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1 20:20 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不只是國際巨星,也是一名環保人士,他最近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分會(WWF-US)一項新的全球保育行動,要拯救瀕臨絕種的老虎。據估計,現在野外僅存3200隻老虎,世界自然基金會與李奧納多於5月27日宣布「馬上拯救老虎」行動(Save Tigers Now),將會在2010年虎年期間推動。

此行動目的是要幫助提高大眾對於老虎生存危機的認識,並且募集老虎保護工作的經費。

為了紀念虎年,此項行動預計募集2千萬美元的資金,行動願景是要在2022年前讓全球野生老虎的數量加倍。

李奧納多所擁有的環境基金會將會支持這項行動,他表示:「老虎現在瀕臨滅絕,但對某些世界上最重要生態系而言,牠們的存在卻是至關重要的。」「保護老虎在地球上最後的野生棲地,並協助維持週遭地方社區的生計,這些關鍵的保育努力可以拯救各種老虎不至於滅絕。」

李奧納多將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專家一齊前往亞洲,見證老虎面臨的威脅。他將會參與反盜獵巡邏、會晤保育園區守衛這批對抗國際非法交易第一線的人員,並且探尋保護野生老虎的最佳方式。

「馬上拯救老虎」網站也進行改版,讓網友可以跟隨李奧納多的旅程,參與拯救老虎的工作。

「給予老虎足夠的空間與保護,他們就會恢復數量。」世界自然基金會美國分會執行長卡特‧羅伯特斯(Carter Roberts)說:「但是,公眾的支持決定一切,而要增修法律、終止對老虎器官的需求,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說出老虎的故事 - 要在如美國、印度與中國的這些地方說。」

「這就是為什麼與李奧納多的合作會這麼重要。」羅伯特斯說:「他可以傳達到大眾,把這個故事告訴給全世界的兒童與相關的領袖們 - 馬上拯救老虎。」

在棲地喪失與非法盜獵的威脅下,老虎數量正在快速減少;而其虎皮、虎骨與其他器官在許多地方文化中,被用作醫藥、法器、地位象徵與衣物。

老虎在歷史上曾分布的棲地中,超過90%已不再有老虎棲息。自1940年代以來,已有3種老虎亞種滅絕,而第4種,即華南虎,也有25年未有野外目擊紀錄。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劉克襄】
2010.05.17 03:29 am
 

我試著提出兩個問題:「那位年輕人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尋找台灣雲豹,你以為如何?」「台灣還有雲豹嗎?」小獵人並不吭聲,低頭想了許久後,用很原住民的方式,悠然地回答我,「今天晚上,我去作夢看看,明天再告訴你答案。」……

雲豹還在嗎?
圖/劉克襄
再談你的調查,若說毫無所獲,就是失敗了,相信這也不是動物學者研究事物的最終想法。至少,你以地毯式的搜索,再度澆熄了大家對台灣可能還存在雲豹的一絲希望,包括也捻滅了自己的期待。

2006年,你和一位我的舊識裴家騏,共同具名發表了一篇有史以來最深入翔實的台灣雲豹報告。

你們整理了相關文獻和訪談,發現絕大多數雲豹的殘留物,都是太平洋戰爭前就存在的。還有些毛皮和牙齒,代代相傳,甚至都擁有上百年存藏的歷史了。至於目擊到台灣雲豹的紀錄,多半也是非常早期的記憶。

其次是野外實際的調查結果。三年多來,從海拔一百多到三千公尺,超過五百天以上、二百多人次的山野苦行,設置了將近四百個自動照相機調查點,拍下一萬三千 多張動物的照片。還有,費心設計的二百多個毛髮氣味站。幾乎搜遍了大武山區和雙鬼湖區,卻一次也沒有台灣雲豹的任何蹤影。

經過種種嚴謹的分析比較,這篇報告的最後,你們推論:台灣雲豹極可能已經滅絕。追尋雲豹的不可能任務,終告一段落。台灣雲豹雖未尋獲,但你在大武山長期觀察的事蹟,經過口耳相傳,早成為年輕一代野外探險的傳奇。

但我一直杌隉不安,很好奇你的雲豹觀察就這麼結束了嗎,我們有無可能更進一步,在這個台灣最詭譎的野外探查裡,找到更大的生活意義?

比如,就讓雲豹消失也好,或許牠的消失無蹤,反而是一個更具體存在的方式,讓後世人對生態環境更有反省的決心。每隻雲豹都意味著,其下大片森林區塊的完整和成熟。牠們的滅絕更讓我們驚心,台灣林區的日漸脆弱。

泰雅族小獵人說:「昨天晚上,我的夢裡,雲豹來到這塊石頭趴坐……」
(圖/劉克襄攝影)
2002年夏初,我前往魯凱族舊好茶,遇見小獵人時,特別把你的故事講給他聽。

小獵人早年在都會當工人,後來厭倦都市生活,決心回到部落。但是,回到新好茶後,依舊悶悶不樂。為何呢?原來,心裡懷念的還是舊好茶孩提時代長大的家園。傍著大溪旁的新好茶,彷彿漢人平地家園,並無山上的風光。

於是,他再次啟程,跟老婆回到山上老家,希望在母親生孕他的地方,重新以己之力,搭蓋一間心目中理想的石板屋,日後在舊好茶安定下來,過自己想要的簡單生活。

小獵人聽完我敘述你尋找雲豹的故事後,默然不語。我試著提出兩個問題:

「那位年輕人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尋找台灣雲豹,你以為如何?」

「台灣還有雲豹嗎?」

小獵人並不吭聲,低頭想了許久後,用很原住民的方式,悠然地回答我,「今天晚上,我去作夢看看,明天再告訴你答案。」

他這麼說,我滿頭霧水。但既然要回答,我也不便再講什麼。

當夜在石板床橫躺,我並未安然入眠。半夜醒來二三回,只見月光下,窗口外龐然的大武山巍峨矗立著。心裡還想著,不知小獵人作夢了沒?

隔天早上,我去拜會他。他正帶領一群南部生態團體的成員,沿著部落的巷道間導覽。他看到我了,繼續忙著解說。

我也不便發問,只跟在後,默默地聆聽他解說部落的種種往事。一路尾隨,走到他獵人爸爸居住的石板屋前。魯凱族人有二個父親,一個是生養他的,一個是教他打 獵的。小獵人突然跳上院埕前獵人爸爸習慣休息的大石頭,伸手指向旁邊的另一顆,對每一個人說,「昨天晚上,我的夢裡,雲豹來到這塊石頭趴坐。牠告訴我,今 天將是好天氣,可以出去打獵。」

小獵人講完後,也沒看我,繼續對眾人解說舊好茶的生活趣事。我了然,這段話專門是在說給我聽的,而且已經間接告訴了我答案。

小獵人說完繼續往前,眾人繼續尾隨。只留下我,走上他剛剛站立的石頭,望著他手指的大石,再回頭望向大武山,突然又想到你。

我為什麼去找雲豹?牠是一座原始闊葉森林的最上層的掠食者。透過牠的存在,我們可瞭解整個森林的狀態。當森林出現了傾斜的狀態,牠通常會是最早消失的。反之,如果能夠確保牠們族群的存活,在同一種環境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大概也不成問題。

十多年後,我們再次重逢,你坐在我對面,一個暫時蟄伏的林務研究單位裡,如是熱切地述說著。稚氣的臉龐猶然煥發著對這塊山林的炙熱關懷。你仍如過去的執著、純真。

言談間,有時我還看到了最後一隻雲豹,悄然劃過你的眼眸間。更彷彿回到了北海岸,繼續那一天初見面的場景。

(下)

附記:雲豹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北部、中國大陸南部、台灣、中南半島、蘇門達臘和婆羅洲。根據最新的分類,全世界有二種:Neofelis nebulosa和Neofelis diardi,其下又各分成三個和二個亞種,台灣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是所有雲豹中最稀有最瀕臨滅絕的。

【2010/05/17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報╱劉克襄/文】
2010.05.16 04:12 am
 

我為什麼去找雲豹?是不是這樣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或者說是踏實?其實,我也還一直在問自己或許當我在台灣的原始密林中瞥見雲豹我才知道答案吧
  ──姜博仁,2010年三月

劉克襄/圖
生命的遭遇有時就是那麼離奇,十多年前,我著實未料到,你,一個萍水相逢的少年,後來的際遇竟如此乖舛和轟烈。

如今回想,也或許,在我們第一眼交會時,便可感受到你這輩子的野外探查之路,就命定要有這等的起落。

記得那是九○年代的初春,聽說金山岬角出現了一隻罕見的鵜鶘。獲知此一消息,隔天,一大早,我便蹺班,搭乘台汽客運,從台北趕赴北海岸。

我的運氣不差,從岬角右邊的豐漁村拾級而上,在半山坡,隨即目睹此一嘴喙如勺子般的大鳥。牠跟著一群海鳥,悠然地越過天空。相對於其他海鳥瘦小單薄的體型,牠的軀體恍若航空母艦。時隔二十多年,我仍清楚記得當日,那龐大灰白的身影,在眾鳥拱護中,緩緩展翼的驚人畫面。

我帶著愉悅的收穫心情,翻過獅頭山,下抵另一漁村後,漫無目的走入一處沙岸。這處弦月形的廣袤沙岸,到了夏初時,常集聚許多泅泳戲水的遊客。但現在還未開放,沙灘渺無人煙。過去我常在此徒步旅行,最愛這等空曠孤獨。

邂逅了大鳥,再下抵一綿長的沙灘。那心境彷彿大貓吃完獵物,懶洋洋地躺在熟悉的青綠草原,我心滿意足地小憩著。但那天,正當我一人獨占著無垠的海濱時,不遠的沙灘盡處,竟出現一瘦小的人影,佝僂行來。

