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24 Wed 2010 10:43
福建擬建立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和補償機制
- Feb 24 Wed 2010 10:39
人類與海豚疾病、海洋健康息息相關
摘譯自2010年2月19日,ENS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海豚身上所發現的疾病與人類的疾病相似,這可為人類提供線索,瞭解人類健康如何可能因暴露於受污染的沿岸海水中或海鮮中而遭到影響。由官方、學界與非營利性質科學家所組成的小組在19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年會上作出上述說明。
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海洋暨人類健康小組與此研究的計畫主持人舒特卡(Carolyn Sotka)表示:「海豚與人類同為哺乳類,且其日常食物中所涵蓋的海鮮和我們食用的大多數相同。然而與我們不同的是,海豚一天24個小時都暴露在海洋潛在的健康危險因子中,像是有毒的藻類或糟糕的水質。」 舒特卡說:「我們的生態與生體上的相似性使得海豚成為一種重要的前哨物種(sentinel species),不僅警示我們健康風險,也探討人類健康如何可自新的醫學發現中獲益。」
海洋暨大氣總署研究人員及其合作機構已發現到,棲息在美國喬治亞州沿岸河口的瓶鼻海豚擁有海洋生物所記錄過最高程度的多氯聯苯。多氯聯苯是種持久性污染物,因為對健康證實有不利影響,自1970年代後期便已在美國禁用。喬治亞海豚所測得的高程度多氯聯苯,最大濃度達2900 ppm,這可能會破壞其免疫功能。
在這些海豚體內發現的多氯聯苯化合物中的獨特特徵,與喬治亞布朗斯維克(Brunswick)附近超級基金場址中的目標污染物一致。科學家同樣關切,自布朗斯維克30英哩外海洋保護區採樣的海豚體內,亦有高程度的多氯聯苯。這可推論汙染物正透過海洋食物網絡,沿著海岸而移動著。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海洋與人類健康中心霍林斯(Hollings)海洋實驗室暨此調查的團隊共同主持人史瓦克博士(Lori Schwacke)表示:「獲得喬治亞海豚的實驗結果時,我們受到污染程度的警示,而著手調查這些嚴重程度的化學物累積會如何影響海豚的健康。」 2009年8月,研究團隊對該族群的海豚進行「捕捉後釋放的生理醫學檢查研究」,發現其甲狀腺激素功能降低,肝酵素指數提高,並有免疫功能破壞的跡象。環境健康國家中心與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則正進行一項前導研究,檢驗鄰近海岸的社區居民體內所潛藏的環境汙染物。研究人員正在調查,沿海海豚族群與人類社區居民是否因享用同樣的海產資源,而擁有類似的汙染暴露程度。
註:超級基金(Superfund)是美國環保署的一項政策工具, 用來治理受到毒性廢棄物嚴重污染的土壤與水源, 這些地方通常是廢棄的工廠用地。我國的土污基金就是仿效它而來。
- Feb 24 Wed 2010 09:12
拒當無知的啞巴 都蘭青年行動抵制土地流失
本報2010年2月23日台東訊,特約記者黃苑蓉報導

台東縣東河鄉的阿美族「都蘭部落」這幾年來不平靜;其傳統領域「巴基發浪」(Pacifalan,即目前的「都蘭鼻」)去年經歷八八水災漂流木對環境與治安的衝擊,如今,漂流木雖然已自海岸清除,消波塊卻接著到來。一項由水利署第八河川局發包的「台東縣都蘭海岸段環境改善工程」正悄悄進行,並引起部落青年關心與討論聲浪,他們希望任何公共工程都能在資訊公開與充分討論後再施工,以免造成遺憾。
1月中,都蘭部落「拉贛駿」階層的青年無意間發現大量預製的消波塊堆置在都蘭鼻,驚訝之餘馬上回部落告知其他人。「這是什麼樣的工程?為什麼要做這個工程?做了以後會造成什麼影響?」……種種疑惑令人聯想到幾年前喧騰一時的都蘭鼻BOT案,在當激起部分居民的環保意識,認為面對脆弱的人文及自然地景,不應該貿然介入改變。不過,經初步了解,工程早在3年前就由鄉民代表提案,以阻止都蘭鼻易崩塌的區塊繼續受到侵蝕為由,用消波塊包圍海岸線來減低侵蝕的速度。
由於消息沒有徹底宣達給每一個年齡階級的青年,直到今年施工後才引發輿論,質疑工程的必要性,並且在大年初四(2月17日)召開緊急部落會議,由「拉中橋」(目前青年中最年長的年齡階級)的鄭智文發起,約50多人出席(包括四個青年年齡階級及尚未入級的青少年,青年以上的階級各有一人代表出席),會議持續一個多小時,主要是告訴大家有這件事情,並且針對已知的施工訊息討論其利弊與影響。會議決定3月10日前持續了解相關訊息,並透過年齡階級的網絡,由上往下傳達此事,3月10日會再開會討論,若大家在了解工程的影響後,表示反對的話,會再向相關單位連署上呈,表達民意。
鄭智文表示,從人文角度來看,在海岸線放置消波塊將直接阻絕人與海關係,海祭儀式也會被干擾,從技術面來思考,他質疑施工單位真的有搞清楚海洋潮水的力量,以及都蘭鼻的地質特性後,才設計工程嗎?若預期效益不高,為何還要使用消波塊? 還要繼續用抵抗大自然力量的思維去處理這件事?能否有其他選項?
