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植物賽車快跑 巧克力當燃料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英國科學家利用植物纖維和樹脂製造了一台賽車,方向盤的原料是胡蘿蔔、車身用馬鈴薯,座椅則是黃豆材料,動力靠巧克力工廠廢棄的物質。更驚人的是,這輛賽車時速可達230公里。

  綜合外電報導,英國Warwick大學研發出一款環保賽車,所有製造原料都來自植物和回收材料,燃料則是提煉自廢棄的巧克力和植物油。

  研發團隊指出,這是生質燃料為動力的車輛中最快的一輛,完全比照F3賽車規格打造,不過這輛車並不能參賽,因為規定要用汽油當燃料的汽車才能比賽。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IN話題 ■ 蜜蜂消失了?

▌文╱Diana Cox-Foster、Dennis vanEngelsdorp
▌翻譯╱林慧珍
▌提供/科學人


哈肯柏格以載運蜜蜂到處跑維生,他開著裝運蜂箱的卡車,沿著美國東岸南北奔波,也常往來東、西岸之間,造訪一座又一座農場,為許多農作物授粉,包括弗州的甜瓜、賓州的蘋果、緬因州的藍莓與加州的杏仁等。

2006年秋天,哈肯柏格依循42年來的慣例,帶著家人與蜜蜂轉移陣地,從賓州中部的夏季住所,來到冬季要落腳的弗州中部,這些蜜蜂剛為盛開的南瓜田完成授粉,正要到弗州趕赴大花咸豐草流蜜期的尾聲。哈肯柏格形容,當他檢查這些傳粉者時,大群湧現的蜜蜂還像「溢出的滾水」,但一個月後再回來時,他嚇壞了,他的3000個蜂箱有半數以上完全不見蜜蜂的蹤跡,而許多遺留下來的蜂群,工蜂已大量消失,只剩幼小的工蜂與蜂王,卻看不到任何一隻死亡的蜜蜂。哈肯柏格向我們尋求蜜蜂神秘失蹤的原因時,描述這景象「就像鬼城一般」。

我們旋即聯合其他研究人員組成一個跨領域的工作團隊,並在2006年底詳細描述了這個現象,後來命名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奇怪的是,2007年春天,哈肯柏格的蜂群沒有繼續死亡,不過那時他原有的3000個蜂群只剩下800個,哈肯柏格把情形告訴美國各地的同業,赫然發現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而我們的團隊在當時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有1/4的蜂農遭受類似損失,總計有超過30%的蜂群死亡;接下來的冬天,蜂群死亡情勢擴大,36%的美國蜂農受到衝擊。此外,澳洲、巴西、加拿大、中國、歐洲與其他地區,也傳出大量蜜蜂失蹤的現象。儘管目前最新數據尚未出爐,一些蜂農表示,2008年冬天他們還是看到了蜂群衰竭的現象。

蜜蜂的消失引起相當的關注,因為全球有1/3的農業生產需仰賴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這是歐美養蜂人家普遍飼養的蜜蜂。種植單一作物的大型農場,必須在一年裡的某個時期進行密集的授粉,這任務非野蜂、蝙蝠等其他的傳粉者所能達成,唯有西方蜜蜂有能力派出大軍來為農作物授粉,只要天氣溫和,而且有花蜜可尋,蜜蜂幾乎一整年都可以傳粉。

我們合力研究,排除了許多造成CCD的原因,並發現許多其他可能的成因,但找不出任何單一的元凶。遭CCD侵擾的蜜蜂往往感染多種病原,包括一種新發現的病毒,但這些感染似乎只是間接或伺機的幫凶,就像愛滋病患死於肺炎一樣。目前所知,CCD可能是一個由多種原因交互引起的複雜狀況,要醫治也許不容易,可能要從環境上做更好的防護措施,並對我們的養蜂業與農作方法進行長期的改造。

早在CCD出現之前,蜜蜂族群就已經在某些疾病的侵擾下數量銳減。2006年,美國人工經營的蜂群數量約為240萬群,數量不到1949年的一半,但蜂農從來不曾遇過像2007年與2008年冬季這麼嚴重的損失。儘管CCD不致造成蜜蜂滅絕,卻可能讓養蜂業者關門大吉,倘若養蜂的技術與專業知識因此失傳,即使人們後來戰勝了CCD,仍可能使近百種農作物沒有蜜蜂授粉,人們再也難以大量生產某些作物。我們也許仍然會有玉米、小麥、馬鈴薯與稻米等糧食可吃,但現在很容易吃到的一些水果與蔬菜,如蘋果、藍莓、花椰菜與杏仁等,將可能成為貴族食物。

我們一開始聽到哈肯柏格的蜜蜂失蹤事件時,首先想到的是蜂蟹,這種兇猛的寄生蟲在1987年首度入侵美國,直到2006年已使全球人工飼養的蜂群數量減少45%。成熟的雌性蜂蟹會吸食蜜蜂的血淋巴液(也就是蜜蜂的血),這種蜂蟹身上也帶有病毒,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應。哈肯柏格與大多數養蜂專家一樣,長期與蜂蟹奮戰,已有豐富經驗,他堅稱這次的症狀與過去不同。

我們的成員之一范安吉斯多解剖了哈肯柏格手上仍存活的蜜蜂,發現了過去從未觀察到的症狀,例如內部器官裡的疤痕組織,經初步檢驗也發現一些蜜蜂常有的病蟲害,我們在腸道的內容物中發現了蜂微粒子(nosema)的孢子,這是一種能造成蜜蜂腹瀉的單細胞原生動物,然而陸續計算其他蜜蜂樣本體內的孢子,卻發現蜂微粒子的數量未多到足以解釋蜜蜂的死因。我們的另一位成員柯克斯–佛斯特對哈肯柏格的蜜蜂進行分子生物學分析,也發現各式各樣已知病毒的感染,程度之高出乎意料,然而所有在蜜蜂體內發現的病原,都不像是能造成這等規模的失蹤現象。

寂靜的花季

換言之,蜜蜂都病了,但各個蜂群受到的威脅似乎源自不同的疾病組合。我們猜想必定有某種因素使蜜蜂免疫系統受損,因此健康蜂群能抵禦的感染,牠們無力招架。而哈肯柏格也是對的:第一號嫌犯蜂蟹,數量不足以列為蜜蜂暴斃的元凶。

2007年春天,我們的專案小組針對全美國各種不同的蜜蜂飼養管理方式,展開詳細的調查,訪問了遭遇CCD以及沒有遭遇CCD的蜂農。透過這些調查以及後續的追蹤,我們排除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並發現CCD與養蜂管理方式無關,大型商業養蜂場、小型蜂農或業餘的養蜂人,同樣會遭遇蜜蜂大量死亡而造成損失;這些症狀同時影響了定點與移地養蜂業者,甚至有機養蜂業者也無可倖免。

媒體披露蜜蜂死亡事件後,引起大眾關切,許多人對於可能原因提出看法,有些人則援引一些設計不夠周全的研究向我們獻策,例如將CCD歸咎於行動電話輻射;另外則是一些無法印證的猜想,例如說消失的蜜蜂是被外星人綁架了。

有一個受大眾青睞的理論是,蜜蜂可能受到基因改造作物的花粉毒害,特別是Bt作物,這種作物含有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產生的殺蟲毒素基因,害蟲的幼蟲吃了能產生這種毒素的作物之後便會死亡。但是早在CCD發生之前便有研究證明,Bt毒素只有在毛毛蟲、蚊子與一些甲蟲的腸道中才會活化,在蜜蜂與其他許多種昆蟲的消化道中無法發揮作用。

