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深圳建築雙年展 城市變遊樂場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2010.01.03 03:45 am
 

歡迎來到深圳游樂場!請到市政府的屋頂上盪鞦韆、聽水泥路唱聲樂,或鑽進計程車裡聽司機說故事。最近造訪深圳的遊客,會發現這個「經濟特區」變幽默了。展至1月底的第3屆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邀請上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與藝術家,在深圳的公共空間設置新奇有趣的作品,將深圳變成一個大型游樂場,並試探城市與市民和諧共處的可能。

 

 

 

 

 

墨西哥藝術團隊設計的無政府主義建築 (Anarchic+Architecture),用鏤空文字的牆見證城市的變形過程。
記者陳宛茜/攝影

深圳市民廣場上,一個宛如蟲繭的竹屋寄居在高樓的隙縫中,夜裡如螢火蟲般亮起,流動音樂和溫暖的光;全球最大書店「深圳書城」頂樓,一輛輛塗上藍漆的腳踏車凌空飛起,穿越一座座大樓,頂端是一艘飛船指向遠處蓮花山上鄧小平的雕像……

銅臭特區 變魔幻城

台灣建築師劉國滄設計的「市民廣場藍圖」,在世界最大書店深圳書城頂樓展出。
記者陳宛茜/攝影
這是台灣「弱建築」的作品「繭」,以及建築師劉國滄的裝置藝術「市民廣場藍圖」。上百個像蟲繭、飛翔腳踏車這樣洋溢幽默和魔幻氣息的「城市建築作品」,此刻正在3屆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中展出。它們像變魔術一樣,讓深圳從滿身銅臭的「經濟特區」,變身為超寫實電影裡的魔幻之城。

去年是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的30周年紀念。1979年,鄧小平拍板決定深圳為中國沿海首個經濟特區,這個偏僻落後的小漁村,頓時成為穿上玻璃鞋的灰姑娘。

30年來,深圳人口從30萬躍昇為1400萬,創下許多世界或中國第一:它是世界人口增長最快、流動人口比率最高的城市;它擁有世界最大的書店,卻也是中國精神病患與自殺比率最高的城市。

驚人成長 學者著迷

深圳驚人的成長速度,遠超過1880年代的上海與1950年代的香港。它擁有城市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寬大冰冷的街道和凌亂的街頭攤販,吸引一波波城市學者為它進行解剖。1996年,如今已成建築大師的庫哈斯,帶著哈佛大學學生到深圳進行調查。最後將對深圳及周圍城市的研究,集結為專書「大躍進」出版。他認為,深圳這樣「大躍進」的城市,將是21世紀城市的原型。

這本哈佛研究報告,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到達了歐寧的手中。這位曾在深圳求學、生活和工作的藝術策展人,形容「大躍進」讓他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深圳,最後變成「無法遏止的城市研究愛好者」。

歐寧繼大陸知名建築師張永和、馬清運之後,被選為第3屆深圳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身為該展第一個非建築師出身的總策展人,他乾脆大刀闊斧改革、全盤放棄傳統建築展展模型、設計圖的方式,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藝術家、音樂人…… 為深圳量身打造全新作品,一種讓人們「用全新角度理解深圳」的作品。

市民沉澱 反思發展

2006年落成的深圳市民中心,是中國第一個把辦公大樓取名為「市民中心」的市政府。市民中心與周圍的市民廣場,雖企圖彰顯以市民為主的民主觀念,過度宏大的尺度卻讓市民無法親近。歐寧請來20組來自歐美、台灣、日本的建築團隊,以作品刺激、動員市民「占領市民中心」。

由台灣建築師謝英俊、阮慶岳以及芬蘭建築師馬可合作的作品「繭」,夜晚舉辦小型演唱會。
記者陳宛茜/攝影
謝英俊、阮慶岳,以及芬蘭籍建築師Marco Casagrande合作的「繭」,像一隻蟲繭靜靜寄居在市民廣場周圍高樓的夾縫間。

「繭」由竹子編織結構,混合基地上的泥土完成;不僅材料「取自天地並歸於天地」,連施工團隊都是隨機找來在基地附近打工的廣西壯族民工。

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

Marco表示,「繭」寓意「向昆蟲學習建築的方法」,因為昆蟲「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比人類還長,不曾產生髒亂垃圾或是污染空氣」。

謝英俊則形容「繭」是「不作為的作為」,提供市民一個沉澱、反思城市發展的心靈空間。

完工第一天,「弱建築」在「繭」中升起溫暖的爐火,舉辦樂團演唱和讀詩會。一位在深圳打工十年的壯族民工忍不住衝上台高歌,他為深圳蓋了許多房子,卻始終住在臨時工房內;這是第一次他在自己搭蓋的房子裡「找到家的感覺!」

2000年起,鄧小平的雕像立在深圳最高的蓮花山頂,雕像目光所及之處形成深圳城市規畫的主軸線。劉國滄設置的「市民廣場藍圖」,便挑戰鄧小平的「地位」。

「市民廣場藍圖」是劉國滄「燒王船」與「藍晒圖」系列作品的延續。他在深圳找來多部廢棄單車塗上藍漆,再找來一艘近乎絕跡的舢板船,於船體纏滿鐵絲後燒掉,只留下仿其形狀的鐵絲網。兩者營造一種既真實又虛幻的氛圍,引起人們對舊時生活的懷念。作品末端的王船遙指遠處的鄧小平雕像,劉國滄幽默表示:「這是呼應大陸口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法國建築團體Bureau des Mesarchitectures,在市民中心屋頂做了一個鞦韆,取名「雙喜」。
記者陳宛茜/攝影
權力頂端 感受生命

劉國滄原計畫在開幕當天,在深圳書城屋頂當場燒掉一艘「王船」,挑戰中國「讓百姓放火」的自由尺度,可惜最後一刻叫停。

來自法國的建築團體Bureau des Mesarchitectures,在市民中心屋頂做了一個鞦韆,取了個中國味的名字「雙喜」。他們稱這個作品為「城市復甦裝置」,讓民眾坐上權力的頂端,「感受生命的輕盈與脆弱」。

成都建築師劉家琨設計的「隨風2009」,則以汽球和當地材料創造一個遮陽網,曲線模仿深圳市民中心的屋頂,隨風飄逸流動;底下擺滿來自「天府之國」的竹椅,引誘市民來此休憩小坐。

 


 

聽運將說故事 水泥路在唱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流動世界中,最了解一座城市身世的人,非計程車司機莫屬。

成都建築師劉家琨設計的「隨風2009」,遮陽網下擺滿來自四川的竹椅,引誘市民來此休憩小坐。
記者陳宛茜/攝影
荷蘭記者Michiel Hulshof和建築師Daan Roggeveen,2009年發起關於中國中西部新興大城市的跨科學研究「西部大開發」。其中一項計畫「百日談」,邀請來自中國中西部城市的計程車司機,在深圳雙年展期間,開著車子遊走於各展場之間。

他們的計程車便是雙年展裡的「流動展場」,乘客在車內可看到西部城市驚人的天際線以及老社區的懷舊照片,並聽到來自這個城市的最新歌曲。而乘客將可聽到這些的哥的姐(大陸稱呼司機),講述城市裡各式各樣的傳奇故事。

街頭攤販是另一種城市故事。做為中國流動人口比率最高的城市大熔爐,深圳街頭出現的流動攤販,推車和販賣商品形式的多元,可以構成一卷中國民族風情畫。中國聯盟建築和深圳大學的學生合作,為深圳雙年展設計了一座模仿深圳街頭典型的水果拖車的「概念車」。他們花半年時間調查與手繪深圳街頭的流動攤販,再將手繪圖製成明信片和撲克牌,放置在概念車上沿街叫賣。

漫步深圳街道,如果踩到一個會放屁、膨脹的奇異物體,請盡情對它「動手動腳」。澳洲藝術家Thomas Scherzer設計的「不速之客(An Unasked Guest)」,目的是為了「測量當地社會的互動性以及市民對奇觀的容忍度」。它將隨著你的「動手動腳」改變形狀、噴氣,而你的一舉一動則被紀錄下來,成為城市學者的研究數據。

義大利設計團隊IF Design的「城市之聲」,則利用特殊塑料在深圳的水泥道路上,鋪上一首「曲子」。只要有車經過,這首專為都市人譜寫的「曲子」就會奏響,和車聲合奏一曲永不重覆的「都市樂章」。

【2010/01/0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最前線/跟張愛玲一起喝杯咖啡
【聯合報╱本報記者陳宛茜】
2010.01.03 03:45 am
 
開在張愛玲上海故居樓下的千采書坊,擺設流露老上海風味。
記者陳宛茜/攝影

這裡的Menu是這樣寫的。色戒:以一抹紅色為界線,勾勒出男女主人公當時的情感;半生緣:外觀感覺似夕陽一般,就好比男女主人公淒美的情感,美麗而沒有結局;傾城之戀:蜂蜜和紅石榴糖漿分別代表白柳蘇和范柳原,咖啡代表他們之前遇上的坎坷往事。

