後環評被撤銷,但至今四期開發,卻依然在破壞環評制度。
一位環委點出中科、環署及部分環委將「居民有疑慮當成只是心理影響」來回應。這位環委認為「科技無法決定一切」,中科的環評說明書中仍有缺漏,包括未將影響範圍說清楚、迴避地層下陷問題等。
這位環委直批彰化縣長卓伯源的政治操作。環委說,若卓伯源支持中科「廢水管制最嚴格」的說法,認同環委嚴格把關,就該接受環委做成的所有決議,不能在環評會上拒絕環委可能將廢水排到彰化。
中科開發案最後仍在有委員反對的情況下,由沈世宏宣佈有條件、「共識決」通過。環署列出4大項、19項規範內容,表示中科一旦違反環評結論就開罰。但環團與居民認為審查程序大有問題,打算抗爭到底,並將發起行政訴訟撤銷環評結論、告環署圖利中科。
- Nov 02 Mon 2009 15:02
社福愛心救窮 扶助弱勢脫貧
社福愛心救窮 扶助弱勢脫貧
【記者李育真台北報導】金融海嘯衝擊、政府經費緊縮之際,貧窮人數不斷向上攀升。除了傳統的救濟,社福團體思考更積極、有效的脫貧方法,而資產累積是方法之一。窮人儲蓄時,單位相對提撥一定比例配合款,鼓勵窮人存款,並配合理財教育課程,協助窮人經濟獨立。
「新貧」議題已取代單純物質缺乏的貧窮議題,各界關注「社會排除」、「分配不均」、「就業不安定」的結構問題。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與台大社會工作學系舉辦「東亞福利體制下脫貧新思維」國際研討會,探討東亞地區對抗貧窮的福利體制與工作經驗。
「面對貧窮議題必須有新思維。」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指出,家扶服務模式逐漸轉變,從傳統提供濟貧的扶助金,進入跨時代抗貧的創造價值服務,透過資產累積,希望打破貧窮循環,讓受扶助者自立。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低收入人數逐年增加,1992年有11萬5,284人,到了2009年第2季增加至24萬1,237人。創下台灣近10年新高紀錄。低收入總戶的比率從1998年的0.86%逐年成長,到了2009年第2季增長至1.29%,反映台灣貧窮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女性單親的家庭型態被視為貧窮的高風險群。
家扶基金會社資處處長翁慧圓表示,除了透過生活扶助、獎助學金等補充性服務提供貧困家庭生活所需,家扶更嘗試投資人力資本、鼓勵自立等積極脫貧措施,在2005年試辦脫貧能力建構服務方案,分別為學齡前、大專青年與就業不穩定的家長提供服務,讓他們有機會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培育就業技能與財務管理能力。
翁慧圓說,許多人對窮人有污名想像,認為他們不存錢。但資產累積概念認定每個人都有力量,只要給機會,他們就能自立。家扶運用中國信託捐贈的7千多萬元,每年協助5百到6百位民眾儲蓄,4年下來已幫助2千多位民眾。
在相對提撥配合款的誘因下,參加計畫的家庭發動全家力量努力儲蓄。共同上理財課的媽媽們建立支持互助網絡。有些媽媽高興地說:「跟小孩的感情更好了。」也有媽媽表示自己不再被認為是窮人,變得更有自信。
翁慧圓表示,這些計畫成本高,只能讓少數人參與,但看到成果會覺得很值得。她說:「讓一個人重新找回自信是無價的,而且不再是社會負擔。」
資產累積是美國學者謝若登(Michael Sherraden)提出的一個具有發展性的社會福利理念。希望政府運用誘因機制,協助貧窮家庭累積金融性資產,朝向特定目的進行有計畫投資,幫助貧窮家庭回歸主流社會,成為有生產力的公民。
- Nov 02 Mon 2009 14:59
志工假期 讓旅行有了生命
志工假期 讓旅行有了生命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愈來愈多的旅遊者在選擇旅遊方式時,將學習不同文化,並以更深刻的方式協助他人的志工旅行視為優先,而不再是以傳統由狂歡和紀念品的方式進行旅遊。在志工旅行中,他們以一種無法複製的方式生活與探險。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在美國當地,志工假期的選擇相當多元,涵蓋了美國本土與海外各地的環境、科學、教育和社福考察活動。
參與者可以花一週的時間在肯德基州為一戶人家做隔熱;或花兩週在聖克羅希克斯保育皮革龜,也能僅花一個週末在聖安東尼奧登記選舉人名單。
踏上夢想的動物園
有些人則藉此完成旅遊夢想:看著長頸鹿疾馳過熱帶莽原;在大象遷徙路線上做記號;然後在猴麵包樹下的吊床上打個盹。
也有的人不想要奢華的非洲狩獵旅行盛宴,選擇到菲律賓市中心朗讀書本給養老院裡的老人家聽;或是在尚比亞協助興建校舍;要不然就是到美國俄亥俄州大達比溪谷種種樹,以免溪岸遭到河水侵蝕。
過去幾年來,西雅圖環境顧問公司的股東史提夫‧賓漢已和來自全球的志工一起到瓜地馬拉、印尼和哥斯大黎加做志工,還有一次花了一週為人道避難所蓋房子。
荒野中如廁初體驗
在某次的探險中,他在哥斯大黎加的「雲森林」協助規劃生物保護區,他說那是一個根本沒有希爾頓飯店的地方,「當你在半夜想上廁所,你得摸黑穿過潮濕多雲的森林。猴子住在那裡,而你不知道那裡面還有什麼。你的心重重地跳了好一會兒,而這真是神奇的感覺。」
另一名志工則在俄亥俄州山渡斯基灣的強森島參與「地球觀察」的挖掘行動。這座島嶼在內戰期間是囚禁南方聯盟盟國軍官的監獄房舍,在公廁下他們找到酒瓶、醫療用品、鈕扣和陶器。
「從挖掘出來的東西,我們觀察到那些男孩在戰爭早期吃的比較好,」他說,「我們在那個時期發現了很多牛骨頭,隨著戰爭蹂躪下去,他們的蛋白質攝取量就沒這麼多了。」
志工假期的費用依長度和地點而有所不同。在克里夫蘭的人道之家,志工可以獲得免費住宿;但到非洲等異國情調豐富的地方增廣見聞可能要花上4千美金(約新台幣13萬元)或者更多。
審慎選擇 愉快探險
著有《美國志工假期》一書的雪莉‧卡尼建議,在開始志工假期之前應該先考慮清楚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能夠負擔多少時間和金錢,並和有經驗者多聊聊。
卡尼建議所有對志工假期心動者,先問問以下的問題:
‧你希望從志工假期中得到什麼?
