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的張老師,上課總是用很多生動的比喻,像是「如果不好好學習研究方法,就容易找不到東西研究」,他會說「天女散花一朵朵,沒有一朵屬於我」,除了平常搞笑的比喻,他也會要求學生翻譯英文的專有名詞,因為這樣才曉得自己有沒有了解那個概念。這次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老師用極為簡單明白的比喻來說明音韻學和語音學的差異:
音韻學就像是在說故事(story),是在一步步說明演變的過程以及導致轉變的原因與環境,它要做的是發展出一套理論(theory)或抽象的語音系統,去究明這個自給自足的語音系統內部成分的相互關係,而語音學的研究對象則是一件一件的事實(facts),可以說是物理學的一支(ex.聲學、生理結構、氣流等等),因此我們可以用真或假(truth)來評斷研究成果。
他的比喻真是顯示出自己深厚的學養,因為其他老師或許也會用專業術語來說明語言現象,卻極少能夠讓說明更簡單明瞭、或更生動有趣,讓人一下就抓到重點,但又不會覺得這個研究非常枯燥,只是在記音、填字表、寫規則、比較音節結構內的成分。難怪外校來旁聽的學生總是和修課學生人數不相上下。
和過去大學部修過的課相比,老師這學期出乎意料地用心,總覺得老師可能意識到應該好好利用語言所的訓練培育後繼的時機已到,因為老師幾乎是不顧形象地在搞笑、吸引同學的注意,在短短的三個小時內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介紹自己學問的精髓,有別於以往走馬看花,都沒有人知道現在在做什麼的情形(真的是這樣喔!上學期的田野調查都沒人知道自己到底學了什麼..)。
- Dec 22 Mon 2008 19:17
08 1222 音韻學和語音學的差異
- Dec 21 Sun 2008 14:17
08 1220 避免變成「思人小怨」
跟別人互動,自己的說話方式過於嚴肅時,就像是在指責、否定他人,預設了他人的立場,還有說教,簡單地來說,會讓人覺得我一直在挑別人毛病或是很討厭這個人,這個令我想起之前看的電影「小孩不笨2」,苦心教導孩子的老師、父母用錯了方法,每次在跟孩子說話時都變成在指責、否定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於是開始和老師、父母唱反調,但大人們反而會更覺得孩子不受教,並且更加貶抑這些小孩,可是其實只是雙方都用錯方式互動、誤解對方了,最後化解這個鴻溝的關鍵在於有人克制自己或者咄咄逼人、或者逃避的應對方式,願意主動去了解其中一方的感受,且是從去看見他人的優點,考慮到怎麼樣對這個人才是真正有益的這一點開始的。
在說話時(甚至陳述自己的想法時)要怎樣尊重、顧慮到他人的感受、需要和主體性,對我來說是個難題。
不要變成「思人小怨」!
祈願自己能夠改善這個問題。
------------------
「思人小怨」衍伸自:
詩經 谷風小什
【詩文】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習習谷風,維風及頹。將恐將懼,寘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 Dec 19 Fri 2008 09:53
08 1219 願生活踏實 每天都有收穫 (paragraphs reordered)
節錄681號和樂新聞:
- 託付未來-
總而言之,希望年輕的各位,能夠抬頭挺胸度過如獅子王的人生。
有喜歡吃醋的人生,也有只會嫉妒的人生。
有只會往壞處想的人生;謾罵污蔑他人的人生;一心想陷害他人、心懷惡意的人生;自甘墮落的人生。
反觀,也有擅於稱讚他人的人生;團結眾人的人生;以誠待人的人生,造福人群的人生。
也有不斷勝利的人生。
在這個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人生。
佛法就是在教說,何謂正確的人生。
透過信心,我們可以度過最有價值的人生。
這就是佛法偉大的證明。
戶田先生強調:「今後正是青年部諸君,面對世界顯示真正信心力量的時候。」
…
我想重申:「青年部!未來交託給你們了!」
與我們夫妻有深交的非洲「環保之母」萬嘉麗‧瑪阿薩伊(Wangari Maathai)博士在自傳中寫道:「不管是誰,只要是在某種事業上成功的人,都曾數度被擊倒。然而他們全都會重新站起來繼續向前。這就是我時刻不忘的事。」(Unbowed: A Memoir)
偉人就是「不屈的勝者」。希望青年部各位也要成為「不屈的勝者」。不管如何辛苦,也要在最後取勝,要以此氣概活到底。
---------------------------
不開心的事或許總是不會如自己所願「都不要發生」,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對吧?
