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故知新 2009年10大文化事件
【聯合報╱本報訊】
2009.12.27 03:29 am
 

 

今年是1949兩岸分裂六十週年,卻也是兩岸融冰、交流頻繁的一年。 2009的台灣發生了什麼?文化界有什麼大事與趨勢,未來可能會改變你我生活的面貌?

且讓文化廣場選出的十大文化事件,帶你溫故知新,面對嶄新的2010 年。

 

高雄世運、台北聽奧南北兩大國際賽事,考驗台灣表演團體的表演與協調能力。
記者周永受/攝影

1. 賽事結合藝文 表團新挑戰

高雄世運、台北聽奧,是今年最受大眾矚目的活動,也讓台灣首見大型賽事和藝文表演結合。這不但使台灣加入各國藉開閉幕式發散「國族敘事」文化符號的行列,也呼應當今越趨跨界、大型的表演趨勢,在在考驗國內表團能力。

表團的挑戰,首先是「秀什麼」給海內外。從結果看,兩者都強調海洋意象、民俗文化、自然風光與城市特色,努力告訴國際「我是誰」。

在「如何秀」方面,基於賽事提供的大型場地,表演藝術界首次有機會挑戰巨型演出規模,勢必跨越各自領域、綜合不同團隊,才能整合出超大平台,其中協調與跨界學習,必然衝擊所有參與者,甚至影響未來藝術走向。

然而主辦賽事的政府和藝術團隊的折衝仍是問題。世運開幕製作人平珩期盼,官方應更信任藝術團隊,讓行政、藝術合一,執行才能更順暢。明年花博在即,且盼文化火花更燦爛!(何定照)

2. 微網誌、社群網 席捲社交圈

今年網路界,最紅的無疑是微網誌和社群網站Facebook。兩者興起甚至登上網路10年大事,被譽為席捲網路社交圈、改變人們溝通模式。

兩者儘管紅,在台灣的現象卻有微妙不同:Facebook在國外已流行數年,用戶達3億5000萬人,在台卻至今年才暴紅,網路界認為,這主要是因附屬遊戲「開心農場」在年初中文化,才帶動Facebook用戶;微網誌一般用的是推特,在台灣卻是噗浪獨秀,也顯出台灣「本土化」特性。

不可忽略的是,開心農場農友彼此偷菜、幫忙澆菜,也是增進情誼的互動方式。從部落格承繼傳統書寫的長篇大論,到微網誌的70字即時簡言,乃至開心農場的無語互動,網路溝通顯然又邁入新世紀,反映現實社會中情誼聯繫的日益簡速與群聚性。網路界預測,社群網站明年將更紅,至於以什麼形式?恐怕只能問網路之神。(何定照)

3. 藝術+流行 跨界表演成主流

跨界表演成主流,藝術、流行界線日益難分,不僅改變傳統參與藝文的人口結構,也將改變藝術殿堂的面貌。

電玩音樂會每次來台演出,都吸引廣大聽眾,多在體育館演出,圖為在國外演出場景。
圖/數碼數位藝術提供

去年電玩音樂會首次登台,今年初不但躍上兩廳院廣場,吸引逾萬人,還在體育館連辦多場;年底「極限震撼」百老匯秀登台,標榜人人能懂,紙風車執行長李永豐認為絕對是未來戲劇主流。

國家音樂廳也出現罕見狀況:日本方格子樂團將音樂廳變成小巨蛋,青少年聽眾湧到最前排,搶和團員握手;吉田兄弟的新三味線、基頓‧克萊曼和伊古德斯曼&朱的「古典音樂家之興亡」,創下幾乎未行銷票便賣光的奇蹟,後者更被廣推為年度最佳音樂會,顯見觀眾對「大眾又有深度」的渴求。

藝術潮流改變下,小巨蛋作為演出場似乎不再讓人難以忍受,音樂家樊慰慈認為,郎朗音樂會若在音樂廳舉行,恐難吸引小巨蛋的逾萬名聽眾;建築學者黃志弘預測,藝文節目的質變,將影響未來表演廳的蓋法。(何定照)

4. 回首兩岸1949 掀起寫作浪潮

今年是1949兩岸分裂60周年,歷史浪潮再度澎湃,在書市捲起千堆雪,許多1949的相關著作出爐。這波1949歷史寫作浪潮中,主角不再是蔣中正之類的「弄潮兒」,而是被時代擺弄、隨浪潮翻滾的平民百姓。