我遠眺著,很好奇,這時為何有人在海岸出現。等你接近,我們望著彼此的打扮時,不禁莞爾一笑了。

多麼相似的行頭啊!頭戴賞鳥的迷彩帽,胸前掛著望遠鏡,還肩了背包。雙方一瞧,不用說什麼,彼此都知道,對方是賞鳥人,而且都很癡迷,才會在非假日的早上,跋涉於這一有些悶熱的水岸。

只不過,你比我年輕許多,乍看還是一個高中生的模樣。我不禁好奇問道,「請問你從哪裡來?」

「我從新竹搭車來的。」你回答完後,迫不及待地反問我,「請問你有看到鵜鶘嗎?」

我愣了一下,看來你也得知了鵜鶘出現的消息,專程前來尋找。我轉頭,指著獅頭山山頂,「剛剛翻過那山時,我看到了,跟著一群小海鳥在天空飛行……」

我話還未說完,你興沖沖地稱謝,就快步離去。留我一人,至少有三四秒的時間,繼續對著空氣說話。

那是我和你的初次相逢。有時人生就這麼簡單地寒暄而過,一輩子都不會再有交集。但我們之間的緣分,竟是從這一擦肩興起,莫名地展開。

二、三年後,有一回我到清華大學講演,彷彿是保育社團邀請的。記不得講演的題目了,只知道說完時,有二、三名年輕人圍攏過來,你也是其中之一。

你們一邊圍聚講台,還在熱烈地討論著觀霧山區的山椒魚,誰又找到幾隻,在哪裡還可能找得到。你們會靠攏過來,當然不是為了這種爬蟲類。可能是一邊跟我探問鳥事,依舊捨不得放棄這個高山議題的討論吧。

我好奇地問道,「原來你也讀清華?」

你有點害臊,抓抓頭,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讀隔壁的學校。」

旁邊一位同學插嘴道,「他是資優生?!」

「交大?」

你點點頭。

我繼續問,「哪一系?」

「資訊工程。」

「啊,怎麼會是這類科系!」我率直地脫口而出,語氣有些錯愕,又帶些遺憾。這樣喜愛自然的人,照理應該讀生物這類科系啊!

你聳聳肩,「沒辨法啊!」

好個「沒辨法!」,返家時,在搭乘的客運上,一路不斷地思考著,到底這個回答有何意味?是家裡的壓力,還是客觀大環境的影響?假如我的鳥類觀察和你一樣早於學生時期,又會如何抉擇?

又過一陣,我們在一次北方三小島的賞鳥旅行裡,再次邂逅了。在一票青壯年的團員之中,青澀的你尤顯特別。不過那回我們沒聊什麼,往後也無聯絡。

只是,偶爾我會想起你,每當遇見年輕的賞鳥人、昆蟲迷等,便不免好奇你是否繼續自然觀察,有無特別的體驗?有時也夾雜著一點羨慕或臆想,假如自己早一點接 觸自然,像十九世紀著名的歐美探險家,出發前就廣泛涉獵博物學知識,人生會是何等旅程?只是沒多久,這些好奇與記憶隨著生活的忙碌,也就灰飛煙滅般地飄散 了。

十來年後,有天早上,如常翻開報紙。那時,我在一家報社工作,每早照例從頭版瀏覽,直到最後的生活影劇版。那天,翻到三版的社會新聞時,赫然看到了你的名字。

三版通常都是綁架、搶劫之類的消息,你到底發生了何事,竟出現在三版刊頭呢?

急忙細瞧內容。新聞報導提到,一位任教於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野生動物學者,在台灣的大武山區進行野外調查時,因為心肌突然梗塞,意外地罹難。他是你的指導老師。

重裝下崩溝。從事野外調查,在山林中跋涉,原就猶如沙場上的戰士!
(圖/姜博仁提供)
原 來,研究所畢業後,你便率性地任職野生動物研究助理,經常深入山野進行調查。但這畢竟不是穩定的工作,二年後,你重拾資訊專業。不過,很短暫地,三星期的 工作經歷足以讓你釐清心中的志向。準備一段時日後,你前往美國攻讀野生動物系所。或許是資質優異、年輕氣盛吧,在友人的鼓舞和慫恿下,你天真而率性地選擇 一個高難度的題材,研究台灣雲豹。

你回來展開野外調查的年代,也有少數幾位研究生選擇大型哺乳動物,譬如台灣黑熊、台灣水鹿,作為論文題材。他們不畏艱辛,進入偏遠深山,長時堅守於森林荒野,彷彿一生都可為這座島嶼付出青春歲月。

但再怎麼辛苦,大概也不會有人如此率性,竟以雲豹這類縹緲的物種,當作研究題目。畢竟已有數十年,都無牠確切的目擊證據,更何況,就算尋獲一、二隻,調查內容恐怕也過於單薄,難以通過博士論文的審核標準。

當時關於台灣雲豹的線索,學術圈只有幾筆調查紀錄。比如1983年,東海大學張萬福老師在獵人的陷阱中,曾發現一隻雲豹幼豹,但不知為何卻沒有留下影像紀 錄。九○年代初,師大生物系呂光洋教授,在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某條乾涸的河床上,發現類似大型貓科動物的腳印。另位同系的王穎教授,1996年在楠梓仙溪 林道,也宣告發現疑似雲豹的腳印。在仔細研讀這些報告,比對相關資料之後,你的態度比較保留。

倒是長久以來,從部落耆老和獵人的口述中,斷續傳誦著一些雲豹的風聲。好些原住民獵人都堅信,台灣雲豹仍在原始森林裡。連我這個外圍的登山人,都親身聽到 一位老獵人言之鑿鑿地描繪著,「當我和族人經過山徑時,只聽到一聲狂野的叫聲。我們從林中探去,只見一隻大型像貓的動物,咬著死去的山羌,爬上樹幹。牠似 乎剛從樹上縱跳下來,成功地捕殺……」但這些消息真實難辨,多數研究者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甚而有些專家論斷,台灣山野已無雲豹身影。

唯有你,不放棄渺茫的機會,浪漫地檢視,決定深入追探。

靜謐的大鬼湖畔,是否藏著雲豹的足跡?
(圖/姜博仁提供)
你 選擇的研究範圍,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和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為主。這裡是魯凱族和排灣族的家園,過去也是傳聞獵捕台灣雲豹次數最多的地方。好些部落 的首領和獵人,仍存留有雲豹皮。野生動物學者咸信,假如台灣還有雲豹存活,最有可能的地點便是這座原始森林。你豪情地打算在三個半的台北市面積內,進行地 毯式的調查。

我翻讀過去的研究報告,大抵指出台灣雲豹幾無天敵,獵物包括了日行性和夜行性的動物。主要獵取對象可能以獼猴和偶蹄類為主,但松鼠、穿山甲、各種老鼠,以及雉科鳥類也會攫捕。

在亞洲其他地區,還有雲豹棲息。根據當地原住民的陳述和動物園的圈養觀察,牠們的行動皆相當隱密。狩獵的時候,泰半採取定點守候。靜靜地,伏趴在粗大的樹枝上,等候獵物從下方小徑走過。

我們不免想像,台灣雲豹應該也有這等習性。好些動物畫家在素描雲豹時亦然,最喜歡以牠趴在樹上等待獵物的行為,做為構圖的主要畫面。

樹上是雲豹主要休息與獵食的地方,未吃完的獵物,多半會拖到樹上儲存起來,慢慢享用。只有很少的時間,才會在地面搜尋。其他雲豹如是行徑,一般咸信,台灣雲豹當不脫這種對待獵物的方式。

你最大的夢想,無疑是期待著,有一天果真在森林裡撞見了。十多年後,當我再次遇見你,好奇地探問時,你的眼眸仍閃爍著純摯的光芒。仍跟最初,我在海邊跟你邂逅時那樣,充滿不懈的追探精神。

只見你興奮地描述,「我夢想著,有一天,在濃鬱的森林裡,當我走進人跡從未踏進的地方,在濃密的樹葉間,一棵樟木的軀幹上,橫趴著一隻雲豹,全身暗灰的雲狀斑,清楚的塊狀分布,正悠閒地閉目。長尾垂下來,微微地擺盪著……」

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北大武山。
(圖/姜博仁提供)
然而,你終究沒有樂透得主般的機運。回來台灣,在山區辛苦調查了三年多,始終沒發現任何雲豹的蹤跡。期間遠在國外的老師甚至飛來台灣,隨你進入大武山區,觀察雲豹的棲地。沒想到,竟發生了這樁不幸的意外。

相信此事對你必有衝擊,但你必須壓抑悲愴,繼續進山,繼續未完的志業。

時隔半年,杜鵑颱風來襲,我如往常勤按遙控器,關心著風災訊息,怎知,赫然又見你的消息。

原來,一個星期前你帶領一支調查隊伍,進入大武山區持續調查雲豹。上山前,颱風還未形成,連熱帶低氣壓都沒有。怎奈數日後,從收音機獲悉颱風即將來襲。身為領隊,你考量到調查隊伍的安全,當下決定撤退下山。

即將抵達檢查哨,颱風卻已然逼進,太麻里溪水勢湍急,渡河不易。若回頭,恐怕也找不到安全的避難處,眼前你們只有渡溪這條路可行。唯天不從人願,當你和一位女隊員渡溪時,被洶湧的溪水沖散。你很幸運地掙扎上岸,安全地脫困,但夥伴卻不幸遭洪流沖走,迄今仍下落不明。

這件事在當時,對你的野外調查又是一番殘酷的打擊。一些記者不明事理,針對颱風天仍帶領學生在野外調查,頗有微詞。有些媒體甚而批評,貿然渡溪的不當。因為意外發生了,面對這些扭曲的批評,你沒有駁斥,黯然概括承受一切的責任,並且深深責備自己:

或許樹靈不滿我在他們身上架自動照相機吧

或許我打擾了山裡原住民祖靈的清靜所以要我也不清靜

也可能對我掛著保育研究的旗幟最後研究成果卻似乎對原住民與動物沒太多幫助而要我多一點點對人的尊重

應該是山神在生氣吧,帶走了恩師與阿秀,經常想起他們時都會偷偷掉眼淚,對不起他們,對不起他們的家人與朋友,會寧願當初沒有做這個研究,也不要悲劇發生……

唉,不知為何,跟你只有數面之緣的我,每次念及此段你日後的回憶,我都激動得噙滿淚水。其實,從事野外調查,常在山林裡跋涉的人皆知,死亡之意外,隨時都 會發生。最安全的地方,有時反而最常發生意外。我們只能以自己長年的經驗,謹慎來去,減少傷害的發生。萬一遇到天然不可抗拒的狀況,也只能默然承受。

一如軍人戰死沙場,從事野外調查的人,結束生命的方式是在自然環境,意外地遭逢變故,其生命當可了無遺憾。美國哺乳類學者的乍然病故,調查隊友的不幸罹難,或者諸多野外調查者的往生,不論在這個地球的哪一角落,選擇哪一種野外探險,我都如此理解著。

(上)


【2010/05/16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國際中心/報導】
2010.05.14 03:02 am
 

日本警察廳13日公布,去年日本自殺人數為3萬2845人,是連續第12 年超過3萬人。自殺者以50多和60多歲者最多,但20多和30多歲年輕人自殺率也增至歷來最高,自殺原因以憂鬱症等健康問題和經濟問題最多。

日本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達每10萬人有24.4人,在八大工業國中僅次於俄國的30.1%。

警察廳指出,去年日本自殺人數比前年增加596人,增幅1.8%,人數是1978年開始這項調查統計以來的第5高,其中近72%是男性。

以年齡區分,30至39歲的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26.2人,20至29歲是每10萬人有24.1人,都超越前年的最高紀錄。

健康出問題而自殺的有1萬5867人,其中6949人因為憂鬱症輕生,人數占最多。排第二的自殺動機是經濟出問題,有8377人,約占自殺總人數4成,反映出就業、家計問題嚴重。

失業自殺的有1071人,比前年增加65.3%。就業失敗的有354人,比前年增加39.9%。生活困苦而尋短的有1731人,比前年增加34.3%。


【2010/05/1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綜合外電】
2010.05.14 03:02 am
 

歐洲債務危機迫使各國更加重視財政紀律,即將改選參議院的日本政壇也可能在選戰中拋出稅改議題,執政民主黨可能提議提高消費稅。

民主黨負責草擬上議院競選議題的競選宣言規劃委員會13日已達成共識,將把提高消費稅納入政策宣言中,不過由於加稅可能不受歡迎,外界預期許多候選人可能不願提到此一議題。

該委員會委員之一的民主黨副秘書長細野豪志說:「我們已達成共識,為重建國家財政,必須整頓稅制,包含消費稅率在內。」日本消費稅目前為5%。競選宣言還須經過由鳩山主持的委員會通過。

細野強調:「國家的財政狀況正處於極為關鍵的狀態,我們必須在下次眾議院選舉後就提高消費稅,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沒有提前選舉,眾議院下次選舉可能在2013年夏季。

提高消費稅可能是一步險棋。日本1997年把消費稅從3%提高到5%,隨後經濟急轉向下,當時執政的政黨也因此輸掉大選。

鳩山政府預定6月提出長期財政架構與財政紀律目標。部分投資人與政府官員擔心,以日本目前的財政架構,如果不納入可信的降低債務計畫,債信遭降級的風險可能升高。

香港滙豐資深亞洲區經濟學家紐門說:「從1990年代中期的經驗觀察,提高消費稅可能打亂復甦的腳步。因此,延後調高消費稅應該比較好。不過,政府仍須進一步整頓財政,包含削減支出等作法,尤其是減少基礎建設與其他項目的支出。」

日本財長菅直人11日宣布,他將盡全力維持明年發行的新債總額不超過今年的44.3兆日圓。但一位財政部官員透露,要達成這個目標「挑戰極高」,因為民主黨政策支出日增,而日本稅收來源日減。

日本經濟復甦的情形如何,此時提出調高消費稅是否恰當?財務省13日公布,日本3月出口大增帶動同月經常帳盈餘比一年前大增65%至2.534兆日圓,顯示依賴海外訂單的日本經濟短期內不會跌回衰退。但日本央行公布4月銀行放款比一年前減少1.8%,是四年來最大減幅,顯示企業借款需求仍疲軟,不敢放手投資。

 

 
 

【2010/05/14 經濟日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2010.0513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馬英九政府上任即將滿兩年,面對高等教育與社會福利市場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台大社工系主任古允文表示,政府必須重拾其核心角色,檢討市場化帶來的嚴重後果。


缺規劃 輕忽技職教育
「台灣競爭力論壇」主辦「馬英九執政兩年總體檢──教育社福政策篇」,12日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教育及社會福利政策進行討論。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指出,十多年前政府廣設高中和大學、破壞技職教育體系及教改政策,缺乏長遠規劃的前提下急就章,讓台灣教育體系出現大問題。


台大心理系黃光國也認為,技職教育是政府培養人才的管道,結果技職教育被破壞、高等教育品質不良,學校完全培養不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黃光國說,教育應該讓一個人能靠自己生存,但教育層面出了問題,無法培養他在社會上生存,只得讓社會福利補助,政府能養多少人?又能養多久?


除了高等教育出問題,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也指出,雖然政府祭出許多方案,希望改善偏遠弱勢學童的教育,卻找不到人才去實行中等教育的升學考試多以選擇題為主,導致學生論述能力低落,台灣鄰近國家都已逐漸改進升學考試的出題模式,台灣也應檢討考試方式造成的負面影響。


劉源俊表示,80年代時,台灣的大學在自治上有長足進步,90年代反而走回頭路,教育部以各種方式深入校園,導致學校走向單一文化。周祝瑛認為,教育部過份重視研究的補助政策,導致公共化的知識分子式微,學術界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越來越少。


新政府 社福舊思維
古允文從社福政策切入,指出馬英九上任之後,一直沒有提出新政府版本的社會福利政策綱要,沿用民進黨的制度。面對金融海嘯、失業率攀升等問題,雖然增加許多社會福利,但2009年因為調高申請門檻,能夠申請社會福利的民眾變少。


尤其政府的財政稅收制度沒有調整、稅收來源最大宗的中產階級逐漸走向新貧、年輕人就業不足或從事低薪工作,僅以補助為主的社福政策不但會造成財政大黑洞,也不是長遠的辦法。


社福界一直沒看到政府全面性對策,讓民眾了解在貧富差距加大、高失業率和社會人口結構改變的情況下,政府究竟準備將人民帶往何方?政府依循市場化機制,組織再造將許多業務外包經營,導致社福人員薪資低、品質難以掌控。古允文說,最近新加坡開高薪來台徵求醫療人員,未來台灣培育的社福、醫療人才可能會去服務新加坡居民,台灣必須往東南亞等地方尋求工作人員。


市場化 不是萬靈丹
不少學者提到,社福和教育不該切割來談,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表示,台灣政府傾向市場化,多是向英、美學習,但1997年英國工黨上台後,開始檢討自柴契爾夫人時代的「大市場、小政府」思維,以「全觀型治理」來導正許多因科層制造成的分化、缺乏連結的後果,由政府一手主導教育和社福政策,不再交由市場決定,英國的改變值得台灣參考。


今年8月預定舉辦全國教育會議,台灣競爭力論壇期待政府能夠提出全面且長遠的政策,徹底檢討過去的問題以及補救辦法,他們廣邀各界參與討論。


彭錦鵬認為,不論是教育或社福的政策,成效不是短期立即可見,政策制定需要有跨越任期的思維。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2010.0513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別再給新住民貼上「不如人」標籤!台大社工系教授陳毓文針對東南亞新住民青少年進行生活適應調查研究,發現新住民子女在學業表現上並未如外界想像,和一般學生有顯著差異。反倒是同儕的相處情形,最讓新住民子女不適應。


台大社工系教授陳毓文針對1千多名10歲到15歲學生進行抽樣問卷,比較不同族群的青少年生活適應。發現新台灣之子在「同儕適應」狀況的自評分數較差,陳毓文指出,對弱勢家長文化的認同程度,是影響新住民青少年生活適應的重要因素。


陳毓文表示,台灣對新住民的稱呼從早期的外籍新娘、新移民,到後來的外籍配偶、新住民都有。如果問她們喜不喜歡這些稱呼?陳毓文表示:「沒有人會告訴你她們喜歡這些名字。」


莫名恐慌 刻板印象作祟
新住民剛來台時,民眾常有莫名恐慌,認為這些新移民之子將成為社會的負擔,殊不知,他們可能是未來撫養老年人的救星。陳毓文表示,許多人曾問她,教授的「種」比較好,為什麼不多生一點?她認為就是這種菁英思維作祟。


抽樣調查過程中,陳毓文發現,多數同意填寫問卷的新住民家庭,皆為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學歷高中以上程度的新住民家庭,因為意識到身分不願被特別標示,拒絕受訪。


許多人認為新住民家庭因母親不會說中文,可能導致子女中文能力低落。她直問,台灣學生的中文能力很好嗎?同樣是混血兒,擁有西方血統的孩童,大家忙著跟他們練習講英文,更別說會擔心他們的中文能力。


這就是種族階級化主義!」陳毓文表示,教育部推出弱勢學生課後扶助計劃,依學生身分作為條件限定。當老師在台上喊著:「原住民站出來!身心障礙者站出來!新住民站出來!」對這些學生來說,似乎被暗示特殊身分就等於功課不好。


扶弱政策 避免加深歧視
研究也對新住民家長和新住民學生老師進行調查,顯示老師和家長低估了新住民子女的需求和適應問題。老師們坦承自己對學生的刻板印象來自媒體,實際教導學生後發現,大部分新住民子女的表現相當優異。


陳毓文表示,身分不能自己選擇,為什麼要不斷被提醒?有一次女兒老師打電話告訴她「我原本對妳女兒的期待很高」,暗指陳毓文身為台大教授,女兒卻沒有老師認為該有的水準,從此之後,陳毓文不願再讓老師知道自己的職業,造成女兒的負擔。


