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幻影特區 ■ 科幻服裝的神力大夢

▌文/oeo

去年的通俗科幻片《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熱鬧上映,它算是早期我們所收看卡通影集《大英雄》的前傳,讓我想談談科幻作品中科幻人物的「服裝想像」,因為我想真要把《大英雄》在科幻作品定位中記上一筆,大概不會是在於它劇情鋪陳與故事設定,倒會是角色創造與戰鬥服的樣多量大!如果說《變形金鋼》是變形機器人設計的嘉年華會,那麼,《特種部隊》(《大英雄》系列)要算是科幻界「角色與戰服」想像的滿漢大餐了!

在科幻作品中,尤其以視覺為主的影視動漫,科幻人物的角色與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和人類不斷追求力與美之穿戴科技的嚮往也是有關的,仔細想想,以識別度和功能性而言,如果出一道科幻急轉彎的題目:要羞辱、打敗超人、科學小飛俠和蜘蛛人的最好方法是什麼?我想答案會是:偷走他們的衣服!

嚴格說來,科幻人物的服裝定位應該會是一個從「不太可行、有些可行到相當可行」的漸變光譜。若從上位概念來粗分,科幻人物的服裝大致可分為三類:符號式服裝、擬機化服裝與超強性服裝。第一類「符號式服裝」的代表作品如《超人》,一般人喜歡拿來調侃模仿一番的鮮明藍紅內衣褲外穿與酷炫披風,卻是超人之所以為超人的重要行頭。坦白說,這類服裝的「實質意義」並不重要,它的出現實際上也可以用一小段「變身操」完全取代(不過可能嚴重影響主角的受歡迎程度),什麼材質與機制讓它可以飛天遁地根本不需贅述,重點在於它的「宣示效果」:看到衣服上的招牌「S」,你就該知道服裝主人開始是一個無堅不摧、無人能檔的「狠角色」了!這是一種太空的想像,是一種邏輯極限的挑戰,主角通常要不是外星人、異能者,就是距離我們非常非常遙遠的未來,你可以忽略科幻人物的身型,你可以模糊科幻人物的面容(像演《超人》的影星已經不知換過多少代!),但是你絕對不可以忘記他的服裝!

第二種是「擬物化服裝」,基本上,換上這種科幻服裝,角色就幾乎接近一個「人機一體」的狀態,或者說,著裝後,人物幾乎反而算是創造機械或象徵生物的延伸體,典型作品是《鋼鐵人》,即便有誇張的上山下海,來去自如,但它對各種服裝功能的來龍去脈都盡力地交代清楚,雖然稍微思考後馬上碰到地心引力、能源容量、尺度理論等等諸多問題,但作品全力以科技包裝或學理根據讓欣賞者,尤其非專業背景者覺得一切煞有其事,渾然成理!這是一種天空的想像,科技極限的挑戰!

最後一種就是《特種部隊》(《大英雄》系列)這類作品中的戰鬥服所代表的「超強性服裝」,這類服裝,科幻人物回到人類主體的身分,服裝往往是工具的延伸與極致化,甚至常是穿戴科技的誇張表現,在技術理論層面上是相當可行甚至已經存在的,之所以並未普及或問世,反倒可能是成熟度、產業、道德倫理甚至政治經濟問題。特種部隊一段主角穿著戰鬥服一面高速追逐,一面跳躍纏鬥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或者換個角度,這類作品若改採極為嚴謹保守的呈現方式,它可能就成為一種高科技展現的作品,到此,科幻與科技的界限將更顯模糊!尤其在運動科技與軍事科技領域,科幻片中呈現的服裝情節有時將比現實生活中「普通人」所熟知的狀況還要貼近「真相」!這類服裝,可以說是一種運動的想像,人體極限的挑戰!

俗話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在世俗的眼裡,連到法力無邊的「佛」了,都還要金裝,這麼說來,從科幻的角度,大千世界的服裝把戲應該還是可以玩個千萬年!

圖文:http://www.wretch.cc/blog/oeocaiv/6926575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思想在蔓延/音樂書大鳴大放 呼應台灣樂思
 
 
 
2010.01.17 03:39 am
 
「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圖左/財信出版提供),教導讀者如何聽古典音樂。驚傳罹癌的小澤征爾(右)和大江健三郎的音樂與文學的對談(圖中/高談文化提供),頗為感人。村上春樹「給我搖擺,其餘免談」(圖右/時報出版提供)村上迷愛,也受樂迷注意。

除了波里尼,大賽得獎音樂家的演奏幾乎都沒啥意思?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鋼琴風格的代表,琴風不足以服人?帕華洛帝等人不過是把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跨領域湧現 音樂這樣看

以「東方主義」等後殖民論述在台甚受歡迎的薩伊德,樂評集「音樂的極境」(太陽社)近來出版,辛辣言論雖非人人買單,卻都不得不驚豔於他對音樂之專業,以及剖析角度之寬廣:音樂也可以這樣看。

自「音樂的極境」回望,台灣古典音樂書市近年已湧現一股跨領域、多角度評寫音樂的風潮。

從21世紀初始的「誰殺了古典音樂」、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陰性終止」、社會學家伊里亞斯的「莫札特」、小澤征爾與大江健三郎「音樂與文學的對談」、薩 伊德與巴倫波因對談錄「並行與弔詭」、村上春樹樂評「給我搖擺,其餘免談」,到阿多諾的貝多芬研究、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再加上焦元溥音 樂家訪談錄「遊藝黑白」等,音樂書觀點呈現從未有的百花齊放。

入門音樂書 早就不夠了

也跨行寫樂評的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須文蔚指出,過去台灣音樂書以為愛樂者打造的導聆、版本比較等工具書為主,一方面呼應對古典音樂尚在摸索階段的讀者需求,一方面也反映社會結構變化。1980年代冒出大量版本介紹,就是業者迎合CD甫問世、刺激市場消費的手段。

1990年代後,文化研究成顯學,人文藝術科系紛紛投入,促成跨領域研究盛會;到了全球化的21世紀網路時代,跨領域成各界趨勢,更擴大音樂書閱聽人口及期待的探討層次。入門音樂書,早就不夠看。

來自不同領域的音樂書,別具趣味。「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聯經),集結這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大師兼音樂學家1937年起至逝世前寫的數十本貝 多芬札記,光是阿多諾以黑格爾「正反合」辯證法分析貝多芬作曲,以樂曲之「全體性」解釋為何舒伯特的音樂遠比貝多芬悲傷,就平添辯論話題。

文學家參與 生命添情思

同為社會學家寫作的「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祕」(聯經),從莫札特的心理與社會脈絡的衝突切入,剖析莫札特的悲劇:莫札特的時代,市民社會尚未成熟,藝術 工匠(樂師)仍得依賴宮廷存活,莫札特卻太急著想從「樂匠」變成「音樂家」,過早衝出宮廷獨立,終在社會轉變夾縫間英年早逝。

文學家參與的音樂書,常別具生命情思。

日前驚傳罹癌的小澤征爾在與大江健三郎的對談錄中(高談文化),透露他在演奏威爾第的喜歌劇後,思考起音樂究為何物,最後認為音樂根柢深藏人類的感情,而 其中總有悲傷、寂寞,「因為人類背負著死亡的宿命」,這也是為何藝術與人類生命交會時,總帶著莫名的寂寞悲傷。現在再看這段對話,更意味深長。

村上春樹的「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時報),也展現獨特文學氣質。像他形容爵士巨匠史坦‧蓋茲「不論私生活再怎麼支離破碎,一拿起樂器,便能來一段直通天 堂的精彩即興」,晚年演奏卻又有股看破紅塵的氣氛,「美麗、深邃卻又具緊迫感,聽來毛骨悚然」,都深富村上簡描幾筆便直指人物內心的風格。

音樂的極境 各方都折服

「小泉純一郎的音樂遍歷」(財信),則不時流露小泉曾為首相的教導情懷。他諄諄建議,初聽歌劇最好先聽幾次精選集再赴現場,否則樂趣減半,若聽了「杜蘭朵 公主」等四齣,還是不喜歡歌劇,就可放棄;還強調古典樂「只要有一小節感覺好,多聽幾次,會覺得全曲都好」。猶如苦口婆心的歐吉桑,相當可愛。

薩伊德「音樂的極境」,又呈現音樂書新方向。楊照認為,他擺脫視古典樂為資產階級代表及天真「就音樂論音樂」的兩極觀,以超越路線「解釋、辨認古典音樂內部的真與假、核心與邊緣」。時而深入音樂內部、時而俯視綜觀的書寫,果然讓各方折服。

音樂無邊際,正如阿多諾所言,「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與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這或許解釋了阿多諾為何立意寫貝多芬數十年,卻都只有札記未成書,卻也揭示另一種可能:音樂書還有很大空間,待後人開拓。


放不開所愛天才 薩伊德認真談音樂  


音樂書除了談音樂,也透露作者性格及小故事,讓讀者著迷。在「音樂的極境」由薩伊德太太瑪麗安寫的序中,就認為是顧爾德過世,讓薩伊德決定認真談音樂,「顧爾德變成薩伊德的執念,他放不開他所愛的這位天才」,這也說明為何該書滿是對顧爾德的讚嘆。

薩伊德身為文化評論家,對古典音樂也極具專業,近來譯為中文出版的「音樂的極境」很受關注。
圖/單德興提供

序裡的回憶,也點明音樂對薩伊德的重要性,薩伊德兒子一晚因嚴重感染病需要住院,面臨死神威脅,瑪麗安嚇得全身癱瘓,薩伊德卻準時去聽音樂會。多年後,瑪麗安才明白,面對死亡的恐懼時,尋求音樂對薩伊德有多麼重要。