所以後來唱題時都希望即使遇到不開心的事,也一定要努力克服,怎樣克服呢?
就是找到它發生的意義,讓自己的生活不要因為不開心的情緒而虛度了,讓自己有所收穫、拓展境涯。
因為這樣,那些不開心的事反而是值得感謝的。
----------------------------------
把和樂文章抄給自己和朋友們,要堅持自己的夢想,不管如何辛苦、遭遇挫折,都要勇敢再站起來!
最近發現自己還是非常不用功,時不時地被刺激到才節錄這篇文章。
另外一件事是,非常感謝這兩天和人互動的小摩擦化解了,一個人類所博士班學姊「以誠待人」的態度打開了我的苦悶,終究還是得自己試著去體會別人的想法、考慮到實際的情境和每個人個別的差異,並且理解到變成一個朋友是需要時間的,才能減少隔閡(這就是我苦惱半天的原因,某個早上還跑去湖畔哭,現在覺得自己很蠢...),我因為這樣後來便跟著走上台積館,要好好認識一個新朋友(學姊和YL,不是為了當跟屁蟲..唉...),不要透過和誰比較(這種認識容易誤導人,並非真正的認識,對於被比較的那一方來說真是太倒楣了),不要參雜其他不必要的連結,不要在認識的過程去否定什麼(人或事)。
仔細想想,學姊起頭去提起誰和誰是好朋友實在不是個恰當的話題,不過真是非常謝謝她努力緩和氣氛,這不是學姊的錯,對於認識朋友來說,這個話題意外地造成了反效果,也就是自他分別之心。事實上,這就是陪學姊走上山這樣一件事而已,不太能理解之後為什麼還要做那些延伸,對於想要認識朋友的我來說,這樣的區隔讓我覺得有些沮喪、心灰意冷。
YL是個親切的人,我對她的認識目前為止還是很淺,親切卻有種突兀的隔閡感,我想這也讓我了解到,彼此個性不同、沒有共事過導致雙方很難真正認識。常常在談話過程中努力趕上話題,想要講點什麼,然而情況常常是說了等於沒說,這種不斷碰壁的情形真有點難以消受,因為自己平常並不是用這種方式認識朋友的,彷彿突然間要口才很好,像龜兔賽跑一樣要盡快去了解他人以避免說錯話,同時還要非常地幽默,壓力好大,因為說錯話就好像是要去否定YL或旁人一樣,在那樣的情境下為自己辯解真是越說越不清楚。
非常慚愧,我常常到後來就放棄加入談話。「總不能勉強別人一定要跟自己說話、互相認識吧!」我這樣想著心情複雜地走在前面或後面,有時候不免又讓人以為自己不願意跟YL作朋友,唉,真是百口莫辯…
學姊的出現緩和了我心中的失落感,儘管對這樣的情況感到苦惱,還是應該「以誠待人」,如果放棄去好好談話、互動、體諒他人的感受,隔閡感一定會越來越深吧,這才是最於事無補的作為。
「首先是自己,一步的改變!」
- Dec 17 Wed 2008 21:32
08 1217
「如果你問,為什麼會有惡?我將以問作答:為什麼會有生活?惡的存在是為了生活的存在。生活就體現在擺脫惡的過程之中。」
- 托爾斯泰
我有過度認真看待每一件事的毛病。
在不需要嚴肅的時候,我總是潑人家冷水。
....
