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不容政府無止境以穩定水源為由,花大錢任意興建水庫、大型攔河堰,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河川小組為主的民間20幾個環保團體於植樹節當天,國際反水庫日(3月14日)前夕於立法院門口召開「尊重生命疼惜河流台」記者會。與會人士高喊「反水庫救家園」、「還我自然河川」,並提出台灣水資源可持續且安全的出路、健全流域的水土林海流域守護及居民的永續家園。

來自全台北中南東環團代表,分別就政府在各地興建水庫、攔河壩的計畫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不該花大錢破壞環境將台灣的水資源不當利用以至於耗竭。立委田秋堇更提到,台灣政府財務赤字嚴重到衛生署長楊志良都說台灣根本不該辦健保的程度,大小工程計畫4年預算5000億是向子孫舉債。

田秋堇說在立法院談反水庫很孤單。她指出,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大多為沙漠,但台灣卻是一片翠綠,就是因為有森林。國際的經驗與研究顯示,蓋水庫傷害森林,即使拆了也無法復原。聯合國對台灣沙漠化的問題十分擔憂,都是因為超抽地下水,因地層下陷所引起的現象。台灣剩下少數幾條自然河川,即使可以蓋水庫,也不該蓋,應該要留給後代子孫命脈。

檢視全台各地,到底有多少水庫/水壩興建計畫呢?

台北縣平溪鎮平溪水庫:台灣北部的平溪地區要新建平溪水庫,然而基隆市高達37%的自來水漏水率卻不處理,反平溪水庫聯盟執行長林森仁及認為如果將這些事情做好,不會缺水也不需要水庫。

新竹縣尖石鄉比麟水庫、高台水庫: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代表,尖石鄉前有山比麟水庫計畫、後有高台水庫計畫,當地居民陷入「好山好水好煩惱」的不堪處境。尖石反水庫興建聯盟黃比德說,興建水庫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石門水庫曾造成部落遷移,讓許多人離開家鄉,而塔拉部落更因此瓦解,不知所終。蓋水庫將再使54戶人家被迫遷移,黃比德沉痛呼籲立即停止規劃比麟水庫、高台水庫及相關越域引水等設施;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之規定,還給泰雅族部落生存權。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張豐年說大甲溪流域建壩,長年的水庫淤積之後水倒灌,上游淤積,下游掏空的循環。政府須正視大壩引起之問題,檢視及統計全台水庫淤積、掏空問題,檢討經建政策,以漸進、選擇性拆壩,改以土石堰這種便宜、永續的工程方法。

彰化縣大度攔河堰:因應中科大廠計畫新建的「大度攔河堰」,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以書面表示這是「沒有環境正義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政府產業政策把大部分的水資源轉移給工業使用,導致農漁民必須自力救濟挖地下水因應,長期以來造成嚴重的地層下陷。集集攔河堰導致河川揚塵、沙塵暴和地下水補注不足等現象,不能再重蹈集集攔河堰的錯誤繼續興建大度攔河堰。

雲林縣湖山水庫:雲林縣「沙塵暴」導因於中上游水源被截走,冬天沒有水,土石裸露引起。陳建志形容雲林人已處於「吃飯拌沙」的窘境。雲林縣環保聯盟也以書面發表「守護濁水溪行動宣言」,反對以湖山水庫解決地層下陷、缺水的方法,呼籲政府主導永續水資源政策,釋放離島工業區水權給農業用水,撤銷高耗能、高耗水的中科四期、台塑大煉鋼廠及國光石化等開發案。停止湖山水庫開發

高雄縣美濃水庫:反美濃水庫運動十幾年過去了,去年八八水災,美濃人慶幸反水庫,否則可能和小林、那瑪夏同樣被淹沒。來自南部的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以美濃經驗證明是反水庫是對的。尤其近日甲仙8級地震,找到新的斷層帶,更證明土地脆弱、水庫之不可行。她也鼓勵大家一起堅持下去反水庫,拆大壩兼顧水源和人民生活。政府為了解決,南部水荒揚言若不越域引水,就要美濃水庫,邱靜慧說,十幾年前已定論的事情,現在不應再拿出來。

屏東縣吉洋人工湖:屏東環保聯盟洪祥輝說「吃果子拜樹頭」,而原住民是台灣的主人是「樹頭」,政府把森林砍光,有資源的地方就蓋水庫,使得台灣國土支離破碎,卻又錢拿去補助財團資本家民生用水8-9元/度,政府補助台塑,1度水3-4元;他質疑台塑一年營收2500億,難道人民比台塑有錢?政府用不公不義的方式取水形同詐欺;而水資源是公義問題。他要求政府涵養水源,放棄過去治水政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2007年底大選,肯亞年輕人曾積極參與,甚至成為選後暴動的主力。然而,一群對當前政治局勢失望的肯亞年輕人說,他們不會再被政客愚弄了。


年輕領袖旅行演講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在2007年12月肯亞大選後的暴動中,有許多是被煽動的年輕人淪為政客鏟除異己的工具。而現在,年輕選民不願再受世故政客擺佈,跨越了種族界線,組成聯盟談論失業、教育和健康問題,並設法找出正面且持續的解決之道。


年輕人過去被政客利用,當作取得權力的工具,但選舉結束之後,年輕人很快發現自己被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奇蘇姆城的尼揚扎省青年聯盟主席約書亞 亞莫利說,「所以我們當中開始進行對話。我們決定透過議題組織起來,而非透過政客。


這個跨越種族和宗教,集合全國數十個團體總共數萬人的組織是肯亞政治版圖上最有希望的徵兆。


亞莫利表示:「公共官員很害怕我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掌控我們。」


過去的選舉中,國家執行了暴力,政府官員付錢要人去從事暴力活動。」約翰 吉村哥說,他是新丁寇信託的主席暨反貪腐運動者,該組織在肯亞贊助了某些大型公民團體。


吉村哥表示,肯亞的政治階級在捍衛自己的利益上很在行,但是肯亞年輕人還是有可以勝過他們的理由一來,年輕人領袖會到全國各鄉村地區旅行,和當地年輕人談論他們身為選民的權益和責任,將奈洛比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圈遠遠拋在腦後


其次,年輕人對於肯亞人民不高興的情緒更為感同身受。


美國國際發展處(USAID)贊助了一些由年輕人主導的論壇。過去一年中,這些論壇將近每兩週就在各大都市、小鎮、學校、教堂或是公共市政廳舉辦一回。


「這些論壇的挑戰在於,是否能在足夠的時間之內對下回選舉產生衝擊。」吉村哥說。


分析家指出,在某方面來說,肯亞想要改變的政治氛圍和美國2008年選舉時那種不滿情緒很類似。正如歐巴馬比起那些更有知名度、資歷更深的競選者來得深入年輕族群的心一般,一名看來不大可能勝選的肯亞競選人也可能會博得此地年輕族群的心。


貧窮青年被政客利用
肯亞年輕選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佔了人口的56%,以及失業人口的61%。但是他們卻少有可以前進的機會。根據聯合國發展計畫的資料,只有50%的肯亞年輕人在一生當中,可以找到工作賺錢。


在過去,這種貧窮與無望曾經是被肯亞政黨利用的工具。但是肯亞年輕領袖透過討論團體,試圖改寫當前憲法他們也透過行動電話簡訊功能,甚至是臉書聊天室,在政黨企及這些沒有公民權的年輕人之前觸及他們,並給予他們一個更具生產性的方式參與政治


儘管肯亞的年輕人不大可能只談論憲法,而不談論碧昂絲,肯亞人卻把創造一個對所有人都公平、而非只對菁英階級公平的體系看得很重要。年輕肯亞人推廣重寫憲法的方式,與某些年輕波士頓人追隨紅襪隊的方式相似。報攤上最新憲法起草案的新聞,和足球、嘻哈與時尚雜誌放在一起販賣。


我們要的是一個不自私的體系。」奈洛比青年議程主席卡留奇 蘇杉說,「這不是關於你可以掠取多少土地的事情,而是關於服務人們、而不只是服務自己。


肯亞穆斯林青年聯盟領袖海珊 奧爾 納多表示,肯亞年輕人已經看到許多公民社會的運動人士承諾會進行改革而進入政府工作,卻被同化於貪腐體系中。「關鍵在於不要落入陷阱,而在我們的論壇上進行討論。」他說。


貧窮讓年輕人要團結在一起變得更為困難,庫利亞青年民主論壇主席班森 邁索利說,因為貧窮創造了一種被稱為「施捨文化」的狀況,「一旦你成為領袖,你必須幫助人們,你得付喪葬費用,你得付學費,你得提供毯子給窮人。人們是如此的赤貧,這就是他們所期盼的東西。」


然而,邁索利說,文化是動態的。「我們還是有希望存在,誰會想到美國選出歐巴馬當總統,但是它就是發生了。文化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約書亞 亞莫利表示,肯亞需要魅力型領袖去改變政治體系。「你看看美國的公民運動,他們必須在較老舊、以建立起地位的領袖群之外,尋找年僅24歲的年輕佈道家小馬丁‧路德‧金恩為這場運動代言。」他說,「那個在肯亞的人尚未浮出檯面,不過我們正在尋找當中。」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以前我每個晚上都在哭,想到做為一個媽媽不能照顧自己的小孩,這種『生離』真的很痛苦。」鄭小文一邊說,一邊流著眼淚。


鄭小文是一名大陸籍配偶,嫁來台灣前,在中國曾有一段婚姻和一個女兒。來台灣前,她只想著適應這裡的生活後,就把女兒接來。但她沒有想到,真正成為她新生活障礙的不是適應問題,而是應該保障人權的法律。


上周四晚間,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的講座上,鄭小文以「我的婚姻移民之路」為題,講述台灣移民法的缺失,以及新移民在追尋人權之路上遇到的挫折。


陸籍女兒不能來台
當初以為一切安頓好了以後,只要辦領養手續,女兒就能來台團聚。鄭小文說,當她和丈夫去辦手續時,承辦人員卻告訴她,不能領養。「因為丈夫在前一段婚姻裡已經有小孩了,所以不能領養中國籍小孩。」特別「只有」中國籍的小孩不准領養。


鄭小文說,當時她對台灣政府有些埋怨,她認為,當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維護移民配偶的團聚權時,只有台灣政府還有這種法令