會議中有人提出,不要抵抗自然,以景觀保存的概念去處理都蘭鼻的侵蝕現象。鄭智文說,他們童年在海邊玩的時候,就有注意到都蘭鼻在崩落,該現象持續直到今天。不過,即便它是在崩落,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快,起碼在我們有生之年可能都不會完全消失,會完全消失的反而是都蘭的土地所有權。
由於長期在外工作居住的人口已經過半,近十年來,都蘭面臨的土地問題,最急迫的不是自然力侵蝕都蘭鼻,讓都蘭鼻流失,而是自由買賣讓都蘭的土地漸漸淪為外人的財產。去(2009)年起房仲業者進駐都蘭村,表示這裡的房仲業務已有一定規模,一分土地可以叫價上百萬,這是過去所想像不到的光景。
鄭智文指出,從這次消波塊事件可以看出,部落公共工程的進行在溝通過程有瑕疵,而該工程的施作區域似乎沒有對症下藥,僅有一部分在崩塌區,其餘的區塊可能不適合放消波塊,所以這樣的工法到底有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目的,居民也看不出所以然,令人質疑消波塊可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當大家並沒有對這議題有全面性的了解,就要表態贊成或反對,實在太冒險。
即使部落會議結論對這個進入公部門行政程序的工程案,可能沒有實質影響力,但部落青年還是要試著去努力,他們希望先停工,同時廣泛徵詢各界專業的意見,例如施工後對海潮、地質、人文...等各方的影響,再決定要不要這樣的「建設」。
【延伸閱讀】
◊ 都蘭部落,由部落青年自力架設的網站
◊ 影片:都蘭土地流失問題嚴重(需註冊登錄)
- Feb 24 Wed 2010 09:07
診斷森林健康 從啄木鳥下手
【編譯魏世昌整理報導】
印度一名生態學者以親身經驗分享,一名廣告代理人如何因為對環境議題的熱情,鑽研生態學,在啄木鳥棲地研究上有了重大發現。
門外漢變生態專家
根據《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Bangalore)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研究員庫馬爾(Raman Kumar)曾經是一名於德里廣告代理公司上班的地質系畢業生。他在因緣際會下獲得一份在非政府組織的兼職工作,負責關注環境議題。一年後,他意識到,假若要在相關領域奉獻更多,就應該攻讀生態學相關學位。
但他攻讀碩士之路並不順遂,屢屢被拒絕入學,原因是他大學所研讀的學科並非生態學相關。
他指出:「鑑於印度牢不可破的僵化教育制度,我想要轉科就讀就像燙手山芋般棘手。大多數生態學的研究所課程都需要生命科學的相關背景。跨學科的轉變儼然就是一個禁忌。我明顯地背水一戰。」
最後,庫馬爾在德哈拉丹(Dehradun)森林研究院發現了山林管理相關的碩士課程,該校研究課程自山林管理轉變為應用學科後,剛界於跨生態學與純科學間的灰色地帶,因此讓他有了提出申請的資格。
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加入了德哈拉丹的印度野生動物研究院執行研究案。2年的研究員職位給了他和其他野生動物學家與研究員接觸的機會,同時鑽研了更多生態學的相關知識。
今天,庫馬爾成為班加羅爾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由於他有在林業管理的訓練與對鳥類的極大興趣,他對於研究這兩者間的關聯性充滿極大興趣。
從鳥類研究生態轉變
「在印度,我們缺乏森林生態改變時,鳥類如何被影響的知識。研究顯示,在各鳥種間,啄木鳥相當敏感,極易受森林改變而有所反應。但當我查尋印度啄木鳥相關文獻時,竟發現除了少數案例外,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記載。」
這成了吸引庫馬爾的一個研究方向。「這個想法成型了,我決定探究薩爾森林的林業管理如何影響啄木鳥生態體系。」
北阿坎德省(Uttarakhand)的薩爾森林為啄木鳥的大型群聚地。這座森林具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這片林海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過去經過多次有系統的整林管理與商業採伐。
至於實地考察的調查中,他選擇了約2公里長的某部份森林路徑進行研究。
由於啄木鳥的分布範圍極其廣大,他指出,在1公里的步行中如能發現5至6隻的啄木鳥就相當幸運。
「因此,必須花上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嘗試不同的路徑才能拍攝到有說服力的啄木鳥群落。」
伐木業違害鳥類棲地
在研究了北阿坎德省薩爾森林帶的啄木鳥群體與其棲息地的關係後,庫馬爾發現伐木業的興盛讓啄木鳥的分布逐漸縮減。
庫馬爾指出,由研究情況看來,亞洲啄木鳥的生存不大樂觀。世界上最大型的啄木鳥因棲息地的喪失目前已經絕跡。
「若啄木鳥通通消失的話,這代表森林將會喪失建造的工程師。」他進一步解釋,啄木鳥對維持自然生態平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啄木鳥是自然界少數能夠在樹幹上鑽孔的鳥類。」
這些孔穴隨後會成為松鼠、蛇、蝙蝠與某些特殊種鳥類的庇護所。當啄木鳥逐漸消失時,這些物種也會連帶的受到嚴重威脅。同時啄木鳥限制了昆蟲的過度繁衍與抑止了他們大規模危害森林的風險。
庫馬爾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找出人類如何影響森林的自然生態系統。像是啄木鳥這類的物種,對於診斷森林的生態健康有相當的幫助。」他強調,學者目前對於印度複雜的生態系統了解甚少。因此任何在這領域的研究都會增加他們的知識庫與危機防範。