陳毓文說,先入為主的觀念,有時會讓關心變成傷害。她建議政府制定扶弱政策時,應避免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因為家長國籍身分不同,而受到特別照顧。否則,即使立意再好,也會成為助長社會歧視的利器,並未幫助真正需要的人。


陳毓文舉例,原住民學生的加分制度,讓原先考300分的人變成450分、原先考100分的人變成150分,加分後,彼此的成績差異更大,從身分認定而來的優惠條件,只幫助到同一族群內的優勢者


認同文化 不能只做表面
研究過程中,陳毓文發現,新住民子女對母親國家文化的不認同,來自於父親家庭親戚影響,有些學生和媽媽一起外出時,會告訴外人:「這是我們家的菲傭。」


陳毓文認為,多元文化課程不該針對弱勢族群,而是要讓弱勢族群身旁的人學會認同多元文化。她批評教育部補助學校舉辦多元文化周,讓新住民子女穿著傳統服飾,唱起母語歌謠,有如台灣學生到了國外,要帶一件平常根本沒人會穿的旗袍般膚淺。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李培裕表示,多元文化周如果只是要求新住民學生上台唱歌跳舞,學生根本不懂背後的文化意義,只是淪於表演。李培裕建議,學校可以邀請不同族群的家長到課堂上談談自己的生活背景,會比唱歌跳舞來得有幫助。


李培裕表示,老師們接觸新移民家庭時,有時會出現語言溝通不良,老師應該更有耐心,或是尋求台灣家長協助。他觀察在親師座談會上,外籍配偶會比一般父母仰賴老師的協助,老師有義務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扮演親子溝通橋樑。


李培裕提醒老師,給新住民子女多些寬容不等於放任,舉凡班上整潔秩序等規定,老師應一視同仁,要求學生同樣遵守,讓學生培養對多元文化的認同,就不應讓任何學生感覺自己有差別待遇。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2010.0513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雖然有愈來愈多建商投入綠建築的開發銷售,但這類對環境友善房屋的潛在購買者卻發現,要對這類環保建築進行準確估價且做好財務準備,一點也不容易。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綠建築是可以為美國衰落的住屋房地產加溫的少數幾個現象之一。大體來說,消費者是因為綠建築可以節省傳統住家加熱和降溫所需的30%到60%能源,才會對此趨之若鶩。
但在對綠建築進行更多了解後,這些消費者發現總體而言,綠建築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省錢。綠建築實際上並不那麼經濟的原因有三:第一,估價師缺乏對於綠建築的成本和利益的教育;第二,沒有充足的資料可以讓屋主計算綠建築對環境究竟有多少價值;第三,房地產業者列出的服務項目中,並沒有將太陽能電板和噴霧泡沫絕緣裝置納入預算


申請房貸難過關
同時,綠建築省錢的特徵並不突顯。「我們發現,房屋的貸款程序並沒有跟上市場對於綠建築的期待。」國家家庭建築綠計畫協會的資深計畫經理凱文 墨瑞說,「假如建築工人蓋了一棟比隔鄰房子成本高一些的房子,它擁有的所有節能設施最終會讓他們省下許多錢,但這樣的房子在貸款估價抵押上並不容易過關。」


在北卡的禮拜堂小丘,麥克 禪得勒設計了一間節能的太陽能小型住宅。為讓可能的買主能獲得足夠的銀行貸款,房屋須做一些修正。


「我們必須拿掉一些如太陽能熱水器等的能源設施,並削減絕緣體,增添坪數,讓房子變得大一些,較不節能,以取得40萬美元(約新台幣1,266萬元)的估價。」禪得勒建築設計公司的老板禪得勒說,「平均來說,比一般房屋大幅增加節能效果的房子,比起以標準規範興建的房屋成本多上1萬5千美元到兩萬美元(約新台幣47萬5千元至63萬元),但都沒有反映在銀行估價上。


家庭絕緣設備在傳統估價方式中被評估的方法可以明顯顯示這點。住屋中符合建築法規最低需求的纖維玻璃棉絮,與較為昂貴但是卻節能的泡沫絕緣設施是以同樣價值被估算,但是棉絮可能會提高家戶每月的運作成本。


估價機構需要有一套被大眾接受的機制,以此提升節能資產的價值,就像花崗石櫃面、硬木地板和火爐所具有的價值那樣。」康乃狄克州布魯克塞德發展公司的老闆馬克 努稠洛說。


搶綠色商機先拿證照
非營利教育組織「估價研究院」提出了這個議題的重要性。該組織成員超過全美國10萬名房屋估價師的1/4,發展出各式課程和研討會,另外還有讓想成為合格估價師所修習的綠色證照課程。


「通過正規教育程序獲得國家證照的人並沒有受過這種類型的分析訓練。」田納西州諾克斯威拉的估價師暨2010年估價研究院院長的雷斯里 塞勒斯說,「為了做到這部份,還必須受額外的教育。」


塞勒斯指出,估價師並無法設定資產的市場價值,而只是單純地評估它。假如並沒有市場證據顯示太陽能電熱水器可以增加特定地區的房屋價值,那麼估價師就不會把太陽能電熱水器的價值估得更高。


銀行團體可能對於提供必須的綠色市場資料有所幫助。某些銀行已開始對被評為合格的節能建物提供1千美元(約新台幣31萬元)的手續費折扣。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單位房利美基金和至少一家大型銀行將共同宣布一項綠色刺激方案,鼓勵更多住宅所有權人申請抵押貸款,好升級節能設施。


能源和環境保護部門的能源之星計畫已宣佈,在克羅拉多州和緬因州推行的綠色抵押貸款計畫將會擴大進行。住宅所有權人可投資在節能升級上,並在貸款年限中付清,這些貸款衍生的利息可以用來抵稅。
「綠色建築尚處在嬰兒期,」努稠洛說,「科技進步已經根本地改變,並從根本改變我們興建房屋的方式。銀行和抵押貸款機構需要再度受教育,我們都必須與時俱進。」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2010.0513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環保署原本預計12日宣布高雄縣台塑仁武廠地下水與土壤污染污染擴散情況檢驗報告,但下午臨時取消記者會。環保署表示,13日將要到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報告仁武廠污染情況,將到時再統一公布。高雄縣環保局內部透露,檢驗報告顯示不到停工程度,將要求台塑提出相關改進計畫。


立院要求晚一天
雖然專家會議已有結論,記者會卻臨時喊卡,高雄縣環保局副局長蔡孟裕表示,12日早上的專家會議已做出幾項決定,將在13日向衛環委員會報告。為何臨時取消?蔡孟裕表示接到指令,暫不對外公布,至於檢測結果,高雄縣環保局透露廠外兩口井有檢測超標,其中一個是民井。只是究竟超標多少、物質為何,環保局不願透露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專家會議是由各界推薦專家針對檢測結果討論、建議後續做法。問及檢測結果,沈世宏表示:「廠外污染一點點」,他強調,因為立院要求13日至委員會報告前不要對外公布,堅持13日再談。立委侯彩鳳表示,高雄縣政府的檢驗報告應該資訊公開讓任何人都能取得,不過既然13日環保署要到委員會報告,遲一日再對外統一公布即可。


污染繼續當鄰居
停工與否關係到四周民眾的飲水和用水安全,一天不決定是否停工,當地居民就持續籠罩在風險中。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民間版本的檢測都已經出來,官方還不趕快公布,就算官方覺得民間檢測結果不可信,至少也該拿出報告比對。他不了解,民間團體向環保局要資料也要不到,既然做好了為什麼不公布?


仁武鄉竹後村的居民約有50戶直接飲用地下水,許多人家不但用地下水洗澡、灌溉和煮飯,這些揮發性的毒物就算不直接飲用,皮膚接觸後也會出現問題,李根政呼籲環保署趕緊公布污染區位,讓民眾了解詳細狀況。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量吃肉類食品對環境的影響
文:梁文薔教授

2010/05/13 第148期 健康e世界

吃葷?吃素?攸關與環境保護…


人類是葷素都吃的雜食動物。自上古時代靠打獵和採集野生植物為生,相傳至今,多半人仍然是葷素都吃。當然也有不少人為了宗教信仰吃全素,也有人為了健康不吃紅肉,卻吃雞、鴨和魚,或者葷食中只吃乳類和蛋類。


從營養的角度看,所有的這些吃法,如果能選擇合宜,搭配得當,都可以維持健康,構成營養均衡的飲食。恐怕唯一的考慮是長期茹素者可能會缺乏維生素B12,必須加食補劑。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愈來愈依靠畜牧業生產動物性食品,以供需求。畜牧的方法也急速地改進,以求降低成本,增加生產。在美國現在許多動物性食品比蔬果類還便宜。本來就偏食肉類的人,就自然而然地肉吃得愈來愈多。國內雖然肉類仍然較貴,但是人們漸漸富有了,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多數人還是選擇多吃肉。


在這樣的人人要吃肉的大趨勢下,畜牧業的超前發展,自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任何一種人為的發展都有正負兩面。現在我想檢討一下畜牧業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人類大量吃肉,地球所受到的傷害
現在全球都開始注意環保,節省能源,降底溫室效應等大課題。我想從這個角度切入來看人類大量吃肉類食品對環境的影響。


先說影響溫室效應的三大因素
★二氧化碳——畜牧業造成的二氧化碳比汽車飛機排出的多,尤以牛肉的生產為最。消費一公斤牛肉,包括生產運消處理過程,會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據芝加哥大學研究員估計如果一個人放棄吃肉,改吃全素,每年可以減少1.5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甲烷——甲烷的熱能上昇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全球畜牧業動物的排泄物非常多,從這些動物排泄物和腸氣所產生的甲烷超過全球甲烷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氧化亞氮——氧化亞氮的熱能上昇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96倍。畜牧業的排放量佔總量的65%。


這些數字實在是很可觀的。難怪2008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呼籲大家不吃肉、不開車、少消費,來扭轉地球升溫的嚴重問題。他們把不吃肉列為第一項不是沒有根據的。


我們再看一下畜牧對地球所造成的污染問題、糧食短缺問題
動物的排泄物常未經妥善處理就流入江河湖泊,污染了水源。最近美國突然發生吃菠菜中毒現象,追究病菌來源,發現原來是鄰近的畜牧場所排出的廢水引入了農田,以至動物的病菌污染了菠菜。不僅此也,畜牧業的用水量也很驚人。生產一磅番茄的用水量是29加侖,生產一磅全麥麵包的用水量是139加侖,生產一磅牛肉的用水量是2,500加侖!