這也呼應了大江健三郎在與小澤征爾對談時,提及的薩伊德故事。大江的知交兼妻舅伊丹十三自殺身亡時,薩伊德得知,立即發傳真安慰,並建議大江聽布拉姆斯第一號弦樂六重奏,「這樣即使悲傷到無以復加,也能湧出抑制悲傷的力量」。

薩伊德為何對顧爾德及他筆下「和顧爾德二合一」的巴赫如此迷戀,多少和他的學術縝密性格有關。在他看來,顧爾德每個音符都經過徹底思考,所有論點都流露於他的演奏,甚至就是「作為知識份子的炫技家」。

小澤也在與大江對談中,自承在西方世界拚搏的動機。「支持我二十多年來擔任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的能量,其實是一個東方人做西洋音樂的隔閡」。

他將之視為「東方人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實驗,「一個在中國出生、只會說日語的東方人,到死前能對西洋音樂理解到什麼程度」,還坦承這孤獨的實驗讓他覺得「無力且壓力大」。


 

【2010/01/16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焦元溥】

樂聞樂思/新疆到上海的距離
2010.01.17 01:46 pm
 

「主任,請您來聽一下。」一日,還在上海音樂學院擔任鋼琴系主任的鋼琴名家陳宏寬,接到同事的請求。

「這孩子三天就把李斯特《鬼火》練習曲給學會了,您來聽聽看。」

真有可能嗎?李斯特寫下十二首《超技練習曲》,而這十二曲各有難處,堪稱鋼琴音樂史上最具挑戰性的艱深作品。其中第五首《鬼火》練習曲,右手要求繁複快速 的音程變化,嚴格考驗第三、四、五指的獨立與靈活,左手更有寬廣的跳躍,光是音符就令人眼花撩亂,演奏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常被列為鋼琴練習曲中最刁鑽的作 品。如今竟有學生,才花三天時間就能練完《鬼火》練習曲,這豈不是駭人聽聞!

然而,一切都是事實。

「這樣好了」,聽完學生演奏,陳宏寬試探性地給了建議,「既然你三天就把《鬼火》彈下來,那李斯特還有其他十一首超技練習曲,你何不一起練完呢?」

一個月後,這位學生果真練完了李斯特全本《超技練習曲》;而他,竟不過是十五歲的少年而已。

這樣神奇的演奏天才,大概出生於衣食無虞的良好家境,或是傳承數代的音樂世家吧!不,完全不是。這位少年來自新疆,七、八歲才接觸到「鍵盤」(而非鋼 琴),十二歲報考上海音樂學院時興奮異常,只因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看到「裝訂成冊」,而非一張張影印的樂譜:原來這世上居然有「一本」樂譜呀!高興之餘,一 個月就幾乎彈遍了那本樂譜中的所有作品。

去年八八風災後,清華大學師生前往救災,竟發現清大一萬二千名學生中,來自災區者竟然是「零」。有感於此,清大將在屏東屏北高中開設實驗專班,招收原住民 青少年以協助原鄉——這大概是我們近日所能聽到,最讓人感動與敬佩的新聞。一如在上海音樂學院的新疆少年,才華絕對不只來自城市與富貴人家,反而愈是窮鄉 僻壤與窘困家境,天分愈能專注凝聚。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出不了人才絕非人口不夠,而是我們無能發現四散各地的才華,也無心給予幫助。這不僅是我們的失 敗,更是恥辱。

鋼琴教育和樂譜能到新疆,清大自然也可到屏東,祝福這些師生並不孤獨。


【2010/01/17 聯合晚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劉仁沛/台大農藝系教授季瑋珠/台大公衛系教授】

砸錢搶名師? 強化學術中產階級
2010.01.25 04:09 am
 

教育部提出延攬及留住大專院校優秀教師實施彈性薪資草案,要留住大學教授,延攬國外名師,和全世界搶人才。這個草案看似十分創新,其實問題重重。

其實,薪資不是教師的唯一考慮,整體的工作環境、氣氛、教學研究資源的可用性、評估與升等的公平性等等,更為重要。

現在各大專院校都已實施某種程度的彈性薪資,如終身特聘教授,是頒給少數具有中研院院士身分、得過國科會傑出獎多少次以上、教育部國家講座等榮譽者。這些 「優秀人才」已經得獎無數,累積極多的資源,甚至許多獎勵的遊戲規則,若不是這些人訂的,也至少是為他們量身訂做的,享有這麼多優惠,他們不會輕言出走。

不久前監察院調查國科會行政主管、各大學校長,發現許多人都有上億元的研究經費,可見一斑。反觀「庶民」教師,只能期待不定期的研究、教學、服務獎勵,連 金額都要看當年財務狀況而定。再說國外的人才,因為在國內毫無紀錄,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加上許多制度限制,除非已獲中研院院士,在有限的任教年限中,絕對 不可能累積到如同國內這些特聘教授一樣的資源,再加上家庭、生涯規劃等因素,要藉此延攬國外優秀人才,甚至希望他們在台灣生根,恐怕沒有想像的容易。

要提升高等教育的師資水準,不應再將資源集中於資源已經很豐富的少數教授,而應全面提升大專教師各方面的待遇,建立學術發展的「中產階級」。單就薪資而 言,台灣新聘助理教授,薪資只是鄰近國家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同等級教師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其他如研究、教學的軟硬體支援,相差更大。在台灣一個新進 教師必須老闆兼工友,凡事躬親,才能建立自己的團隊、開創基本的成果,在國外卻有成熟的團隊,協助年輕教師成長。

在台灣越是新進教師,教學負擔越重,一星期需教滿十小時,且往往要教資深教師不肯教的大班必修課;在國外新進教師卻只需要負責一、二門自己專長的課程,等到升為資深教授,經驗見識都更為豐富,才負擔大班必修課。

教師評估和不適任教師的淘汰,是另一個問題。國內的教師評估雖行之有年,但只能警惕自我要求高的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較為資深者評估不通過自有許多敗部 復活的方法。國外教授彈性薪資卻是建立在嚴格的評估和淘汰制度上,無論過去紀錄多麼輝煌,評估一律送外審,嚴格把關,如此實施彈性薪資也能讓人心服口服。

這些問題不全面性的改善,台灣的高等教育很難有所突破。


【2010/01/25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

新聞局鍘鄭同僚 公視批行政干預
 
 
 
2010.01.26 03:47 am
 

新聞局為處理公視董事會爭議,昨天正式採取法律行動。新聞局長蘇俊賓昨天委由律師,依「非訟事件法」及「民法」規定,向士林地方法院提出民事聲請,解除公視董事長鄭同僚董事及董事長的職務。

蘇俊賓昨晚表示,公視基金會未依限於廿五日前,提出新聞局要求的「有效改正作法及時程計畫」,新聞局求解套,讓公視可正常運作,不得不採取法律行動。

新聞局主要是依非訟事件法六十四條,「法院因主管機關人之聲請,得選任臨時董事代行其職權」。官員說,法院在解除現任董事長職,指派一臨時董事主持董事會,就可讓公視董事會恢復運作,並產生新任董事長。

新聞局委請的律師也引用民法第三十三條,有關「妨礙監督權行使之處罰」,董事或監察人違反法令或章程,足以危害公益或法人的利益,主管機關得請求法院解除其職務。

蘇俊賓認為,公視董監事拿公視的錢,對特定董監事進行假處分,已給新聞局採取法律行動有正當性。新聞局基於不介入的原則,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交由法院做適當判定。他說,新聞局聲請內容,也強烈表達維護公義的立場與重要性,及捍衛公視員工及廣大觀眾群權益。

新聞局表示,新聞局是針對鄭同僚未善盡良善管理人責任及違背公共電視法、公視基金會捐助章程對於公視董事及董事長應行職務的規定,對鄭同僚提出民事聲請。

【記者楊湘鈞、粘嫦鈺/台北報導】公視董事長鄭同僚投書本報「民意論壇」指出,對於最近公視的紛紛擾擾,他堅持採取必要且對公視傷害最小的方式,以確保公視穩定與利益。地院同意公視假處分,他認為「很幸運」,並希望於此期間,雙方都能冷靜思考。

鄭同僚也將矛頭指向新聞局指出,假處分對事不對人,他相信縱使遴選過程有瑕疵,責任也在新聞局;監察院對新聞局的糾正文公告後,新聞局除一再聲稱「一切合法」,尚未見任何改善措施,「社會大眾應該一起來留意這件事」。

針對新聞局大動作向法院聲請解除鄭同僚董事及董事長的職務,公視執行副總鍾裕淵回應,「新聞局此舉前所未有,但公視法保護公視獨立自主,此一干涉動作對公視是很大的侵蝕和傷害,董事長的去留應依公視法相關規定處理,不是主管機關行政措施能干預」。

鍾裕淵說,新聞局此舉無助於解決爭端,應回到監察院的糾正文,盡速進行八位董事重新遴選,依程序補正。此外,六位增補董事也補過兩輪,希望他們盡快回來開會,以免讓董事會陷入空轉。而新聞局提告一事,要等到看到訴狀才能進一步回應。

公視上周董事會人數不足延會,昨天再度召開,同樣因與會七人、未到十四人,董事人數未符法定人數再度流會。會中董事彭文正表示,董事們一再堅持不讓黨政軍黑手進入公視,力守最後防線,而今陷入僵局,法律應是解決公視紛爭唯一方法。


【2010/01/26 聯合報】

鄭同僚投書/公視爭執 董事長堅持什麼
【聯合報╱鄭同僚/公視董事長(台北市)】
2010.01.26 03:47 am
 

最近媒體很熱公視議題。大家都在問,董事長在堅持什麼?