‧哪種型態的志工假期吸引你?舉例來說,你想要興建房屋還是和動物一起工作?你是個團隊工作者,還是你較喜歡獨自工作?
‧你實際投入在志工經驗中的時間有多少?你計畫只做一次志工,還是繼續做下去?你有考慮投入一段長期的時間,成為自己的服務年嗎?
‧你的志工假期組織有提供住宿、交通、食物或其他補助嗎?假如你的單位沒有提供這些設施,你會做怎樣的選擇?
‧你對於在志工假期當中參與某些娛樂活動或是觀光有興趣嗎?某些單位比起其他單位提供更多的休假,而某些單位則更希望是全天投入的志工。
‧在這個特殊單位擔任志工需要哪些技能?你需要任何行前訓練嗎?
‧什麼是你每日行程所必要的?你的責任是什麼?
‧你在社區中會與其他人一起工作嗎?
‧這趟旅行的費用多少?全部都可以抵稅嗎?
‧他人對於該單位的志工活動有何看法?閱讀線上評論或是透過Facebook或Eons.com尋找有經驗的志工諮詢。
- Oct 30 Fri 2009 14:43
**發展文創 窗口統一火力才能集中 *導覽志工之訓練
發展文創 窗口統一火力才能集中
2009/10/30 10:18冉祥蓓
【記者冉祥蓓報導】文建會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預估總產值高達1兆元,且可增加20萬就業人口。不過學者擔心,目前台灣文創發展有限,主因為主管機關多頭馬車,行銷國際時無單一窗口,火力無法集中;另外,雖創作人多,但懂得經營管理的人才少,行銷又為創意產業中重要一環,應加強其培訓。
世新大學傳管所教授林富美指出,針對文化創意產業,台灣政府可說是多頭馬車在規劃,品牌設計歸經濟部管,而電影產業卻是新聞局的業務。在內需上雖無重大問題,不過文創產品的重頭戲「國際舞台」,台灣無法出現單一窗口集中火力,行銷推廣上出現困難。
關於發展台灣文創,亞都總裁嚴長壽曾表示,應加入台灣文化,發展特色觀光;製作人王偉忠也建議,可加強兩岸交流,如透過寶島一村、光陰的故事等劇打入中國市場;導演侯孝賢也說,可仿效法國對電影工業的輔助機制。
每位文創人針對他們的專長,都有許多不同見解,但多頭馬車的作法,卻讓文化創意產業概念越來越模糊。數位時代總主筆詹偉雄曾於聯合報專欄中指出,經濟部認為「產業」最重要;文建會直指「文化」才是核心;而企業家、商人則把「創意」視做差異化的源頭,相關主事者都從最有利自己的詮釋角度出發。
文建會指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劣勢,除政府缺乏整合平台外,藝文界也缺乏整合行銷與管理人才,加上資金不足,且國內市場太小無法靠內需市場形成產業等。
林富美則表示,文創產業要達一定規模,最重要的還是放眼國際,但目前台灣創意人多,但「管理創意」的經理人少,「販賣『感覺』的文創產品,重要的還是行銷與包裝」。此外,為擴大國際市場,還需懂得商管、法律的人才加入,使創作者的心血得以有通路呈現、參展,也輔助其處理下訂單、簽合約,直至最後的量產工作。
不過針對台灣文創優勢,文建會認為,社會風氣普遍對新事物接受度高、可塑性強,另外,科技發達也可激發文創產業的多元結合。
林富美也肯定,台灣的「人」,是文創產業強項,更可成為「品牌」。台灣人學習能力、創造力及彈性都是正向的,只要對地方有幫助,即使是中老年人,活力和驅動力仍快速,此外,台灣人熱情、善良,若將此特性結合觀光產業,加強導覽志工訓練,會是很好的優點。
她還表示,文化創意除產業、官員的努力,學校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下一代品味的養成十分重要,例如雲林縣將布袋戲規劃於國中、小鄉土教學中;日本也把棒球精神融合於甲子園卡通裡教育孩童。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理事長蕭耀受訪時也說,台灣應「從根基打起,加強美學教育。」受制於以往教育方針都是升學主義,美育的課程往往被忽略,應該從根基做起,培養國人的藝術欣賞素養。
- Oct 30 Fri 2009 14:27
**兩岸NGO無尾港夜談 由內而外的社區生命力
兩岸NGO無尾港夜談 由內而外的社區生命力
2009/10/27 16:44林穆琳報導
要火力發電廠還是要溼地?先顧肚子還是顧水鳥?不同理念的人如何在社區內一同盡心力?兩岸環保NGO代表團,26日晚間來到宜蘭無尾港生態社區,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及里長展開對話,深入了解社區營造一步一腳印的艱辛一面。
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來台參加「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的中國環保NGO代表團,26日中午甫結束台東成功生態工作假期,晚間又風塵僕僕趕到宜蘭無尾港生態社區,在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銀河及社區里長陳永來的帶領下參訪社區,並就營造過程及成果進行分享及討論。
傍晚的無尾港社區,老人優閒慢步,親切與兩岸NGO寒暄;社區內傳統的石板屋、大型水井、輝宏的廟宇、回收材再製的房舍、寬敞的公共空間,在在讓中國NGO代表團留下深刻印象,也令稍後舉行的分享會有了熱烈討論的焦點。
此行中國環保NGO都擁有深入的社區營造實務經驗,眾人最在意的莫過於如何驅動社區居民一同加入保育行列,以及資金如何籌募等問題。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代表李軍玲,提出自己在北京社區促進公共參與,常遭遇到困難,好奇如何驅動居民參與的熱情?擔任里長已19年的陳永來表示,靠著居民的榮譽心、信仰和成就感,是無尾港社區成功經營的方法,例如環境比賽得第一後就自動參與;每次拜拜後社區媽媽都會主動幫忙,促進鄰里互動。只要有一群人主動付出,其他人就會跟進。由在地人對土地的情感,來驅動社區改造,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雲南省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知識研究會的尹侖,多年來在雲南少數民族區,為當地社區促進生態保護及生計發展。他提出社區發展協會是否比外來的團隊更容易達成目標,不論在經費或保育效果上?
