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高中同學阿雅、靖哥聚餐 ]

阿雅問靖哥「要去到那邊人生地不熟的,會不會有點害怕?」

靖哥說越接近要結婚的日子就越緊張,工作和生活圈都不一樣了,熟悉的朋友也都在別的都市,少有靠近苗栗的;選結婚日子的時候,靖哥的媽媽那天犯沖,無法目睹自己的女兒出大門上禮車那段路,靖哥說她媽媽為此不免感到有點失望難過。

靖哥從前就不愛談自己的感受,那個時候,我突然更真切地意識到她要邁向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了,心中的壓力和憂慮因為終於要離開家而完全替自己的人生負責逐漸加深,現在的我還在念書,雖然知道有一天自己也會遇到不能再依靠家裡的支持並且要對一個新的家負責任,但還沒有真實到再兩個月就要開始去考慮房貸、家裡的裝潢、報稅、生小孩(怎麼教育小孩)、買菜(每個月的開支)、整理/打掃家裡(要工作也要照顧家裡)等等的事。不過她說還好結婚、訂婚都是媽媽處理,所以心情比較放鬆一點不會那麼焦慮。

阿雅在談話的中間不斷穿插笑話和她在學校的趣事,所以整個談話氣氛其實還滿愉快的,由此也發現阿雅的個性變的不太一樣了,很健談,也許是因為念室內設計的每天都要長時間待在工作室,不太有什麼休閒娛樂,就養成了和工作室裡的同學、學弟妹學長姊聊天哈拉的習慣,除此之外,她也變得開朗很多,那種開朗是來自於選擇不要把別人對自己觀感看的太重,「如果你要這樣看,那就這樣吧,隨便你」,這大概有點類似黑鮪魚在msn上的暱稱「你看也好,不看也好,我還是要開花」,這種開朗對我來說是堅強、有自信、不會過份委曲求全的。看來另外約出來聊天收穫比我想像的要多,約略地了解久未見面的朋友未來生活的圖像,他們一個剛畢業、一個要結婚,都在認真地思考計畫自己人生的下一步,雖然阿雅說「沒有拉,我根本沒有什麼計畫,只是先準備考證照,反正一定找的到」,可能覺得太嚴肅了吧,不過談話中也斷斷續續地告訴我們她可能會做什麼工作、想出國念書的心願。

她們問起我有什麼計畫、有什麼打算,其實要不要繼續念書、成家的事我都考慮過了,不過之前沒有打好基礎,現在了解到任何我未來想做的事都要從每天一點一點累積念書和存錢的進度開始,所以即使自己常常讓自己受情緒的影響,卻比較會轉而跑去運動或其他地方看看書讓自己冷靜一下。

這次聊天我也不太多談自己的事,因為我的說話模式常常落入「滿肚子苦水、過度抱怨型」,到最後不需要抱怨和真正需要抒發的問題都混在一起,我實在擔心會嚇跑她們。

我還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改善容易讓自己受影響的個性,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事情可以耙梳出有意義的內涵或轉換視角而獲得新的面貌,如果我能夠練習連貫地敘述我所體會到的事物,也許下一次和友人的聊天會比較歡暢自然一點。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極端氣候有助碳循環 國際首度證實

時報 更新日期:2008/07/29 10:00 【中國時報 林倖妃/台北報導】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所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研究證實因土石風化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加上土壤含有機碳,會在颱風期間遭雨水沖刷進入海洋封存。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樹基表示,這是國際第一次證實類似颱風的極端氣候,會大量增加陸地對海洋的碳貢獻量,對氣候變遷有正面幫助。

 

 高樹基表示,一九八○年代,學術界研究河流可能攜帶碳量進入海洋,多著重在長江、亞馬遜河或密西西比河等大河流。一九九○年代初期,才逐漸注意到為數眾多的小河流碳貢獻量可能比大河流還多。

 

 主因在於,大河流流域有緩衝地帶,可作為儲存,小河流面積小,一旦遭颱風等極端氣候,就會迅速沖刷土壤進入海洋。

 

 高樹基解釋說,山林中的岩石在風化過程中,必須有水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幫助,因此會吸收二氧化碳;土壤也儲存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碳,兩者都會隨洪水被沖刷進入海洋。

 

 以敏督利颱風而言,高樹基說,颱風導致的陸地對海洋的碳貢獻量,占濁水溪流域全年對海洋碳貢獻量的九成五,影響非常大,在颱風來時的碳輸出量,更是平常的一百倍到一千倍之多。學術界以往研究陸地、海洋和大氣三者的碳循環時,多忽略極端氣候,也低估陸地輸往海洋的碳量。

 

 高樹基指出,散布在西太平洋的島嶼地形和台灣相當類似,坡度非常陡峭,一遇到颱風,雨水大量沖刷,陸地和海洋的碳交換就非常劇烈。這些小島嶼雖然只占地表面積四%,但輸往海洋的碳量高達全球所有從陸地進入海洋碳量的三五%。

 

 高樹基強調,以長時間尺度而言,從陸地輸往海洋的碳量,在碳循環中有相當重要地位;而類似颱風的極端氣候以及西太平洋小島所扮演的角色,直到現在才經證實,讓學術界對可能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又多一層了解。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雅羅育國情咨文 提出對抗糧油危機三對策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8/07/29 00:06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二十八日專電)菲律賓總統雅羅育夫人今天在國情諮文中,提出了對抗全球糧食、石油價格上漲的三項對策,她也以強硬語氣表示,不會縱容任何政治人物及利益把持者威脅到國家的發展與生存。

 

今天下午在眾議院發表國情諮文,雅羅育總統表示,經過政府與全國人民的共同奮鬥,菲律賓以強勁的經濟表現結束了二零零七年,包括通貨膨脹率維持低下、菲律賓披索走強、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收支幾近平衡、大舉清償國家債務基礎建設迅速發展等,然而突如其來的全球經濟逆轉吞噬了這一切的成果。

