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內事也獎勵 將導致功利主義
 
 
【編譯魏世昌綜合報導】英國學者指出,當前的學校教育受到「獎勵文化」的侵蝕。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老師大方給予學生獎勵用的點數與貼紙是「反教育」的錯誤方式,將提高學童出現「功利主義」的危機。
越來越多學童只因某些微不足道的成就,經常被給予證書的現象,引發諸多相關評論。家長們形容,他們的孩子從學校帶回獎勵,目的是讓他們下回能夠記得將體育課需要使用的配件帶到學校、遵守班規與維持良好的餐桌禮儀。
有一位家長的女兒完全不嗜水性,不過卻在泳池中被誇獎「浮起來了!」

遵守班規也受稱讚
根據來自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的研究宣稱,這些學校旅遊的保證與證明書的獎勵制度,激勵了那些原本慣性逃學與中輟的兒童。但德比大學(Derby University)教授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駁斥,太多獎勵會損害學童的學習能力。
這種認證文化已大規模的入侵了非正規的學習系統裡。現在變成所有沒有證明書的情事,都會與貶值聯結在一起。他指出,非正規的學習已完全地被認證機器取代。

大錢花在獎勵制度
海斯批評,人們已經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動機,因為這在本質上是值得的。這變成只會在當有額外獎賞時才會工作,這根本違反教育理念。
海斯是《治療教育危險的崛起》(The Dangerous Rise of Therapeutic Education)一書的共同作者。他說,兒童的人生觀此後會以為做份內的事也應該被獎勵,但孩童被獎勵應是出於自然狀況才是。隨便獎勵的做法,簡直就是剝奪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到頭來只會變成做白工。
一些大型的中學,普遍每年要花上3萬英鎊(約新台幣150萬元)在獎勵制度上頭。目的只是維持教室裡的秩序與減少曠課率。學童準時交作業與努力念書就能得到點數,可以用來換得電漿電視、遊戲機、iPod、筆記型電腦,甚至還有國外來回機票。數十所學校已簽署這個稱作「Vivo Miles」的計劃。該計劃為一私人公司所執行的一個獎勵方案,讓學童得以透過電子磁卡集點兌換各種贈品。
德比大學資深教育講師賽門.布朗赫爾(Simon Brownhill)說,這些贈品對學童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勵。但他建議,應在學童真正超出一般的成就時,給予獎賞才能達到真正的影響。

受獎恐降低判斷力
他說,贈品要真正能夠起實際效用。儘管對肥胖的擔憂逐漸升高,他提議「甜點」是最好的獎品。「獎品應該是你派的上用場的東西。」他說。「當我開始學游泳時,我獲得了一張5公尺、另一張則為10公尺的證書。雖然我也得到了獎賞,但它真正的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進步,獎品或證書不應該將獎勵的原意貶值才對。」
最近的研究發現,獎勵制度造成學生喪失了學習動力,對在校整體的表現也未有太大的加分作用。這份報告由北約克郡(North Yorkshire)哈羅蓋特文法學校(Harrogate Grammar School)心理學主任艾瑪.鄧莫爾(Emma Dunmore)執行調查。報告中說,獎勵很少產生長期的結果,因為這會減少學童對於「自由意志下所從事之任務」的觀念。
「接受獎賞可能會降低個人判斷力,學童會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她認為,如果學童僅是為了得到獎賞而工作,就如同被獎勵給控制住一樣,將會缺乏自主判斷的能力。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時篇/李白來到烤鴨店
2009/12/24
【聯合報/張作錦】

 

今天不唱歌,不吟詩,只談怎樣賺錢

 

大陸有些「順口溜」、「兒歌」,常有意想不到的興味。譬如下面這一首:

 

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

口水直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沒有錢。

 

當年李白遊廬山,在香爐峰觀瀑布,曾有兩首詩記景寫情,其中之一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兒歌作者仿李白詩,開了他一個玩笑。嗜酒者必愛美食,「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的李白,到了烤鴨店卻不名一文,真是情何以堪?或有人曰,這樣的戲弄未免不登大雅,但也許作者本無意於深文奧義,而是另有情懷。

 

今天大陸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國家要「創匯」,個人要「下海」。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家外匯存底早居世界第一位,經濟實力正「超德趕美」。至於個人的財產,令人羨慕的「萬元戶」已成上古史名詞,2009年富比士世界富豪排行榜,大陸有二十八人上榜。

 

在舉國致富的大浪潮裡,李白如果不急流勇進,甘於一窮二白,望烤鴨而口水直下,恐怕無人同情。

 

李白曾任職翰林院,有人說是學士,有人考證只是供奉。不管是何職位,翰林院有清望,但待遇不會豐厚。如果把當年的長安搬到今天的北京,李白也可能重修MBA,棄文從商去也。

 

沒有人能批評中國大陸今天的重物質、重實用。大陸若沒有財富作後盾,在國際上能有這樣的地位和發言權?窮了千百年的中國人,過一點比較不虞匱乏的日子,是他們勤勞刻苦應得的報酬。

 

大陸國內外的知識分子,自然關心中國老百姓人權、自由等精神層面的生活。法國文豪伏爾泰在《哲學通信》中評論英國說:「商業給英國國民帶來了財富,也幫助他們獲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又進一步推動了商業。」羅斯福總統1944年在〈致國會咨文〉中指出:「真正的個人自由離不開經濟的安全與獨立。飢餓與失業的人們是獨裁政治的成因。」有人在記述「聖海倫紀念館」時,引用拿破崙的一句話:「如果說曾經有過堅如磐石的君主政權,那麼只需經濟學家的思想,就可把它碾成粉碎。」這些有遠見、有事功的人物,都認為經濟發展,甚至只有經濟發展,才能使一個國家帶給人民以自由。不知這個「規律」,是否適用於中國大陸?

 

當然,大陸目前還是一個專權控制的政體,人民的各種自由並不充分。但是比改革開放前進步了不少,而且有繼續進步的可能。希望經濟發展能加速政治改革,在不久的將來,李白和一般民眾,都能進烤鴨店大快朵頤,酒酣耳熱之際,除了談文學、吟詩,還可以放言高論,指著當天報紙的新聞,斥責中南海做事顢頇,不得民心。

 

國家亦如個人,常有「仇富心理」。中國崛起後,原來「富國俱樂部」的成員,心裡未免不是滋味,找碴者、杯葛者多有之。但其中以台灣若干政客和部分民眾為甚。台灣每年從大陸賺七百億美元,否則就是入超國家,但這些人卻阻撓兩岸貿易。東協加三之後,台灣的產品可能出不了大門,是十分嚴峻的情勢,而在野黨帶頭阻止與大陸簽ECFA。只要我們自己有出路,是否與大陸合作不是問題;但反對的人卻從未告訴大眾,他們使台灣活下去的對策是什麼?