「那時我心裡好難過,只覺得自己離婚時讓小孩失去正常的家庭;再嫁後卻讓小孩連單親都沒了。」鄭小文說,也有想過找個人頭,幫她領養小孩。找了很久,真的有個老榮民願意幫她。但當她帶著老榮民去辦手續時,又是另一次晴天霹靂,承辦人員告訴她,中國人找台灣人領養自己的小孩,這兩個人之間必須有血緣關係。鄭小文氣憤質問:「這種法令到底有甚麼意義?」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鄭小文說,她看到新聞媒體不斷強調兩岸融冰,她感覺自己又有希望了。可是,兩岸融冰只消融了商業利益的冰層,卻沒有讓大陸籍配偶獲得更多人權。「為什麼陸配好像是在兩岸關係的箭靶上?」


要爭取 法條才會改
路的前方,總會有光。本來已經心灰意冷的鄭小文,因緣際會認識了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的前會長黃江南,也透過他認識了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夏曉鵑,以及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簡稱移盟)。


認識移盟後,鄭小文參加了大大小小會議和活動,跟著移盟上街頭、遞交陳情書,她說:「我只要一有機會,就把陳情書遞出去,不管有沒有用。」 2009年的母親節,鄭小文和幾位同樣有子女獨自留在中國的陸配一起召開記者會,讓大眾聽見她們的訴求:「做一個母親,只想好好照顧自己的小孩。」


「一有機會我就站出去,因為這不只是我的問題,也是許多姊妹碰到的難題。」鄭小文說:「我們這些飄洋過海來尋找新生活的女人,卻被迫要跟自己的家庭分離,這是不合理的。」


經過移盟和姊妹的努力,讓許多原先不明所以,甚至前後矛盾的法令得以修改。鄭小文和幾位姊妹也順利將孩子接來同住。


她說:「以前我覺得外籍配偶很卑微,做不了什麼,那只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要認命!只要妳覺得是自己應得的就要去爭取。不要覺得做不到,有些事只是自己還沒經歷過而已。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MO面面觀2010年3月10日報導

上週歐盟執行委員會批准澱粉工業用基改馬鈴薯Amflora的商業種植;該基改生物含有抵抗抗生素的基因,為德國化學工業龍頭BASF公司所研發。

BASF表示,德國、瑞典、荷蘭和捷克的農場將種植Amflora做為工業用途,部分塊莖則餵食牲畜。但其他歐盟成員國,其中包括義大利、奧地利和反基因人士憤怒地攻擊該說法,認為那樣會威脅(人類)健康。奧地利將立即禁止基改馬鈴薯,而義大利衛生部長則表示,義大利將抵制該項決定。消息宣佈後,義大利衛生部長強調不會讓此攸關成員國主權的議題受到質疑;以他們的立 場而言,將會繼續捍衛和維護傳統農業和公民健康。

Amflora轉入一種基因,可產生酵素抵抗多種抗生素,包括卡那黴素、新黴素、丁胺菌素和硫酸紫菌素等。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警告,以抗生素治療多重抗感染和結核病變得「非常重要」。結核病所以再現,造成全球每年有800萬人被感染,部分的原因可能是細菌產生抗藥性。

Amflora馬鈴薯經加工拿掉澱粉後,剩下的皮可以餵食動物,其產品不會被標記為基改肉品。

反基改人士控訴歐盟未能遵守預防原則,認為委員的職責是保護消費者,但該決定卻漠視民意和安全上的顧慮,而獨惠於這間全球最大的化學公司。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文■胡慕情


一場急雨,把黃澄澄的麥田洗得發亮,午後驕陽下,來自彰化二林、芳苑、大城、竹塘的孩子們,在麥田裡奏起悠揚的春之頌。這裡是台灣小麥的發展基地之一,為了烤出「台灣麵粉做的麵包」,喜願麵包坊的總「兼」施明煌,在台灣各地「撩」人種小麥。


多年前,施明煌投入心智障礙服務,開設喜願麵包坊。由於校長兼撞鐘,他戲稱自己是「總兼」。為了與其他麵包店區隔,讓產品有市場性,喜願麵包坊發展歐式麵包,成立初期經營異常慘淡,因歐式麵包對一般早餐店來說太硬、太粗,並不討喜。


主婦聯盟力挺好產品
因緣際會之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向社員推薦喜願麵包,「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認為,支持施明煌的理念就是支持弱勢者,且喜願麵包低糖、低油脂,又是純天然多穀物、無任何化學添加物,是好產品。就這樣,喜願麵包開始踏出腳步。


不過,2007年能源危機導致糧價高漲,施明煌方才意識:台灣小麥幾乎全依賴進口!也讓他下決心要「用台灣麵粉做麵包」。起初與農民契作小麥時,僅獲得1公噸的小麥,為了磨成麵粉,他找上洽發麵粉廠。洽發麵粉廠副總陳澄漳回憶,拿到那一丁點的麥子,真不知如何是好。


陳澄漳說明,小麥要變成麵粉,得經過許多清潔、配粉、篩選等手續,平均一顆小麥得花40分鐘才能完成磨成粉的流程、粉末又可篩分為58層,施明煌提供的小麥過少,實在無法答應。最後施明煌自己買了磨粉機,才讓小麥變成麵粉。為了小麥,施明煌簡直在演奏狂想曲。


一頭栽進小麥的世界
但他沒有被打敗,近年他更積極地和台中大雅、台南學甲、苗栗苑裡、宜蘭員山等地的農民契作小麥。大雅村長張文炎說,以前小麥種植量還算大,近年少了1∕10的面積,小麥的出路只剩下到金門釀酒。在施明煌的提醒下,張文炎發展社區文化,成為每年春季聞名的大雅小麥節


於此同時,苗栗苑裡的農民也投入種植小麥。農民吳文雄表示,政府的休耕政策讓農民活不下去,農民都在想「能多種一樣是一樣」。以前台灣曾經廣植小麥,直到美國傾銷政策才放棄,吳文雄和農友李信武重拾小麥種植時,才發現技術已流失。加上氣候與鳥害,小麥種植大不易。施明煌得知後,立刻與苗栗農友聯絡,對他來說,「只怕沒人種,不怕過程難」,除了和農友磋商技術,也替農友發展生產履歷平台,今年起苗栗將種植有機小麥,加上收獲量至少有30噸,陳澄漳已表示願意替農友磨粉,昭示著台灣小麥自主的一大步。

音樂讓麥田更顯喜悅
一路走來,「小麥自主」受到許多人的幫助。施明煌在1月23日辦理「麥田狂想」音樂會,邀請「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成員到產地和農友見面;並由鄰近國小的孩子演奏音樂,一起沉浸於土地的芬芳。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社員透露:「麥子還沒熟成,想在黃澄澄的麥田裡再聽一次孩子的音樂!」施明煌於是在3月13日的下午,再次促成音樂與土地的饗宴。


農友分享心得過後,麥田裡響起提琴、長笛、手鼓與歌聲,施明煌和農友們抬著台灣小麥做的麵包從麥田中穿出,人群伸出手,拿起麵包,喜悅地嚼食…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黃淑德說,台灣習慣以經濟效益評估糧食的種植與否,但糧食種植的意義不只效益,還有文化與生態。支持喜願麵包,是希望透過小小力量造就更多可能,只要有愈來愈多人投入,麥田狂想可以不只是夢想。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日本見學系列之2
作者:munch

一切從一家銀行開始。

在日本滋賀縣長濱市的歷史老街「北國街道」上,一棟建於1900年的銀行,因為外牆黑色塗裝,被人暱稱為黑壁銀行,由於年久失修,長期閒置在街道。

1988年,黑壁銀行將被出售,準備拆除蓋大樓,當地人惋惜這棟歷史建築將要消失,更驚覺這條充滿歷史風味的老街,如果不再加以保存,可能都將走入消失的命運。

於是保存團體發起運動,希望募集資金買下銀行,在市民大力響應下,當地政府也共同出資,買下這棟銀行。

搶救回來的銀行,開始進行整修,但是修好的銀行能做什麼,又成為新的苦惱。

更重要是,當地人都期待,這項搶救行動,不只是搶救一家老銀行,而是面臨沒落的舊市區中心,能夠透過改造,找出新的機會。

 
在日本,舊市區的地域振興觀念,成為挽救一些曾經繁榮卻走向沒落的舊市區,希望透過共識與再造,找回老市區新春天再造行動。

黑壁銀行成為北國街道地域振興的起點,從挽救一棟老銀行,喚回居民對家鄉的感覺,再不斷溝通形成共識的進行改造

搶救組織轉型為社造組織,成立一個黑壁株式會社(公司),將黑壁銀行命名為黑壁一號館,在館內設立玻璃工藝,引入新的藝術作為動力並且開始和居民溝通,尋找傳統的記憶,讓老店有新的風貌,推動整條街道的改造

理念相同的店家,紛紛加入黑壁公司,並依順序以黑壁幾號館命名,標示地域振興的推動進程。十多年下來,許多店家紛紛加入黑壁公司,黑壁公司已有十八號館加盟,未加入者也保持相通理念,成為街道保存的一分子。

當北國街道重新建立自己的風格,鄰近的街道也開始加入地域振興的行動,雖然不是全體都能理念一致,但是找回長濱市的光榮,從一家銀行,一條街、一塊區域,逐漸向外擴散。

其實改造的過程相當緩慢,歷經二十年的時光,一步步形成現今的樣貌,它絕非趕工的建造,而是在形成共識上,保護留下來的古老事物,以及讓新造的事物,融入集體的氛圍中。

環繞區域的感受,是一種時光的累積,從數百年數十年、到數年的建物與空間,在新舊並容下,都朝一種和諧不突兀的方向發展,於是街道時光不是斷裂,而是一種延續累積中,呈現一種住民的集體心願。

北國街道很美,但是並非全無危機,漸增的觀光人潮,試驗著居民緩慢求進的步履,更重要是如何再擴大區域,找出更多附近街町的特色,讓振興的區域不限於少數街道,都成為北國街道區域振興的挑戰。

在台灣,有許多老街或舊市區,或許不如日本動輒數百年或上百年的歷史建築聳立街道,但是如何找到一間具有特色的建物,喚起居民的共同記憶,推動漫長的再造工作,也許北國街道能夠提供一些啟示。

