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效率不彰 美決定劃清界線

 

2008/06/07 12:05 盧瑞珠

 

(法新社華盛頓六日電)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麥考馬克今天表示,美國已決定在未來有限度參與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工作,因為它的貢獻實在「乏善可陳」。

 

麥考馬克指出,國務卿萊斯已經決定,「除非確信事情真的有很大的國家利益,大於對理事會本身的利益,且不得不去做時,才會參與。」

 

他指出:「我們對理事會在執行命令和實現目標方面的懷疑,是各方早就了解的。在這方面,它的記錄實在乏善可陳。」

 

「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視美國這項決定是「無建設性... 短視」的做法,同時也背棄了所有「為人權奮鬥及犧牲的人」。

 

擁有四十七個會員國的人權理事會,總部設在日內瓦。它成立於二零零六年,代替早已聲名狼藉、功能不彰的人權委員會。

 

美國並不贊成成立人權理事會,認為這個組織的規範無法保證它的效率,因此拒絕加入理事會選舉。

 

兩年時間過去,理事會一直無法有效處理如發生在蘇丹達佛區的侵犯人權事件,另一方面,它只是一味抨擊以色列在加薩走廊暴力對待巴勒斯坦人的行為。

 

麥考馬克表示:「放著全世界一些真正緊急且急需立即處理的人權議題不做,理事會只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只會譴責以色列的論壇。」

 

「因此,我們將更嚴格慎選何時與如何參與人權理事會的方式。」

 

人權觀察組織的日內瓦宣傳主任李維羅批評,美國從二零零六年起,只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人權理事會,「美國置身事外的態度,自始就傷害這個組織。」

 

「諷刺的是,美國現在用來批評人權理事會,做為自己退出藉口的每個理由,它都有份。」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踏遍多少里路,亦無法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
    唯有在心中展開的精神之旅,
    一種刻苦、樸實而又充滿喜悅的旅程,
    才能使我們腳踏實地,找到心靈的歸宿。」 - 溫德爾 貝里(Wendell Berry)quoted from 「與自然對話」攝影展




「人必須行善。或許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或許看不到最終成果,但卻不可因此停止行善。
    你可能無法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可是如果不做,你將一無所成。」 - 甘地 quoted from 「與自然對話」攝影展


「發揮個人的個性,不需與他人發生無益的衝突,
    也不是建立在其他犧牲之上。
    只有認同和珍惜各人的差異與個性,
    才能建立一個花團錦簇的生命公園。」 - 池田大作quoted from 「與自然對話」攝影展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今天的天氣好嗎 /



是不是總要不顧一切努力的賺錢

是不是要將城堡建立在高高的雲端上



讓自己裝扮成為一種最高級的人

讓自己不會輕易的流下一滴眼淚



慾望它總是填不平生命卻總會有盡頭

今晚冰冷的街角 又會是誰翹誰的家



我想我不是上帝也無法去改變些什麼

只能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留一點希望



今天的天氣 好嗎

今天的世界 好嗎



今天我的家人朋友是否都無恙

讓自己出去走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人本教育電子報」20080602

讓孩子產生力量讓社會有所改變

◎胡中宜/實踐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本文摘自2008三重青少年基地工作報告,感謝胡教授的評論和審稿)

以社會工作者的觀點而言,目前台灣的社會顯然有些結構性的困境。幸而還是有像人本這個NGO,有一群傻傻的,無私投入的人,做著這種「高單位、高成本」的服務。

我一直很喜歡基地的工作報告的書寫方式,讓我們可以看見事情背後巨大的生命故事和脈絡。而基地運用工作報告的方式,將這些成功經驗透過書寫,與社會大眾進行對話,累積經驗,便能再進行複製或改變的動作,藉此也能鼓勵更多的團體加入這個工作,讓更多的孩子受惠。

最近幾個社工實習的學生對弱勢家庭子女進行課後輔導的方案,遇到孩子真實的問題和困難,機構的督導教他們的方法是「陪伴」。學生們總問我說:「老師,除了陪伴,還能有什麼?」「陪伴到底只是個策略?還是背後有其他豐富的內涵?」