千采書坊標榜的「張愛玲特飲」,就跟台灣的「張愛玲文學宴」一樣,名字沾點張味馬上身價百倍。不過來這裡的張迷可不會心疼,因為這家咖啡館就位在常德公寓──胡蘭成在「民國女子」中記下的張愛玲地址:靜安寺路赫德路口192號公寓6樓65室,就在樓上。張愛玲故居在上海有三處,常德公寓是最出名的。它不僅是張愛玲散文「公寓生活記趣」裡的主角、「沈香屑」等重要作品完成之地,更是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定情小窩。兩人在這裡初見、寫下婚書、在陽台上一起眺望「紅塵靄靄的上海」。

新世紀隨「小資」在大陸的翻身,張愛玲也從黑五類翻身為「上海代表作家」。前年「色‧戒」走紅、去年「小團圓」熱賣60萬冊,就連長年貼上「漢奸」標籤的胡蘭成也獲特赦重返文壇,這座讓張愛玲寫下「傳奇」的公寓卻始終低調。

大陸比台灣更重視名人故居,光魯迅故居就有七、八處。然而就算世博把上海文創產業搧得風風火火、文史學者多次呼籲重修張愛玲故居,政府卻只肯在常德公寓門口掛個招牌應付了事。去年常德公寓進行百年來首次古蹟翻修,這筆錢還是隔壁新開酒店給的補償費。一位上海記者解釋,跟張愛玲同期的傑出作家太多了,「哪輪得到她?」

然而愈神秘、愈引人好奇,像張愛玲生前不想出版的「小團圓」,死後卻成為她最暢銷的作品。官方地位「妾身未明」的常德公寓反倒吸引遊客踏破鐵鞋,不堪其擾的住戶得在門口貼上「私人住宅,禁止參觀」。去年終於有商人把腦筋動到「祖奶奶」頭上,在常德公寓一樓開書店兼咖啡館的「千采書坊」。

即使按懷舊咖啡館/書店的標準,千采書坊販賣的老上海情調也算陽春。牆上掛的月份牌、仿30年代的牆紙和老唱機,都像是從地攤上淘來的;擺賣的老上海書籍也沒有另一家懷舊書店「漢源」來得齊整。

但店員強調,當年這裡真的是咖啡館,「張愛玲常來這裡喝咖啡、吃點心」。書店還提供一個到此一遊的戳章服務,在這裡購買的張愛玲書,都可蓋上書章:「上海市常德路195號,愛丁頓公寓」。「愛丁頓公寓」是張愛玲住在這裡時的公寓名稱。

「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曾在愛丁頓公寓寫下這段名言的張愛玲,大概不會料到,一甲子之後,她以為「都要成為過去的」的一切,竟又借懷舊之名還魂。如果張愛玲的芳魂有機會重返故居,會不會也在千采的咖啡桌上嘆口氣:「這是亂世。」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10/01/0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故知新 2009年10大文化事件
【聯合報╱本報訊】
2009.12.27 03:29 am
 

 

今年是1949兩岸分裂六十週年,卻也是兩岸融冰、交流頻繁的一年。 2009的台灣發生了什麼?文化界有什麼大事與趨勢,未來可能會改變你我生活的面貌?

且讓文化廣場選出的十大文化事件,帶你溫故知新,面對嶄新的2010 年。

 

高雄世運、台北聽奧南北兩大國際賽事,考驗台灣表演團體的表演與協調能力。
記者周永受/攝影

1. 賽事結合藝文 表團新挑戰

高雄世運、台北聽奧,是今年最受大眾矚目的活動,也讓台灣首見大型賽事和藝文表演結合。這不但使台灣加入各國藉開閉幕式發散「國族敘事」文化符號的行列,也呼應當今越趨跨界、大型的表演趨勢,在在考驗國內表團能力。

表團的挑戰,首先是「秀什麼」給海內外。從結果看,兩者都強調海洋意象、民俗文化、自然風光與城市特色,努力告訴國際「我是誰」。

在「如何秀」方面,基於賽事提供的大型場地,表演藝術界首次有機會挑戰巨型演出規模,勢必跨越各自領域、綜合不同團隊,才能整合出超大平台,其中協調與跨界學習,必然衝擊所有參與者,甚至影響未來藝術走向。

然而主辦賽事的政府和藝術團隊的折衝仍是問題。世運開幕製作人平珩期盼,官方應更信任藝術團隊,讓行政、藝術合一,執行才能更順暢。明年花博在即,且盼文化火花更燦爛!(何定照)

2. 微網誌、社群網 席捲社交圈

今年網路界,最紅的無疑是微網誌和社群網站Facebook。兩者興起甚至登上網路10年大事,被譽為席捲網路社交圈、改變人們溝通模式。

兩者儘管紅,在台灣的現象卻有微妙不同:Facebook在國外已流行數年,用戶達3億5000萬人,在台卻至今年才暴紅,網路界認為,這主要是因附屬遊戲「開心農場」在年初中文化,才帶動Facebook用戶;微網誌一般用的是推特,在台灣卻是噗浪獨秀,也顯出台灣「本土化」特性。

不可忽略的是,開心農場農友彼此偷菜、幫忙澆菜,也是增進情誼的互動方式。從部落格承繼傳統書寫的長篇大論,到微網誌的70字即時簡言,乃至開心農場的無語互動,網路溝通顯然又邁入新世紀,反映現實社會中情誼聯繫的日益簡速與群聚性。網路界預測,社群網站明年將更紅,至於以什麼形式?恐怕只能問網路之神。(何定照)

3. 藝術+流行 跨界表演成主流

跨界表演成主流,藝術、流行界線日益難分,不僅改變傳統參與藝文的人口結構,也將改變藝術殿堂的面貌。

電玩音樂會每次來台演出,都吸引廣大聽眾,多在體育館演出,圖為在國外演出場景。
圖/數碼數位藝術提供

去年電玩音樂會首次登台,今年初不但躍上兩廳院廣場,吸引逾萬人,還在體育館連辦多場;年底「極限震撼」百老匯秀登台,標榜人人能懂,紙風車執行長李永豐認為絕對是未來戲劇主流。

國家音樂廳也出現罕見狀況:日本方格子樂團將音樂廳變成小巨蛋,青少年聽眾湧到最前排,搶和團員握手;吉田兄弟的新三味線、基頓‧克萊曼和伊古德斯曼&朱的「古典音樂家之興亡」,創下幾乎未行銷票便賣光的奇蹟,後者更被廣推為年度最佳音樂會,顯見觀眾對「大眾又有深度」的渴求。

藝術潮流改變下,小巨蛋作為演出場似乎不再讓人難以忍受,音樂家樊慰慈認為,郎朗音樂會若在音樂廳舉行,恐難吸引小巨蛋的逾萬名聽眾;建築學者黃志弘預測,藝文節目的質變,將影響未來表演廳的蓋法。(何定照)

4. 回首兩岸1949 掀起寫作浪潮

今年是1949兩岸分裂60周年,歷史浪潮再度澎湃,在書市捲起千堆雪,許多1949的相關著作出爐。這波1949歷史寫作浪潮中,主角不再是蔣中正之類的「弄潮兒」,而是被時代擺弄、隨浪潮翻滾的平民百姓。

龍應台以個人家族史引出大歷史的「大江大海:1949」,宣稱「打開1949兩岸記憶的黑盒子」,趕在中共慶祝「建國60周年」前出版,話題不斷,拿下台灣作家久違的年度暢銷書冠軍寶座。張典婉的「太平輪1949」,則打撈60年前沉入兩岸裂縫的「台版鐵達尼號」黑盒子,採訪散居世界各地的太平輪生還者與受難者家屬,為這場時代悲劇加上60年的時間深度。

「大江大海」、「太平輪」挖掘台灣社會深層的集體記憶;文壇大老齊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鈞的「昨日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則勇敢挖掘個人記憶、像鮭魚一樣逆流回溯遷徙來台的人生經歷。兩人的回憶錄寫作多年,卻恰好選在今年完工出版,以個人生命見證這60年的歷史長河。(陳宛茜)

5. 「小團圓」燃張愛玲熱 爆道德爭議

塵封多年,張愛玲生前「壓箱底」的半自傳小說「小團圓」,在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堅持下終於出版曝光。「小團圓」文學評價見仁見智,卻滿足讀者窺探「祖奶奶」私生活的欲望,意外引爆新一波張愛玲熱,吸引新世代讀者加入張派。

張愛玲生前不打算出版的「小團圓」,卻成為張愛玲最暢銷的著作。
記者陳再興/攝影
「小團圓」讓胡蘭成重獲讀者注意。張愛玲、胡蘭成的戀情之謎,由李安電影「色‧戒」點火,「小團圓」則加薪添柴,火勢之旺,甚至讓絕版多年的胡蘭成著作重見天日。

但「小團圓」也引爆出版的道德問題。關於張愛玲生前是否曾交代摯友宋淇夫婦銷毀此書?宋淇之子宋以朗是否有權利違背作者遺願出版?「小團圓」出版後,多位學者、張迷撰文批判、大打筆仗,寫下出版史上另一則「傳奇」。

「小團圓」書內書外都無法團圓,火氣十足;卻因強烈的爭議性成為華文世界的暢銷書,在兩岸三地都打破張愛玲著作的銷售紀錄,成為張愛玲迄今最叫座的作品。祖奶奶泉下有知,不知該歡喜還是感慨?(陳宛茜)