另一種可信度較高也廣為人知的理論,是把CCD歸咎於兩種人工合成的毒物:殺劑(蜂農用來防治蜂蟹的化學藥劑)以及農藥,它們可能出現在環境中,或在蜜蜂傳粉的農作物中。2006年,新型的農藥取代了舊型農藥,特別是其中的「新類尼古丁」殺蟲劑,法國與其他地區的蜂農曾經指責這是傷害傳粉昆蟲的凶手,這類殺蟲劑模仿尼古丁的作用(菸草植物對食葉害蟲的一種自然防禦機制),對昆蟲的毒性勝過脊椎動物,但是新類尼古丁農藥不僅會進入植物的葉子,也會進入花粉與花蜜,因此可能影響傳粉者,已經有研究證明新類尼古丁能減損蜜蜂記憶回巢路線的能力,可能是CCD的起因之一。

我們與其他專家也懷疑,蜜蜂的自然抵抗力可能因為營養不良而降低。蜜蜂和野生的傳粉者一樣,再也沒有足夠數量與種類的花卉可以採食,因為人類喜歡維持環境的「整潔」,例如我們種植了大片的作物,卻沒有長滿雜草或花朵的田畦或籬笆;我們把大片綠色草坪維護得沒有任何「野草」,例如苜蓿或蒲公英;即使是道路兩邊與公園也可看出我們希望保持整潔與去除雜草的心態。但對蜜蜂與其他傳粉者而言,綠色的草坪就像沙漠一樣,相較於在自然環境下傳粉的蜜蜂有多元食物來源,在種植單一作物的大規模農場中擔任授粉工作的蜜蜂,可能會缺乏重要營養素。目前蜂農已開發蛋白質營養補充劑來餵食蜜蜂,試著解決這些問題,不過補充劑並沒有預防CCD的功效。

追蹤農藥與病蟲害

我們的專案小組將研究重點放在三大領域:農藥、營養,以及另一種相當可能的原因──某種新型或剛發生突變的病原體。若要驗證這三種假設,需要蒐集大量的樣本,我們結合美國農業部馬里蘭州貝茨維爾實驗室的裴提思(Jeff Pettis)進行這項任務,這是個長時間、需要跑遍各地的工作,必須克服萬難,蒐集到足以供應整個團隊研究所需的樣本數量。由於倖存者可能已經發生早期的病變,在缺乏死亡蜜蜂可供研究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從正在走向衰竭的蜂群中蒐集蜜蜂活體。我們將採來的蜜蜂放入酒精,用來分析蜂蟹與微粒子孢子的數量,並將蜜蜂、花粉與蜂蠟以乾冰冷凍後迅速運回賓州或馬里蘭州的實驗室,儲存於超低溫冷凍庫中,做為分子生物學與化學分析之用。

部份樣本則送往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由我們的同事塔皮(David Tarpy)測定蛋白質含量,他發現患有CCD的蜂房與其他健康的蜂房無顯著差異,這證明營養狀況並不能解釋CCD的成因。

最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針對農藥的追查結果。協助我們的有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弗雷澤夫婦、穆林,以及美國農業部北卡羅來納州加斯托尼亞實驗室的化學家西蒙茲(他也是養蜂人)。西蒙茲採用的廣譜分析技術對殺蟲劑、除草劑與殺真菌劑相當靈敏,結果偵測到170種以上的化學藥劑,我們採集的花粉樣本大多含有5種以上的化學藥劑,有些甚至多達35種。不過,儘管這麼多的化學藥劑含量與種類可能具有某種影響,卻沒有任何一種像是CCD的凶手:在健康的蜂群身上,某些化學藥劑的濃度有時還比CCD族群高。

雖然在原始樣本中並未偵測到新類尼古丁農藥,但我們仍不能排除這類或其他類型殺蟲劑的嫌疑;蜜蜂的群落是動態變化的,但我們的原始採樣並不是(我們只採了一次),因此即使這些有CCD的蜜蜂目前看來不像受到某種或多種混合的化學藥劑所傷害,但也可能是在我們採樣時狀況還不明顯,因此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我們試著尋找任何一種可能解釋CCD成因的新傳染病,或某種舊病原的新品系,但一開始毫無頭緒,沒有一種已知的細菌、真菌或病毒性的蜜蜂疾病像是CCD的成因,因此我們也不知該從何著手。

後來柯克斯–佛斯特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李普金(Ian Lipkin)在美國「454生命科學公司」的協助下,採用了「多源基因組學」這種先進的微生物採集法,從含有多種生物體的環境中蒐集核酸(DNA與RNA),將所有遺傳物質混合在一起,再切割成短片段來進行基因序列解碼。一般的基因定序是利用電腦軟體將序列的片段重新組合,並重建生物體的基因組;但多源基因組的基因來自不同生物體,因此定序結果顯示的是一群生物體基因序列的輪廓,包括該生態系中的微生物。多源基因組技術已應用於海洋或土壤等環境的監測,能顯示環境中高度多樣化的微生物,也可以用來檢測寄生在較大生物體內的微生物,包括共生的微生物以及病原體。

當然,在我們的樣本中,大多數的基因序列是來自蜜蜂本身,但幸運的是,蜜蜂的基因組正好剛完成定序,因此我們能輕易篩選這些序列,之後再將非蜜蜂的基因序列與已知生物體的序列互相比對,我們邀請具備分子生物分析專長(包括細菌、真菌、寄生蟲與病毒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加入團隊,協助調查可能元凶。

這個CSI犯罪調查式的研究,大幅擴展了我們對蜜蜂的認識。首先,分析結果指出,所有樣本(包括健康與患有CCD的)都含有8種在其他國家的兩份研究報告裡發表過的細菌,顯示這些細菌也許是共生菌,在蜜蜂生物學上可能扮演重要功用,例如幫助消化。我們還發現了兩種微粒子、其他兩種真菌與一些蜜蜂病毒。
但有一種蜜蜂病毒特別不同,因為過去在美國從未發現過:以色列急性麻痺病毒(IAPV),這種病毒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席拉(Ilan Sela)在調查蜜蜂麻痺死亡原因時發現,於2004年首度發表。在我們一開始的取樣當中,幾乎所有(但並非全部)出現CCD症狀的蜂群都有IAPV,而沒有CCD的蜂群則只有一個有IAPV。儘管兩者的相關性強烈,卻不能證明IAPV就是導致CCD的原因,因為,CCD也可能正好讓蜜蜂特別容易感染IAPV。

謎團尚未解開

我們對IAPV的後續調查發現了至少三種病毒株,感染美國蜂群的是其中的兩種,有一種極可能是2005年隨一批澳洲進口的蜂群而來(美國杏仁業者為使開花期間有足夠蜜蜂來授粉,遊說美國政府從1922年起解除蜜蜂進口禁令);另外一種病毒株可能較早出現,而且跟其他兩種不同,但來源並不清楚,可能是來自進口的蜂王乳(蜜蜂分泌的營養物質,用來餵養幼蟲)或是給蜜蜂補充營養用的花粉,也可能是隨新型寄生蟲而來。我們的資料也顯示,IAPV已在世界其他地區的蜜蜂體內存在了一段時間,發展成許多不同的病毒株,而且可能變異得相當快。

為充份了解IAPV的作用,柯克斯–佛斯特以未接觸這種病毒的健康蜜蜂進行試驗,將充滿蜜蜂的蜂箱置於溫室中,並餵養含有IAPV的糖水,蜜蜂在感染後果然出現類似CCD的症狀,並在1~2星期後開始在地上抽搐癱瘓並逐漸死去。蜜蜂不會在蜂箱附近死亡,就像我們看到的CCD一樣,因此這些結果似乎支持了IAPV可能導致CCD的看法,或至少是原因之一。