※ 本文同步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金心(看守台灣協會會員)


人類的科技成就經濟發展的表現下,以及世俗觀念消費習慣的運行下,整個地球環境面臨全球性劇變的危機。不少環保人士、睿智人士提出「拯救地球危機」的警言及作法,有的且身體力行。


整體的環境污染問題,可由如下公式:「環境污染程度=人口數 × 每人的產品消耗量 × 每單位產品產製過程的污染量」來看,來檢討。以上公式對於環境壓力(如碳排放、環境資源消耗、生態足跡),也可適用。故對策上,當思考如何降低人口、如何減少消費(或提高使用效率,採行綠色或環保的生活方式)、如何推動清潔生產(提高能源或物質產率,綠色科技、綠色產品)。中國的崛起,主要問題出在前面兩項因素。由於排放污染與能資源消耗率並無法輕易地與經濟體系運作下的GDP成長率脫鉤,使得地球的環境問題愈趨嚴重;國與國間對資源相互爭奪,引起各種圖謀及對抗。


台灣的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如何面對全球性的「節能減碳」議題(暫不談這也是一個(綠色)科技創新、在市場上領先的機會)?我國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 1%;以人均排放量,我國約是全球平均的3倍;以年成長率來看,在前十年未能與GDP成長率脫鉤狀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長率約4~6%,一直到 2008年因經濟風暴影響及產業外移因素,去年二氧化碳放排放量降了2%。 台灣要做好「節能減碳」,需詳細了解二氧化碳排放源的分布(各類、各個排放源排放量及及比率)。大致上,各主要排放部門為能源、工業、交通、營建等,商業及農業也有一些。全國各有關部門對「節能減碳」須設定政策目標。在主管部門的分工上,如能源及工商部門,主管機關為經濟部,交通及營建部門則分別為交通部及工程會。環保署雖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在立法院審議,尚未通過)的主管機關,但目前僅推動一些綠色環保生活點子,似未觸及主要二氧化碳排放部門及業者


台灣要真的做到「節能減碳」,應速做到或改進以下幾個作法: 1. 檢討及重新規劃低碳的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或對既有體系規範逐年減量。 2. 檢討工程建設及營建施作之需求性,思考「減法工程」,而不是加法工程。 3. 由行政院層級為主導來推動,各主要排放部門應設定具體逐年減量目標。 4. 速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能源稅法」等立法工作,並積極執行


若仍就現有的經濟體系繼續推動GDP成長,其缺失是顯而易見的。在政府施政預算中所編的每一項工程,都是大小不等的碳排放行為。避免或減少贅餘、無效益的工程或營造建築,也是需深切檢討改進的「減碳」作法。產業上過多的生產,人民生活習性上不必要的消費、浪費,更是要整體全面的轉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林思吟(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團)

 於關心國際林業碳匯的朋友而言,今年夏天是令人振奮的。上個月,澳洲塔斯馬尼亞(Tasmania)有一塊860公頃的私有地,成為澳洲的第一個經「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Alliance,CCBA)認證的REDD計劃;而在非洲的坦薩尼亞(Tanzania),也有一塊約10,814公頃的退化土地再造林,以及7,565公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地,已經通過認證的盤查,將很快在自願性碳標準(VCS)的市場上市。

 CCBS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標準
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是由民間環保組織、企業、與一些研究機構共同發起,並制訂出一套稱為CCBS的標準,旨在規範與碳匯相關之土地利用計畫(land-use projects),以確保土地之多功能效益與永續發展

 這個認證有什麼特殊之處呢?自從2005年發佈以來全球已有數十個土地利用項目正應用、或已經通過這些標準來指導世界各地的土地利用相關項目,CCBS獲得了廣泛的好評,並在修正部分內容後,於2009年更新成第二版。通過認證的包含哥斯大黎加、巴西、中國、印尼和巴拿馬等地,絕大多數為森林相關的計畫。不管是為了履行義務(例如京都議定書下締約國的規範機制)還是民間的碳交易市場,都承認CCBS用於任何類型、任何地方的土地用途轉換和林業專案。

 和其他林業碳匯認證不同的是,通過CCBS認證並無法獲得碳權(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上碳交易市場買賣),所以有人戲稱這種認證是蛋糕上的裝飾(icing on the cake),有點中看不中用的意思。也許吧!以金錢的角度來看的確如此,但是若以真正生態永續保戶的立場來看,CCBS卻是很重要的。

 該認證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林業碳匯計畫所種的全是速生樹種(如桉樹),反會加速土壤退化、或者造成當地社區原住民福利的減損,以彌補碳匯設計上的不足。碳市場的買家若是重視碳匯計劃對於當地生態和永續發展的影響,而非只是短視近利的蒐購最便宜的碳額度,則同時通過CCBS認證和一般碳匯認證的計畫,反而將被優先選購,而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種樹減碳 進入市場門檻高
 在目前國際的碳交易市場上,林業碳匯的認證一直很少,是因為它比其他類的減碳機制還要難執行,根據Finite Carbon顧問公司所整理的林業碳匯準備流程,可概括於下面幾點:

 1. 詳細的森林資源調查。(例如有多少木材材積樹根體積,以便於步驟3時換算成等量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所需時間從半年至兩三年不等。)
 2. 依照森林的特色,選擇適當的碳交易市場和相關的林業經營規範。
 3. 將資源調查內容轉換成碳匯的單位和適當的森林經營計畫
 4. 撰寫企畫設計文件(PDD)並送交至碳交易市場註冊。(所需時間至少也要半年。)
 5. 註冊成功後,將會接受第三方獨立的認證單位查核。(所需時間至少半年。)
 6. 文件的查核和森林地的現場查核皆通過後,第三方獨立認證單位向註冊市場繳交報告後,該計畫的碳額度始可上市交易。

 由此可知,一個森林碳匯計畫的生成,需要很多年和許多人力的準備。雖然我對於整個碳交易機制,是否能真正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有很高的存疑,但是在森林議題數十年來,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解套方案同時,透過氣候變遷來再次突顯森林保育的重要性,並試圖尋求新的出口,還是值得期待與鼓勵的。

保護森林 空間上是全球尺度
 而為什麼台灣在全球森林碳匯議題,一直沒有辦法有很高的參與度呢?以全球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看,台灣森林生態的豐富與特殊性,是很值得我們驕傲與珍惜的,但是氣候變遷與暖化的問題是全球尺度的,赤道附近有更高生物多樣性的地區,資源以更快的速度消逝中,例如非洲的剛果盆地、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和亞洲的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國。

 在氣候變遷問題的迫切威脅下,這些地方必須採取更積極的保育措施,才能爭取到足夠的經費;或者反之亦然,需要有更多的國際經費,才有希望更大刀闊斧地來進行保育。氣候變遷中的森林議題,需要更多柔軟、體諒與耐心。

森林價值 時間上以百年衡量
 一直覺得能唸森林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不只是因為工作可以徜徉在大自然中,更因為面對的是森林生態系動則數百年的生命週期,得以讓我們學習用不同的價值觀和角度去看待事情。農作物今年收成不佳,明年可以馬上捲土重來,明年初播種,最慢明年底就可以再次採收,但是森林沒有辦法。

 毀壞的土地要再恢復鬱鬱蒼蒼的樹林,光是種生長快的「速生樹種」,大約也要二三十年才可以有比較好的收成。也因為如此,一塊森林地的經營,需要將眼光放得很遠;但是,往往經營時間越久,所需承擔的風險也就越高,如風災、森林大火、病蟲害大發生等。這還只是從「把林木當成經濟來源」的角度來看森林,若考慮到其生物多樣性保存、涵養水源、森林遊樂和國土保安等等難以用錢財量化功能與價值觀,所需考量的時間量尺就更長了,往往超過我們數十年生命所能承擔的範圍,許多經營計劃制定後,可能要等許多年後才會發現問題,這時決策者早已改朝換代,有些問題甚至百年後才會浮現,即使我們想負責,也只能留給後人來承擔。

 在地球不同角落尋尋覓覓,任何遠離人為造作的地方,往往是最後的淨土,沒有「發展」的「威脅」,也就少了需要「保育」的汲汲營營。越是瞭解森林的特性,就越能深入問題核心,也逐漸學會臣服於大自然一派渾成的律動中,可惜人類在資本主義橫行的世界下,至今仍不斷地在發展(無限慾望延伸)與永續中拔河拉扯,似乎仍看不見盡頭。

作者簡介
林思吟,台大森林與德國弗萊堡大學環境管理雙碩士。參與過近兩屆氣候變遷大會「亞洲青年領袖氣候論壇」,曾協助中國的「植林與再造林」野外審查,最懷念尼泊 爾與加拿大的森林及原住民。思吟在「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小組」裏,主要負責觀察國際上森林碳匯與海洋保育的談判進展。

【名詞對照】
 REDD「降低因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uce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VCS「自願性碳標準」(Voluntary Carbon Standard)
 PDD「企畫設計文件」(Project Design Document)


【參考資料】
Finite Carbon
Green Resources awarded world’s first VCS AFOLU validation TÜV Süd
Green Resources is First to Achieve Validation for Tree-Planting Under VCS
Tasmania gets Australia’s first CCB-certified REDD deal

【延伸閱讀】
森林足跡 檢視企業麻木指數》林思吟 17-Jul-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林業碳匯 碳市場的不確定因素》林思吟 18-May-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全球合作 力阻森林消退》林思吟 2-Ap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薛郁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FSC的木材標誌(Woodmark) :: 圖片來源:FSC網頁森林管理委員會(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以下簡稱 FSC )創立於1993年,起初由26個國家130個會員建立,為森林管理提出一套環境認證標準,試圖推廣對世界森林的負責諧和態度。

這些成員先以顧問方式,訂下有責任的森林管理制度標準。再以間接授權給第三方認證組織的方式,讓森林管理者與林產品向授權的認證組織申請標章;讓負責的森林經營組織獲得國際認可、並讓全世界消費者認同這項產品,同時支持這些森林經營組織持續的成長。目前成員包括:WWF、綠色和平、地球朋友等環保團體、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公司:如IKEA、Home Depot、B&Q等。