 

二零零一年上任迄今已第八度發表國情諮文的雅羅育說,和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不同,當今經濟危機的原因難以認明,有人認為是投機者將鉅額美金自次級抵押基金轉移至如糧食或石油的貨物,也有人認為是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及印度人晉升到中產階級,總之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在受苦,只是每個國家能夠承受的程度不同。

 

雅羅育指出,在目前這樣一個複雜的時期,必須以複雜的方式解決問題,包括第一、以精準的目標性策略紓緩物價的挑戰;第二、糧食自給自足、減少能源依賴、在整個民族及國家的基礎上做到更大程度的自力更生;第三、短期紓緩計劃不能損及長期改革,改革的成果必須惠及下一代人民及下一任總統。

 

她說,加值稅的執行可以因應上述的種種挑戰,也是國家當今困境的苦口良藥,因為加值稅不但減少了國家的負債、提高了財政獨立度,也是政府推動基礎建設及扶貧計劃的重要資金來源。

 

由於糧食及油價的高漲,菲律賓民間出現要求政府停止實施加值稅的聲浪,但雅羅育政府對此拒絕讓步,這也導致雅羅育施政滿意度創下跌破六成的新低。

 

雅羅育的國情諮文長達五十七分鐘,她也承諾將加強反貪污力道、呼籲國會通過法案延長土地改革方案,並強調不會容許任何人、任何政治野心及地方勢力阻撓國家發展進步。

 

另一方面,對雅羅育持有異議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如前總統艾奎諾夫人、前總統艾斯特拉達等,均未出席國情諮文的發表,而激進組織也在眾議院附近舉行反雅羅育示威,但聲勢遠不及過往數年。

 

今年眾議院安全檢查甚嚴,未能有激進人士混進鬧場,也沒有上演反對派眾議員退席抗議的戲碼,種種跡象顯示菲國政治反對勢力已不足以威脅到雅羅育總統的權位。970728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國晨報:雖不受國際承認 台灣確實存在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8/07/26 21:28

(中央社記者唐秉鈞布魯塞爾二十六日專電)比利時荷文「晨報」指出,儘管國際社會的大部份成員不承認台灣,但台灣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及實力,已確確實實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晨報」在今、明兩天的週末版刊載一系列六篇評論專文,探討台灣在國際面臨的困難及它堅忍不拔、努力尋求在世界上的生存之道,與內部政治發展的走向。

 

由該報亞洲版主編武雪麗(Catherine Vuylsteke)撰寫的專文首先指出,翻開二零零八年聯合國附屬組織的名單,台灣都不是這些組織的成員;而據北京政府表示,台灣得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參加北京奧運,應該感到心滿意足,即使用的是「中華台北」這個古怪的名稱。

 

四月間曾前往台灣訪問的武雪麗在專文中指出,依據國際官方的說法,台灣並不見容於國際社會,「但是台灣民主的存在卻是個不爭的事實,而且還是全球華人世界中唯一僅存的民主國家」。

 

專文說,經歷兩次和平的政權轉移,台灣的政權從國民黨轉移給民進黨,現在又從民進黨轉移給國民黨;只是八年後國民黨重新執政的台灣,與八年前的台灣已截然不同,因為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當中,產生了台灣意識。

 

對台海兩岸問題有深入研究的武雪麗並引述香港「遠東經濟評論」雜誌總編輯雷斯塔爾說:陳水扁對台灣獨立有著強烈的企圖心,已完全改變了台灣議題的爭辯論述基調,現在台灣人民不可能放棄台灣的主權,如果中國認為國民黨與馬英九總統的勝選象徵台灣主權的沈淪,那將是大錯特錯。

 

在評論台灣的國際地位時,專文對整個國際社會和北京當局一樣,無視台灣是一個實質上擁有獨立自主權及民主的國家的事實,感到令人驚訝。

 

專文說,「西方國家領導人深怕在這個敏感的議題上與中國對立,這些領導人眼中就只有市場、工作機會與經濟成長,所以當北京當局利用經濟力及它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否決權,讓台灣在國際社會中變成隱形人時,全世界竟沒有人敢為台灣仗義直言」。

 

面對在國際政治生存環境中這樣的劣勢,武雪麗在專文中指出,台灣嘗試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增加它在國際的能見度;除以經濟援助的方式與二十三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外,並以科技實力打造樓高五百零九公尺的台北一零一大樓。

 

同時,武雪麗說,台灣也爭取到二零零九年世界運動會的主辦權,並為這項世界第二大規模的運動會花費了一億六千五百萬歐元;積極活躍的台灣科技人才兩年前也將台灣「福衛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到外太空,以蒐集氣候變化的最新數據。

 

吳雪麗在專文中談及專訪台灣傳染病專家何美鄉,得悉數年前台灣在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傳染病的處境時表示,這顯示台灣被國際社會忽略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

 

專文說,台灣從SARS事件已汲取經驗,那就是必須在公共衛生醫療方面投注更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並設法充分聯絡運用國際公共衛生醫療的民間網絡體系。

 