6. 分隔60年 兩岸故宮破冰交流

大三通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分隔一甲子的兩岸故宮博物院,今年「破冰」交流互訪、合作舉辦「雍正展」,掀開歷史新頁。

今年二月,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率七人團赴北京故宮及上海訪問六天,為兩岸博物館交流合作及故宮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展開協商。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也相繼在二、三月間各自率團來台訪問。

兩岸故宮最後達成具體落實人員互訪、文物影像互惠、展覽交流、出版品互贈、文創產品交流等機制。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台北故宮主辦的「雍正展」,決定透過「第三機構」向北京故宮借展,避開直接借展可能涉及敏感的名稱和法令問題。

至於台北故宮國寶何時能借往大陸?台北故宮堅持得先訂定司法免扣押條文,而大陸方面不願訂法,一直無法突破。但上海方面仍試圖商借台北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參加2010上海世博會,外傳,上海因舉辦世博會擁有商借文物的專門立法權,此法在世博會結束後自然失效,似乎為「清明上河圖」赴大陸參展露出一線曙光,唯,台北故宮對此並無所悉,此案能否有所突破?值得觀察。(周美惠)

7. 八八水災 重創原民文化資產

百年一見的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原住民部落成為重災戶,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損失慘重,難以估算。

八八水災重創原住民部落,慘遭滅村的小林村試圖延續夜祭傳統。
記者周美惠/攝影

災後百餘日,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重災區尚有千餘人無家可歸,只能暫住軍營、榮家或廟宇。更慘的是,在水災沖毀家園後,災民又得面臨痛失土地、被迫遷村等危機,災民的抗爭一波接一波。許多學者擔心,強迫遷村勢將導致原住民聚落分離而文化崩解,而原住民面對遷村的最大焦慮則是未來是否有土地可耕種?如何維生?

數百位南部災區原住民在災後百餘日,北上赴行政院燒「狼煙」抗議,要求行政院「立即啟動中繼安置」、「尊重災民選擇」以及「停止畫定特定區域」。災民抗議,他們是在不清楚自身權益的情況下,匆匆簽下放棄山上土地的同意書,對話不足、未提供充分資訊,乃至不尊重災民選擇,是造成民怨的根源。

災民北上抗議後,政府雖已順應要求,啟動中繼安置、暫停畫定特定區域,但取代畫定特定區域的「國土計畫法」草案,未經充分公開討論,卻箭在弦上,已讓災民甚至所有原住民部落產生疑慮,新一波抗爭隱然已成形。(周美惠)

8. Kindle「點火」 電子書全球搶手

亞馬遜網路書店2007年推出的Kindle(點火)電子書閱讀器,終於在今年「點火」成功,電子書熱潮于世界各地延燒,就連重視紙本書傳統的歐洲國家如英、法、德,也相繼推出自製電子書閱讀器。中國大陸甚至出現七、八家自製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進入戰國時代。

電子書在今年異軍突起,出版人預言五年內,電子書將取代紙本書,成為最主要的閱讀工具。圖為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edo科技公司展示自製電子書閱讀器。
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身為東西方印刷術起源的的中國與德國,不約而同以自製電子書(閱讀器)爭輝,預告了載體的改朝換代。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首席執行官何飛鵬,甚至撰文預言紙本書壽命只剩「最後的五年」。

載體的革命引發閱讀、寫作習慣的改變。電子書大幅降低出版的成本與時間,不斷打破過去紙本書出版的最低門檻,未來書籍的內容與形式將更開放多元,也昭告「人人都是作家」的全民寫作時代到來。城邦集團年底推出的POPO原創網網站,甚至讓作家自己在網站上開出版社賣書。

載體的革命更將顛覆原有的商業模式,受這一波電子書浪潮衝擊最深的將是出版社。在逐漸形成的電子書商業鏈中,無法轉型的出版社將被毫不留情地剔除。想生存的出版社必須「摸石子過河」,即使沒有人可以確定,前面是不是還有路。(陳宛茜)

9. 文創法初審 藝文消費抵稅難

研議長達7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在主管機關從經濟部工業局換成文建會、文建會主委幾任更迭後,總算在立法院初審通過,稱得上是立法院給新上任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的「(上任)滿月」大禮。

經由藍綠立委與文建會的共同努力,文創法有多項開創性做法,包括:比照工研院成立「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率先提倡「文創有價」、政府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支出將可納入資本門預算、針對高中以下學生發送藝文體驗券、企業購票藝文展演門票並捐贈弱勢可抵稅等。

然而,政府雖釋出諸般「利多」,但藝文界最關心的個人藝文消費抵稅,保留政黨協商,顯見財主單位「強力反對」之強勢。相對於實施難度甚高的「文創有價」,和只有局部人受惠的藝文體驗券及企業購票捐贈抵稅等相比,真正能讓藝文界雨露均霑的藝文消費抵稅案,能否過關,尚在未定之天。如果藝文消費未能抵稅,恐怕再多的宣誓,都不免讓政府從事文創產業的決心打了折扣。(周美惠)

10. 「動新聞」戲劇化 尺度引撻伐

 

以模擬動畫、配音將新聞「戲劇化」的「動新聞」,十一月由壹傳媒推出後,引發各界撻伐。公民團體抗議它渲染色情與暴力、「忽視受害人人權」,要求負責人親自出面溝通;政府更陸續祭出禁止學校訂蘋果日報、否決壹電視頻道執照等「連坐法」,逼動新聞制定分級制。

和七年前搶灘成功的壹周刊、蘋果日報相比,動新聞是一顆更誘人、卻也更禁忌的「蘋果」。壹周刊、蘋果日報是將新聞「娛樂化」,動新聞則更進一步,視新聞為戲劇的直接素材,可以加工再製造。

然而動新聞的出現,其實是這些年來台灣對「新聞娛樂化」毫不遲疑接受的必然結果。動新聞是不是新聞?學者和媒體人的爭議,不只挑戰台灣的新聞倫理、對新聞的定義,也將決定台灣媒體未來的面貌。(陳宛茜)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26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蝶南天樂生院舞踏 融合鋼管舞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即時報導】
2009.12.29 10:16 pm
 

樂生療養院的新納骨塔前方,近日搭起一頂帳篷,日本舞踏家秦Kanoko在台創立的黃蝶南天舞踏團,年底將在此為樂生院民演出「惡之華」,呈現她來台10年的見聞,作品還融入院民「多點廟會表演」的意見。

「惡之華」中,秦Kanoko將她在台灣看到的鋼管舞、酬神舞等與舞踏結合,她認為,日本舞踏早期的「反現代化」精神已消磨,只變成劇場藝術,遠遠脫離生活脈絡,「台灣民間藝能者的表演,才非常接近我想作的舞踏。」

演出共分10段,有秦Kanoko的倒吊式舞踏,也有台灣舞踏者模擬馬的演出,還有牽亡歌陣、真正的鋼管舞。最撼人的,是秦Kanoko模擬她在沖繩戰役紀念碑看到的台灣亡者「阿乞食」,將底層人的滄桑、狂喜、恐懼,濃縮在數分鐘表演中。全劇末了時,還將燒掉紙紮樓閣。

「惡之華」年初場已滿,另加演1月3日場,購票洽0980-432319。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29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蓬蓬裙全男芭蕾舞團 芭蕾舞伶是男子漢!
【聯合晚報╱邱瓊平】
2010.01.03 02:23 pm
 
男芭蕾舞者變身為穿著華麗舞衣的女芭蕾舞者,重新詮釋大家熟知的「垂死天鵝」、「天鵝湖」等舞碼。
新舞台/提供
「這場演出保證讓你笑到噴淚!」超爆笑的芭蕾舞團「蓬蓬裙全男芭蕾舞團」即將來台,來自13個國家的菁英男芭蕾舞星,不但穿上華麗舞衣,變身為女芭蕾舞者;還要足蹬硬鞋、踮起腳尖跳舞,表演中並注入滑稽逗趣的元素,透過舞者傳遞給台下觀眾,顛覆觀眾對芭蕾的想像!