- Feb 22 Mon 2010 18:36
一個老師與人本的偶遇
#節錄自 人本教育電子報2010 0211
◎小貝老師
大五實習時,是在一個頭腦清晰、組織力很強的老師帶領之下,他班上學生井然有序,班級事務也有條有理,對於我的實習作業,也很認真的批改,並告訴我哪裡需要再改進!他非常有組織、效率與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讓每堂課的學生都有清晰的概念並收穫滿滿,學生也都覺得他教得很好,師生感情也都還不錯!這些讓在後面觀摩實習的我嘆為觀止,覺得他教得實在是太好了,跟我以前遇過的老師都很像,但腦中有時竟也不自覺的跳出一個想法:「我能做得跟他們一樣好嗎?」
果然,輪到我上台試教的時候到了,雖然事前已經努力準備過,但畢竟教學經驗不足,再加上我沒有他邏輯這麼清楚,總覺得教了幾節課後,學生的反應不夠熱烈,教學效果也不盡理想,當時想問輔導老師我該如何改進,後來又覺得可能是人格特質、還有教學經驗不足的關係,而且有些該改進的部分,老師之前就已經提點過了,我就也不好意思再問老師,漸漸的,我變得不敢上台教,總覺得在跟原班老師比較之下,我總是沒辦法教得跟他一樣清楚,當時的我就開始找理由請假,開始想要逃避上課的窘境和教完後心裡不舒服的無力感,之後有時就會聽到輔導老師和別的老師不經意的抱怨:「我怎麼帶到一個不認真又懶的實習生」,唉…。
因為幸運之神的眷顧,我考上了老師,我心裡想著一定不要辜負老天給我的機會,我要當一個很好的老師。於是我把在實習時學來的方法、態度,盡量用在我第一個班級裡。沒想到,學生反應並不如我所預期,甚至還覺得我管很多,並且難以親近,讓我覺得滿難過的,我的心裡不時有個聲音在說:「這不是我要的。」
很幸運的,那時我的基督徒室友,一直稱讚我的優點和努力,在我與人接觸的經驗裡,這是極少出現的美好感受,而也幸好有她,我也才能撐過不如意的教書生涯第一年。偶爾和學生閒談的過程中,我知道他們也曾和我有過相同的美好感受,那是他們以前幼稚園的老師,老師充滿愛心與鼓勵的言語,讓成績不是很出色的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溫暖的種子。
於是第二年,我決定試試我認為還不錯的方法—口說好話、多讚美孩子。很意外的,這一年孩子竟像天使一般,可愛又貼心,有些家長也說孩子進步很多!這時我心裡有個聲音在說:「這似乎是我要的。」但這時偶爾會聽到學校有些批評的聲音:「教室不夠整齊」、「學生秩序有點紊亂」「對學生太好他們會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反而會自我膨脹,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時我不禁感到迷惑和衝突,我所受的教育和我心裡真實的感受似乎有些衝突,有沒有可以兼顧的方法?到底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就在這時,我收到了人本「正面管教研習營」的資訊,於是我便馬上報名參加,希望能解開心中的疑惑!
這個研習營講師們精闢的演講、和幾篇經典的心理學文章,讓我學會了如何從孩子的行為看出他的需要和問題的真正原因,並試著和他討論解決的方法。另外影響我最多的是三天的「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中,小組長幾乎只負責發問,她讓我們拋出各種在學校遇見的問題,然後就一直以問題引導我們思考,讓我們說出心中的感覺與想法,很神奇的,最後答案就從我們的口中說出,這種感覺好感動、好神奇。
當時我所提的問題是:「我在學校用了自認還不錯的方法對待學生,但卻在秩序整潔上,被人批評,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小組長請我多說說當時的情況,並問我:「你在擔心什麼?」,也請其它組員一一說說他們的看法,此時大家紛紛交頭接耳交換意見,場面一時有點小亂,經過幾分鐘之後,組長見大家似乎討論出一些想法了,便問:「大家對剛才的情形有什麼想法?」此時我恍然大悟:課堂上學生所表現的形式,端看這堂課的目的來決定,如果是一團混亂當然不妥,但如果是有意義的學習,則有些紊亂的討論是重要且必要的。
我們也討論了有關「秩序」、「整潔」的意義,其實都是源於「對人的尊重」。「秩序」是由這個團體成員共同發展出能夠有利於每個人在團體中活動所提出的約定,這才是真的秩序,是人能夠由心願意去遵守,而不是只做給誰看的事情而已;「整潔」是要讓自己的環境看起來乾淨舒服,且容易尋找物品,只要不影響到別人,自己的物品用自己的方式擺放是可以有自由的,而每個人也可以學著尊重人有不同擺放物品的習慣。
此外,這兒每個人的體貼、照顧與讚美,使我體會到「照顧人的心情感受」的重要性,以前所受的教育總是強調「成績」「作業」「競爭力」「安靜」「秩序」「有條理」,小孩的「心情」很少被照顧到,但其實「心情」只要被理解、尊重、鼓勵,愛的方式對了而且夠了,人是絕對願意打從心裡去尊重體貼別人,這才是讓人學會尊重的最好方式,除了室友之外,在這三天我的感動又更深了!覺得突然變得好有力氣,而且迫不及待的想回學校做些什麼!
很幸運的,這一年我又繼續帶班,我把新的方法和態度用在新的班級。班上本來有個愛哭愛生氣的小女孩,我和他談過好幾次,他說出以前幼稚園時同學不借尺給她,他以為別人都不喜歡他,所以只要他喜歡的同學跟別人一起玩,她就以為大家都不喜歡她,於是每次都大哭。我找了當時不借她尺的孩子向她解釋當時的情況,她就好很多了,之後上課見她臉上的愁容換上了一抹淺笑,還主動要老師和媽媽抱抱,真是可愛!她的媽媽也很開心,說她女兒改變好多!