現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方天天有人餓死,年年有大批的人口營養不良,在飢餓線上掙扎。但這不是因為這個世界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也不全是分配不均。而是富有的國家把寶貴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穀物給了畜生,然後人類再吃這些動物的肉。以美國的統計數字來看,80-90%的穀物都拿去餵牲口了。美國的農業部報告,50%的農業土地用來飼養畜生,4%的土地種蔬果。


畜牧業,尤以養牛為最,是最不經濟的農業生產。一畝土地可以生產兩萬磅馬鈴薯,卻只能生產165磅牛肉。所以吃肉,尤其是吃牛肉,是最貴的消費。我們普通人在吃肉時不會想到這些驚人的數目字,只會注意這道菜好不好吃,貴不貴。


至於其他,與個人無關,吃肉是合法的,也是合乎世俗道德的。但是如果我們要作為一個負責的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公民,我們必須要思考這個吃肉的問題,就如同我們要思考浪費能源的問題一樣。


也有越來越多人為了健康少吃肉食
讀者讀到這裡,也許要問,筆者是否是素食者。我坦白承認我每天都吃動物性食物。不過,為了健康我注意動物性食品的種類和攝取量,儘量依照營養均衡的原則進食。我有些朋友已漸漸地變成素食者了,有的為了宗教信仰,有的為了健康,今後恐怕還有人會為了減少消費資源,而少吃肉食。


據估計,全素食者消費的資源只有肉食者的5%。這是使肉食者頗為汗顏的數據!從實際的觀點看,要所有的人都不吃肉是不可能的。但是酌情減少食肉量是極合理而且雋智的。


從營養的觀點看,少吃肉也是促進健康的。現在已經有足夠的研究報告認為長期大量吃紅肉會促成大腸癌。肉類又是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對心血管健康不利,這已是老生常談了。而且,素食者多半無須擔憂肥胖症。


所以,不管是為了個人的健康,抑或為了世界的前途,少吃肉,多吃素食,絕對是明智之舉,何樂而不為?我要強調的一點是:素食包括蔬果類、全穀類、核果類和豆類。如果再加上一些葷食如乳類和蛋類,或少許家禽類和魚蝦類,營養也較容易平衡,也就沒有維生素B12短缺的顧慮了。


(選錄自《健康世界》392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馬康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全民做環保,落實地球日精神!」、「十大無悔措施」、「一人一日減碳一公斤之生活減碳運動」......台灣政府總無視於台灣排碳量有53%來自工業生產、石油出口量比總交通用油量還高出40%的結構性問題,努力將氣候變遷議題,歸因個人生活。然而何謂真正以民為主的氣候變遷政策,則可由4月下旬於玻利維亞舉行的世界人民氣候變化與地球母親權利會議(World People's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ights of Mother Earth),以及台灣舉辦的亞太綠人會議,提供探索的脈絡。

氣候變遷的受害國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左),與全球氣候正義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專題對談,探討弱勢國家在氣候變遷中的處境。 (圖片來源:中央社)

從哥本哈根到柯加邦巴

世界人民氣候變化與地球母親權利會議的舉辦緣由,是因玻利維亞原住民籍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以及諸多非政府組織,對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程序與結論的不滿,故於極富象徵意義、曾成功對抗水資源私有化的柯加邦巴省舉辦。3天的大會中,探討的議題廣至經濟結構轉移、與自然和諧共處、原住民權利等,亦細至針對碳市場的闕漏、技術轉移、行動策略等。最後大會的宣言中,提出了以下幾個重點:

應維持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300ppm以下,防止增溫超過攝氏一度。

要求已開發國家應透過削減與吸附溫室氣體排放,達成「大氣層的去殖民化」且應承擔發展中國家在減量、調適以及技術移轉上所需付出的成本;並針對氣候移民的接納,修改移民法規,確保其生活權利。

反對缺乏法定效力並導致全球增溫四度的哥本哈根協定,強調於年底坎昆氣候峰會上,應是就京都議定書加以修正,延長其時限至2013年至2017年,並規範已開發國家的削減量應較1990年的排放水準減少50%,且需排除境外碳抵減。

已開發國家應承諾提供至少6%的GDP,建構調適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評估與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

反對大型的農業企業(Agribusiness),以及與生物有關的智財權規範。應以原住民與小農所採用農耕方式為基礎,建構永續農耕型態。

譴責將妨礙人民自治權利的「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D)機制,並反對UNFCCC將單一植栽視為森林的一類。

亞太地區的氣候威脅

而這次於台灣舉辦的亞太綠人大會,則是邀請到全球氣候正義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以及氣候變遷的受害國吐瓦魯總理進行專題對談,另分別規劃亞太地區氣候變遷的減緩與因應兩場論壇。在議題工作坊上,亦針對碳交易與能源稅與氣候變遷與青康藏高原的畜牧業加以討論。此番安排促使來自氣候變遷的加害者與受害者的亞太綠人們,共同思索新的方向與策略。

根據多項的評估報告均指出,亞太地區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甚劇,席娃博士既指出恆河源頭的Gangotri 冰河,平均每年縮減23公尺,而過去10年間,喜瑪拉雅地區的河川,已有高達75%枯竭了,導致原本仰賴其維生的村民得向外購水。而颶風的強度亦日益增劇,影響區域甚至可達不丹。她強調:「當我們談論氣候災難,我們並非談論一百年後將發生的狀況,我們談論的其實是今日。

來自密克羅西亞的代表,則是強調太平洋島國因海水上升,面臨淡水鹽化的衝擊,伴隨著降雨型態的改變,迫使民眾必須重低地環礁地區遷移致火山島區。

面對上述的衝擊,因應與調適之道絕非僅仰賴由上而下式的集權式指導,而是來自社區為主的調適行動,如席娃博士即強調,應以原住民默識知識作為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規劃之依據。反觀台灣雖高喊著台灣屬於高氣候脆弱度的國家,亦高舉氣候變遷對國土的衝擊作為劃設禁建區、遷村的理由之一,完全忽略如何採行以及建構社區為基礎的調適策略(Community-Based Adaptation)。

註定失靈的碳交易

在加害者的角色上,根據分析,2008年時亞太地區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是1990年的2.3倍,增加速率比全球平均高了60%,而台灣的增加速率在本地區的主要排放源中,排名第四,僅次泰國、中國、印尼。

但另一方面,亞太地區中,各國的排放結構迥異。如香港、紐西蘭、日本等國,其碳足跡為該國碳排放量的1.2倍以上,顯見該國的大量消費,導致了他國的高額排放。但另一方面,台灣、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的碳排放量均較碳足跡小了20%以上,凸顯藉由耗能產品出口謀求GDP的增長的發展模式,導致上述各國進貢了高額的環境涵容能力。而各國在減量政策的倡議上,目前雖然尚未針對其結構特性提出個別分析,但最大的共識則是目前各國碳交易制度的設計,完全無法發揮作用。如來自ECOLO Japan的今本秀爾既指出碳交易制度5個系統性的侷限

導致大排放戶產業跨海轉移至「污染天堂」。

將受到經濟衰退與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巨幅影響。

無法抑制能源消耗的快速成長。

總量管制效力不足。

因利益因素,導致某些部門與產業刻意被排除在履行減量責任之外。

而澳洲綠黨代表亦不認同目前執政政府推動的碳交易制度,反對目前50%以上的排放額度被免費核配給企業的設計,以及境外抵減的設計。而澳洲綠黨近期提出儘速課徵每噸二氧化碳20元澳幣(約6百元台幣)的碳稅的訴求,亦獲得該國72%以上的民意支持,認為陸克文執政陣營應儘速與其就此倡議進行協商。

針對現行國際的碳交易與碳抵減制度的運作,席娃博士則直接批評,因為清潔發展機制的不當運作,反倒使印度的污染產業持續增長。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代表亦表示,目前該國已有許多來自澳洲的碳交易掮客,在遊說地方政府進行不當的碳抵減計畫,而由於資訊的不對等,該國公民團體難以有效監督,呼籲亞太地區的綠人組織研擬共同行動對抗這種情形。

對照亞太各國對於碳交易市場以及境外碳抵減的憂慮,台灣目前抗暖政策卻是意欲以境外碳權作為達成2020年的減碳目標的主要手段。如根據目前提出的減量規劃中,仰賴碳權購買的額度竟達到3千3百萬公噸,佔總減量的15%以上。

面對氣候變遷此嚴峻的危機,從柯加邦巴省以及台北所匯集的聲浪均可知,仰賴既有政治體制的調整或是市場機制的自動矯正,均難達成系統性的翻轉。而系統性的翻轉,除了建立「活碳為基礎的經濟體」(註)的共同願景,我們亦需要使當前政治體制脫離污染者與全球資本的綁架。因此,如何推動政治制度的綠化,此將是無可迴避的挑戰。

註:Vandana Shiva博士指出,目前仰賴化石燃料的經濟體,是仰賴死亡的碳(Dead Carbon);而農業等以土壤為基礎的經濟體,是將碳活化利用(Living Carbon),屬於活碳經濟體。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大學里:街貓不宜
本報2010年5月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北市街貓;KT攝影北市街貓誘捕絕育回置TNR(英文trap捕捉、neuter結紮、release放養的縮寫)行動方案成效卓著,6日台北市動保處再與民間團體及 100多個里、學校、社區簽訂TNR,誓言以人道方式減量,實踐動物保護的理想。然而,位處辛亥路、羅斯福路及新生南路的大學里里長,盡管周圍的里、學校都同意簽訂,仍堅持不簽訂。街貓只好自求多福,不要走進這個危險區域!