問題的關鍵,在於九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監察院通過對新聞局的糾正文,指出「新聞局於辦理第二次增補董事作業時,竟於行政院院長核定後,自行至立法院撤案並請 行政院同意『修正致立法院函稿』,由秘書長核定。該局為儘速達成目的,卻未依權責分工、未恪遵行政倫理、罔顧本案辦理慣例且在未事先知會人事行政局下,逕 予要求變更權責機關原簽意見,其中鑿痕斑斑,紊亂體制,實有未當。…衡諸『正當法律程序』之法理,新聞局在辦理公視基金會第四屆第二次董事增補作業過程, 不僅紊亂體制,又變相主導審查委員推舉作業,令審查委員會組織未臻完全合法,致八名增聘董事之產生徒留瑕疵,核有違失」。

後來,公視監事會依監院糾正文決議,要求董事長應儘速召開合法的董事會,以推動會務。可是,相對的,當事的八名董事卻認為自己資格無誤。

一邊是監察院糾正文與監事會依該糾正文所為之認定,一邊是當事董事自認資格沒問題的主張,兩者互斥。眼見爭執愈演愈烈而有危及公視利益之虞,且有急迫性,經過諮詢律師後,只能寄望於透過「假處分」這樣的法律途徑,暫時將狀態凍結,讓各方得以冷靜思考,否則公視將不知所從。

在這過程中,身為董事長的我,採取必要且對公視傷害最小的方式,確保公視穩定與利益,責無旁貸。

很幸運的,台北地方法院很快裁定,同意公視假處分的聲請。裁定書主要認為:如任董事資格適法有疑義的八位出席董事會,勢必種下未來董事會程序與效力不合法 的種子;而且對外法律效果也有瑕疵,會造成將來的糾紛。再者,八人已經佔董事會達三分之一以上,如不禁止行使職權,可挾多數妨礙董事會正常運作。

假處分的動作,對事不對人;我相信,縱使遴選過程有瑕疵,責任也在遭糾正的新聞局而不在相關董事們。不過,有一些聲音覺得董事們被假處分「噤聲」,恐有妨礙言論自由之嫌。

其實,這次假處分只限制相關董事們不能用董事身分為損害公視名譽的言論,他們仍可以其他任何身分暢言討論公視事務,絕非不得談論公視事務。法院如此裁定, 用意在保護公視的利益,不會妨礙他們討論公視議題的言論自由,更非被刻意操作的所謂「噤聲」。審理本案的法官近日在媒體上也公開說明過,此裁定內容,沒有 影響到當事人的言論自由。

另有質疑,執行假處分擔保金適不適宜用公視公款。其實,董事長若不代表公視迅速處理這八位董事身分適法性問題,董事會將會有無法正常運作的風險。因此,這是為了公視的利益,理應由公款支應。此事後來也經過公視監事會專案討論,確認以公款為擔保金之舉並無不當。

身為公視董事長,我堅持的,就是用法律程序,讓公視董事會在沒有適法性疑義的情況下正常運作,以保障公視的獨立自主。

很遺憾的,監察院對新聞局的糾正文公告後,需要「確實檢討改善見復」的新聞局,目前除了一再聲稱「一切合法」之外,尚未見任何改善措施。社會大眾應該一起來留意這件事。


【2010/01/26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原犬鼠也懂千言萬語
【聯合報╱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0.01.25 03:10 am
 

草原犬鼠乍看與活蹦亂跳的松鼠差不多,叫聲卻比較響亮。最新研究則顯示,草原犬鼠是自然界使用語言溝通能力最佳的生物之一。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生物學家發現,草原犬鼠使用的語言是動物世界中最先進複雜的其中一種,僅次於人類。北亞利桑那大學生物學家史洛波奇柯夫發現,草原犬 鼠的叫聲中含有驚人的資訊量,牠們的語言能夠形容顏色、大小、前進方向及速度,甚至還會以特定叫聲形容不同種類的掠奪者。

史洛波奇柯夫最先研究草原犬鼠的警告叫聲,才發現牠們能彼此溝通。他表示,草原犬鼠發出不同叫聲,同伴有不同反應。如果郊狼來襲,牠們會跑到洞口並觀察掠奪者的動向。若是會挖洞的獾,牠們會跑進洞穴躲藏。

史洛波奇柯夫還發現,草原犬鼠隨著生理逐漸成熟而學會不同叫聲並滿足許多條件,這使牠們的叫聲可以稱為語言。


【2010/01/25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第一名瓷麥森300歲 血淚打造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2010.01.25 03:10 am
 

歐洲第一名瓷麥森(Meissen)瓷廠已經300年了。

300年前,一位叫柏特格的鍊金師,被奧古斯都大帝囚禁於麥森附近的亞伯拉茲城堡(Albrechtsburg),日以繼夜地進行實驗,終於破解了中國瓷器的秘密,奧古斯都大帝愛瓷心切,很快地成立麥森瓷廠。

奧古斯都大帝有多愛瓷器?他曾以一整團的薩克森龍騎兵團和威爾漢姆一世交換中國明代的青花瓷。不祗在麥森博物館內,現今在德勒斯登的茨溫格宮內還各保存了幾萬件骨董瓷器。

麥森瓷廠因此在七年戰爭之前,所向無敵,成為歐洲王室的最愛,取代了舶來品中國瓷和日本瓷,歐洲的瓷器製作從此進入輝煌時期,成就終於超越東方。

位於德東德勒斯登北方22公里的麥森,300年故事如電影般動人。

奧古斯都大帝為防止製瓷秘密洩漏,關閉了亞伯拉茲堡,築起高牆,任何瓷工都不淮踏出城堡一步。此外,原料配方鎖在秘密之地,只有包括伯特格等三位人士得 知。伯特格本是鍊金師,苦鍊不得其門,後得高人指點:白瓷便是白金,遂立志破解白瓷秘密,沒命地鑽研,埋首窯火前,廢寢忘食,不但是工作狂,也逐漸成為借 酒澆愁的酒鬼,最後雖破解了中國瓷器秘密,卻積勞成疾,死時才37歲。

也因為伯特格投入生命去製瓷,所以當年麥森稱瓷器為「薩克森血碗」。麥森位於薩克森王國,也是今天的東德的薩克森省。

在麥森之前,歐洲很多人都在嘗試造中國瓷,但沒人能破解高嶺土的秘密。17世紀,義大利梅弟奇家族也試過從中國偷來秘方造瓷,但只造出一種硬度不佳的軟瓷,也因此,麥森瓷器興起後,很快成為歐洲極品經典,皇孫貴胄爭相擁有。

製瓷的要領,除了高嶺土外,溫度也重要。伯特格深知,要製造中國硬瓷,一定得以高溫燒烤,而他當年便是以不同的溫度,不同的瓷土配上雪花膏,按部就班,逐步實驗出來。

伯特格發明的硬瓷,搭配畫師和製模師創造出麥森風格,至今仍獨領風騷,為歐洲工藝史寫下輝煌一頁。

麥森瓷廠至今仍國營,麥森博物館1916年開幕,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陶瓷博物館,每年來訪旅客無數,包括中國觀光客。麥森瓷器價格雖貴,在台灣卻有眾多愛好者。麥森博物館今年全年慶祝300周年活動,包括各種展覽及表演。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 面臨四大挫敗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
2010.01.25 05:05 am
 

美國總統歐巴馬27日將發表上任以來首次國情咨文,但他的執政卻面臨四大挫敗,包括赤字遽增、失業率居高不下、金改成效不彰,以及共和黨贏走麻州參議院出缺補選席次,恐使健保改革功虧一簣。

歐巴馬的國情咨文將把先前的競選口號「是的,我們辦得到」(Yes, we can),改成「是的,我明白」(Yes, I get it),表達他了解民怨所在。

他的幕僚透露,歐巴馬演說重點放在健保、就業、能源和金融監督上,他將為國家建立「新基礎」,包括紓困(rescue)、復原(restore)及重建(rebuild)等三大關鍵。

幕僚說,美國民眾對經濟沒有安全感,歐巴馬會讓對國家方向仍有疑慮的民眾相信,他的施政對國家有利,他還要為面臨今秋期中選舉壓力的民主黨,端出能夠吸票 的政策。歐巴馬挾高支持率上任一年,施政卻遲遲未見成效。目前支持他經濟政策與稅改等議題的民眾不到半數、失業率達兩位數、恐怖攻擊憂慮升高,歐巴馬還能 否抓住議題的主控權,獲高度關注。

歐巴馬上周同意由兩黨組成特別任務小組,研究如何遏止急劇惡化的預算赤字。他表示:「這些赤字非一夜之間形成的,無法一夜間解決。

※延伸閱讀》
‧共和黨奪兩州長 歐巴馬當頭棒喝
‧美選民憤怒與沮喪… 明年期中選舉難測
‧拉抬民主黨候選人…3場選戰 歐巴馬的小考?