本身是在地人的林銀河強調,只有在地社區才最了解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分享多年的觀察心得,看到很多外來團體介入社區事務,常帶有專業的傲慢,對當地不了解之下,縱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只會為社區帶來干擾。
中國NGO好奇無尾港社區如何界定自己朝向「生態社區」發展?又規劃中如何讓生態與生計同時考量?林銀河提出說明,以「生態社區」為發展方向,是一種基於永續經營的思考,早先只顧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不夠,要將人及土地都拉進來思考,土地跟人都和諧了,才可能將保育顧好。
至於經費部分,林銀河表示,以無尾港社區為例,「我們1995年開始成立社區發展協會,利用民眾自己的力量,以社區里辦公室跟政府對談,爭取自己所需」。對此上海綠主婦環境保護聯合會的姜玫瑰,分享中國村委會的經費由中央撥付,較難控制用在真正所需之處,她好奇台灣的社區跟中央或地方機關爭取經費有何祕訣?陳永來回答,發展的方向只有在地最清楚,因此完全靠地方用符合國際潮流的生態社區理念來爭取經費,一層層比賽,受到委員認同。北京的李軍玲對此也提出觀察,明年一月起,北京已第一個要改變,將循此模式,靠項目報告來爭取建設經費。「現在是由下對上,靠社區居民自己來思考,自己想要居住在什麼環境?」
分享會的高潮,來自林銀河與里長陳永來的對話,就當初政府欲在此建火力發電廠,而後通過水鳥保護區的設立一事,產生意見上的齜齬。林銀河認為火力發電廠若建立,將有百害而無一利;陳永來則提到其實當初他贊成火力發電廠的興建。幸而後來政府選擇成立水鳥保護區,居民還是務實的接受並轉而朝向生態社區的方向邁進。
本場坦誠公開而務實的分享會,觸動了中國NGO的心。會議主持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為本場兩岸分享會做了最佳結語:「溝通不止是對上溝通,對居民溝通,還要跟自己的伙伴溝通。觀念上及看的角度不同,但可貴的是願意坐在一起為了這塊土地,一起往前看。」
- Oct 30 Fri 2009 14:23
**【921十周年】客家農村中的千面女郎-石岡媽媽劇團
【921十周年】客家農村中的千面女郎-石岡媽媽劇團
2009/10/27 16:44黃慧珊報導
戲劇是只有專業表演者才能詮釋的藝術嗎?戲劇是一種單向的文化消費品嗎?還是,它也能夠融入芸芸大眾之中,展演你我周圍平凡的生活內容呢?在台中縣石岡鄉有一群客家媽媽,在民眾劇團工作者的帶領下,以客家農婦純樸的聲音和肢體語言訴說農村社會的生命故事,並在劇團的淬煉下,發掘出女性自我意識,突破傳統東方女性被內化的價值,勇敢演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她們是-石岡媽媽劇團。
劇場治療 走出震災傷痛
921後,在台灣推動民眾戲劇的差事劇團隨「吹鼓吹災區藝文工作隊」進入地震重災區之一的石岡鄉,希望藉由戲劇課程,協助災民從生活和地震經驗出發,對地方未來的發展重新進行反省和思考。於是,透過石岡土牛村和梅子村的媽媽教室和家政班形成的人際網絡, 10位媽媽共同參與一週兩次、為期一個月的「石岡婦女戲劇工作坊」。
民眾劇場是一種以民眾生活為中心,並具有改造社會意圖的表演方式,它利用戲劇反應社會問題和底層弱勢者的聲音。民眾劇場主張戲劇不應單為「娛樂」的目而存在,它打破舞台和觀眾之間的隔閡,讓一般民眾透過表演呈現種種生活中遇見的問題,進而能夠自發性思索並設法解決。民眾劇場進入社區後,透過居民主動參與,讓社區意識在戲劇中得以延伸和落實。因此,也可以說民眾劇場是一種「探索草根文化的藝術行動」。
以石岡媽媽劇團為主角的紀錄片《戲臺頂的人生》中,詳細記錄了媽媽們透過戲劇工作坊走出地震陰霾的過程:在差事劇團團長鐘喬的帶領下,媽媽們透過肢體遊戲,彷彿回到孩堤時代,輕易打破初識的尷尬;之後在分享地震經驗和心情的過程中,彼此互相鼓勵,漸漸地將抑鬱已久的情緒釋放。
例如石岡媽媽林月霞原本能把親友的電話號碼倒背如流,地震後因為驚嚇、壓抑情緒,完全記不起任何一支號碼,後來,經過戲劇工作坊中角色互換、角色扮演的練習,釋放震災帶來的悲傷。有一天林月霞又能背起所有的電話號碼了,她說,「就突然又背起來了,而且清清楚楚的。」
另外,石岡媽媽劇團團長楊珍珍透過戲劇經驗,也重拾學生時代寫作的興趣,楊珍珍說「沒想到畢業十多年後,發現自己竟然還會寫東西。」劇場治癒了地震中受創的心靈,某位媽媽說「後來很少想起那個可怕的當下了,有時候,根本忘了。」
女性意識覺醒 農村婦女的公共事務參與
農村社會裡,女性的地位總是附屬於男性社群關係底下,「顧家的母親」、「忙田事的農婦」是傳統客家女性的形象。以石岡媽媽為主角的紀錄片《戲臺頂的人生》導演顏蘭權回憶說「那時,先生們願意讓媽媽們來劇團就很不錯了。」
石岡鄉的客家伙房重建過程中,由於涉及敏感的土地分配問題,產生許多為了土地權利而衍生的族親糾葛和衝突。當時開了許多協調會議,有人認為應該盡快進行重建,讓從瓦礫堆中搶救出來的祖先牌位能儘早安置;也有人為了利益而不願同意重現傳統伙房光景,希望在空地上蓋新建築物。
在大大小小的重建會議中,男人會說「查某人(台語)管這幹麻!」,也因此女性總是將自己的角色內化,扮演著安靜的配角。但對於伙房的重建,其實女性也有自己的想像和期許,因此當時,石岡媽媽們就透過劇場,將重建過程中的爭議點演出來,希望喚起公眾的注意。