即使證實TNR的效力,台北市仍未能全面性推動TNR,仍只針對街貓以及願意實施的區域,以志願方式進行;然而,雖說是「一貓兩制」,比起其他縣市無分軒輊的捕捉、撲殺,至少還有選項。因此,台北市街貓的幸與不幸全繫在當地做主的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大樓管理委員會主委及學校校長身上。

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動保處)「街貓誘捕絕育回置TNR行動方案獎勵補助申請」在民間團體積極推動之下,已從原來的40幾個單位增加到100多個單位。在學校部分,此次除了大學,台北市第一女中也同意簽署。推動的民間團體,單以台北市流浪貓協會,在志工的努力推動下,獲得73里同意;台灣大學懷生社也透過關懷生命協會簽了34個單位。

然而,就在台大附近的大學里,卻是懷生社一直無法突破的單位。台大懷生社「貓長」陳宸億即表示,TNR是證實有效的人道減量方式,大學里的地理位置正好被幾條大馬路隔開,是實施TNR最理想的環境;加上大學里人文薈萃,居民教育水準偏高,不解為何里長反對簽署。

當地「大學溫州社區守望相助隊」總隊長何承翰表示自2006年得知台北市試辦街貓絕育回置TNR,就曾接觸流浪動物花園協會,並與里長洽談,而大學里長高羅美惠除了里長身分,也是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因此一直無法突破。最近,為了調查當地民眾對於街貓TNR的觀感,何承翰比照淡水鎮實施街貓 TNR之前的做法,以問卷,針對當地居民、教會會友、台大學生以及遊客進行調查,短短一天之間收集188份問卷,壓倒性地支持大學里進行街貓TNR方案。

大學里是最大的文教區」何承翰提到大學里四周的里、學校與社區都認同街貓TNR,也簽署同意書,獨漏大學里這個區塊,他不免為當地的街貓捏一把冷汗。何承翰期待透過問卷調查的結果,再度與里長交涉。

目前未簽署的里,只要里民通報有街貓,動保處就必須處理;捕捉之後,按照「動物保護法」,進入收容所,收容過程不是自然淘汰,即可能因收容環境有限、為了空出收容空間,而處以安樂死。而簽署TNR的社區,發現街貓將通知負責的民間團體,由他們派出志工協助捕捉、結紮,再放回社區,由志工或社區居民餵養照護。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摘錄自2010年5月6日大紀元快訊

因不堪忍受園區排放的有害氣體和化工廢水,江蘇溧陽市綢繆精細化工園周邊200餘名村民圍堵道路,要求化工園停產,並要求對村莊進行搬遷。據悉,當地村民對污染問題已反映7年,但都無結果。

村子裡連蔬菜也種不了

4月27日下午,記者趕到現場時,道路上站滿了圍堵的村民,兩輛警車停在路邊。剛下車,這裡有一股類似氯氣的味道。在綢繆精細化工園西南一個出口,40餘個村民正圍坐在路邊,兩棵大樹之間掛了一條白色的橫幅,上面寫著「古瀆村民吸毒者要生存」。

綢繆精細化工園南邊的另一個出口聚集了更多的村民。長長的白色橫幅上,寫著「為未來的青少年求生著想」。村民齊跪在地下哭訴,在人群最前排,還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

一位老人介紹說,綢繆精細化工園東面是古瀆村,西面是河瀆灣和東溪村,西南面是五蕩灣。園區裡的企業生產的都是化工原料和農藥化肥,每天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氣體和化工污水。

村民史進方說,他現在雖然才40多歲,但身體狀況已經明顯不如以前了,經常出現頭暈、胸悶、嘔吐的現象。「現在的村子被污染得連蔬菜都種不了。」無奈之下,村民只能去市場上買菜吃。

史進方表示,前幾年化工園區的企業經常向河裡偷排污水,被村民現場捉住3次。排放的污水流向村莊的河塘裡,導致養殖的魚蝦、螃蟹大面積死亡,田里的灌溉用水也受到了影響。

而且,越深入工業園區,化工氣味就越濃,嗓子不適的感覺也明顯加重。「27號還有兩家企業在生產,現在都停產了。停產了都還有這麼刺鼻的氣味,你想想這麼多家企業要同時生產是個什麼狀況。」村民葛定妹搖搖頭,無奈地說道。長春化工有限公司、惠邦化工有限公司......在園區內,映入眼簾都是這些帶有「化工味道」的廠名。昔日熱鬧的工廠,如今都已經停業關門。「路被堵了,原料進不來,老闆只能讓工人們休息了。」

化工園區東面華泰化工有限公司的錢老闆說,他們廠主要生產苯,產量每天70噸左右。這幾天路口被村民堵了,產品運不出去,只能先存在倉庫裡了。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范欽慧(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主持人)
桃園大艽芎古道

五月雪

漸漸地,我們開始在腳底的步道上發現白花的身影,本來只有兩三朵,後來越來越多。山徑被鋪上厚厚的白色地毯,一陣風吹來,白花像是繽紛雪花,落入凡間,與其相遇的人,無不綻放出會心的微笑。

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每年5月的母親節前夕,是我受領獎狀的日子,此時我都會收到荳荳送給我的一幅畫,題目是「我的媽媽」,上面通常還加畫著大大的愛心。在辛苦了一整年後,此刻一切顯得如此溫馨甜蜜。隨著五月的到來,全世界都在稱頌母親的偉大,燕子媽媽也應景地在店家門前上演著辛苦育雛的畫面。多年來,荳荳送給我的卡片禮物,我都細心收藏,在她六歲時,我也決定回送給她的一個禮物──一個妹妹。

禮物在隔年聖誕節的前兩個月送到,從此荳荳最心愛的洋娃娃「小咪」被打入冷宮,2009年的5月,一歲多的「小禮物」已經可以開始跟著姊姊一同爬山,這是一條荳荳以前就走過的山徑,而且當時芽芽已「躲在暗處」,是一個小小的胎兒。我曾經幻想著有一天,她們姊妹兩人可以攜手同遊山徑,如今我的想像成真。

還記得2007年的5月,當時懷孕3個月的我,跟著大姑一家人去郊山踏青,5月的風輕柔舒緩,彷彿散發著嬰孩沐浴後的清新氣息。腹中晃蕩的羊水,正安臥著我等待多年的孩子。在小北鼻出生之前,我已經等不及要帶著她一同去看我所喜愛的花花草草,我相信我的喜怒哀樂,是胎兒探索世界最初的觀景窗。同時,這將是芽芽經歷生命中最初的一場瑞雪,5月的油桐雪。

油桐的流離身世

生活在亞熱帶的我們,除非是到高山上或出國,否則少有機會看到雪。還記得第一次在北美遇上下雪時的悸動與興奮,不過這雪一下就是好幾個月,反而讓人懷念起台灣的暖陽。回到台灣,卻又不禁回想昔日北國的飄雪,想念那份純白的唯美與浪漫。油桐花剛好滿足了這樣的想望,不過,這場花雪只維持短短3個星期,往往從四月開始,山頭便漸漸染白,要賞油桐雪景得趁早,否則立夏之後就會逐漸凋零。

事實上,這番獨特雪景卻是歷史的偶然。百年前的台灣山林,是無法見此風景的。油桐樹是在日本時代才從中國引進的樹種,人們主要是利用油桐子所榨的油,當作油漆與印刷油墨的原料,因為桐油具有高度的防水性,美濃紙傘外表所塗的光滑油料,就是桐油。另外,它的樹幹也可作為建材,或是製作樂器的木料。後來為因應日本市場的需求,油桐子被大量蒐購來製成木材防護油,價格好時,從民國50年到60年間,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紛紛搶種,幾年後,市場消退,這群油桐樹旋被棄之山林野放,然而,這種被視為「無用之材」的大樹卻展現了強韌的生命意志,經過幾十年的自然演替,造就出另一片亮麗的景致,甚至搖身成為客家文化的代表象徵。「起死回生」的油桐用它陣容龐大的純白花海,向眾人宣示自己不敗的地位。而過去曾鄙視它的人類,終究像是朝聖般地回到它的腳下,去膜拜那如詩如夢的畫面。

於是,賞螢伴隨著觀五月雪,便成為最應景的地方旅遊節目。這回我們賞「雪」的地方自然不在高山,而是在桃園的大溪鎮裡。跟著姊夫的車,我們來到一個步道口,旁邊的牌子寫著「大艽芎古道」。這條古道早年是大溪通往復興鄉的便道,因為前人在山區種的茶、竹筍等農產品,正是依靠這條古道運到大溪市集來販賣。至於為何命名為「大艽芎」,應該跟九芎樹脫離不了關係,它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原生植物,不論原住民用它來燻獵物,或是漢人用來當屋柱,九芎都與先民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然而,大部分的山客可能都對它視而不見,反而是後來登堂入室的油桐較獲青睞。

雨後盎然的山徑

我們慢慢地走上古道,前幾天還下著雨,難得天氣放晴,四周的樹一片鮮綠,遠方傳來筒鳥「扑──扑」的清唱,這種夏候鳥果然準時在五月報到了。筒鳥是屬於杜鵑科的鳥類,有著所謂「托卵寄生」的行為,就是筒鳥媽媽會把蛋下到其他種鳥的巢裡,由體型僅有牠8分之1大的鷦鶯媽媽代為孵化、養大雛鳥。在我們人類眼中,看到筒鳥媽媽「佔盡便宜」的行為與鷦鶯媽媽「無私大愛」的舉動,也許會覺得匪夷所思,甚至予以道德評斷,但回歸到自然界,這畢竟是生物長期演化出的其中一種生存策略吧!鳥類的繁殖行為其實有許多不同的模式,我比較羨慕的是台灣藍鵲或冠羽畫眉,因為根據鳥類學家的研究,牠們是採取所謂的「合作生殖」 ──簡單的說,就是大家一起幫忙照顧彼此的孩子──這種育雛方式不但可以找到一堆幫手,又能讓孩子受到最多的祝福與照顧,豈不是達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境界?