龍應台以個人家族史引出大歷史的「大江大海:1949」,宣稱「打開1949兩岸記憶的黑盒子」,趕在中共慶祝「建國60周年」前出版,話題不斷,拿下台灣作家久違的年度暢銷書冠軍寶座。張典婉的「太平輪1949」,則打撈60年前沉入兩岸裂縫的「台版鐵達尼號」黑盒子,採訪散居世界各地的太平輪生還者與受難者家屬,為這場時代悲劇加上60年的時間深度。

「大江大海」、「太平輪」挖掘台灣社會深層的集體記憶;文壇大老齊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鈞的「昨日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則勇敢挖掘個人記憶、像鮭魚一樣逆流回溯遷徙來台的人生經歷。兩人的回憶錄寫作多年,卻恰好選在今年完工出版,以個人生命見證這60年的歷史長河。(陳宛茜)

5. 「小團圓」燃張愛玲熱 爆道德爭議

塵封多年,張愛玲生前「壓箱底」的半自傳小說「小團圓」,在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的堅持下終於出版曝光。「小團圓」文學評價見仁見智,卻滿足讀者窺探「祖奶奶」私生活的欲望,意外引爆新一波張愛玲熱,吸引新世代讀者加入張派。

張愛玲生前不打算出版的「小團圓」,卻成為張愛玲最暢銷的著作。
記者陳再興/攝影
「小團圓」讓胡蘭成重獲讀者注意。張愛玲、胡蘭成的戀情之謎,由李安電影「色‧戒」點火,「小團圓」則加薪添柴,火勢之旺,甚至讓絕版多年的胡蘭成著作重見天日。

但「小團圓」也引爆出版的道德問題。關於張愛玲生前是否曾交代摯友宋淇夫婦銷毀此書?宋淇之子宋以朗是否有權利違背作者遺願出版?「小團圓」出版後,多位學者、張迷撰文批判、大打筆仗,寫下出版史上另一則「傳奇」。

「小團圓」書內書外都無法團圓,火氣十足;卻因強烈的爭議性成為華文世界的暢銷書,在兩岸三地都打破張愛玲著作的銷售紀錄,成為張愛玲迄今最叫座的作品。祖奶奶泉下有知,不知該歡喜還是感慨?(陳宛茜)

6. 分隔60年 兩岸故宮破冰交流

大三通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分隔一甲子的兩岸故宮博物院,今年「破冰」交流互訪、合作舉辦「雍正展」,掀開歷史新頁。

今年二月,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率七人團赴北京故宮及上海訪問六天,為兩岸博物館交流合作及故宮參與上海世界博覽會展開協商。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也相繼在二、三月間各自率團來台訪問。

兩岸故宮最後達成具體落實人員互訪、文物影像互惠、展覽交流、出版品互贈、文創產品交流等機制。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台北故宮主辦的「雍正展」,決定透過「第三機構」向北京故宮借展,避開直接借展可能涉及敏感的名稱和法令問題。

至於台北故宮國寶何時能借往大陸?台北故宮堅持得先訂定司法免扣押條文,而大陸方面不願訂法,一直無法突破。但上海方面仍試圖商借台北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參加2010上海世博會,外傳,上海因舉辦世博會擁有商借文物的專門立法權,此法在世博會結束後自然失效,似乎為「清明上河圖」赴大陸參展露出一線曙光,唯,台北故宮對此並無所悉,此案能否有所突破?值得觀察。(周美惠)

7. 八八水災 重創原民文化資產

百年一見的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原住民部落成為重災戶,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損失慘重,難以估算。

八八水災重創原住民部落,慘遭滅村的小林村試圖延續夜祭傳統。
記者周美惠/攝影

災後百餘日,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重災區尚有千餘人無家可歸,只能暫住軍營、榮家或廟宇。更慘的是,在水災沖毀家園後,災民又得面臨痛失土地、被迫遷村等危機,災民的抗爭一波接一波。許多學者擔心,強迫遷村勢將導致原住民聚落分離而文化崩解,而原住民面對遷村的最大焦慮則是未來是否有土地可耕種?如何維生?