雖然有時還是會聽到學校老師間不同的聲音,不過我的心情比以前篤定多了。看到班上孩子們的笑臉與教師節卡片,一些家長的支持與鼓勵,我知道我做對了,雖然可能還有要努力調整的地方,不過我很清楚:「這是我要的」!
- Feb 22 Mon 2010 18:29
預防愛滋 不能只剩下責難
#節錄自 同位素
預防愛滋 不能只剩下責難
張正學/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社工
去年11月,一則本身就感染愛滋的女性,因從事性工作,有要求嫖客戴保險套被判不構成蓄意傳染的無罪案例,引起部分人士的大加撻伐,認為如果這樣就不算犯罪,將造成感染者可以隨便的與人發生性關係,造成疾病的傳染……,甚至從媒體訪問所謂專家的口中,聽到了所謂「保險套未必安全」的說法,這則新聞發生後一整個月,類似諮詢的電話爆增許多,從指責愛滋感染者不可從事與性相關的任何行為,到預防措施的無用論,凸顯著社會的集體焦慮,將預防愛滋的工作,落入一種對於感染者的責難,寧願棄守自我對於疾病防禦的能力,卻不自知的誇大了愛滋病毒的傳染性。
今年教育部委託杏陵基金會研究公佈的一個調查統計(但教育部對於該研究結果是否公開竟還在研議中),其中三成的高中生認為愛滋病毒可以藉著被蚊蟲叮咬而傳染,五成認為凡士林可以作為保險套的潤滑劑使用,對於愛滋基礎知識處於無知的狀態,在國高中生中承認有發生性行為的族群裡,高達25%的人是不使用任何的避孕措施,也就是說,連對於預防愛滋最容易採取的保險套使用,都已經棄守,可是遮掩不了性行為發生的年齡逐年下降,機率逐年上升的真實現象,截至今年十月底,年齡層20-29歲的感染人數達37%,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
保險套的使用是預防愛滋有效的方式,但如果我們連保險套都沒有摸過,連如何在發生性行為的時候全程正確的使用保險套都不會,這已經不是使用保險套能否預防愛滋的機率多寡問題,而是我們棄守了自我對於疾病預防的能力,就必須承擔自我繳械的後果。
愛滋病是一種容易預防的疾病,不僅有清楚的傳染途徑,病毒一旦離開人體,非常容易死亡,所以,除非身體有開放性的傷口,接觸到含有病毒的大量且新鮮體液、血液,或是有未帶保險套、共用針具、器皿的不安全行為,和母體垂直傳染外,是不會夠成傳染的可能性。
台灣社會將愛滋預防淪為一種對於疾病感染者的道德控訴,但以現在的醫療,感染者只是身體免疫系統較差,如慢性病般的需要長期的追蹤病情外,也就是一個人---擁有七情六慾的一個人,我們與感染者的相處既不可怕,也不需要過分擔心,焦慮與責難並不能讓阻擋疾病的散播,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有沒有正確的知識,以及我們自己願不願意落實預防而已。
- Feb 22 Mon 2010 18:15
高身鯝魚返鄉難 卑南溪生態重創
高身鯝魚返鄉難 卑南溪生態重創
摘錄自2010年2月21日中央社報導
高身鯝魚要立刻保護,招牌菜是高身鯝魚的小吃店老闆林德政,呼籲應儘快保護這種魚;他說,莫拉克颱風過後,卑南溪重創,捉不到鯝魚了。
莫拉克颱風重創南橫公路山頭,坍方的土石順著新武呂溪和轆轆溪,沖刷至卑南溪,已經過了半年,卑南溪水至今還是混濁狀,對於卑南溪生態造成空前浩劫。
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劉炯錫表示,卑南溪經過龐大的砂石沖刷,加上溪水長時間混濁,溪裡的藻類幾乎死光,就算逃過風災的魚類現在也「餓的不像樣了」。
高身鯝魚僅分布在台東卑南溪和楠梓仙溪,因為是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過去曾經被列為1級保育魚類;不過,去年林務局認為「族群穩定」,忽然將牠連降 3級,從1級保育變為非保育類。高身鯝成為非保育類後,淪為菜桌上美味佳餚;現在,主要棲息地新武呂溪、卑南溪又遭到莫拉克颱風重創,短時間內族群恐銳減。
- Feb 22 Mon 2010 18:14
北大武山東西兩側蝶道 確實存在
#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北大武山東西兩側蝶道 確實存在
摘錄自2010年02月13日自由時報屏東報導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日前於屏縣春日鄉「江山谷」發現一隻來自台東的小紋青斑蝶,證明過去被推測的「北大武山東西兩側蝶道」確實存在。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南部總召集人廖金山表示,義工們於2月10日在全台灣最大紫蝶幽谷之一的春日鄉,捕獲後翅標記代號為M4-1212的小紋青斑蝶雌蝶。根據紀錄,這隻斑蝶來自台東知本是由義守大學教授趙仁芳研究團隊,在2009年12月中旬標記放飛。此紀錄亦證實斑蝶越冬亦受全球暖化的影響,提早了一個月開始遷徙。
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表示,台灣越冬斑蝶遷徙時都是幾十萬隻群體行動,這隻青斑蝶的到來,也暗示著有龐大數量的斑蝶從東部飛到屏東。而發現小紋青斑蝶的江山谷,是排灣族貴族江明山的私人土地,江家為了每年來此越冬的20萬隻斑蝶刻意降低開發及林務工作,令生態人士感動。
- Feb 22 Mon 2010 18:00
美國克拉瑪斯流域要拆4座壩 河川復育向前行