- Dec 17 Wed 2008 14:33
無薪假須付基本工資
記者黃依歆/台北報導
勞委會在短短數天內推翻無薪假可低於基本工資的解釋,昨(16)日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在勞資雙方同意下實施的無薪假,企業仍須給付最低17,280元基本工資,給按月計酬的全時勞工。
根據勞委會上周五對無薪假的解釋,只要在勞資協商同意下,月薪可照工時比率縮減,且可低於基本工資。
但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昨天改口表示,企業雇主受景氣因素影響致訂單減少,所造成的停工或減產,可以歸責於雇主的責任,雇主應該依原勞動契約給付工資。如果企業採取的是無薪休假方式,在勞工同意之下才可實施,且按月計酬的全職工資不得少於基本工資17,280元。
王如玄指出,新政策解釋後,將有雇主可能裁員的顧慮,勞委會的就業安定體系已逐步加強,可提供協助的機制包括失業給付、職業媒合、職業訓練及就業安定輔導團等。
至於無薪假支薪相關罰則部分,勞委會表示歡迎勞工申訴,勞委會將依相關法規處理。
勞委會上周五的原決定,是依照90年發文高雄市勞工局的解釋函而來,王如玄表示,當時政府基於保護勞工,不希望為維持基本工資而害勞工丟了工作,因此作出工資可按工時比率縮減、可低於基本工資的解釋。
王如玄說,經過與學者、專家連日討論,勞委會決定在目前的時空環境下工資固然可以按工作時間比率減少,但為了保障勞工基本生活,原約定按月計酬的全時勞工,每月工資不得低於17,280元。
- Dec 15 Mon 2008 21:01
無薪休假 於法無據 - 節錄自苦勞網
2008/12/15 全國產業總工會
「無薪休假」於法無據!
全產總嚴厲譴責勞委會消滅基本工資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1934
近來,許多企業因應不景氣創造出「無薪休假」的新名詞,引發諸多爭議,甚至連經營狀況處於賺錢的公司也趁火打劫藉機「放無薪假」,規避雇主應該擔負經營風險的責任。勞委會不但未能及時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主動介入瞭解雇主違法事實,反而放寬解釋,允許雇主可以因排定無薪休假而使全月薪資低於17,280元,此一解釋形同棄守勞基法有關基本工資之規定。全國產業總工會表示絕不能接受,並譴責勞委會消滅基本工資、圖利違法之雇主!
企業界利用「無薪休假」或是要求員工請「無薪假」等方式,企圖規避勞基法中的雇主責任,然而觀察勞委會對此事的回應,首先是以「應由雙方協議始得為之」簡單帶過,之後又發布新聞稿表示:「勞資商定無薪休假致薪資總額變動後,如勞保投保薪資級距變更,應依實際領取工資申報調整;如排定無薪休假致全月薪資低於17,280元,勞保月投保薪資仍依該分級表第一級(17,280元)申報。」
全產總表示,勞基法對於工資的保護十分明確,為了讓勞工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能夠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所以有基本工資之規定。如果企業真的有營運困難必須與勞工協商無薪休假,仍必須符合法令不得低於基本工資,一旦無薪休假達到低於基本工資的程度,即已違反勞基法對於工資之保護規定。如今勞工行政主管機關放任勞資雙方可以約定大幅減少每月工時及工資,一旦使勞工獲得之報酬減少到無法存活的地步,則勞基法形同具文,法律尊嚴蕩然無存。
對於勞委會未能及時強勢介入,導正企業界長久以來慣於藐視法律尊嚴的各種脫法、違法行為,反而放寬對勞基法的解釋,方便雇主將經營風險全部轉嫁到勞工身上,全產總嚴厲譴責。又因為無薪休假的勞工均不屬於失業範圍,勞政機關所擬訂的任何就業政策將出現極大漏洞,這些被迫共體時艱休無薪假又領不到基本工資月薪的勞工,也沒有辦法進入就業安全體系的協助,勞資爭議案件必定大幅激增。
全產總認為,若因企業經營之風險而有停工、休假之需,屬可歸責於雇主之事由,「企業若逕行排定無薪休假或強迫勞工簽署同意書」片面更改勞動條件,即屬違法。如確實有需要暫時採行無薪休假之企業,必須經過勞資協議,有工會時需與工會協商,無工會時需經過勞資會議或參考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組成協商委員會,如經協商約定無薪休假,仍不可打破法定基本工資之規定,並應維持薪資之外其他法定給付不得低於正常工作時之水準,例如相關社會保險、資遣費、退休金等之計算,應以尚未實施無薪休假時之薪資水準計算。同時,提醒勞工朋友注意,協商時必須設定終止無薪休假的要件,例如:企業有擴廠、引進外勞…等事實發生時則應停止無薪休假。