然而,其他研究人員再度採集的樣本卻指出,IAPV在美國已相當普遍,而且並非所有受感染的蜂群都有CCD症狀,這意味也許單有IAPV並不足以致病,或者有些蜜蜂天生就對IAPV有抵抗力,特別是我們從2007年起與美國農業部一同研究,持續追了三個移地養蜂人的蜂群,發現有些感染IAPV的蜂群沒有發生衰竭的現象,有些蜂群後來甚至能自行擺脫病毒。

研究人員逐漸形成的共識是:CCD源自多種因素互相作用之下,讓蜂群體質變得孱弱,例如營養不良與暴露於農藥中,對於病毒引起的蜂群衰竭更無力招架。以我們在溫室進行的實驗為例,當蜂群被限制在狹小的空間中,造成的壓力足以使蜂群被IAPV擊垮,並死於類似CCD的症狀。而最新的長期監測資料也指出,其他預料之外的因素可能加速了蜂群衰竭,包括殺真菌劑「四氯異苯」,目前的研究重點是了解這些因素與蜂群衰竭之間的關係。

人類若能發展出某種疫苗,或治療蜜蜂病毒與IAPV的方式,當然最好不過,但不幸的是,疫苗在蜜蜂身上是沒有作用的,因為無脊椎動物的免疫系統並不像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能對疫苗有所反應而抵抗特定感染源。不過研究人員已開始尋求其他方式,例如利用RNA干擾的新技術來阻止病毒在蜜蜂體內複製。長期的解決辦法是找出並培育抗病毒的蜜蜂,然而這任務可能需要多年的時間,到時候也許已經來不及挽救養蜂場的倒閉潮。

許多蜂農已經加倍努力改善蜂群營養、抑制蜂蟹與微粒子蟲等感染源,並落實環境衛生,對於防止蜂群衰減有些成效,特別是有研究指出,在重新使用蜂箱的巢框前先以γ射線滅菌,能有效降低蜂群衰竭的風險。而在農耕方法上進行簡單的改變,例如以灌木做為田籬打破大面積單一種植方式,即可幫助蜜蜂恢復飲食的平衡,同時也可供應營養給野生的傳粉者。

人類必須盡快採取行動,以確保花朵與傳粉者之間自古以來的和諧關係能延續下去,並保障我們的糧食供應、保護環境留予後代子孫。唯有起而行,才能確保蜜蜂能繼續提供授粉服務,使我們仍能像現在一樣輕易享用豐富的水果與蔬菜。

(本文由科學人提供,原載科學人2009年第87期5月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第一個特別的轉變是先用低音唱,再來是正常的聲音,然後漸次延展聲線,從節制到放開喉頭。這種層次感很適合這首歌呢!把那種複雜而微妙的心情轉變表現出來(是往積極的方向轉變,不知為何有這種感覺,就是一種「向前走」的自覺),雖然歌詞都是一樣的,唱法的變化讓人對同一段歌詞產生了不同的感受。不會讓人沈重到喘不過氣,但也不會避重就輕。另一首改變唱腔的是「天生好手」,變成搖擺Jazz了,這首歌需要「用力」唱,而LAFITE則是電音,聲音要輕,突然拉高,虛無飄渺,再來是「吹嗶嗶」,一開始要收住聲音裝可愛...。唯一很像原本的唱腔的是第一首「原諒我就是這樣的女生」,可是編曲的襯托比例做的比以前好很多,沒有讓情歌本身被過度的抒情淹沒,她似乎想要試試看自己在不同表現形式中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看見聽見
作詞:戴佩妮 
作曲:戴佩妮

*我開著車 車窗搖下左邊
 邊聽著歌 歌浮現誰的臉
 臉躺著淚 淚滑落他的嘴
 嘴角的話 話說的有多美

美麗的花 花開了多少回
回家的路 路究竟有多遠
遠方的燈 燈刺傷了雙眼
眼睛裡面 面目全非的視線

I am feeling nothing feeling nothing
But only the love god give me is something
I am feeling nothing feeling nothing but you

你讓我清楚的看見
星星在夜裡的善變
戀人們臉上的終點
寫滿了欺騙 編織著永遠 也辜負了永遠

REPEAT*

我聽見 流言在紛飛的蔓延
你手中握著的誓言
誘惑了雜念 掩飾著敷衍 也成全了敷衍

什麼時候我才能看見
你真摯的表演
什麼時候你才能聽見
我幸福的殘缺
我看見 我聽見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消滅外來種 抓蜥蜴一隻20元

華視 更新日期:2009/06/11 17:27

如果抓蜥蜴可以賺錢您敢抓嗎,嘉義地區最近出現很多沙氏變色蜥,牠是外來種繁殖能力很強,已經嚴重威脅到本土物種,所以縣府編列預算抓一隻就給二十元,希望鼓勵鄉親幫忙捉蜥蜴,結果好多小朋友抓得不亦樂乎。

 

  下課時間到國小學生開始抓蜥蜴大作戰,小朋友左右包抄,要攔住動作敏捷的沙氏蜥蜴逃亡路線,不過沙氏蜥蜴也不是蓋的,左鑽右竄和人鬥智,這個身手矯健的小朋友快狠準一抓,終於抓到,大家都開心的一起歡呼,因為這一隻可以換二十塊,對小朋友來說就是一筆零用錢,事實上沙氏變色蜥已經是嚴重入侵台灣的強勢外來種,習性兇猛、領域性強,已經排擠台灣原生蜥蜴,還會讓螞蟻銳減,體內又有寄生蟲。

 

  對環境影響嚴重,繁殖力又驚人,光是嘉義水上鄉三界埔一帶,每公頃就有一萬隻,嘉義縣府現在祭出抓蜥蜴獎勵,抓一隻換二十塊,希望鄉親總動員讓沙氏變色蜥不要成為台灣的生態浩劫。(記者潘潔瑩、陳建邦、榮昊北報導)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減碳目標 緩不濟急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6/11 15:55 楊舒婷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日本提出的減碳目標,讓環保人士直呼「太可怕!」。是日本政府近日宣布,預計於未來11年達成的減碳目標15%─遠低於聯合國計畫的20%。將於本周五告一段落的波昂氣候變遷會議,持續為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加溫,希望能協商出新的減碳目標與方案,替代原訂只到2012年的京都議定書。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於會議間表示,15%的減碳目標,和歐盟所訂定的一樣可靠有效。然而多數觀察家認為,日本的這項行動,無法說服其他國家加入減碳行列。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氣候變遷行動小組領導人金‧卡斯坦森更表示,日本提出的15%目標,事實上沒比京都議定書時代承諾的減碳目標好多少。他認為:「麻生首相這項減碳計畫相當駭人。簡直是幫企業開了盡情汙染環境的大門。」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認為,已發展國家應在2020年以前,減碳25%至40%。麻生首相近日提出的15%計畫,可能誘使美國、澳洲跟進、設定過低的減碳目標。

 

目前歐巴馬承諾2020年前達成減碳目標8%,但國會可能只願意停在6%;而澳洲是計畫降低5至15%,但前提是其他國家也承諾力行減碳目標。

 

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印度更表明不簽署、拒絕加入減碳行列,認為應由已發展國家擔負責任。

 

目前工業國家承諾的減碳目標,皆不符合科學研究報告所建議的數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德布爾表示:「如果想避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最糟後果,工業國家必須好好執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建議的減碳目標。在達成最終協商之前,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海洋日 全球海洋向人類求救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日期:2009/06/11 15:35 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於6月8日慶祝第一個世界海洋日時警告說,世界海洋正面臨人類活動帶來空前的「可怕後果。」

地球97.5%的水源來自海洋,同時70%的地表為其所覆蓋。海洋是生物吸入的氧氣、各種食品和藥品的重要來源、主宰氣候調節的功臣。

但像海潮般增加的海洋垃圾不斷危及全球的海洋和海邊生態環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海洋保育協會(Ocean Conservancy)8日公佈的一份報告指出。