這次的演出僅在石岡鄉內舉行,以「論壇劇場」的方式呈現:媽媽們將伙房重建中的許多問題演出後,在最高潮的衝突點停下來,邀請鄉親上台做即興演出,為戲中主人公對於伙房重建的兩難處做一個延伸。不意外地,台下觀眾們注意到的不是劇的內容,而是女性居然管起公共事務這件事情。上台回饋的鄉親清一色為男性,有人甚至演講起來說:「...客家女人的傳統美德,是不會將家醜外揚的...」。
論壇劇場的演出,雖然讓團內媽媽們受到各方施予的壓力,但劇團導演李秀珣發現外界的質疑與壓迫反而讓媽媽產生了革命感情。團員間互相扶持、鼓勵下,壓力反而在無形中不見了。
所以,石岡媽媽劇團是否多少撼動了鄉內傳統農業社會男女地位不平衡的情況呢?劇團導演李秀珣說,「我不敢講這十年下來社區內真的有什麼大改變。」她引述巴西戲劇運動家波瓦的話-「劇場是一種革命,但革命不一定會解決問題。」李秀珣認為,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需要時間進行扭轉,但她肯定石岡媽媽在參與劇團的過程裡的改變,尤其能夠以女性的身分演出論壇劇場、表達對公共議題的關心。李秀珣說,「這已經是很大的突破了,石岡媽媽們重新書寫了客家女性的形象。」
李秀珣所指的「大環境」是整個東方的傳統價值-「女性要賢淑持家、男性則有責任肩付起家庭經濟」的觀念。她觀察到,卸下劇場角色回到客家農婦的勞動生活時,石岡媽媽將經過劇場粹煉後的女性自覺意識帶入家庭中。李秀珣說,「女人的心理壓力需要有出口,而媽媽們就是透過劇團演出和互相扶持,在家庭、工作和自我之間找到平衡。」
對抗WTO 籌組果菜生產合作社
地震後,石岡的果農們原本期盼水梨銷售能改善家庭收入並用於重建,但無奈當全台水梨大豐收,造成石岡當地的梨子滯銷,加上地震後存放的冷凍設備毀損,銷售水梨變成一件急迫的事。
或許是劇場經驗讓媽媽們開始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劇團中三位媽媽-月秋、月霞與鳳姬到石岡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尋求幫忙。當時擔任工作站領隊、現任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理事的盧思岳,運用他在社造經驗中所累積的人脈,號召各界「不要同情、不是捐款」,用實際方法──水梨認購來幫助災區的果農。後來,來自台北社區和新竹科學園區的訂單,為石岡賣出500多萬的水梨,這也是921災區的第一次農產品直銷活動。
爾後,為了迎戰WTO的衝擊,在工作站的培訓和三位媽媽們的奔走下,成立了第一家災區農民合作社-石岡果菜生產合作社。只是,由「女性」來籌組合作社這件事卻挑戰了傳統農村社會裡男性的地位。有位紀錄片導演在拍攝石岡故事的期間訪問當地一位農會男性長輩,這位男性長輩支吾了半天,直到導演警覺地把攝影機關掉後,男性長輩才吐露他的想法:「怎麼會是女人來組合作社?...一定是為了她們個人的利益」。
石岡媽媽劇團導演李秀珣說,其實媽媽們的初衷很單純,只是為了不讓果農們再受到收購行口的剝削,所以才要組合作社,自己產、自己銷。
在農會不支持的情況下,合作社籌組的過程格外辛苦。由於要有一定的人數和投注金額才可能籌組成功,媽媽們於是從較親近的親戚、朋友開始拉人,大家看在長久以來的情份上免強答應加入,終於湊齊人數後,合作社才成功組起來。後來,透過921時的直銷經驗和建構網站宣傳,逐漸建立好口碑後,一些原本懷著觀望心態的果農也陸續加入合作社。
因為是自產自銷,合作社會嚴格控制梨子品質,同時合作社每個月也有固定上課,讓成員們互相分享種梨技術,在討論中一起進步。社內的果農們本身大多有固定客戶群,但在網站接到大量訂單時,成員們也會互相幫忙遞補,庫存不夠時,先拿自己的梨子出來墊急。
為了永續經營,合作社也用心培養下一代,例如讓年輕一輩負責網站維護和擔任秘書。運作逐漸穩定後,媽媽們才退居背後支援的角色,將合作社組織領導的角色讓給男性擔任。
民眾劇場的實踐 為弱勢發聲
劇團團長楊珍珍形容劇場是「成人教育」,讓媽媽們「覺醒」了。楊珍珍說,加入劇團最大的改變就是「有想法就會去做」。
例如最近,李秀珣與就在幫助一群台中縣和平鄉白冷社區的原墾農,希望將石岡社區發展的精神帶入當地,幫助原本沒有「社區」觀念的白冷凝具地方力量,在未來能建立起生態文化觀光,以儘早爭取到土地權解編。土地解編能讓白冷免於因為土地使用限制而逐漸流失的人口、產業與文化。
楊珍珍希望透過石岡媽媽劇團的經驗,讓當地的農夫們團結起來面對問題,而非逆來順受地當永遠的弱勢。楊珍珍說,明年的亞洲表演活動上,石岡媽媽們要用劇場的方式傳達土地議題,希望喚起更多人的重視。
劇團導演李秀珣在《裂縫中的花朵-「石岡媽媽劇團」的綻放與夢想的飛行》一文中寫道,「有一天,希望我們能共同目睹到,「民眾劇場」的意涵能夠真正深入到社區民眾,而這『民眾』是能夠廣義延伸至那一直被隱藏的社會弱勢社區和族群」。楊珍珍在做的,正是在民眾劇場精神的實踐。
表演是為了學習 下一步順其自然
921後,石岡媽媽劇團在文化工作者的帶領下逐漸累積起名聲,十年來,接受過大大小小的媒體採訪,甚至有學校的校外教學特別帶到石岡來,要來看媽媽們表演。
其實媽媽們演戲的動機很單純,李秀珣說「她們只是為了快樂和學習,不是為了累積資歷,更不是想變紅。」