【2010/01/25 經濟日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育街貓跨界被捕 照樣安樂死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

為人道降低街貓數量,台北市避免安樂死,自民國95年起開始推動誘捕、絕育、回置(TNR,Trap-Neuter- Return);但自行為街貓TNR的南港居民李柏青發現,因居處非市府施行政策的里鄰,即使貓咪已做TNR,仍遭捕送往收容所。動保團體主張,只要接受 TNR的貓咪:「即使跨界,也要受保護!」

21日市議員李文英、許淑華等聯合舉辦「破除街貓TNR區里界」公聽會,李文英直指,因民眾缺乏意識,TNR仍遭不少社區反對。

社區居民反對餵貓

李柏青住在南港東新、東明里一帶,社區範圍平均有10多隻貓。李柏青平時有餵貓習慣,已替4隻貓結紮。社區居民有人反對餵貓,經常拍照抗議,原因是貓咪會弄髒機車、有大小便問題、叫聲很可怕等。甚至警察也說:「那麼愛餵貓,你就帶回家啊!」

「難道我關心遊民,也要把遊民帶回家嗎?」李柏青說,他在自家後陽台餵貓,也放置貓沙盆、陸續結紮,街貓問題不是不能解決,但仍發現社區居民將貓捉走送往收容所。

北市動檢所也坦承:「只要不是與市府配合TNR的里,如果有居民把貓送來收容所,還是會安樂死處理。」

缺乏經費 志工不足

台灣認養地圖協會理事長蘇聖傑表示,目前北市有499個里,經費僅2百萬,若平均分配,每里只能為3隻貓做TNR左右,且TNR需要志工,推動需要社區認同,確實無法普遍施行;但TNR目的是為保障街貓生存權。「不是北市府推動的里,也應受保障。」

蘇聖傑補充,協會剛開始與市府配合推動時,在社區確實遭受阻力,但若主管機關願意釋出善意,扮演民意協調角色、訂立動保政策,在經費缺乏的情況下,仍可能有更多市民願意自行做TNR。

貓捉老鼠 平衡生態

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秘書長黃靜怡說,TNR概念若經宣導溝通,政策推動會更順利。她以萬華區為例,曾有一里因對貓很厭惡,把貓全部趕走,不久後發現鼠滿為患,體態有貓的一半大。黃靜怡表示,街貓其實可維持生態平衡,只要有食物,動物就會流動。

但因有的社區居民極端厭惡動物,黃靜怡認為,TNR的推動單位或個人應觀察,若有虐貓、貓數大量減少情形,應考慮將貓口移出、改變餵食地點。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林雅哲進一步建議成立「義務動保檢查員」,透過志工人力督察TNR貓口是否被濫捕濫殺。

北市動檢所長嚴一峰坦承社區共識是推動TNR瓶頸,承諾未來升格為動物保護處時,將成立義務動保員;今年將TNR經費增至250萬,呼籲企業投入協助;未來對棄養行為也會加強處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作欣賞

何工大餐NO. 21
油畫 180x200cm 2009

漂流的烏托邦:關於何工
文|漆瀾 圖|奧賽畫廊
◎何工《大餐NO. 21》

16年前,在西南師大美術系教授劉一層執教60週年的展覽上,我看到了何工的《零分貝》,印象很深刻。那是一幅一公尺左右的油畫,流淌、跳躍的筆 觸,充滿膨脹感的物象形態,讓人窒息的色彩,透射出一種緊張的力量,把畫面壓迫得只剩下一片絕對的寧靜——這裡所用來表達震撼的詞語,其實都是後來才知道 的;如果要還原當初的真實感動,我覺得,我發現了另外一種視覺經驗,生疏而震撼,它與一種張揚的藝術性格,和近乎於反美學的、叛逆的價值取向有關。或許, 我與何工這種看似偶然的視覺奇遇與「表現主義」有關。但今天的何工並不認為自己屬於「表現主義」,這並未讓我覺得失落,相反地為他慶幸,因為何工一直沒有 口頭的主義,只有實實在在的主意。

在逃跑中思考

何工是那種不安分、又能在自己興奮點上一股腦地鑽進去的人。他喜歡交流,但抗干擾能力極強,甚至是有一種近乎頑固的自我意識;他有強烈的表現慾,但 喜歡安靜和孤獨,如深水炸彈,強勁的爆炸力掩藏在深處。真正熟悉何工的人並非太多,因為他漂泊不定的行蹤,更因他一以貫之的灑脫性格和「異在」的文化追 求。在性格層面,何工是一個矛盾體,「俠儒相兼」的文人氣質和西方叛逆的文化性格兼而有之,這決定了他始終在時代潮流與自我個性之間掙扎,在歷史必然與自 身宿命之間奮力騰挪。何工說:「我對待困難的主要辦法是逃跑,在逃跑中思考,把思考表達在作品裡」。從1980年代中期以來,何工就與流行圖像保持著警惕 的距離,他一直懷有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與英雄主義的激情,而在多元文化衝突之間奮力掙扎,在歷史壓力之下尋求個性解放的歷程中,他為自己和他的時代出具了 一種「詩性真實」的歷史見證,真誠篤實,信而有徵。

1986年,何工「逃跑」到美國,他是中國「八五」時期最早到達美國的藝術家之一。之所以去美國,並不是出於某種實際的發展願望,只是非常單純地想 出去,看看那種出現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或阿多諾(Theodor Adorno)文字描述中「現實存在的藝術人民公社」。這種天真的想法在今天看來可以說是幼稚的,但對於何工那一代人乃至中國當代藝術,這必不可少——不 論對於個人還是歷史,天真比成熟更有價值,更有想像力和激情。

何工一直「逃跑」了20多年。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流浪漢可以奇蹟般地出現又倏然消失。一別十多年,模樣沒有多大的改變,但我能分明地感覺到他日益沉 重的焦灼和悲憫。儘管如此,何工沒讓我看見尷尬和勉強,他以一種矛盾開放的思辨把這些包圍在身邊的制約,變成了信手採擷的文化資源。他身上集中、完好而無 損地保留了1980年代的理想主義性格,形而上的趣味追求和意識型態的哲學思辨,使他顯得沉重而落寞、冷靜而矜持。但這種冷靜和矜持不是傳統文人式的顧影 自憐、或某種狹隘極端趣味的消極迷戀,而是在誰主張誰舉證的過程中,有說服力地為自己的身分和性格劃出了清晰的輪廓和邊界,在自我價值判斷的前提下,區分 出了真實世界和象徵世界的邊界——因渴望自由而敢於放逐自我,而敢於放逐自我是因為堅信自己最終能找到自我。

給你點撒野!

關於自己的近期風格,何工在自述中寫道:「荷蘭陶泥厚重的質感和單純的材料性,啟發了我後來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適合我反唯美經驗,對觀念有一定的 承載力。」何工一直在尋找那種意外的敏感和興奮,北美厚重、冷漠的荒原,那種原始而蒼涼的景觀洗滌了他的色感,在單純的黑白世界中更能放縱歷史的靈感,而 那些自我放逐、拒絕主流、拒絕長大的公社藝術家,讓他鮮明地感受到邊緣的歷史力量在頑強地潛行,文化的灰色地帶隱藏著遠比陽光地帶更為複雜、更為原生態、 更為真實的歷史內容——把華美的顏色扔掉,黑白分明,這裡面隱藏著真實的體驗和痛快淋漓的表現慾望,這是一種放縱,甚至是「撒野」!

2005年再看何工的新作,我不會用「震驚」、「陌生」這樣的字眼來表達我的真實感覺——一切盡在意料之中。早期堅定的形態、重金屬的質感和黃昏的 光影隱退為一種如深陷泥潭中、充滿危險和緊張的流動和柔軟,又如雞毛一般的鋪天蓋地飄蕩無定。在這種充滿歷史追問和現實問題意識的畫面中,有一種悲愴在深 邃、宏大的景觀中瀰漫開來,主題形態已融化為時間的影子,是濃厚而沉重的陰影,不是虛幻飄渺的倒影。這個影子實實在在地佔據著空間,如「心理雕塑」,有著 強悍的力量和厚重的質感,突兀地阻攔著我們慣性的觀看視線,以一種「終止」和「停頓」的方式裁切出歷史的一個斷面,擲地有聲地放在我們面前:「給你點黑色 瞧瞧!」今天的何工,多了征服的信心,少了說服的耐心。

在歷史的縫隙中安身立命

在新作中,何工弱化了敘事的形象描繪,圖形處於流動的節奏中,他在節奏中控制形態的趣味走向,拒絕清晰,不讓那些慣性的形態干擾主題的主觀性和瞬間 性。歷史感受不是孤立分割的圖式組合和靜態的語言符號的堆積,而是圖形、筆觸、質地在力量、速度中活生生地自然呈現,這就是歷史「詩性真實」的動態還原。 與早期作品相比,何工強化了觀念,動態的形象和流動的肌理,在敘事的空隙中無限地追加了神祕和象徵,旁敲側擊,在非中心、非主流的語言和形態中寫出了中心 的混亂無序,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智慧寫就了宏大的主題。與流行的「觀念圖像」相比,何工不是調侃而是嚴肅,甚至是以零度寫作的客觀和「無表情」冷靜地回應了 現實問題和歷史追問。在何工看來,歷史不是個性化的趣味留戀,不是詠歎調式的才情抒發,它有時更需要忘記情感,忘掉自己的敘述者身分,同時把觀眾的趣味期 待和觀看願望也忘掉,至於迎合和屈從,更應統統忘掉——歷史記憶和現實追問與才情無關,只與真實和敏感有關。歷史的內容浩瀚無垠,而能表現或被表現的只有 一丁點,以有限擬無限,絕望與欣喜同在。一直記得何工那句話:「理論家可以輕鬆地概括一個時代,而藝術家卻只能在歷史的縫隙中安身立命。」

(完)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10.0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築的惑星/無用的建設
【聯合報╱李清志/文】
2010.01.25 04:44 am
 
建設天橋,卻又畫設行人穿越道,「無用的建設」隨處可見。
攝影/李清志

長 久以來,「建設」這兩個字成為一種迷思,人民以為有「建設」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也認為「建設」一定是對人民生活有幫助的,不過事實呈現的卻不是如此。許多 的建設不僅無助地方永續發展,甚至為生態環境帶來無可彌補的破壞;更有許多的建設,耗費鉅資,到頭來卻一點用處也沒有,令納稅者見了無不傻眼氣憤!

