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北轉運站試營運 10家客運39條路線

卡優網 更新日期:2009/08/19 04:42 江佩君

  位於市民大道與承德路口,國內第一座結合交通、商場、影城、旅館的立體轉運站「台北轉運站」,將於明(19)日零時起啟用試營運。這座全台最大的轉運站結合10家國道客運業者、共39條路線,並連接高鐵台鐵捷運等交通樞紐,方便民眾轉乘。

  這座號稱五星級的立體轉運站,打破傳統客運站給人空間狹小、凌亂的印象,台北轉運站一進門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寬敞與明亮,一樓為售票窗口、地方美食伴手禮商店和便利商店。店家包括萊爾富便利商店、順成蛋糕、奉茶、黑橋牌、萬益食品、王師父、餞面禮、GOGOSPORTCENTER等店進駐。

  二樓至四樓則是候車月台,地下一樓則是台鐵、高鐵、捷運、計程車的轉程點,預計10月初對外營業的京站時尚廣場也位於此。

  明天試營運第一天,上午10點起,現場將販賣限量福袋,內含伴手禮區的明星商品,市價超過800元以上,特價只要399元,限量提供399個。

  台北市交通局指出,遷入台北轉運站的國道客運路線,為桃園以南及宜蘭的路線,包含統聯、豪泰、和欣、阿羅哈、葛瑪蘭、豐原、巨業等各路線,以及國光客運往新竹至苗栗,與三重/新竹客運聯營往新竹的路線。

  原忠孝西路國光客運東西站各發車路線則維持不變,另外大有巴士(桃園機場)、汎航通運(林口長庚)、建明客運(中壢)、國光客運(桃園、中壢、金青、羅東、南方澳)、三重客運(竹林山觀音寺)、三重/新竹客運(楊梅)等10條路線則同樣維持在國道客運台北總站(D1轉運站)發車,預計9月下旬再遷入國光客運東站。

  台北轉運站啟用試營運初期,國道客運台北總站仍提供售票及與台北轉運站間的接駁,以提供服務需要到國道客運台北總站(D1轉運站)搭乘桃園以南國道客運路線的乘客。

  台北轉運站旅客大廳入口,位於市民大道近捷運中山地下街R1出口處,利用台鐵、高鐵、捷運轉乘國道客運的民眾,可由中山地下街R1出口或台北地下街Y1、Y3出口即可抵達;搭乘公車的旅客,可由台北車站北一門外的台北地下街Y4入口,或由北三門外行走天橋跨越市民大道到達台北轉運站。

  配合台北轉運站啟用,交通局表示,該站地下2、3樓機車停車場自8月10日起開放免費試停1個月,機車停車場入口位於轉運站南側市民大道上,出口位於北側華陰街上。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青年貧窮化:金融風暴後的勞動市場趨勢變遷
更新時間:2009-08-18 22:59:10
   記者∕作者:青年勞動九五聯盟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全國聯合會籌備會等團體,7月前往勞委會抗議,要求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下台,解決中高齡就業問題,並以行動劇表達訴求。(圖文/中央社)
■劉侑學

從2008年第四季到2009年第一季,無論在投資、消費、產出與貿易上都出現驟降的表現,遂導致全世界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口。原本金融層面的風暴,轉而襲擊實體經濟,至今更是演變成全面性的社會危機。

全球失業率持續攀升

今年5月,國際勞工組織(ILO)所公佈的《2009全球就業趨勢更新版》中指出,情況最不樂觀的預測模型顯示,從2007年到2009年結束後,全球將增加超過5千萬的失業人口以及約有兩億人口淪入貧窮。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報告也估計,OECD國家的失業率將持續攀爬至2010年,平均失業率將從今年4月份的7.8%升高到10%,2010年結束後的失業人口也將從2008年底的3千7百萬(6.8%)躍升到超過5千7百萬人(9.9%),將是自1970年代以來最高的程度。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會員國,在2008年與2009年間就增加超過7百萬的失業人口。在美國,從2008年7月到2009年的2月,短短半年的時間就有540萬的美國人丟掉工作;西班牙的失業率光在今年第一季就跳升至17.4%;北美的加拿大5月份也升高到8.6%;歐陸的法國和德國5月份的失業率也分別高達9.3%、7.7%;而位在亞洲的韓國,同樣受創嚴重,8個月內就有超過120萬人失業。台灣在今年6份月的失業率為5.94%,較前年同月增加近2%,且仍有持續攀高的趨勢。

失業問題的蔓延也反應在相關津貼的領取數字上。依照國際勞工組織的社會保障資料,從2008年5月到2009年2月之間,在19個新興和工業化國家的樣本中,平均增加53%的領取失業津貼人口。

就業弱勢群體衝擊最大

勞動市場中的弱勢群體──青年、移民、低技術、中高齡勞工與臨時性勞工──幾乎承載急速攀升的失業數額。以青年來說,在國際勞工組織的評估裡,從2008年到2009年結束後,全球將可能增加4百萬到1千7百萬不等的青年失業人口。

在西班牙,青年失業率在今年第一季就增加14.4%,來到35.7%;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法國,青年失業率達到22.7%;此外,義大利的青年失業率在今年第一季過後也高達26.3%;英國與美國也分別增加4%與4.4%,青年失業率站上18%與16.1%的高峰。台灣青年失業率在「15歲至24歲」與「25歲至29歲」分別為14.89%和8.67%,皆高出總失業率甚多。

其次,臨時性、非標準契約或無契約的勞工,是這波經濟危機下首先受到影響的群體。這個現象在西班牙尤其明顯,臨時工作者的僱用程度在一年之間減少20%,顯示總僱用率下跌約80%的情況。義大利儘管定期契約工作者有最低限度的僱用,臨時工作者的僱用率於一年內仍下滑了7%。

更重要的是,弱勢群體在不景氣下最先失去工作,但卻在取得社會安全網上受到嚴格的限制。而他們也由於面對難以重返勞動市場的困境,極可能因而轉變為長期失業者或怯志工作者。

景氣回穩不等於就業復甦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秘書長Angel Gurria就認為,從過去衰退的經驗來看,經濟成長到就業市場的復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政府應提出合適的政策來幫失業者,以及避免高失業轉變成為持續性的問題。國際勞工組織秘書長Juan Somavia也同樣表示,就業市場若要回復到危機前的水準,大概需要4到5年的時間,而致使長期失業的問題難以翻轉、員工薪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危機前程度等後遺症。