發稿單位:全國產業總工會
新聞聯絡人:秘書長 謝創智 0932-641-394
- Dec 13 Sat 2008 23:32
08 1213 看懂了嗎?(寫給自己)
從之前所寫的那些文章,我要說的其實是改進自己就是人間革命,人間革命才是王道(看起來講得很誇張吧!意思是要說它才是最根本的、最要緊的),不是誰變得更像誰,而是透過審視自己確知自己煩惱的根源,更進一步,所謂改進自己就是去駕馭自己的煩惱,事實上不可能透過逃避、不去面對、甚至逃離某個地方等等的方式消除煩惱(THERE'S NOWHERE ONE CAN HIDE.),why?
因為造成煩惱的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看起來很像循環論證吧!
可是這就是因果俱時的真髓,不只是自己當下的一念決定了那一刻的心境、下一秒的行為,其實自己的整個生命狀態(十界)就是導致下一刻(實際上就是每一個當下的這一刻的累積)自己所遭遇的事情的原因,因而池田先生才總是跟大家說:「重要的是自己」!
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是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自己能不能不要繼續遭遇煩惱的惡果也是自己決定的。
- Dec 13 Sat 2008 13:54
[歌] 山腰上的家
山腰上的家
蔚藍色的天,
翡翠般的青山,
山間中的流水聲潺潺,
回憶起兒時,
在這美麗家園,
常常獨自徜徉百花間,
啊,我的家園,
我那山腰上的家園,
每當我歡欣或悲傷及厭煩,
你總叫我無限懷念。
譜,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60500879
歌曲由來:http://www.folkmusic.com.tw/homeontherange.htm
這是A大調的..有三個升記號!!
33671 654222 123666567
33671 654222 221765676
13 2171 36666317
33671 654222 221765676
- Dec 13 Sat 2008 09:50
08 1213 讀好的小說
讀好的小說、看好的電影、聽好的音樂,
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甚至是認識這個世界,而非提供一個情境讓我們沈浸、陷溺其中,
另外,好的小說也會讓人看見完整的或關鍵的「原因、過程、發展、轉折、變化」,而非「結果、結局」,在這當中我們也跟著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他可以那樣為何不這麼做」…,這同時也是一個感受、體悟的過程,我想這是尊重差異的根本精神之一的體現,因為像這樣去了解「原因-結果」的方式、去看見平常不太會用心去觀察的「看不見/看不到的東西」我們才會認識到原本自己沒有想到的、不周到的部分。
正因為有怎樣的過程才產生怎樣的結果,自己做決定、選擇時才曉得要更謹慎,且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人生負責,然後有一天才會了解托爾斯泰說的「努力不是帶來幸福的手段,努力本身就會帶來幸福」。
- Dec 12 Fri 2008 17:59
08 1212 不如講講開心的事吧 (補)
隔天,要去寄包裹的路上,想起第一次家訪時佳雯姊反直覺地(很跳tone地)告訴在場的人:「今天可以一起吃飯真是難得,我們來講講開心的事吧!」
我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接著氣氛真的慢慢變熱絡,雖然也是各自講著自己最近所遭遇的困難,可是當他們在訴說著自己的煩惱時臉上卻帶著笑容,結束時反而自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每個人也從別人的談話中得到激勵和解決問題的靈感,雖然我說的話不多,可是自己也因為收穫很多感到非常痛快。