數百位南部災區原住民在災後百餘日,北上赴行政院燒「狼煙」抗議,要求行政院「立即啟動中繼安置」、「尊重災民選擇」以及「停止畫定特定區域」。災民抗議,他們是在不清楚自身權益的情況下,匆匆簽下放棄山上土地的同意書,對話不足、未提供充分資訊,乃至不尊重災民選擇,是造成民怨的根源。

災民北上抗議後,政府雖已順應要求,啟動中繼安置、暫停畫定特定區域,但取代畫定特定區域的「國土計畫法」草案,未經充分公開討論,卻箭在弦上,已讓災民甚至所有原住民部落產生疑慮,新一波抗爭隱然已成形。(周美惠)

8. Kindle「點火」 電子書全球搶手

亞馬遜網路書店2007年推出的Kindle(點火)電子書閱讀器,終於在今年「點火」成功,電子書熱潮于世界各地延燒,就連重視紙本書傳統的歐洲國家如英、法、德,也相繼推出自製電子書閱讀器。中國大陸甚至出現七、八家自製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進入戰國時代。

電子書在今年異軍突起,出版人預言五年內,電子書將取代紙本書,成為最主要的閱讀工具。圖為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edo科技公司展示自製電子書閱讀器。
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身為東西方印刷術起源的的中國與德國,不約而同以自製電子書(閱讀器)爭輝,預告了載體的改朝換代。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首席執行官何飛鵬,甚至撰文預言紙本書壽命只剩「最後的五年」。

載體的革命引發閱讀、寫作習慣的改變。電子書大幅降低出版的成本與時間,不斷打破過去紙本書出版的最低門檻,未來書籍的內容與形式將更開放多元,也昭告「人人都是作家」的全民寫作時代到來。城邦集團年底推出的POPO原創網網站,甚至讓作家自己在網站上開出版社賣書。

載體的革命更將顛覆原有的商業模式,受這一波電子書浪潮衝擊最深的將是出版社。在逐漸形成的電子書商業鏈中,無法轉型的出版社將被毫不留情地剔除。想生存的出版社必須「摸石子過河」,即使沒有人可以確定,前面是不是還有路。(陳宛茜)

9. 文創法初審 藝文消費抵稅難

研議長達7年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在主管機關從經濟部工業局換成文建會、文建會主委幾任更迭後,總算在立法院初審通過,稱得上是立法院給新上任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的「(上任)滿月」大禮。

經由藍綠立委與文建會的共同努力,文創法有多項開創性做法,包括:比照工研院成立「財團法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院」、率先提倡「文創有價」、政府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的支出將可納入資本門預算、針對高中以下學生發送藝文體驗券、企業購票藝文展演門票並捐贈弱勢可抵稅等。

然而,政府雖釋出諸般「利多」,但藝文界最關心的個人藝文消費抵稅,保留政黨協商,顯見財主單位「強力反對」之強勢。相對於實施難度甚高的「文創有價」,和只有局部人受惠的藝文體驗券及企業購票捐贈抵稅等相比,真正能讓藝文界雨露均霑的藝文消費抵稅案,能否過關,尚在未定之天。如果藝文消費未能抵稅,恐怕再多的宣誓,都不免讓政府從事文創產業的決心打了折扣。(周美惠)

10. 「動新聞」戲劇化 尺度引撻伐

 

以模擬動畫、配音將新聞「戲劇化」的「動新聞」,十一月由壹傳媒推出後,引發各界撻伐。公民團體抗議它渲染色情與暴力、「忽視受害人人權」,要求負責人親自出面溝通;政府更陸續祭出禁止學校訂蘋果日報、否決壹電視頻道執照等「連坐法」,逼動新聞制定分級制。

和七年前搶灘成功的壹周刊、蘋果日報相比,動新聞是一顆更誘人、卻也更禁忌的「蘋果」。壹周刊、蘋果日報是將新聞「娛樂化」,動新聞則更進一步,視新聞為戲劇的直接素材,可以加工再製造。

然而動新聞的出現,其實是這些年來台灣對「新聞娛樂化」毫不遲疑接受的必然結果。動新聞是不是新聞?學者和媒體人的爭議,不只挑戰台灣的新聞倫理、對新聞的定義,也將決定台灣媒體未來的面貌。(陳宛茜)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2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