然而,專文指出,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並不是一件短期內就可以達成的目標,甚至連為台灣媒體工作的記者,目前也無法得到世界衛生大會的採訪許可證,「全球人士實在很難想像得到,如此致力於各項民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台灣,竟然會在國際組織中沒有一席容身之地」。970726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瘟疫中見真情   2008 0728
白先勇/聯合報
保羅.莫奈的愛滋追思錄
愛滋病的突襲在二十世紀末給人類帶來最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在這場瘟疫肆行的時刻,人性本善的光輝亦會驟然昇起,照亮黑暗……
保羅與羅杰是一對同性戀人。兩人家世優渥,保羅出身東岸中產家庭,羅杰的父親是猶太商人。兩人有美國大學最傑出的學歷,羅杰擁有哈佛法律博士學位,保羅畢業於耶魯英文系。兩人從事高薪職業,羅杰是執業律師,保羅寫電影、電視劇本。保羅與羅杰居住在洛杉磯好萊塢落日大道山坡上一幢華屋裡,有景觀、有游泳池,兩人一同歐遊、出入於各種慈善公益活動,過著美國同志圈令人羡慕的生活。保羅與羅杰相識時才二十八歲,羅杰三十二,在一起十餘年,兩人相知相惜,有共同愛好,文學與藝術,是一對理想的同志伴侶,兩人盡情享受美好人生。
可是好景不常,因為那是二十世紀八○年代初,1981年,就在洛杉磯,高利亞醫生(Dr.Gottlieb)發現他的幾個年輕男病人突然免疫系統全面崩潰,患各種疾病而亡。那是愛滋病瘟疫侵入美國第一下警鐘,此後如野火燎原,在東西岸大城,以至全國迅速蔓延,直至1995年,愛滋專家何大一發明雞尾酒治療法,愛滋病AIDS等於絕症,十數年間,上百萬人感染,四十餘萬人死亡。愛滋最先侵入美國男同性戀群體,先入為主,所以最初數年,患病者多為男同志,羅杰便是其中之一。1985年羅杰染病,一年半後身亡,保羅.莫奈(Paul Monette)這本《借來的時間》(Borrowed Time)便是記載他的愛人羅杰患病十八個多月兩人生死與共、抵抗愛滋的回憶錄。此書於1988年出版,即刻引起鉅大回響,獲得「筆匯」非小說類文學獎。這是美國第一本個人經歷愛滋風暴的紀實錄,也成為愛滋文學的經典之作,出版二十年,其感人之震撼力量,迄今未減。
《借來的時間》可分兩個層面:首先這是一部記載愛滋病肆虐人體驚心動魄的檔案。愛滋病是二十世紀人類所遭遇到一種全新的傳染病,初登陸美國,美國人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一陣張惶失措,恐懼莫名。因為當時醫學界對愛滋病的病因病源,傳染途徑一無所知,又因第一波患者多為同性戀者,美國社會一度誤解愛滋病為同性戀群體特有疾病,遂引來美國保守人士對同性戀者惡意攻擊,稱愛滋病乃上帝對同性戀患者的「天譴」,愛滋病受汙名化,變成難以啟口的社會禁忌,雷根總統右派政府竟然長期對此侵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視若無睹,噤聲不提。在如此荊棘滿布、阻礙重重的社會背景下,保羅.莫奈這本《借來的時間》的出現,可謂青天一聲霹靂,震破了當時的社會禁忌,把愛滋病如何將人凌遲至死的恐怖事實,赤裸裸的呈現出來。保羅.莫奈以極大的勇氣,毫不保留的將他愛人羅杰自染病之初,十八個月來,逐步消耗,受盡折磨以至於死亡的點點滴滴,鉅細無遺的記載下來,成為一部愛滋病例完整的紀錄。同時他又將周遭朋友,一一被愛滋擊倒吞噬的殘酷事實描寫得歷歷如繪,因為愛滋病末期病人,免疫系統全面崩潰,各種伺機性疾病集於一身,有人全身瘤腫,有人腹瀉不止,羸瘦不成人形,失明、神經錯亂接踵而來,最後大多數死於肺炎。《借來的時間》是一部愛滋百科,讀來撼人心魂。
美國同性戀者平權運動自1969年石牆酒吧事件揭竿而起,經過七○年代波瀾壯闊,衝擊到法令規章、社會習俗、學術研究、政治導向,各種層面,同時與黑人及婦女平權運動齊頭並進,一時聲勢浩大,進入八○年代,正往高峰邁進,而許多同性戀者亦誤認為解放運動天國在望,於是盡情放縱享樂,愛滋風暴突然來襲,對同性戀者平權運動不啻當頭棒喝,重挫士氣,讓正在初嘗解放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者,從狂熱陶醉中清醒過來,重新思考自己的命運及處境。八○年代,愛滋浩劫在美國奪走數以萬計的青壯年生命,製造出無數的悲劇結局。許多患者一夕間變成「賤民」,被社會家庭所棄,親友紛紛走避,甚至連多年相伴的愛人也因恐懼離去,最後一一孤絕死亡。但愛滋病的突襲也在二十世紀末給人類帶來最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在這場瘟疫肆行的時刻,人性本善的光輝亦會驟然昇起,照亮黑暗。
保羅與羅杰的故事,正是這場瘟疫中見真情最動人的見證。《借來的時間》不僅描寫羅杰患病十八個月間,保羅如何衣不解帶百般呵護,也詳細描述兩人的親友對他們的支援與同情。羅杰的父母知道兒子罹患愛滋,只有疼惜,沒有責怪,保羅本人的父母知情後,對兩人亦十分體諒,尤其是保羅的弟弟羅伯,是個坐輪椅的殘障者,可是對哥哥遭受的痛楚,盡力安慰,不停的打氣加油,深更半夜,羅伯常跟保羅通電話,給他出主意,手足之情,溢於言表。羅杰人緣好,朋友知道他有難,多表同情。保羅.莫奈寫這部愛滋追思錄,出於極端痛苦,句句肺腑之言,他如此開頭:「我不知道在我死之前能否寫完這本書。」保羅自己也染上了愛滋,大概是羅杰傳給他的,可是書中沒有半句怨言。保羅.莫奈並沒有被愛滋擊倒,接著他又寫了一本自傳:《成人之道:半生紀實》,是寫他做為一個同性戀者艱辛的成長過程,這本書獲得美國最高榮譽獎:「國家書卷獎」。保羅.莫奈於1995年死於愛滋病,他亦因愛滋成為名作家。
何大一發明雞尾酒治療法後,愛滋病患者死亡率大降,但此種治療法並不能根治愛滋,只能緩解,而愛滋對全人類健康的威脅,並未稍減,聯合國最近發表的數字足以說明其嚴重性。全世界迄今已有七千萬人患上愛滋病,其中四千萬人已經死亡。患者大多數在非洲,但全球幾乎已無淨土。患者十分之一為同性戀者,其餘為異性戀者,華人世界中,聯合國宣布中國大陸已知有八十四萬病例,但何大一嚴正警告:2010年,中國愛滋病患可能遽升到一千萬。台灣衛生署宣布愛滋病例近兩萬人,據醫學界計算,不知情的帶原者應加十倍,即有二十萬人,這已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據。而台灣歷屆政府都未能真正正視這個威脅台灣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規畫一套有效防治愛滋的辦法來,教育宣導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保羅.莫奈的《借來的時間》是一部愛滋「醒世恆言」,美國八○年代那一場愛滋大災難足以讓我們借鑒警惕。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我的位置
  • 請輸入密碼:
重讀《鄉愁》 學習加倍濃烈的喜怒哀樂
*人社圖 875.578  833      c.2