 

李白進烤鴨店要付錢,台灣老百姓不也是嗎?

 

【2009/12/2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巴哈
【聯合報╱周志文】
2009.12.24 03:12 am
 
 
圖/幾米

 

所有精美的東西都帶有一點脆弱的特性,而巴哈的音樂一點也不脆弱,經聽耐聽,久聽也不覺得膩……

大陸學者把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翻成巴赫,這譯名似乎比較好。巴赫比巴哈來得莊重,譬如「赫赫有名」,說起巴哈豈不赫赫有名?巴哈這名字有點不正經,尤其以前一種北京女人的隨身寵物叫「巴兒狗」的,比較正式的名字是哈巴狗,提起巴哈時很容易想起牠,把堂堂樂界巨人與小狗聯想在一塊,確實不夠恭敬。但巴哈這名字,從我們小時候就這麼叫,要換另一種叫法不是不成,而是不習慣,而且越聽多他的音樂,越不會注意這令人發笑的譯名,譬如聽他的《馬太受難曲》(Matthaus-Passion BWV 244)與他為三聖節過後第二十七個禮拜天的布道而寫的清唱劇(Cantata)《醒來,那個聲音在叫喚我們》(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BWV 140),當我們「沉沒」在他優美與盛大的歌聲裡,靈魂的視野提高到一個平常沒法企及的高度時,就算這音樂是一個叫哈巴狗的人寫的,又有什麼傷害呢?

我很難形容聽巴哈音樂時的心情。巴哈的音樂是精緻又美麗的,這點不容懷疑;不過巴哈的精美與人不同,所有精美的東西都帶有一點脆弱的特性,譬如中國文學喜歡說的「七寶樓台」,易碎得很,拆下後更不成片段,而巴哈的音樂一點也不脆弱,經聽耐聽,久聽也不覺得膩。美麗的東西令人珍惜,還有一個原因是數量少,但巴哈的作品太多了,多到令人想珍惜也無從珍惜起。巴哈的音樂雖多,卻幾乎所有曲子都有獨立的精神,看起來簡單,只是幾個沒有關係的零星碎片,其實暗地裡結構謹嚴,像萬花筒裡的紙屑,輕輕一搖,或者轉一個角度,就產生了新的畫面。

因此不能只用精緻美麗來形容他的音樂。一般說來,巴哈寫作不是深思熟慮的那種,他許多作品往往一揮而就。巴哈不像布拉姆斯,每件作品都反覆思考,形式與內容,一絲不茍的;布拉姆斯常把輕快的化為遲重,而巴哈總是把繁複的化為簡單。據說巴哈家裡食指浩繁,有十幾個孩子要養,許多孩子都有音樂天賦,巴哈打發他們就是隨便寫一個曲子,讓他們去演奏去玩,不要來煩他;他為鍵盤樂器作的曲,很多是為這個目的而寫的。除此之外,他還要應付一些特殊的需求而作曲,譬如他為大鍵琴寫的名曲《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eraenderungen BWV 988),據說就是應俄國駐德雷斯登公使凱薩林克公爵(Count Keyserlingk)之邀,為消除他的失眠症而作的。

巴哈早年在魏瑪擔任宮廷的管風琴師,為應付多方面演奏的需要,他寫了許多管風琴的曲子,大型與小型的都有。1723年之後,他在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任樂長,則寫了不計其數的宗教清唱劇,還有五個規模宏大的受難曲(今只留下《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及彌撒曲(最有名的是《b小調彌撒曲》)。巴哈當時寫的作品,由於自己與別人都不在意,大部分都已散佚,十九世紀劫後餘生所找到的,卻已卷帙浩繁到令人目不暇給了。他寫這麼多的樂曲,每首要細細思量幾乎不可能,但現在聽來,都結構綿密、秩序井然,一點不像潦草之作。巴哈有獨特的內涵,也有與人不同的風格,他的作品看起來散亂,其實比任何人都謹嚴而有秩序。秩序是進入巴哈音樂的主要門徑,他兩大冊的《十二平均律》(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BWV 846-893)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哈在世的時候,雖然作品無數,但名氣一直不夠響亮,與他同年出生的韓德爾(Georg Friederich Handel, 1685-1759)就比他出名。韓德爾成名在英國,在德國本國,與巴哈同時,他的器樂作品與宗教清唱劇及受難曲,都不如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重要;在聲樂,尤其是合唱曲方面,與更早的舒茲(Heinrich Schutz, 1585-1672)相比,其地位更不可以同日而語,巴哈的重要是後世給他的。巴哈死後半世紀,世人很難看到他的樂譜,莫札特很崇拜巴哈,但他能接觸到的巴哈作品並不多;貝多芬少年時代曾在波昂學習過巴哈的四十八首前奏與賦格(即《十二平均律》),據說當時用的樂譜還是手抄本;貝多芬在世的時候,不論在德國或奧地利,巴哈並不重要,更算不上流行,他跟中國的詩人杜甫一樣,必須通過歷史的繁複檢驗,才證明了自己的地位及價值。

對巴哈聲名提昇貢獻最多的,算是他在萊比錫的後輩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了。到十九世紀初年,巴哈的重要性已漸漸被世人看出,他的一些樂譜已由出版商出版;不過那時浪漫主義席捲一切,世上有太多正紅而令人景仰的作曲家,巴哈是巴洛克時代的人,而且已死了太久,顯然早已過時,所以有人注意他,並不表示他受世人的普遍肯定。1829年三月,正在柏林大學做學生的孟德爾頌竟然有機會指揮柏林合唱協會演出他的《馬太受難曲》,這次演出,立刻受到世人驚訝及側目。世人驚訝也許不是為了巴哈,年輕的孟德爾頌才是側目的對象,但巴哈作品的莊嚴與深邃也讓聽的人印象深刻。這首曲子原是為聖托馬斯教堂禮拜所寫,巴哈生前曾在教堂演出過;但巴哈為宗教寫的曲子太多,原稿混雜在他許多Cantata及管風琴的雜稿中間,幾乎已無人知其下落,孟德爾頌把它找了出來,那次是巴哈死後第一次演出,而且在第一場演出後,五周內又演出了兩場,孟德爾頌把世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巴哈身上。四年後這個演出過《馬太受難曲》的合唱協會又推出了巴哈的《約翰受難曲》,及經過刪節的《b小調彌撒曲》,巴哈的名聲從萊比錫傳到柏林,後來就傳遍整個歐洲。