舒緩地走在步道上,我輕摸著腹部,溫柔地跟肚子裡的小生命分享我所看到的一切。跑到前頭的荳荳特別興奮,因為她發現了許多美麗的昆蟲。有一隻環紋琵蟌停在葉面上,似乎非常配合我們的拍攝與觀察。由牠生在頭頂兩側的複眼,加上停下時會收攏雙翅,就知道牠是豆娘家族的成員。蜻蜓就不同了,停下來的時候,前後翅都是平攤張開的,而且左、右複眼常靠得極近或連在一起。這些辨識要點,可都是從昆蟲學家那裡學來的。我帶著荳荳一同觀察,也順便欣賞了步道上的椿象、象鼻蟲,還有各種忙碌的小蝶小蜂;在台灣,若是你懂得欣賞昆蟲,生活的快樂指數會比較高,因為牠們是如此容易接近,又是如此多樣而有趣。

環紋琵蟌;圖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身邊四處都可以看到水芹菜所開的白色小花,但是白色的桐花又在哪?正當我感到疑惑時,前方有一群剛下山的遊客,他們看來十分愉悅,手上還拿著長長的白色花串。剛開始,我還以為他們是採花賊,心中有些不滿。後來發現幾乎所有山客都帶了一兩朵白花下山,讓我們對即將見到的山景越來越期待。

漸漸地,我們開始在腳底的步道上發現這些白花的身影,本來只有兩三朵,後來越來越多。山徑被鋪上厚厚的白色地毯,一陣風吹來,白花像是繽紛雪花,落入凡間,與其相遇的人,無不綻放出會心的微笑。

荳荳來到我的身邊,貼著我的肚子說,將來也要帶小寶寶一起來。我相信躲在子宮中的芽芽一定也感受到那份甜蜜,更幸福的是,她會有一個愛她的好姊姊。

荳芽的手足情緣

兩年後,我們重返舊地,芽芽已經可以緊緊拉著姊姊的手,專注地踩踏眼前的階梯。

很多人問我,荳荳會不會吃芽芽的醋?就目前來看,也許是年齡上的懸殊,有時我覺得她更像是一個小媽媽,她對妹妹的照顧有時比我還周詳細緻。但是妹妹似乎天生就知道要來「強奪分蝕」姊姊的世界,她對荳荳所有的東西都很有興趣,喜歡翻姊姊的書桌、書包、玩她的鉛筆盒與髮飾......,唯獨對姊姊的「指揮」完全不買帳,非常有自己的主張。當大家都在觀察昆蟲時,她也一定要拿著望遠鏡,有模有樣地四出搜尋,把鼻涕與口水抹得到處都是,或是到處攀花折草。荳荳拘謹的個性,讓她非常無法忍受芽芽的放肆猖狂,一把將妹妹抱離撒野的現場,然後就聽到芽芽放聲大哭的抗議。可惜今年的桐花季結束較早,山上已經看不到昔日的花海,荳荳想帶妹妹去賞花的心願落空,讓她不免失落起來。

但是我想跟荳荳說的是,今年的步道上,我們雖然錯過了迷人的五月雪,但是媽媽卻看到了另一幅讓我深受感動的畫面,那就是妳牽著芽芽上山的背影,那種手足相攜的情感,是妳過去7年來所無法享受到的。未來,妳還有很多機會、很多時間,帶著妹妹去分享生命中每一場繽紛的花海或是瑞雪,請妳記得,要好好握著妳們彼此的手,在未來人生的路上繼續扶持,也許很多年之後,我會變成步道上的一隻豆娘或是冠羽畫眉,對著妳們表達我最深情的祝福呢。

【貼心小叮嚀】

孕婦可以登山嗎?

目前在登山教育的課程中,有特別針對「女性登山」開闢了一個主題,包括生理期或者是懷孕時期的登山注意事項,基本上都不建議作長時間的攀爬,因為生理因素可能會造成身體的不適,一般都建議改期。至於懷孕,在前八週登山會有4分之1的流產機會,高海拔尤其不適合。但是3個月以上,若是一些距離較短的郊山仍是可以嘗試的(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記得詢問妳的婦產科醫生),首先最必要的是穿一雙防滑的鞋子,如果肚子比較大,可以綁上托腹帶來支撐,還有隨身帶把雨傘,拿來遮陽或是充當拐杖都很好用千萬別一個人去登山,先想想如果有問題,最近的醫院在那裡,做一些基本的危機處理的準備。還有就是慢慢走,絕不勉強。事實上,我在懷孕期間,從第9週起開始游泳,一直游到第39週,孕婦瑜珈也從第12週做到第39週,中間並經常去郊山散步,所以體能一直維持得很好,生產也比較順利,產後很快就恢復身材。當然,懷孕是人生的大事,還是要謹慎考慮自己與家人的看法比較妥當,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度過快樂的孕期。

【小檔案】

《跟著節氣去旅行》小檔案

作者:范欽慧

出版社:遠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月16日

定價:350元

印刷:全彩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如玄和王清峰:政策與社運之間的平衡
【聯合報╱社論】
2010.05.10 02:27 am
 

吳揆日前談自由貿易港區,提到將考慮在區內使外勞與本勞的基本工資脫鉤;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公開表示反對,並稱若果真決定脫鉤,她立刻下台。王如玄的強硬態度,讓人想起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堅持寧可下台,也不願執行一件死刑;兩人就像一面鏡子裡外的同一身形與映像。

在馬總統執政即將屆滿兩年之際,王如玄和王清峰的論調,包括稍早衛生署長楊志良為健保費一度求去,皆讓人矚目。從正面看,政務官懷有獨特的堅持,風格不俗;從反面看,這些狀況實反映了馬政府內部的磨合問題,也凸顯了決策主張不易達成妥協的困境。

當初馬政府成立,主要由三股人馬組成,一類是有過執政經驗的行政官僚一股是像王如玄、王清峰這樣活躍於社運界的人士另一股則是來自學術界的知識菁英。這樣的布局不難理解:一則可以固守技術官僚的專業和沉穩,一則是能表現重新執政的理想與追求。但從過去兩年的實際運作看,舊官僚一脈表現平平,有時走調;出身社運界的政務官雖帶來清新氣象,卻也因不耐官場的刻板、磨人,接連損兵折將。學界出身者則因各種公私因素求去,更不在話下。

持平而論,王如玄和王清峰在內閣的表現都受到民意信任,除了個人操守及形象不俗,工作積極也受到肯定。王清峰因「廢死」爭議下台,即使國人不同意她的觀點,但她盡力維護個人信仰的堅持,誠屬不可多得。而王如玄在景氣寒冬極力爭取勞工就業機會,卻在勞運場合遭到噓聲,在國會備詢時真情流露而泣不成聲,乃至為22K政策辯護卻遭到砲轟,說明她面對左右夾擊仍不畏難。如今,基本工資脫鉤的問題,卻可能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王如玄和王清峰心中,各有一把「最後的戒尺」,那是她們認為必須捍衛的底線。問題是,一個政府的運作模式,卻往往不是如此一刀兩斷的直線切法,決策往往是要在現實困境和道德底線間往返折衝,尋求一個終極的平衡點或突破口。以基本工資問題為例,如果能夠在解決仲介剝削的前提下,使外勞的實質所得不低於原有水準;那麼,本外勞基本工資脫鉤,真是一頭絕對不可碰觸的聖牛嗎?恐怕未必盡然。

一部優良的國家機器,應該是在官僚思維和社運理想之間求取最佳平衡,站穩專業的立場,並不斷追求突破與提升。如果過度倚賴官僚,很容易陷於保守思維,而故步自封;但如果過度執著意識形態,追逐跳躍式的社運願景,則可能陷於現實與理想零和對立的狀態。

以王清峰對廢除死刑的堅持為例,她的辭官,雖然保住了個人信仰的純度;但整體觀之,因為她的態度過於強烈,卻激起了民眾強大的反感,反而迫使法務部不得不加速死刑的執行,不僅讓社會的分歧擴大,甚至危及台灣力圖保持的人權形象。如此看來,王清峰的堅持對她個人的理想而言,也未必稱得上是「得」了。

王如玄之所以堅持基本工資不可脫鉤,當然是源自長期以來從事勞運的信仰和承諾。她今天居此要職,也許能在不損害勞工權益的原則下,找出讓脫鉤可達到雙贏的辦法,而不必在良心與現實決策之間,把自己推上祭壇。這點,其實勞運團體也不妨共同貢獻意見,而不須對這位昔之戰友和今之同盟者相煎太急。試想,今天若逼走一個肯為勞工垂淚的政務官,下一位主委會更好嗎?

對照馬總統兩年來聲望的起起伏伏,可窺知馬政府決策在官僚和社運之間的拉扯與擺盪,仍未找到最佳的自我定位。執政不是搞社運,執政更不是任官僚照本宣科,而是要在迂迴進退之間找到上升的螺旋。王清峰掛冠,讓台灣的死刑問題變成一件更棘手的難題;今天基本工資的問題並非無解,不能再使王如玄重蹈覆轍。

馬政府兩周年,如果告退的閣員盡是社運界菁英,那真讓人無言以對!

 

【2010/05/10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林口都市之森」雜木林生態美學系列講座


-->

2010-04-15 19:00
2010-04-15 21:00

地點:林口社區大學(台北縣林口鄉仁愛路二段173號,林口高中內)
主講:陳信甫,鍾兆晉
主辦:台北縣愛鄉協會
承辦:林口社區大學
協辦:林口社區大學
報名:系列活動至5月29日截止
聯絡人:企劃組黃詠靖先生
電話:02-26008655
E-mail:linkouhccu@yahoo.com.tw

活動說明:

「發現林口都市之森」4/15-5/29 雜木林生態美學系列講座

還記得,小時候呼朋引伴,一起鬥蟋蟀,捉蜻蜓嗎?
下雨天,就聽見青蛙唱歌;好天氣,便看見翠綠風景,
近來由於新市鎮計畫,林口不斷開發土地,都市規模擴大了,兒時玩耍的鄉野之地卻消失了,
我們的下一代,嫻熟科技,卻遠離自然世界。
與自然疏離的未來,如何能拯救日益惡化的環境?