這幾年基地也在做「課輔」,基地的目標是什麼?是要讓孩子完成課業嗎?看起來並不是。

我看見基地要提供給孩子的是一種「帶著走的能力」。例如:從「不討厭數學」開始,瞭解「學習的感動」或「學習的樂趣」,接著慢慢認識那個能力(數學),進而學會那個能力。若體制內學校都能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討論學習的時候,我想那個「結構性的困境」是有機會翻轉的。

「補救教學」,若把重心放在「補救」,以補救作為學習的形容詞,背後的意涵是「孩子出了問題」。所以必須讓他下課之後來做補救,提升他個人的能力。將重心放在「教學」,補救便成為動詞,背後的意涵便是白天的那個「教學」出了問題。所以,到基地的目的,便是讓教學變的不一樣,問題就不是再出在孩子身上。

由此觀之,有問題的究竟是孩子?或是教育工作者?而該訓練的是孩子?或是教育工作者?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回到社會工作者的角度,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要多一點micro(微觀)或macro(宏觀)?要讓個體的能力提升,讓他較能適應主流環境?或是當發現環境是不良的,我們該試圖讓環境改變,孩子自然能夠生活在改變過的環境裡。

這幾年內政部投入很多社工人力進行「高風險家庭」或「弱勢家庭」的處遇工作。很多同仁會說,這份工作很難做,例如進到台北地區幾個老舊型的社區,就會發現有許多的家庭結構、社區結構往往是很難改變的,但服務工作卻還是要做下去,近年來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否要用不同的理論觀點去看待現在服務的對象,這個觀點目前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域開始有人關注,也就是思考如何協助案主「充權」(empowerment)。

這些孩子跟家庭過去的經驗中,負向、挫敗的永遠比正向的多,弱勢族群案主的特徵就是帶著「無力感」。所謂的充權,就是協助服務對象去重新審視那個無力感,從他接觸的社會環境中發現問題,再用優勢觀點協助他重新看待,讓他找到希望感,對週遭事物產生控制感,慢慢的整個能力感就會出現,他也能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

我看到基地也有這樣的路徑,她們不只看見「限制」,更看見「選擇」。一般人看見的往往是孩子不足的部分,但在基地,基測考110分的孩子,仍然受到肯定,因為基地的人看得見孩子的努力,孩子得以翻轉既有的挫敗感,而成為有能力的人。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基地開始有許多原本是服務使用者的孩子,後來變成服務的提供者。這四五年的方案裡,本來被「服務」的孩子,變成有能力「提供服務」的人。

過往,基地比較從教育的角度看孩子學習的問題,但關於孩子的學習,必然有其他影響的因素。在這次的報告中提到的「小彥媽媽」即是一例。一開始面對小彥的家庭環境,大家是比較被動的,但珮筠說「我覺得這一切是我們能夠主動掌握的」,於是在主動接觸的過程中,基地除了看見孩子的需求之外,也看到小彥媽媽的需求,社區、家庭的需求,進而影響小彥媽媽,改變她權威、謾罵的做法,因此小彥也有所改變。

在未來,或許可以慢慢的以基地出發,開始做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整合社區資源,協助大家一起看見孩子的需求,也許未來就不需要單打獨鬥,不用這麼「高單位、高成本」。我想起一句廣告詞說「過去有你的陪伴,未來充滿希望」。對於這群在基地裡的孩子,我想,他們非常有收穫,而慢慢回顧這些過去的經驗,有破有立,期許基地的未來將更有能見度。

(更多工作報告內容http://blog.pixnet.net/teenager/category/709055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我的位置
  • 請輸入密碼:

【用心生活】阿嬤

◎朱台翔

最近有件事情讓我很得意:小孫子會叫阿嬤了,而且只會叫「阿嬤」,既不會叫爸爸,也不會叫媽媽。聽到的人都覺得他實在是太厲害了,居然知道應該先叫誰。

小孫子現在一歲三個多月,沒事,就會「說」個不停,連續地發出不同的音素,而且有模有樣,乍聽之下,彷彿正說著一種既像法語又像西班牙語的話,很流暢,很有型,只是我們聽不懂。