少年時期翻讀赫曼‧赫塞的《鄉愁》,過程極為戲劇性。

書的開頭部分有許多關於故鄉村莊與大自然的細膩描寫,卻缺乏可以引人興趣的故事情節。順著一行行的文字讀,逐漸接受了這應該是一本以辭藻取勝的長篇散文,而非提供懸疑變化閱讀樂趣的小說,因此開始猶豫遲疑要不要耐住性子繼續讀下去時,突然書裡那個叫培德‧卡門沁特的主角幹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愛上了一個叫蘿西的女孩,想要送花給蘿西,他原本想爬到險坡上摘幾朵薄雪花,卻嫌薄雪花不夠漂亮,於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他鼓起勇氣去摘掛在懸崖上的阿爾卑斯玫瑰。他必須用嘴咬住剪下來的花枝,才勉強手腳並用安全從崖壁上下來。然後坐了五個小時的火車回到城裡,他把艱苦得來的阿爾卑斯玫瑰包好,走到蘿西家,趁機從開著的大門溜進去,「張望了一下傍晚微暗的走廊,把隨意包紮的花束放在寬闊的樓梯上」。

「沒有人發覺,不過我也無從得知,蘿西是否收到我的問候。但是攀爬懸崖,冒著生命危險,只為把玫瑰放在她家的階梯上,儘管有些酸楚,其中的甜蜜、喜悅和詩意還是讓我愉快,至今餘韻猶存。」

少年時讀到這裡,我心中暗叫:卡門沁特,你這個笨蛋!蘿西怎麼會知道那花是要給她的?就算猜到花要給她,蘿西又怎麼知道那花是你送的?就算猜到花是你送的,她也不可能知道你為了摘這朵花所冒的險與耗費的心力啊!卡門沁特,你這個笨蛋、笨蛋!

可是這樣罵的同時,內在有某根神經被觸動了,隱隱地同意了卡門沁特的做法,感受這裡面的愛情有我過去不曾想過的更深層的道理。

愛的不必回報,愛的自足自證,還有愛情進入我們生命,因而幫助我們超越了原本的生命,完成了原本不會做原本無法完成的事,愛情創造的生命奇蹟本身是一份巨大的、無可替代的滿足,甚至勝過想要從愛情對方得到回應的要求。

很難形容那莫名的震撼。少年的我把書放下來,遲遲無法讀下去,不是因為擔心書會太枯燥無聊,相反地,擔心書裡還有更多這種衝擊震撼的內容,捨不得就這樣任意讀過去。

後來當然還是讀了,時快時慢忽快忽慢地讀。書的內容常常顯得如此熟悉,引誘人快快讀。少年成長生活中會遇到的同樣困惑。愛情,尤其是單戀,以及被年紀較大的女性吸引的經驗,濃烈的愛情,卻只能用笨拙的語言與行為試圖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苦嘗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還有對於友誼的想像與追求。與朋友相處得到溫暖的安慰,卻也往往在和朋友相處中彆扭、受傷,觸動了自己最孤獨孤僻的陰暗性格。

還有自我的追尋,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的困惑,乃至恐慌。追尋自我過程中,必然與大人、與大人的秩序發生衝突齟齬,嚮往大人能夠得到的尊重對待,卻又看不慣大人的庸俗與無趣。

這些經驗,《鄉愁》裡的卡門沁特和我們如此相似。

然而書裡卻又無可避免透露出再陌生不過的氣息、氣氛,讓我每讀一段,就不得不放慢速度,苦澀地咀嚼思索。

像是他面對母親與小艾姬與好友波比三次死亡時的態度。每一次那死亡都緩緩降臨,無從逃躲,他也竟然都能不逃不躲,在生命終極的損傷中得到豐富的記憶。

又像是他和艾兒米妮雅深夜湖上泛舟中,既不浪漫卻又最浪漫的對話:

「我可否問您,這份戀情令您感到幸福?悲傷?或者二者都有?」

「啊,愛情並非為了使我們幸福,而是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強。」

又例如去到阿西西遇見了愛上他的寡婦,卡門沁特對於不求回報的愛情有了相反的體會:「以前總以為,不須回報的被愛是一種享受。當下,我卻明白了,面對一份無法給予回應的深情,如此令人難堪。」他的態度改變,包括重新評價自己當時徹底不求回報送給蘿西的那朵阿爾卑斯玫瑰嗎?

我這樣一邊閱讀,一邊油然生出了淡淡卻堅持的決心,我一定要弄清楚,赫曼赫塞筆下的卡門沁特,他的生命和我自己,我周遭其他少年的生命,究竟差異何在?