「建設」這個字眼在台灣地方自治史上,一直被人們當作是重要的行政績效檢驗標準,特別是土木硬體建設,因為顯眼易見,工程費用龐大,經常是施政者最喜歡的 建設項目。也因此各級政府,上自府院,下至鄉長里長,在執政之後,無不積極發包,剪綵動土,努力建設,最後簽名留念,替自己樹立施政的紀念碑。因此在台灣 四處可見「蚊子館」藝文中心,或是根本不需要的鄉下立體停車場,甚或沒有垃圾可燒的垃圾焚化廠等等。

這些勞民傷財,卻毫無意義的建設,我將它稱作「無用的建設」。「無用的建設」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許多城市鄉鎮爭取預算,大興土木,建造天橋與地下道, 結果無人願意使用,市民依然沿用舊習,隨意穿越馬路,最後只得在天橋下畫設行人穿越道,從此天橋成為城市建設的棄嬰,也成為破壞市容景觀的醜陋怪物;而許 多地下道也因為無人使用,最後竟然必須花費另外一大筆錢去填平,「無用的建設」真是令人不解!

另一種「無用的建設」在社區鄰里隨處可見,里長鄉長特別喜歡設立巨型石碑,上面鐫刻著「歡迎蒞臨XX里,里長XXX敬上」,美其名是景觀造景,卻呈現出一 種近乎弱智愚民的樣板作為。曾經有里長在社區中四處立碑,引起市民反感抗議,批評為何要在社區四處豎立「墓碑」,最後逼得里長只好將石碑撤走;顯示出市民 的美學水準永遠高出施政者,而愚蠢的建設只會招來民怨,成為被人鄙棄的「無用之建設」。

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無用之建設」,是一種幾近荒謬與超現實的存在,對於納稅人而言,每天面對這些「無用的建設」,無奈之餘,只能將其當作是生活中的超現實創作藝術品,以莊子的話:「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來自我解嘲。


【2010/01/25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賴素鈴】

雪地裡的礦工 梵谷第一塊磚
 
 
 
2010.01.25 04:44 am
 

 

「雪地裡的礦工」是梵谷初學作品,親朋好友看了都勸他趁早改行,說當麵包師傅、雜工都比當畫家有前途。
圖/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提供
萬丈高樓平地起,「雪地裡的礦工」正是梵谷傳奇的第一塊磚。

「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動線開始的第一件展品就是「雪地裡的礦工」。泛黃的畫紙,不太有自信的筆觸,梵谷用鉛筆、彩色粉筆描繪一群走向礦井準備上工的礦工;人物的比例並不準確,單薄得像紙片人,缺少真實的體積感。

這是梵谷的畫?許多人都很驚訝:「梵谷剛開始畫的素描,並沒有很厲害嘛!」

沒錯,看到梵谷剛開始畫的畫,不少親朋好友都勸他趁早改行算了,去當麵包師傅、雜工,都比當畫家有前途多了。

誰也沒想到,梵谷的許多曠世名作,都是在這幅素描之後的十年畫成的。

十年,只夠讓小一學生念到高一;梵谷的十年,卻從這麼不起眼的素描沖天而起,靠的不只是天才,還有嚴謹的自我訓練,以及拚死命不停畫的超人奮鬥精神。 

一八八○年七月,梵谷決定成為畫家。在礦區傳教夢碎,梵谷仍相信,不是站上講壇才能傳福音,一首優美的詩,一幅動人的畫,讓人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就是福音。

畫這幅素描時,梵谷還滯留在比利時南部的波林納吉礦區,礦工是他最熟悉也最想關懷的人群。一八八○年九月還不應該是雪季,為何梵谷畫的是「雪地裡的礦工」呢?

從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得知,一八七九年底的冬天,梵谷就畫了雪地裡的礦工素描,他後來又根據那幅素描畫了速寫,寄給西奧。信中他又說,忍不住要用較大的尺寸來畫那幅素描,也就是這件「雪地裡的礦工」。

甚至後來,梵谷又再畫了一次他認為「比去年冬天更好」的版本,只是沒流傳下來。從一開始梵谷便養成習慣,常用同一主題或同一版本一畫再畫,目的是要「磨」他的畫,磨到滿意為止。

鐵杵磨成繡花針,梵谷的第一塊磚堆疊無數的習作,建成仰之彌高的摩天樓。看似笨拙的「雪地裡的礦工」,激發有為者亦若是的鬥志,不正是最佳的勵志教材?


【2010/01/25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聞樂思/生活萬靈丹?
【聯合晚報╱文/焦元溥】
2010.01.25 02:45 pm
 

據 報載,英國西園中學(West Park School)校長沃克(Brian Walker)四年前起開始要求行為不檢的學生,周五放學後留校二小時,由他或副校長親自出馬,以古典音樂「教化」問題學生:前一小時學生必須靜默欣賞巴 哈、韓德爾、莫札特、威爾第等大師經典;後一小時則必須觀賞具教育意義的影片,還要寫作心得。如此辦法施行四年後,不但問題學生減少了三分之二,學生成績 也持續改善,成果讓人驚嘆。

這個例子究竟代表什麼?各方見解一定不同:是古典音樂能讓人怡情養性,並能寓教於樂,使人上進自強?還是說聽古典音樂根本生不如死(家父大概就持這種看法),音符比藤條還能傷人。面對如此恐怖懲罰,學生當然再也不敢搗蛋鬧事,只好紛紛遷過向善。

其實我們可以拿另一個例子比對。2004年起倫敦在六座地處偏遠,治安不佳的地鐵站播放古典樂,半年後追蹤調查,發現其搶劫、破壞公物、攻 擊工作人員等罪案竟減少將近三成!筆者曾到過這些車站,也聽到所播放的古典音樂,以我親身感受而言,與其說音樂能夠教化市民,或是歹徒無法忍受,還不如說 這是「破窗理論」又一證明:房子若有一扇窗戶破了未修,其他窗戶也將快速為人破壞。因為破窗暗示此屋無人關心,此地無人管事,表示犯罪可以不受制裁。然而 在那些地鐵站,古典音樂彷彿一張光亮清潔的壁紙,為破敗街角帶來文明與秩序的形象——哪怕那形象只是一個模糊影子,都能讓環境變得大為不同,也足以令人規 範自己。

但無論如何,就算不提任何可能的助益,欣賞音樂總是好事——我們不是為了那些助益才去欣賞音樂與藝術,而是為了音樂和藝術而去欣賞音樂和 藝術。我們不見得能從欣賞音樂中得到實際財貨報酬,卻絕對能獲得往往金錢也無法買到的快樂與力量。是的,時間永遠不夠,事情總是做不完,但每當我感到喪氣 失望,只要聽聽韓國鋼琴大師白建宇(Kun Woo Paik)演奏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即使天空還是下大雨,我至少有了打傘往外衝的勇氣。

你呢?今天聽了什麼音樂?


【2010/01/25 聯合晚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munch

高雄港站,高雄現代發展的開始,如果只是把它當成一個過氣車站,輕率的開發毀棄,無異是忽略高雄港車站的重要歷史地位。

談現代高雄,必須先從橋仔頭糖廠談起。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對於工業台灣的構想,最早出現在1901年橋仔頭製糖所(橋仔頭糖廠)的建造,不僅是台灣現代糖業的源頭,更是台灣工業發展的開端。橋仔頭糖廠成為台灣第一間現代製糖所,其實引入許多現代化工業設計,「1903年,牛縴輕便道舖設(五分車前身)。1905年,橋頭電話線架設。1907年,橋仔頭專用鐵路通車(五分車),是台灣甘蔗專用鐵路之始。1908年,橋仔頭第二製糖工廠及酒精工廠生產,為台灣利用糖蜜製造酒精之始。1909年,橋仔頭鑄物工廠成立,為台灣機械前身。」(蔣耀賢,2000)

橋仔頭糖廠在台灣工業現代化上,具有的一定的地位,但是糖廠的興建,連結著舊名打狗乘降場的高雄港站。

從1900年,橋仔頭製糖所規劃建廠開始,最早建廠所需的進口機具,必須由台南安平上岸,再以牛車搬運到橋仔頭現址,其間不僅路途遙遠,更必須躲避抗日人士的攻擊,整個建廠之初,工程相當艱困。當時,台灣鐵道的鐵道系統,清朝期間只完成基隆到新竹段,日本治台後,早有完成西部縱貫線的規劃,1900年動工之初,為了因應糖廠建設,首先完成就是打狗到台南段,並在中途設立橋仔頭乘降場(橋頭車站),方便物質原料的運輸。

當時,在台灣南部仍以安平港為主要港口,當時舊名為打狗港的高雄港,從明末的小漁村到1858年通商開港,規模都不算大,並且和安平港一樣有著淤積的問題,但是打狗乘降場的設立,結合到高屏地區糖廠的高度發展,乘降場成為南部重要的運載車站,車站內充滿進口的工業機具、出口的農業產品,提昇從打狗港直接進出口的需求。 

