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http://blog.roodo.com/ahimculture/archives/11020681.html
有機: 是氣候救星嗎?
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表《畜牧業的長遠陰影》引起了高度關注, 該報告指出不論就全球或地區的角度而言, 畜牧業對環境與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都屬前二大或三大人為影響因子。食物與飲食對於氣候的影響, 遂逐漸成為各方關切的焦點。這也是這兩三年來歐盟農畜業團體與環保團體爭論的焦點之一。在德國, 慣行農畜業的說客認為慣行農畜業有較高產量與生產效能,每公斤穀物或肉品所製造的溫室氣體比較少,所以有助於保護氣候, 但德國綠黨則著重「生態上的額外好處」,主張有機農畜業才是最好的, 因為有機農夫不使用造成大量溫室效應的化學殺蟲劑或無機肥料,所以當然最有利於環境。大部分消費者也認為吃有機食物有益氣候保護。
2007年德國聯邦政府對於綠黨關於慣行農畜業與有機農畜業釋放溫室效應氣體之差異的質詢給予的回答是這樣的:「慣行農畜業與有機農畜業所釋放溫室效應氣體尚未有徹底廣泛且被認可的比較研究。」雖然依德國聯邦政府的統計, 其農畜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33百萬噸二氣化碳當量(CO2e), 幾乎等於道路交通部門的排放量, 佔德國人為總排放量13%。但是德國聯邦政府卻認為未將農畜部門納入氣候變遷政策有其正當性, 因為「農畜業產生溫室氣體係屬自然過程」。
「但這是真的嗎?」德國食物觀察組織(Foodwatch)對於有機與慣行擁護者的個別看法, 以及德國聯邦政府說法有此疑問。為了填補這個知識的漏洞, 食物觀察組織遂委託生態經濟研究所(IÖW)進行研究, 以比較德國慣行與有機農畜業對於溫室效應的個別貢獻量, 以冬小麥、豬肉、禽肉、牛肉、以及乳品等德國人的主要食物為對象, 追蹤個別產品生產過程的生命週期(僅就未加工前的食物生產過程做比較, 不含後端加工), 有系統地比較不同農法以及不同作物或畜牧產品的氣候衝擊--即比較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
研究案《德國農畜業的氣候衝擊》深入調查了德國慣行與有機農畜業對於溫室效應的個別貢獻量, 以及不同飲食習慣的氣候衝擊。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系統化比較有機與慣行農畜產品之氣候變遷衝擊的研究。依據這份報告, 有機農畜對於氣候的助益並不顯著, 而過度食用肉品與乳品, 以及濕地乾化利用才是影響氣候的關鍵。
食物觀察組織係一獨立的食品消費監督團體, 不接受政府補助, 也不接受企業捐助,由其一萬五千個會員支持, 其報告客觀而中立, 極有助於釐清不同農業團[1]體、環保團體、以及動保素食團體間的氣候爭論---包括何種農法或何種食物比較友善氣候與環境等。此研究於2008年8月完成, 食物觀察組織並依據此份研究, 於2009年3月發表一份以「有機: 是氣候救星嗎?」(Organic: A Climate Saviour?)為題的《德國慣行與有機農耕溫室效應之食物觀察組織報告》,引起各方關注。其報告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從食物觀察組織的立場所做的報告, 第二部分係由生態經濟研究所執筆的研究摘要。
不同飲食習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
該研究分別比較慣行與有機之雜食者、不食用牛肉的雜食者、不食用肉類但食用乳品的奶素者、以及不食用肉類也不食用乳品的全植物素者等幾種不同飲食習慣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排放量由大而小, 依序為:
雜食者, 包含肉類與乳製品的飲食方式是「造成氣候變遷的罪人」。慣行雜食者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BMW(118d) 汽車4,758公里的排放量。4,758公里有多遠? 相當於從芬蘭赫爾辛基到義大利佛羅倫斯開車來回一趟, 大約是北京到廣州開車來回一趟;
只食用有機產品的雜食者所能減少的排放量很有限, 有機雜食者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車4,377公里的溫氣排放量, 只減少了381公里, 大約只少了從台北到台中開車來回一趟的排放量;
若不食用排放量最高的牛肉, 排放量可稍微再減一點, 不食用牛肉但食用含豬肉等的慣行農法(指施化肥與農藥者)農畜產品的雜食者, 每人每年飲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開車4,209公里;
奶素者, 也就是不食用肉類, 但喝牛奶或食用乳酪等乳製品者, 每人每年的飲食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比雜食者減少一半, 分別為2,427公里(慣行) 或 1,978公里(有機);