孟德爾頌在柏林演出《馬太受難曲》的1829那年,巴哈已死了七十九年,貝多芬也死了兩年了,而舒伯特在前一年才死,《馬太受難曲》讓情緒低沉的歐洲重新認識了巴哈這名字。那時的孟德爾頌已是青年,舒曼、蕭邦、李斯特及華格納都還是童年,布拉姆斯要等四年後才出生,但這些當時還小或者尚未出世的人物,都左右以後的歐洲或是世界樂壇。他們繼承又發揚了浪漫派的風氣,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四○年代,幾乎影響到所有人的美感思維。而奇怪的是,這些浪漫派的巨擘,沒有一個不推崇巴哈的,李斯特寫過一個名叫《以B-A-C-H為主題的幻想與賦格曲》(Fantasie und Fuge uber das Thema B-A-C-H),這B-A-C-H是指音樂的四個調性,並不是指音樂的主題來自巴哈,但無疑對巴哈表現了凜然的敬意。華格納曾說巴哈是通向天國的唯一大門,又說巴哈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然而巴哈的音樂一點也不浪漫,有人說巴哈的前奏與賦格是數學與邏輯的組合,它的美是數理的美,與浪漫派的取徑根本不同。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陣子會沉陷在不可自拔的唯美與憂傷之間,那時候的氣氛也許絕望,但心中還是充滿著理想與熱情的,那便是浪漫。但浪漫派常常被無緣而起的熱情沖昏了頭,有時又過分自憐,浪漫的情緒常會讓人「迷失」;當人曾經迷失過,才知道透過理智所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人要找出生命與藝術的源頭,需要依靠的恐怕是真實,而不是幻景。巴哈的音樂像一杯沒加任何調味的清水,酒醉的人都渴望喝一口,酒醒之後,更覺需要。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2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悅讀便利貼
弗拉維歐.賈希亞蒂亞,《無題》,混合技法、畫布,1985。
新古巴藝術 (I) top

文/傑拉多.莫斯奎拉(Gerardo Mosquera)
弗拉維歐.賈希亞蒂亞(Flavio Garciandia)曾說:「我通常對於融合與文化轉變過程的無盡複雜性感到有興趣,特別是同場景(作品)中對立與矛盾因素的衝突」。他在蘇聯改革時期的繪畫系列中,所呈現擬人化的鐵鎚和鐮刀就是明顯的例子。他將共產黨的象徵符號人類學化,把它畫成在性交或是在行軍,要不然就是轉換成陰莖的符號。他的影像共同編織出一個多元意義的論述。雖然其作品是以幽默為基礎,但卻不是嘲弄。這暗示改革有效復甦社會主義的意義,使得舊式僵化的符號能夠重新充滿活力。
(摘錄《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一書,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卜茲法外法
181x97cmx2
有法為有法/無法亦有法/下筆真有聲/寫得法外法

驚蛇走虺怒龍噴浪:
卜茲的書法藝術
文|林俊松 圖|布查當代藝術空間
◎卜茲《法外法》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 李白〈草書歌行〉

我最近一直思索著,到底什麼是當代藝術?「傳統」與「當代」的定義到底為何?「傳統」,應該可以這麼說,它是某一群體在特定的空間生活,而在這特定的空間之中所創造出的生命模式;或者,可以說是生存方式,更是延續至今的文化模式。這是一個充滿時間性的名詞,也是充滿歷史感的形容詞。而漢民族在書寫工具上選擇了毛筆,在書寫形式上選擇了形義相符的漢字。「當代」,當然是延續傳統所發展而來的,它是因為現今的資訊傳播、科技發達,在不同的地域「傳統」間相互激盪、移植,所創造出來的「潮流」藝術型態,這是尚未穩定的文明型態,但卻貼近時代。難道「當代藝術」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真的是最美好型態的藝術創作嗎?「當代」如果是一種主流的藝術形式,「傳統」難道不也是一種藝術的真理嗎?這是我長久思考至今的問題。

線條飛舞融合古今

我先前所接觸的藝術品,幾乎都是以當代藝術為主,對於傳統的書法與水墨,總覺得其意境和語彙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直到見識卜茲的書法後,卻被其雄渾氣勢所懾。那並非單純形而下的視覺美感,更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省思與心靈震撼;這也延續著我上段所敘述之「傳統」與「當代」的分別,書法並不「古」,但它也並非「今」,這是一種「未來感」。它讓我看到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思想,創造出不同古今的書法線條。觀賞卜茲的作品,身體總會不由自主的隨著畫中筆跡轉動,它昂揚的線條透露出微醺的飛舞,卻又凝結了空間與時間,融合了「傳統」與「當代」。這讓我如此貼近了藝術家的心跳與呼吸,更碰觸到了他廣大精微的創作心靈。

卜茲的書法,有著東漢張芝「一筆書」的特點,卻更加發揮。連綿不絕的筆勢,跌宕多姿、恣意放縱;書法線條厚實飽滿,顯得大氣磅礡、多力豐筋。卜茲書法的特質,並非如王右軍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般的秀麗圓滿;他將本身的個性融入書藝,創造出表現主義般的書法藝術。我們看到懷素的草書,驚蛇走虺,驟雨狂風;又如欣賞蘇東坡的書法,古槎怪石,怒龍噴浪。它融合了以上二者的特質,卻又開創出自我的強烈風格;是嶄新的書法呈現與突破,卻又切合法度,這是需要非常紮實的「傳統」書法涵養,才能創造出如此「當代」的書法藝術。粗獷的黑色線條夾著充滿戲劇的飛白,似乎在傾吐他內心不可抑遏的旺盛創作生命力;宣紙上黑色爆破般的墨色團塊,在白底之上,充滿力道,藝術家似乎將燃燒他的生命與短暫的光輝,如恆星般的恆久光明、更似流星般的劃過熠熠星空。他的書法帶給人們無窮的想像,也有著璀璨的黑色亮面。

「心物相融」的誠摯感受

傅青主評論書道曾說:「寧拙勿巧,寧醜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足以回臨池及倒之狂瀾矣。」正值壯年的卜茲,現在是創作的巔峰時期,又因為長年打羽球,手上力道也比一般人來得強健,因此所寫的書法是酣暢淋漓,痛快自然的。但也許因為如此,卜茲的書法似乎還看不出人書俱老的境地,但他是絕對的「任俠」,其「拙」、「醜」、「直率」與「自然」,都是他將來書藝臻於「老」的必要條件。

當初見到卜茲本人時,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原以為寫出如此氣勢憾人作品之人,一定是位意氣風發的當世「大俠」,結果藝術家本人卻是相當斯文,與其談話之後,其虛懷若谷的胸襟,令我動容與折服。我一直在想,為何這清?的身軀中蘊藏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呢?也許這正是芥子納須彌般的謙沖廣大吧!清代張庚在《浦山論話》中曾提出:「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發於無意者為上。」「無意者」指的是藝術家在逃脫物質環境的束縛之後,進入虛無靜觀的狀態,這時他馳騁於玄黃宇宙,奔騰於八荒六合,而處於一種「心物相融」的誠摯感受。除了體會到自我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召喚之外,更深刻的探究至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之中。我想這正是書法家所求的如「飛仙」般的境界吧。