想到這裡我忍不住哭了起來。
如果我也有這麼乾脆爽快的胸襟和智慧就好了,有緣份認識投機的朋友,然後再變成好朋友這麼容易嗎?有機會相聚、認識、談話是件多麼難得可貴的事啊。
如果我每一次都更努力一點,有勇氣能夠及時轉換自己的心境,去改變談話的走向,或許心中的遺憾和悲哀就不會這麼多了。
------------------------------------
「怯懦的話無法取勝,惜勞辭苦的話無法取勝。」
「人生必備的是勇氣。沒有勇氣的人,是沒有慈悲,也不會有真正的歡喜,會變得卑屈。信仰佛法者的信仰真髓也在於勇氣。」
- 池田大作
------------------------
*把「請循其本」和另外一篇文章關掉了,彷彿閻羅夢的因因果果,如果其他的人可以因為看到這種失去控制的演變後果而提早去預防它的話;又,如果還能看見及時放下「我執」這根本的關鍵;然後,才有可能溝通,在需要「認同」差異之處時,就好好地去接受它吧。
*認知的差異和個性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有的時候需要了解和認同,有的時候需要自我反省不足與不合理的地方。(不過聽到以前被理解為好像什麼都要一樣時真是快吐血切腹了…真是各自有很好笑無奈的預設阿‥++)
- Dec 11 Thu 2008 09:20
08 1211 說教的我…(窘阿~~~~~)
相較於過去,我也常想寫寫自己的心情,到最後好像都會變成像是在跟別人說教一樣的東西,連傳簡訊也是這樣。
我覺得很「窘」,因為快樂和想要痛快地訴說自己想法的心情變成了說教,有時候更令人吐血,因為變成了嘮叨 Orz
收到簡訊的妹妹常常覺得很煩,我自己也開始苦惱起來了,我的說話方式果真那麼嚴肅沈重??
上星期我甚至跑去問筱云怎樣才可以讓簡訊看起來超開心、很有趣…(天方夜譚…@@)
----------------------------------------------------
這幾天走路時都會忍不住沈浸在發現自己腳指可以正常施力、不疼了的喜悅中,我要找一天傍晚去散步,盡情地給它走個夠~
*前陣子腳撞到安全門,腫起來了。
---------------------------------------------------
- Dec 09 Tue 2008 19:08
08 1209 - 日劇「最後的朋友」:一些延伸的感想
我看見了人們對同一件事、同一個情境的感受、認知如此不同,並且相互誤解、不了解對方,導致更多的不諒解與隔閡。
第二次看這部日劇卻釋懷了,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看見了總是會有人試著了解別人、開口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某件不開心、令人難過的事便奇蹟般地化解了。那之後主角們豁然開朗、寬慰的笑容總是帶給我很大的激勵和溫暖。
「每個人各自的孤單」或許是各自有尚未有人能夠了解的地方,或是心中極深的痛處吧。然而如果一直用這樣的方式陷入自己的孤單和悲哀中,那痛苦反而會變成自己過份加諸在別人身上的責任。
自己的人生應該要自己負責才對。
----------------------------------------
真正認識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事情都很要緊。
我怎麼知道我對一個人的認識不是建立在相對性上的呢?(因為誰誰誰怎麼樣,所以我覺得他比較好?因為這個人就某種價值觀而言比一般人好?這個價值觀/標準合理嗎?因為這個人帶給我歡樂/困擾?)
我又怎麼知道在這樣的認識過程中我已經好好地了解了一個人了呢?(只表現出自己好的那一面?為了自己還是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為了別人」?「為了自己」的話,是否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有智慧、更加獨立、朝向「善」的人生目標前進呢?「為了自己」是不是自我陷溺呢?我不了解「那個人跟其他人是怎麼互動的」?這個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我沒有真正跟這個人相處過?我在面對這個人的時候竟然是在逃避其他的事情?)