原本,1900年開始,日本總督府已經對打狗港進行調查,並且以濬港泥土來建設鐵道車站,但是港區仍未大規模開發,即至1908年打狗乘降場升級成為打狗驛,港口無法疏解大量運輸需求,於是開始進行第一期打狗港擴港工程,成為現代高雄港興建的開端。

鐵道優先高雄港的發展,在大家以港都稱呼高雄之際,卻遺忘在港都之初,打狗驛扮演港都催生的母親角色。

百年來,高雄港站如同早期高雄發展的見證,從小小乘降場、升等成為打狗驛,1920年改名為高雄驛,成為高雄的都心,並且隨著港區的擴建,濬深淤泥堆出的大片海埔地,也造就高雄港區的新市鎮,現今熱門的哈瑪星,當時就是港區濱線(Hama sen)鐵道的譯稱,港都高雄以高雄驛為中心,成為台灣南部的耀眼新星。

隨著高雄地區的工業發展,都市不斷擴張更新,高雄驛在1941年移往現今高雄火車站,高雄驛改名為高雄港驛,地位從都會之心,轉成為輸運重鎮。到了國府來台,增設二條臨港線,加上美軍顧問團的進駐,高雄港站依舊喧囂,有著迷人的港區風情。

到了1970年代之後,交通輸運不在以鐵道為主,公路成為主要角色,加上新市區的澎勃發展,港區舊市區改正不易,終於開始走向沒落,掩埋在歷史之中。

但是,歷史總是捉弄人,那些老的舊的,一度被遺忘卻未毀棄的事物,在快速工商業發展之後,成為懷想的空間,甚至結合旅遊經濟的發展,這些被遺忘的區域,重新復活,再度以歷史之姿,登上現代都市的舞台。

原來,港都在這裡!

高雄港區的舊街町,在這種氛圍下,從一個沒落的工業、運輸地區,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旅遊地區,成千上萬穿梭的身影,不是尋找拆船零件的工廠老闆,不是下船飲酒的美國大兵,而是台灣各地前來懷舊、前來認識港都的台灣新子弟,他們想看的是一個港都的舊日風華,或是那段一談起就醉人的濱線故事。

港都在這裡!它像沈睡許久,此刻醒來,抖落遮掩的塵埃,仍是舊日之光,依舊耀眼。

現今,因應觀光需求,高雄港區不斷開發變遷,但是凡事須得小心翼翼,因為任何舊日影像一旦抹除,吸引人的舊日港都,都可能變為新興市鎮,扼殺港都的歷史之味,於是創造了港區新風貌,卻讓歷史在甦醒後走向滅亡。

高雄港站在都市更新中,規劃新的開發案,端上文資界流行的「拒絕冰凍式保存」,朝向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觀念,欣見這塊保有完整站體,以及廣大路軌的高雄歷史發展之心,能有美好的光明前景。

但是看到這張營建署公布的規劃設計圖後,開始有所覺悟,官方的「拒絕冰凍式保存」,只是開發的掩人耳目,12公傾的完整區域,只留北號誌樓(南號誌樓建捷運已拆)等少許指定歷史建物,那片最壯觀的路軌,規劃留下少許路軌景觀,保留部分只有1.2公頃,扣出公園綠地、新建道路面積,其它5.4公傾土地都將開發蓋大樓,這種拒絕冰凍式保存的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簡直是「蒸發式保存」,讓原有的變不見,留下一點味道僅供懷念。

開發就是開發,不必掩人耳目套上新詞,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至少也要少量拆除新建,多數重修利用,或是有能力做到新舊共構、新不掩舊,那有拆了一大部分舊建物,蓋上新大樓,再來喊歷史活化再利用,骨子裡根本不是愛歷史,而是愛土地。

高雄港站有危機,對於台灣鐵道,它是珍貴少見的歷史資產,對於港都歷史,它是無可取代的人民記憶,如今這種找土地開發的都更案,不會保存歷史,只會讓舊日港都消失在纜車線、新大樓的新穎建築裡,完全忽視港都的珍貴記憶。 

一群熱愛高雄歷史的團體,長期關注舊日港都的發展問題,她們需要外界的關心與協助,幫忙留下珍貴的台灣歷史記憶。請大家前往閱讀,關注高雄舊港都的開發問題。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自由時報蘇澳報導

宜蘭縣蘇澳鎮朝陽社區由於有天然湧泉,水源沒有受到污染,所以,社區最近幾年陸續爭取到水保局等單位的補助,從97年下半年開始,以漁村再生計畫的名義,先整頓社區通往朝陽漁港的大水溝,因為,這條水溝的水是天然湧泉,水質非常乾淨,經過整頓後,嚴禁民眾捕撈,希望能復育出豐富生態。

朝陽里長李順義說,現在大水溝裡有許多魚蝦,其中又以斑節蝦數量最多,社區還放養了一些錦鯉。 社區理事長雷政胤也說,水溝旁、土地公廟前的私有地,也租用來開闢成生態池與復育池,專門種植本土種的水生植物與本土種魚類,這項計畫預計將推廣5年。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自由時報報導

台灣永續聯盟與雲林縣政府推動中華白海豚保育,23日發表新書「活著」,以實境模擬闡述生長在台灣海峽的海豚,遭受人為誤捕、工業區開發棲地消失、環境污染、食物來源短缺等問題。

本書作者、聯盟秘書長張恒嘉指出,雲林沿海白海豚最常出沒的範圍在麥寮、台西交界,偏偏這一帶相繼出現兩個濱海工業區,導致棲地緊縮。往年還發現120多隻,但據台灣媽祖魚保護聯盟去年調查結果,台灣海峽的白海豚數量只剩70隻。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由於白海豚會游來游去,加上牽涉到調查方法的不同,因此與保育團體調查數據出現落差,希望年底前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或「漁業保護區」,實施禁漁。

張恒嘉表示,與麥寮一溪之隔的彰化西南國光石化工業區計畫抽砂造陸3000公頃,如果這片海域是白海豚重要獵食或育幼區,日後恐怕無法靠「生態補償措施」來補救。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氣候異常 新疆山東影響生計

摘錄自2010年1月24日大紀元報導

中國冰天雪地,新疆北部2個僻遠的村莊的連外道路全被大雪給封死,上千名哈薩克牧民受困1個多月,生活物資告急,當局緊急出動直升機,為牧民送來大米、麵粉和藥品。

新疆西北部伊寧市一個小村的河道遭大雪堵塞,流動的積冰竟然一路漫開,進了小村莊,房屋開始浸水,當局緊急撤離河道附近的村民,民眾拉了馬車來,趕忙將家當搬上車。

北部阿勒泰地區有2個僻遠的村莊的連外道路全被大雪給封死,上千名哈薩克牧民受困一個多月,生活物資和飼料告急,當局緊急出動直升機,一天來回12趟,為牧民送來大米、麵粉、藥品等,好讓牧民平安過冬。

至於靠海的山東,一樣天寒地凍,渤海海面幾乎全是浮冰,天津港一帶也積滿了厚厚的海冰,再加上強風吹襲,進出港船隻作業嚴重受到影響,當局派出破冰船開道,確保航道通行無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葉鎮中


校園裡有很多動物,包括天上飛的鳥、花叢中的蝴蝶、地上爬的蛇,以及流浪貓狗。校園動物可能帶來困擾、也可能帶來好處,對於校園動物應該如何看待、對待?這次將從校園流浪狗談起,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動物福利教育。

另外,校園是一個小社會,師生就像社會上的公民,面對校園動物,如何建立制度,透過公民參與的民主程序,共同決定校園空間的使用方式。

趁著冬雨空檔,陽光奮力穿越茂盛的松樹、灑落草地。中央大學四、五隻校狗正舒服地躺在草地上享受陽光,有時跟路過的學生玩在一起,人與動物像同伴,共享陽光與草地。

中央大學汪汪社社員駱易俗說,中大校園流浪狗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棄養,分為成犬跟幼犬,有些是家裡狗不要養了、就丟掉。另一個是家中的狗沒有結紮,一胎最少生2隻,最多12隻,家裡無法養那麼多,只好找地方丟掉。

用絕育取代捕捉,成立「汪汪社」

原本學校不容許流浪狗停留,一發現有流浪狗就請捕犬隊把狗抓走。但有學生認為,捕犬無法解決校園流浪狗問題,於是在2002年成立「汪汪社」,與學校協調暫停捕犬,用絕育取代捕抓,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解決問題。

汪汪社社員余致蓁表示,反對捕犬隊進入校園,因為目前來看,他們的捕犬手法並不是非常人道,希望能盡量避免這個過程。另外她認為,捕犬隊訓練不足,抓到的通常都是乖乖趴著很溫和的狗,會攻擊人、會追車、吠人的,都是警戒心比較重的狗,反而不太抓得到。「所以我們覺得捕犬無法解決校園流浪狗問題。」

也有學生認為,讓流浪狗停留在校園,有時反而有助於減少流浪狗數量。因為校園是開放的空間,趕走一批會再來一批,只是把狗趕走並非最好的方法。

汪汪社前社長謝恩平說,因為狗有領域性,應該讓學校保留一些親近人的狗,利用牠們的領域性去抵抗外面一些不知道習性不親人的狗,減少進到校園的機會。

人改變行為就能與動物和平相處

讓流浪狗停留在校園,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相安無事。狗的行為會造成人的困擾、甚至影響安全,但也有學生認為這不完全是狗的錯,只要人有正確與動物互動的知識,困擾就會降到最低。

余致蓁說,同學最常反映的問題,像是追車吠人、製造髒亂,肚子餓會去翻垃圾翻食物。汪汪社一直在跟同學宣導,不要把手上食物餵狗,不要讓狗狗適應人類的食物,狗才不會去翻垃圾製造髒亂。

另外,狗本能會去追高速移動的物體。比如騎腳踏車時被狗追,希望能慢下來,而不是尖叫害怕、愈騎愈快,反而會激起狗狗去追東西的慾望。「狗跟人相處其實跟人與人相處滿像的,你不要犯我、基本上不太會主動去犯人。」

校犬對學生也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校園是一個小社會,無法自我隔絕,提早讓學生接觸流浪狗,是最好的社會教育。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王毓正指出,在討論校園應不應該有狗的前提下,應該先去問一個問題,假如流浪狗在社會中充斥著各個角落,那為什麼校園裡會沒有流浪狗?