卜茲的書法撩人心弦、撼動人心,為當今的書法世界注入一種「不羈」的力量。也正如我前面所敘述的「傳統」與「當代」,其實是互為表裡,相互為用的,沒有傳統文化的滋養,當代藝術的厚實度將令人質疑。在卜茲的作品裡,觀者將會有完全不同的「傳統」感受。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09.1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悅讀便利貼
卡洛斯.羅德里格茲.卡迪納斯,《抵抗》(To Resist,局部),油彩、畫布,100×640 cm,1990。
新古巴藝術 (II) top

文/傑拉多.莫斯奎拉(Gerardo Mosquera)
卡洛斯.羅德里格茲.卡迪納斯(Carlos Rodriguez Cardenas)的作品形態常由均衡的軟性形式與硬邊幾何形式所組成,顯示出強烈的平面感。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一件1990年的三聯屏畫,他在每一面上以不同的動詞表達相應的政治性口號:「抵抗」(Resistir)、「戰鬥」(Luchar)、「征服」(Vencer)。畫中每個字母的幾何形狀,都成為「軟性」人物之間動作伸展的架構,進而將每個標語加以拆解。例如「抵抗」這個字,一個主角正漸漸而痛苦地被一個古巴島地形的幾何圖形由肛門插入。隨著這個過程的持續,這個主角就好像是由糞便所組成。藝術家因此畫出一整個看似由糞便構成的作品型態系列。
(摘錄《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一書,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葉永青中秋
壓克力顏料、畫布 200x200cm 2008

葉永青:慣性認知中的陌生經驗
文|高子衿 圖|Gallery J. Chen
◎葉永青《中秋》

適逢北京現在畫廊五週年慶所推出的葉永青個展,台灣寒舍空間和Gallery J. Chen也分別以收藏作品與部分新作的方式,推出葉永青的展覽,作品年代橫跨逾20年,也因而能從中窺得葉永青各個時期的創作樣態。1990年代,葉永青開始在歐美各國遊歷,也畫起了充滿西方藝術味道的塗鴉,然而,葉永青逐漸發覺,「自己被別人看成能夠輕鬆表達的藝術家,但是藝術需要被比較,一經比較就會發覺自己無法像黑人那樣輕鬆自在的塗繪」,所以他停掉塗鴉的風格,開始思考新的創作方法。1999年底,葉永青在倫敦看到克洛斯(Chuck Close)的回顧展,克洛斯善於將人像照投射到打著格子的畫布上,再用噴槍筆逐格作畫,帶給葉永青很大衝擊,意識到手其實是可以代替腦來思考,所以他開始先在紙上畫鳥和隨便塗鴉的符號,然後再用投影與照相寫實的描繪方法,再現於畫布之上。他認為「繪畫被先入為主的分為複雜的、簡單的,畫得快的、慢的,題材值得和不值得的」,所以他刻意選用具有難度的、耗時的方法去畫看似幼稚、不值得的東西,當中的荒謬性便會藉由反差而映照出來,「當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是錯的,也才知道事物是複雜的。」而這樣費手不費心的方式,也讓畫畫變成享受,「很適合當下的我」。葉永青談到台北的展覽時提到,「來台北看到這些作品有些感動,想起當年創作那種與市場無關、只在於創造遊戲的心態,而親手畫出來的作品,散落世界各地,輾轉來到這裡掛著,它們擁有各自的命運,也超越了我自己一個人能夠擁有的經驗。」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09.1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悅讀便利貼
王廣義,《大批判系列:可口可樂》,油彩、畫布,200×200 cm,1993。藝術家自藏。
後烏托邦:中國前衛藝術(I) top

文/高名潞(Gao Minlu)
「雙重媚俗」結合了兩種大眾文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為了反映這種環境,王廣義製作一系列名為《大批判》的油畫,畫中將政治影像與商業符號並置在一起。它們所呈現的都是文化大革命的英雄人物,旁邊則並列像是可口可樂和柯達公司的標幟。這些畫作意在顯示:雖然政治與經濟兩種制度並未合一,甚至是對立的,但是兩者的基本目標都是要人民普遍相信它們產品的真實性與獨特性。因此,毛澤東宣傳影像的廣為流行,以及大眾媒體所產生的消費廣告與娛樂符號,使得毛澤東的大眾文化等同於好萊塢文化。烏托邦的前衛主義者同時反對政治與商業的力量,因而開始一個新的解構計劃,直接模仿雙重媚俗的論述。結果,政治波普成為同時反映雙重媚俗兩面的鏡子。
(摘錄《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一書,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蓼蕭空房子之二
油彩、畫布 120x80cm 2009

一個人的戰爭:蓼蕭的作品獨白
文|高名潞 圖|奧賽畫廊
◎蓼蕭《空房子之二》

我與非我——蓼蕭的繪畫

蓼蕭是一個很有才氣,知道如何熟練地運用油畫語言去表達的年輕藝術家。

初看她的繪畫時,我們覺得其中還是有故事,有敘事的。在她的畫面中,可以感覺到傷感、傷痛、放縱和歡樂等情緒,而其中透露出的這些感情都與某種敘事有關,但這種敘事性又不是一個很清晰的故事。她的故事來源於整體的畫面語言,而不是具體的情節,所以,其敘事方式不同於流行的符號象徵式的表現方法。符號象徵的表現在於將某幾類符號進行深入刻畫,試圖通過符號之間的相互映襯來表現畫面寓意,而蓼蕭的作品中,敘事發生於畫面整體的構圖、筆觸、色彩以及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她的作品重點不是在講一個故事,而是試圖通過畫面向我們表明,她非常執著地在思考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深入思考,使得她的畫面呈現出某種神祕性,我們有時可以從她的畫面中得出一些解釋,儘管每個人對畫面的解釋可能不盡相同,但我認為是蓼蕭的畫筆、構圖、形象、以及畫面的整體氣氛,始終要傳達給我們的,就是她對人生的思考。

在蓼蕭的作品中,她運用的創作方法以及選取的角度,不是要直白地敘述給我們一個故事。她不僅希望在畫面中看到自我,另一方面還希望能在畫面中看到她不能認識的另一個自我,這兩者在畫面當中是既有關係,又分離的。我們在初看她的畫面時,可能會認為她的作品與同性戀有一定的關係,但實際這並不是同性戀題材。她的作品是關於自我認識的一個題材,而這種題材是在「不是我,又是我」這樣一個關係當中展開的。她作品的豐富性恰恰是在「是我」和「非我」之間發生的一種複雜的關係,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關於同性戀的社會題材,所以認識這種我和非我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對於人生的深入思考。我認為通過認識自我而展開一種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這是中國當代繪畫當中特別需要的一種真誠,因為如果畫面只是追求一種時尚,追求畫面的色彩對人們的視覺衝擊,以及畫面表達出來的故事,而忘掉了真誠,那麼也就忘掉了繪畫的靈魂,所以我認為蓼蕭的作品是有靈魂的。當然,她早期在表現手法上講故事的因素還是佔大多數,畫面中的各種細節、形象也是比較多,那個時候她可能還多多少少受到一些符號性的影響,而直到最近我覺得她的作品越來越純粹,而且這種純粹在場景中間讓人感到一種不經意,彷彿是現實當中的,而仔細去看又是不現實的。