#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摘譯自2010年2月18日ENS美國,奧勒岡州,塞倫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聯邦、州政府官員、電力公司主管與原住民議會長老於18日簽署兩份協定,意味著美國史上最大的河流復育計畫──克拉瑪斯(Klamath)河復育計畫及其4座水壩的拆除工作,更趨近於完成階段。這4座水壩為太平洋電力公司(PacifiCorp)所有,其中3座位於加州,1座位於奧勒岡州,生產足夠7萬人使用的電力。然而這些水壩阻絕了350英里長的鮭魚洄游,使其無法上溯產卵。
兩項協議中,「克拉瑪斯流域復育協定」著重復育與維持野生鮭魚族群數量的行動,以支持內河與海洋漁業,並為流域中的社區與用水戶確保水源的供應。至於「克拉瑪斯流域水電處置協定」,則明定各項研究與一次環境審查的時程,內政部長將考量此協定規定的研究與環境審查結果,審酌拆除4座水壩對的魚類復育是否必要並符合公眾利益,而就此做出決策。
美國國會曾同意在2020年開始拆除4座水壩,兩項協定則為此提供了法律框架。
內政部長沙拉薩(Ken Salazar)表示:「數年來飽受爭議的克拉瑪斯河,現在成為令人激賞的範例,即透過合作與夥伴關係可以如何解決複雜衝突。在復育美麗河川與其歷史悠久的鮭魚洄游之際,這兩項協定能提供符合當地社區、部落、農民、漁民與其他相關利益者往前邁進的坦途。」
這兩項協定也因未能保證水壩的拆除而招致批評,但保育團體「美國河川組織」(American Rivers)與「鮭鱒類保護協會」(Trout Unlimited)均肯定拉瑪斯流域水電處置協定是「在謹慎協商下,對水壩拆除提出最具權宜、科學基礎與最可行的路線。」
鮭鱒類保護協會的科學家傑克‧威廉斯(Jack Williams)說:「我們知道這些協定對於魚類的復育有部分風險和不確定性,但經過仔細審視所有條文,我們認為什麼都不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更大。」
實施「克拉瑪斯流域復育協定」將在10年的時間耗費約10億美元,將由聯邦政府提供經費。全額中90%以上將用於漁業復育與野放,以及改善魚類生存的水質並增加水量。
水電協定則需要募集4.5億美元的基金,其中的2億美元基金,則是由奧勒岡州立法部門,根據2009年例行立法會期通過的州參議院第76號法案所授權核准的。
歷史上,克拉瑪斯流域是美國西岸鮭魚產量第三大的河流系統,每年孕育的成魚曾經高達110萬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feb2010/2010-02-18-092.html
- Feb 22 Mon 2010 17:54
促進社會流動 先破除成績迷思
#節錄自 台灣立報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為瓦解頂級工作被優勢背景族群所把持的局面,英國政府積極推動一項增加社會流動性的方案,企圖打破醫生、律師和會計師等職業的菁英主義制度。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英國政府近日來開始嘗試將英國最資深的醫生、律師和會計師等行業變得較不被菁英主義把持。根據統計,英國人口中只有7%接受私立教育,但卻有75%的法官和45%的頂尖公務員來自這些學校。
從大學教育著手
英國各部部長們希望改革從大學教育著手,呼籲各大學在評分申請人時,將注意力放在申請人的「脈絡資訊」上,如他們的經濟背景或求學過程。
這次促進社會流動的改革將會強調在倫敦國王學院的一項醫師培訓計畫,全力支持數十名來自倫敦綜合中學學生成為醫生的計畫,儘管這批綜合中學的學生,在全國平均成績表現上並非最優異。
這是英國國會議員艾倫‧密爾本(Alan Milburn)對英國社會流動性停滯進行強烈抨擊後,英國政府所進行的首次回應行動。各部部長們廣納超過80個建議,其中包括了讓社會流動性成為政府首要優先政策,以及成立一個部長顧問委員會,對進程進行監督。
英國首相布朗日前表示,英國政府將「促進社會流動」,並警告中產階級的選民,保守派會對此進行反撲。「我相信未來出現一個大家夢寐以求的英國。」他在英國費邊社年會中這麼說。
英國企業、創新和技能部長派特麥克法頓表示,這並非一場關乎階級的戰爭。
「真正的階級戰爭奠基於,我們接受機會取決於一個人的出生背景,但真實的社會流動卻與階級戰爭截然不同。」他說。在一份出版品中,這位部長也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而這被視為是對那些無法負擔無薪工作的學生之障礙。他將宣布一個詳載各式實習工作的中央資料庫。
致力於打擊社會不流動性的撒頓信託研究(Sutton Trust)主任李艾略特表示,高收入專業人士的菁英主義在英國是一個特殊問題。「我們已經針對英國社會流動程度和其他國家做了一個對比,而其中一個結果是,似乎專業人士是影響階級流動問題的主因。社會中有80%的人極為不可能進入菁英階級,只有15%或20%的人行。」
社會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學教授約翰俄米舒表示,儘管政府引進這些改革是好的,然而要主導真正的改變卻極為困難。他說,我們對於究竟何種方法能影響社會流動所知有限。
英國國王學院延伸醫學學位計畫主任帕米拉‧加里克博士解釋目前該大學是如何揀選醫學生的,除了正常的錄取途徑之外,國王學院每年從倫敦的公立中學裡錄取50名學生。他們研讀時間為6年而非一般的5年,好讓所有低於A級的成績都能夠彌補過來。
「一般學校的學生成績表現低於全國平均標準15%,而最糟的學校學生表現則低於全國平均標準51%。」加里克說,「但典型的私立學校學生表現則高於平均50%。」
給弱勢社群更多機會
她說,這項新試驗是在該學院院長參訪當地小學後形成。當時院長在小學參訪中,回答了一名學童該如何成為一名偉大醫師,但他的教師回應表示,這裡的學生因為背景和學歷,甚至沒有機會研讀醫學。