在工業化的時代裡,經濟成長必須仰賴充滿大量的新工作機會,但今天我們卻見到失業式的經濟成長。意即台灣目前以資本、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為主,雖可提升經濟成長率,但對於就業機會的創造有限,無法同步吸收大量的失業人口。同時,企業通常不會在復甦前期且景氣仍不明朗下的狀況下雇用新員工,再者,企業通常選擇恢復在衰退時期縮短的工時作為增加產量的因應方式。

回顧台灣在2001年的網路泡沫化時期,經濟成長率首次出現3.12%的負成長,當時約衰退3季才回復到之前的水準;而景氣燈號也連續四季亮起低迷的藍燈,若再加上代表景氣穩定的黃藍燈,復甦期間為6季。至於勞動市場指標-失業率,從衰退前(2001年第一季)的3.66%一路爬升至2002年第三季5.30%的高點後才逐步下滑,不過要回復到不景氣前的水準,時間卻已經來到2006年,整體勞動市場的復原速度較經濟回春慢了4到5年。而這波經濟危機影響的範圍與深度更甚於之前,勞動市場勢必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也意味著台灣在未來的幾年將邁入「高失業率」和「長期失業」的時代。

OECD國家搶救失業的策略

根據OECD的調查,其會員國多數採取失業津貼或其他形式的所得支持方案來幫助失業者。法國和義大利政府補貼臨時性勞工在契約結束後一定數額的津貼;芬蘭和日本透過降低領取失業給付的就業年資;希臘與波蘭係提高失業給付的金額,而日本還與加拿大、葡萄牙延長失業給付的領取期間。美國和芬蘭同時增加給付金額與領取期間。

除消極性勞動市場政策外,其會員國多擴大積極勞動市場政策(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ALMPs),即增加失業者再就業和接受其他額外的訓練作為回應方式。南韓與西班牙採取的措施是直接擴大勞動力需求,也就是藉由公部門工作機會的創造計畫為策略;澳洲、德國、義大利、墨西哥、荷蘭則是採用或擴大短工津貼(short-time subsidy)來避免雇主裁員。另外有些國家如澳洲、法國和美國,則將增加對於低就業能力青年的政策支持,以降低不景氣下對於青年就業者在未來就業生涯的衝擊。

政府該做什麼?國際組織的政策建議

為解決金融風暴對世界各國的負面影響,國際組織提出相當多元的政策原則建議,筆者列舉數項供讀者參考:

(一)短工津貼或降低社會安全費用的提繳金額來穩定工作,不過短工津貼必須是企業面對短期的需求下滑或者是員工相對難以再找到新工作為原則。

(二)提供適當的社會安全網給失業者與低薪家庭。在OECD國家多短暫性提高失業給付金額,以及暫時性延長給付期間來避免長期失業者落入貧窮。

(三)確保社會救助體系能夠銜接不適用失業保險制度的失業者。

(四)提高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的執行效率。政府應努力提供訓練的機會,除幫助失業者持續接觸勞動市場外,並且增進其工作技能。而對於難以媒合(hard-to-palce)的失業者,目標性地雇用和提供補貼,使失業者能夠至企業中學習工作經驗。

(五)國家應盡更深一層的努力,以確保未擁有被認可和重要能力資格的青年進入勞動市場。

上述各點仍屬短、中期的政策作為,長遠來說,政府應該將「就業」作為復甦政策的核心,才能把經濟成長的效益與就業市場作結合,否則未來將是「資本家的復甦、我們的危機」。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註:所謂「積極勞動市場政策」,其目的在於幫助失業者重返工作,內容包含就業媒合、給付行政,和勞動市場政策如職業訓練與工作創造。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臨優先資遣 移工求救無門
更新時間:2009-01-08 23:09:17
   記者∕作者:胡慕情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日前勞委會宣佈,「若本勞及外勞從事相同性質工作,資遣應以外勞優先」的政策,使高雄前鎮工業區華東公司的129名移工面臨被提前解約的厄運。移工們昨天北上勞委會陳情,要求勞委會介入協調勞資爭議,但未獲正面回應。

在前鎮加工出口區華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移工M小姐,去年底接到通知,即將在1月初返回菲律賓。M小姐拿到的薪水單,除勞健保費、有限的福利金、所得稅、分期債款償還等扣項以外,還有一項「事假」的扣款,但她並沒有請任何事假,是無薪休假的變形。

M小姐離家到台灣僅十個多月,在家裡等著她的,有找不到工作的丈夫、兩個小孩,以及好幾萬塊的仲介費。讓就要被強迫資遣的移工相當擔憂,勞工團體痛批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只知道「資遣應以外勞優先」,卻不做任何配套措施,無異進行「人口販運」。

企業解約害慘移工

勞動人權協會執行長王娟萍說,這批移工來台約4至10個月,來台前得付上10多萬的代價,還得被扣20%的稅、健檢2千5百元、食宿費2千5百至5千元、仲介費1千8百元,「第一年幾乎無法賺錢!」王娟萍痛罵提前解約的企業是詐騙集團。

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主任高偉凱說,華東公司和移工簽約的契約中明訂「機票由雇主負責」,但實際上卻由移工支付;現在華東公司臨時提前解約,勞委會無配套保護突然失業、面臨轉換不到雇主、沒錢付食宿費用的移工,他認為政府以犧牲外勞來安撫本勞,只是讓資本家獲益。

勞委會職訓局科長尤舜仁表示,昨天才得知華東公司的案例,將了解並連絡高雄勞工局。但既無時程、也無具體暫止移工受害的措施,勞工團體不能接受。

高偉凱認為,勞基法規定雇主提前終止勞動契約,主要保障便是預告工資和資遣費;華東公司雖依法提前預告,但預告設計是要讓即將失業的工人先請謀職假去找工作,「但這對移工根本沒有意義。」勞工團體認為,即便移工能要求轉換雇主,但以現在的經濟情勢,也很難找到新雇主。

相關法規有待調整

王娟萍表示,華東公司只是冰山一角,當前法規設計和移住定期契約工應受保障權益之間有很大的落差。勞團要求勞委會立刻介入處理華東案件,並要求勞委會應強制提前終止勞動契約的雇主,賠償移工仲介費與機票。

此外,勞團主張,移工等待轉換雇主或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期間的薪資,應由原雇主支付、雇主申請引進移工,必須先提繳墊償基金或準備金,以免關廠裁員時無力繳交上述費用。

勞團表示,勞委會除應針對當前經濟情勢做出照顧移工的緊急措施外,更要根本解決台灣移工體制內的弊病,如讓移工組織工會、可自由轉換雇主、放寬居留與工作年限、降低甚至免除仲介費用、全面納入勞基法,才能避免更多移工受害。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集中營城市生日會 流放者遙想當年
更新時間:2009-08-19 22:04:35
   記者∕作者:謝雯伃
耶勒娜‧扎尤卡到現在仍不了解,為何她會被放逐到馬嘎丹(Magadan)。