李秀珣表示,台灣現在很多地方都出現「文化觀光產業化」的情形,媽媽們不希望劇團的演出像商品一樣被消費,所以每當又有媒體要採訪或想參觀認識劇團,團長楊珍珍一定會先問「做功課了嗎」。因為媽媽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是希望能夠鼓勵、感動大家;媽媽是以「交朋友」的心態面對每一次的演出和訪問,其實,她們也想聽聽大家的故事。
對於劇團未來的規劃,李秀珣表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演出時間,就順其自然吧。」因為隨著年歲漸長,媽媽們每天的勞動工作沒有減少,身體卻還是不斷地消耗著,李秀珣說「我看著其實很心疼。」目前,媽媽們固定每三個月聚會一次,每次聚會的內容由團員輪流規劃。
裂縫中的花朵
在以男性為主體的農村社會下,在一個地震後硬體與經濟產業急待重建的社區裡,石岡媽媽們一方面肩負家庭與工作責任,一方面在母親、妻子和演員的角色間調適轉換。從開始時的經驗缺乏,和外界眼光檢視的壓力裡一路走來,石岡媽媽們努力維持著女性自身和劇團的主體性。
李秀珣形容媽媽們是「在裂縫中綻放的花朵」,因為甚至是現代都會女性,也不一定有像媽媽們一樣的勇氣去突破傳統窠臼。從石岡媽媽們身上,我看見了女人內在隱藏的巨大力量。
- Oct 30 Fri 2009 14:16
民族生物學亞洲會議:保存共生的文化與自然 原住民扮演要角
民族生物學亞洲會議:保存共生的文化與自然 原住民扮演要角
2009/10/27 16:43特約記者王茹涵報導
自然環境與文化是如何環環相扣?原住民與生態系之間又是如何的相依相存?這些複雜卻又極為重要的議題成為當前學術研究的熱門領域,同時也對瞭解人與自然間的關係至為重要。上週末(10月24、25)在靜宜大學舉行的「2009年第一屆國際民族生物學亞洲區會議」會中,就對這些有趣的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原住民的位置、神聖空間及參與式研究方法」,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國,包含了專精於原住民文學、民族生物學、民族藥物學、保護區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學者、實務參與者及原住民代表等。
24日當天,報告人透過生動的演說帶領與會者到各地的自然世界,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美好,以及在地社群對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來自中國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龍春林,介紹了三個不同民族生活範圍的自然資源管理案例。他舉例說明,在雲南香格里拉的藏族,依照場合、用途會使用不同品種的青稞;例如祭祀用與請客用的青稞酒是不同品種釀造的。因此,青稞的多樣性就在藏族每日的使用過程中被保存了下來,也就是說維護藏族文化的同時,也保存了生物多樣性。
日本動物學家立澤史郎(Shirow Tatsuzawa)也介紹了他在日本屋久島上進行的野生鹿保育工作。透過研究,他發現在地居民在森林管理及文化保存上,存有非常大的潛力。
除了科學家之外,會中有許多保育的實務工作者及原住民也帶來精彩的分享。遠道從不丹來台的茨仁添伯(Tshring Tempa),以森林部官員的身分,介紹該國森林部如何訂出一套兼顧生態保育與平民生計的保育政策。
茨仁添伯表示,不丹對於森林保護非常重視,全國有72%為森林覆蓋,49%是國家公園。該國第一個國家法案就是1969年通過的森林法。在這法案頒布之後,所有林地收歸國有,因此森林資源的分配也是政府的權責。由於考量到鄉村居民對於自然資源的依賴度很大,因此在政府實施配額制度時,村民可享有某種程度的優惠。
舉例來說,如果當地居民需要木材蓋屋子,可向主管單位提出申請,便可以用幾近免費的價格購買木材。而其他非木材的自然資源(如藥材等),若是自家使用則不需要提出申請,可直接從森林取用。
印度的原住民代表Palanisamy,也在簡報時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他告訴大家,在他居住的泰米爾納都邦,山上蔓生著一種櫟葉檞蕨,由於這種蕨類,常在附近活動的原住民幾乎未曾罹患風濕病。但近幾年來這種植物被當作高價藥材,也造成野生數量銳減。
上述發生在不同區域的故事,其實傳遞出同樣的訊息:在地社群對保存生物多樣性扮演著實為關鍵的角色,保育工作的成敗往往繫於當地居民參與的程度。此外,文化(culture)與自然(nature)是共生的,文化往往深植於自然之間;而自然生態也依存著文化的傳承而被保存。要保護其一,就不能忽略另一個部分。
然而,自然資源與文化的流失的確在發生中。來自美國的塔蔓(Paula Tallman)將視野轉到南美洲的秘魯,透過短片告訴與會者,森林保留區的原住民由於受到伐木、採礦、鑽油等資源掠奪的壓迫,漸漸遠離了傳統生活,也逐漸散失了對於藥用植物的知識。
於是,她與合作的NGO透過訪查、舉辦會議等方式收集了當地居民對藥用植物的記憶與知識,並將這些資訊製作成海報,貼在當地的醫療站,把知識回饋給貢獻資訊的當地人。