遇到有求於媽媽,像是要媽媽抱的時候,他才會一面張開手靠過去,一面發出「媽媽媽媽」的聲音。他爸爸在家的時候,他不叫,爸爸不在身邊,偶爾他會發出「爸爸爸爸」的聲音。雖然我們這些大人不知教了多少回,等了多麼久,目前,小孫子還不能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

不過,我們知道他懂得很多事情,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還沒有辦法說給我們聽。走在路上,他會靜靜地看,看一陣子,然後用食指朝著他看到的東西的方向,點一點,同時發出「嗯…」、「嗯…」的聲音。

身邊的大人, 當然隨時都把握機會試探,看他到底知道了什麼、知道了多少。

兩個多月以前,有一天,媳婦的爸爸,拿了一張跟他爸爸合照的相片,也就是說,相片中的兩個人,一個是小孫子的阿公,一個是小孫子的阿祖,阿祖在小孫子五個月大的時候過世。

媳婦的爸爸拿著相片,問他:「阿公在哪裡?」小孫子指了指相片中的阿公。接著,阿公又問他:「阿祖在哪裡?」沒有想到,小孫子雙手合十地,放在胸前,前後地搖了搖。原來,他在拜拜哩!

有一、兩個月了吧,只要他回來,我都會唸《猜猜我有多愛你》的繪本給他聽,開始的一段是:

小兔子問大兔子說:「猜猜我有多愛你?」大兔子說:「我想,我是猜不出來的了。」小兔子把手臂張開,開得不能再開,跟大兔子說:「我愛你有這麼多。」大兔子也把自己的手臂張開,跟小兔子說:「我愛你有這麼多。」

小孫子最喜歡的一段是:

天黑了,小兔子要睡覺了,抬起頭,看到天上的月亮,跟大兔子說:「我愛你從這裡到月亮那麼多。」大兔子說:「喔,那真的是很多了。」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床上,親一親他的臉頰,跟他說:「我愛你從這裡到月亮,再繞回來,那麼多。」

我一遍又一遍地說著,一方面,我很喜歡這個繪本,再方面,也是說著自己的心意啊, 特別是「我愛你從這裡到月亮,再繞回來,那麼多。」自己說得自己很感動,當然, 我也相信聽的人也聽得懂。

每一回,我們都是坐在地板上講故事,我一面說,他一面指指點點,有的時候,他還會發出戲劇性的聲音,甚至,搭配肢體的動作。

有一天,當我正說著:「天黑了,小兔子要睡覺了。」看到小孫子忽然起身,趴到地上,側身躺著,一隻手放在胸前,另一隻手向上伸直,頭枕在伸直的手臂上,一動也不動。我才發現,他躺在地上的姿勢,跟繪本上畫的小兔子的姿勢,一模一樣。我用力地拍著手,說:「好棒!好棒!」從那之後,只要聽到「睡覺」,他就要側躺到地上,擺好pose,定格,而且樂此不疲。

這一年多,雖然平均起來,我們一個星期才見一次面,但是我很會翻花樣逗著他玩,所以我常常是發現他又有新本事的第一個人。他也認為我是他最忠實的觀眾,一見我的面,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地表演。每一回都可以看得出,在他「愛現」的背後,有一股濃濃的、對我的、特別的情份。

上個星期,我們一起圍在電腦前,桌面是我抱著他的一張照片,媳婦指著照片中的我,跟他說:「阿嬤!」過了一下,問他:「阿嬤在哪裡?」他指一指桌面裡的我,又指一指站在一旁的我,媳婦教他說:「阿嬤!」沒有想到,這一回,他竟然跟著說了:「阿嬤!」這是他第一次有意識地叫人。

