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家走進電影 愛欲糾結、熱情不熄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10.01.31 05:06 am
 

藝術大師激昂的生命力,無比的藝術狂熱,常讓他們成為電影的主人翁。以藝術家之名,電影中的藝術家身影,究竟傳達出什麼訊息?

電影「哥雅畫作下的少女」(Goya's ghosts),原文片名的直譯是「哥雅的幽靈」。西班牙藝術大師哥雅筆下的天使模特兒伊妮絲,被宗教法庭誣陷為異教徒入獄,又遭羅倫佐修士玷汙生女、發 瘋,其間歷經西班牙、法國與英國的戰亂紛擾,確為哥雅時代的真實寫照,但片中主軸環繞在伊妮絲與羅倫佐的愛欲糾結,哥雅如關鍵配角。

兩面畫家哥雅 見證卑微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以哥雅筆下的天使模特兒伊妮絲悲劇性的一生為主軸。
圖/聯影公司提供

此片導演是曾經以「阿瑪迪斯」等片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相較於「阿瑪迪斯」精準刻畫音樂神童莫扎特的恃才傲物與頑童性格;既為宮廷服務,同時也批判社會的「兩面畫家」哥雅,原是善於窺探人心黑 暗面的大師,但在片中退位為18世紀黑暗社會的卑微見證者,對其內心的刻畫顯得浮淺。片中出現的許多油畫,明顯並非出自哥雅之筆,也是個缺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靈犀相通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裡,維梅爾(右)為女主角葛里葉穿耳洞,象徵破處為兩人曖昧情愫更上層樓。
圖/聯影公司提供

荷蘭17世紀名畫家維梅爾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中少女水靈眼神、側身回眸、似笑還嗔的神情,引發無限猜測,但維梅爾慣用的模特兒皆佚名,她的身世成謎。

以崔西雪佛蘭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虛構少女葛里葉,化身維梅爾的女僕,與畫家善妒的妻子、精於算計的岳母兼經紀人,構成緊繃的四角關 係,終以靈犀相通卻壓抑未成的愛情殘局收場。片中從女性的角度仰望心儀偶像,考究維梅爾畫作多在室內,且常使用暗箱(即相機的雛型)輔助,以加強視覺的客 觀效果,光線氛圍掌握精準,再加上多幅維梅爾名畫與場景的鋪陳,甚具說服力。但此片著重女性情欲的書寫,大畫家也只是配角。

一代畫家卡拉瓦喬 仔細考究

對喜愛名畫的觀眾而言,觀賞義大利性格男星亞力希歐波尼主演的「一代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應當很過癮。文藝復興晚期的藝術大師卡拉瓦喬 生於16世紀末的義大利,他性格暴戾,放浪行骸,不僅以娼妓菲麗黛、蓮娜當聖女像、聖母像的模特兒,還為了她們與仇敵對決,不得不出走熱那亞,最終客死他 鄉,得年僅37歲。

片中對藝術史相當考究,藉由卡拉瓦喬與男妓、與菲麗黛、蓮娜的邂逅,一一帶出「遭蜥蜴咬噬的男孩」、「水果籃」、「猶滴斬荷羅斐納之首」等名畫,並以戲劇化的神來之光,拍出「聖馬太蒙召」那道奇妙的光束,而以「基督的誕生」和「笞刑」等收尾。

天使與惡魔化身 現世逼真

本片對卡拉瓦喬時代,大量農民迫於瘟疫和飢荒流落羅馬,教士與娼妓雲集、宗教迫害與私刑之慘烈,有赤裸裸的描敘。如同「天使與惡魔化身」的卡拉瓦喬,身處 這個「性、暴力與上帝」之都,以充滿戲劇張力、明暗對比強烈的手法創作,表面上描繪遠古的聖經故事,實則展現逼真的現世存在感。

「畢卡索與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以抑鬱不得志的詩人畫家莫迪利亞尼為藍本,原來的片名和主角都是莫迪利亞尼,中文譯名顯有市場考量。片中 雖有莫迪利亞尼與畢卡索競藝的插曲,但主旋律擺在莫迪利亞尼與珍妮倍受阻撓的愛情,珍妮的角色甚至比莫迪利亞尼更搶戲,而莫迪利亞尼則流於酒精、大麻與女 人的放蕩藝術家刻板形象,看不到他創作靈魂之所在,畢卡索更被貶為滿腦「藝術生意經」的俗夫,已與藝術史漸行漸遠了。

【2010/01/31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ka9644503 的頭像
    jka9644503

    如果麥子不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