今年7月,俄羅斯遠東城市馬嘎丹慶祝建成62週年。過去它看守著前蘇聯領導者史達林所設置的「古拉格」(Gulag,集中營)。

在當初「古拉格」關閉後,選擇要留在當地的生還者中,85歲的扎尤卡是少數還在世的。

第一批的屯墾者的生活中,是沒有什麼建城慶典的。

「我母親在剛搬來時,哭得有多慘呀!」扎尤卡說,她那時才23歲,原本住在烏克蘭。她被判流放至此10年。

當初,史達林需要人力來這個離莫斯科東北方超過6千公里的地區,挖掘地底豐富的金礦。將近20年內,他送了數十萬名囚犯來到這個令人聞之喪膽的「古拉格」集中營地區。

據估計,1932年(馬嘎丹正式建城前7年)到1950年代中期間,大約有80萬人停留在馬嘎丹。

瓦丁‧科辛(Vadim Kozin)博物館的執行長薇拉‧斯米諾娃表示,其中大約有12萬到13萬人被認為死於集中營中。瓦丁‧科辛博物館是以被流放至馬嘎丹的歌手瓦丁‧科辛命名,他最有名的事蹟是,他表示他的男高音嗓子不適合演唱歌頌史達林的歌曲。

被流放的囚犯全都為達思卓力(Dalstroi)勞改營服務,這個機構是由蘇聯國家安全局KGB的前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所設立。這些囚犯在這個科力馬河(Kolyma)轉向往北流進北極海的地區,建起了金礦坑和相關基礎設施。

白骨之路

扎尤卡與其它女性擠在一列火車中,跨越了幾乎整個蘇聯領土,從蘇聯遠東港口納霍德卡(Nakhodka)坐船到達馬嘎丹。

她說,她並不是罪犯,她被流放只是時代的印記。

「我在溫室工作,我們在裡面種植食物。其他的女性在建築工地或是漁獲工廠裡工作。當然,他們一毛錢也沒付給我們。」她說。

男性的遭遇更為悲慘,數萬名男性在充滿了蚊子的森林裡,挖掘道路通往藏匿金礦的內陸時,死在路上。現在這條路被稱為「白骨之路」。

「在這條路上。情況很糟糕。」扎尤卡說。

「有多少人因此喪命?他們又是為了什麼而死呢?」

從她公寓的窗子向外望,看得見在馬嘎丹市的山坡上,有一座灰色的雕像。

這是旅居紐約的俄羅斯雕刻家恩斯特‧倪茲維斯尼(Ernst Neizvestny)於1996年所完成的「哀容面具」(Mask of Sorrow)紀念碑,獻給所有的古拉格流放囚犯。這座雕像沒有明顯臉部輪廓,臉孔深埋在雙掌中,低聲哭泣。

就是從這座紀念碑的所在處,流放者踏上了「白骨之路」。

當初的集中營,現在只剩下了建物所遺留的磚頭碎片。在紀念碑中,重建了一座集中營牢房。在重建牢房的地板上,破舊的工作靴和鶴嘴鋤的把手堆得高高的,上頭鋪蓋著滿是帶刺金屬罩網和凋零的玫瑰。

對知識分子而言,所面臨的情況最為困難,博物館執行長斯米諾娃說。反倒是罪犯,對國家來說不算什麼威脅。

扎尤卡則說,她既不是一個罪犯,對國家來說也不算是威脅。

在1955年流放期滿後,她決定要留在馬嘎丹。「古拉格」集中營系統的崩解讓她原本的刑期減少了2年。

「我家一個人也不在了,我的母親過世了,我的兄弟們也都死了。」

「此外,我找到了一名黃金級丈夫。他等了我5年。

來自俄羅斯南部克拉斯諾達爾(Krasnodar)的亞力士,比扎尤卡早5年被釋放,不過他決定要留在馬嘎丹等她。亞力士在1964年過世。

到最後,扎尤卡並沒有再望見烏克蘭一眼。

「我現在不會想回去了,」她邊說邊搖頭。「沒有我的拐杖,我連街上的商店都去不了。更何況,我還需要一本護照才能到烏克蘭。」

(路透)

Yelena Zyuzka still doesn't understand why she was exiled to Magadan, but 62 years later she would happily share the enormous cake baked to celebrate the city's birthday.

The cream-filled slices were served up for the crowds that gathered in July to watch street performers, open-air concerts and a midnight firework display to mark the 70th year of Magadan, a city in Russia's Far East that was gateway to the most feared Gulags set up by Soviet leader Josef Stalin.

Too frail to walk on her own to the street party, the 85-year old shows cupboards stacked with biscuits, meat and vegetables. She is one of the few remaining survivors who chose to remain after the Gulags closed.

There was certainly no celebration by the first wave of settlers.

"Oh! How my mother cried when they came," said Zyuzka of the day when, aged 23 and living in Ukraine, she was taken to serve her sentence of 10 years' exile.

Stalin needed labor to unearth the abundant gold reserves in this region more than 6,000 km (3,750 miles) northeast of Moscow. For two decades, he sen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risoners to his most feared Gulags.

Magadan today exists on its gold mines, fishing and trade in the goods that arrive across the Sea of Okhotsk from ports further south. Most of the cars on its sloping streets are made in Japan.

The spare room of the apartment where Zyuzka has lived since 1961 is decorated with wallpaper depicting Dumbo, Disney's flying elephant, just in case her great-grandson comes back to stay. Only three, he now lives on the Pacific island of Sakhalin.

"Age doesn't bring any joy," she said. "Before, I could feed myself on my pension and set a little aside. Now, everything -- food, medicine -- is so expensive."

About 800,000 people are estimated to have passed through the camps of Magadan between 1932 -- seven years before the city was officially founded -- and the mid-1950s.

Between 120,000 and 130,000 are thought to have died, said Vera Smirnova, director of the Vadim Kozin museum, named after a singer exiled to Magadan -- reputedly because he once said songs about Stalin were not suited for his tenor voice.

They all worked for Dalstroi, the organization set up by the Soviet NKVD -- forerunner of the KGB -- to build the gold mines and associated infrastructure in the region named Kolyma after a river that runs north to the Arctic.

ROAD OF BONES

Zyuzka, the youngest of seven children, left her family behind in the western Ukrainian city of Ivano-Frankivsk in 1947. She still speaks with a Ukrainian accent.

Crammed into a train with other women, she crossed almost the entire breadth of the Soviet Union, reaching Magadan by boat from the far eastern port of Nakhodka. She says she wasn't a criminal -- her exile was just a sign of the times.