應該說,他會說話了,而他說的第一句話是「阿嬤!」

越是被讚美,他就越愛說,一會兒,指一指桌面,叫「阿嬤!」一會兒,指一指我,叫「阿嬤!」有一次,他還斜著眼睛、轉了一轉眼珠,含情脈脈地望著我,叫了一聲:「阿嬤!」

真是太讓人得意了。

說起來,小孫子也實在好命,除了我們,還有外公、外婆疼,外公、外婆都已經退休,媳婦經常在白天帶著小傢伙回娘家,兩老疼這個外孫疼到骨子裡去了,親家母沒事就帶著小孫子下樓,說要去「賽寶」!跟親家母一起打網球的一位球友說,只要小孫子在家,當阿嬤的即使再愛打球,也可以犧牲不打,情願待在家裡。

就在小傢伙會叫「阿嬤」的隔一天,媳婦的媽媽由北歐度假回來,在出國的這半個月裡,每一回和女兒聯絡,提到小孫子時,親家母都一定要問一遍:「會叫阿嬤了沒有?」、「我回來,他就會叫了吧?」

兒子、媳婦興沖沖地等著,要給小孫子的外婆一個驚喜。沒想到,見了面,無論媳婦說了多少遍的「來,叫阿嬤!」他不叫就是不叫。我猜,對他來說,「阿嬤」是專有名詞,阿嬤就是我,我才是阿嬤。

這當然又讓我更得意了。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是浪得虛名的。儘管愛他的人有那麼多,儘管,我並不常見到他,但是從小孫子出生到現在,每一回他看到我的那一刻,我一定都是毫無保留的,以最喜悅的心情、表情迎接他、面對他。最常掛在我嘴邊的幾句話是:「心肝寶貝,」「好小孩,」「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小孩,」「喜歡你唷!」「非常非常喜歡你唷!」對他,我說的幾乎都是甜言蜜語。

而且,我從來不會制止他,總是慢慢地跟他說事理。像是他從十一個月左右開始,就很愛「開車」,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到駕駛座,一面用力地轉方向盤,一面發出「嗯…」、「嗯…」的汽車引擎聲。

規矩是,出發前在車庫,或是到了目的地,在停車場,他才可以開。可是有的時候,正在路上,他忽然想到了,就會用力地擠,想要越過擋在他面前的手臂,擠到前座去。通常,兒子、媳婦會說:「不可以!」接著,他就會很有情緒地哼幾聲。

如果我也在車上,我的作法是,還沒有上路之前,先讓他開一陣子,到了馬路上,就跟他說,「你看,前面有車子,旁邊有車子,後面有車子,車子都在動,表示,我們現在正在馬路上,為了你的安全,你不能開車,等車子到了停車場,你就可以開了。」有趣的是,每一回都奏效,而且,當他不那麼堅持了,我又會把握住機會,跟他玩一些好玩的把戲。

當然,從來沒有跟他說過命令句。

所以,如果有人說,他實在是太厲害了,居然知道應該先叫誰,不如說,他實在是太厲害了,在溝通表達的領域,他邁出第一步的同時,也清楚地跟眾人宣示了,他要怎麼樣地被對待。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3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暖化? 熱帶氣旋威力加倍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巴黎6日電】 2008.05.07 02:24 am

3年前,卡翠納颶風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超級氣旋戈努去年肆虐阿拉伯半島,熱帶氣旋納吉斯日前侵襲緬甸,登陸前威力倍增。

 

這些氣候現象是否彼此有關?這些一個比一個強大的風暴是否肇因於全球暖化?氣象專家對這些問題見解不同。不過他們表示,世人不宜將單一的氣候事件歸因於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是長達數十年或數世紀長期氣候形態的一環。

 

倫敦大學學院災害研究中心的里亞表示:「不可能論斷。」法國研究員崔特則表示:「唯有長期累積觀察結果後,才能據以研判,單一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否是更廣泛趨勢的一環。」

 

部分專家認為,鐵證已經足以指向一種可能的趨勢:全球暖化導致洋面溫度升高,致暴風雨的威力越來越強大。

 

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教授艾瑪紐認為,1950年代至今,熱帶氣旋的威力約已增加一倍,增幅多集中於過去30年間,反映人為全球暖化效應加劇的趨勢。1990年代中期,全球平均氣溫開始屢創新高,這種趨勢更是加速形成。

 

何謂氣旋?