他表示,如果沒有讓學生認識社會就是這個樣子,要如何讓他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問題要如何解決?「認識是一切的源頭,是一切的開始。」

另外有學生認為,校園有動物,有助於人學習與動物相處的知識。動物也可以跟人做好朋友,建立互助的互伴關係。

汪汪社前社長謝恩平說,既然你有這麼多狗,你就有更多機會去親近牠,更多機會去了解狗的相關知識,加上社團宣導,生活中接觸得到這些狗,有助於以後如果想養一隻狗,或看到路邊野狗,你會知道不能餵牠吃什麼,例如狗不能吃巧克力會心臟病。狗看起來很愛喝牛奶,其實狗不喝牛奶。

汪汪社社員余致蓁說,校園有一些狗狗很貼心,有女生很晚走回宿舍不安全,狗狗會陪她們走到門口,「真的很貼心,很不可思議。」

校犬管理是否應由學生社團承擔?

校園是師生共有的空間,如何利用、管理,應該由所有人決定並分擔責任。由一個學生社團承擔校園流浪動物的管理工作是否洽當,有待商榷。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不是把校園狗就交給幾個愛狗的老師、同學或社團來處理就好,這應該是學校的事情,學校共同討論,有多少動物,要如何對態牠,方法是什麼、制度是什麼?

照顧狗需要資源,目前由汪汪社募款還能勉強支應,但義務工作需要持續不斷的熱情,如何在學業之外兼顧校犬管理工作,是未來的一大挑戰

「最主要的困難點是熱情。汪汪社夾在學生跟學校之間,也夾在愛狗人士跟不愛狗人士之間。有些人說狗很可憐你怎不帶回家養?但這已超過我們能做的限度。不愛的人就說你怎麼在學校餵狗。」汪汪社前社長謝恩平表示,「其實這有很大的困難。支持我們做下去,最主要是熱情。」

為狗舉辦學校公民論壇,全國首次

高雄市教育局推動「校園愛心犬」制度,讓鼎金國中的「皮皮」成為一隻掛有學校標緻的正牌校狗。校園養狗有好有壞,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為了形成共識,鼎金國中為校狗舉辦了公民論壇,創下國內的第一次。

高雄市教育局老師蔡宜家表示,訂定高雄市校園愛心犬計畫是希望先從學校師生開始來了解動物保護法令,愛護動物具體行為,最後了解動物倫理的相關概念。

鼎金國中校長丁文祺說,經過兩年的實務經驗,校園有動物學伴之後,到底實務上增加生命教育紮根在校園是如何,實務上碰到的困難又是如何,生活上的便利或者不便又是如何,舉辦公民論壇是把正反意見呈現出來。

管理得當,校犬好處多

會中有人認為校犬可以維安、撫慰學生情緒,有人則認為校犬不容易管理,校園不應該是養狗的地方。

鼎金國中老師羅耀堂認為,校犬的正面影響有兩方面,除了校園愛心犬對學生輔導及撫慰功能外,現在的國中國小都是開放校園,沒有圍牆,居民可以自由進出,有風險存在,校犬制度如能建立有一定的規模,有維護學生安全上面的功能。

鼎金國中學務主任徐瓊進則反對,他認為養校狗很多人都不會反對,問題是要管理得當,而通常都無法管理得很周延,有些小狗會攻擊不喜歡的人,辦活動時有些家長突然被攻擊。

校犬讓學生分心、還是讓教室變歡樂?

有老師認為,校狗進出教室會影響學生上課。但也有老師覺得教室有校狗,有助於提升上課情緒。

龍華國中輔導主任吳淑華說,流浪狗進入校園,不只是校園,有時會突然就進入教室,同學注意怎麼突然一隻狗進來了,造成同學分心。

不過,高雄中學老師葉玉瑛卻覺得,學校的狗不是走進來看看你就好,有時會跳起來手放在桌子上看你一下,學生走路還要讓路給牠,老師發考卷還要跳過牠,發生很多很好笑的事,「但因為這樣,教室變得很歡樂。

當校犬已成學伴

公民論壇討論熱烈,但身為事件主角的「皮皮」卻正在享受南台灣溫暖的陽光。今年已10歲的皮皮,在鼎金國中出生、長大,跟大家一起吃營養午餐,是學童吐露心事的對象。

鼎金國中一年四班班長劉念佳摸著皮皮的頭說,「牠是我們班34號,因為剛好我們隔壁就是輔導室,淑美主任是牠的媽媽,所以就把牠當成我們班34號。」

學生劉雅菁說,「如果人家喜歡皮皮我就很喜歡他。」

鼎金國中輔導主任林淑美說,「皮皮」是2000年11月出生,一直待在鼎金國中,之前照顧牠的是二樓的輔導室,隔壁一年四班學生跟她一起就近照顧皮皮。孩子喜歡牠,有心事願意去跟牠分享,「所以皮皮現在變成鼎金國中的一份子,大家都很愛牠。」

動物學伴有助於學生學習生命教育

有人認為推動校園動物學伴,不只是學校要不要養狗的問題,而是有助於學生學習生命教育。鼎金國中家長會長李淑玫說,她的小孩很愛狗,常跟她說,其實狗跟人都一樣有生命,都要同等對待,只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把牠們當畜生,這是傳統的概念。

林淑美常常跟孩子說,「我沒有要你去愛牠,或是你去贊成這個東西,但你不准去做惡意攻擊。」就像同學相處一樣,有你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不能做到包容,但至少不能去攻擊,「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

側記

在鼎金國中、中央大學採訪時,運氣很好,都遇到冬日陽光。學生、民眾躺著、坐在,在草地上享受陽光。狗狗有的靜靜坐在草坪上,讓陽光灑落全身。有的則搖頭擺尾在草坪上散步,穿梭在人群周圍,遇到狗同伴,還用身體碰觸打招呼。

陽光、有點冷的風、人與狗、加上老樹,那個景象看起來讓人心情十分平靜。

我常想,如果那個景象少了狗、少了樹,看起來又會怎樣?

人類常常只從自己的觀點或利益出發,主導非人類動物、植物的命運,但從沒想過,只考量人的利益,忽視動物、植物的生存權利,最後遭殃的恐怕還是人類。如何讓人類與動物、植物共存互助,對人類來說,是重要的事。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CA訴訟與抗爭的故事

本報2010年1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阿窕剛進來的時候,又年輕又漂亮,學歷又高、人又活潑好相處,當時大家都在追她。看到她變現在這樣,真得很感慨。」RCA自救會會長吳志剛回憶著,「我去RCA大概是公司成立一年後,剛從台南上去,身上沒帶什麼錢,想說預支吧,公司說我剛進去不能預支。又想說反正有宿舍,省吃儉用一點,撐過這個月,結果男生沒宿舍。我在車站睡了兩天,在公園睡了三天呢。」

RCA的每個人背後都是一大串故事。
「我太太是一場的品管,跟阿窕是同一條生產線。那時候基礎作業員大多是女生,廠內男女比例相差很大,很多人因為同事關係結合,如果沒有發生後面這個事,其實RCA還滿讓人懷念的。」吳志剛說,公司解散之後,有人向立委檢舉公司違法排放有機溶劑,RCA污染的事情才浮出檯面。有人開始意識到不對勁,連絡幾個老同事,發現大家一身病痛,一個拉一個,一直到1999年才成立協會。
協會成立之後,政府其實一直都處於被動的狀態,必須要自救會的人要求,政府才會做點甚麼。吳志剛無奈的說,連三次體檢都是我們去要求的,針對癌症做檢查。也因為這個體檢,及早發現太太有子宮頸癌。但對於政府消極的態度,讓自救會很不滿。

土地污染事件爆發後,政府要求RCA必須整治土地,但是對於這些員工卻不聞不問。吳志剛認為,因為政府害怕這些求償案,會讓外資不敢再進來投資。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專員賀光卍表示,一開始他們走體制外的抗爭路線,指政府是共犯,一聽到共犯政府就哇哇叫,「政府說,這件事情上有得有失啦」。有得有失,但是對於「失」的部分,政府卻迴避了身為共犯的責任。「他們只要我們自己走司法程序。」

司法程序是一條漫長的抗爭道路。2005年自救會因為不符社團法人資格因此訴訟被駁回。後來法院認為程序要件可以補正,將RCA求償案發回地方法院重審。「那時自救會差點要解散了,後來臨時召開理監事會,決定還是要繼續下去。」吳志剛說,但是後來又面臨法師團更換,現在終於進入實體訴訟,算是一波三折。