第一次嘗試在12個全球主要海域清點海洋垃圾的情況發現,香煙和塑料,尤其是塑膠袋、瓶佔海洋垃圾類型的大部分

塑料很容易被海洋哺乳動物、鳥類、魚類、海龜誤認為食物。特別是海龜,錯把漂浮的塑膠袋當成最喜好的食品「海蜇。」

此項爲期五年針對北海地區海燕所做的調查,在95%的海鳥肚裏發現了塑料。捲菸過濾器,煙草盒和雪茄煙蒂佔所有地中海海洋垃圾的40%。而類似的垃圾佔2005年厄瓜多爾沿海垃圾總量的一半以上。

自然保育協會的全球海洋計劃主任海爾(Lynne Hale)說:「聯合國設立世界海洋日,目的為提升人們對海洋的認識、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海洋所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

自然保育協會建議:

1. 減少塑料使用,以可重複使用的塑料購物袋,水瓶和器皿來取代。 
2. 謹慎選擇食用的海鮮。隨身攜帶蒙特利灣水族館的海產品指南或是傳簡訊到藍色海洋的FishPhone下載訊息,儘量以可持續海鮮類別作爲選擇對象。 
3. 妥善處置化學品。切忌將化學、藥品、石油、油漆倒入排水溝或廁所。建議與您轄區的「一般用戶危險廢棄物管理處」聯係,妥善處置或回收利用化學品,避免流入河川和海洋。
4.  選擇綠色洗滌劑和家用清潔劑。 
5. 恢復日漸消退的海岸線。入住海岸旅店前,詢問工作人員如何處理污水和
游泳池廢水,以及其餐廳的魚貨是否取自可持續來源。 
6. 找出食物來源。購買產地食品,有機食品可降低碳足跡、支持地方經濟、減少流入河川和海洋的農藥跟化肥。 
7. 種植本地物種。減少草坪的栽種,本地花木不僅可提供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更好的棲息地,減少灌溉用水,同時避免肥料流入河川和海洋。 
8. 保持海灘清潔。呵護脆弱的沙丘,帶走您的垃圾,把植物、鳥類和野生動物留給其他的人共同享用。 
9. 購買珊瑚飾品、家庭裝飾或魚缸配件的替代物。 替我們的海洋歡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麗龍吸廢水 女大生聯合國奪獎

陽明大學牙醫系的一名女大學生,他是靠著烹煮「保麗龍膠」,拿到聯合國世界智慧組織的金牌獎章,靠化學反應產生的保麗龍膠,不但可以免除保麗龍的環保傷害,還可以吸附工業廢水的有害金屬,讓聯合組織破例頒獎給非會員國的台灣學生。

 

  廢棄的保麗龍放入化學藥劑攪拌,念牙醫系的大四女學生鄭玉辰,四年來不畏懼鹽酸灼手,辛苦研究出環保殺手保麗龍變身成為環保幫手,拿下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組織的金牌。

 

  鄭玉辰發現,把保麗龍加入丙酮,再放進濃硫酸煮三個小時,產生的保麗龍膠,可以吸附工業廢水裡面有毒的重金屬物質,二十七公克保麗龍膠,就可淨化88公升銅離子的廢水,剩下的還可以捏製成手工藝品,巧思令人讚嘆。

 

  第一次,世界智慧財產組織把獎頒發給非會員國台灣,這個獎也是給發明者的最高肯定,女大學生的實驗,讓台灣在環保和聯合國揚眉吐氣。(記者潘潔瑩、張國聖報導)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著河裡的小紙船一直走 我就可以找到學校

天真可愛的小女孩芭緹一心想上學,鄰居小孩跟她說,沒有筆記本跟鉛筆的小孩是不可以去學校的。不死心的芭緹費了好大勁,籌到買筆記本的錢,用媽媽的口紅當鉛筆,開心地踏上迢迢上學路!沒想到途中碰到一群男孩,玩起模仿塔利班恐怖份子的遊戲,用石頭丟她、挖個大窟窿想要活埋她、用槍射她,就像塔利班掃射美國人一樣…芭緹可以順利逃過這場「恐怖攻擊」,平安找到學校嗎?

【關於電影】

阿富汗巴米揚峽谷深藏在興都庫什山中,渾厚莊嚴的山脈,讓這裡有「眾神之谷」的美譽,珍貴的佛教洞窟遺址,與敦煌石窟、印度阿占塔石窟,並列三大最珍貴的佛教藝術遺產地,兩尊高達五十米的巨型石雕佛像更是舉世聞名。怎料,2001年,塔利班當局竟為保持伊斯蘭教的純潔性下達滅佛令,要毀掉所有佛像,儘管各國不斷警告與勸說,2001年3月9日,兩尊立佛仍在炸藥聲中應聲倒塌…

【迢迢上學路】正依此時代背景而開展,原文片名「BUDDHA COLLAPSED OUT OF SHAME」意指佛像因羞愧而倒塌,暗諷連年戰亂的阿富汗,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即使塔利班沒有炸毀佛像,神佛若天上有知,也會因為難過慚愧而倒塌。在【迢迢上學路】的開頭與結尾,都可以目睹佛像倒塌的歷史畫面。

儘管有嚴肅的歷史背景,【迢迢上學路】的主角卻是個再天真不過的可愛女孩-芭緹(Bakhtay)。當塔利班炸毀了巴米揚大佛後,阿富汗居民們只能在頹圮的佛教遺跡中辛苦求生,日子雖困苦,純真可愛的小芭緹心中卻一直有個小小的願望,那就是可以到學校上課,聽老師講有趣的故事。生長在台灣的你我或許難以置信,「上學」對阿富汗的小孩-特別是女孩來說,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充滿著想像不到的危機,導演寓意深遠地借小孩之手來呈現這些危險,更突顯成人世界戰爭的可怕。片中小孩模仿塔利班屠殺異教徒的劇情讓人震驚,原來戰爭不止讓大佛倒塌、讓人類的軀體死亡,更扭曲了我們的靈魂,最天真無邪的孩子,竟以最殘酷荒唐的遊戲為樂,這一切都是戰爭所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這群無辜的孩子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模樣?

【迢迢上學路】出自舉世聞名的電影世家「馬克馬巴夫家族」裡最年輕的導演漢娜‧馬克馬巴夫(Hana Makhmalbaf)之手,馬克馬巴夫家族多年來持續在阿富汗以不同的角度拍攝影片,希望透過鏡頭讓世界明瞭歷經二十年戰火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景況,繼姊姊莎米拉‧馬克馬巴夫(Samria Makhmalbaf)後,年僅17歲的漢娜藉著非職業演員娓娓道出這個動人的故事。為找到最合適的演員來飾演小芭緹,導演走訪巴米揚郊區所有學校,舉辦了超過一百場的試鏡,最後從數千位小朋友中找到了Nikbakht Noruz,年紀輕輕的Nikbakht把渴望上學的期待、路途中的孤單,以及遭遇危險時的慌張,詮釋的唯妙唯肖,讓每個觀眾都能親身感受到她的情緒,可愛的容貌更是討人喜歡,生動自然的表現讓國際影評人眼睛為之一亮。

【迢迢上學路】榮獲2008年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最佳影片與和平電影獎兩項榮耀,也獲得聖撒巴斯丁國際影展(San Sebastiá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評審團大獎、蒙特婁新電影影展Daniel Langlois Innovation Prize等近20個國際大獎肯定;入圍亞洲電影大賞最佳影片、獲邀參加多倫多影展、比利時法蘭德斯國際電影節等多項國際影展。這個惹人憐愛的女孩,在遍地烽火的阿富汗,不顧一切只想上學的故事,在法國上映時,創下超過兩千萬的票房佳績。