花了二、三十年的時光,我才逐漸摸索出方向,找到了一些答案,或者該說,通向答案的線索。

卡門沁特比我們幸運,在多重情境的環境裡成長。他和大自然間如此親切,他有著全幅完整的田園視野,更重要的,他不斷和其他生命的精采典故相遇。他和李亞特前往義大利浪遊,追索十五世紀文藝復興初期的藝術與人文感受。他研究中世紀的聖方濟,到阿西西體會聖方濟的貧窮,與貧窮中生出的最大慷慨與無邊愛心善行。他廣泛閱讀不同時代不同文明的書籍。

雖然這本書的德文原名就叫《培德‧卡門沁特》,雖然這本書從頭到尾籠罩在培德‧卡門沁特個人的心思與敘述中,但這表面的單聲道中包藏的,其實是多重生命意義的交疊交雜。透過其他生命,愛情對象、朋友以及古往今來文明累積,卡門沁特得以在有限個體經驗中,開發近乎無限的喜怒哀樂感受能力。是的,他和我們有著相近類似的喜怒哀樂,但他的喜怒哀樂,加倍強大、加倍寬廣,因而在如此寬廣幅度中訓練出來的生命,就能夠飛到我們上不了的高度,潛到我們下不了的深度。

除非,我們願意動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能量,以敏銳的想像緊緊閱讀,不甘心地跟隨培德‧卡門沁特上山下海,讓他的生命高度深度,變成我們生命的高度深度,或至少是,我們生命高度深度的量尺。

(本文選自遠流即將出版的赫曼‧赫塞《鄉愁》)

【2008/07/25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one who survives by making the lives of others worthwhile

She’s coming apart / right before my eyes

The one who depends on the service she renders to those who come knocking / she’s seeing too clearly what she can’t be

What understanding defies / she says

 

I need not to need ( 我需要不再需要/ 我不需要再需要?)

Or else a love with intuition

Someone who reaches out to my weakness

And won’t let go

I need not to need

I’ve always been the tower

But now I feel like I’m the flower

Trying to bloom in snow

 

She turns out the light anticipating night falling tenderly around her

And watches the dusk / the words won’t come / she carries the act so convincingly the fact is sometimes she believes it / that she can be happy the way things are / be happy with the things she’s done and yet

 

Reach out but hold back / where is safety / reach out and hold back

Where is the one who can change me / where is the one

 

I feel like I’m the flower

Trying to bloom in snow

The danger and the power

The friend and the foe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以「改變自己」作為「實際的出發位置」與「立足點」。

                                                                                         *combined quotation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敗者的飛翔----陳綺貞

你知道嗎?聽你說話
我只需要聽你說話
在你的聲音中,安全的讓我害怕

這是一個快樂的警告,警告我別想逃
這個特別的時刻,判斷,絕不會是你想要

你的溫柔,包圍著我,像個沒人愛的傻瓜
你的影子,巨大,像喧囂的髒話

在一片歡樂的景象之中,我卻覺得勉強
在離別的前夕,找不憂傷的台階下

你承認吧!你也想要體驗......
來不及為你歌唱,你瀟灑而昂楊

在一片荒涼的景象之中,我卻覺得晴朗
讓我為你飛翔,在你殘破的天空之上
讓我為你飛翔,在你殘破的天空之上
讓我聽你說話,給我肩並肩的擁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我的位置
  • 請輸入密碼:

 韓良露/聯合報 我沉默地聽著廖先生說他的爸爸一身是病,並不想反問他是否想過和農 藥有關,這正是農人的悲劇,但是誰把他們逼到這樣的情境中 ?是政府的農業政策?還是愛買漂亮水果的消費者?……

人生因921徹底轉向

921大地震,震壞了許多人的家園,卻也震醒了某些人的心。

溪底遙學習農園的負責人,馮小非,就是其中一個人 ,她的人生因921而徹底地轉向。

第一次看到馮小非,是在台北南村落,如果你不知道她是誰 ,你絕猜不到眼前這個瘦瘦弱弱、說話方式輕柔緩慢 、表情永遠像隻正在笑的貓的大女孩,會在烈日驕陽下戴頂斗笠去探視 農園。

這回我們就跟在她身邊,走下果園旁的小道路,還好天氣有些微涼 、陰沉,擾人的小黑蚊也沒在眼前團團轉,馮小非說,她倒不怕太陽 ,最受不了的是這些小黑蚊,以前這些蚊子只在屏東一帶出現 ,但因地球暖化效應,現在連南投、苗栗一帶都會看到小黑蚊肆虐。

我們走進溪底遙的有機柳丁果園,馮小非翻開果葉,讓我看這些不施打 化肥、農藥的樹葉,「你看,這些葉子反而沒有紅色的介殼蟲 ,待會我們去看附近非有機種植的果樹,反而有很多。」「為什麼呢 ?」我問。「因為果樹太肥,讓葉子又大又甜,蟲反而喜歡 ,而農人看到了蟲,就下更多的農藥去除蟲。」

我們跟著馮小非走進溪底遙早期的工寮,這是她剛到中寮工作的棲身處 ,四面搭建的鐵皮屋,因建築法令不准搭蓋密閉的屋頂 ,因此小鳥都可以從四側的空縫飛進工作室,「倒也是難得的風景。 」馮小非說。

走上自然農法的實踐之路

我問她為什麼會走上自然農法的實踐之路。馮小非說她來中寮後 ,就發現這個社區的問題絕不只在被地震震垮的房子,房子可以重建 ;也不只在傷亡的人們,地震傷亡雖是很大的家庭、社區悲劇 ,但並非隨時會再發生的事;但中寮鄉卻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 ,像這裡許多的農人罹患各種癌症,和高壓電塔(中寮鄉曾被稱為高壓 電塔之鄉)以及農藥、化肥的長期使用當然有關係。

馮小非說,有的農人告訴她,早期的農藥很臭,她們從清晨噴到中午 ,臭得他們受不了了,後來農藥改良了,變得不臭了 。但不臭就等於無毒了嗎?也許有臭味反而提醒農人正視農藥的毒害。