「我們要求醫學院接受更低的申請成績。起先是3個C級,但是現在我們學校的底限是一個B和兩個C。」她補充說,「公立學校的學生進來這裡,卻沒有私立學校學生一般擁有的優勢。」但大學並無因為這些學生降低學術標準,還是以同樣的教學與課程教導他們,他們也須通過同樣的考試。
與此同時英國高級律師理事會的前主席迪斯蒙德布朗尼表示,改變已經進行當中,有更多女性進入律師專業學習,其中很大的比例是來自於種族上的少數族裔。「我們已經盡大最努力去改變律師專業人士都是白人、中產階級與私立學校男性的錯誤印象。」
- Feb 22 Mon 2010 10:58
【馬路如虎口】生態廊道──虎口下的一條生路
#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蔡錫昌
圖片請見網址http://e-info.org.tw/node/52023
虎年到,大家新年好。關心協會發展的朋友也許已經注意到2010年1月10日我們所舉辦的十週年新聞回顧,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對於我們的環境給了「不良」的評價,反映出我們生活的環境實際上並沒有因著經濟的成長而有相對應的提昇,甚至還有向下沉淪的傾向。在協會即將邁入第十個年頭,而等在前面的這個虎年頗有不詳的預兆:就象徵性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生活環境已經變得越來越像張虎口,一分分地加重力道、緊緊地掐住人們賴以維生的大地、海洋以及天空。然而作為一篇新年特刊,這樣的說法好像太沈重了些。既然是新年,不妨來換個角度從虎口向內看,嘗試著在所剩不多的空間中,看看我們能為環境中艱辛存活的物種保留怎樣的友善生活空間。
這個友善的生活空間,就是即將要提到的生態廊道(Wildlife Crossing)概念,因為人與自然爭地的結果就是在地表上畫出密集的網絡,然後在這些被區隔出的侷促空間中建構著各樣的生活與工作空間。罔顧動物的活動範圍需求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大的事實,以人為中心的各項空間規劃設計往往犧牲掉自然野地面積,造成生物棲地零碎化,凡此種種都是將自然連同居住其中的各樣生物排除在外。不難想見,動物若踰越這些肉眼可見或不可見的「雷池」,代價肯定不菲。
生態廊道的設置就是要將各個孤立的棲地環境重新串聯起來,藉此維護棲地的完整性,並減少野生動物與人類無可避免面對面時的傷亡。因應不同的地理區域或生態系,生態廊道具有不同的樣貌,基本上有幾種不同的具體作法:陸橋(針對遷徙性動物)、地下通道(針對小型動物如老鼠、蛇類等)、魚道、兩棲隧道或是甚至是綠屋頂(主要是針對鳥類、蝴蝶、蜜蜂),而沒有考慮到當地生物習性的生態廊道往往無法收到人類欲保護生態的美意,可以說成功的生態廊道是建立在完整生態調查分析的基礎上。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生態廊道是要減緩公共工程對於自然生態的衝擊而設置。公共工程不應該再盲目地鋪橋造路,必須回歸以大尺度的生態為基礎,確實地監控工程前期的可行性評估、規劃設計、中期的營建施工、後期的營運與維護管理,如此生態廊道的設置才有其意義。以下是工程生命不同週期中生態調查的階段性角色與功能:
荷蘭「國家生態網路」進行的國土規劃
大尺度生態調查分析的重要性日益獲得各國重視,而很少有國家像荷蘭做得這麼徹底,藉由「國家生態網路」(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計畫,從整體國土規劃的角度出發,打破各別保護區劃設的思維,將整個國土視為一個生態網絡。經套疊各項生態分析資料後,依序劃出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熱點(代表此生態核心區須有最嚴格的保護禁令),然後依序是代表生物多樣性次之、可以有條件開發的區域,以及可開發區域(如上圖所示)。
我國也在進行同樣的努力,在部份的公共工程(如:北投公路)中引入REA(快速生態環評)的技術,藉由大尺度的判圖法,利用地形圖、航照圖並輔以空中攝影,使路線迴避重要的生態熱點區;其次利用中尺度生態調查作業,再對路線進行微調,確保迴避生態熱點區及微棲地;再以小尺度的生態調查確認生態工程的使用,作為減輕或代償對策的依據。我們這邊所談到的生態廊道,就是在這多重的生態調查考量下所設置的硬體建設,希望能透過廊道的設置,減少工程造成動物棲地零碎化以及動物與人相遇的衝擊與頻率。
三芝北投公路工程計畫 大、中、小尺度生態調查
生態廊道相關參考案例與資料,請見下面連結:
1. 三芝北投公路工程計畫
http://eem.pcc.gov.tw/eem/node/2092
2. 國道讓蝶道 認識紫斑蝶生態廊道
http://eem.pcc.gov.tw/eem/node/6616
3. 減緩生物多樣性危機 生態廊道國際案例展成效
http://eem.pcc.gov.tw/eem/node/2350
4. 國際道路工程趨勢 兼具功能與永續
http://eem.pcc.gov.tw/eem/node/1358
5. 陽明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穿越道路涵洞微型生態廊道 系統
http://eem.pcc.gov.tw/eem/node/29558
- Feb 22 Mon 2010 10:51
【馬路如虎口】虎年長見識之棲地零碎化
新年假期,親朋好友總是要團圓餐敘一番,茶餘飯後總要來點話題,然而若只是談論八卦聊是非,那就太遜了!因此,趕緊看過來認識一下熱門的生態議題,讓你在新的一年立即虎虎生風了起來!
