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欣賞 |
![]() |
梵谷|悲哀(Sorrow) |
1882年梵谷讀了法國文學家李歇勒(Jules Michelet)筆下描寫一孤單女人在社會中所遭遇的殘酷與現實的故事,他認為此無一不為與他眼前所見的女人─窮困、懷有身孕以出賣肉體來養活自己與孩子的西嫣(Clasina Maria Hoornik,外號Sien的妓女)相符。在現實生活中,梵谷對西嫣伸出援手,讓她住進自己在海牙的租處,接納她的孩子,企圖與她建立一個家庭,在他與西嫣共同生活的18個月裡,他以西嫣與其所帶來的孩子為模特兒,畫了許多的素描作品。《悲哀》便是其一,畫中的女人坐在荒原間的石頭上,身上沒有華麗甚至是任何能夠保暖的衣裳,捲曲的頭髮也並未以髮簪梳理包紮,僅任由其披散落在身後,缺乏任何與物質世界相關聯的線索,一無所有的她赤裸裸地彎著身軀把頭埋在交叉的手上,下垂變形的胸乳顯示著青春不再,隆起的肚子常被藝術史學家認為已懷身孕(如同現實中的西嫣)。觀者並無法見到畫中人的表情,她低著頭,或許是在哭泣或許是短暫地尋求逃離外在的世界。藝術家或企圖表現畫中人已經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的一種孤寂無助與絕望狀態。在畫作的右下角梵谷寫上「悲哀」(Sorrow)一字,並於最下方用法文書寫上李歇勒的一段文字:「世上怎麼會有一個孤單、被遺棄的婦人」(Vincent del. Sorrow Comment se fait-il qi’il y ait sur la terre une femme seule- delaisse Michelet)表達了對於被繪者高度的同情,也帶有對自己的人生處境的指涉,別具意義。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投資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