近幾年,以阿富汗為背景的電影漸漸受到矚目,無論是馬克馬巴夫家族成員歷年的優異作品,如【少女總統】(At Five in the Afternoon)、【背馬鞍的男孩】(Two-Legged Horse)等片,或去年改編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暢銷作品【追風箏的孩子】的同名電影,感人的故事在台北創下八百萬的票房佳績。阿富汗複雜的歷史政治背景,造就了一部部電影佳作,如今,17歲天才少女導演漢娜‧馬克馬巴夫將把最殘酷的歷史事件搬上大螢幕,用最單純天真的口吻、最動人的情節,細說給你聽,當你對上小芭緹專注的眼睛,我們將更珍惜所擁有的幸福。

繼【追風箏的孩子】後 另一部戰火下的動人鉅作
17歲天才少女導演 馬克馬巴夫家族最年輕傳人-漢娜‧馬克馬巴夫

2008柏林影展水晶熊獎最佳影片
★2008柏林影展和平電影獎
★2008亞洲電影大賞最佳影片入圍
★2007多倫多影展參展
★2007羅馬國際電影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別獎
★2007西班牙聖撒巴斯汀國際影展評審團大獎
★2007比利時法蘭德斯國際電影節參展
★2007蒙特婁新電影影展Daniel Langlois Innovation Prize
★2007希臘Thessaloniki電影節女性平權獎
★2007法國Sarlat電影節發現獎
…等17項國際大獎肯定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選出首位女性國會議長 賤民階級出身

 

 

(法新社新德里3日電) 印度國會今天選出首位女性國會議長梅拉.庫瑪(Meira Kumar),她同時也是出身印度社會最低階層的達利特(Dalit)賤民階級。

 

現年64歲的庫瑪,於印度有543席的下議院口頭表決中,在無人反對下當選。

 

五度當選國會議員的庫瑪,原是位職業外交官,並於1985年從政。她於四月和五月的全國性選舉中,在貧困的東部比哈省(Bihar)選區當選國會議員。

 

庫瑪在被提名為印度首位女性國會議長時,曾表示這對印度為「歷史性的一刻」,對她個人是「莫大喜悅的一刻」。

 

國大黨(Congress)在國會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後,即提名庫瑪為國會議長。(譯者:江今葉)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訪埃 盼修補美國及伊斯蘭世界間裂痕

更新日期:2009/06/04 18:07 楊崇真

美國總統歐巴馬4日訪問埃及,並於開羅大學透過多媒體形式向全世界15千萬回教徒發表重大演說,期盼修補美國和伊斯蘭世界間的深刻裂痕。

 

這場演講是歐巴馬2008年角逐總統寶座時所提出的競選承諾。歐巴馬透過FacebookTwitterMySpace等網路社群播送演講,期望能增加這場談話的影響力。白宮官網直播演說實況,美國國務院網站則提供演說稿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烏爾都文及英文版本。

 

歐巴馬的首席政治顧問艾克塞羅德(DavidAxelrod)於沙烏地阿拉伯表示,「不可否認,美國和伊斯蘭世界間存在著一道裂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裂痕不會因為一個演說就被扭轉過來。也許在歐巴馬一任任期內也無法扭轉」,「但總統對開放、坦承的對話有強烈信念」

 

幕僚團隊表示歐巴馬全心投入這場演說,廣泛地徵詢過諸多美籍穆斯林對內容的意見,3日晚間還再三修改定稿「直到最後關頭」。

 

然而評論家警告,歐巴馬的期待可能會落空。除了美國的以色列政策引起回教世界不滿外,外界也質疑歐巴馬高超的演說技巧能否掩飾美國不成熟的中東政策。人權團體則表示,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MohammedHosniMubarak)被指控行政治壓迫之時,歐巴馬卻選擇在開羅演說,這個決定本身就削弱了他要傳達的訊息。歐巴馬在埃及要求和解的呼籲也面臨嚴峻考驗。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候變遷 鯨豚面臨生存危機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遠比之前想像的還嚴重!除了北極熊,海豚、鯨魚也面臨生存的挑戰!

 

英國亞伯丁(Aberdeen)大學主導這項研究計畫,指出海溫上升將影響88%鯨類棲地,適合魚類生存的棲地也將大幅減少。這份研究報告也刊登於《瀕危物種研究》期刊(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柯林麥克理 歐德 博士提出警告,棲地減少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因為這暗示未來將有物種因此滅亡。「過去人們只擔心因冰山溶解而受影響的極地物種,然而這份最新報告指出,還有更多物種是我們要關心注意的」,麥克理 歐德 博士表示。

 

他舉生活於淺水的海洋物種為例。除了海洋溫度會影響生存條件之外,這些淺水生物大多很難輕易適應大環境的改變。「這不是直接搬遷到深海地區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麥克理歐德解釋。

 

未來麥克理歐德也將運用電腦模擬模組,了解不同物種面對氣候變遷所作出的因應策略,以研擬出保育鯨豚的最佳方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候變遷 一年奪31萬條人命

 

2009/05/29 16:55 楊舒婷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帶來的飢荒、疾病、自然災害,每年奪走31萬人命!專家更預測,至2030年,每年死亡人數將攀升至50萬;10年內,影響人數將達6億!

 

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表示:「氣候變遷是本世紀人類面臨到最大的人道危機,全球影響人數難以計量。其中受害最深的,都是原本就很貧窮的人;然而,他們卻都不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要元凶。」

 

這份報告也指出,發展中國家承擔了90%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失與傷害。但諷刺的是,名列最窮國家的50個國家總碳排放量,卻只佔導致全球升溫總碳量的1%

 

由「全球人道論壇」(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委託製作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氣候變遷每年影響3億人,10年內影響人數將達6億。因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也高達1250美元,遠超過先進國家提供的援助金額。此份報告更預測,至2030年,損失金額將達3400億。

 

安南呼籲各國政府應積極參與年底丹麥哥本哈根會議,共同研擬出有效、合乎正義、全球攜手合作的議定方案,來替代之前的京都議定書。

 

「哥本哈根會議要討論的,必須是有史以來最具實踐企圖的議定方案」,安南在報告中寫著:「不然,我們面對的就會是嚴重饑荒、大量人口遷移與疾病傳播。」

 

這份報告更警告,由於報告上預測數字皆奠基於聯合國較保守的觀察,人類加劇全球暖化的情形,可能遠比內文寫的還嚴重。

 

目前約有5億人被歸類於極度脆弱、易受影響的族群,他們大多生活在窮苦國家,常受乾旱、水災、暴風雨、海平面上升或沙漠化加劇等威脅。

 

20個極度脆弱的國家名單內,非洲15國,南亞、小島型國家也名列其中。

 

要更有力的解決氣候變遷問題,需要更多的努力。然而國際資金卻只打算投注4億元,比起每年支出的320億,真是九牛一毛。

 

英國樂施會執行長芭芭拉史黛金表示:「富國協助窮國或脆弱地區的資金,比起真正需要的金額,連百分之一都不到。」國與國之間發展極度不平衡,差距不斷拉大。「這不公不義不容忽視,必須在年底哥本哈根會議提出來」,芭芭拉強調。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池田大作,第27屆「SGI日」紀念倡言/和平倡言:人本主義 -- 全球文明的黎明〉

注14:建設和平
「構築世界和平需要三大要素。在戰爭地區防止實際衝突的維持和平(peace making)活動。除了當面的戰爭以外,還促使對立雙方就解決糾紛問題進行對話的製造和平(peace making)活動。在非戰爭時期,一一解決帶來戰爭原因的建設和平(peace building)活動。」