這個人會一直都是我現在了解的樣子嗎?(我是否根據過去的某種定見繼續理解他的所作所為?這個人有努力改變自己繼續向前進嗎?)
我自己知道什麼東西最重要?有認真思考、實踐過了嗎?
---------------------------------------------------------
說到底,「絕不會錯的事,還是致力使自己成個好人,成為一個親切足可信任,認真的人」。
「改進自己,這對於自己生氣(生命力)的鼓舞,自己心情的充實,自己信心的培養是極有效果的,並且還可激發勇氣;但若以他人為本位,變成了偽善,會被別人厭惡。
能改進自己,便可得到自然與人類的愛,這是確實的。但若不得自然與人類之愛,生命不能自內裡湧出,那就是不曾真正改進了自己,其中必定混雜了別的東西。
人真正能夠積極地改進自己,自會覺得愉快,會湧出生命力來。但若決意自新,卻湧不出勇氣,那就是不曾真正決意自新。」
(小路實篤說的真好!)
------------------------------------------------------------
今天看的相聲最後有兩句話「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事在人為」,在我看來是講一般的談戀愛和真正跟一個人在一起的差別,這兩件事都牽涉到有沒有好好「認識一個人」、自己有沒有想清楚人生重要的東西。
-----------------------------------------
確實有必要讀好書,但有沒有實踐、磨練自己更為重要!
- Dec 04 Thu 2008 19:33
08 1204 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你沒有得到消息說荊棘叢中花朵正在盛開嗎?醒來吧,啊,醒來,不要讓光陰虛度了!
在石徑的盡頭,在幽靜無人的田野裡,我的朋友在獨坐著。不要欺騙他吧。醒來,啊,醒來吧!
即使正午的驕陽使天空喘息搖顫---即使灼熱的沙地展布開它乾渴的巾衣---
在你的心深處難道沒有快樂嗎?你的每一個足音,不會使道路的琴弦迸出痛苦的柔音嗎?
- 泰戈爾《吉檀迦利》
(抄給自己,不要被自己心中一時的壓力矇騙、打敗)
--------------------------------------------------
吳媽媽堅持三、四十年真的很不簡單,有時候真的會覺得為什麼要那麼努力處理自己心中的情緒、解決誤會。
或許往後這段期間會發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吧!
越是不願見到枉屈的自我便更加做好自己能做的,而同時也要顧慮到不枉屈他人的自我,
絕不能被擊垮!
人的評價不是一時能夠決定的,再度決意,好好做吧!
- Nov 29 Sat 2008 18:03
一首鼓舞、提醒自己的詩
今天奮戰的結果如何
一心奮鬥 以自己的風格
今天的奮戰是否有遺憾
可說有 亦可說無
今天的奮戰是否無愧
應該不是怯懦之戰
明天的前進準備好了嗎
沒問題 千里之道 不前進豈能到達
明天提升的心理準備 確信夠嗎
沒問題 不往上攀登 豈見峰頂
明天建設的信念夠嗎
沒問題 一日不建設 豈能完成
是否忠於人生的目的
努力 唯有努力
是否忘忽人生究極的使命
不遺忘 若遺忘 就失去一切
《青春日記上》池田大作 1950年六月十七日
* 容易被惰性、小小的失望所麻痺的自己,不能總是倚靠別人的包容和鼓勵,要一起前進才對!
在這樣的時刻,請自覺,自己運轉自己吧!
- Nov 29 Sat 2008 17:26
08 1129 好書推薦
這本書談了當前對於「經濟成長」此一潮流所造成或牽涉到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1)在許多國家經濟一直都是持續成長的,但每個人的平均所得卻不增反減,理由為何?
即經濟成長的分配不均。
(2)我們真的能夠毫無顧慮地一直支持無限制之經濟成長嗎?
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為我們既沒有足夠的能源,也無法承受其所導致的環境污染。
(3)經濟成長了,我們是否真的就變得比較快樂了呢?