全植物素的飲食, 也就是不食用肉類、不喝牛奶亦不食用乳製品者的所減少的溫氣排放量極為顯著。只食用有機農產品的植物素者, 每人每年因飲食所造成的溫氣排放量相當於開車281公里的排放量, 是有機消費者雜食者排放量的十五分之一; 吃慣行農產品的植物素者稍高些, 為629公里, 但其與有機雜食者比較, 排放量也僅約為有機雜食者的七分之一。
[1]德文與英文版報告PDF, 可到http://www.foodwatch.de/english/index_ger.html下載
此研究所揭示之每人每年飲食的氣候影響,以冬小麥、牛肉、豬肉、禽肉、以及牛乳之生產為計量模型, 1公斤乳酪等於10升牛乳當量。消費量係根據歐盟2002年統計的德國人均值, 不同飲食習慣對於氣候造成的負擔係由小麥、牛肉、豬肉、禽肉、以及牛乳的平均消費量計算得來, 至於無肉或無乳飲食則根據相等量卡路里加權, 以較多的小麥消費量計算之, 即氣候負擔的計算係根據平均消費量而非某些消費群體(如雜食者, 素食者)的實際菜籃中的食貨。
有機與慣行、植物與動物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比較
依《德國慣行與有機農耕溫室效應之食物觀察組織報告》, 農畜部門釋放了大量的甲烷、一氣化氮、以及二氧化碳, 這發生在植物與動物產品的不同生產過程。 在畜牧農場, 動物消化過程會交互產生甲烷與一氣化氮, 其釋放到大氣中的濃度會隨動物飼養方式、動物畜舍、以及糞便的儲存與處理方式而有不同。同時,種植動物飼料作物所造成的氣候效應計入動物產品項下, 除了計入其國內的飼料作物生產之外, 由境外輸入的飼料產品及其輸入德國的運輸所造成的氣候效應也一併列計(cf. DEUTSCHER BUNDESTAG 2006)。
若以每頭乳牛比較, 有機畜牧排放量明顯較慣行畜牧減少, 但若以每公斤肉品或乳品生產做比較, 有機畜牧與慣行畜牧的差別便不顯著, 二者對於氣候的都有重大影響。其中有機公牛肉的碳足跡甚至遠高於慣行公牛肉的排放量。
在植物種植部分, 決定其「氣候代價」的高低主要有幾項因子: 包括化肥與殺蟲劑的使用, 以及濕地排水等。以等重小麥種植來比較, 有機農耕由於未施用化肥農藥, 較多數慣行農法有益於氣候。
根據腐植土處理方式以及水資源平衡控制方式的不同, 在分解過程中也可能會排放大量CO2—尤其是沼澤與濕地的排水所導致的排放(DEGRYZE etal. 2004, REES et al 2004)。另一方面, 若被排水乾化的濕地再保水復濕, 碳就能自大氣中脫離, 而長時間被儲固於地下。(SCHÄFER et al 2005)
各種農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差異極大, 若以BMW汽車( 118d)行駛里程之排放量來表示,一公斤農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小而大, 依序為冬小麥、牛乳、豬肉、乳酪、公牛肉
|
有機農法 |
慣行農法 |
冬小麥 |
1.5公里 |
3.4公里 |
牛乳 |
6.6公里 |
7.1公里 |
豬肉 |
17.4公里 |
25.8公里 |
乳牛肉 |
33.0公里 |
50.8公里 |
乳酪* |
66 公里 |
71 公里 |
公牛肉 |
113公里 |
71 公里 |
(*1公斤乳酪等於10公升牛乳當量)
若以其中排放量最低的有機農法冬小麥為基準, 其餘產品分別是有機農法冬小麥排放量的2.26倍(慣行農法冬小麥)、4.4倍(有機牛乳)、4.7倍(慣行牛乳)、11.6倍(有機豬肉)、17.2倍 (慣行豬肉)、44倍(有機乳酪)、47倍(慣行乳酪)、47倍(慣行農法公牛肉) 、75倍(有機農場公牛肉)。其中牛肉與乳酪的高碳排效應尤其顯著, 而有機公牛肉的排放量甚至遠高於慣行農法公牛肉。其中因乳牛的經濟價值主要在於牛乳, 乳牛肉只是牛乳的副產品, 故其碳排大多計入牛乳, 故乳牛肉的碳排低於公牛肉。 上述研究數據釐清了幾個想當然爾的普遍錯覺,也以數據舖陳了一些真相, 包括: l 農畜業之所以製造如此大量的溫室氣體, 並不是因為「自然過程」, 而是由人們所選用的生產方法以及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其中德國農畜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33百萬公噸二氣化碳當量(CO2e), 幾乎等於道路交通部門的排放量, 佔人為總量13%。(但若加計自巴西等國輸入的飼料, 真實總排放量為139 CO2e, 佔19%), 其中71%或94百萬噸二氣化碳當量CO2e是由畜牧業造成的, 又其中的過半數是由牛肉與牛乳生產造成的, 其中僅29%或39百萬噸CO2e是由種植人類直接食用作物所排放。 l 在穀物種植方面,有機耕作有顯著的減碳效益,以每公斤穀物生產計算溫室氣體排放, 有機耕作較慣行農法減少百分之六十碳排;但有機畜牧業與慣行畜牧業二者對於氣候都造成傷害。就牛肉以及牛乳生產而言, 某些調查對象的有機農場比慣行畜牧場排放更多溫室氣體。雖然有機畜牧業具有生態或比較人道對待動物上的利益,但對減少碳排並沒有幫助; l 沼地草原只佔德國農畜土地的8%, 僅1.4百萬公頃,卻約佔農畜總CO2e排放量的30%, 大約是37百萬噸。