"I worked in a greenhouse, where we grew food. Other women worked on building sites or in the fish factory. Of course, they didn't pay us a penny," she says.

The men had it worse, though. Tens of thousands died digging the road through the mosquito-ridden forests to reach the gold deposits inland. The route is now known as the Road of Bones.

"Out on the road, it was terrible. The conditions were very bad," Zyuzka said.

"How many people must have died, and for what?"

Zyuzka lives on around 12,000 roubles ($386.2) a month. Her pension is supplemented by her daughter in Sakhalin.

From the window of her apartment, it's possible to pick out a grey statue on the hillside above Magadan. New York-based Russian sculptor Ernst Neizvestny completed the Mask of Sorrow monument to the Gulag prisoners in 1996. A faceless, weeping figure shelters in the back of its concrete hulk.

It was from here that prisoners left for the Road of Bones. A crumbling brick building is all that remains of the original camp, but a Gulag cell is recreated inside the monument. Battered boots and pickaxe handles lie in a heap on the floor, covered with barbed wire and withered roses.

GOLDEN HUSBAND

Conditions were toughest for the intelligentsia, museum director Smirnova said. The criminals were not perceived as a threat to the state.

Zyuzka says she was neither a criminal nor a threat. Yet she decided to stay in Magadan when her forced exile was ended in 1955, the collapse of the Gulag system cutting two years from her original sentence.

"There was nobody left -- my mother had died, my brothers had died."

She flicked through a photograph album.

"Besides, I had a golden husband. Five years he waited for me."

Alexei, originally from Krasnodar in southern Russia, was released earlier than his sweetheart but decided to stay on in Magadan. He died in 1964, though his face still looks out from a commemorative plate on the cluttered sideboard.

Zyuzka has seen the last of Ukraine.

"I wouldn't go there now," she says, shaking her head. "I can't even walk to the shops without my stick. Besides, I'd need a passport."

(Reuters)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林村生還者:看到有人瞬間被砍成兩半

商業周刊 更新日期:2009/08/19 16:11 林俊劭
小林村生還者:看到有人瞬間被砍成兩半

「去年(卡玫基颱風)做(淹)大水之後,想說一百年才一次,下一次起碼擱愛四、五十冬(年),哪想到……?」「你有看過整座山崩下來沒有?六分鐘而已呀!才喊著大水來了,一轉眼,『轟』一聲,整個村子就被沖走了……。」他們的哀嚎說的是小林村,一個在記憶中永遠不會被磨滅的名字。

「那個水,把小林變得像洗衣機一樣,在那裡直直尬、直直尬(翻攪)」生還者劉景芳用手比畫著圈圈,形容當時的模樣:「邊爬邊回頭看,剛剛揮手喊大家逃命的,手還高舉,腰已被巨石砍成兩半,被洪流捲走……。」

小林村滅村、活埋,震撼了國際社會。甲仙鄉鄉長劉建芳指著一張小林村崩山的空照圖對我說:「你看這個切面,光滑得像是用刀子切開一樣,」他認為,異常驚人的雨水量加上連年地震造成的地層鬆動,是災禍主因。天災固然是主因,人為難道沒有破壞?握著雨量、地震這兩塊拼圖,我們再往下探究,找到了甲仙當地的文史工作者游永福。

「平埔族有『禁向生活』的傳統,」游永福說。所謂「禁向生活」指的是擷取自然資源有所節制,如果有人過度砍伐或獵捕,將會受到守護土地的祖靈阿立母的咒詛,未來幾年難有好收成。先民永續生活的概念,阻擋不了外來文化的侵略。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此砍伐樟樹,寧靜的山中生活開始走樣。

國民政府來台後,由於過去的小林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除了樟樹外,還出產珍貴的紅豆杉、檜木、榆木等,引來政府、企業、山老鼠等多方覬覦。於是,大批的樹木被砍下,大量的道路被開拓。為了生存,年輕力壯的小林人開始出外謀生,不願離家的人則種植起竹、芋、薑等生長快、回收高的經濟作物,逐步打造出「芋筍之鄉」的名號。

但竹子根淺,抓不住深層土壤;芋、薑一年只能一作,隔年必須易地再墾。在經濟需求下,林務局即使費心造林,也會被居民們砍伐殆盡。「規定只能種三甲地,他給你種到十甲,樹苗長出來就給你砍光光,這個土能不鬆嗎?」甲仙鄉和安村村長李新福說。且為了運輸農產,產業道路一條接一條的開,有許多還是農民違法開闢的,數目多到連當地人都數不清。「開路對地表所造成的破壞難以想像,你一切割,水流就跟著改變,」游永福感嘆。異常天候是造成這次殺傷力驚人的主因,但地表植被的開發破壞才是漫長且無形的殺手。

想起甲仙鄉長無奈的臉:「就遇到了,能怎麼辦?」想起游永福說的:「大地的因果,你哪能真的知道為什麼?」想起一路上遇到每一個傷痛欲絕的面孔,是天災還是人禍此刻已不再重要,我站在小林村的中央,仰頭望天,向神祈求對這塊土地的憐憫與安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鞠躬再道歉 一定查明小林土石流原因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8/19 16:35

總統馬英九今天南下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傾聽災民心聲,總統率領官員向災民深深鞠躬十秒鐘,道歉說「我來晚了」,總統表示,已經撥了10億元給高雄縣政府,並且承諾,他的任內一定會重建小林村,對於災民質疑的越域引水工程,總統也說,政府會調查,現在高雄地檢署也已經分案進行司法調查,一定會查個水落石出。

(溫蘭魁報導)

知道災民怪他來晚了,總統馬英九一到達收容災民的甲仙鄉龍鳳寺,就立刻率領官員深深九十度鞠躬十秒鐘,向災民和罹難者親人道歉

面對災民的訴求和抱怨,總統一一傾聽,有人痛批當地根本不適合做越域引水工程,還說「政策殺人比陳進興更可惡」,這名馬英九的支持者說,他仍然期待馬英九是康熙

災民希望馬總統查明這次造成小林村滅村的土石流是否跟越域引水工程有關?對此,馬總統回應,他會跟監察院長王建瑄連絡,行政院也會展開行政調查,就他所知,高雄地檢檢已經分案進行司法調查,政府一定會查個水落石出。

此外,對於村民希望重建小林村,馬總統也當場承諾在他任內一定辦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力擺明不足 別再強馬所難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8/19 04:09

記者鄒景雯/特稿

花了二個半小時時間舉辦兩場記者會,不開還好,愈開愈透徹,最大的錯誤不是馬英九,而是對馬政府仍有期待的人﹗要求台上這支老弱殘兵去從事超越他們能力以外的執政工作,寄望一群權力貴族要能感受土地上底層民眾的脈動,這真是強人所難,是件不切實際的罪過。

