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語] 從殿堂到論壇,博物館經歷了一場權力的轉移與觀念革新,包括從封閉的國家或學術型機構轉向社會大眾教育場所、從國家或學術的單一詮釋轉向兼顧多元群體的聲音、從保存研究轉向兼重行銷、從公務體質轉向企業化經營。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的「集體對話計畫」,讓民眾進入博物館與物件對話,構想來自人類學者James Clifford所提出的「博物館為接觸的場域(Museum as Contact Zones)」。 1997年,德國舉辦第一屆「博物館長夜」活動,由許多公私立各類博物館與文化機構主辦的夜訪博物館活動,並整合夜間大眾運輸系統,從「城市行銷」的角度,達到城市與博物館雙贏的觀光效益。 1894年,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建造完成,博物館建築於1969年被指定為文化財。此博物館是日本佛教藝術的重要寶庫,除了館內珍貴典藏文物,館外週邊重要寺廟群等歷史空間,和博物館連結成一座跨越博物館圍牆的文化資產區,更為吸引遊客。
曼徹斯特博物館的「集體對話計畫」 文‧圖/戴蕾 曼徹斯特大學博物館是一座典型的大學自然史博物館,其主要典藏以1868年曼徹斯特自然史協會(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移交給歐文學院(Owen’s College)的藏品為主體,也蒐藏大學教學所使用的動植物模型,以及地方蒐藏家的捐贈。目前藏品已擴及動物學、植物學、民族學、武器、錢幣、埃及、礦物學、考古學等等,而常設展廳也以百科全書的架構為其藍圖,展示動物生活(the Animal Life)、古代埃及(the Ancient Egypt)、世界文化(World Culture)等,展現出典型的啟蒙博物館(Enlighten Museum)的世界觀與樣貌。 計畫理念 相對於博物館設立時所依賴的西方知識論架構,曼徹斯特博物館自2004年起, 以「對話」的立場,結合博物館與社區資源,展開「集體對話」( Collective Conversation)計畫。「集體對話」的構想,來自人類學家James Clifford 對西方博物館的後現代批評與反省,他在「Museum as Contact Zones」一文中將博物館定義為接觸的場域( contact zones),博物館不只處理物件,更處理人與人及人與博物館間的關係,博物館應以「接觸」的觀點(the perspective of contact)看待博物館中的物件(尤其是民族學藏品,其生命史呈現的是旅程、接觸與移動),不應只呈現西方/中心所建構出的知識架構,更重要的是藉著對話,傾聽少數/邊緣的歷史與文化的經驗(Clifford 1997:188-219)。基於Clifford 的理念,加上曼徹斯特地區擁有為數眾多的少數族裔人口,包括來自中國、中東、非洲、印度等地的移民,使曼徹斯特博物館得以充分運用這些社區的資源。「集體對話」計畫的目的是「讓人民參與博物館中與物件相關的對話」(Chuhan 2005:1),參與對話的成員各自擁有不同的背景,包括對個別物件有興趣的個人、當地文化或藝術工作者、學者、與特定物件相關的人員,或來自與藏品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對話活動主要在博物館中一間經過特別佈置並被稱為「接觸場域」(Contact Zone)的會議室中進行,期間所有對話過程都被事先安裝好的攝影器材所記錄。這些紀錄將可以增進博物館對該物件的詮釋與瞭解,成為日後博物館策展的基礎(圖一)。
|
||
計畫進行方式 該計畫主要分成幾個部分進行: (一) 選件會議( object selection meeting): 在正式進行對話一週前,先進行選件會議,是正式對話的預演,參與選件會議的人員有:(1)參與對物件進行回憶與敘述的民眾,可能是個人或團體,在選件會議中首先見到將要論述的物件;(2) 負責社區計畫的館員;(3)典藏與研究人員;(4)影片導演;(5)實習生。在會議中,工作人員鼓勵參與回憶對話的民眾觸摸藏品,甚至將藏品拿在手上觀察,發表個人對藏品的想法與感覺,並決定正式對話時採用的藏品。期間博物館與民眾的關係是平等與雙向的,民眾與博物館典藏、研究人員、社區計畫負責人,或者拍攝紀錄的導演,處於平等的地位,工作人員及實習生藉由發問的方式,引導民眾的記憶與對話。 (二) 對話與拍攝(filming session): 對話在被佈置為「接觸場域」的會議室中進行,大家針對選件會議中選定的藏品進行對話與討論,參與的民眾在鏡頭前戴上博物館準備的手套,觸摸並拿起藏品觀察,並發表其想法與感受,全程經拍攝紀錄。除了參與對話的個人或團體以外,有時博物館研究人員也加入對話,與民眾針對物件的脈絡進行討論,建立博物館與民眾雙向對話的關係。 (三) 事後剪接與公開上網: 所拍攝的對話紀錄,事後剪接成個別影片,公佈在網路上,觀眾可點選觀看對話過程。 社區資源 以曼徹斯特博物館為例,博物館長期發展與社區觀點結合,已成為該館的既定政策;曼徹斯特博物館館長尼克‧麥里曼( Nick Merriman)對該館的定位及前景發展的聲明如下:
曼徹斯特博物館所定義的社區,除了指由地域範圍所界定出生活在同一領域範圍內的群體外,尚包括因特定需求、價值、認同而結合的人群(如工會、失業團體、青少年組織、長青團體或少數族裔與移民社團等),以及因興趣而結合的社團,包括學術、學生、藝術團體、其他博物館與社教機構,甚至海外社團等(ibid)。 小結 受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不論博物館界本身,或者一般民眾對博物館的期望,已不再滿足於博物館過去閉門造車的形象。後現代所主張文化、歷史的多元觀點,使博物館這個在西方社會從事物件收集、典藏、研究、詮釋與展示的「知識生產機構」面臨許多批評與挑戰,博物館提供物件資訊及詮釋歷史的權威角色也面臨了許多質疑。在這種挑戰中,國外博物館如何將多元的觀點納入博物館,使博物館更具包容性與多面性?英國博物館操作的方法有哪些?相信曼徹斯特博物Collective Conversation的例子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參考書目 James Clifford Chuhan, Kuljit S The Manchester Museum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
- Apr 04 Sun 2010 10:29
曼徹斯特博物館的「集體對話計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