所以她繪畫中的真誠和表現「我與非我」的豐富性,是非常有價值的。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09.12]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梵谷吃馬鈴薯的人
油彩、畫布.82×114cm 1885

燃燒的靈魂:梵谷大展
文|陳沛岑 圖|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梵谷《吃馬鈴薯的人》

1885年梵谷在努能 (Nuenen)畫了各式姿態的人物畫,除了織布工人的新題材外,他畫了很多農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姿態、勞動的神情與肖像,這張畫為集大成者,也是32歲的梵谷所畫的人生中第一幅大型作品。畫面中窗外天色漆黑,房內懸掛在天花板上的煤油燈為滿室的昏暗帶來暖光(此也可看出其受荷蘭前輩藝術家林布蘭的影饗),前景有五個人物圍著餐桌正在用晚餐,桌上的餐食並非豐厚,僅是黑咖啡與煮熟正冒著熱氣的馬鈴薯,藝術家在此用心刻畫了當中人物的衣物、表情、動作、身體語言。梵谷在1885年4月一封寫給西奧的信提到:「我想要讓別人一眼就看的出來,這些卑微的人在燈光下,從盤子裡拿他們親手種植的馬鈴薯吃。所以這幅畫讓人聯想到勞動,暗示著這些農民所吃的,是他們誠實工作所換來的東西。」(註)屋內除了左邊牆上的時鐘與宗教畫像(可能是耶穌受難圖)暗示著畫裡人的宗教信仰,此外沒有多餘的裝飾,梵谷傳神地傳達了一種樸實的勞工生活、信仰狀態。而畫了此作品後,他漸漸擺脫之前陰鬱沉重的用色,而採用明亮的色彩作畫,此做可說是他到巴黎之前的具重要代表性的轉捩點作品,他以此對以勞動者、窮苦者為關注主題的作品做了總結(到巴黎之後他的創作題材變得更廣)。

註:波納弗克斯(Pascal Bonafoux)著,張南星譯《梵谷:磨難中的熱情》.台北.1994.p.69。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投資 2009.12]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梵谷悲哀(Sorrow)
鉛筆、黑粉筆、直紋紙.44.5×27.5cm 1882

梵谷展早期作品遺珠:《悲哀》
文|陳沛岑 圖|Walsall Museum & Art Gallery
◎梵谷《悲哀》

1882年梵谷讀了法國文學家李歇勒(Jules Michelet)筆下描寫一孤單女人在社會中所遭遇的殘酷與現實的故事,他認為此無一不為與他眼前所見的女人─窮困、懷有身孕以出賣肉體來養活自己與孩子的西嫣(Clasina Maria Hoornik,外號Sien的妓女)相符。在現實生活中,梵谷對西嫣伸出援手,讓她住進自己在海牙的租處,接納她的孩子,企圖與她建立一個家庭,在他與西嫣共同生活的18個月裡,他以西嫣與其所帶來的孩子為模特兒,畫了許多的素描作品。《悲哀》便是其一,畫中的女人坐在荒原間的石頭上,身上沒有華麗甚至是任何能夠保暖的衣裳,捲曲的頭髮也並未以髮簪梳理包紮,僅任由其披散落在身後,缺乏任何與物質世界相關聯的線索,一無所有的她赤裸裸地彎著身軀把頭埋在交叉的手上,下垂變形的胸乳顯示著青春不再,隆起的肚子常被藝術史學家認為已懷身孕(如同現實中的西嫣)。觀者並無法見到畫中人的表情,她低著頭,或許是在哭泣或許是短暫地尋求逃離外在的世界。藝術家或企圖表現畫中人已經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的一種孤寂無助與絕望狀態。在畫作的右下角梵谷寫上「悲哀」(Sorrow)一字,並於最下方用法文書寫上李歇勒的一段文字:「世上怎麼會有一個孤單、被遺棄的婦人」(Vincent del. Sorrow Comment se fait-il qi’il y ait sur la terre une femme seule- delaisse Michelet)表達了對於被繪者高度的同情,也帶有對自己的人生處境的指涉,別具意義。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投資 2009.12]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盡頭

 

想不起來上次積極的  積極爭取什麼

不如一起離開這片森林

航行在我們未曾造訪的海

航行兩字就讓人安心

安心的笑笑得像個小孩

讓風帶領我們遠遠離開  遠遠離開

 

在世界的盡頭  也許會有些風浪

沒意思去捕捉所以我不撒網

妳太過從容  不免擔心我的迷惘

其實我的迷惘總寫在我臉上

 

我不是一個好領航員  卻不再感到害怕

現在的妳是不是開心

航行在我們未曾造訪的海

曾經我們的心都有裂縫

裂縫打開   回憶擠了進來

讓風帶領我們遠遠離開  遠遠離開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3574

左右搖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常態。左是「改造」出來的,右是「原生」的。

  時值中共建國六十年舉世矚目,然章詒和藉筆下知識分子命運,呈現一個不一樣的共黨歷史面貌。承繼《往事並不如煙》,《這樣事和誰細講》以更多元的史料,細膩鋪陳中國民主同盟一代知識分子的才情壯志、幽微無奈,從其進退見風骨。歷史的無情檢證與荒謬,章詒和領受、回首人生種種孤絕冰寒,但亦清晰清淡。

  《這樣事和誰細講》涵括四位人物:翦伯贊、千家駒、羅隆基與李文宜,他們隨時浮沉,其中翦伯贊不幸自殺,千家駒終身反省贖罪,羅隆基自認心靈「無家可歸」,而李文宜則選擇一輩子對共產黨忠誠。一幅幅工筆的知識分子肖像,與中國近代史相互糾纏,映照出政治的殘酷與人性的脆弱。

  誠如章詒和在自序所言,二○○九年是高度敏感的一年,「我們民族很偉大,也很悲哀」,這樣悲哀到流淚的一本書,或許在這敏感的時刻,還可以讓人記起一些自己信仰過的價值。

作者簡介

章詒和

  章伯鈞的女兒。一九四二年生於重慶,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有:《往事並不如煙》、《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伶人往事》、《雲山幾盤江流幾彎》等書。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包袱沉重 歐洲社會世俗化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歐洲歷史深植於宗教之中,然而當代的歐洲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近來兩起具爭議性的宗教議題,說明了在歐洲,文化與宗教兩者的關係漸行漸遠。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義大利的基督教十字架和瑞士的清真寺宣禮塔日前引發了一連串的政治爭議,顯示了歐洲長久以來的基督教認同開始崩解。