師奶殺手
享譽全球喜劇芭蕾舞團

「蓬蓬裙全男芭蕾舞團」被譽為師奶殺手舞團,團員清一色都是男性,是全球少數的喜劇芭蕾舞團,也是目前相同類型舞團中最大的芭蕾舞團。1996年成立後,團員超過20名,常備的舞碼多達50齣。

新舞台公關部經理黃麗宇表示,「蓬蓬裙全男芭蕾舞團」已巡迴全世界70個國家,亞洲地區最常造訪的是日本,最近也到馬來西亞演出。有趣的是,此團第一次到台灣,就已經掀起話題,還有藝人爭相模仿芭蕾舞者。

準備感受「全男芭蕾舞團」的超級發電機魅力嗎?這個舞團集結來自波修瓦芭蕾舞團、基洛夫芭蕾舞團、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團、倫敦皇家芭蕾舞團、瑞典皇家芭蕾舞團等知名舞團,超過13個國家的菁英男芭蕾舞星,節目精采可期。

黃麗宇表示,男性扮演女性角色的傳統可追溯到古希臘,當時女性不可以上台演出,因此台上的表演者清一色是男性。儘管現今女生已能上台,但因符合喜劇演出的要求,全男喜劇芭蕾舞團仍延續扮演女性角色的傳統。

妖嬌男舞者
穿上蓬蓬裙比女生更美

「全男芭蕾舞團」演出有趣,不管是否學過芭蕾舞的人,都適合觀賞。若想放鬆心情,或是家長想讓孩子認識芭蕾舞,更是不容錯過的表演。黃麗宇笑說,男舞者穿上蓬蓬裙,搖身一變成美麗的女舞者,甚至比女生還要妖嬌。

有趣的是,吸引男芭蕾舞者加入「蓬蓬裙全男芭蕾舞團」的原因,竟是為了可以鍛鍊腳背力量,挑戰穿著硬鞋,以足尖跳舞。

這個技術對女舞者來說並不困難,但對「蓬蓬裙」成員來說,足尖舞蹈是一大挑戰,但他們並不是真的在扮演女性,而是詼諧模仿女芭蕾舞伶,試圖讓芭蕾舞不再那麼高不可攀,反而很幽默、有趣。

除了精湛的舞蹈技巧外,舞團表演風格多樣化也是舞團的一大特色。

搞笑扮天鵝
我把芭蕾舞姿變有趣了

這群男舞者使勁全力搞笑,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芭蕾舞,並且重新詮釋大家熟知的《垂死天鵝》、《天鵝湖》等舞碼,優美的芭蕾舞姿,加上怪異動作與滑稽表情,保證讓台下觀眾笑到流眼淚,還會忍不住拍手叫好,留下深刻印象。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10/01/03 聯合晚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寡言依舊 周夢蝶慶暖壽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9.12.30 03:07 am
 

「他已經瘦成/線香/煙/雨絲/柳條/蘆葦桿/瘦成冬日/一隻甲蟲堅持的觸角」耳聽女詩人陳育虹吟詠為他寫的詩「印象:夢蝶先生臥病初癒」,周夢蝶依然垂眉斂目,宛如老僧入定,一如半世紀前他在武昌街擺攤的模樣。

九十高齡的詩人周夢蝶,昨天發表新書「周夢蝶詩文集」(印刻出版)。這套書收錄周夢蝶絕版的早期詩集「孤獨國」、「還魂草」、數十年來未發表的詩作散稿「風耳樓逸稿」、隨筆集「風耳樓墜簡」,以及詩人新世紀以來的新作「有一種鳥或人」。

周夢蝶惜言如金。一九五九年他開始在武昌街明星咖啡館騎樓下擺書攤,一擺就是30年。他一襲長袍、在街頭靜定不語的孤獨形象,被封為「台北一景」,周夢蝶也獲得「孤獨國國父」的封號。昨日的發表會也是暖壽會,眾多文友想盡辦法逗他說話,他最多露出一抹淺淺微笑。

作家龍應台表示,為了寫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首次與周夢蝶見面。原以為「周公」沉默寡言,沒想到他一聽到「民國三十八年」,「話匣子一打開,就關不起來!」周夢蝶告訴龍應台,當他在船上看到基隆港時,天邊正是一抹晚霞,「我站立船頭,身後是回不去的熟悉江山,前頭是陌生土地,突然明白了『蒼茫』兩字的意義!」

龍應台說,周夢蝶受訪堅持不錄音不錄影,但她認為周夢蝶的回憶實在太精彩。第二次她又上周家採訪,特地帶來周夢蝶最愛的金山南路饅頭,周夢蝶再度打開話匣子。龍應台昨天終於「告白」:「其實我把錄音筆藏饅頭底下了!」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30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梵谷腳步 高更也將踏上台灣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2009.12.29 03:25 am
 
北美館明年舉辦印象畫派大師高更展,將向瑞士巴塞爾Kunst博物館商借高更在大溪地時期的名作「你何時要出嫁」。
圖/Kunst博物館收藏、北美館提供

被喻為是梵谷「精神對手」的印象畫派大師高更,一生充滿戲劇化,只為了追尋遠方的呼喚。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辦梵谷展,台北市立美術館明年也將引進高更展。

 

梵谷與高更,可說是西洋藝術史上最棋逢敵手的一對,一八八八年,他倆在法國南部阿爾一同居住、創作,短短僅兩個月時間擦撞出的火花,百多年來,後世議論不休,也爭相為兩位藝術大師舉辦展覽。北美館館長謝小韞昨天宣布,預定在明年十一月廿七日起舉辦「永遠的他鄉:高更展」。

北美館展覽組組長吳昭瑩透露,該館原本也有意舉辦梵谷展,但「錯過了時間點」,讓史博館捷足先登。如今把握機緣將辦高更展,看中的是台灣觀眾對印象派大師的濃厚興趣。此展將從歐美十多所美術館商借廿餘件油畫,涵蓋高更藝術巔峰時期在大溪地創作的「你何時要出嫁」(瑞士巴塞爾Kunst博物館,Ruedi Staechelin先生寄存)、「三個大溪地人」等,另正努力爭取「阿爾地區的葡萄收成」、「阿爾公園中的女子」等名作。

吳昭瑩說,高更一生嚮往原始、無拘無束的生活,企圖走出西方繪畫的新格局,可謂現代藝術的啟蒙大師,他的構圖超越時代、色彩濃烈,散發無盡詩意。較梵谷年長五歲的高更,一八四八年出生於巴黎,童年曾在秘魯成長,年輕時擔任過股票經紀工作,卅五歲才立志當畫家,且毅然決然拋家棄子。

和梵谷相似的是,高更一生嚮往遠方,梵谷把法國南方假想為日本,在阿爾建立南方工作室,高更受梵谷弟弟西奧所託,赴阿爾陪伴梵谷創作,但兩人對藝術看法截然不同,梵谷畫眼睛所見的,高更畫心裡所想的,彼此衝突愈來愈劇烈,最後以割耳事件畫下句點。

兩人分手之後,高更傾家蕩產兩度遠赴大溪地,開展原始畫風的創作。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貧病交迫還曾自殺未遂,但這段時期也是高更藝術的巔峰,完成瑰麗充滿想像的傑作,讓世人驚嘆爭睹。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29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革慢半拍 古巴人憂2010苦哈哈
 
 
【編譯謝雯人予整理報導】古巴總統勞爾.卡斯楚(Raul Castro)為了拯救古巴於經濟危機,大力實施減少進口、縮減政府開支等政策,讓古巴民眾擔心2010年得勒緊褲帶度日。對進展緩慢的經濟改革,古巴人民已經開始有些沒耐心了。

躲不過全球經濟衰退
根據《路透社》報導,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古巴面臨一波經濟危機,近年來好不容易踏上復甦之路,但這幾年卻因颶風來襲、全球經濟衰退、美國經濟制裁和共產主義計劃經濟失效等種種因素,面臨下一波重擊。

當地經濟學家認為,就算古巴2009年會有任何經濟成長,幅度也不會太大。2009年是古巴10年來第1次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因此被迫要停止支付帳款,同時凍結某些古巴境內外國公司的銀行帳戶。

勞爾.卡斯楚為了要平衡滿是紅字的帳冊數字,減少了今年1/3的進口量,大約是50億美元(約新台幣1,604億元);同時減少地方預算和能源消費。
古巴國內相當依賴進口,特別是有大約70%的食物和燃料來自國外。

對外貿易嚴重赤字
古巴的共產黨政府雖得到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其他拉丁美洲左翼領袖和中國的精神和經濟援助,不過古巴2009年的觀光收益,還有鎳、石油衍生物、雪茄、貝類的出口量都大幅下跌。

一名匿名的經濟學家表示,在古巴貿易逆差暴增65%,同時外匯經常帳從2007年的5億美元(約新台幣160億元)盈餘變成2008年的預估20億美元(約新台幣642億元)赤字的狀況下,緊縮的措施是必須的。他指的是目前人民苦哈哈的生活可能不會很快結束。
勞爾.卡斯楚2008年接替健康不佳的前古巴強人卡斯楚(Fidel Castro)為古巴總統,他從不掩飾亟欲拆解所繼承的溫和專制經濟體制以及社會規範。「我們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他曾向古巴國民大會(National Assembly)說道。「如果人民不需努力工作換取日常所需,而我們也繼續提供人民免費的所有服務,一但我們要叫人民工作時,我們就叫不動了。」

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擔任國防部長的勞爾.卡斯楚,在2009年3月時將他兄長時代的大多數經濟內閣給撤換掉,將出身軍事體系的官員換到重要的經濟職位。他也實施了農業、薪資結構和部分領域的改革,然而改革的範圍仍相對的小,無法及於島上的1千1百萬名居民。

廢福利先提高薪資
古巴人民表示,如果勞爾.卡斯楚想要廢除每月糧食配給和工作場所免費午餐等福利,他應該要提高人民的收入,目前古巴工人的平均月薪低於20美元(約新台幣642元)。
有傳聞指出,勞爾.卡斯楚或許會允許小型企業在古巴發展,同時將部分零售部門的業務交到半私人的公司手上。

地方媒體表示,近來,執政的共產黨舉辦了幾場地方座談活動,從與會人士的反應可看出人們對政府遲遲拿不出具體的替代方案,讓政府財政恢復秩序感到越來越沒耐性。
「我了解食物配給制度需要暫停,不過首先我們要知道政府接下來要做啥,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居住於首都哈瓦那的一名領取津貼者佩德羅表示。