目前與FSC相當的認證系統還包括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chemes (PEFC), 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 Inc. (SFI)。一般認為PEFC是林業公司回應FSC的經營系統,不過因為主要由林業公司所組成,認證過程不公開,不支援森林管理層級的認證過程,不是第三方獨立團體進行認證,此外沒有平均與平衡的共管機制。SFI則是美國在2007年1月所正式成立的機構,為北美最大的認證系統,也為第三方獨立團體所操作執行。

大崩壞的作者賈得.戴蒙(Jared Diamond)讚揚這項由環保人士與企業合作形成的FSC監督機制,達成了很高永續經濟效果。截至 2007年為止,78個國家中,形成5000多個監督鏈,總和 818個FSC認證組織,並且完成了面積達9000公萬公頃的森林認證。(註一)

對環境、社會、經濟三贏的森林管理辦法

FSC主要概念在於顧全人與森林能夠在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的互動模式中取得平衡第一在商用木材與非商用木材收穫同時,更要維持森林的多樣性、產量、與生態過程第二重視當地居民與社會發展,以共用利益與當地居民建立長期維續森林資源、與長期堅持經營計畫的關係第三建立一個經濟活躍的森林計畫,訂立出有制度且有管理的森林施作制度:可以獲得足夠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不會因消耗森林資源、生態系統、或是危害社區來獲取經濟利益;換句話說,能在林產品市場的最佳收益之前,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減少生產回饋與森林施作間的壓力。

FSC的特點在於公開透明、一致、參與/共管機制;在其政府組織架構下、因獨立公平、且為非營利事業主體,很有信服力,因此能夠吸引來自學者、業者、與非政府組織等的共同討論,他們合作定位出森林在生態、社會、與經濟層面的價值與經營策略、同時獲取消費者的認同。各地的企業與環保團體可參與FSC的三種會員形式(3-chamber-sytstem):即環境、經濟、社會組,具有股份參與制度(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這三個討論團體,是環境保護、社會合作、與木材貿易的監督鏈的樞紐

特別的是,FSC特別注意亞馬遜流域與剛果熱帶森林盆地的森林,提出熱帶闊葉森林復育計畫;另外,配合小型私有林或低度開發模式的經營策略,FSC特別訂立了低度開發暨小型人工林(Small and Low Intensity Managed Forests, SLIMF)經營準則。目前,如美國就有700萬個地主擁有非工業用途森林,大部分的林地面積都小於40公頃;日本則有200多萬個小型私有林地,90%的面積都小於2公頃。因此,不同尺度的森林管理也需採用不同開發程度的經營模式,以確保森林能在合理範圍內進行適度的管理。

FSC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

FSC認證的肯亞長頸鹿木雕 :: 圖片來源:FSC網頁肯亞的木雕產業每年有超過1億的產值,包括6萬個木雕師(wood carver)與他們的合作員,然而,這卻造成非洲黑檀木(ebony, Diospyros ebenum)和muhuhu(Brachylaena huillensis)族群數量的快速減少。

土壤協會--木材標誌(Woodmark)作為FSC的第三方認證組織,是肯亞第一個 FSC認證組織,並協助當地相關產業的FSC認證;其中,肯亞海岸農林業組織會員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東非區域辦公室的鼓勵下進行一項,對瀕臨滅絕樹木物種的保育計畫,是FSC政策在低度開發森林與組織認證(SLIMF)中影響最大的實例之一。

隨著FSC認證制度進行,也同時促成肯亞當地管理草案與收穫計畫的建立。農夫團體都配合這套準則,連帶影響木雕師也跟著取用他們所建議的新的木材來源,如苦楝樹(neem, 學名Azadirachfa indica, 註二) 與芒果樹(mango, Mangifera indaca) ,取代原本瀕臨滅絕的非洲黑檀木與Muhuhu的木材使用,更結合肯亞海岸木產工廠(Kenya Coast Tree Products Company) 的力量,替木雕產品進行品管,因此建立FSC監督鏈中的回溯功能。

此外,在威圖訓練中心(Kwetu Training Centre)、WWF、與樂施會(The Oxford Committee for Famine Relief; Oxfam) 的幫助之下,更施行了數個勞工訓練計畫,建立起良好的勞工環境與健康環境,木雕產品的銷售價格增值了四倍

FSC非洲區域負責人塔克提(Demel Teketay) 認為這對非洲東南部與亞洲國家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因為這些地方主要也以木雕業為主;而肯亞在團體合作的機制中,低收入的小家庭也能參與,既幫助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也維持東非海岸森林生物多樣性

總結

FSC進行14年以來,以提倡永續林業的精神讓世界森林獲得保護。目前,台灣有90%的木材源自國外,但沒有強制要求這些木材必須附有永續林業認證標章,因為世界非法木材交易中有1%進口到台灣。筆者期盼林業要求廠商能主動選擇對地球更友善、賦予社會責任的永續林產品;更期待台灣能夠從參與國際林業保育計畫,發展出本土化的林業經營模式

註一:2001年的數據顯示,FSC認證的森林84%分佈在北方,熱帶雨林伐木的速度卻持續增加。

註二:Neem是非洲和印度很常見的苦楝樹,非常耐旱,不適合低溫環境;此外它還有多種醫療用途,印楝是一種耐旱速生的亞熱帶或熱帶樹種,是世界公認的優秀生物農藥。它不易受病蟲危害,是防風固沙、改良水土和治理生態環境的優良樹木。此外,是肯亞海岸自然出現的物種。

參考文獻

1. FSC網站: http://www.fsc.org
    (1). 實際案例a Rescuing Species and Preserving Traditions
    (2). 實際案例b Final Harry Potter book on FSC paper – Historic FSC paper purchase
2. 維基百科
     (1). FSC  
     (2). 苦楝樹印楝植物
3. 德國 FSC Arbeitsgruppe Deutschland e.V.
4. SFI
5. Klooster, D. 2005.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of forests: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a commodity network.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1(4), p. 403-417.

延伸閱讀

6. 何謂FSC認證?  http://www.hla.hlc.edu.tw/hlawww/dept04/woodscience/question_collect/wood-q72.htm

7. 國內相關報導
    企業可以為地球做什麼 WWF:從採購端阻擋非法木材交易 http://www.earthday.org.tw/taiwan/taiwan070417.htm
    守護森林資源,從日常生活做起 http://www.earthday.org.tw/taiwan/taiwan070419.htm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林思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

貼有永續林業認證(FSC)的書面文宣品

站在超級市場的衛生紙區,我比較著同樣110抽8包入的抽取式衛生紙,價格從85元到115元都有,兩者價差足以再多買8包面紙。不過我猶豫了一會兒,還是下定決心買了價格較貴、但包裝上多貼有一個綠色大樹形狀的標誌的產品,因為這表示這項產品已經通過「FSC永續林木」認證,不是來自濫砍濫伐森林的木材。

雖然,該包衛生紙的價格對收入平庸的我,真的是有那麼一點負擔;然而,為了用的心安理得,也為用的安心,我仍願意選擇永續林木製成的衛生紙。

林業經營 邁向永續

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成立至今近二十年了,當初是由一些消費者、木材貿易組織、環保團體所提出,認為在這個因全球化而快速破壞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也迅速流失的年代,有必要創立一個誠實可靠的體系來識別經營良好的森林,以作為可信賴林產品來源。

這個體系主要驗證的項目可分為森林管理認證(Forest Management, FM)及監管鏈認證(Chain of custody, COC)二大部份。森林管理認證顧名思義,就是確保木材是來自於兼顧森林生態、永續經營、水質、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原住民權益等條件所經營的森林;而監管鏈認證確保這些木材在工廠處理和運送過程等,也都符合一定的環保標準。更詳細的FSC制度介紹,近十年國內也陸陸續續有文章進行討論,在此就不贅述了。(1  http://www.envi.org.tw/wood2/verify_2.html2  http://e-info.org.tw/node/23434)

四、五年前我在德國唸書時,火車車票背面空白處就可以看到「FSC」認證的符號,許多大眾宣傳紙品、書店賣的文具、環保人士的名片也都可以找到這個認證標章。有趣的是,這個認證在十年前,台灣就有國內相關學者進行評估,但是並無支持與推動的決議。

要符合認證標準本身,生產商所需做的準備工作相當多,需要多負擔大量的經濟成本;再加上請認證團體審查之費用,並不便宜。換句話說,能貼上 「FSC永續林木」認證的產品,看起來並不會比同類商品優質,但價格往往會比較貴,如此一來,嚴重考驗了一般大眾的消費意識與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心程度。

台灣紙品 被國外客戶要求標註

 據稱,在2009年10月底,台灣已經有31家FSC認證廠商(3  http://twfsc.pixnet.net/blog/post/29571608),其中有不少廠商不少是因為產品外銷國外,被外國客戶要求而開始重視這個認證的,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FSC儼然成了木材相關產品運往世界的通行證。

反觀國內,三五年前,要在台灣找到具有「FSC永續林木」認證商標的產品並不容易。但是去年,我在歐萊德美髮產品業的雙月刊中,看到這個可愛的符號;我也在搭乘台灣高鐵時,於座位上的DM中看到它;永豐餘造紙業也於一年半前通過認證,銅版紙、高級劃刊紙與特級象牙道林紙等...(4  http://www.hkprinters.org/news/news.asp?sub_id=1506),有越來越多紙品可供選擇;舒潔也從去年底開始提供拉拉炫彩抽取式衛生紙等經過FSC認證的產品(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WlliR12TA)。

對於經濟不是很寬裕的人,要多負擔這些具有環保意識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一個人拿出兩千三百萬,很難,但若是讓全台灣每個人都拿出一塊錢,這樣聚沙成塔的力量,也事可以湊出兩千三百萬。

拿出一塊錢對我而言,很難嗎?我也許沒有辦法餐餐都購買有機食品,但是我會在月初手頭比較寬裕的時候,選擇去有機店而非一般超市。如果每個人都能改變自己消費行為的20%,整個產消鍊也會因為大眾消費模式改變而跟著轉向。我想,支持FSC認證產品也是這樣。

【參考資料】
(1)永續林業國際驗證系統發展http://www.envi.org.tw/wood2/verify_2.html
(2)永續林業-FSC認證機制與生物多樣性http://e-info.org.tw/node/23434
(3)台灣FSC(森林管理委員會)推廣部落格http://twfsc.pixnet.net/blog/post/29571608
(4)永豐餘取得台灣首家造紙業FSC認證 建構綠色產業鏈服務http://www.hkprinters.org/news/news.asp?sub_id=1506
(5)舒潔FSC認證保護森林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LWlliR12TA