十字架 宗教還是文化?
日前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簡稱ECHR)裁定,義大利教室裡面出現的十字架違反了1950年歐洲人權大會的決議。這激起一番究竟十字架是文化象徵還是宗教象徵的討論。義大利政府認為,十字架對現代民主和義大利國家而言,是一種文化性象徵。
然而人權法院主張,十字架顯然是一種宗教性象徵,若在教室中出現十字架,就違反了思想自由、良知自由,以及其它宗教學生的自由。
而瑞士也在一場公投中,有57.5%的瑞士人民支持禁止興建清真寺宣禮塔的憲法修正案。
這項公投是由右翼的極端份子所發起,瑞士政府、國會以及國際特赦組織等非政府組織都對此表示反對。而羅馬天主教會和瑞士新教聯合會也對這項禁令表示反對,認為這與基督教宗教自由和包容的價值不相容,同時具歧視色彩。
但在瑞士的投票者心中,禁止興建清真寺宣禮塔正是基督教在瑞士影響力衰退的例證 充滿了對伊斯蘭和移民的恐懼。
過去曾有某些基督教思想家要求基督教採取一種「反」文化的立場,把世界看做是黑暗且充滿罪惡的地方,如托爾斯泰或是聖班尼迪克都要求基督徒遠離主流文化,這樣一來才能批判並改變這種主流文化。
至於其他人,特別是自由派的新教徒,已經把基督教視做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在教會和世界之間並未感受到張力,這種傳統傾向於讓文化與宗教和諧並存,把焦點放在文化層面上。好幾世紀以來,基督教是和歐洲文化綁在一起的,這為歐洲帶來壯觀的大教堂、宏偉的藝術成就、人的尊嚴與愛等價值,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十字軍、宗教法庭、宗教戰爭和帝國主義。

宗教影響力式微
到了啟蒙時代、法國大革命和無神論興起之後,當代歐洲已經深刻世俗化。上教會等宗教儀式逐漸沒落;大教堂變得像博物館而非進行禮拜的地方;而基督教領袖發現很難讓信徒對教義信服。
文化上認同天主教的義大利對於ECHR決議感到失望並不難了解;而清真寺宣禮塔禁令也突顯了基督教土地上仍存在迫害或不平等待遇,而難保穆斯林土地上,會不會出現潛在負面衝擊。
義大利政府在辯護文中主張:「雖然在教室中出現十字架,但並未要求教師或學生必須致意或尊崇它,更別提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背誦祈禱文了。事實上,甚至連要求學生注意到十字架的存在都沒有。」
在大部分歐洲國家,包括義大利部分地區在內,基督教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經驗。真正的問題並非十字架有沒有出現在教室內,因為十字架的神學政治意涵已被架空,被放逐到一個可忽視的文化象徵地位上。
但也有人認為,由於十字架代表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以及祂自我犧牲與愛仇敵的信息,所以十字架並非一種愜意的文化象徵。事實上,無論十字架的意義是否為文化層次,歐洲文化已變得世俗化一事已十分明顯。基督教在大部分歐洲人的生活中影響甚微,只在某些特定場合如浸禮、婚禮和葬禮中才會被注意。
部份政治上極端的右翼份子便利用基督教價值在歐洲的逐漸蒸發,將基督教和伊斯蘭象徵化,做為鬥爭工具,從自己狹窄的利益觀點上進行詮釋。顯然,基督教領袖正經歷一場困難且痛苦的典範轉移。一方面,他們對歐洲重新宣揚福音,重振基督教認同;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對過去放手。
事實上,歐洲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未來並非由法院、公投或教室牆壁的懸掛物決定,真正的努力在歐洲公民的內心爭戰,在政治與神學的對話中,歐洲人須反思,在當代歐洲何者才是好的基督徒或穆斯林。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科四期動土爭議系列下:成就中科 賤賣良田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12月26日,中科動土。前一晚,相思寮居民和聲援民眾舉辦「平安祈福晚會」。大夥在鄰長家聽著一首又一首關於土地的歌曲;當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唱著《濁水溪出代誌》,居民附和:「代誌大條了!」因為動土當天,總統馬英九宣佈支持高科技產業決心不變,意味著:農地恐更快速消失。
代工王國
台灣發展政策中,科學園區向來是「量產型」,最重要的資本項目就是便宜廣大的土地及穩定的能源供給。但因近年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下滑,加上關鍵材料、零組件與通路均掌握在國外手裡,國科會認為高科技產業必須脫離「以量取勝」,扮演研發角色以提高科學園區附加價值。
但這想法仍停在討論階段,多數廠商皆表示「量產型科學園區經營管理方式較佳」。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分析,中國等新興國家挾帶豐富資源、廣大土地、廉價人力及最重要的龐大市場,台灣為擔心廠商外移,只得為廠商量身訂造投資環境,尤其中科四期幾乎是為友達而開發。
蔡嘉陽的小舅子原本在友達上班,因公司強力傾向中國發展、不斷調派人手,因不願去中國而辭職。蔡嘉陽批評友達玩兩手策略,「主導權在友達,它不來沒有任何關係,但有一個以上選項,就有籌碼能壓低成本。」
蔡嘉陽氣憤地說,彰化縣長卓伯源一直說中科四期可創造1兆8千億產值,但友達來不來根本還未知。為此,相思寮農民的家和土地卻要被強制徵收。立委林淑芬說,土地租給廠商一坪只要4.125元,比最便宜的虎尾園區還要少40.425元。