類似的故事,台灣也正在上演。高師大環教所林冠岳表示,由於部落的遷徙,一些西魯凱部落已經流失了大量對民俗植物的記憶,他認為應該透過學校與社區的教育,重新建構知識傳承的體系,讓後代的原住民可以獲得祖先流傳的珍貴知識與文化。
- Oct 30 Fri 2009 14:13
生機互動 符合自然律動的有機農法
生機互動 符合自然律動的有機農法
2009/10/27 16:43實習記者王莉棋報導
紐西蘭人智學協會主席Hans Mulder上週二(20日)應宜蘭大學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之邀,進行一場「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簡稱BD農法)專題演講。
據該中心介紹,BD農法是由目前最古老的有機農業組織DEMETER(1924年創立)所奉行且致力推廣的有機農法。此農法主張把動植物、生態環境、地球運行與星辰變化,視為一個活的有機體,倡導不污染環境,回歸自然、恢復土壤活力的一種有機農法。
Hans Mulder是紐西蘭「人智學協會」主席,擔任亞太地區人智學推展工作首要輔導員,是紐西蘭華德福教育創辦人、也是紐國生機互動農業催生者之一。Mulder曾經營 Beehive BD農場,並多次來台灣推廣有機農業及BD農法,影響深遠。
在上週的演說中,Mulder針對有機農業與生機互動農業進行比較,他指出,生機互動農法是一門研究生命動力的科學,並透過自然界的運作來達到地球的生態平衡與人的內在自我調和。此農法結合古老的農耕藝術與天文、科學,以靈性的觀點注入農業,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農藝體系。
有機農業的原則與挑戰
Mulder首先揭櫫有機的原則:
生物多樣性:種植數種植物,讓動物、昆蟲回到農場,建立一完整生態系,也就是將單一化生產方式轉為多樣性。 堆肥:目的是保留土壤中養分(正常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2.5%至3%),以農場中的作物製作堆肥,不使用氮磷鉀肥料。堆肥分為固態肥(乾式)或液肥,並且要注意氮、磷的比例。固態肥來源主要是動物糞便類,因此需要將動物重新帶回農場;而液肥來源包含海草(含生長荷爾蒙、微量元素)、魚骨頭、農場中生產旺盛的雜草等。 輪作:長期種植單一物種會使土壤貧脊,必須將輪作想法放入農業計畫中。 綠肥作物:作用是提高有機質含量。例如根類作物每公頃會吸收土壤中的氮約2公斤,種植綠肥作物,如綠豆等含氮量高的作物,可讓土壤重新獲得氮肥。 休耕:讓土壤休養生息1-2年。 Mulder也指出有機農業面臨的挑戰,包括有機種子取得不易,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型態。以有機種子而言,現在的種子多為種子公司提供,以雜交或基改方式改變種子的生長機制,讓作物無法自己結種,這個問題需要透過群體的力量才能有效解決。至於氣候變遷常造成突然降下的暴雨或長期乾旱,從事有機農法,要思考如何讓雨水保留在土壤中。
Mulder期許讓有機成為低耗能、低成本的農法。他認為種植有機的唯一成本是人工,農場中需要很多人力,這樣可使年輕人回流農村,有工作可做。而開放農場,以工作假期概念讓都市人一同參與農場工作,也能降低有機農產品的成本。
生機互動農業起緣於1924年,當時歐洲一群農夫發現土壤生命力下降(當時即採行有機農業),於是請教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註),他為這群農夫進行八場演講,成為生機互動農業基礎。
Mulder也引導聽眾思索,如何使生命力強大?他認為,從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可知,日出時,萬物興盛;日落時,萬物進入休息狀態,因此當生活作息正常、規律時,生命力會逐漸強大。
生機互動農業對土壤中養分的輸入輸出(含氮比) 有不同層次的認知,也就是土壤生命力、種子發芽力、作物生植力;而這必須與自然界共同合作運作,才能真正達到地球與人的生態平衡;因此,生機互動農業結合古老的農耕藝術與天文、科學,以靈性的觀點注入農業,將宇宙運行的節奏原理帶回農場中。
會中Mulder也介紹瑞士、紐西蘭等國家實行BD有機農法時,根據宇宙之運行,觀測天象後所紀錄的天文耕作曆法;例如在滿月的前二、三天或土星和月亮相對時,是適合作物播種之氣候。
會中有許多來自宜蘭地區的小農參與,其中一位小農提到對於BD農業的耕作曆法是否也適用於台灣?Mulder表示,他也非常期待能有一套適合台灣的耕作曆法,或是能將國外的耕作曆法翻譯成中文後再來實行調整。當中也有一位聽眾提問,在氣候變遷下,此耕作曆法是否仍適合實行?Mulder有信心的表示,儘管氣候顯現異常變化,宇宙的運行規律是不會改變的定理。
場專題演講是宜蘭大學「有機月系列活動」的一部份,後續尚有多場相關演講與參訪活動,有興趣的讀者需事先報名,詳情請洽「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 Oct 30 Fri 2009 14:10
薄熙來打黑除惡 全中國袖手旁觀?
薄熙來打黑除惡 全中國袖手旁觀?