【延伸閱讀】
這包春風 少了甲烷味》張楊乾 13-Ma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13.html
塔島的森林 全球護林標竿》林思吟 28-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28.html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Gantsatsral.M;翻譯:朱小艾(Enkhuush)

20年前的民主化帶給畜牧業革命性的改變,畜牧業轉向市場化,國營畜牧業變成私有,牧民為了增加自己的利潤,畜牧戶數已達至9萬7千。畜牧戶數數量如此高漲的原因可歸於當時很多工廠倒閉關門,失業率上漲,很多無業遊民都到鄉下去牧羊。由此走上了毫無限制使用自然資源、毀滅畜牧業之路。牧民、牲畜、牧場3者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現象。原本蒙古總領土為156.4萬平方公里,當中112.8(72%)公頃地為牧場、收割場,單單畜牧業便佔國內生產毛額的21%,鄉村地區生產毛額的80%,共提供全國3分之1的工作崗位,總金額達到627.3億元(蒙元)。基本上畜牧業範疇是提供最多人工作崗位之事業

如何正確使用龐大的自然資源,提高草場恢復率?我們該採取的政策是甚麼?
導致牧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正確利用,缺乏愛惜心態及恢復草場作為,沒有一個能夠符合市場機制的正確管理及法律管制環境,『綠金』計畫負責人 DORILINSUREN教授做出上述解釋。最近已成為我們口頭禪的自然災難、洪水災、旱災,再加上過份使用單一牧場,長期不遷移,定居於同一處,使得該處水資源、草地全被用盡;興盛的開礦業、處處挖的坑洞等因素更加速了荒漠化,令人不得不心疼。

在草原上牧民任意的放羊吃草,導致畜牧業季節性的草地之再生率失衡。長草季節,沒有讓草場休息,長期使用,使得草場更加荒漠化。濕地附近的草都長不到3-5公分了,牲畜不吃的雜草卻處處萌生,等等情形就在我們眼前發生。畜牧業太過集中在特定區域,導致濕地、城市、居住地附近的牧場超過負荷量1.3-11.4倍,別說繁榮畜牧業了,連牧場都快消失了。礦業者挖地之後,沒有做好復育措施,也對土壤有不良影響,加速荒漠化。他們錯用採礦業技術,導致各主要河川流域快要涸乾了。

可以發展畜牧業的812萬公頃地,被礦業公司挖了之後就不了了之,不但加快土壤的腐爛,也加速荒漠化。春天融雪之際,表層土壤被風侵蝕,沙塵遍天,能夠長草的地區反被沙子淹沒,使得草地難以生長,而在這樣一塊荒漠化的草地牧羊更是加速荒漠化的危險作為。草場越荒漠化,畜牧業也會隨著下滑,根本享受不到畜牧業的富裕,長期下來,這會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加深貧窮化。我國總領土70%-80%都被荒漠佔據,很容易面臨產業荒涼、畜牧業成長呆滯的威脅。因此,防範經濟、社會及生態面對的這些實際危機,拯救國家,走向穩定發展,我們需要規定牧場範圍,限量經營畜牧業。我國總牧場用地有130-140萬公頃地。依照這個數據近72年的平均來看,一年放牧23萬9千頭牲畜,由12萬3千到14萬的牧民來經營放牧為適。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專家表示,我國一年有能力放牧510萬8千頭羊。雖然輿論每次都將羊視為荒漠化的罪魁禍首,但其實我們從羊身上獲得不少利益。儘管畜牧對荒漠化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將罪怪在羊身上,以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牧場荒涼化的確令牧民擔憂,鄉下牧場品質越來越差,也引起各地牧民議論紛紛。

有經驗的牧民認為將來政府需要好好規劃牧場,讓畜牧有規律運作自然生態保育對於畜牧業有益,能夠通過自然的考驗以適應當地環境的畜牧將更加興盛,這是傳統以來的規律。但我們5種牲畜分布的狀況相當不平均,這與生物習性、生態環境,以及多年來長期畜牧而形成的習慣有關。老一輩牧民,其實極力想恢復以往的畜牧模式。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
※ 希望了解更多蒙古環境生態現狀,或反映您的意見,歡迎上網討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從行道樹談起

花蓮市中美三街的欒樹。阿藍攝影都市人對樹的記憶不少來自行道樹。除了天母的台灣欒樹被社區居民拱出來當成慶典主題,台灣許多地區與街道也都種台灣欒樹,曾有住在高雄市民生路的民眾說過,每天從高樓看著台灣欒樹四季的變化,是一天中最神奇、賞心悅目的時刻。台灣欒樹確實是不可多得隨著四季變化的樹種,但並不是每個樹種都有這股神奇的力量。因此行道樹怎麼種,種什麼,那可是個大學問! 

攝影:邱志郁台灣的行道樹也有流行史古早時期,曾流行種榕樹。因為榕樹樹葉茂密青翠,又最能抗污染,但是一種之下可就不得了了!原來榕樹竄根的特質,根部不斷做文章,不但竄通人行道,甚至竄到快車道……榕樹的特質是種植在空地上,於是還是乖乖地種在廟旁大埕,讓大家可以乘涼說古吧!

接著還曾流行種黑板樹,但黑板樹也一樣會竄根。現在很多地方種小葉欖仁樹和阿勃勒,但行道樹往往都種單一樹種,除了台灣欒樹有四季變化的功力,大多樹種四季的變化不大,例如小葉欖仁樹,夏天看起來綠意盎然,但其他季節就缺乏變化。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就認為行道樹可以更多元,並且慎選樹種,讓民眾能欣賞不同樹種的美麗。此外,能辨識樹木的名稱,也是產生的關聯的第一步。多看一眼身邊的樹,看看你能叫出幾個名字來。台北市教育大學實踐國小前的行道樹,都標示樹種名稱,下次經過時,不要忘了多看一眼!

找出成長過程中的樹

從事多場護樹行動,儼然護樹大將的潘翰聲,成長過程幾乎都有樹的記憶。在南部長大,小學就讀高雄市前金國小,當時操場的本壘板是一棵鳳凰木。畢業季時,鳳凰木開花,便拿著花做成蝴蝶壓在書本中;接著長成豆莢,便拿著豆莢當刀劍比劃;豆莢裡的豆實還可以拿來當彈弓……這棵樹包含了童年的記憶。不久,潘翰聲因優良校友回學校接受表揚,操場中的鳳凰木不見了,不禁讓他感慨。

就讀台南二中時,日式建築中房子的中庭原本種滿了樹,後來都不見了。其中有一棵大榕樹被移植。移植之後,一開始葉子都掉光了,學校師生都很緊張。突然有一天,榕樹發芽了,校長知道之後,便在朝會以這件事勉勵學生,要向榕樹學習,努力上進。結果沒幾天,這棵樹死了。原來抽芽用盡了它最後的力氣。這件事讓潘翰聲記憶深刻,樹和建築一樣,留在原地最好。

「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或許一時之間想不起來,潘翰聲建議仔細回想看看,或許能找出樹在你生命中的影子,以及關連、故事。如果從小成長在都市,真的都沒有這些回憶呢?《失去山林的孩子》便是描寫都市中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沒有接觸就不易產生情感,這時候,不妨找一棵樹抱抱,有別於國外的抱樹運動,「要砍樹先砍人」,潘翰聲認為,在台灣可以透過抱樹,感受與自然的親近。

樹和土地、空間一樣,具有多元的價值。雖然潘翰聲回以前就讀的國小沒能找到那些回憶中的樹,但校舍老建築同樣具有「開啟記憶的鑰匙」的功能,這些都是無可比擬、無可取代的。

松山菸廠的老樟樹被移植,然後死了。死去的不只是一棵老樟樹,還有很多人共同的回憶,這是開發廠商無法補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種樹@地球日3月12日是中華民國的植樹節,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植樹節,又因氣候條件的不同,幾乎每個月都有植樹節。地屬溫帶、亞熱帶的台灣,幾乎隨時都可以植樹。為什麼要種樹?若以植樹節的由來,為了紀念國父孫逸仙,因為他發現造林的重要性,說:「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這說明了長久以來台灣將林木視為有經濟效益、利用價值的原由,因此對林木關心的是材積、種什麼、種在哪裡、種多久才能高獲利。近來則隨著氣候變遷的挑戰、減碳議題的迫切性,植樹又被賦予減碳的工作。

然而,當一棵樹或眾棵樹,阻擋了開發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或者大型活動舉辦需要「空地」,可能因此遭到名為「移植」實則「無疾而終」的命運。

與樹為伴

2009年,在台北市的數個日子中,有一群人在徐州路邀請路人連署。連署拯救的對象是一排可能比當地居民居住歷史更悠久的路樹。為了這群樹,居民們甚至邀集民意代表舉辦公聽會。有人說,從大學時就認識這些樹了,後來繼續住在這裡,40年來晨昏相伴的,除了家人,就是這些樹。也有人說,大學時會和同學一起認識這些樹,並為它們取名字。曾有段時間這些樹得了褐根症,社區居民甚至不惜花大把鈔票請樹醫師來治療。現在因為建商覺得這些樹位置不對,便要移走它們,當地居民形容:「情而以堪」!

徐州路老樹引起社區居民的情感與認同感,它們不是建商眼中無用的樹,而是當地居民視為珍貴的「開啟記憶的鑰匙」。「當這些珍貴的鑰匙逐漸遺失,一個人便成了沒有歷史的人。」參與這項行動的綠黨發言人潘翰聲下了這個註解。

在台灣,樹的意義與價值能不能被重新定義呢?