「農藥也是一種藥。」馮小非感慨地說:「我們國家的政策 ,藥劑師要花幾年的時間學習才能取得證照,但使用四 、五種混合農藥的農夫卻只要聽賣農藥的人說說就可以了 。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

中寮鄉或許正是台灣某些發展不當的農村的一個代表 。中寮鄉原本連鄉都不是,這裡並非自然發展出來的農業聚落 ,並非台灣開拓史中由客、泉、漳移民屯墾而成的鄉里 ;這裡也並非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平原區,而是山坡旁因溪流沖積而形成 的河床地,土地貧瘠,土泥中有很多砂石,地下水位又高 ,但在民國五十年代,因香蕉銷日的榮景,中寮鄉成為種植香蕉的新樂 園,聚集了許多外來的移民,在這裡種蕉發財,中寮因地處山邊 ,種出來的香蕉有山蕉的風味,有名的山蕉集散地的南投集集 ,其實賣的是中寮的香蕉。

但在香蕉市場萎縮凋零後(這正是單一經濟作物不可避免的悲劇循環 ),中寮鄉也被迫轉型去種各種經濟果樹,成為柳丁和龍眼的大宗產區 。

單一經濟農作,本來就比傳統的混作與輪作對土地的傷害大得多 ;因土地力容易衰竭,農民就更需要施肥,肥料造成農作不正常的成長 ,反而吸引蟲子,蟲子多了,農民又要再打更多的農藥 ,農藥又傷害土地,如此惡性循環不已。而農藥不只直接造成農民身體 的傷害,農藥、化肥深入地下水源,也造成大地的汙染 ,受害者就更無遠弗屆了。

不被看好的情況下,

種出健康美味的有機柳丁

我們站在一片過度施用化肥的柳丁果園中,看到葉子又肥又厚 ,翻開葉子,看到密密麻麻的介殼蟲,馮小非對我說道,每當她和五 、六十歲的一輩農夫談起這些問題,對這些一輩子辛勤工作 ,如今卻滿身病痛,隨著農產品不景氣又陷入貧窮的老農夫而言 ,馮小非的自然農法理論,根本是沒有務農經驗的人的紙上談兵。

老農夫會說:「你們下過幾天田啊!我一輩子都在下田,不用農藥 、肥料,田就不能做啊!我們就會餓死。」

原本只想勸導農夫改變耕作方法的馮小非,只好向農人租農地 ,自己扛起鋤頭,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實踐自然農法的理論。

「不行哪!你這樣的方法不對啦!不用除草劑怎麼可以 ?怎麼不打農藥?蟲子會把你的柳丁吃光光……」許多好心的農人不斷 對馮小非說。

這就是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開始,學習是溪底遙的精神 ,實踐是溪底遙的原則。在這個艱辛的過程中,馮小非在中寮鄉交到了 個重要農民朋友,廖學堂,他成為支持溪底遙的棟樑 ,不僅教導馮小非認識農作,也協助她和社區溝通。

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溪底遙學習農園卻種出了健康美味的有機柳丁 ,開始打動了某些農民的心。他們開始思索這些來自都市的現代農夫說 的自然農作理論或許有些道理。

於是,馮小非看到了希望,他發現中生代和年輕的農人心底都渴望改變 ,他們需要的是更多外界支持的系統,不管是對土地倫理更多的教育 ,對農作與生態環境更多的知識,正面的改變力量剛開始也許很小 ,但只要有人開始跨出一小步,做出一點成績,後面自然會有人慢慢跟 上來。

在廖學堂的協助下,農民對這批來自都市的現代農夫的不信任逐漸減少 ,也有較多的當地農人開始對自然農法產生興趣。

老農夫反而是最頑固的

我們和馮小非走向烘焙有機龍眼的土窯,馮小非說在中生代或比較年輕 的農夫開始改變後,老農夫反而是最頑固的,後來馮小非想到 ,這些老農都是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下田工作的人,而當時剛好是第一 波世界性化學肥料、殺蟲劑、除草劑大力推廣的時代。

我提起台灣當時也在接受美援,美國挾帶著二次世界大戰勝利者的身分 ,對他們在戰爭時期研發的各種化工用品深信不疑,當時的人們處在連 DDT有毒這件事都不知道的無知年代。

馮小非說那一代台灣的農業政策,是全面收購稻米,除了付給農民金錢 外,還有一部分是付給化肥及農藥,在這樣的環境長大 ,又有政府公權力、公信力支持的農業體系下,農民怎麼會懷疑他們農 作的方法會害己害人呢?

一般知識分子總習慣歌頌老農民和土地倫理的神聖關係 ,但這樣的老農也許大都作古了,馮小非說她查過一本台灣在日治時期 昭和年間的老農日記,發現當時的農民會按節氣時令耕種 ,每天會觀察田間現象做紀錄,當時是沒有農藥、化肥的年代 ,是農作和自然對話的美好年代,卻在過去六十年被徹底毀壞了。

在返回埔里鎮的路途上,一路沉默陪伴我們的司機廖先生 ,忍不住對我說道,「這個馮小姐的說法不實際啦!我祖父 、父親都在中寮鄉做農,以前也種過柳丁,柳丁的害蟲很多 ,不灑農藥怎麼成,長出來的柳丁都有蟲咬的痕跡,顧客怎麼會買 ?我阿爸工作很辛苦,從一大早五、六點灑農藥要灑到中午才能休息 。」

「你們家現在不種柳丁了,農園做什麼用?」我問道。

「早就荒廢了,做農沒前途啦!我爸叫我不要做了,他一身是病 ,又賺不到錢,辛辛苦苦種一年,景氣差時一斤賣不到兩三元 ,還不如開車,每天都有收入。」廖先生回答。

我沉默地聽著廖先生說他的爸爸一身是病,並不想反問他是否想過和農 藥有關,這正是農人的悲劇,但是誰把他們逼到這樣的情境中 ?是政府的農業政策?還是愛買漂亮水果的消費者?