注16:人的安全保障
「從來,安全保障是以國家作為單位來考慮。但是,由於內戰、犯罪、饑饉等氾濫,個人的生命不斷面對危機。為此,除了以國家為單位以外,產生了以人為單位的安全保障概念。」

注19:京都議定書
這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氣候變動框架條約」的第三屆締約國會議上通過的文件。規定先進國家對削減溫室效應氣體的義務,這一執行規章於去年的第七屆會議上得到最後通過。但是,美國與開發中國家是否參加,就成為今後的課題。

        在面對冷酷無情的「惡」時,「善」能做些什麼呢?又如何與其對抗呢?
        越是深信人類良知與性善的人,越是難免對此感到困惑、無力、束手無策。我想困難就在於難以消除這種被黑暗籠罩的負面想法。 (頁2)

        圍繞現代的黑暗深不可測,要透過黑暗遙望晨光,需要相當精力。

        如果要指責連鎖邪惡的蒙昧無知,如果要超越「以牙還牙」的人之常情,那麼正如托爾斯泰,經歷過靈魂深處的苦惱與糾葛、悔恨與洗心革面的人,才有告發的資格。
        人類史上的和平,經常只是戰爭與戰爭間的中場,為了改變這種趨勢,我們要返回原點,每個人要全心全意地自我改革(即所謂人性革命)。這也就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憲章所述的,在心中構築鞏固的「和平堡壘」。

        這次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極其嚴重,因為它向全人類要求最根本的改革。 (頁3)

       我完全贊同校長( 莫斯科大學校長薩多夫尼希/Victor Sadovnichy)所說的「道德、倫理感覺歸根到底存在於個人的心中」,我認為抹殺了這「個人」的特質,正是無區別恐怖活動的病源。
        我指出,這是一種在內心抹殺了「他人」存在的病態。他們意識中雖有「敵人」,卻沒有「他人」存在。他們的頭腦中被「敵人」這種非人的觀念所佔領,沒有生活中千姿百態活生生的「他人」介入的餘地,甚至連平民與軍人都不能區別。即使有的話,也只是淡淡的假想存在。因此他們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悲傷、痛楚、哀嘆,所以能做出那種野蠻的行為。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無人的心態」,有的只是滿腔仇恨與自我陶醉,沒有絲毫人本有的感情或溫暖。
        人是在意識到「他人」、關注「他人」之中才能成為自我。通過這種「自他」的碰撞,人才開始走向成熟。
        如果欠缺這個過程,那麼人類始終無法擺脫自我陶醉的幼稚性,會變得發育不全。

        雅斯貝斯(Karl Jaspers)指出「要承認對方,試從對方的立場觀看事物……為了獲得真理,反對者的意見比贊成者更為重要」(《問罪於戰爭》)。與他這觀點完全對立的自我陶醉、自以為是,是憎恨與暴力棲息、繁殖的溫床。
        注視911過後籠罩文明社會的黑暗時,我們看到的景像是:難辨自他的「無人心態」像幽靈般氾濫。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易取得對話的成就。無須贅言,對話是在「自我」中存在「他人」才能成立。這是「內在對話」成為「外在對話」不可或缺的前提。否則,言論就成為獨白,或是僅止於單方面的主張。不僅如此,如果這種病理進展下去,言論甚至可能變成另一種形態的暴力。 (頁4)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09/05/26 10:05

人類丟棄的垃圾受洋流作用,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塑膠漩渦),環保人士和科學家將於下月乘船前往漩渦一探究竟。科學家估計,塑膠漩渦距離美國西海岸超過500海浬(約926公里),面積約有兩個德州大小。

 

外電報導,過去60年裏,美國與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往太平洋裏傾倒廢棄物。經過陽光照射,這些廢棄物慢慢分解成顆粒,並在洋流作用下逐漸形成(塑膠漩渦)。這些含有毒化學物質的垃圾,不少被吃進生物和鳥的肚子裏。更可怕的是,大量有毒物質將經由生物和鳥類的身體逐漸進入人類食物鏈。

 

據了解,科學家將在下個月前往視察,並將首次研究海面污染物和廢棄塑膠對有機體的影響。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性病等於生活習慣病 20錯誤習慣非改不可

中央通訊報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7日電)醫師表示,日本已將慢性病更名為「生活習慣病」,若能從年輕時就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活得久、活得好、老得慢」;翹二郎腿、喜吃燙食等20項錯誤的生活習慣非改不可。

 

前三軍總醫院院長宋丕錕表示,高齡98的日本健檢界國寶日野原重明在日本大力倡導「慢性病即生活習慣病」,因為他從行醫超過一甲子的經驗中看到,有太多的慢性病、文明病、老人病等,都是由日常飲食、生活習慣衍生而來。

 

宋丕錕說,經過10多年的努力,日野原重明終於讓慢性病、文明病、老人病正式在日本被更名為「生活習慣病」。日野原強調,若能改掉錯誤的生活習慣,以良好的習慣取而代之,就可以避免慢性病上身。而日野原重明95歲時還登上萬里長城。

 

宋丕錕進一步表示,造成人類死亡的因素,醫療佔10%、環境和遺傳各佔20%,剩餘的50%是生活習慣,而且這部分所佔的比例愈來愈重。也就是說,人要為自己的死亡負一半的責任。

 

高齡81歲的宋丕錕說,許多人都以為年紀大就會生病,老年人生了老人病還生得理直氣壯;其實,人從年輕時到年老經過好幾個10年,如果一直維持好的生活習慣,不只是「不生病、少生病」,還可以「活得久、活得好 、老得慢」。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因而提出了「20項非改不可的錯誤生活習慣」,除了一般所知的抽菸、喝酒、吃檳榔、不吃早餐外,還包括:喜吃燙食、水分攝取不足、沈迷電腦遊戲、睡眠不足4小時或超過9小時、如廁閱讀書報、翹二郎腿、彎腰搬重物、穿高跟鞋久站等。

 

另外,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黏膜,造成急生食道炎與胃炎;睡懶覺會使大腦皮質抑制時間過長,理解力和記憶力容易衰退,免疫力也容易下降;如廁看書報容易使上廁所時間拉長,導致直腸靜脈曲張瘀血,而引發痔瘡;翹二郎腿會讓腿部血流不順,造成靜脈血栓、脊椎側彎和椎間盤突出等現象。980517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朋友:

               我現在還不太會說故事,講話也常常不清不楚,可是自信知道哪裡有故事,以及會說故事的人,希望你看完會瞭解我們可能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人與人之間相處充滿了複雜的因素、境遇和變化,而人處於某種情境與狀態中或頓時從某種情境抽離時,也許會產生易於平常的反應,似乎沒有所謂適用於所有情況的通則,這常令人們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候用某個標準衡量與判斷某些事物,就不小心形成了固定不變的印象或使這個印象成為如同本質一般無可改變的東西(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有時候我們卻因情況太複雜難解而成了不可知論者或產生了悲觀的念頭而感到無法解決困難、問題,不論哪一種,在它們都偏離了真實的時候就會導致錯誤的歸因,而此舉則可能導致一連串不適用於實際情況的選擇、行動或認知,以下是法國一個哲學家Alain在其著作《幸福論》裡描述遇到這種情形時怎麼辦比較好。


〈名馬彪塞法拉斯〉

 

    

        當一個嬰兒哭鬧而無法制止時,乳母就會對這個孩子的生性和脾氣,做種種極為新奇的猜測和假設,甚至於搬出遺傳學的道理,說什麼是跟他父親的性情相同等等。可是就在乳母強調她自己這種別出心裁的心理學時,不料卻在嬰兒的身上發現了一根針,這根針才是使嬰兒哭鬧的基本原因。

 