為什麼這麼說?扁政府上台剛滿兩個月,八掌溪事件,四名工人被河水沖走,三天內行政院副院長、消防署長、警政署長下台,一票官員被記過處分,這次馬政府上任已經十五個月,八八水災可能有六百人因天災加上人禍喪生,馬英九昨天慎重其事的宣布九月初一定會究責,這就是馬團隊的擔當,而第一個被馬口頭去職的外交部次長竟是隻路人皆知的「代罪羔羊」。

透過對照,再看馬英九的認知,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國內外記者反覆問他該負什麼責?是否下台?他說「不能逃避責任」,無法立即懲處下屬,竟哽咽地說是「擔心打擊救災人員的士氣」,已經災後十一天,從氣象局一路推到此地,這真是天道寧論。

在多數國人與災民眼中,在第一線無我付出的軍警消與志工,都是菩薩,在中央喝喜酒、剪頭髮、吃大餐的,近乎魔鬼,這個關頭,扯到救災人員的責任,這更是魔鬼中的魔鬼。上位者不能明辨是非,獎賞分明,即時重整團隊,讓能者接手,這才是對流血流汗救災人員士氣的最大打擊。

馬英九的問題在於,總統這個領導整個國家機器的工作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他以為自己下鄉就是三軍統帥在行使職權,問題是他的耳朵與眼睛在哪裡?是旁邊那些候選人嗎?他的手腳在哪裡?是中央應變中心那些看電視理解災情的人嗎?他的大腦又在哪裡?國安會睡了七天才醒,那麼馬英九剩下什麼?一具行屍走肉而已,有這樣的三軍統帥,還需要戰爭嗎?

為了再次凸顯災民不撤離的「教訓」,馬英九說他「已經指示內政部就撤離訂出標準作業程序」,這句話表示這個團隊居然至今不知道過去中央防災早有撤離的機制,也多次演訓過,機關涵蓋農委會水保局、經濟部水利署與氣象局,中央並擁有強制撤離的權力,馬對防災體系認識的貧血,說明不是沒有工具,而是這個團隊根本不知工具在哪裡,以及工具如何使用。

本來要搶救權位、重建形象,現在樓子愈捅愈大,監察院未來即使要包庇,眾目睽睽之下,恐怕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魯曼專欄/歐巴馬搞健保 先看別人怎麼做

《投資人商務日報》日前刊載一篇批評民主黨醫療健保改革方案的社論,並試圖藉以驚嚇讀者。文章指出,在政府經營醫療照護的英國,因為罹患肌肉萎縮症而長期臥床的知名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絕對不可能有機會」,因為英國國家健保醫療服務一定認為他的生命「毫無價值」。

霍金教授生於英國,終其一生都住在英國,始終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如果他讀到上述文章,一定會不高興。

除了可恥、愚蠢之外,這篇文章並不切題。《投資人商務日報》希望誘使讀者相信,歐巴馬政府推動的改革將使美國成為另一個英國,或是英國版的反面烏托邦幻鏡。電台脫口秀與福斯新聞網的部分來賓希望大眾認為,這套方案將使美國淪為另一個蘇聯。然而事實上,它將使美國成為另一個瑞士。瑞士已不再像我上次檢視時那樣,是個社會主義地獄。

以下談談先進世界的醫療健保概況。

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富裕國家都對全體國民提供必要的醫療照護,細節各異,主要的具體措施可分三種。

在英國,政府經營醫院並雇用醫師。我們都聽過實際執行時,如何駭人的例子。這些都是謊話。與所有體制一樣的是,英國NHS也有問題,不過整體而言,它似乎還可以提供相當良好的醫療照護,人均成本約僅美國的四分之一。美國退伍軍人衛生管理局的經營方式類似英國NHS,同樣試著結合一定品質的醫療照護及低成本。

達到全民有保境界的第二種方法是,將實際的醫療照護交由民間經營,多數的成本則由政府埋單。這是加拿大與法國採用的模式。多數美國人對此相當熟悉,因為我們的父母及親戚均享有聯邦醫療保險。

你一定聽過許多有關這種體制的駭人故事。它們多是謬誤。法國的醫療照護體系相當完善,罹患慢性病的加拿大人對本國體系的滿意程度大於患有相同疾病的美國人。聯邦醫療保險相當受歡迎,許多參加鎮民大會的民眾要求政府不插手,就是證據。

第三種方法有賴民間保險公司。它結合規範與補助,以確保人人享有醫療照護。瑞士是最明顯的例子:人人都必須買保險,保險業者不能根據民眾的就醫紀錄或此前已有的疾病或症狀而採取差別待遇,政府並協助低收入國民支付保費。

麻州的醫療健保改革多少仿效瑞士的模式。它的成本高於預期,卻大幅減少未保的人數。在美國,醫療照護以就業才有保的形式最普遍;它其實具有某些瑞士的特色:為避免醫療給付必須課稅,雇主必須恪遵相關規定,使勞工不至於因為就醫紀錄而受到差別待遇,薪資較低的勞工也能享有醫療補助。

如此說來,歐巴馬總統的改革大計定位如何?基本上,它會使美國瑞士化,兼採規範與補助,以確保全民有保。

真正的「社會化處方」無疑成本較低,直接將聯邦醫療保險式的醫療健保延伸及於全體美國人的成本可能低於瑞士的體系。這是為什麼我和部分人士認為,公部門與民間保險業者相互競爭非常重要的原因。如其不然,節節增加的成本將使全部努力付諸流水。

相較於美國的現有體系,仿瑞士的全民有保體系是一大進步。我們已知,這種體系可以產生預期的效果。

我們絕對做得到。目前的障礙是醫藥產業的貪婪、右派的謊言,以及選民容易上當受騙。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8/18 經濟日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下勘災、聽災民心聲 總統:抱歉來晚了!
央廣 更新日期:2009/08/16 11:36 劉靜瑀
總統馬英九16日再次南下勘災,見到災民的第一句話就是,「抱歉,我們來晚了」,強調目前政府已經確立將展開災後的安置重建工作,對於災民的需求,也將用心傾聽,結合地方政府提出的因應方案,中央和地方要聯手幫災民走過災後重建之路。
 
八八水災過後第8天,總統馬英九16日到屏東內埔等地探視災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抱歉,也強調將展開安置和重建工作。
 
馬總統:『(原音)很抱歉我們來的比較晚,但是希望還能夠幫助各位重返家園,做好安置跟重建工作。向各位報告,前天我主持上任以來第一次的國家安全會議,確立展開安置重建工作的序幕,最主要安置的對象是災民,重建除了家園以外還有學校。』
 