知識是改變最重要的力量

在艱困的環境中,溪底遙學習農園卻逐漸做出了好成績 ,用有機柳丁做出的柳丁醋大受歡迎,用土窯烘焙出的有機龍眼薑糖蜜 也大受好評,在過去幾年中,一股對健康、無添加、手工 、自然的食品需求成為社會共同的渴望。

去年馮小非有機會租下了當地農戶的閒置三合院,溪底遙學習農園終於 有了正式的、不怕風吹雨打的家園了。

在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贊助之下,在三合院的新家園中 ,溪底遙學習農園為中寮鄉的鄉民設置了數位好厝邊 ,並訓練當地農人打開數位知識之門。知識是改變最重要的力量 ,溪底遙的基本精神,不就是學習嗎?除了數位學習外 ,在三合院中也設立了小圖書室,開放給社區的各種年紀的大小朋友 ,我看著書架上從自然農法到文學、電影、旅行、推理等形形色色的書 ,「都是朋友捐的。」馮小非在我身旁說道:「但我們目前最需要的是 小朋友的繪本,因為我們想在暑休期間讓更多的社區小朋友來這裡閱讀 。」

在改變的過程中,也許有一段時間,會像走黑暗的隧道一樣 ,看不到遠方的光,但只要繼續走下去,一定會走到有光的所在。

溪底遙學習農園不只是學習尊重土地,所有參與其中的人 ,都在學習尊重生命。

●中華電信基金會、南村落舉辦「溪底遙學習農園小小市集分享會 」6/28(星期六)晚間七時於南村落(台北市師大路80巷10號 )舉行,詢問電話:(02)8369-2963。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開之前,我重讀所有我的日記,帶著無以名狀的厭煩。我發現裡面無它,只有驕傲;甚至連表現自己的方式中也有驕傲。總是某種形式的自命不凡,自稱深邃或是機智。我對形上學的自負是荒謬的;那對個人思想的持續分析,那實踐上的欠缺,那些行為準則,當一個人越過它們之後,就是最厭煩、索然、幾乎不能理解的東西。我永遠無法回到其中某些情境,雖然我知道那曾是真摯的。對於我,這都是過去的了,一本緊閤的書,一種已經永遠冷卻了的感情。

反抗這一切,我曾希望一點也不要關心自己,不要憂心我做的是善是惡,當我想做事,就直接去做它,讓魔鬼來負責後果!我一點也不在想要奇特的或複雜的東西;那些複雜的東西,我甚至不再了解它們了。我想望正常和強壯,只是為了不必再想到這些事情。"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喚起愛與感覺的生命教育系列座談會之一】
和孩子一起學習善待生命--從小孩虐待動物的新聞談起


◎ 人本教育基金會/蕭紫菡

四月份,高雄市翠屏國中兩名學生,將酒精膏塗?在一隻小白狗身上,狗因受不了火燒疼痛,衝到大馬路上,被車撞上,送醫五天後死於醫院。事件發生後,該校校門口前湧入大批抗議人士與團體,有人還將兩名國中生的照片貼在網路上,表示應該燒死這兩名國中生,吐他們口水。

「我們完全能了解人們的憤怒,因為只要看到小白狗的死狀,沒有人會覺得牠不痛!這裡頭夾雜了很多情緒與怒氣…」 人本執行長馮喬蘭表示:「
但,我們很希望能尋求一種突破憤怒的方式,讓孩子更懂得看待生命,也讓大人更理解這些孩子背後的想法。

於是,人本教育基金會針對此事舉辦了「和孩子一起學習善待生命--從小孩虐待動物的新聞談起 」座談會,會中邀請了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朱增宏執行長、台大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賴孟泉醫師,以及人本屏東分會副主任黃俐雅, 從各自的專業領域來與座談朋友討論:「做為一個成人,父母及老師,我們該如何檢視自己對動物的態度,和孩子一起學習善待生命?

虐待動物的孩子怎麼了?

首先,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生賴孟泉要現場聽眾先跳脫「人的狀況」,並不是說這兩個孩子沒有錯,而是,指責之外,若能看看整個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力,也才有真正改變的可能。

「當一個青少年的行為違反我們的期待時,我們會想追問:是什麼事情和這個人的行為有關?除了跟他的腦、他的個性有關,還有沒有可跟他身邊的朋友、鄰居與社區甚至是媒體有關?」賴孟泉醫生說。

「當然,我們假設人都有同理心,看到另一個生命會有所感受,但是,有人做過實驗,一個軍人要殺敵時,要他當面殺人很難,但若要他隔幾千公里射飛彈殺人卻很簡單。
當暴力的對象是有距離的時候,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力往往會大過憐憫心!當然,每個個案不一樣,我們無法斷定是哪個因素造成孩子的行為,但,我不會輕易地用精神疾病去標籤化他們。」 

長期投入動物保護工作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朱增宏也表示,孩子對待動物的態度,跟大人如何對待弱勢生命的態度絕對有關。

當一個生命個體,被比他強的生命個體欺負、又找不到出口時,他很有可能會去欺負更弱的。比方,我們常看到孩子自殘,或去虐待動物。」他認為,翠屏並不是個案,而是「冰山一角」,從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看見整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慣性。「當學校辦活動,教孩子們抓泥鰍、蝴蝶,目的只是為了讓小孩覺得快樂,小孩當然會無法感覺到動物的感受,反而覺得一切的動作都理所當然!」

擅長法律哲學的台大法律系教授李茂生,以二○○三年發生在日本一起流浪漢殺人事件為例。當年,一個年輕的流浪漢把另一個流浪漢丟到橋下淹死。法官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回答:「在他身上,我看到自己二、三十年後的影子,我不能忍受。」