就在林口高中與林口國中之間,閒置20多年的土地已在不知不覺中回復為豐富的雜木林,
裡頭竟已有100種以上的植物以及相伴而生的鳥類昆蟲!
在這麼近的周遭,有這樣豐富的野地,是我們修補與自然的關係的大好機會!
邀請您從4月15日起,一同來認識自然,恢復社區的鄉野樂趣,
讓我們和下一代更有想像力與創造力!
報名請洽林口社大2600-8655
接受單堂報名,全程參與還可以退還證金喔!

詳情請見http://www.lcc.org.tw/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
摘譯自2010年4月29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由於世界各國領導人未能履行其承諾,在2010年以前減少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反而眼睜睜看著生物多樣性下降。一項首次針對200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進行的評估中發現,當初所訂的目標並沒有達成。

根據該評估報告,自1970年以來,人類活動已經使全世界三成的動物族群減少,紅樹林與海草的面積減少了兩成,活體珊瑚的覆蓋率則下降了四成。

「我們的分析顯示,各國政府沒有能達成他們在2002年時所作的承諾:生物多樣性如過去一樣快速下降,我們在減少物種、棲地與生態系統的壓力上取得一些進展,」報告的第一作者布查特博士(Stuart Butchart)說,他隸屬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育監測中心與國際鳥盟。

這份4月29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報告,比較了30多個以不同面向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指標,像是物種族群的改變、滅絕的風險、棲地範圍以及群聚的組成等。

研究發現,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率沒有顯著減少,面臨的壓力反而繼續增加。

「我們的數據顯示,生物多樣性下降的情況不會在2010年停止,但在2010年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更加重視,並付出更多力量來關注我們所居住星球上所剩下的物種,」布查特博士說。

這個研究中所使用的指標,是由2010年生物多樣性夥伴(Biodiversity Indicators Partnership)所共同合作發展整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超過40個國際組織與機構。

福斯特(Matt Foster)是國際保育聯盟(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保育成果主任,他說:「生物多樣性急劇的下降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最主要的項目是那些原本就十分脆弱,並且倚靠大自然所提供的水、食物與藥品。世界各國領導人2010年10月在日本聚會時,必須更有決心地遏止生物多樣性下降,人類的生存必須仰賴它。」

「聯合國千囍年發展目標(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認定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福祉的永續性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這些損失顯然是非永續性的,」聯合國環境署(UNEP)首席科學家阿爾卡莫教授(Joseph Alcamo)說。

這項研究結果將會收錄在第三版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中,這是生物多樣性公約最重要的出版品,將會在5月10日於奈羅比(Nairobi)發表,屆時世界各國政府的代表會聚集討論2010年的目標以及如何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

布查德博士說:「雖然各國已經為減緩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施行了一些重大政策,但這些還是嚴重不足,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壓力與人類反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該研究指出,一些地區或國家成功的解決了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例如巴西的茹魯埃納國家公園(Juruena National Park)劃定了2萬平方公里的保護區、復育特定的物種如歐洲野牛,避免了像是紐西蘭高蹺鴴的滅絕。

「很多回應已經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相關政策有了明確的目標、施行方針與資金,」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朱格拉夫(Ahmed Djoghlaf)說。

「最重要的是,」他說,「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必須綜合所有地區政府和企業,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充分核算,以做出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Biodiversity Target Missed: World Fails to Slow Loss of Animals, Plants
WASHINGTON, DC, April 29, 2010 (ENS)

World leaders have failed to fulfill their commitments to reduce the global rate of biodiversity loss by 2010, and have instead overseen "alarming" biodiversity declines, finds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how the targets expressed in the 2002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have not been met.

Since 1970, human activities have reduced animal populations by 30 percent, the area of mangroves and sea grasses by 20 percent and the coverage of living corals by 40 percent, the assessment find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governments have failed to deliver on the commitments they made in 2002: biodiversity is still being lost as fast as ever, and we have made little headway in reducing the pressures on species, habitats and ecosystems," said the paper's lead author Dr. Stuart Butcha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ublished today in the journal "Science," the assessment compiling more than 30 indicators that measure different aspects of biodiversity such as changes in species' populations and risk of extinction, habitat extent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study found no evidence for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ate of decline of biodiversity, and also found that the pressures facing biodiversity continue to increase.

"Our data show that 2010 will not be the year that biodiversity loss was halted, but it needs to be the year in which we start taking the issue seriously and substantially increase our efforts to take care of what is left of our planet," Dr. Butchart said.

The indicators used for the study were developed and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2010 Biodiversity Indicators Partnership, a collaboration of over 4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agencies.

Matt Foster, director of conservation outcomes 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said, "The steep loss of biodiversity is affecting all of us, but mainly those who are already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dependent on nature for water, food and medicines. World leaders meeting in Japan this October must be more ambitious in halting biodiversity loss - our survival depends on it."

"These losses are clearly unsustainable, since biodiversity makes a key contribution to human well-be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recognized by the 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said the UNEP's Chief Scientist Professor Joseph Alcam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eed into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3, the flagship pub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to be released in Nairobi on May 10, when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ill meet to discuss the 2010 target and how to address the biodiversity crisis.

Dr. Butchart said, "Although nations have put in place some significant policies to slow biodiversity declines, these have been woefully inadequate,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pressures on biodiversity and the responses is getting ever wider."

The study recognizes that there have been some important local or national successes in tackling biodiversity loss, such as the designation of protected areas like the 20,000 square kilometer Juruena National Park in Brazil, the recovery of particular species like the European bis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some extinctions like the black stilt of New Zealand.

"While many responses have been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e relevant policies have been inadequately targeted, implemented and funded," said Ahmed Djoghlaf, executive secretary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bove all," he said, "biodiversity concerns must be integrated across all parts of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and the economic value of biodiversity needs to be accounted for adequately in decision making. Only then will we be able to address the problem."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許念真、林佳瑩;審校:林群超

恢復遭破壞的生態系統
全球氣候變遷劇烈,暴露出我們正面臨的種種生態危機。欲採取補救措施,避免破壞生態系統固然是最佳的選擇,但若生態系統已遭到破壞,若能適當得對生態系統的復育進行投資,仍可獲得極佳的回饋。根據TEEB在2009年出版的氣候變遷特集,復育紅樹林能對社會帶來的回饋效益,最高可達40%,復育熱帶森林的林地與灌木叢則可達50%,草地可達79%。雖然復育生態系統的回饋比例這麼高,但是要進行這類計畫需要高額的投資,投資金額會因生態系統與破壞程度的差異而不同,而且光是事前的評估作業可能就所費不貲。除了巨額的投資外,另一個要注意的層面是預期效益。復育生態系統可能會損及私人利益,因此政府與公共預算的角色就非常重要,必須有政府的強力支持,並協調這類復育計畫會影響到各類當事人,才能使復育計畫成功。鹹海就是個典型的案例,在獲得政府的強力承諾與組織性的支持後,鹹海的復育計畫才因而成功。

投資生態基礎建設將能帶來就業機會越來越多人參與生態旅遊,不失為保護環境與創造經濟價值的雙贏方案
經過適當設計的投資計畫,常能藉著支持經濟活動與提供與生態系統有關的工作,而振興就業市場,與達到社會政策的目標。從方框15與方框16中,可以看出目前與環境有關的工作,已經不再只是生態產業和管理污染。

與環境有關的歐洲地區工作
根據生態產業和活動的嚴格定義,能歸類為這類工作的有永續林業、有機農業、尊重環境的觀光活動等等,在歐洲地區,這類從業人口的數量佔全體的工作者的1/40。但若以廣泛的定義來界定,例如把農業人口都納進來,歐洲地區從事與環境有關工作的人口,佔全體人口的1/10。這些工作有多重的效益,包含提供原料與服務,來支持整個經濟體系中其他的工作者。若把這些獲益者都加進來,在歐洲地區,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從事與生態系統有關的工作。在多數的發展中國家,生態系統與就業機會的連結會更密切。

 

從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中創造出來的工作
生態旅遊是觀光產業中急速發展的領域,在2004年,生態旅遊市場成長的速度比整個產業成長的速度快了3倍。根據世界觀光組織的估計,全球生態旅遊的支出將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幾乎是整個產業成長比率的6倍。紐西蘭南島美麗的景觀,正因平時維護生態,才能帶來長期的效益
以自然為基礎而發展的休閒活動也是個很大的市場,在2006年,美國花在與野生動物有關的休閒活動花費,例如狩獵、釣魚和觀察野生動物,就高達1,220億美元,快達到GDP的1%。這種活動需要高標準得維護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才能達到永續發展,與吸引人們再度投資於這類活動中。
◆ 在2004年,紐西蘭南島保留地的經濟活動額外創造了1,814個工作機會,佔全體就業市場的15%,並額外增加了2.21億的消費支出。
提供旅人欣賞壯闊的山景並振興當地觀光,或許能吸引像玻利維亞這種發展中國家致力於維護生態◆ 在玻利維亞,保留區內的旅遊活動製造了超過2萬個工作機會,間接得支持了10萬人的生計。
◆ 在南非,生態系統復育計畫「為水奮戰」結合了控制農業中的外來種生物與社會發展兩大層面。這個計劃涵蓋了3,387公頃的土地,每年並創造91人次的工作機會。到2001年為止,這個計畫已支出270萬南非幣,預計總體支出會達到490萬南非幣。這個計畫的目的在避免每年110-160萬立方公升的水資源流失。

※ 本文出自2009年環保署「國際環保動態訊息蒐集及趨勢分析」專案計畫,編譯自「TEEB」2009執行報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