再次下鄉勘災,馬總統這次帶來大批的中央部會官員,要聽聽災民的意見,再由地方政府提出因應方案。馬總統:『(原音)我今天把相關中央官員都帶來,一方面聽取各位心聲,二方面結合屏東縣政府提出因應方案,中央地方聯手來做。因此有多少人要發表意見,我們在一定的時間裡面,讓大家發表意見。』
 
總統16日一整天都留在南部視察災情,低姿態表達出虛心檢討,也希望在政府著手協助重建下,災民能儘快走出悲痛情緒。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wretch.cc/blog/combadie/563600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資已夠用 屏縣府今天傍晚停收物資捐贈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8/14 14:35

社會各界捐輸踴躍,屏東縣政府表示,各界所捐贈的物資已經足夠屏東縣的災民使用,因此屏東縣政府將在今天(8月14日)下午五點,停止收受物資捐贈。但後續重建工作繁重,災區重建仍需各界捐助金錢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了自己是三軍統帥?香港明報:馬英九救災遲緩失民心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8/13 15:44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國際傳媒都在關注「八八水災」,並以「台灣的卡崔娜(Katrina)」形容這次天災。克拉莫颱風考驗著台灣,同時也在考驗著總統馬英九的領導能力。而香港明報今(13)日以《馬英九救災遲緩失民心》為新聞標題,並在內文中直接點明「馬英九忘了自己是三軍統帥,可直接動員軍方在第一時間救災。」

明報指出,CNN當年以2005年美國卡崔娜颶風侵襲後的救災為例,指出救災、重建是檢驗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依據。而明報也引用TVBS電視台12日晚間公布的最新民調,指出有高達47%的民眾不滿意馬英九救災表現,不滿馬政府表現的更高達52%。

明報駐台記者彭孝維在新聞稿中指出,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中,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視察災區時,身旁是時任參謀總長的湯曜明、及第一線救災指揮官十軍團司令高華柱。李登輝當時進行現場指揮,統一調度救災所需兵力及物資,在旁的高華柱就立即拿起電話,說是「總長指示,奉總統令」,這樣就可跳過層層官僚系統,直接調派兵力、物資迅速救援。彭孝維也點明,8月8日水患第一天百姓最需救援的黃金時刻,軍方投入的兵力僅有740人。

包括政治評論家江春男、以及曾投入921救災工作的前陸軍副司令劉湘濱中將都曾經提及馬英九的三軍統帥身分,並且認為馬英九要負起最大責任,這也和明報駐台記者彭孝維的觀點十分相近。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湘濱:救災亂 馬須負最大責任

自由 更新日期:2009/08/13 04:09

指揮體系 馬搞不清楚

記者鄒景雯/專訪

前陸軍副司令劉湘濱中將曾在國安會任內投入九二一救災工作,他昨日指出,八八水災迄今已經好幾天了,中央政府應該回答,災區指揮系統建立了嗎?救災部隊整合投入了嗎?十年前的九二一都可以做到,為什麼現在反而大退步做不到?馬英九總統做為三軍統帥必須負起最大責任!

劉湘濱表示,馬總統跑到第一線去打電話給台北市消防局長,顯示他連指揮體系都搞不清楚,他不知道總統要幹什麼?行政院長、內政部長也搞不清狀況,國安會則在睡覺。CNN批評台灣政府救災救得亂七八糟、七手八腳,這翻成中文就叫無政府狀態,因此大家只有自求多福,災民全都活該。

劉湘濱強調,大型救災最重要的第一步是重建指揮系統,因為大型災害已把原來的行政系統摧毀掉了,地方政府也成了受災戶,因此必須重建架構,看看美國等其他國家,遇到這種情況一定由軍隊下去,因為軍隊有現成的指揮系統,九二一地震就是陸軍總司令當災區總指揮官,但現在連組織都沒有,這個政府在救什麼災?

整合動員 無政府狀態

他質疑,看看現在總統身邊跟著什麼人?竟是候選人!總統居然拿起電話打給台北市消防局長,這不是天大笑話嗎?將來這可以當成錯誤示範的教材。劉兆玄孤家寡人跑去睡高雄國軍英雄館,一點用也沒有,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救災部隊可指揮,所謂的中央應變中心、前進指揮所當然沒有功能,只是給媒體照相用的,甚至比電視台都不如,所以一出事情,就中央推地方,地方推中央,中央連組織架構都沒重建出來,還推什麼?地方都垮了還怎麼怪?他們乾脆去怪小林村村長好了,怪他們為什麼不自救?他因此痛斥,官僚真是可惡!

劉湘濱說,國防部公開講他們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是因為沒賦予他任務,當然變被動,誰能賦予他任務,只有總統,總統做為三軍統帥不把部隊叫出來,行政院怎麼用?這是總統職責,國安會竟說不關他們的事。

他批評,如果軍隊不丟下去,別的不說,連通訊都有問題,一直到第四天,大家叫了以後,才把特戰隊丟到小林村等山區,這是第二天就該做的事,軍隊下去後才知道狀況,九二一的第一天就投了一萬多軍隊下去,現在幾個人?這樣延遲還不可惡嗎?

他並說,更可惡的,馬做為總統,到了嘉義只想到以前台北市有救生艇,卻不知道旁邊就是陸戰隊,突擊舟多得是,而突擊舟的好處是底下橡皮不會被異物刮破,軍隊有裝備,因此有救災能力,他為什麼不用?

劉湘濱氣憤表示,無知就會自大,馬以為他法律系畢業的,以為很懂法,說緊急命令不需要,大家看著到時候一大堆問題會出來,災害防救法只能救局部災害,把工分得很細,與大型災害完全不搭軋,沒有緊急命令,許多行政程序會有問題,最後要復建,後面的問題還更大。例如要修橋,按行政程序慢慢走,兩年也蓋不起來,預算執行也會有問題,災民真的會氣死。

情形失控 還不知檢討

他指出,美國國務院特別強調美國部隊已經待命,但台灣沒有要求,是因為看到台灣軍隊沒動,「可能以為台灣的部隊都死光了」,美國會表態是因為看不下去了,九二一時美國只派救難隊來,這次他們為什麼要部隊待命?這個話難道聽不懂嗎?表示你已經失控了,還不知檢討嗎?一個國家遇到這麼大的災害,軍隊到現在未投入,現在零零星星的部隊是沒有用的,這責任是誰的?就是馬英九。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政府又說謊! 外交部確實曾發公文拒絕外援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8/14 09:04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13)日上午否認政府從沒有拒絕外國援助救災後,外交部曾發公文婉謝外援的傳聞卻得到外交部證實。有自稱「無法接受外交部長官的欺瞞和反覆」的讀者昨向媒體爆料,外交部11日通令駐外館處:「倘駐在國政府或民間欲提供救援物資或派遣救援團隊,請貴館處予以婉謝。」外交部予以證實,顯然此事又是一次公然說謊。