李茂生表示:「
最強悍的人,也最懼怕自己回到最弱小的層次。當一個生命在子宮時,他可以予取予求,而在他逐漸成熟的過程裡,他才會知道,自身其實是很弱的,必須透過人際關係及偽裝,才會變成一個『強者』!而如果把那些外在的關係都拋開,他發現自己很有可能會再回到弱小、墮落的樣子。」

所以,
當找不到出口,又想證明自身不弱,人往往就會去欺負更弱小的生命,以證明自己強過一等。他再舉了二○○○年發生於日本的神戶殺人事件為例:當年,一個孩子在小學六年級以前,因為父母忙於工作,家裡只有外婆照顧他,雖然沒有父母的照顧和愛,孩子還是有外婆的支持。但當他上了國中後,外婆死了,他失去了說話的對象,在他國二時,開始把身邊的小動物抓來,把它們的舌頭腳掌都剪掉,還殺了兩個小孩,用防腐劑裝起來,並把其中一人的頭顱割下,吊在校門口…

李茂生的看法是:「
小孩虐待動物,有時不是基於一種愉悅或殘暴的性格,而是一種警訊。」  尊重萬物,從尊重自己開始…

那麼,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可能的環境與動機,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這牽涉到一個人的心如何變硬的過程。」人本屏東分會副主任黃俐雅說,為什麼人面對另一個生命的哀嚎和流血不止會無所感受?是不是在教育過程裡缺少了什麼呢?「小時候,我看到漂亮的花也會想摘下來,不久後它就死了,我很難過,很久以後我才學會:花在枝幹上才長得久。」黃俐雅問,我們能不能在教育過程裡,就帶孩子多去體會另一個生命的感受?

「像是,有的孩子喜歡去折金龜子的翅膀,那是基於一種好奇的初衷,如果我們能讓孩子試想:當你走在路上,有人跑來戳你,或突然把你手臂折斷是什麼感覺?讓他知道,他研究的是一個已經失去原本面貌、死去的生命,而不是原本的生命。」

這不只是面對動物的問題,黃俐雅說,當人對自己的感受都察覺不到時,如何感受另一個生命?

「好比我們在處理許多性騷擾案件,許多女學生會不確定自己的感覺對不對,或害怕提出告訴會得罪教授、畢不了業。這代表我們的教育,讓人學會的不是如何察覺自己的感覺,而是把分數、恐懼擺在自己的感受和權利之上…我們對於自己的存在,都還很陌生、疏離。」

她說,
人一旦疏離的結果,就容易看不見別人的痛苦,「但我們一定得做點什麼,否則就變成結構的共犯,不是嗎?好比我餵養我們家附近的流浪狗好幾年了,常被鄰居罵,說牠們髒、應該找捕狗隊來才對,我很難過,但內心總有個聲音出來:如果我就這樣縮回去,這社會就少了一份善的影響力,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她主張,如果每個大人可以從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的感受做起,進而去影響孩子面對生命的態度,孩子才有可能不再對他者冷漠

孩子要能跟熱愛生命的人在一起生活!

而,看看我們的教育現場,「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在學校似乎就是被當成沒感覺的人,當他的成績被公布在川堂時,在在就是在顯示這個環境在忽視他的感受?」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有感而發地表示,「如果人都只是工具,而不能被當成目的、不能用他本來的面貌存在時,他又怎麼懂得尊重生命萬物的面貌呢?」

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過:「讓孩子心中,發展出對生命的愛。」而,要孩子熱愛生命的前提,則是「孩子要能跟熱愛生命的人在一起生活!」孩子身邊大人的一舉一動,就是最能引發這份愛的觸媒!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我的位置
  • 請輸入密碼:

洛杉磯兩百五十對同性伴侶公證結婚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8/06/18 13:11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十七日專電)今天,對加州許多同性戀情侶而言,正是他們期待已久、終於可以合法公證結婚的一天。根據統計,截至下午一時為止,洛杉磯已經發出兩百五十張同性結婚證書,而舊金山也有超過百對情侶完成婚姻註冊。

 

據洛杉磯郡公證暨登記處表示,在兩百五十對完成公證的伴侶中,有一些並非加州的居民,而是來自美國其他地方的同性情侶。

 

這也是加州最高法院上個月推翻同性結婚禁令後唯一跟麻薩諸塞州不同之處,並不限制居住在加州以外地方的同性伴侶來到這裡完成終身大事。

 

在兩百五十對完婚的同性伴侶中,比較為人所熟悉的是在電視影集「星艦迷航記」裡飾演「蘇魯」的日裔演員喬治.武井。

 

武井多年前公開宣佈自己為一名同性戀者,但一直沒有機會跟美籍男友辦理合法婚姻註冊。

 

根據洛杉磯郡公證暨登記處的公證人員表示,由於暑期即將來臨,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從遠方趕來辦理同性婚姻註冊,順便在風光明媚的加州歡度蜜月。970617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我的位置
  • 請輸入密碼:

quoted from: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11/19/110mc.html

法新社莫斯科十日電) 吉爾吉斯總統巴基耶夫的發言人宣佈,舊蘇聯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艾特馬托夫,今天在德國逝世,享年七十九歲。

 

  這位作家在參觀拍攝其小說的電影場景時病倒,住進一家德國醫院。該電影所取材的小說為「The Day Lasts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吉爾吉斯總統發言人伊森納利耶夫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艾特馬托夫「肺部嚴重發炎,不治去世」。

 

  艾特馬托夫曾任吉爾吉斯駐布魯塞爾大使,本身並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獸醫。他在一九六三年獲頒列寧獎,該獎是蘇聯舊政權時期的最高榮譽。

 

  艾特馬托夫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間於莫斯科高爾基文學研究所深造,進修的最後一年,小說「Jamilya」獲得極大成功,而一九八零的作品「The Day Lasts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則讓他受到國際矚目。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