以單位產量而言, 利用這些濕地做有機畜牧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幾乎是慣行畜牧場的二倍之多, 若濕地用於穀物生產, 有機農場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差不多是慣行農場的二倍。濕地原本具有極佳的固碳作用, 一旦被排水乾化轉作農牧地, 碳匯功能便消失了, 反而變成排碳源。 l 不論慣行或有機農場, 在減少氣候變遷效應上, 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因為現行的施作法, 大多出自於生意上的考量而已, 還未考量到其氣候衝擊。 l 「在地」也不一定保証對氣候有好處。一般相信購買在地產品最能夠保護氣候, 因為可避免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 但這有時只是一種錯覺。無論就能源消耗或是價格而言, 運輸代價在食物部門只佔很小比例(空運例外), 生產條件與方法通常才是影響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因素。 食物觀察組織以此報告為基礎, 主張有鑑於農畜部門具有極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潛力, 歐盟即將進行的全歐農業政策改革必須著手保護氣候, 德國與歐盟均應將農業納入氣候政策, 且必須設定明確的相關減量目標規範, 以達成2050年的減量為目標。若德國要達成工業化國家的2050年氣候變遷對策目標, 即2050年之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60%至80%(以1990為基準年), 這表示農業部門需減量80至100百萬噸二氣化碳當量。 德國農畜部門必須做以下調整才能達成減量目標: 排除生質燃料、減少70%肉類(以牛肉居首)與牛乳的生產與消費、將目前因農畜使用而乾化的濕地, 重新劃設為保水的沼地草原, 成為自然生物多樣性的保留地, 使其恢復彚碳固碳作用、以及以環境捐與碳排稅政策取代現行農畜業的補助政策。 食物觀察組織認為現行歐盟各國以耕地面積津貼的補助系統來支持農畜業生產, 對氣候造成極大傷害, 補助系統必須廢止, 並以環境捐與碳排稅系統取代之。此類捐稅應擴及溫室氣體排放之所有因子, 包括肥料與殺蟲劑等, 並應對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公平課徵。 由於各別農場的排放量差異性太大, 受到農牧方法、土壤條件、以及其他種種因子的影響, 因此就食品觀察的觀點而言,碳排交易並不可行。而產品「碳排標籤」也不可行, 因為製造一項產品對氣候的衝擊, 不論是未加工產品的生產, 或是後續的加工與運輸差異性實在太大了, 一種「碳排標籤」需要極大量的調查與檢查, 否則的話, 也沒有多大意義。無論如何, 不只在同一產品類別之間的比較很困難, 不同產品, 例如豬肉、禽肉、臘腸、乳酪、以及乳製品之間的比較也同樣困難, 比較工作將使消費者增加額外稅負, 所以不是有效辦法。。 而現有的生態標籤, 尚未有友善氣候的消費標識,沒有提供足夠的指南, 給想要吃有機且能保護氣候產品的消費者, 溫室氣體排放未被納入生態標籤的要件。例如來自一般的有機農場的牛乳, 比來自採行氣候友善的產乳方法的慣行畜牧農場的牛乳, 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多。有機牛肉(去勢公牛養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慣行牛肉生產(公牛養肥)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出了60%。當然, 此份報告也特別提到, 雖然有機畜牧業對於氣候幫助不大, 但有機農耕在生態保育上所能發揮的貢獻不能加以忽略。 食物觀察組織也提醒取代補助政策的環境稅捐料將導致食物, 尤其是肉類與乳品價格上揚, 因此也將使其需求量銳減。昂貴的肉類是較友善氣候農畜業的「代價」, 但另一方面, 肉類的消費生產以及食材浪費的大幅銳減也會帶來正面效應, 「對於過度消耗肉品的德國人飲食將起正向效益」, 不過, 隨著食物價格提高, 「社會政策必須確保每一個人都有充足的食物, 以及可以吃到均衡的飲食。」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 根據看守世界研究中心出版的《2008世界現況》(State of the World) 一書第五章「肉類與海鮮:全球最昂貴的食材」所述, 漁業(不論是海撈或養殖)與陸上畜牧業,對於氣候或環境均造成極大負擔,不過食物觀察組織所發表的這份研究報告未見魚肉的計算。 本文原刊 看守台灣季刊, 下載全文 http://www.taiwanwatch.org.tw/magazine/v11n2/v11n2-p4147.pdf
減少農畜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的可行途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