過去的經濟成長似乎會讓人們過的比較快樂,但現在卻不再是如此,作者認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不論在公在私,我們都沒有「持續」明智的行動。
* 作者透過許多實際的資料和經濟學、物理學、化學等等的研究來闡述與論證這三點,並試圖提供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這部分我還沒讀到)。
2. 《台灣十大地理議題》林俊全著,遠足文化,2008年10月
根據推薦者蕭新煌的介紹「這本書不但嚴肅地檢討海島地理永續的『大哉問』,也熱誠地為海島(海洋)台灣的環境前途提出永續之路,政府決策者不能不讀,更不能不讀後,立即起而行!」
*我也還沒完全讀完,但覺得應該去認識台灣重要的環境議題。其中探討的議題如:國土復育、天然災害、山坡地開發、水資源利用、河川生態、溪流資源、河川污染、海岸開發、海岸後退、離島觀光。
------------------------------------------
這是我在水木書苑看到的兩本書,雖然有一些經濟學、物理、化學、甚至地理的概念我不太懂,可是如果可以多了解一些,就能夠有一些基礎去請教懂得的人,在實際的運動或個人關懷的部分,也比較能夠去做判斷來決定支持與否或該怎麼實踐。(這點多虧那天和哲學所的一個學妹以及黑鮪魚的討論所獲得的啟發。)
- Nov 27 Thu 2008 21:47
08 1127 - 唱題會
因為這表示大家都很努力,也有所成長了。
這使我更了解托爾斯泰所說的:「努力不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手段;努力的過程本身帶來幸福。」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今天的自己比起昨天的自己又向前進了一步,只要每天持續地堅持下去,一方面自己因磨練而更堅強、更堅定,一方面也因為看到了改善而更歡喜、更確信,如此踏實地和大家一起前進。
以後唱題時也要繼續一個個感謝想到的人,一個個期願他們的難題得以克服、有所收穫。
*今天來的有念、靖捷、佳欣、靖(?)
----------------------------
要反省自己(近來有時會產生令自己感到不安的潛在反應,所謂「不服輸」與「勝利的一念」是不一樣的,後者建立在對自身的反省之上)、要更謙虛(不謙虛的話,自己常常學不到東西)、練習說話更有條理。
要率先去做那些事!
- Nov 27 Thu 2008 10:26
08 1126 不是因為佛法說(2)- 以人為本的宗教,以及為何只讀法華經
曾想過要怎麼用「非佛教用語」來跟其他人解釋所謂「以人為本的宗教」,但我能力還不夠深入淺出地把這一點說清楚,於是將學會所根據的經典節錄一段放在這裡,請看到的人試著讀看看。
《御書-開目抄》:「凡夫是體三身,為本佛;佛是用三身,為迹佛。然而,人莫不思釋迦佛於我等眾生言,乃具主親師三德者,其實不然,使佛蒙得三德者,凡夫也。」
《開目抄講義上》:
從來一般人對神佛的看法,都認為釋迦佛是為了眾生而具備主親師三德的偉大之佛,其實並非如此,而是因為眾生擁有佛性,具有顯現佛之生命的潛能,釋迦佛才能發揮其作為眾生的主親師三德,所以大聖人才會說,是眾生賦予釋迦佛三德。
大聖人在此對於主親師三德以及宗教的詮釋,進行「革命性的轉換」。就以往的想法來說,主君是支配、率領民眾的領導者;師匠是引導、鍛鍊弟子的教導者;父母是生兒育女,受子女尊敬的長者。若只就這層關係來看,主、親、師便會成為權威性的存在,以這種看法視佛為主親師,也只會出現權威主義的宗教罷了。
其實,能讓民眾幸福的主君,才算是主君;能教導弟子成為有用之材的老師,才算是師匠;能培育子女成材的雙親,才是真正為人父母。如果從這觀點來看主親師,那麼民眾擁有幸福的可能性,主君才能發揮主君的力量;師匠能身具師匠之德,是因為弟子具有卓越成長的能力;父母也是因為子女有成長為有用人才的可能性,才能完成為人父母的責任。