 

大西洋的熱帶暴風又名颶風(hurricane),太平洋的暴風稱為颱風(typhoon),形成於印度洋者名為氣旋(cyclone)。它們的基本成因相同:洋面溫度升高到至少攝氏26度或27度後,產生熱氣與濕氣。另一個因素是垂直風切。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關於生氣:原則其實仍舊是「在該生氣的時候才生氣」(生氣也是有層次差別的),不過要在生活中實際做到,對我來講幾乎不可能…
                        
至少也是從最近的一年開始,為了克服情緒的問題,我開始有意識地克制自己生氣的習慣,有的時候發現自己生氣的不合理而自己又剛好透過克制後的沈澱和反省消除了心裡的怒氣,會更進一步推動自己想要全面地「消滅」生氣的反應。

「全面地」這種事可能嗎?其實還是打從心裡覺得生氣就是不好的事,也許問題在於怎樣「好好地」抒發或表達吧(不是全有全無的問題,覺得心裡很不舒服的時候還是可以生氣的,但絕對不可以傷別人的心)。更有甚者,偶爾好好講反而就不氣了。

2. 關於「面對」別人生氣:什麼樣的情形是需要用更強大的意志力和耐心去化解的(或另外還帶著安慰)?而什麼樣的情況又是放著不管就好的呢(讓他去氣就好了,而又不會流於冷漠、不關心他人)?

我沒有智慧去判斷,不過請給我時間「學習」怎麼去分別與應對。

------------------------------------------------

3. 還是應該試著去唱題的。

4. 同學S的豁達和乾脆確實有值得學習之處 --「唉壓~那種事我沒在在意的啦~」,也許情緒的反應過於立即而直接,卻時常用搞笑的模仿和大笑讓不好的氣氛煙消雲散。看來我一直都很適合當觀眾,「促進」了許多人的表演欲…

5. 我陰鬱而不知節制的憂慮令身邊的友人感到不適…不過我要說的是,當我皺眉看著別人的時候,也並非總是擔心到「無法自己」的地步,只要是「關心」或「注意」,我的表情似乎差別不大,有的時候我只是很認真地聽別人說自己的事,僅此而已。(我該練習讓自己的表達方式多一點變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下子又接著跑出很多事要做
                          --  大一英文考卷
                               論文校對
                               星期五系友會採買、訂餐,名單確認完畢
                                           下午評鑑C310幫忙佈場

                               星期天系友會場佈細節、場勘、要發的傳單內容討論及確定完畢
                               句法報告
                               下星期一二早上系評鑑幫忙
                               下星期一晚上系友會討論
                               星期六展覽東西還沒看熟
                               報帳
                               十幾支印表機碳粉匣回收

好幾天都沒睡飽改考卷時不由自主地打起瞌睡。阿...真的好累,還好頭比較不痛了

---------

昨晚一度想把書丟下且爬上床睡時,瞥到手邊的黑鮪魚借的和樂,
有一首長詩「和平!和平! 幸福只孕生自和平」,一句一句讀著的時候,
那種覺得自己「很可憐」的苦悶和委屈也一點一點褪去  --

「 我
     滿懷希望地向前
     明朗勇敢地邁進
     絕不敗退
     絕不放棄
     
     比天空更寬廣的
     是我的生命
     比大海更深邃的
     是你的生命
     比宇宙所有瑰寶更尊貴的
     是我們人類的生命
    
     …

    從能做的著手
    踏出第一步
    筆直向前走
    那怕是一厘一毫
    
    …

    我欣慰且堅信
    在你我的足跡上
    有朝一日
    生命的同志
    會接踵而來
    倘若缺乏希望
    則親手創出希望
    世界黯淡無光
    則自己成為太陽

    …

    和平
    並非遙不可及
    和平就是
    珍惜每一個人的心
    不讓慈母悲痛
    與異己者溝通
    即使爭吵
    定將聰明地和好

    …
    不該沈默
    要放聲伸張
    歌聲迴盪之處
    定能擴展和平
    友好對話蓬勃
    定能深化和平
    有謙虛互學精神
    和平則永不崩潰