2009/10/29 10:14
(中央社台北29日電)中共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重慶市打黑除惡已經好幾個月了,聲勢浩大,但據美國之音報導,整個中國對此卻只是袖手旁觀。
重慶市6月開始打黑除惡,已經有1000多人被逮捕,搗毀幾10個黑社會組織,數10位官員和200多警官由於為黑社會提供保護傘而受到追究。
據報導,西方媒體與香港媒體普遍報導這個消息。部分中國媒體尖銳地指出「官、商、匪相互勾結,沆瀣一氣,盤根錯節,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
中國當紅網日前1篇文章說,「『三惡』之中,最可怕的,是握有權勢的腐敗官員自願成為黑社會的『保護傘』,加劇百姓的無奈與無助。對黑社會的囂張,別說弱勢的老百姓難以撼動,就連不少想為民除害的『清官』,也得謹慎地掂量自己的打擊力和持久力,否則『打狗不成,反被狗咬』」
報導說,這次薄熙來在重慶市打黑除惡之所以引起中外媒體的熱追,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正是中國想打、能打、敢打黑社會保護傘的官員太少。
研究中國黑社會犯罪的紐約城市大學教授夏明說,地方政府基本上已經失去對有組織犯罪的控制。他說,中國在2004年有大約2百萬到3百萬人涉及有組織犯罪,有4200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參加黑社會的人可能多達400萬人。
中國當紅網的文章說,「黑社會現象,不獨重慶一隅存在。按照法學專家的說法,它是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時期的一個社會現象樣本,即警匪勾結、官匪勾結已成為較普遍的社會問題。」
更有甚者,一些黑老大已經進入政界,成為「紅頂」黑老大。越來越多的黑老大戴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紅帽子」。
華龍網10月26日的一篇文章透露,「重慶市公安局原副局長、司法局長文強揚言:要是判了我死刑,我什麼都要說出來,大家就等著一起死吧!」「這裡面反映了什麼?這向外界透露了什麼?」981029
- Oct 30 Fri 2009 14:08
環保議題爭不休 歐盟峰會難題多
環保議題爭不休 歐盟峰會難題多
2009/10/30 03:08江靜玲/倫敦報導
中國時報【江靜玲/倫敦報導】
歐盟成員國領袖廿九日起齊聚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舉行為期兩天的高峰會議,就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會議、歐盟新憲章里斯本條約,以及歐盟新主席人選等重大議題進行討論,然而會議尚未展開,便已問題叢生。
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地主國、丹麥總理拉斯穆森在布魯塞爾峰會前一刻提出警告,表示他個人不認為今年十二月召開的會議上,會就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達成任何具法律約束的協議,更不可能簽署一項可以取代京都議定書的新全球協議。
針對哥本哈根會議,歐盟希望到二○二○年時減少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二○%再生能源使用率。並從二○一三年開始,每年投注一百五十億歐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問題。但波蘭等東歐國家以本身貧窮為由,拒絕與其他成員國分攤這筆經貿。
歐盟廿七國對環保議題爭論不休,攸關歐盟未來建制發展的里斯本條約,目前還卡在捷克共和國手中,捷克憲法法庭可望在下周裁定該條約是否合憲。
但無論如何,歐盟各國領袖必須在此次峰會中,確保里斯本條約可在近期內完成批准通過程序,否則歐盟將面臨巨大危機。
歐盟主席人選是另一主要議題。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盧森堡總理容克是目前檯面上兩個主要人選。但極可能在明年英國大選後執政的保守黨,強烈反對布萊爾擔任這個職務。加以英國尚未加入歐元區,許多歐盟國家對布萊爾也有質疑。
錯綜複雜形勢下,德法兩國雖傳出支持布萊爾,但卻從未公開表態。歐盟主席人選在這次歐盟高峰會後,將逐漸明朗化,爭議也將白熱化。半途若殺出個程咬金,也不會令人太意外。
- Oct 30 Fri 2009 11:47
09 1030 考英檢
(1)多益
測驗日期 |
報名期間 |
考區異動 |
准考證 |
網路查詢成績日 |
成績單 |
*追加報名期間 |
2010/1/24 |
2009/11/10-2009/12/16 |
2009/12/29 |
1/11 |
2010/2/11 |
2010/2/11 |
未開放 |
考區: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 |
(2)托福
台北美加 |
||||
STN11432A |
STN11432B |
|||
考試時間 |
報到時間 |
考試時間 |
報到時間 |
03月13日(週六) |
10:00 |
09:00 |
10:00 |
09:00 |
報名須知
一、報名方式:
.網路:http://www.ets.org/toefl
.電話:(02)8194-0200
.早報名(Early Registration):測驗日期前7天(不含考試當天)完成報名手續
.遲報名(Late Registration):測驗日期前7天~3天(不含考試當天)完成報名手續須加收
US$25
- Oct 30 Fri 2009 11:28
[推薦書] 愛.讀冊:青春期孩子這樣教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9369&
●《亞洲週刊》12期專訪
●《親子天下》第2期特別企劃
●2008「創造力教育」優選
●連續兩年,高雄市教育局魔力點子創意比賽「魔力點子獎」等獎項
●《商業周刊》1084期封面故事推薦
●連續三年,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2009年教育部落格!
●2008中國時報開卷書人物介紹、聯合報報導!
全台灣最多人點閱的老師部落格之一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裡,都潛藏一個渴望被理解的靈魂。」
她是我班上滿腹心事的孩子,但無論我運用多少技巧,她永遠都說:「沒事!」
於是我每天至少找一節下課時間陪她在走廊。我們兩人靜靜蹲在走廊,一起望著遠方看著風景。經過整整一年半的陪伴,她終於願意敞開心防,和我談她一直隱藏在心底的事。--熱血教師阿倫
一位超受師生認同的國中老師,
不但父母爭相將孩子送往他任教的學校,
他還讓國中生讀完莎士比亞四大名著,
他更花一年半時間,讓學生敞開心房。
他,永遠對學生張開雙臂。
青春期孩子的人格,阿倫細心守護:
.當學生說:「我做不到。」他以自身例子激勵學生,不會就去學,不會就去試,不會就去練習。
.他改良國中傳統的畢業旅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積極、冒險等人格特質。
.他設計超震撼的「表演藝術課」,讓藝術走進學生生活。
青春期孩子的學習,阿倫創意引導:
.他讓學生扮演小說角色,演出小說劇情,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一群國中生竟然讀完莎士比亞四大名著!