鬍鬚伯的動物農莊
相思寮居民王錫溪,人稱「鬍鬚伯」。剛做阿公的他身材矮壯,留著五部鬚,像武俠小說裡的綠林好漢。祈福晚會當晚,他熱心收留眾多從各地來聲援相思寮的民眾,在寒風中為每個人準備八寶湯圓;擔心大夥在他的空房打地鋪會冷,還費心張羅了十多床被子。
那晚許多人睡得不安穩,因為鬍鬚伯的家是個動物農莊。雞鳴狗吠伴隨豬叫,寒風從窗戶縫隙鑽入,大家不免翻來覆去。但26日7點半左右,鬍鬚伯卻已精神奕奕坐在客廳泡茶。穿著薄衫的他,早已餵過雞豬,巡過菜園一遍。
鬍鬚伯和其他醒來的聲援民眾閒聊農家生活,強調自己耕種的蔬果「絕對不施肥也不施農藥。」菜園裡種著油菜花、蔥、小白菜,翠綠新鮮,「每天我們都吃自己種的菜」。說罷出門摘了大把青菜,獻寶似地炒給大家吃。
首先端出的是油菜花,看似老,吃起來卻鮮嫩清甜;再一盤是小白菜炒雞胸肉,鬍鬚伯得意地說:「這雞是自己養的,外面的雞肉沒得比!」他翻著農民曆,小雞一抓回來就做紀錄,不打抗生素和荷爾蒙,除了會相鬥的雞,全都自由自在地放養;不同於養殖雞,他堅持要滿8個月才能宰殺,「不量產,只賣給知道的人」,一隻雞含運費能賣到2千元的高價。
鬍鬚伯從不在外面吃東西,「我喜歡自然健康的食物」。他話鋒一轉:「中科一開發,現在桌上這些自然的東西就都吃不到了。」18歲開始養豬、殺豬的鬍鬚伯,靠著種菜和畜牧拉拔大5個孩子;他指著家門外的圍牆、盛開的七里香、心疼地看著羽毛未豐的小雞和仍瘦小的豬仔說:「這林林總總的房子、土地、所有地上物,只賠給我們7百多萬。」

拿農民性命成就友達
說起徵收就一肚子火的陳美玉,是農民洪條坤的太太,大家都喊她的小名阿珍或坤嬸。阿珍的家有3棟、2層樓,住在相思寮快40年。阿珍的阿公輩早期因在他方無工作機會,一聽來糖廠工作可提供三餐和工寮就來了。
阿珍現在住的地方是當時政府實施公地放領而來的,因當時政策規定,要住滿50年才有戶籍。「我們的戶籍都還在農場(台糖土地,亦被徵收),政府說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的土地被徵收走,一毛都不用賠!」諷刺地是,她們每年都要繳土地稅。
阿珍一家人只得到地上物補償價格2百多萬。至於耕作的田地沒有補償。「不是說照顧農業,照顧到哪裡去?」彰化縣政府在12月18日發下公文,確定將在明年1月底將補償金全數發完,意味「拆遷合理」。
居民氣憤地說,一坪建地只給她們1千5百元,不要說營生,連住都出問題。鬍鬚伯說,鄉公所到居民家中估價,卻採用「平方公尺」計算面積,居民習慣「分」、「甲」的單位計算,加上鄉公所承辦人不會講台語,根本不清楚有無出入。
阿珍的兒子洪明星今年29歲,離開台北回鄉種田。洪明星覺得種田不但自由,而且只要努力就有收獲,不像上班族得仰人鼻息、在低薪時代苦哈哈。鄰近一戶種蘿蔔的夫婦,每年收入有3百萬。「大家說種田不能活、只有高科技好,甘有影?全台灣都要吃東西啊!」

氣候變遷下的農地
許多學者、環團與居民反對中科四期,除了牽涉強制徵收外,更因「這裡是台灣的糧倉,為何坐落高污染產業?」其實相思寮僅2.2公頃,對中科四期開發影響不大,營建署區委會審查時,區委會委員也認為沒有必要劃入,但彰化縣府堅持,只因可連接未來可能開發的二林精密機械科學園區。
動土典禮當天,馬英九強調「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科技產業決心不會變」,具體展現除了二林精機,也將徵收大片私人農地的苗栗後龍科技院園區。讓人憂心在氣候變遷下,台灣將有環境與糧食危機。
綠色陣線成員陳思穎指出,暖化如旱澇交替和夜間溫度上升,導致作物產量減少;今年台灣多處稻米產區因為氣候異常導致病蟲害增加,而出現「空包稻」,糧食自給率僅30%的台灣急需保有足夠農地。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數據,過去3年,全球糧食作物價格平均上漲83%,小麥價格更飆漲181%,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儘管農委會擔憂農業現況已危及基本生存及糧食安全,卻依然為了至今年9月底長短期債務達1,125億、明年將再舉債73億的科學園區釋放珍貴農地。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彰化一帶農地除了有生產力,氣候變遷下更具有調適、滯洪的重要性;中科四期一旦開發,滿是綠意的農田全變水泥,加上需水量大、加重原已嚴重地層下陷的二林鎮的負擔,一旦極端氣候災害發生在彰化,後果不堪設想。
「拚落企!」
「不管怎樣,若政府硬要徵收,我們就拚了!」鬍鬚伯說,相思寮居民不歡迎中科,只希望保有農家生活,希望政府停止賤賣台灣良田。律師詹順貴也已協助當地居民提告行政訴訟;相思寮後援會成員許博任希望關心台灣環境的民眾能抽空至相思寮協助徵收普查工作(http://antictsp.wordpress.com/),期望透過各界努力,讓「相思寮,別哭」!
(完)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新聞太誇張 六大團體聯手監看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蘋果動新聞引發各界爭議,兒少媒體監督連線為維護兒童與青少年身心健康,在「兒少新聞妙捕手」網上開闢「新聞不是戲劇類,全民監看動新聞」專區,呼籲全民一同監看。調查結果將於明年1月提出與蘋果溝通,不排除發動拒看行動。
兒少媒體監督連線針對2009年1月到11月平面四大報兒少新聞進行統計,發現在3,829則兒少新聞報導中,負面新聞比例占52%,其中以蘋果日報居多。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直指,蘋果讀者以青少年最多,新聞走向習慣以誇大負面手法取悅閱聽人,屢次違反現行法令及媒體自律原則,亟需檢討改進。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媒體慣常認為閱聽人有知的權利、負面新聞報導有警世效果,進而產生腥羶色新聞可吸引閱聽人的迷思。兒少新聞妙捕手針對「憂鬱症母親殺死男嬰後自殘」與「網友性侵國中少女並割喉棄屍」兩則社會重大事件所發起的「網友媒體識讀調查」卻顯示,7成網友認為媒體報導手法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甚至有高達9成網友不想再看第二次。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舉例,媒體報導憂鬱症母親殺死男嬰新聞時,除了過度描述犯罪事實外,並沒有太多關於產後憂鬱症母親如何治療、社會如何支持類似家庭等幫助民眾運用求助管道的資訊。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質疑,媒體在採訪負面新聞時,詢問被害人或被害家屬「有什麼感覺」的意義何在?呼籲媒體能多從正向與教育意義方面平衡報導。
有鑒於媒體可能沒有意識到報導過程侵害被害人隱私,對被害人產生二度傷害,內政部家庭及暴力防治委員會廣納專家學者意見彙整成冊,於今年9月出版媒體報導守則,希望提供媒體更多報導家庭暴力、性侵害、兒少保護新聞相關資訊。家防會組長林春燕表示,目前廣播電視新聞公會已有自律組織,希望平面報業也能仿效成立自律委員會。
內政部兒童局局長簡慧娟表示,行政院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正草案後,對於有害兒少身體健康內容已有明文規範。期待未來可以透過法律規範和媒體自律,找到新聞自由與兒少保護的平衡點。
「兒少媒體監督連線」包括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勵馨基金會、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等6大民間團體組成。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天環島之旅 用氣球紀錄歡笑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擔任聯合勸募愛心大使的氣球藝術家李承澔,28日起展開為期12天的單車環島公益之旅,旅程中將造訪弱勢團體,以氣球傳遞歡笑,同時紀錄弱勢者笑顏,希望順利募集2百張照片,感動社會。