 

據《蘋果日報》引述外交部高層說法,外交部長歐鴻鍊正好出國開會,「這個公文是5樓(部次長及主秘辦公樓層)批的,但批的人不是代部長(次長)夏立言。」

 

這位高層還說,這封電報「是承辦人製作公文時的疏忽。」對於是否懲處及懲處層級的問題,外交部發言人陳銘政說:「還要再研議」,「如果要外交部負責,我們就負責」。

 

行政院發言人蘇俊賓昨天則說,行政院長劉兆玄事先不知此事,經查證後表示,這是很嚴重的失誤,他要求歐鴻鍊回國後儘速處理,進行人事議處,也要求外交部儘快澄清修正。

 

據相關報導,外交部曾在11日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訓令外館轉達災情,由於歐鴻鍊出國訪問,會議由代理的政務次長夏立言召開,外交部人員兩度洽詢行政院國土安全室,國土安全室則向第一線的中央災害應變指揮中心的消防署詢問,消防署的回應是,「目前評估相關救援資源及器材尚屬充裕,暫時不需國際救援」。 外交部即簽出該公文。

 

馬總統昨天說,政府絕對沒有拒絕國際援助,「我們歡迎各國給我們援助,我們非常歡迎,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美國、日本新加坡跟大陸都有提出捐款,我們都欣然接受,如果有其他的援助,我們也非常歡迎」,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也檢討有需要國際援助的器具或物資,看看與國外援助的是否相符。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巨

「恭迎部長」! 國軍救災停40分等合照

TVBS 更新日期:2009/08/13 18:26 劉錦源

88水災造成知本溪潰堤,金帥飯店倒塌,也沖垮知本溫泉聯外道路,國軍弟兄趕到現場搶搭倍力橋,沒想到國防部長陳肇敏親自視察,卻讓國軍弟兄被迫放下手邊工作,立正「恭迎」部長,還排排站大拍照,停工長達40分鐘。

國軍弟兄:「1、2,1、2,停,放下預備。」

搶搭知本溪倍力橋,國軍弟兄揮汗救災十萬火急,河床邊的怪手同樣奮力趕工。搶通交通能早一秒是一秒,國軍弟兄卻突然放下手邊工作,整隊等人排排站,立正「恭迎」40分鐘,原來是國防部長陳肇敏來了。國防部人員:「現在所在的位置,即為知本溪北岸的堤外道路。」

放下手邊的搭橋鋼材,國軍的救災工作被迫中斷,更糟的是這個。國防部人員:「各位弟兄看這裡來。」

前一天遭批評,硬要跟空勤直升機合照,拖延救災時間的台東縣長鄺麗貞,又出現在拍照行列裡。陳肇敏:「現在最重要的,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趕快來救災,把他們動作停下來然後來照相。」

自己都說「救災第一」,部長親臨視察還要留影紀念,國軍弟兄被迫停工,不禁要問,拍一張照片真的比救災重要嗎!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堰塞湖潰堤 桃源各村數百人失聯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8/14 11:17 賴宥霖、蔣耀庭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蔣耀庭報導】走進台灣世界展望會位於高雄旗山的臨時指揮中心,就像走進一個戰場指揮所。無線電中不斷傳來災區的訊息,展望會的志工面帶憂色的說:「有些在山裡面的村民志工,怎麼都聯絡不上!」因為荖農溪堰塞湖潰堤,目前桃源鄉共有復興、梅山、梅蘭等村完全失聯,滿倉滿谷的物資也無法送入。

因為高雄縣桃源鄉復興村靠近荖農溪的一處堰塞湖,於13日中午十二點四十分時潰堤,桃源鄉多個村落失聯,展望會嘗試用無線電聯絡在梅蘭的志工,13日下午兩點左右,梅蘭村那邊還有社工員傳來消息,說人員平安,但是物資相當缺乏,甚至尚未空投進入。「在寶來村那邊,也有五百多民災民目前仍然受困災區。」王文玲說。

看著地圖,可以看到梅蘭村位於相對較為內部的山區之中,由於媒體大量關注六龜、小林村的消息,此處的情況較少人知情。

林文玲表示,展望會原本在受困山區就有很多的點,大水一來,沖斷道路橋樑,受困在山區的展望會志工也成了受災戶,但同時他們也要協助及安慰災區的居民。

依照高縣災害應變中心所掌握的信息,桃源鄉目前仍有約2,000多人待援,物資嚴重缺乏。目前展望會同工仍在嘗試聯絡梅蘭內部的志工以及社工員,不過到目前為止,勤和、梅山等地的社工員仍然沒有傳回訊息。不過已經有部分民眾從村裡撤離,目前安置在六龜神龍宮。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窮人的銀行家

作者  /  穆罕默德.尤努斯 Yunus, Muhammad 
譯者  /  曾育慧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 2007/04/10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糧食戰爭
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作者  /  拉吉.帕特爾 Patel, Raj 
譯者  /  葉家興/ 謝伯讓/ 高薏涵/ 謝佩妏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
出版日期 / 2009/04/01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援來了… 飛到甲仙也沒轍
【聯合報╱李貝爾/直升機航空業(中縣沙鹿)】
2009.08.14 04:10 am

大家猛批此次直升機救災的問題,彷彿我國空中救援系統失能,但實情又是如何呢?

導航設備與氣象雷達的功用,只是「把飛機在一定的安全高度引導到一個定點」,而直升機救難唯一的途徑是「目視飛行」,即使有全套最新設備的直升機,到了甲仙鄉這種「山高、雲層低、到處是看不見的流籠纜線」的空域,根本無用武之地,只能靠教官「目視飛行、鑽河谷」冒險賣命;而且空勤總隊NA-502沒有做機械故障的迫降程序,應該是掛到「現在是災民的人」違法架設的流籠線,令人痛心。

我服務的公司專營以直升機緊貼著鐵塔線路,為台電執行線路維修業務,對於甲仙空域的危險障礙極為熟悉,平時作業都得挑最佳天候,更何況災後空域氣流極不穩定!