宗教也是如此;由於眾生擁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才具有主親師三德。
--------------------------------------------
簡單的名詞解釋:御書與日蓮大聖人
*(1)御書是日蓮大聖人寫的書信以及佛法的道理,而之所以尊稱其為「聖」,是因為他再次闡明佛法最根本的精神,並且以自身做為「凡人」的姿態克服了種種的困難而實踐、流布法華經,最重要的是,他將佛何以成為佛以及如何成為佛的原因告訴更多的人,希望其他人也能脫離煩惱而獲得幸福。
--------------------------------------------
(二)為何只讀法華經:
之前跟同學說明為何只讀法華經時解釋錯了,後來聽到座談會一個同學的說明才想起,釋迦在法華經之前所述說的種種經典(這些經典也分別是佛教其他不同宗派所根據的來源)是隨他意而說,也就是顧慮到當時人們「機根」(例如資質)不同所說的「權宜」之法,並未說出佛真正的悟得,換句話說,如果一開始就跟別人講說「你有佛性,一定能成佛」,別人可能會覺得你是瘋子,所以才需要不斷地依據地域、文化、個人情況的差別來說法,是慢慢引導別人了解的意思。
所以,關於對經典的「詮釋」問題並非是只是相對主義性的怎樣詮釋都可以,事實上是可以透過歷史、語言等等的研究,加上對所有經典的比較、相互辯論來找出一條根本的主軸,也就是回到本質和精神的層面,關於這部分就是「文證」和「理證」的結合,也就是必須有經典的根據以及道理的辨明兩者相互配合。
最後,且也是最重要的,便是「現證」,也就是思想或理論在人的實際生活中產生的結果,必須注意的是,釋迦的「法」(或悟得)是透過體會人世間生老病死,想解答這因因果果不斷流轉的根本苦惱而來的,此為原初的「不脫離現實/實際」的意涵,而其後人們透過「正確地」理解與實踐此法所產生的結果,便是判明此法是否有任何錯誤或誤解最好的方式。
* 法華經是隨自意所說的法,是在衡量人們對佛法的了解已到一個程度而有能力聽懂根本真實的悟得時才說的,因此它是釋迦在最後八年所說的法,而不是一開始就講述它。
- Nov 24 Mon 2008 12:25
08 1123 - 區會
在學會,每次參加活動都會有所收穫,就像區會那天看了影片,池田先生的鼓勵提到了武者小路實篤,來不及記下完整的內容,只記得那段鼓勵的話是出自小路寫的「友情」這本小說,可惜學校只有日文版,而我看不懂日文。
應該要學日文!不論會不會讀博士班都要找機會學。
-------------------------------
在區會時
朱先生的鼓勵:
希望你們趁年富力強的時候,好好努力吧!不要等到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年齡才後悔。即使在自己接下這些使命與任務後,會有很多的辛苦,
但我們試想信心的過程中,看到很多的人因為跟隨著學會、池田先生,從過去的悲慘人生變成幸福人生,如果沒有加入學會,沒有擔任使命的話,
現在根本看不到如此景象,也體會不到這樣的歡喜吧!
今日愈是辛苦,將來愈是歡喜。
-------------------------------
星期六的座談會,在阿姨們分享體驗中看見一個人的蘇生,那種喜悅和感動真是筆墨難以形容,七十幾歲不識字的吳媽媽擁有不認輸的心,對於信心也擁有無比的確信,只要有機會上課她一定會坐在最前面學習,她也非常感謝前輩認真地用台語解釋佛法和御書,因此她說會堅持一輩子,為了廣佈、為了他人的幸福,下輩子一定要識字、要學會開車!
這就是「不會落下每一個人」的精神的體現吧!不論出身為何都具有佛的偉大生命,因此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一定有非自己不可的使命。
*願兼於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