點選連結綠黨在google map的護樹地圖,一項項護樹的行動條列在左,對照右邊的地圖,愛樹護樹的民眾與社區有如星星點綴在地圖上。潘翰聲說對都市人,平時能接觸、最接近自然的,就是樹。都市人生活難以接觸到純粹的自然,行道樹和公園裡的樹更顯珍貴。因此,當這些象徵自然的樹遭到威脅時,也讓人們同感失落,發現生命的缺角。

例如中和四號公園的路樹,支持者都是每天到公園運動的民眾,有些人甚至為了這些樹搬來住,對樹有很深的感情。護樹是基於情感的共鳴

改善結構性問題

DSC_5452護樹是政治正確的,也是運動上的好策略」潘翰聲說。當指著一棵樹,要大家連署保護,民眾幾乎不會猶豫就簽名連署。但要提到開發問題(如松菸大巨蛋BOT),就會連結到經濟發展,民眾態度就開始動搖,或因牽扯複雜的大結構而怯步。以松山菸廠抱樹行動為例,抱樹之後,激發了情感,人和樹之間產生連結,便願意付出行動。

不過,潘翰聲也說類似的案例太多,處理不完,因此應回歸制度面改革。

制度上的問題,首先是見樹不見林的態度──只注重個別一棵樹之利用價值。松山菸廠上千棵的樹,原本形成一片樹林,最後卻由建商欽點,哪些樹要移植,哪些樹可原地存活。這種行為並非基於樹林的生態系及其生物多樣性考量,這種作法違反自然,無法顧及與之相連繫民眾的健康狀況。

其次,將樹當成盆栽,因為是盆栽,因此這些樹被任意移植。先不論移植後的命運,但這種思維,認為世界是可以任意切割,忽略彼此間的聯繫與關連性,彼此的互動、與共感不存在,也就不會被關懷。

DSC_4175台北市客家文化公園樹移植,只為了搬來象徵客家的樹種(甚至不代表客家文化),為政者的心態認為只要避開老樹、特稀樹種,便可隨意移植原地林樹。在功利的前提下,綠地常當成空地而進行整地。附近有螢橋國中,意味著原有很多螢火蟲,而螢火蟲喜愛草叢,草叢一整理螢火蟲也走了。類似這樣本末倒置的作法,決定了樹的命運。

植樹固碳:另一種開發行為

都市之外的植樹,就像破壞環境,想有所補償。植樹是復原環境以及贖罪的過程。每次植樹節,官員植樹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但人是否有那麼多能力控制自然?潘翰聲說土地公(大自然)比人還會植樹。以土地破壞來說,除非水泥化,否則一段時間不理,樹就會長回來。一開始是前驅植物,能緊緊抓住土地,相思木、樟樹緊接著找到機會跟著演替,這些演替過程,漸漸恢復自然樣貌。

認為人類可以駕馭自然是不對的觀念,而為了固碳而種樹利用土地賺錢,基本上是開發行為植林政策提供的補助,即需證明是人種活的,才能領到補助。在此前提下,鼓勵民眾砍掉原地長得好好的林木,改種植容易種的,短期內有經濟效益的樹種,將林相逐漸單一化,破壞了自然生態,利用土地賺錢,又能領到補助。因此,綠黨推「限制採伐補償」,潘翰聲認為補助不砍伐比鼓勵造林更好,也更節省公帑。

減碳應正本清源,從日常的食衣住行做起。一切都應從源頭管理做起,提升能源的有效使用。如果不從源頭做起,不做垃圾減量,產生的大量垃圾,掩埋會污染地下水;蓋焚化爐則產生戴奧辛或燒完的飛灰四處飄散。

植樹固碳可說是一種披著保育外衣,用土地賺錢的開發行為台灣在糧食仰賴進口的情況下,土地用來種樹,潘翰聲對此感到遲疑。「土地應恢復用作糧食生產」潘翰聲下了這個註解。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 劉國信(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兩害兩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正確抉擇

2010年1月11日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在彰化縣政府第二行政大樓舉辦「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說明會」。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在會場樓下入口處秀了一場行動劇,一群年青人試圖以詼諧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大度攔河堰工程」的看法,未曾事先排演,雖有些倉促,然不失其純真與熱情,當地警方煞有介事的派出相對於環保團體人數更加「優勢」的警力前來蒐證、舉牌、警告,完成集會遊行法「行禮如儀」的必要程序,無可厚非。


不過,與台北市警方處理模式相較,台北市中正區可能對此類事件業已司空見慣,處理上通常不若地區警方如臨大敵,緊張萬分,如何讓警方對「庶民」善意的異議表達以平常心視之,可能還待更成熟的民主素養有以致之。


說明會由江副局長主持,列席者有經濟部代表,台中縣政府代表缺席、大度攔河堰日後供水所在的彰化縣政府代表顯得相當不耐,幾度起身離席未近半場已不見蹤影。全場獨主席力戰群雄,全力為政策辯論,娓娓向持反對意見者說明大度攔河堰非建不可的理由。本於在朝官員應有之作為,也不便多所苛責。


事實擺明,在以大局為前重的前提下,大度攔河堰工程無論如何勢在必行。所以容不同意見者在此暢所欲言,也無非是藉此表現施政當局開明形象與雅量,至於是否廣納建言則另當別論。


而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本2010年1月29日召開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環境影響評估」範疇評估界定會,復依其記錄結論(一),再度於2月25日召開本案有關替方案中所述之海水淡化廠範疇評估界定會。


會中主席剴切闡明所謂「替代方案」,乃係主計畫不可行或不存在之情況下,才有啟動替代方案的可能,因此本案所討論者純屬「虛擬」的主體,並未實際走到工程細部設計的地步,某些環保團體的疑慮不無言之過早。


論情說理也的確也是如此沒錯,對於一個尚屬於雲端上的東西,環保人實毋庸如此的急躁焦慮。那麼,我們何妨用好整以暇的心態來看待主計畫與替代方案間有何不同?


一、在建「大度攔河堰與海水淡化廠」的方案間,為何不可能是孰優孰劣的「兩案並陳」,而是一主一從的位階關係,非得等一軍沒了才輪得到二軍出頭


二、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大度攔河堰工程計畫海水淡化廠替代方案」 範疇界定指引表前言略以:


(一)、 海淡廠如作為大度堰替代方案,每日用水量高達40萬噸的彰化大城國光石化園區為最大需求者,但因屬民間廠商自行臨海開發,應可自行規劃適宜土地面積(初估  海淡廠用地約需15公頃),故建議國光公司自行配合開發進度需求,自設海水淡化廠營運。


(二)、 至於中科4期二林園區及精密機械園區需水量分別為每日15.5萬噸及1.6萬噸,惟基地位居內陸無客觀條件自行建海淡廠,故本替代方案以供應中科及二林精機為主。


(三)、 建廠用地考量再現彰演濱工業區漢寶區尚有約150公頃空地可利用,擬利用該地與建乙座日產20萬噸海水淡化廠(初估海淡廠用地約需8公頃),再以專管送中科基地,亦可就近供應彰濱工業區將來用水成長所需2.2萬噸。


三、觀乎以上內容,除少部分的高濃度鹵水排放、放流管長度、海水稀釋問題仍令環保團體有所掛心外,正如主席會中一再強調的:主計畫動輒以公里計,替代方案不過在公尺範圍內為之,影響層面並非那麼顯著。


果爾,實則比較令人釋懷。與其在大度攔河堰繁文褥節的環評中曠日廢時,陷於治絲益棻的泥淖,何不乾脆擇此一無論水資源籌劃、建廠用地取得、自然環境生態影響都較無爭議的方案為之,偏偏要去捅個偌大的蜂窩,吾人實難見其明。


四、建海水淡化廠不僅縮小影響範圍,且海水取諸不盡,用之不竭。更重要的是,大肚溪水可以浩浩蕩蕩直奔入海,不會因為人為的設施而阻礙其匯入大海的康莊大道,從而保全天然完整的河川水系、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瀕絕的白海豚,河口也不致於退縮、鹽化,甚至招致當地民眾蒙受眼睛「吐沙」(河口揚塵風沙捲入眼睛)的活罪,一舉數得,在「兩害兩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衡量下,既可見證專業評估的作為,也無從引發正反雙方無謂的論戰、抗爭,以目前的所謂「替代方案」直接取代,讓「大度攔河堰」的「夢魘」從此消失,不也是件兩全俱美的盛事。


傳曰:「行前定則不困」。殷望職司水資源調度與管理的「水利署」秉諸大自然的環境倫理做出高瞻遠囑的正確抉擇,捨「大度攔河堰」而就「海水淡化廠」,讓大肚溪水得以堂堂出前村,波流浸灌,造福天地。則萬千庶民幸甚,自然生態幸甚,國家社會幸甚!

※本文轉載自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馮永鋒(光明日報科技部記者)
水庫和水力發電站正在中國大地四處開發,也因此引發了工程建設破壞生態的爭論和地區間的衝突。馮永鋒認為,「我們應該讓河流回復寧靜;現在,所有地處河流上游的地方,都挖空心思要把水留在本地。」


2009年12月,中國河北涉縣境內的清漳河,沿岸16萬人聯名上書至當地政府,質疑山西方面以建電站為名修建下交漳水庫,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制止該行動。否則,位於清漳河下游的涉縣40萬人的「命脈」將被斬斷。


屬於海河流域的清漳河,發源於山西,流經河北、河南等地,是一條跨省河流。清漳河水源是上下游共用資源。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山西省陸續在清漳河流域內修建了各類蓄水工程。 1965年以前的20多年,清漳河的年均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1981年至2000年的20年,平均徑流量為3.56億立方米。大量徑流量被攔截在山西境內。其實河北也修了許多水庫。1949年以來,「為防治洪澇災害」,河北省先後修建了1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全省水庫庫容量突破100億立方米,其中可為城市供水60億立方米。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以及持續多年的乾旱,用水緊張的局面在河北城鄉蔓延。原本以防洪為主的水庫,逐漸擔負起防洪與供水的雙重任務,成了城市水源地。


河北也有一個非常大的委屈。在高度缺水的情況下,還要不停地向北京供水,以保證北京的水安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目前已經修通了河北至北京段。萬一北京發生水危機,河北的四大水庫(王快、西大洋、崗南、黃壁莊)就要義無反顧地向北京供水。


只要北京水源地密雲水庫的蓄水量在10億立方米以下,附近的河北白河堡水庫、雲州水庫,都必須向密雲水庫輸水,哪怕這兩個水庫本身瀕臨乾涸。但北京對河北、山西還是有一些意見。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在永定河上修建了庫容量超過40億立方米的官廳水庫。到2009年,官廳水庫的庫容量在1億立方米線上徘徊。北京水問題專家王建認為,永定河來水減少,與官廳水庫上游修建了270座水庫直接相關。