「我贊成勞爾到目前為止所進行的改革,不過對我來說,似乎還有更多的事需要改革。」一名幫助組織古巴中部地方會談的共產黨運動人士雷納多表示。

生產工具還給人民
參與會議的人員表示,古巴的官僚系統成為抨擊的重點。雖然古巴農人贊成勞爾.卡斯楚將中央部門的權力下放、提高國人自製商品價格和提高國有土地休耕補助金等新政,但是他們質疑政府是否會持續扣住工作所需的補給品和停售他們的商品。

「農人從未希望國家給他們些什麼。我們只希望政府能夠把我們工作和生產所要用的工具賣給我們。」古巴中部的一名農人愛維里歐說。

工廠工人抱怨,勞爾.卡斯楚命令他們要提高生產量,然而國營系統卻沒有提供他們所需的設備。「我什麼都不能計畫,因為這要看上面配給給我什麼。」工廠工人卡羅斯表示,「這問題還是存在。」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加油站 為公民力量打氣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許多公民團體認為,台灣民主轉型發展過程中,主流媒體刻意忽視民間聲音,「新頭殼新聞網」將自民國99年1月4日開播「幸福加油站」,討論婦女、環保、教育、社福、國會監督議題,喚醒民眾對於公共事務參與熱度。

網路平台 便利參與
新頭殼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蘇正平指出,「幸福加油站」以專業角度與公民社會結合,每周一至周五下午4點到5點,民眾可以隨選隨看方式關心公眾議題,更可加入討論,決定節目方向,利用網路快速便捷的特性,充分表達自主意見。

打破主流議題設定
媒體的議題設定做法形塑出所謂的「社會群體意見」,蘇正平認為,主流媒體受到商業利益、政黨色彩干預,長期忽視公民議題。「不處理,不代表議題不重要」,相反地,蘇正平覺得主流媒體刻意忽略的問題,才與民眾息息相關。他期望藉由網路平台,喚醒更多受眾參與公共事務,形塑社會正面力量。
婦運、社福、環保等團體代表認為,台灣有許多人長期、默默從事相關議題,但媒體似乎遺忘他們的存在。經由「幸福加油站」的平台,能將台灣更多感人故事分享出去,更貼近基層生活的案例必能引起共鳴,配合多元觀點,加入時事性討論。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表示,政治是公民事務,但台灣社會長期將議題「二元化」,只有黨派顏色,沒有是非對錯。

公督盟對這種環境十分憂心,盼望能進行深度討論,讓基層聲音真正傳達到民意代表機關,避免模糊焦點。

何宗勳擔任周五「公民看國會」節目的主持人。他認為,只有政治人物與媒體能發聲的價值觀是「錯誤的」。隨著科技進度,越來越多公民記者利用數位科技提供多元觀點,讓議題串連由「點」至「面」,傳達老百姓真正的心聲。未來他將會把節目內容製作成資料庫,方便民眾隨時點閱,期待與更多媒體合作,發揮公民力量最大價值。

過去公督盟監督國會問政,雖然有立法委員刻意抵制,但也有改變的聲浪。何宗勳認為「有做就有改變」,不可輕忽小眾媒體的影響力,透過固定時段節目的播放,培養民眾多元思維,凝聚社會共識,深入剖析議題,是他對「幸福加油站」最深刻的期待。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稅改聯盟:台灣債台已高築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2010年到來,但新的一年沒有新希望,反而多了新負擔。立委田秋堇31日痛批馬政府側重財團,讓台灣負債加劇、環境債愈欠愈多,「以後孩子一出生就要背這些沉重的後果!」

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22566表示,依主計處國情報告統計的負債數字,中央和地方加總的數字已有5兆1千億。立法院預算中心以國際會計標準計算出的隱藏性債務,則有8兆9千億;2009年政府進行減稅方案,包括遺贈稅、營所稅免徵與調降等,也有1,866億;加上預算編列1,650億、特別預算如消費券、振興公共建設的政策又舉債3,998億、2010年總預算又要舉債5,162億元,台灣已經成為舉債之國。

企業免稅 苦到百姓
簡錫&#22566指出,台灣這種舉債方式,已超過全台灣GDP的120%,「依國際標準,舉債不能超過60%!」他預估這樣下去,台灣舉債將超過15兆元。簡錫&#22566批評,國民黨成立的賦改會只對財團減稅,「我們原本就租稅不公,大企業只佔10.4%的稅收,其中全台前50大企業,有14家企業一毛稅都不用繳!」
他表示,台灣的所有稅金都來自受薪階級,根本是圖利財團。簡錫&#22566擔心,即將通過的《產業創新條例》恐會讓現狀更惡化。簡錫&#22566說,產創條例如同過去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起初只是策略取向、都是3百億的小錢,未來勢必會演變為什麼產業都能用。
「獎勵投資20年、促產條例又30年,舉債都被企業財團用光了!」簡錫&#22566批評,「全世界沒人這樣」,產創條例必須擋下,否則將加劇破壞租稅公平。

環盟:減碳玩假的
台灣環保聯盟王俊秀批評台灣政府無心減碳。除了在經濟上支持財團,連環境也跟著陪葬。
王俊秀以審查中的國光石化與已通過並動土的中科四期為例,排放的溫室氣體可以讓台灣1萬多年每年都烤肉。
「環保署只會叫大家少烤肉,大案子都不擋,只想用境外交易削減!」王俊秀說,英國已提出碳預算、瑞典提出無油國、德國2020年要成為不用核電還能減40%溫室氣體的國家,「台灣卻把核能當成無碳能源!」

王俊秀認為,這顯示台灣毫無產業轉型的決心,2010年的台灣環境不會更好、只會惡化。民間團體呼籲政府痛定思痛,不要再傾向財團,應擬定租稅、環境公平的政策,否則台灣一定完蛋。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權影展徵文 學生勾畫願景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為推廣人權理念並深植校園文化,教育部舉辦「98年人權影展暨徵文比賽活動」,鼓勵全國高中職及大專學生踴躍參與人權影展後投稿。得獎作品已放置在活動網站(http://www.pts.org.tw/~web02/98rights)供民眾點閱。

徵文活動延續7月的人權影展活動,評選出3部富含人權意義及教育觀點的影片:《散宴》、《有止息‧無止息/哭泣的高麗菜》、《兩個笨蛋好人》,由教育部函請各校利用時間播放,激盪學生思考,進行觀後心得寫作。

《兩個笨蛋好人》描寫小玲的婆婆中風失智,請來越南籍看護阿香幫忙,兩人因此培養出深厚的姊妹之情。當小玲知道阿香的薪水被仲介公司層層剝削,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直聘阿香,點出移工在台灣受到勞動與經濟雙重剝削的困境。

《有止息‧無止息/哭泣的高麗菜》紀錄台灣部落長期面臨土石流威脅,但路仍要走下去的勇氣。70年代農委會輔導山地耕種蔬菜,高冷蔬菜成為泰雅族居民賴以維生、具有特殊情感的作物,而面臨台灣加入WTO衝擊,縣政府有意將蔬菜轉植花卉,產業轉型,對居民是期待?還是傷害?

《散宴》以簡單的基調記錄礦工生活,在一群阿公級的老礦工身上,看到對烏金夢幻滅的落寞,體會出老一輩對生活的認命與即將失業的無奈。面臨即將失業的未來,老礦工正試著尋找另一個人生舞台的角色。

徵文活動共有95件作品參賽,其中大專組第1名及第3名從缺,由2位學生並列第2名,另選出3名佳作;高中職組選出前3名與5名佳作。教育部表示,由於大專組只有15件參賽作品,評選委員認為作品達不到首獎水準,做出從缺的決定,但肯定2位同學寫作造詣相當,讓他們並列第2。

高中職組第1名由宜蘭縣蘭陽女中周志蓁撰寫的《讓哭泣止息吧》獲得,作品中從原住民議題擴展到各族群人權發人深省;第2名是宜蘭縣羅東高中林瑾俐的《兩個笨蛋好人》,跨越國籍與種族障礙,傳遞身為「人」就該彼此扶持尊重,點出人權真諦。

大專組第2名由台灣大學王湘富及台灣師範大學邱懋景並列。王湘富對天賦人權的自由觀念有深刻描述;邱懋景則是細膩闡述雇主與移工間的文化包容,雙雙贏得評審青睞。
邱懋景表示,台灣社會長期對移工存有歧視,缺乏同理心對待。主要描寫雇主與移工間平等、互助的相處模式,來抗議仲介公司對移工的不平等待遇。他說,雖然有些理想主義,但還是希望帶給社會正面的力量,希望移工、外配能擺脫污名,在台灣社會得到有尊嚴的生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市化世紀 經濟引導發展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假如上個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年代,那麼這個世紀的前半葉預計會是都市化的時代。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在2050年之前,每4個人當中會有3個居住在大城市,或是極為都市化的地區,其中有許多人是來自於農業地區的難民。
然而,隨著許多國家正在從經濟大衰退後,全球經濟體系所經歷的最大震盪中復原,從經濟實力的轉移來看,下個世代的全球性大城市將有一種特別的中國和印度氣氛。