虎年來到!說到虎,當然得應景一下,就來為大家介紹與虎相關的主題吧!老虎習性介紹、虎年成語,喔不!這些主題別跟孩子們搶,他們懂得可比我們多很多,就留給孩子們去發揮吧!既然如此,試問大夥是否曾天馬行空的想過一個問題,在我們人類吃年夜飯的時刻,或許在動物的世界中,也正準備著狂歡過新年!人類搭著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相聚在一起,在全球化交通便利的時代,彼此距離縮小,而生活空間擴大,活動範圍不成問題;然而動物們呢?依然遵循著一步一腳印的移動方式,卻因人們的道路開發行交通之便等因素讓牠們寸步難行,甚至生活範圍逐漸縮小,生物群族齊聚將發生困難,生存棲地面臨到空前的挑戰!
(這跟老虎有什麼關聯?當然有,虎年不僅要愛虎好,更要廣愛其他動物,所以就來談談生態棲地吧!)
多元的自然棲地 富含多樣性生物
所謂動物棲地,又稱為棲息地,在生態學領域被廣泛地使用,原本之意是指圍繞一種物種,或物種種族,或物種聚集,或是群落的自然條件(Clements and Shelford, 1939),之後延伸意指圍繞單個或數個「物種種群」生活及生長的自然環境,泛指許多物種聚集,居住並共用在同一個地方棲息地。
影響棲地樣貌有許多原因,主要因素為降雨量以及經緯度,離赤道愈近、降雨量愈多及氣候愈溫暖的棲地,物種種類也愈豐富,相反則物種愈稀少。此外,不同類型棲地就會有不同的動物,棲地類型若以生態系為分類依據,則有森林生態系、河口沼澤生態系、島嶼生態系、溪流生態系、海洋生態系、湖泊生態系等其他特殊生態系。台灣地處亞熱帶及熱帶氣候,地理位置適中,又因高山林立,形成生態棲息空間多元,生物物種極富多樣、豐富度堪稱為北迴歸線上的一顆珍貴寶石。(若台灣有野生老虎,應當是屬於哪個生態系呢?大家動腦筋想想吧!)
面臨零碎化的破壞 棲地消逝讓生物物種逐漸減少
完整而多元的生態棲息地,隨著人類種種的開發,造成許多生物棲地分割及零碎化,而棲地的不完整、破碎情形將迫害生物的活動空間、嚴重剝奪生物生存的可能。當生態系環境受到外界影響,被切割、分裂變小,形成破碎的島狀區塊,這種現象就稱為棲地零碎化(habitat fragmentation),又可稱為棲地分割效應。各個物種對於棲地破碎化的反應有所差異,然對於棲地領域需求大、高度依賴特定棲地環境的物種,便會有明顯劇烈的反應,當棲息地遭受切割破壞時,導致物種數量減少,嚴重者更瀕臨滅絕危機,如台北赤蛙、台灣長尾水稚,以及早已消失的台灣雲豹。
許多人為因素,舉凡為土地管理方式、耕作型態、道路開發工程、溝渠建設等,在過度或不當的方式下,加速縮減生物的自然棲地,造成棲地零碎化的情況。棲地破碎化一來會增加邊緣效應(edge effect)對生物的干擾,邊緣效應涵蓋人為耕作、觀賞遊憩的干擾、共棲物種的驚擾、掠食者的出現等壓力;再者,零星區塊分散生物繁殖期領域,降低基因交流的機會,促使區塊內的族群容易縮小,使得單一物種走向絕種,漸漸地物種數量減少;三者,分散成數個零碎棲地,致使生物個體在不同區塊之間移動的過程,增加路死等意外發生的機率。(果然,馬路如虎口,危險!)
設置生態廊道與自然保護區 改善棲地零碎化
知名生物學家威勒森(Wilson)1989年研究估計,因雨林棲地破碎而消失的生物,每年高達10,000至10,500種,平均一天就有28種生物永遠消逝在我們眼前。因此如何控制棲地零碎化是目前全球亟需正視的問題,透過一些措施設置將能減緩並改善棲地零碎化的影響。從降低對棲地的衝擊角度來思考,則運用生態廊道(biological corridor)概念、邊坡連結管理,串連被分割的棲地,藉此擴充物種活動領域與基因的交流,將有助於棲地重建連結與生物的復育。
宏觀面而言,則設置自然保護區、規劃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以及國家公園,更能完整性保護生物的棲息地,我國自公佈野生動物保育法,陸續公告30處野生動物棲息地、至今成立8座國家公園,希望透過完整性的規劃與措施,讓動物的棲地得以保育長存。
(親愛的主編,千萬不要退我稿件呀,若敢退我稿,當心平日溫馴的我,變成一隻母老虎,吼~~~!還有還有,大家瞭解了這個虎年唬人招數的知識了嗎?趕緊帶著新知去嚇唬你的朋友吧!)
- Feb 21 Sun 2010 13:26
2010 0221 何去何從
- Feb 20 Sat 2010 13:33
【虎生態】漫談「生態足跡」
「新年快樂,祝各位讀者虎虎生風」。虎年恭賀新喜,不免要先來幾句祝賀詞。今年適逢地球日40周年,又剛好是虎年,所以一定要談一下老虎與地球日的關聯囉!