想為台灣做點什麼
聯勸秘書長周文珍認為,台灣關注弱勢族群的需要,卻忽略他們擁有歡笑的權利,希望透過捕捉歡笑,讓弱勢朋友記住自己的笑容,得到勇氣開心過生活,也能帶給民眾感動,重新體認生命意義。「給他們勇氣、給自己福氣」。
剛退伍2週的李承澔,環島公益旅行是他送給自己正式就業前的禮物。原本單車環島是為了挑戰自我,尋找創作靈感,但與軍中同袍討論後,開始思考「我能為台灣做什麼?」。最後決定利用專長教學,希望給弱勢族群不同的體驗。
李承澔表示,氣球創作學習門檻低,只要一小時就能學得會,創作過程中許多變化,也能讓學習者感到新鮮。他認為,氣球不只是遊戲,也能成為藝術,在觸摸、感受氣球中,期望激起弱勢學員探索發現的樂趣。
入伍前,李承澔就曾在社福團體,教導失明小朋友做氣球。他說,有能力為他人付出,是被需要的肯定,也會建立成就感,對未來相當受用。「只要我有時間、有能力,我都想再多做一點。」
李承澔首先到台北市唐氏症關愛者協會,用氣球創作溫暖唐氏症兒童的心。原本吵雜的學員,看到李承澔熟練地把氣球折成花朵,紛紛安靜下來,專心聽李承澔教導。

追求被需要的成就感
說完注意事項,李承澔開始一一教導學員親自動手,遇到不會的學員,他也很有耐心輔助完成,連原本排斥氣球,不願意碰觸的學員,最後也喜孜孜戴上氣球作成的帽子,開心地展現給工作人員看。
學員琇玲拿著親手做的花朵送給周玉珍。她大方表示:「我有帽子就夠了,花花送給妳」,讓周玉珍感動的將琇玲摟在懷裡。
拋開對氣球恐懼,學員創作氣球的動作益發熟練,李承澔對學員表現相當欣慰。他表示,雖然唐氏症學員理解力偏弱,「但把他們當成小朋友教學就可以。」對於細微控制不足的地方,李承澔主動提供協助,「這種被需要的成就感,就是我所追求的。」

李承澔前往弱勢機構與時間
12/28(一) 台北市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
12/28(一) 基隆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12/30(三) 宜蘭縣私立蘭馨婦幼中心
12/31(四)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附設花蓮縣私立黎明教養院
1/4(一) 高雄吉祥臻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1/6(三) 財團法人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
1/7(四) 台中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1/8(五) 台北縣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
資料來源/中華福利聯合勸募會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阻止校園霸凌 英推憤怒管理課
 
 
【編譯魏世昌整理報導】英國政府計畫在校園推行「憤怒管理課程」,讓在教室發生失序或不良行為的小學生接受輔導,試圖導正孩童的發展。
上課不規矩 留校察看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日前由英國兒童、學校與家庭部(DCSF)正在研擬一份條例,提議給予國小校長相當的權力,罰那些任性且不守規矩的學生放學後或上課時進學生收容處留校察看,就像是球員犯規被罰離場一樣。
此外將會為這些具破壞性態度的學生開設輔導課程,協助他們學會如何管理情緒。
新的條例若通過,將會要求學校開始紀錄兒童參加憤怒管理課程的天數,同時在課程開始前提出一份如何幫助孩童回到課堂上的計畫書。
新條例之所以會被提出,源於人們憂心校規正逐漸崩解。
英國教師暨講師協會(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rs,ALT)表示,學生變得有侵略性的年紀越來越早。他們表示,為了應付處理具破壞性態度學童的問題,有1/4的教師曾經罹患壓力相關的精神疾病。
今年稍早,另一份研究發現,因為學生在課堂中不守規矩的行為,造成每名中學教師每天浪費50分鐘的授課時間在維持上課秩序。
順利的話,由兒童、學校與家庭部頒布的這項新條例將會在明年正式實行,國中小校方將有權指定學生去上「憤怒管理課程」。大部分在一般課堂上不守規矩的學生,將會在學生收容處接受情緒管理教育。
條例中也指出:「除了學生收容處外,還有許多私人部門提供那些學生所需要的協助課程。提供情緒管理課程的單位必須確保接受訓練的兒童都能擁有學習管理自己行為的機會,同時這一切課程會對學生和其所屬學校有益。」
這項條例發表的時機正好是英國政府發布打擊校園霸凌政令的時刻。
這是史上第一次,學校必須紀錄情節嚴重的校園霸凌事件,並向當地政府呈報,包括言語與肢體上的霸凌行為、學童間的種族歧視與辱罵學校教師等行為都是觀察重點。不僅在校園內,在網路發生的「網路霸凌」也將一併受到管理。
最近一份調查發現,約一半的年輕人在去年曾經遭受過不同形式的霸凌。
霸凌嚴重 上呈政府
然而英國學校與學院領袖會(Association of School and College Leaders,ASCL)會長約翰.丹福德(John Dunford)堅持,這只會讓校長專注在填寫各項追蹤計畫,反倒沒有時間積極阻止霸凌事件。
「我不認為在學校上呈的報告中詳細記載霸凌的事件,就可以真正地幫助校方與學童解決問題。」他說。「毫無疑義地,政府應要求學校把重點放在阻止霸凌所需的時間與注意力上,而不是本末倒置轉移資源到應付資料的填寫上頭。」
「然而這恰恰是這新政令下的不良影響。這個紀錄霸凌事件的責任無疑對減少霸凌事件的數量沒有任何幫助,即使發生在校外也是。」
兒童、學校暨家庭部次長弗農.考克(Vernon Coaker)說:「學校其實只需紀錄情節嚴重與反覆發生的霸凌事件而已,這也是目前大部分學校在做的事。校長會負責謹慎衡量事件的嚴重程度,我們不預期這會造成教師額外的負擔。」
「外界總是要求學校制定反霸凌政策,而這項新條例將會協助校方擁有對霸凌監控與評估反霸凌政策的運作模式。這代表學校更能及早彙整霸凌事件,並有效率地解決。」考克說,「我們必須完全鎮壓校園霸凌事件,霸凌對孩童來說是極恐怖的摧殘,我們的力量聯合起來可以阻止這個情況。」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