中國和印度發展快速
在以驚人速度擴張的亞洲城市名單中,都市問題專家紛紛投給上海和孟買一票,認為它們會是崛起的新星。其他的明日之星還包括了許多一般西方人從沒有聽過的城市名稱。
以中國南方的城市北海為例,它被認為是全世界發展最快速的第2大都市,緊跟在印度北方城市加茲阿巴德市(Ghaziabad)之後。

經濟驅使都市興起
當然,經濟因素是這些轉移的關鍵因素,在綠色科技的發展下,中國和印度的城市發展將有助於東京重要性的維持。但是其他的力量也同樣重要。
「中國政府明確和強大的管理結構意味著,這些城市一旦要發展,必會有強大後盾。」全球性顧問公司阿洛普的都市設計師馬爾寇姆‧史密斯說,他為中國人宣傳將成為全球第一個低碳「生態城市」(靠近上海)工作。
上海和印度的孟買都是經濟發電場,而非政治性的首都,同樣的力量也驅策著世界另一頭一座城市的崛起,那就是巴西的聖保羅市。在巴西工業擴張時代被塑造為古典的「第2級」城市,聖保羅已是世界上第10大經濟體的最大城市。
在拉丁美洲,專家們認為它僅較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略遜一籌(無論就規模、文化與政治影響力而言),儘管墨西哥市已經有各種慢性都市問題叢生,目前卻仍是1千8百萬人口聚集的地方。

倫敦吸引各方人才
至於在歐洲較「古老」的那一半,倫敦的銀行和經紀交易所努力維持其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性復甦時很可能會恢復其往日地位。
「以美國和歐洲城市的標準來看,倫敦仍舊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城市,同時也是這個星球上最為國際化與混雜的地方之一。」倫敦經濟學院的都市學家東尼‧崔威斯說。他補充說,倫敦作為國際政治十字路口與兼容並蓄的名聲,讓它具有吸引各領域,從文化到貿易各方人才的磁場。

交通與獨特性亦重要
歐洲大陸的城市,包括巴黎在內,都在與倫敦競爭經濟和其他領域上的影響力。但是政經影響力可能並不重要。史密斯和其他專家指出,如柏林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未來,絕大部分取決於它們在自己的國家與歐洲其他地方所開闢出來的城市獨特性。
歐洲邊緣的一個例外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它可能會崛起成為歐洲緊接在倫敦之後的第2大全球性都市。這是因為它扮演了競爭勢力集團,包括西方世界與穆斯林世界橋樑的角色所致。伊斯坦堡橫跨在兩洲之間,同時有將近1千3百萬人口,這座土耳其的大都市已經成為服務富藏能源的前蘇聯國家快速成長的重要連結點。
另一些傳統都市中心顯然從這些崛起的全球性城市名單中缺席,但它們卻因為其「生存力」可以繼續運作良好,包括了瑞士的蘇黎世、奧地利的維也納,以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內事也獎勵 將導致功利主義
 
 
【編譯魏世昌綜合報導】英國學者指出,當前的學校教育受到「獎勵文化」的侵蝕。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老師大方給予學生獎勵用的點數與貼紙是「反教育」的錯誤方式,將提高學童出現「功利主義」的危機。
越來越多學童只因某些微不足道的成就,經常被給予證書的現象,引發諸多相關評論。家長們形容,他們的孩子從學校帶回獎勵,目的是讓他們下回能夠記得將體育課需要使用的配件帶到學校、遵守班規與維持良好的餐桌禮儀。
有一位家長的女兒完全不嗜水性,不過卻在泳池中被誇獎「浮起來了!」

遵守班規也受稱讚
根據來自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的研究宣稱,這些學校旅遊的保證與證明書的獎勵制度,激勵了那些原本慣性逃學與中輟的兒童。但德比大學(Derby University)教授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駁斥,太多獎勵會損害學童的學習能力。
這種認證文化已大規模的入侵了非正規的學習系統裡。現在變成所有沒有證明書的情事,都會與貶值聯結在一起。他指出,非正規的學習已完全地被認證機器取代。

大錢花在獎勵制度
海斯批評,人們已經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動機,因為這在本質上是值得的。這變成只會在當有額外獎賞時才會工作,這根本違反教育理念。
海斯是《治療教育危險的崛起》(The Dangerous Rise of Therapeutic Education)一書的共同作者。他說,兒童的人生觀此後會以為做份內的事也應該被獎勵,但孩童被獎勵應是出於自然狀況才是。隨便獎勵的做法,簡直就是剝奪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到頭來只會變成做白工。
一些大型的中學,普遍每年要花上3萬英鎊(約新台幣150萬元)在獎勵制度上頭。目的只是維持教室裡的秩序與減少曠課率。學童準時交作業與努力念書就能得到點數,可以用來換得電漿電視、遊戲機、iPod、筆記型電腦,甚至還有國外來回機票。數十所學校已簽署這個稱作「Vivo Miles」的計劃。該計劃為一私人公司所執行的一個獎勵方案,讓學童得以透過電子磁卡集點兌換各種贈品。
德比大學資深教育講師賽門.布朗赫爾(Simon Brownhill)說,這些贈品對學童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勵。但他建議,應在學童真正超出一般的成就時,給予獎賞才能達到真正的影響。

受獎恐降低判斷力
他說,贈品要真正能夠起實際效用。儘管對肥胖的擔憂逐漸升高,他提議「甜點」是最好的獎品。「獎品應該是你派的上用場的東西。」他說。「當我開始學游泳時,我獲得了一張5公尺、另一張則為10公尺的證書。雖然我也得到了獎賞,但它真正的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進步,獎品或證書不應該將獎勵的原意貶值才對。」
最近的研究發現,獎勵制度造成學生喪失了學習動力,對在校整體的表現也未有太大的加分作用。這份報告由北約克郡(North Yorkshire)哈羅蓋特文法學校(Harrogate Grammar School)心理學主任艾瑪.鄧莫爾(Emma Dunmore)執行調查。報告中說,獎勵很少產生長期的結果,因為這會減少學童對於「自由意志下所從事之任務」的觀念。
「接受獎賞可能會降低個人判斷力,學童會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她認為,如果學童僅是為了得到獎賞而工作,就如同被獎勵給控制住一樣,將會缺乏自主判斷的能力。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時篇/李白來到烤鴨店
2009/12/24
【聯合報/張作錦】

 

今天不唱歌,不吟詩,只談怎樣賺錢

 

大陸有些「順口溜」、「兒歌」,常有意想不到的興味。譬如下面這一首:

 

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

口水直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沒有錢。

 

當年李白遊廬山,在香爐峰觀瀑布,曾有兩首詩記景寫情,其中之一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兒歌作者仿李白詩,開了他一個玩笑。嗜酒者必愛美食,「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的李白,到了烤鴨店卻不名一文,真是情何以堪?或有人曰,這樣的戲弄未免不登大雅,但也許作者本無意於深文奧義,而是另有情懷。

 

今天大陸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國家要「創匯」,個人要「下海」。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家外匯存底早居世界第一位,經濟實力正「超德趕美」。至於個人的財產,令人羨慕的「萬元戶」已成上古史名詞,2009年富比士世界富豪排行榜,大陸有二十八人上榜。

 

在舉國致富的大浪潮裡,李白如果不急流勇進,甘於一窮二白,望烤鴨而口水直下,恐怕無人同情。

 

李白曾任職翰林院,有人說是學士,有人考證只是供奉。不管是何職位,翰林院有清望,但待遇不會豐厚。如果把當年的長安搬到今天的北京,李白也可能重修MBA,棄文從商去也。

 

沒有人能批評中國大陸今天的重物質、重實用。大陸若沒有財富作後盾,在國際上能有這樣的地位和發言權?窮了千百年的中國人,過一點比較不虞匱乏的日子,是他們勤勞刻苦應得的報酬。

 

大陸國內外的知識分子,自然關心中國老百姓人權、自由等精神層面的生活。法國文豪伏爾泰在《哲學通信》中評論英國說:「商業給英國國民帶來了財富,也幫助他們獲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又進一步推動了商業。」羅斯福總統1944年在〈致國會咨文〉中指出:「真正的個人自由離不開經濟的安全與獨立。飢餓與失業的人們是獨裁政治的成因。」有人在記述「聖海倫紀念館」時,引用拿破崙的一句話:「如果說曾經有過堅如磐石的君主政權,那麼只需經濟學家的思想,就可把它碾成粉碎。」這些有遠見、有事功的人物,都認為經濟發展,甚至只有經濟發展,才能使一個國家帶給人民以自由。不知這個「規律」,是否適用於中國大陸?

 

當然,大陸目前還是一個專權控制的政體,人民的各種自由並不充分。但是比改革開放前進步了不少,而且有繼續進步的可能。希望經濟發展能加速政治改革,在不久的將來,李白和一般民眾,都能進烤鴨店大快朵頤,酒酣耳熱之際,除了談文學、吟詩,還可以放言高論,指著當天報紙的新聞,斥責中南海做事顢頇,不得民心。

 

國家亦如個人,常有「仇富心理」。中國崛起後,原來「富國俱樂部」的成員,心裡未免不是滋味,找碴者、杯葛者多有之。但其中以台灣若干政客和部分民眾為甚。台灣每年從大陸賺七百億美元,否則就是入超國家,但這些人卻阻撓兩岸貿易。東協加三之後,台灣的產品可能出不了大門,是十分嚴峻的情勢,而在野黨帶頭阻止與大陸簽ECFA。只要我們自己有出路,是否與大陸合作不是問題;但反對的人卻從未告訴大眾,他們使台灣活下去的對策是什麼?