    …

    某位賢人曾說
    「難以取捨時則選荊棘之途」
    艱苦將變成力量
    煩惱將變成智慧
    悲傷將變成善良
    最痛苦的人
    定將成為最幸福的人
 
    …
    
  
-----------------------------------------------------

小記:

Yu-Ling去金門時拍的照片超有趣~
                        
我都不知道自己平常是這樣的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masquerade&book=19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時間不會等 我不能

害怕   我只能一直往前走 Oh... 」  - 「不能再等待」


心血來潮看了張懸網站上的心情札記,某篇提到「陳奕迅的歌真的很療傷」,於是隨便選了一首來聽,

聽到副歌時忍不住豎起耳朵,然後也忍不住笑了,雖然大部分歌詞都不大符合自己的經歷和心情,不過那句真是說到了本人

的心,阿就是因為體悟到這件事,自己才願意接受已經開始的改變,「不管是否成功 一定要繼續走」,把一直空想的事情

化為實際的行動。

* 空想對我來說大概就等於「等待」。

------------

念書吧~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QA
你可以不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小孩

李美華

Q人本的朋友們:你們好!
怎樣可以平常心教導孩子,如何可以讓自己不把情緒帶給小孩?

A
這位爸爸或媽媽,您好:

您的來信雖簡短,問題卻直指紅心,射痛許多父母的心。

孩子猶如我們身上的一塊肉,是在我們滿懷期待之下呱呱落地、從無到有、一點一滴呵護長大的寶貝,要我們如何能平心靜氣,以平常心來對待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智之旅】
在旅行中,帶孩子「看畫」又「愛智」!(上)

徐孟貞(森林小學美術教師)

 

會有這樣的題目,是有淵源的,人本基金會每年寒暑假都會舉辦一個帶孩子到國外的營隊,叫做「愛智之旅」,今年寒假,我們到了羅馬和佛羅倫斯,即將到來的暑假,我們會帶孩子到布拉格和德勒斯登去,體驗愛智的旅行,實踐愛智的生活。

 

愛智的生活,就是對很多事務都不存偏見心存好奇,不斷提出問題,找尋世界與自己觀點,抱著熱情實踐精神的生活態度。

那,看畫和愛智有什麼關係呢?

 

從提問出發

 

我想,繪畫是藝術家看世界的表達方式,一個沒有內涵觀點的畫可能會落入只是顏料的堆積,或玩弄形式;所以,看畫其實是在看創造者的美學觀,從他的觀點出發,我們能更深刻理解畫中的許多繪畫語言。

 

舉這個寒假的愛智之旅為例,到羅馬和佛羅倫斯,其中有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探討文藝復興的繪畫藝術。

在討論這個主題的時候,很自然的,我們腦中冒出了很多疑問,例如:

 

中世紀的畫特色在哪裡?為什麼後來的人說那樣的畫大都是為教會服務?
這樣的畫常被說是沒有個性,為什麼?從畫裡怎麼看出來的呀?

 

文藝復興的畫偉大在哪裡?透過那一些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畫家用什麼方法來創造出「以自然為師,以人為本」的畫作?
等等等等。

 

對我們來說,提問是最重要的,接著才是觀察和欣賞,更希望孩子在欣賞之後,又能夠冒出更多的疑問這是個看畫的活動,也是個愛智的活動。

用米開朗基羅的畫作為例,帶孩子欣賞和討論

 

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與他自己本身,都對後世影響很深遠,有關他的專書就汗牛充棟。所以,我們先以在現場能夠看到什麼作品,來提出問題。

 

一個大方向是以同題材比較為主,因為這比較能看出米開朗基羅跟當時的人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在這裡,我想舉我們在梵諦岡席斯丁禮拜堂的美術類提問,以及進行的教案為例子跟大家說明:

《第一個提問》:「創世紀」在西洋傳統上並不是新鮮的題材,許多畫家都因為要為教堂畫壁畫而處理過,那麼,米開朗基羅的畫法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關於這個提問,我們在出發前的行前課裡,就開始伏筆了。

我們先讓孩子看過其他畫家的宗教畫,像是聖母受胎、亞當夏娃等等,比較不同的表現法,也將聖經裡比較常出現在畫作中的故事找出來,先講給孩子聽,有一個基礎的背景,更能讓孩子做為進入欣賞的門檻。

 

而到了義大利,在席斯丁禮拜堂的現場,我們進行的教案分為觀察、臨摹、再創造、發表四個部份:

 

A觀察:
一組大概是六七個孩子,每組都會在場外拿到一張A3大小的席斯丁教堂天花板彩圖,先建立大致的知識背景,再就幾幅特別的做討論。

 

*在這裡的觀察要點是,所謂米開朗基羅的「人性化的描繪」,可以從哪裡看得出來呢?

我們會帶孩子去觀察,米開(對米開朗基羅的暱稱)會讓畫中的天父、夏娃亞當或聖人,都表現出各自的個性,例如垂頭喪氣的聖家族人,表情特異的巫女或先知、忙碌嚴厲的天父,醜怪扭曲悲苦的人們,還有人們在經歷大洪水、被逐出樂園等等事件的表情、姿勢和造型等等。我們也觀察到,他非常強調肉體、將人活著的種種痛苦表現更誇張的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米開的特色。

 

另外,我們也帶孩子觀察,米開也自己的心情、觀點用明的暗的方式表現在各個圖中,像他對某巫女的預言不以為然,就畫了比中指的小童在旁邊,而他偏好畫醜怪身體扭曲的人們,又是呈現什麼內心狀態?

B.
臨摹:選一幅圖或局部來臨摹,臨摹可以幫助孩子看得更仔細、更久,感受更深。

C.
再創造:我們會問孩子說,如果你被委託畫這個天花板,你怎麼表現上帝造
人?你怎麼表現人類的墮落?孩子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想法。

D.
發表:晚上或小組時間把大家畫的作品做發表。在這一部份的要點是,畫得好不好不要緊,而是藉著這個發表,來看到大家怎麼想這件事,才是要點。

 

談技術,從猜想與反駁開始

 

我們其實也有談技術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克服技術上的困難、與科學上的精采觀點,這也是看畫一個精彩的面向。

 

像是有人提問說,當時要克服什麼技術才可以把這麼大的畫畫到這麼高的地方?

也有些人會問說,他怎麼把東西從那麼小,放大到比例那麼大?

 

我們會鼓勵孩子先猜想 互相反駁或先亂說,亂說是很重要的,因為,說著說著孩子們就進入那個時空了。

 

我們會再多給孩子一點線索,比方說,告訴孩子們,那個時代,會有個專業團隊一起運作,裡面有專門搭建手腳架的工人、專門抹石灰的抹工、專門調顏色的助手,還有溼壁畫本身也有化學上的學問,每一門學問在當時都有工作坊負責傳授,我們也會多說一點米該朗基羅的性格,讓小孩盡可能可以進入米開朗基羅當時的生活,更可以去想像,他工作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許多問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的,比方說剛剛那個問題:天花板的人常常都超過 三公尺 ,米開他怎麼把人體等比放大而不失真?(待續)

 

(本文摘於教育廣播電台「教育新航線」節目 2月25訪談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金門田調回來後繼續趕音韻進度,但仍舊趕不上寫作業,有很多constraint都還是不太會用,其實有點灰心,雖然心裡踏實很多。

下午一到研究室,看到其他同學在印作業,看著隱隱有點小失落,問Au-Ling寫了作業沒,才知她和其他人討論,最後還是趕出來了,我說我沒寫,因為還在看書,她二話不說馬上把作業檔案給我,叫我改她的交出去,面對她的堅持我頓時不知該說什麼,她說:「于珊!不要放棄阿!」