.他讓考98分的資優生,了解成績不是人生唯一,開始培養其他能力。
.他帶學生到孔廟讀《論語》,結合美術課,讓學生畫孔子,更做成「孔子公仔」!
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國中教師的阿倫,在成功改造天下第一班後,他接下訓育組長一職,因為學校希望更多學生受益。總是守護著學生,在學生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的阿倫老師,在這本繼暢銷書《愛.上課》後的新作,將帶來更多由他所創造的教育奇蹟與驕傲。
國中是孩子身心成長與自我發展的關鍵期,更是一生中學習的黃金階段,這是一本國內少數討論國中教育現場的書!
本書特色
◎超人氣部落格突破134萬閱覽人數,每日拜訪人數破千!
◎不論是學校或是家庭,目前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甚至是孩子不願意溝通。這時候成年人必須捫心自問一下:「究竟我花了多久的時間與孩子溝通?」一天?兩天?一個星期?一個月?還是一年?
而阿倫老師花了一年半,才讓一位學生願意談自己的心事。他的付出,值得所有父母或老師參考。
作者簡介
熱血教師.阿倫
現任教於國中,原擔任國文老師,但在成功改造天下第一班後,學校為了讓阿倫老師影響更多學生,除了原來的國文外,也請他兼任訓育組組長,並兼教表演藝術課。成為訓育組組長後,他仍然超受學生歡迎,而不變的是,他對孩子的理解與包容,以及有無數的家長,不斷試著要將孩子送往阿倫老師任教的國中。
高師大國文系畢業,且獲德育獎第一名畢業的阿倫老師,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國中老師,但他卻在就讀高雄市明星國中的資優班時,有過一段荒唐的年少,不過這份經歷,反而讓他在面對行為偏差的學生,毫無距離的切入他們的內心;而面對資優的學生時,也能培養孩子們的其他能力。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裡,都潛藏一個渴望被理解的靈魂。」阿倫老師總是擔任那位理解孩子靈魂的角色。他說,了解孩子其實是陪伴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為一旦孩子內心被了解,其他的問題,自然可以一一與孩子一起克服。
部落格「在牆隅碰到彼得.潘--教育崩壞中找尋小王子」風格幽默、見解獨特,從2005年6月開始,吸引無數老師、家長與學生,同時連續2006、2007、2008三年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教育應用部落格,以及2009教育部落格大賽入圍決賽。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asura0311
------------------------------------------------------------
(*前一本書)
愛.上課
一位平凡的國中老師,卻教給學生一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
學習的態度比唸書的多寡重要;
求知的精神比分數的高低重要;
了解錯誤比考試的次數重要。
「我絕對無法容忍的,就是放棄!」熱血教師阿倫說。
原本狀況百出的天下第一班,在阿倫老師的帶領下,學生不但完全蛻變,全班更是向心力十足。這是他所寫下的教育奇蹟與驕傲!
那天,當學校希望我能影響更多學生,而將我從導師調至訓育組,校長卻拿出一大張卡片,寫著:「老師,我們以前或許很壞,但我們保證以後會乖乖當個好學生,可不可以請您不要走?」
這張卡片上,滿是密密麻麻、充滿孩子氣又十分熟悉的學生簽名,我想起每個學生的模樣,我說不出一句話。我在心裡告訴自己,我要終生終世守護這群孩子……──熱血教師阿倫
知識超有趣、上課超好玩:他儘可能不讓學生死背,他用理解及推理方式上國文課:他自創的課程統整教學,不但讓學生快速吸收,更訓練學生融會貫通。為引起學生興趣,他更發明獨特遊戲,學生樂此不疲。
他激勵學生,不讓學生「放棄」:他能看到別人都沒看到的學生優點,並用盡各種方式激勵學生。他允許學生犯錯,卻不希望學生放棄,因為只要不放棄,就有無限可能;只要不放棄,學生往往就能找到自己的價值。
他贏得學生的心,連家長都大受感動:不同性格的學生,需要不同的對待方式,他堅持了解學生比教學重要。當學生發生問題,他上天下海找答案,那樣巨大的熱血與真誠,連家長都感動,並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
曾訓練並帶領學校榮獲多項獎項的阿倫老師,深知國中教育的關鍵與重要。他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期待在每一點一滴的學習與相處上,學生能愛上學習,同時了解自己,並願意付出,更知道自己在無助時,永遠有人支持與協助他,這同時也是所有天下父母的期待。
作者簡介
熱血教師阿倫
目前任教於國中,曾訓練並帶領學校榮獲多項殊榮與獎項。
他獨特、有趣的推理式國文課,往往引起學生的高度興趣;他對學生的關心與不放棄,為他贏得每個孩子的心;而他所堅守的教育本質,如讓學生喜愛學習、讓學生學得有趣及有收獲,以及學習的態度比唸書的多寡重要,求知的精神比分數的高低重要,了解錯誤比考試的次數重要等等,更是孩子一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
他一開始任教的天下第一班,原本學生狀況百出,但在他的帶領下,全班向心力十足,並全數選擇繼續升學。他所寫下的教育奇蹟與驕傲,更讓學校將他調至訓育組,試圖讓更多學生受惠。
父親是大學老師,母親是國中老師,以高師大德育獎第一名畢業的阿倫老師,也曾當選模範生,但在求學時期,他卻十分叛逆,這段獨特的經歷,讓阿倫老師更能設身處地體會每個站在懸崖邊的孩子。一如《麥田捕手》的男孩,阿倫站在陡峭的懸崖邊,抓住每一個向懸崖跑來的孩子。
本書是國內極少數討論國中基礎教育的書。更難得的是,因為阿倫老師的堅持,因為一份熱情與愛的付出,我們的孩子,在人格與視野開展之際,逐漸擁有一雙堅強與懷抱希望的翅膀。
部落格「在牆隅碰到彼得.潘──教育崩壞中找尋小王子」風格幽默、見解獨特,吸引無數老師、家長與學生,同時連續2006、2007兩年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教育應用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