 

李白進烤鴨店要付錢,台灣老百姓不也是嗎?

 

【2009/12/2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巴哈
【聯合報╱周志文】
2009.12.24 03:12 am
 
 
圖/幾米

 

所有精美的東西都帶有一點脆弱的特性,而巴哈的音樂一點也不脆弱,經聽耐聽,久聽也不覺得膩……

大陸學者把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翻成巴赫,這譯名似乎比較好。巴赫比巴哈來得莊重,譬如「赫赫有名」,說起巴哈豈不赫赫有名?巴哈這名字有點不正經,尤其以前一種北京女人的隨身寵物叫「巴兒狗」的,比較正式的名字是哈巴狗,提起巴哈時很容易想起牠,把堂堂樂界巨人與小狗聯想在一塊,確實不夠恭敬。但巴哈這名字,從我們小時候就這麼叫,要換另一種叫法不是不成,而是不習慣,而且越聽多他的音樂,越不會注意這令人發笑的譯名,譬如聽他的《馬太受難曲》(Matthaus-Passion BWV 244)與他為三聖節過後第二十七個禮拜天的布道而寫的清唱劇(Cantata)《醒來,那個聲音在叫喚我們》(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BWV 140),當我們「沉沒」在他優美與盛大的歌聲裡,靈魂的視野提高到一個平常沒法企及的高度時,就算這音樂是一個叫哈巴狗的人寫的,又有什麼傷害呢?

我很難形容聽巴哈音樂時的心情。巴哈的音樂是精緻又美麗的,這點不容懷疑;不過巴哈的精美與人不同,所有精美的東西都帶有一點脆弱的特性,譬如中國文學喜歡說的「七寶樓台」,易碎得很,拆下後更不成片段,而巴哈的音樂一點也不脆弱,經聽耐聽,久聽也不覺得膩。美麗的東西令人珍惜,還有一個原因是數量少,但巴哈的作品太多了,多到令人想珍惜也無從珍惜起。巴哈的音樂雖多,卻幾乎所有曲子都有獨立的精神,看起來簡單,只是幾個沒有關係的零星碎片,其實暗地裡結構謹嚴,像萬花筒裡的紙屑,輕輕一搖,或者轉一個角度,就產生了新的畫面。

因此不能只用精緻美麗來形容他的音樂。一般說來,巴哈寫作不是深思熟慮的那種,他許多作品往往一揮而就。巴哈不像布拉姆斯,每件作品都反覆思考,形式與內容,一絲不茍的;布拉姆斯常把輕快的化為遲重,而巴哈總是把繁複的化為簡單。據說巴哈家裡食指浩繁,有十幾個孩子要養,許多孩子都有音樂天賦,巴哈打發他們就是隨便寫一個曲子,讓他們去演奏去玩,不要來煩他;他為鍵盤樂器作的曲,很多是為這個目的而寫的。除此之外,他還要應付一些特殊的需求而作曲,譬如他為大鍵琴寫的名曲《郭德堡變奏曲》(Goldberg Veraenderungen BWV 988),據說就是應俄國駐德雷斯登公使凱薩林克公爵(Count Keyserlingk)之邀,為消除他的失眠症而作的。

巴哈早年在魏瑪擔任宮廷的管風琴師,為應付多方面演奏的需要,他寫了許多管風琴的曲子,大型與小型的都有。1723年之後,他在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任樂長,則寫了不計其數的宗教清唱劇,還有五個規模宏大的受難曲(今只留下《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及彌撒曲(最有名的是《b小調彌撒曲》)。巴哈當時寫的作品,由於自己與別人都不在意,大部分都已散佚,十九世紀劫後餘生所找到的,卻已卷帙浩繁到令人目不暇給了。他寫這麼多的樂曲,每首要細細思量幾乎不可能,但現在聽來,都結構綿密、秩序井然,一點不像潦草之作。巴哈有獨特的內涵,也有與人不同的風格,他的作品看起來散亂,其實比任何人都謹嚴而有秩序。秩序是進入巴哈音樂的主要門徑,他兩大冊的《十二平均律》(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BWV 846-893)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哈在世的時候,雖然作品無數,但名氣一直不夠響亮,與他同年出生的韓德爾(Georg Friederich Handel, 1685-1759)就比他出名。韓德爾成名在英國,在德國本國,與巴哈同時,他的器樂作品與宗教清唱劇及受難曲,都不如泰雷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重要;在聲樂,尤其是合唱曲方面,與更早的舒茲(Heinrich Schutz, 1585-1672)相比,其地位更不可以同日而語,巴哈的重要是後世給他的。巴哈死後半世紀,世人很難看到他的樂譜,莫札特很崇拜巴哈,但他能接觸到的巴哈作品並不多;貝多芬少年時代曾在波昂學習過巴哈的四十八首前奏與賦格(即《十二平均律》),據說當時用的樂譜還是手抄本;貝多芬在世的時候,不論在德國或奧地利,巴哈並不重要,更算不上流行,他跟中國的詩人杜甫一樣,必須通過歷史的繁複檢驗,才證明了自己的地位及價值。

對巴哈聲名提昇貢獻最多的,算是他在萊比錫的後輩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了。到十九世紀初年,巴哈的重要性已漸漸被世人看出,他的一些樂譜已由出版商出版;不過那時浪漫主義席捲一切,世上有太多正紅而令人景仰的作曲家,巴哈是巴洛克時代的人,而且已死了太久,顯然早已過時,所以有人注意他,並不表示他受世人的普遍肯定。1829年三月,正在柏林大學做學生的孟德爾頌竟然有機會指揮柏林合唱協會演出他的《馬太受難曲》,這次演出,立刻受到世人驚訝及側目。世人驚訝也許不是為了巴哈,年輕的孟德爾頌才是側目的對象,但巴哈作品的莊嚴與深邃也讓聽的人印象深刻。這首曲子原是為聖托馬斯教堂禮拜所寫,巴哈生前曾在教堂演出過;但巴哈為宗教寫的曲子太多,原稿混雜在他許多Cantata及管風琴的雜稿中間,幾乎已無人知其下落,孟德爾頌把它找了出來,那次是巴哈死後第一次演出,而且在第一場演出後,五周內又演出了兩場,孟德爾頌把世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巴哈身上。四年後這個演出過《馬太受難曲》的合唱協會又推出了巴哈的《約翰受難曲》,及經過刪節的《b小調彌撒曲》,巴哈的名聲從萊比錫傳到柏林,後來就傳遍整個歐洲。

孟德爾頌在柏林演出《馬太受難曲》的1829那年,巴哈已死了七十九年,貝多芬也死了兩年了,而舒伯特在前一年才死,《馬太受難曲》讓情緒低沉的歐洲重新認識了巴哈這名字。那時的孟德爾頌已是青年,舒曼、蕭邦、李斯特及華格納都還是童年,布拉姆斯要等四年後才出生,但這些當時還小或者尚未出世的人物,都左右以後的歐洲或是世界樂壇。他們繼承又發揚了浪漫派的風氣,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四○年代,幾乎影響到所有人的美感思維。而奇怪的是,這些浪漫派的巨擘,沒有一個不推崇巴哈的,李斯特寫過一個名叫《以B-A-C-H為主題的幻想與賦格曲》(Fantasie und Fuge uber das Thema B-A-C-H),這B-A-C-H是指音樂的四個調性,並不是指音樂的主題來自巴哈,但無疑對巴哈表現了凜然的敬意。華格納曾說巴哈是通向天國的唯一大門,又說巴哈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然而巴哈的音樂一點也不浪漫,有人說巴哈的前奏與賦格是數學與邏輯的組合,它的美是數理的美,與浪漫派的取徑根本不同。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陣子會沉陷在不可自拔的唯美與憂傷之間,那時候的氣氛也許絕望,但心中還是充滿著理想與熱情的,那便是浪漫。但浪漫派常常被無緣而起的熱情沖昏了頭,有時又過分自憐,浪漫的情緒常會讓人「迷失」;當人曾經迷失過,才知道透過理智所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人要找出生命與藝術的源頭,需要依靠的恐怕是真實,而不是幻景。巴哈的音樂像一杯沒加任何調味的清水,酒醉的人都渴望喝一口,酒醒之後,更覺需要。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23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悅讀便利貼
弗拉維歐.賈希亞蒂亞,《無題》,混合技法、畫布,1985。
新古巴藝術 (I) top

文/傑拉多.莫斯奎拉(Gerardo Mosquera)
弗拉維歐.賈希亞蒂亞(Flavio Garciandia)曾說:「我通常對於融合與文化轉變過程的無盡複雜性感到有興趣,特別是同場景(作品)中對立與矛盾因素的衝突」。他在蘇聯改革時期的繪畫系列中,所呈現擬人化的鐵鎚和鐮刀就是明顯的例子。他將共產黨的象徵符號人類學化,把它畫成在性交或是在行軍,要不然就是轉換成陰莖的符號。他的影像共同編織出一個多元意義的論述。雖然其作品是以幽默為基礎,但卻不是嘲弄。這暗示改革有效復甦社會主義的意義,使得舊式僵化的符號能夠重新充滿活力。
(摘錄《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一書,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卜茲法外法
181x97cmx2
有法為有法/無法亦有法/下筆真有聲/寫得法外法