現在,所有地處河流上游的地方,都挖空心思要把水留在本地。陝西最近也在做一件讓湖北不高興的事。他們設計了「引漢濟渭」工程,利用漢江上游流經陝西漢中、安康的機會,修建一個引水涵洞穿過秦嶺,把漢江水引給渭河,稀釋渭河之汙,增加渭河徑流量。漢江在中游已經把將近100億立方的水調給了北京,而現在上游又將截走大量的水,這會引發什麼衝突,誰也不知道。


中國北方水資源人均不足,導致劇烈的護水和奪水行動。而在淮河以南的大量河流中,水戰爭則以另外的形式出現:水電公司想把所有的河流都變成電流,想把所有的水都變成「煤和油」。處處都想上馬的水電站和水利樞紐工程,將讓河流徹底喪失生態功能。中國大量的河流發源于青藏高原,這些河流向東部低地流淌時會產生巨大落差。因此,西南水電開發最讓水電公司癡迷。


2000年之後,中國「水電投資」放開。無論是傳統的大型電力資本,還是零散的社會資本,都可以自由投資建設電站。於是,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怒江等大河的支流,在幾年之內就被開發完畢。水剛剛從上一個電站流出,馬上就被蓄為下一級電站的水頭。這些河流的幹流也難逃被梯級開發的厄運,幾乎每一個河流都在短短的流程內,被設計了十多級的電站。當公眾的目光被西南山地水電開發的狂潮所吸引的時候,東部一些流域的梯級開發在以同樣猛烈的方式進行。


位於大別山區的安徽省金寨縣、嶽西縣、霍山縣等地方,都頻頻推出了「造福於民」、「造福經濟」的小水電開發計畫。浙江省的一份資料顯示,錢塘江支流金華江水系,1950年建成了錢塘江水系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湖海塘水電站。到2005年,金華江水系已建成水電站183座,裝機容量共61091千瓦。福建的閩江流域也不甘示弱。2004年的資料表明:閩江流域有大中型水電站29座,還有大量小型水電站。僅南平市範圍內就有已建、在建和擬建小水電站183個,其中大部分沒有辦理環評和環保審批手續。


級開發的密度讓人驚訝:每個電站蓄水發電時,前一個電站的回水位在下一個電站壩址下。比如,閩江水口電站的回水位在延平區境內的沙溪口電站壩址下,沙溪口電站的回水位在峽陽電站的壩址下......結果是,水電站所建流域內將無活水,主要河流、支流將成為湖泊,變成一片死水。


中國國務院於去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誌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生態經濟區規劃,包含一個水利樞紐建設計畫,大體是在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匯口處,修建一個「生態水利樞紐」,控制鄱陽湖的水位,在豐水期時把水儘量排向長江,在枯水期時儘量把長江的水吸入湖內,以便鄱陽湖水位能夠保持冬夏平衡,波動不大。


鄱陽湖是白鶴的越冬地,全球所有的3000多隻白鶴幾乎都在這裏過冬。濕地專家雷光春認為:「長期以來,鄱陽湖形成的生物系統大體與白鶴的棲息、覓食需求相呼應。如果鄱陽湖的水位在冬天突然提高,白鶴及其它的越冬水禽將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種群數量將可能嚴重減少。在鄱陽湖口建立閘門控制水位的想法也讓豚類保護學家擔憂。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認為,白鰭豚滅絕之後,長江原來非常豐富的江豚也將遭遇滅絕的危險。」


目前江豚只剩下不到2000隻,分屬兩個稍大的種群,一個在長江幹流內生活,一個在鄱陽湖裏遊弋。鄱陽湖口的公路、鐵路等設施,頻繁的運輸船只,已經讓這兩個種群幾乎中斷了交匯,基因衰退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修起的這個「生態閘門」,則將徹底斷絕這兩個種群互換基因的可能。這也意味著,江豚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隨白鰭豚一起,永遠告別生物界。
魚離不開水,水也離不開魚。上游離不開下游,下游也離不開上游。著名環保人士、中外對話作者、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拼命修建水庫和水電站,不僅僅是水戰爭頻繁爆發的引爆器,過多的水庫也是讓江河斷流、喪失基本河流功能的主要原因。我們要想讓河流常在,生態系統健全,我們要想讓人們和睦相處,最理想的辦法是減少對河流的開發利用,讓河流休養生息。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3月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至今仍保留完整原地貌的阿塱壹古道,要成為公路總局眼裡「濱海公路唯一未貫通的路段」或「台灣最寶貴的原始海岸自然生態」?「台26線安朔至港口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10日環評大會再交手,在保留當地自然文化價值下,環委以8比7票,退回再審。阿塱壹古道雖暫得喘息空間,但公路思維不改,命運仍未卜。

古道壯麗的景觀。攝影:羊弟弟

根據184次環評大會決議,此案退回專案小組,「並請生態專長委員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會討論」,1月19日,環委對本案仍有修正意見,要求開發單位針對可能影響的47種保育類動物和14種稀有植物補充具體之補償計畫。故開發單位於本次會議提出環境差異分析。

公路開通帶來人潮  萬年生態勢遭破壞

台灣環保聯盟屏東分會理事長洪輝祥以Email書面表達對台26安朔至港口路段的生態評量與隱憂,由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王佳珍代為發言,其中指出:

環評過程忽略環境衝擊與干擾,而影響的範圍涉及整個恆春半島生態系統,不止是道路兩旁的環境而已。其次,依照交通部估計,貫通後年495萬人次流量,比原來增加了35倍生態承載量;其原有道路無法負荷時,又會有擴建的需求。在龐大的遊客數夾擊下,將造成更多開發壓力,原本東岸低密度低干擾的環境特質,亦將消失,期待能維持原低度開發的樣貌。」

報告中也指出「公路運輸是全球暖化最主要元兇,並且扼殺千年古道、萬年生態廊道」。因此籲請保留低度開發、萬年廊道,為台灣留下一個充滿文化的古道與萬年的生態廊道。

公路總局表示本案會對15種保育類動物6種特稀有有影響。計畫中已縮減車道量以及工程量,並由原12公尺的車道減為9公尺。採用新式工法,減少生態衝擊,但提不出具體的保育策略。

古道壯麗的景觀。攝影:羊弟弟

古道價值難估計  環委應現勘

有環委指出,屏東和台東尚無共同古道系統之研究,因此古道文獻闕如。而阿塱壹古道是屏東平原到台東之間的道路,其價值遠超出現今所理解的,它可能是荷蘭在稍微能掌握全台之後,為了尋找台灣金礦產地所開發的古道。公路開發將毀掉一部分古道,也影響南田遺址及其他聚落。要能了解此地之特殊性,他建議委員到現場探勘。

台灣最原始的一塊地有必要做這件事嗎?」環保署副署長邱文彥指出,阿朗壹的歷史價值與恆春半島寶貴生態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而陸路開發致使生態系阻斷,具有殺傷力,隧道、海岸道路,勢必影響古道。他指出,以往曾有單位對此段未開發的海岸做過調查,咸認自然生態應保留下來,設保護區。他說,此地原應為保護區的,而此次是唯一的機會,保留台灣的古道、海岸、自然景觀與文化價值,請環評委員審慎處理。環保署長沈世宏補充,此案不開發,還是有路可以環島,建議此案退回專案小組再審。

還有環評委員三度發言,表示公路總局報告太簡單,應理解古道系統的重要性。此次無論如何都該解決洪祥輝提及的文化問題,並從鄰近國家公園的立場來看恆春半島的重要性。

有環委堅持程序問題 要求公平對待開發單位

不過,也有環委堅持程序問題,認為環差分析不宜推翻環評結論,應針對上次會議作成的決議核定,會議一次又一次提出不同的反對意見,對開發單位「非常不公平」,並說還好本案不是私人企業,否則無法消受這些往返的成本。

也有環委發言表示不該因為一封電子郵件而浪費大家的時間,應針對程序審核。在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主席環保署長沈世宏裁定訴諸表決,並以8票對7票達成決議,「退回再審」。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本報2010年3月10日彰化訊,吳孟純報導

拔除胎生苗「紅樹林是海岸的屏障,所以要保護它」是一般大眾長期以來被教導的觀念,為響應政府政策,有些老師甚至會帶著小朋友在海邊種起紅樹林來,但這樣的行動不見得在各地能一體適用。一群彰化保育人士反其道而行,以行動告訴大眾,「紅樹林的家不在這裡」。

彰化環保聯盟於上周日(7日)在彰化芳苑溼地,號召在地學子與當地居民,於植樹節即將到來前,捲起褲管踏入泥濘不堪的潮間帶,進行移除紅樹林植株的行動。

二林溪兩旁長滿紅樹林林務局自1986年起即在彰化沿海溼地種植紅樹林,至今已擴散成林並蔓延二林溪與後港溪兩條河道。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當初林務局以防洪為由,在彰化海岸種植紅樹林,如今卻已氾濫成災,以鄰近的二林溪和後港溪為例,政府每年必須編列大筆金錢來清除河道的紅樹林,因成片的紅樹林致使河道縮減,行水面積變小就易堵塞造成洪水氾濫。

每年必須花錢清除河道的紅樹林@後港溪除了會導致洪水的災難外,盲目種植紅樹林也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缺乏足夠食物供給蝦、蟹以及水鳥。彰化環盟理事長蔡嘉陽說:「紅樹林改變了原本屬於半泥沙的底質,並加速陸域化,進而墊高灘地,導致內陸的水不易宣洩。

「此外,因紅樹林內含單寧酸屬於酸性物質,會產生抑他作用,使其他植物無法存活,蝦蟹也因無法適應酸性植物而消失,而水鳥則會失去其覓食的空間。」蔡嘉陽表示,「紅樹林因屬常綠灌木,不易落葉,無法提供這些初級消費者大量的食物,將使得生物缺乏多樣性。

紅樹林堵塞出水口,每年都要花錢清除蔡嘉陽以堅定的口氣說明,「紅樹林沒有錯,搞錯的是人類。」他呼籲政府要有正確的植樹觀念,每一處海岸都有其特性,不能一貫處理。

他說:「彰化海岸的潮間帶是台灣最寬廣的,潮水的力量到岸邊即已削弱,紅樹林的胎苗因而無法被帶入岸邊,從過去有歷史記載以來,這裡就不曾有紅樹林在此處安身立命,然而彰化海岸卻又屬於容易淤積的海岸,因而只要有紅樹林進駐就容易成林,也就變成現在每逢颱風季節就剉列等。」