因為不是自己寫的作業,本來想說還是借回去看,這次就先不交了,沒想到她不時走過來看我改到哪裡,唉,心裡整個很…,又不好意思又很感激對方,可是這樣做是不對的…

------------------------------

謝謝Au-Ling,恩,不可以放棄,回來之後還是要繼續趕進度!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備這種感覺或同理能力,是作為一個人不可或缺的條件吧。

    剛才提到現代人的安樂傾向,如果一心一意只追求安樂,持續迴避痛苦或傷心的事情,最後連真正的喜悅也無法品味了;因為真正的喜悅或滿足感,惟有從正面去接受痛苦與悲傷,超越它時才會來臨。

   安樂傾向所能得到的喜悅,只有渺茫的虛幻罷了。」

                                                                                               p109-110  給青少年的哲學

*「(如果能夠)用心傾聽各種悲傷,或許就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謝謝登山社學弟沒有因為我退隊生氣,還告訴我暑假有會師。系友會(恐怕是最後一次)和登山真的很難選,這學期唯一可以跟上大隊的就只剩這個時間,而決定要繼續登山對我來說又有特別的意義,第一次登山是為了要克服「害怕一個人的恐懼」,學習在心理上獨立,沒想到到了山上反而變成了訓練自己忍耐和冷靜,且是傾盡全力的那種,把謹慎磨到心裡,伴隨著從「怕死」但又打從心底知道「沒有回頭的路了」而來的要堅強要忍耐的心情。

* 去外婆家,外婆有的時候會在我走的時候跟我說「要勇敢!」(in台語),也許是因為我會聯想到之前生病的事,就一直都聽不進去,有的時候甚至覺得厭煩,不過,現在終於聽懂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阿~



2. 關於「想清楚」,跟黑鮪魚聊到其中一個非常核心的部分就是「撐下去」;而(有的時候)最難的是去克制想要「放棄自己」的衝動,因為痛苦、恐懼、自己的軟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承擔)。可是自己找了接近兩年可以相信的東西,就是「沒有辦法欺騙自己、也沒有辦法就這樣放棄」。

3. 要找一天重看茉莉人生,現在仍在消化中。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無論小孩還是大人,在他的生命歲月裡必定會有各種失去重要東西的體驗,無論失去的東西是大是小,如果可以正向地面對失去的悲傷,或許就能理解別人的悲傷。體驗過失去的人,如果可以不同的體驗,用心傾聽各種悲傷,或許就能找到新的生活方式。」p86

--------------------------------------------------------------

教育館旁的蓮花今天又全開了(其實我不確定這是什麼花),很奇妙,才一個晚上而已。買早餐回程時發現的,後來特地等到中午以後再跑去拍,拍完後心滿意足地騎腳踏車去買書,在路上遇到立梅姊,大概是因為陽光燦爛且坐在腳踏車上有了仰角的緣故,我突然也變得陽光起來了,所以立梅姊「哇~」了一下…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城市裡,我是孤寂的。在野外,到處都是朋友。」 

                                                                                p11 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

就是爬山和一個人在學校裡東看看西看看風景時的感覺。

--------------------------------------------------------------------

「賽爾格‧米海洛維志教我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底下的人,如農人、奴僕和婢女。說起來實在很滑稽,我活到十八歲了,對這些人卻好像對著完全沒有見過面的陌生人一般,漠不關心。我一次也沒有想到,這些人也和我一樣懂得愛人、同情人,也懷著憧憬和希望。我很久以來就已熟悉的庭園、森林、原野和城鎮,在我面前忽然變得又新鮮又美麗。賽爾格‧米海洛維志曾經說過,這世界只有一個真正的幸福,那就是為了他人而活。這一句話一點也不空洞。當時,我覺得它難於理解,但這些規勸的話,已超過理智的思索,直打動著心扉。賽爾格‧米海洛維志啟示我,我們不變更生活上的一事一物,在一個個印象裡不附加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也可以得到真正完全喜悅的生活。自幼年以來一直守著沈默的周圍的一切事物,忽然都出現生氣。…」

                                                                             p40 Tolstoy 短篇小說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不是享樂。


不否認自己有過錯。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