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福愛心救窮 扶助弱勢脫貧
 
 
【記者李育真台北報導】金融海嘯衝擊、政府經費緊縮之際,貧窮人數不斷向上攀升。除了傳統的救濟,社福團體思考更積極、有效的脫貧方法,而資產累積是方法之一。窮人儲蓄時,單位相對提撥一定比例配合款,鼓勵窮人存款,並配合理財教育課程,協助窮人經濟獨立。
「新貧」議題已取代單純物質缺乏的貧窮議題,各界關注「社會排除」、「分配不均」、「就業不安定」的結構問題。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與台大社會工作學系舉辦「東亞福利體制下脫貧新思維」國際研討會,探討東亞地區對抗貧窮的福利體制與工作經驗。
「面對貧窮議題必須有新思維。」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指出,家扶服務模式逐漸轉變,從傳統提供濟貧的扶助金,進入跨時代抗貧的創造價值服務,透過資產累積,希望打破貧窮循環,讓受扶助者自立。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低收入人數逐年增加,1992年有11萬5,284人,到了2009年第2季增加至24萬1,237人。創下台灣近10年新高紀錄。低收入總戶的比率從1998年的0.86%逐年成長,到了2009年第2季增長至1.29%,反映台灣貧窮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女性單親的家庭型態被視為貧窮的高風險群。
家扶基金會社資處處長翁慧圓表示,除了透過生活扶助、獎助學金等補充性服務提供貧困家庭生活所需,家扶更嘗試投資人力資本、鼓勵自立等積極脫貧措施,在2005年試辦脫貧能力建構服務方案,分別為學齡前、大專青年與就業不穩定的家長提供服務,讓他們有機會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培育就業技能與財務管理能力。
翁慧圓說,許多人對窮人有污名想像,認為他們不存錢。但資產累積概念認定每個人都有力量,只要給機會,他們就能自立。家扶運用中國信託捐贈的7千多萬元,每年協助5百到6百位民眾儲蓄,4年下來已幫助2千多位民眾。
在相對提撥配合款的誘因下,參加計畫的家庭發動全家力量努力儲蓄。共同上理財課的媽媽們建立支持互助網絡。有些媽媽高興地說:「跟小孩的感情更好了。」也有媽媽表示自己不再被認為是窮人,變得更有自信。
翁慧圓表示,這些計畫成本高,只能讓少數人參與,但看到成果會覺得很值得。她說:「讓一個人重新找回自信是無價的,而且不再是社會負擔。」
資產累積是美國學者謝若登(Michael Sherraden)提出的一個具有發展性的社會福利理念。希望政府運用誘因機制,協助貧窮家庭累積金融性資產,朝向特定目的進行有計畫投資,幫助貧窮家庭回歸主流社會,成為有生產力的公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