昨日公司原計畫進入甲仙執行台電線路搶修,發覺平時單機進入都嫌危險的空域有如菜市場,更從無線電發現軍方E-2T雷達機也輪班接替盤旋在高空,利用機上雷達作導航,為這些空勤英雄們提供最起碼的空安訊息;而T-67機利用迴轉半徑輕巧的特性為大型機擔任守望、引航,空中繁忙度使得航機趕緊撤出,避免增加搶救系統負擔。

這幾天我們在現場空中比任何人更清楚的目睹,各空勤單位教官在本身使命感的促使下,外加眾多「外行專家」的無端指責、災民的謾罵或要求等壓力下,個個都已超限作業。

更令人擔心的是,當教官飛臨災難現場時,會因為想救人的迫切感,而忘了自己的安全進入「搏命」狀態,籲請大家必須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予鼓勵,更必須相信指揮官對航機的調度有其安全上的必要考量。

國搜中心及各空勤單位已經搏命演出,整個系統的確在動,現在的問題不是飛機好不好、夠不夠,不是指揮的問題,也不是找老美來就能解決的「危險空域」問題,「外行專家」們不要再打擊士氣了,請記住,這些人是拿生命來為你服務的!
【2009/08/1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論要不要發布緊急命令?

去年六月南部發生雨災,馬總統上任未久,他未在第一時間勘災慰問,而謂在體制上應由行政院長首先扮演此一角色,甚至因而推演出「退居第二線」的說法。這個事件引發了民意的強烈震撼,也是馬總統選後形象聲望發生動搖的肇端。

其實,在法理及體制面上,馬總統當時的思考未必有錯。但是,就政治面而言,人民豈能接受一個直選總統「退居第二線」?又豈能容忍在一日生活圈的小島台灣,在重大災難的現場看不到總統的身影?

現在,幾乎一模一樣的爭議已經浮現,且可能再度重傷馬總統的形象聲望。那就是:面對八八水災的世紀浩劫,究竟要不要發布緊急命令?國民黨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主張發布,但馬劉政府則主張不發布。

我們日前已指出,此一爭議也牽涉到法制與政治兩方面。就法制面言,馬劉認為,九二一後制定的「災害防救法」已甚完備,幾乎關於必須動用緊急命令的救災手段皆已載入,所以不必再發布緊急命令。但是,主張發布緊急命令者則認為,災情慘重,救災工作在法制上的需求難以估計,因此以發布緊急命令較不發布為宜。寧可發布緊急命令,但在運用時多予保留;而勿待萬一陷於困局,卻受制於法制或政爭而致缺乏彈性的境地。現在連地方政府要埋死豬亦遭抗爭,若無緊急命令如何處置劇烈利害衝突的災後工作。難怪有人說,此時不藉緊急命令修橋鋪路,尚待何時?

發布緊急命令與否,爭議的焦點尤其在政治面。舉世皆然,政府發布緊急命令或宣布緊急狀態,除了是法制上的抉擇,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對於「國家生命共同體」的宣示。一方面,主政者以發布緊急命令,來表達對於重大情勢的關注及承擔責任的宣示;另一方面,則在用以整合社會,共度艱難。因而,緊急命令在政治民心上的撫慰及號召,與緊急命令在法制上提供的權變利益堪謂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這不只是一個法制抉擇,更是一個政治抉擇。

面對浩劫,許多人都在談「災難政治學」。有些政府,因面對災難反而提升了聲望,並凝聚了人心(我們雅不願提,最近的例子是四川大地震);有些則政府形象受創,人心憤懣(上次例子是九二一大地震)。因而,關於應否發布緊急命令的爭議,不能只有「就法論法」的「法匠」思維,而是必須考慮在大災難中民心及政治上的強烈需求。作為一個總統,任何重大決策必須以實現「最大政治綜效」為考慮,這是作為一個政治家自我實現的最高目標,亦是治國主政的最大使命。

去年的六月雨災,馬英九陷於「第一線/第二線」的爭議;我們不能說「總統退居第二線」的思考有錯,但是總統竟不能認清在台灣的政治情境中「總統不能退居第二線」,卻是不免使國人震驚疑惑的原因。事到如今,即使「總統退居第二線」是多麼理想的法制,馬總統解釋得清楚嗎?國人可能接受嗎?同樣的道理,對於發不發布緊急命令,馬劉可能認為,這是守法守分的權力節制,但有些國人則會覺得不發布緊急命令與災情之慘重不符比例原則,不發布不能顯示政府救災的決心與力道;為什麼有權力而不知動用?為什麼總是以「法匠」的心態治國主政?這類蜚短流長當然不免有幾分民粹情緒,但馬劉解釋得清楚嗎?國人能接受嗎?

在現行憲政體制中,總統在「第一線」或「第二線」皆有道理可說,但總統公開宣示「退居第二線」,則是違反「最大政治綜效原則」;同理,面對八八浩劫,總統發不發布緊急命令,亦皆有道理可說,但總統不發布,似亦未能體現「最大政治綜效原則」。

所謂「最大政治綜效原則」,是指主政者在作成重大決策時,須以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為優先考量,雖不可違反法律,但亦不能拘泥於法律,而必須在統合思考中,創造最大的「政治綜效」。因為,治國者的最大成就即是在創造「政治綜效」,而不可作繭自縛於自己想像的法制樊籠之中,不論是「是否退居第二線」或「發不發布緊急命令」。

國人不易體會不發布緊急命令的權力節制理念,只會質疑何以主政者不能理解緊急命令在國人心理及政治整合上的重大政治綜效?

【2009/08/1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堰塞湖十餘座 太麻里撤村
【聯合報╱記者朱婉寧、程嘉文、羅紹平/連線報導】
2009.08.14 03:57 am

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水保局發現,災後至少多出十處新的堰塞湖,桃源鄉復興村的堰塞湖昨天中午已潰堤,台南縣南化鄉關山村的堰塞湖最近也可能潰堤。水保局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強調,關山村的堰塞湖已開始溢流,瞬間潰堤的可能性降低。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坦承,因為天候不佳、道路不通,還無法得知這些堰塞湖的高度、水量。

陳振宇說,十座新堰塞湖中,高雄縣桃源鄉梅山村、高雄縣六龜鄉、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屏東三地門鄉沙卡蘭溪大社段、南投縣沙里仙溪上游、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高雄縣南橫梅山口七處已潰堤或消失;屏東縣士文溪枋寮、春日鄉交界處,及南投縣和社溪上游處是民眾告知,尚待證實。

先前還有民眾回報阿里山來吉村也有堰塞湖,但經勘查是誤報。

福衛二號昨天還拍到台東縣太麻里溪上游新增一處大型堰塞湖,估計水量達兩百八十萬公噸,有潰堤危機,縣府昨晚緊急請求軍方協助下游嘉蘭、泰和、香蘭村三村村民漏夜撤離。

 


【2009/08/14 聯合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