除了進行司法訴訟,自救會也曾遠赴美國,拜會美國總工會等十二個勞工和環保團體。賀光卍說,因為RCA事件是全球資本主義下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去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當時政府單位關切自救會前往美國的動機,面對台灣政府的質疑,吳志剛回應,「我們要去白宮拉布條啦!」

在美國許多著名環保團體邀請自救會參加座談,當地的台灣留學生也主動幫忙,吳志剛說,看到那時記錄的影片,他就流淚,覺得感動,「自救會能走到今天,真的事很多外面的人和團體進來幫忙的,不然我們甚麼都不懂,哪有辦法。」

另外RCA自救會的抗爭過程,也改善了台灣許多相關法規。吳志剛表示,某一次在勞委會開會,一位自救會的娟姊突然把上衣都脫了,「那場面很震撼,他是乳癌兩邊乳房都割掉了,胸部跟洗衣板一樣平。本來乳癌是不算殘障的,後來被列入殘障裡了。」

2002年被要求補正,從那時自救會正仔細的整理會員名單,收集詳細資訊,希望不要因為程序問題而讓官司停滯不前。

但是連絡會員上還是有很多障礙,「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不是很喜歡討論自己的病,尤其像癌症,會覺得是自己不好才得病。」吳志剛表示,那時候一個工廠好幾百人,流產這種事天天都會有,大家都以為是自然現象,而且也不是很想講。吳志剛表示,這些工作花了好長的時間,加上看不出對官司的實際成效,許多會員漸漸離開,更不用說那些因為疾病而過世的人。

事情拖了十幾年,吳志剛說,一開始公司的女工都很願意加入,抗議隨隨便便就是兩三輛遊覽車的人,但是現在卻是只剩十幾個。有些人是因為真的累了,有些人則是家裡反對,希望他們好好養病,不要這樣出來折磨自己。

好不容易進入實體訴訟,磨難卻正要開始。吳志剛說,一開始大家都很希望能站上證人席,為這些受難的員工盡點力,但是三次開庭下來,大家都怕了。坐在證人席的阿窕,讓被告律師將她的生命翻來覆去的檢視,連婚姻狀況都拿出來討論。

賀光卍說,RCA的律師把大家搞的快瘋了,感覺我們好像務必要記得這十幾年來所有發生的事。只要我們記錯了被當成把柄,好像說謊、做偽證一樣。「回家以後除了要擔心自己的病,還要擔心有沒有說錯話,害了大家。」吳志剛說,阿窕壓力很大。加上阿窕家裡狀況不錯,其實家人都希望她好好休息,但她還是堅持出庭。

原本成立自救會,是一個很單純的要為自己伸張正義,但是拖了這麼久,反而有點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公義。吳志剛表示,希望RCA能成為台灣反抗資本主義的成功案例。希望RCA可以讓台灣認清,是不是一定要犧牲這麼多,才能換到資本,有沒有一個讓環境和社會和平共處的方式?

「其實我5年前就可以移民,但是投入自救會以後,覺得走不了了。特地找了一個可以輪三班的工作,配合開會或者其他活動」。投身自救會這麼多年,吳志剛表示,感到欣慰的是,台灣對於環境污染漸漸有了意識,許多法規也更改。他說,如果有可能勝訴,會拿出一筆錢成立基金會。下一步還希望能將RCA員工的子女們一起拉進來,這樣才能走的長久。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市動保處掛牌在即 街貓TNR也要破除區里界線


也許繼續流浪 卻不必然被撲殺
本報2010年1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貓也要會看門牌

台北市一共有449里,目前有40幾個里與民間團體攜手進行街貓TNR(英文trap捕捉、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縮寫)方案,在這些幅員內結育後的街貓,捕犬隊不會捕捉。而以外的貓,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南港區有民眾自費為街貓TNR,同樣剪了耳朵做註記,仍然被捕犬隊視為一般流浪動物處理,帶回收容所,面臨撲殺的命運。街貓的生存法則完全由人類按照地域決定,踏錯鄰里,可能一腳踏入死亡線,這種兩極的命運,連市議員李文英都不禁要為牠們叫屈,「街貓看不懂門牌呀!」

這種「一貓兩制」現象該如何化解,街貓節育TNR計畫成效又如何,未來該如何走下去等等問題,在28日台北市產管局動物保護處(以下與現行的動物衛生檢驗所皆簡稱為動保處)即將掛牌之前,幾位市議員決定先來個徹底檢視!台北市議員李文英、周柏雅、許淑華辦公室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21日假台北市議會聯合召開公聽會,除了邀請TNR志工、動保團體及市府相關人員,還請到非TNR實施區域的請願民眾報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討論,歸納出三點結論:未來動保處需提出「全市街貓TNR宣導、推動和研考執行計畫」以及研擬「北市犬貓寵物源頭減量方案」,並確保TNR執行過程兼顧動物福利和獸醫專業倫理。

讓社區民眾感受到改變 樂於接受TNR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認養地圖網站TNR被視為有效減量、具備人道精神的控制流浪動物數的方法。台北市自2005年開始針對街貓推動TNR,第一個與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合作的民間團體即為台灣認養地圖協會。該會理事長蘇聖傑表示,民眾對待流浪貓的態度,喜愛和憎恨都只在光譜的兩極,大多數人都能在溝通理解下逐步接受TNR計畫以及街貓,而TNR成敗往往維繫在人和的前提下。他舉協會在推動鄰里社區TNR時的經驗,從「反彈到接受」的關鍵即在於與里長、社區居民不斷溝通協調,並且投入協會志工參與捕捉街貓進行結紮,以實際成效說服社區居民。在劃定範圍內,TNR率70%以上,即能控制貓口數。

台北市流浪貓保護協會秘書長黃靜怡也認為在社區中餵養街貓,採取低姿態是必要的。TNR往往來自愛貓的民眾,除了幫貓結紮,還有持續餵養的問題。因此,該協會教育民眾以及餵養者,慎選合適的餵貓地點,不要在別人家門口,最好選擇住戶少的地方或僻巷內,大多數貓會適應餵食地點遷移。避免造成社區民眾的不滿,以至於發生傷害街貓的行為。

蘇聖傑提到找出社區中關心動物的人,而不是好像是外來的人介入處理,社區的人會認為「你不住在這裡,無法了解我的困擾」。幫助社區中關心動物的人習得TNR技能,TNR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

關懷生命協會理事林雅哲建議動物保護處要能多和里長以及社區(大樓)管理委員會溝通,並以台大、陽明等四所大學為例,在經過充分溝通協調後,已簽訂接受TNR為校方處理流浪動物的政策,而TNR的貓狗在校內則由動物保護社團負責照顧。

社區共生 讓街貓有就地生存權

圖片來源:EcoGarden林雅哲認為TNR的重點是街貓有沒有就地生存權。TNR的理想是以節育替代撲殺,較符合人道精神的減量方式,因此必須做。對於民眾的抱怨應該發展方法處理,而非因為民怨而不做。而TNR目的是減量,不是免死金牌,捕捉與否應取決於動物的行為,而非有無TNR。因此,即使是家裡養的寵物,行為不當以致於影響民眾安全也應捕捉;而未施行TNR的流浪動物,只要行為不影響到人類,也有街頭生存的權利。

林雅哲認為現行捕捉的門檻應提高,只針對不適合街頭生存、對人類有威脅的流浪動物捕捉,這樣可大量降低收容量;而收容所的這些貓狗,便可以讓愛心媽媽、民眾認養安置在家中,只要不在街頭造成其他民眾的威脅,便能兼顧動物的生存權。

此外,捕捉的原則也應以「不檢舉就不抓」,抓了也要查證是否屬實,並且證明流浪動物確實危害民眾生命,才予以捕捉。而查證的工作繁重,市府應依據動物保護法設義務動物保護檢查員,訓練一般民眾投入動物保護的行列。他提出「社區共生」的概念,有別於「共養」,有些民眾即使不願意餵養,至少讓流浪動物有生存空間,在社區內和平共生。

在TNR實施方面林雅哲建議,市府多提供誘捕籠並能解決民眾帶著誘捕的貓到醫院進行結紮時之交通問題。他提到未來捕犬車使用機率不高了,應考慮轉換用途,接受民眾預約方便民眾帶流浪動物去施行結紮手術。

街貓TNR:短期、大量、同時

圖片來源:EcoGarden對於區域性街貓絕育率需達70%,才有減量、控制的效果,而台北市只有不到10%的區域/里進行TNR,不及減量控制的比率,再加上源頭減量無效,民眾繼續將貓遺棄街頭,問題並沒有解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認為,既然街貓TNR必須「短期、大量、同時」執行,才會徹底,建議動保處編列所需的預算全面推動。此外,會中雖然有許淑華議員極力爭取將動物保護理念列入國小品格教材,但主責推動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動檢所網站中,沒有隻字片語提及「動物福利」,也未說明TNR志工訓練相關文宣、評選計畫等,似乎自相違背。

流浪動物花園協會秘書長張熙堯提及部份施行節育的街貓有因術後感染或不當照顧導致死亡的現象,建議動保處是否針對醫院使用的線材及醫療表現評選合作醫院,供志工參考,以避免這類問題發生。


 

 

【相關連結】

■街貓日記http://e-info.org.tw/node/21598

■動保團體施壓 行政院同意年底設動物
保護處http://e-info.org.tw/node/49359

■校園收養流浪動物? 高雄鼎金國中舉行
全國第一次公民論壇http://e-info.org.tw/node/50225

■環境運動中失落的一環:飲食教育與動物
福利http://e-info.org.tw/node/21963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