參加行動的正德高中黃同學靦腆地說,「因為在網路看到這活動,就號召全班同學一同來參加,一開始也懷疑為何要拔紅樹林,但現場看到後也才了解,原來紅樹林在我們中部區域是不適合的,除了容易造成淤泥外,垃圾也會卡在裡面,加速淤積。

學生合力移除紅樹林來自大葉大學的陳同學表示,「林務局沒有考慮當地生態,就恣意種植紅樹林,當地民眾認為不適合,但林務局卻又不主動處理,相當不負責任。

已造成生態浩劫的紅樹林,未來要如何處理呢?蔡嘉陽認為,「此次行動主要是在導正民眾對種植紅樹林的觀念,教育民眾千萬不要以為種樹一定是好的,並呼籲政府對於過去錯誤的植樹行為要負起責任,拿出實際作為,避免紅樹林繼續往外蔓延。建議以攔網的方式圍起來,使幼苗不要往外溢散。

這次行動,在警方與林務局官員「監督」下順利結束,在植樹節來臨前夕,拔紅樹林的行動不是反社會,而是要以行動告訴大家,種樹不能隨性隨意,若不清楚在地生態環境,應思考如何讓大自然走出自己的路。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編譯:范仕穎、林佳瑩;審校:林群超

僅憑市場機能是無法瞭解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現存的價格信號最多只能反映像食物、燃料和飲水這些供給服務的價值,而且這些服務的價格通常無法真實呈現。實際上,這些供給服務常繞過市場機制,透過社區共享的方式讓人們享用。 

美麗的珊瑚礁是重要的海洋資產除了觀光等少數特例之外,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通常未能反映在市場機制上。會造成這種情況,主要與生態系統服務的性質有關。許多生態系統服務屬於公共財,或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可以讓每個人都使用,而且並沒有可與之競爭的服務提供者。此外,生態系統服務帶來的利益,會因不同的時空下不同人的感受而有所差異。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公共或私人決策,多半只會考量像流域保護這類限於特定小範圍地理區內的利益,而常會忽略像糧食與飲水供給這類的公共利益即使當地民眾的生計已面臨危機,這些決策仍會偏向提升私人利益,例如鼓勵商業性的森林砍伐。此外,決策者常會短視近利,只希望自然資源能持續地供應,最好能超額供應,漁業的濫捕就是很好的例證決策者常忽視像調節氣候這種會帶來長期利益的生態系統服務。因為缺乏對生態系統進行系統性的評估,而惡化了生物多樣性流失的情形。

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應確保各種主要型態的利益都有被納入決策過程中,避免低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並要特別重視那些依賴自然生態而活的貧民。此外,公共政策可以透過整合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試著將評估這些價值的價格,並且將這些經過價格衡量的價值放入適當的法規與財政規劃中,來使市場機制運作得更好。

珊瑚礁的困境:超額使用自然資源所付出的成本

珊瑚礁提供的自然系統服務現在被認定為具備廣泛的價值,包含控制自然災害(每年每公頃189,000美元)、觀光(每年每公頃最高1百萬美元)、基因原料與生物探勘(每年每公頃最高57,000美元)、漁獲(每年每公頃最高3,818美元)。這些利益具有因地制宜的性質,所以全球珊瑚礁的流失,會對不同的社區產生不同的影響。珊瑚礁流失對某些人的影響不大,但島嶼和海岸地區的居民來說,他們平日攝取的蛋白質有一半是來自漁產,而家戶生計與地方經濟發展則仰賴觀光產業。從這個例子就可看出自然系統服務的地區差異性。 

球有超過20%的珊瑚礁受到嚴重的破壞,或者面臨消失的危機(2005年,千囍年生態系統評估)。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這些活動包含海岸開發、破壞性的捕魚活動、超額捕魚和汙染。最近十年的研究顯示,全球暖化與海洋酸化可能會激素這些破壞的效果,並導致50%到100%的珊瑚礁消失。若要讓珊瑚礁能長期存活下萊,就必需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降低地方開發的壓力。(見TEEB氣候專題,2009年更新。)資料來源:所有經濟價值皆來自TEEB D0,第七章的線性估計。圖片請見http://e-info.org.tw/node/52476

紅樹林可以提供多種自然系統服務承認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做更好的決定
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若是擁有獲得生態系統服務資訊的管道,將能做出更具效率與成本效益的決定,這也會使決策過程更加透明。認定與評估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已經成為決策過程的一部份,這將使決策者可以採用即時或能達到目標的行動,來節省成本。例如,價值評估將能幫助決策者判斷,在哪邊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生態系統服務,而不是尋求人為的替代方案。例如:水質純化與水供應、碳儲存或控制水患。

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和比較保存自然資源後能留下的利益,將能在許多公共政策的脈絡中,提供有用的決策參考資訊,例如都市發展政策和全國性或地方性的保育計畫。讓價值評估變得更明確,可以改變地主、開發商與其他自然資源使用者間的平衡。能呈現價值的適當工具可以有很多種,包含付費使用生態系統服務、補貼改革、污染稅、使用資源時需收費、國家公園的入場門票費。 

價值評估現在也越來越常用在估價政策立法產生的影響,例如歐盟水資源管理方針(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和英國即將通過的海洋法案,都因生態系統能提供利益,而劃定海洋保留區。評估工具同樣能用於估價自然資源的損害和訂出賠償機制,例如在美國、歐盟與印度,這類價值評估在法庭上是有效力的。雖然目前有些成功的例子,但使用價值評估來影響決策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而使得價值評估便的非常虛幻。對大部分的國家來說,價值評估的第一步是對認定與瞭解自然資源流失帶來的影響。 

轉變的選擇:經濟、公益與私利
全盤得審視改變土地利用所需付出的成本和能得到的利益,就能呈現出改變土地利用的經濟學意義。根據Barbier在2007年於泰國南部所作的研究,發現將紅樹林林地改用於商業性養蝦,若將補貼算在內,每年每公頃將會獲得1,220美元的淨利(蝦損耗率為10%)。但因該地區的池塘已經荒廢五年,故上述所指的淨利還未扣除復原池塘的成本,為每公頃9,318美元。根據這樣的經濟評估,自然很容易使決策者為了私利,改變土地利用的方式。但當改變經濟評估的方式時,紅樹林就能提供當地社區每公頃高達12,392美元的利益(並未包含其他像吸收碳這類的服務),這些利益包含供當地居民木材蒐集或非木材之森林產品,價值為每公頃584美元、涵養近海漁群,每公頃987美元、保護海岸免於災災侵襲,每公頃12,392美元。因此,紅樹林能提供商業養蝦巨大的利益。只有透過適當的政策回應,(例如清楚的產權、許可制度、取消獎勵改變土地利用方式的補貼和建立賠償機制),才能避免這些失衡的權衡利益決策。圖片請見http://e-info.org.tw/node/52476

 

比較泰國南部每公頃土地使用的價值 

Te Papanui保育公園可以涵養水源;圖片來源:Matt Sole

估價紐西蘭水供應的利益
紐西蘭的Te Papanui保育公園免費提供Otago地區用水,這些水資源若要在其他地區取得,將需付出1.36億紐幣的成本。該公園內2.2萬公頃的野生草原提供的涵養水源和水流供應服務若能用於水力發電,將價值3.1億紐幣,用於都市用水價值9.3億、用於灌溉鄰近6萬公頃的農地則價值1.2億。這些利益的價值,相當於將現今保育公園提供的免費用水從他地運來的成本。資料來源:2006年,紐西蘭保育部。

Yamuna河視附近居民的生計來源之ㄧ ;圖片來源:gettyimages評估不改變德里洪氾區所帶來的利益
在Yamuna河和大陸間有片約3,250公頃的洪氾區,可以提供用水、畜牧飼料和其他原料、漁捕和休閒這些利益。但這片洪氾區因產業開發的利益而面臨存在與否的威脅,即使決策者認知到洪氾區在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但因缺乏對上述這些生態系統服務的經濟評估,而無法獲得可供決斷的資訊。根據Kumar團隊在2007年進行的研究,依據當年度的幣值,上述這些服務的總價值為每年每公頃834美元。若是因修築堤防而使河水乾旱,就會讓這些服務通通消失。這個生態系統帶來的利益,將會超過改變這個洪氾區所付出的成本,也就是進行土地開發得付出的2%到12%的成本。因此,保留這片洪氾區就有了正當性。德里市政府目前已經阻止Yamuna河開發計畫。資料來源: 2001年,Kumar 等人 

 

使用價值評估來確定賠償的程度和引導政策 
價值評估影響政策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以1989年發生的艾克森油輪漏油事件為例。在這次事件中,價值評估有了以下的進展:
1.加速新方法的使用與發展,來估計生物多樣性與昇替系統服務的價值。
2.鼓勵將汙染者付費的原則納入政策回應當中,包含依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而訂定的賠償付款機制。
3.根據經濟分析,建立強制製造雙層船殼的法規,現在有79%的跨國油輪具有雙層船殼的設計。

艾克森油輪漏油事件對生態帶來巨大、難以彌補的傷害;圖片來源:Earth Day - Exxon Valdez spill revisited在2006年,印度最高法院制定了將林地轉用其他用途的補償性給付機制。最高法院根據印度環境信託(Green Indian States Trust ,2006)的價值評估研究,制定了賠償的比率。這份研究對六種森林進行價值評估,評估的項目包含木材、燃材、非木材性森林產品、生態旅遊、生物探勘、森林生態服務、保護孟加拉虎與亞洲獅這類受歡迎的物種。那些獲允改變林地用途的業者,必須根據補償性給付機制付款給造林基金(Afforestation Fund),來增加全國林地的遮蔽率。在2009年,依據最高法院決定而付出的補償款每年達到1.43億歐元(相當於62.38億台幣),這些補償款多用於造林、保護野生動物與創造農村就業機會。資料來源:2006年,印度環境信託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環保動態訊息蒐集及趨勢分析」專案計畫,編譯自「TEEB」2009執行報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