驚蛇走虺怒龍噴浪:
卜茲的書法藝術
文|林俊松 圖|布查當代藝術空間
◎卜茲《法外法》

「......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 李白〈草書歌行〉

我最近一直思索著,到底什麼是當代藝術?「傳統」與「當代」的定義到底為何?「傳統」,應該可以這麼說,它是某一群體在特定的空間生活,而在這特定的空間之中所創造出的生命模式;或者,可以說是生存方式,更是延續至今的文化模式。這是一個充滿時間性的名詞,也是充滿歷史感的形容詞。而漢民族在書寫工具上選擇了毛筆,在書寫形式上選擇了形義相符的漢字。「當代」,當然是延續傳統所發展而來的,它是因為現今的資訊傳播、科技發達,在不同的地域「傳統」間相互激盪、移植,所創造出來的「潮流」藝術型態,這是尚未穩定的文明型態,但卻貼近時代。難道「當代藝術」在藝術史的長河中,真的是最美好型態的藝術創作嗎?「當代」如果是一種主流的藝術形式,「傳統」難道不也是一種藝術的真理嗎?這是我長久思考至今的問題。

線條飛舞融合古今

我先前所接觸的藝術品,幾乎都是以當代藝術為主,對於傳統的書法與水墨,總覺得其意境和語彙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直到見識卜茲的書法後,卻被其雄渾氣勢所懾。那並非單純形而下的視覺美感,更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省思與心靈震撼;這也延續著我上段所敘述之「傳統」與「當代」的分別,書法並不「古」,但它也並非「今」,這是一種「未來感」。它讓我看到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思想,創造出不同古今的書法線條。觀賞卜茲的作品,身體總會不由自主的隨著畫中筆跡轉動,它昂揚的線條透露出微醺的飛舞,卻又凝結了空間與時間,融合了「傳統」與「當代」。這讓我如此貼近了藝術家的心跳與呼吸,更碰觸到了他廣大精微的創作心靈。

卜茲的書法,有著東漢張芝「一筆書」的特點,卻更加發揮。連綿不絕的筆勢,跌宕多姿、恣意放縱;書法線條厚實飽滿,顯得大氣磅礡、多力豐筋。卜茲書法的特質,並非如王右軍清風出袖,明月入懷般的秀麗圓滿;他將本身的個性融入書藝,創造出表現主義般的書法藝術。我們看到懷素的草書,驚蛇走虺,驟雨狂風;又如欣賞蘇東坡的書法,古槎怪石,怒龍噴浪。它融合了以上二者的特質,卻又開創出自我的強烈風格;是嶄新的書法呈現與突破,卻又切合法度,這是需要非常紮實的「傳統」書法涵養,才能創造出如此「當代」的書法藝術。粗獷的黑色線條夾著充滿戲劇的飛白,似乎在傾吐他內心不可抑遏的旺盛創作生命力;宣紙上黑色爆破般的墨色團塊,在白底之上,充滿力道,藝術家似乎將燃燒他的生命與短暫的光輝,如恆星般的恆久光明、更似流星般的劃過熠熠星空。他的書法帶給人們無窮的想像,也有著璀璨的黑色亮面。

「心物相融」的誠摯感受

傅青主評論書道曾說:「寧拙勿巧,寧醜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足以回臨池及倒之狂瀾矣。」正值壯年的卜茲,現在是創作的巔峰時期,又因為長年打羽球,手上力道也比一般人來得強健,因此所寫的書法是酣暢淋漓,痛快自然的。但也許因為如此,卜茲的書法似乎還看不出人書俱老的境地,但他是絕對的「任俠」,其「拙」、「醜」、「直率」與「自然」,都是他將來書藝臻於「老」的必要條件。

當初見到卜茲本人時,真是出人意料之外,原以為寫出如此氣勢憾人作品之人,一定是位意氣風發的當世「大俠」,結果藝術家本人卻是相當斯文,與其談話之後,其虛懷若谷的胸襟,令我動容與折服。我一直在想,為何這清?的身軀中蘊藏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呢?也許這正是芥子納須彌般的謙沖廣大吧!清代張庚在《浦山論話》中曾提出:「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發於無意者為上。」「無意者」指的是藝術家在逃脫物質環境的束縛之後,進入虛無靜觀的狀態,這時他馳騁於玄黃宇宙,奔騰於八荒六合,而處於一種「心物相融」的誠摯感受。除了體會到自我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召喚之外,更深刻的探究至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之中。我想這正是書法家所求的如「飛仙」般的境界吧。

卜茲的書法撩人心弦、撼動人心,為當今的書法世界注入一種「不羈」的力量。也正如我前面所敘述的「傳統」與「當代」,其實是互為表裡,相互為用的,沒有傳統文化的滋養,當代藝術的厚實度將令人質疑。在卜茲的作品裡,觀者將會有完全不同的「傳統」感受。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09.1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悅讀便利貼
卡洛斯.羅德里格茲.卡迪納斯,《抵抗》(To Resist,局部),油彩、畫布,100×640 cm,1990。
新古巴藝術 (II) top

文/傑拉多.莫斯奎拉(Gerardo Mosquera)
卡洛斯.羅德里格茲.卡迪納斯(Carlos Rodriguez Cardenas)的作品形態常由均衡的軟性形式與硬邊幾何形式所組成,顯示出強烈的平面感。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一件1990年的三聯屏畫,他在每一面上以不同的動詞表達相應的政治性口號:「抵抗」(Resistir)、「戰鬥」(Luchar)、「征服」(Vencer)。畫中每個字母的幾何形狀,都成為「軟性」人物之間動作伸展的架構,進而將每個標語加以拆解。例如「抵抗」這個字,一個主角正漸漸而痛苦地被一個古巴島地形的幾何圖形由肛門插入。隨著這個過程的持續,這個主角就好像是由糞便所組成。藝術家因此畫出一整個看似由糞便構成的作品型態系列。
(摘錄《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一書,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葉永青中秋
壓克力顏料、畫布 200x200cm 2008

葉永青:慣性認知中的陌生經驗
文|高子衿 圖|Gallery J. Chen
◎葉永青《中秋》

適逢北京現在畫廊五週年慶所推出的葉永青個展,台灣寒舍空間和Gallery J. Chen也分別以收藏作品與部分新作的方式,推出葉永青的展覽,作品年代橫跨逾20年,也因而能從中窺得葉永青各個時期的創作樣態。1990年代,葉永青開始在歐美各國遊歷,也畫起了充滿西方藝術味道的塗鴉,然而,葉永青逐漸發覺,「自己被別人看成能夠輕鬆表達的藝術家,但是藝術需要被比較,一經比較就會發覺自己無法像黑人那樣輕鬆自在的塗繪」,所以他停掉塗鴉的風格,開始思考新的創作方法。1999年底,葉永青在倫敦看到克洛斯(Chuck Close)的回顧展,克洛斯善於將人像照投射到打著格子的畫布上,再用噴槍筆逐格作畫,帶給葉永青很大衝擊,意識到手其實是可以代替腦來思考,所以他開始先在紙上畫鳥和隨便塗鴉的符號,然後再用投影與照相寫實的描繪方法,再現於畫布之上。他認為「繪畫被先入為主的分為複雜的、簡單的,畫得快的、慢的,題材值得和不值得的」,所以他刻意選用具有難度的、耗時的方法去畫看似幼稚、不值得的東西,當中的荒謬性便會藉由反差而映照出來,「當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是錯的,也才知道事物是複雜的。」而這樣費手不費心的方式,也讓畫畫變成享受,「很適合當下的我」。葉永青談到台北的展覽時提到,「來台北看到這些作品有些感動,想起當年創作那種與市場無關、只在於創造遊戲的心態,而親手畫出來的作品,散落世界各地,輾轉來到這裡掛著,它們擁有各自的命運,也超越了我自己一個人能夠擁有的經驗。」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09.1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悅讀便利貼
王廣義,《大批判系列:可口可樂》,油彩、畫布,200×200 cm,1993。藝術家自藏。
後烏托邦:中國前衛藝術(I) top

文/高名潞(Gao Minlu)
「雙重媚俗」結合了兩種大眾文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為了反映這種環境,王廣義製作一系列名為《大批判》的油畫,畫中將政治影像與商業符號並置在一起。它們所呈現的都是文化大革命的英雄人物,旁邊則並列像是可口可樂和柯達公司的標幟。這些畫作意在顯示:雖然政治與經濟兩種制度並未合一,甚至是對立的,但是兩者的基本目標都是要人民普遍相信它們產品的真實性與獨特性。因此,毛澤東宣傳影像的廣為流行,以及大眾媒體所產生的消費廣告與娛樂符號,使得毛澤東的大眾文化等同於好萊塢文化。烏托邦的前衛主義者同時反對政治與商業的力量,因而開始一個新的解構計劃,直接模仿雙重媚俗的論述。結果,政治波普成為同時反映雙重媚俗兩面的鏡子。
(摘錄《後現代主義的鐮刀-晚期社會主義的藝術文化》一書,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