        當亞歷山大大帝年輕時,有臣民獻上名馬彪塞法拉斯(Bucephalus),可是任何馬師都不敢騎這匹悍馬。因此宮中人們都在說:『這是一匹生性頑劣的惡馬。』然而亞歷山大大帝卻很快就找到了刺痛這匹馬的針,原來他發現這匹馬畏懼自己的影子,結果一看到自己的影子就跳個不停。於是亞歷山大大帝就牽著馬面向太陽,因為這樣牠就看不見自己的影子了,先使牠安靜下來,然後再騎上馴服牠。由此可見,這位亞里斯多德的高足認為,在不瞭解情形的真正原因時,人對於情形是沒有絲毫力量的。

 

        常聽很多人說,自己不知為了何故會產生恐懼,而且能列舉出很有力的理由。不過現在所恐懼的東西,卻聽不到什麼理由,因為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和血液循環聲。以學者自居的人認為危險可產生恐怖,而好動感情的人則認為恐怖可產生危險,兩者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正確,其實兩者都錯誤了。其中自居為學者的錯誤是雙重的,因為他既不知根本原因,也不明白那個感情易於衝動者的錯誤。陷於恐怖中的人們,他們擔心會製造出危險。因而他們自己所感受的恐怖,就恰如有正確理由而毫無煩悶的恐怖,不過即使在任何危險的情況下,忽然稍微遭受一些真正的驚恐時,當然是會感到恐怖的。例如在很近的地方,突然意外聽到手槍響,就會以為有奇特的人物在附近。拿破崙的部將馬賽那將軍,最怕在黃昏時刻看到立像,每當這時他都會拔腿就跑。

 

        在心情急躁或者愁眉不展時,往往會產生一種時間太長的不耐煩感覺。在這種情形下,你的不耐煩並非不合理,因為你的下意識在尋找椅子。例如拿破崙的外相塔雷隆,就是位非常精於外交禮節的外交家。他為了擔心會使外交談判對方感到不愉快,就努力用心在對方身上找針,而且終於被他找到了。原來這個時代的所有外交官,每個人都在上衣裡插根別針,而這根別針的插法卻各不相同,就因為各外交家各有各的針,所以才把歐洲國際政治弄得亂七八糟。還有一種情形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這就是當每一個嬰兒一哭,其他的嬰兒也會都跟著哭,這些嬰兒全是為了哭而哭。乳母由於職業上的關係,他們對於嬰兒的生活習慣自有心得,於是他們就讓嬰兒學爬。如此一來,嬰兒的身體變了,神情也變了,這就是一種極為高超的駕馭術。我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禍,是由於各國政府的不夠沈著而產生,因為不沈著就會產生恐懼,而恐懼就會產生災禍。繼興奮而來的是憤怒。在享受閒暇與休息的快樂時,一旦突然終止這種享樂,就會發生不太好的事情。在那種狀態下,心情常常會變,而且那種變化很厲害。就像一個突然被驚醒的人,他的眼睛會過分增大。然而也絕對不能說人類是邪惡的東西,同時也不能說人類的個性就是如此如此,你要靜下心來去找他們身上的針。

 

1922128

 

 *《幸福論》Alain,鄭捷雲轉譯,世界文物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紀末前 珊瑚礁將全數消失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本世紀末以前,全球最重要的珊瑚礁區將全數消失?專家警告,再不採取行動,惡夢將會成真!

 

根據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WWF)表示,目前最重要的珊瑚礁區之一、位於太平洋的珊瑚礁三角帶,擁有全球75%的珊瑚物種,但目前已有40%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遭受嚴峻考驗。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是昆士蘭大學海洋研究中心主任Ove Hoegh-Guldberg教授。他表示,未來會比我們想像的更糟。

 

「直至今日,我們似乎都沒有真正體認到這變化的速度有多快。在過去40年裡,已有40%的珊瑚礁與紅樹林樹種消失。」但他警告,人類有可能嚴重低估了這預測數字。

 

因破壞珊瑚礁、紅樹林等物種,人類改變海洋生態,未來也將進而影響海流運行的方式。「汙染、海岸區不當使用,都會嚴重破壞海洋的生產力」,他說。

 

目前海洋消化了全球40%的二氧化碳,若汙染持續下去,地球的未來堪憂。

--------------------------------------

原來是百分之四十阿!這點要記起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視農業,才能解決問題  by楊儒門(本文作者為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二○○二年台灣加入WTO的時候,大概很少人會去意識到,有一天會出現所謂的糧食危機。記得彭明輝老師在當時講過一句話:「十年以後,我們要吃什麼?」這好像無關重要的一句,不到十年,在七年後的今天,我們就因為物價糧價飛騰,而開始去想到、思考到:「有一天,我們要吃什麼?」

  以前人常講:「台灣人什麼沒有!錢最多。」沒有的東西,進口就行。一片豪氣,總以為什麼都買得到,只要我們有錢就行!別人總像老太爺似的,伺候著我們。殊不知,全球糧食的生產總數,只有四%作為貿易用途,而且八○%的交易量都掌握在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這四家公司的手中。如果我們不去生產,那等於是把自己的喉嚨放在別人的手上,生死由人!看看「迦納」這個國家,再想想自已,有時,真是難以想像。

  包括農委會和政府官員常講的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達九○%。」這是事實嗎?應該是「稻米」的自給率達到九○%。大家忘了一點,台灣從五○年代政策宣導「多吃麵、少吃米」、「麵粉代米」開始,就已經有慢慢將主食轉為麵食的習慣。到現在,每一年小麥的食用量,大約是一百二十萬噸左右,幾乎是全部倚賴進口。稻米的食用量大約是一百五十萬噸左右,一成左右是靠進口,自給率在九成左右。

  稻米和小麥都是台灣的主要糧食,比率大約五五%比四五%。我們「只有」稻米一項有九成左右的自給率,而小麥近乎於零。所以台灣真正的糧食自給率是五成左右。而三十萬噸的稻米安全存量,實際上不到一個半月的準備額度。

  復耕是不是像政府講的如此容易?隨便講講,明天稻米就會從田裡頭長出來了?是這樣子嗎?有三點是需要考慮的。一、台灣行之有年的「休耕政策」,造成了多少農民的轉業和農耕機械的淘汰,要如何找回農民和農耕機械?二、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害、蟲害、雜草、老鼠和蛇的問題,要如何在短期間之內控制?三、因為休耕而缺少管理和維修的水利設施,要如何去做修復的動作?

  另一點需要去考慮的是:「水資源的分配問題」。台灣只要發生缺水的問題時,第一個方案都是要求農業休耕配合。政策有:「停五供五。就是減半,分區供水。」農委會表示,由於農業忍耐缺水的程度比其他產業高,往往在旱災期間,民生和工業用水不足時,就需要農業用水的移用,農業則採取輪流灌溉,或是休耕的方式。但看看水利法第十八條是怎麼規定的吧。用水標的之順序是:「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政府做事有照法令走嗎?

  就算上述問題都解決了,稻作種植下去後,生長期大約在四個月左右,這段時間都要老天保佑,不能有任何的颱風、豪雨、旱禍、蟲害……只要在其中一天出了天災,輕則短收,重則粒米無收。

  正視問題的發生,而不是一昧逃避、掩蓋,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式。積習已久,當引爆點來臨,真的就會發生糧食危機,那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糊弄過去的。要緊的是:政策方向在哪?配套措施為何?

  看完這本書,可以給我們更深的思考,並鼓勵我們積極行動。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碰我的國家 齊瑪曼在美的最後一場演奏

聯合報╱焦元溥

這真是最後一次

4月27日,我在倫敦聽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演奏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由於先前取消風聲不斷,能見她現身實是萬幸。但坐定不久,卻發現鄰人討論的話題竟不是阿格麗希,而是昨日遠在洛杉磯迪士尼廳的波蘭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在演奏最後一首作品前,他兩度遲疑,最後仍側身對聽眾說:為抗議華府軍事擴張政策,包括在波蘭設置長程飛彈,這是他在美國最後一場演奏。

鋼琴家的聲音雖然低沉,全場卻都聽見那句嚴正的譴責:「Get your hands off my country(別碰我的國家)!」

這並非齊瑪曼首次表示。去年他已宣布,只要美國一天沒為伊拉克負責,包括認錯、究責、賠償、重建,他就不去美國演奏。因此他今年四月的美國巡迴,別說我不相信,連美國人都沒當真,卡內基音樂會降至十美金學生價都乏人問津,只因大家認為終會取消。

因此,當三月初接到他的簡訊,告知不得不再去美國演出時,我驚訝之外也只顧著通風報信,告訴親友切勿錯過。

怎知,這真是最後一次。

齊瑪曼私下幽默風趣且健談,但若公開發表言論,用字遣詞必經千錘百鍊。拙著《遊藝黑白》中的齊瑪曼訪問,是他廿三年來唯一長篇,英文修稿來回八個月;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每晚在傳真機與電話旁守候,覺得要改到地老天荒的「充實感」。國際樂壇有太多人努力製造話題,從話題中維持知名度,而從名氣獲得財富;齊瑪曼從不如此。而他的知識、學養與能力,沒有親眼見證,根本無法想像。有次我送上一首鋼琴新作,他當場翻過一遍,竟立即指出認為必是錯誤之處。當我回報作曲家,果然證實是打譜疏失。齊瑪曼虔心專注於音樂和技巧,其樂一如其人:縱使光芒萬丈、燦美無雙,琴音裡卻沒有一聲炫耀張揚;無論世人給予何等榮耀,他始終嚴謹篤實。

身為波蘭與世界公民,不能裝聾作啞!

 

但自美國二次伊拉克戰爭後,面對這樣荒唐恐怖卻無人制止的大錯,齊瑪曼再也不能容忍。「即使現在許多人處於民主政體,我們仍要思考民主的意義和實踐的方式,不然一樣成為受害者。許多人認為我們擁有民主。錯了!我們並不擁有民主,而必須製造民主。民主本身並非自由,而是承擔責任的開始。」即便是伊拉克戰爭或美軍虐囚,許多人都認為那是「政治」,而藝術家和政治無關。但齊瑪曼認為那是公民責任,是生而為人的道德堅持與義務。更何況,熟識他的人都清楚,那堅定信念背後,是血淚鎔鑄的私人情感:「只要能讓一個人,一個人就好,覺察到這世間的不公不義並起而改變,你就不虛此生。」──他曾緊握父親臨終前的手,在病榻前答應老齊瑪曼延續傳家的道德信念;這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人生功課。

保持道德原則是一回事,但要什麼樣的勇氣,才能讓他選擇一個最負責任,但也對自己最不利,可能造成最大傷害的做法?換作他人,大可留在歐洲遠遠放話,或在音樂會後開盛大記者會轟轟烈烈痛罵。但齊瑪曼既已在2008年宣布和美國說再見,那就正式去一次和聽眾道別。他不怕噓聲或叫罵,不畏可能的威脅或攻擊,不願躲在記者會的保護傘下──是的,要說就當面說。他選擇在舞台上告訴美國聽眾:我依然為你們演奏,但伊拉克問題一日不解決,華府東歐外交又讓我的祖國重回冷戰。身為波蘭與世界公民,我不能裝聾作啞!

讓世人看到藝術家如何看重自己

許多美國媒體認為這其實是新仇加舊恨。他們不相信怎可能有人會為了外交議題而震怒至此,一定是先前齊瑪曼的鋼琴曾被美國海關銷毀砸毀,這次才徹底翻臉吧!但這種觀點,其實正暴露一般美國人對世界一無所知,對華府外交之倒行逆施亦無動於衷。反正別家小孩死不完,國外孩子特別多。齊瑪曼並不恨美國,也不討厭美國人。他在美國有許多朋友,甚至聽到我痛罵美國人無知、愚蠢、貪婪、浪費時,還婉言告誡絕不能一概而論(而那「婉言」是長達三十面的簡訊)。如果沒有歐巴馬四月初那篇布拉格演說,以齊瑪曼對這位白宮新主人的肯定,或許他不會這樣決絕。但即使以這種方式和美國告別,在回覆我的簡訊中,他對美國仍是「憂慮而非憤怒」。

齊瑪曼的抗議,對我而言,其意義更在讓世人再度見到藝術家正視自己的道德與社會責任。另一位鋼琴大師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生平唯一一次被噓下台,就是在演出前發表反越戰聲明。他們何嘗不知如此主張會招來攻擊?但雖千萬人吾往矣!曾幾何時,表演藝術已被視為商品和消費,觀眾買張票就自我膨脹,甚至認為藝術該為金錢服務。演奏者為了賺錢,往往竟也將錯就錯,為商業利益不惜放棄一切。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聽眾愈見無知自滿,藝術家與藝術的地位也日漸低落。但無論是昔日越戰或今日伊拉克戰爭與波蘭飛彈布署,這都非一般時事,而是人生與世局中的大是大非。對絕大多數仍在夾縫中求生的音樂家,自然不能苛求他們要有表態的勇氣。而身為當代最偉大音樂家之一的齊瑪曼,既願放棄演出酬勞最豐厚的市場,又願在舞台上承受一切,至少我深深感謝,他讓世人看到藝術家如何看重自己,也明白告訴聽眾,他的演奏不是商品,音樂家才是音樂會的主人,而他為和他有相同信念的人演奏。

很高興,當晚絕大多數聽眾為他的發言喝采,演出後給予起立致敬;這國家應該還有希望。願音樂之光終能將人心照亮,我期待齊瑪曼重回美國的那一天。

【2009/05/11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也想當媽 不婚女性爭取領養權

 

 

2009/05/10 04:09自由時報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我們也想當媽媽!」今天是母親節,婦女及同志團體昨天批評台灣的人工生殖、領養制度僅供異性戀婚姻家庭適用,單身女性、同性伴侶無法藉由合法制度成為媽媽,永遠被排拒在當媽媽的大門之外。

 

婦女新知、台灣女同志拉拉手協會、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連袂於龍山寺前召開記者會。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直言,台灣單親家庭快速成長,家庭型態多元化,社會可接受婦女離婚後獨自扶養孩子的單親家庭,但女性自認為不適合婚姻,不願結婚,卻被剝奪當媽媽的權利。

 

批人工生殖法 僅保障夫妻

 

台大法律系助理教授陳昭如解釋,人工生殖法僅保障不孕夫妻的生育權,求子心切的單身藝人藍心湄、白冰冰被迫千里迢迢到國外借精生子;台灣法令大小眼,認定結婚女性才有資格當媽媽。

 

想透過領養,兒少福利機構多限定收養人須是夫妻,即使透過私人關係收養親友的孩子,也要透過法院裁定,但高院曾駁回單身女性的收養聲請,只因評估「收養人為單身,日後可能面臨再婚,屆時是否影響被收養人的適應,不能忽視。」

 

女同志拉拉手協會副理事長小逸指出,前年有位女同志想領養妹妹的小孩,但社工、法官擔心被收養人有性別角色混亂,以及被收養人日後可能遇到的歧視與壓力,駁回收養聲請。

 

小逸認為,異性戀家庭會養出同性戀小孩,同志家庭也會養出異性戀小孩,性傾向不等於性別認同,也不等於性別角色;法官、社工認為小孩日後可能遭歧視,是倒果為因,複製歧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