在地球日活動中有一個近年來很「夯」的話題,那就是生態足跡。但在談生態足跡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最近很熱的名詞--「碳足跡」呢?由於目前全球暖化、溫室氣體增加的關係,再加上去年年底哥本哈根會議的進行,大家對於節能減碳的概念應該多少都有聽過吧!而怎麼計算個人或家庭到底減了多少了碳,或是排了多少的碳,這時候就需要「碳足跡」的計算。
而「生態足跡」又是什麼呢?多年來從事生態足跡研究的李永展認為:「生態足跡的概念很簡單,但涵蓋層面卻相當廣泛,它說明各種經濟體要產生功能所需要的能源與物質之流通,並且將其轉換成自然界在維持這些流通上相對提供的陸地/水域面積;這個同時具有分析性及教育性的技術不僅可用來評估目前人類活動的永續性,在建立共識及協助決策上也很有效。」
因此,生態足跡在分類上主要包含了幾個面向:耕地生態足跡(Cropland Footprint)、牧草地生態足跡(Grazing Footprint)、森林生態足跡(Forest Footprint)、漁場生態足跡(Fishing Ground Footprint)、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建成地(Built-up Land)。不知道讀者發現了嗎?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其中一個面向,而這也代表著當我們在計算生態足跡的時候,其涵蓋的領域的是比較大的。
但老虎跟生態足跡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要比較老虎與人類生態足跡計算量的差別,那麼我想老虎贏人類的應該只有每日肉類的攝取量比較多吧!但以現在老虎的生存空間來看,是大量為人類所侵蝕的。因為人類取用資源與土地的程度,讓我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地球來支撐,這時,不要忘記老虎生態的「足跡」正慢慢從我們身旁消失。
- Feb 20 Sat 2010 13:27
【台灣有虎】獸欄裡的老虎
今年是虎年,在不產老虎的台灣,唯一能看到老虎的地方,就是動物園。不過你可曾注意到,動物園中的老虎無法奔馳荒野,長久監禁之下,很難能展現生氣蓬勃的樣態,牠們多半是在獸欄裡來回走動。這些刻板行為絕大部分是因為單調無聊的環境,無法滿足動物的身心需求所導致,因此請不要將之視為正常樣貌,「走動」並不是快樂而是正在無聊與受苦。
之前有個新聞,據英國媒體披露,從1943年到1957年,至少43名感染傷寒的英國女子被衛生部門秘密關進了薩里郡的長樹林精神病院中與世隔絕,據幾名該精神病院的前護士透露,這所醫院就像是監獄一樣,許多女傷寒病人入院前神智正常,可後來都被關得發了瘋。動物又何嘗不是如此?難怪有人將動物園比喻為「精神病園」,而其中的動物就是被囚禁其中,失去自由,逐漸瘋狂而成為病患。一般大眾想到動物園多會連結到歡樂,對於動物卻是抹去本性,有如精神病園之處。這個比喻也揭露了動物園中的動物所遭受的不當對待。
之前在商周上曾看到政大廣告系策畫動物園議題的廣告頁面,就是一隻大象坐在彈簧上下晃動,讀者可以想像,大象龐大的身軀只能縮在彈簧上,處於不確定的搖擺狀態。而動物園裡動物的處境,就像這隻大象,無所適從;而在文字上寫著「孩子十分鐘就玩膩了,小象卻得不由自主一輩子」,想像讓一個小孩置於同一情境之下,很快就厭倦,但在動物園囚禁的小象卻不能選擇牠們成長的環境,必須終身待在人類建構的監牢裏。
猶記得在印度的動物園時,看園內同時展示白老虎與黃老虎,一般而言黃老虎較不引人注意,由於白老虎是極為罕見的珍貴動物,民眾喜歡近距離觀看,也莫怪將白虎置於很近距離民眾的小小圈子,我看到柵欄外面鎖了好幾道鎖,狹小的欄位對大貓而言簡直是一種慢性虐待,如此設計實則只是滿足人類的窺伺慾與好奇心。無怪人道對待動物組織(PETA)亞太地區支部日前也發表菲律賓名模卡蒂尼斯的全裸虎紋彩繪海報,呼籲民眾善待老虎,不要再光顧動物園。
在台灣除了動物園可觸及老虎,還有到國外尤其是東南亞旅遊時,旅行業會結合當地的業者帶你去看動物表演。我的朋友曾看到一隻生病的老虎,沒有任何生氣,遊客來到旁邊,業者就拉牠起來拍照,遊客一走牠就馬上躺下來,雖然他向導遊反應此舉不妥,但導遊卻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另一方面如動物餵食體驗也是遊客熱愛的項目之一,餵老虎寶寶牛奶喝沖泡式的「牛奶」,如此不自然的畫面,原本不該發生,卻因遊客熱愛,甚至讓小朋友拿奶瓶餵養幼虎,這還成了國外旅遊業者官網上的宣傳照。
瞭解現況是相當重要的。今年是虎年,但老虎卻面臨空前的危機,各地老虎數量越來越少,老虎正面臨滅絕的命運。在台灣的我們,也掌握老虎的命運。我們是動物園以及動物表演潛藏的消費群,因此,從我們本身做起,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扭轉局勢:拒絶任何形式的動物表演以及儘少進動物園;或在動物園中看到任何對動物不洽當的對待,請主動要求園方改進,豐富化動物的環境,按照牠們的習性設計住所。
不要小看身在台灣的你,以及你手中的力量。
- Feb 20 Sat 2010 13:23
【海中有虎】新年「虎」一下──海中的虎字輩生物!
窗外已一片春暖花開,春天的腳步早已悄悄來到,期待的春節年假終於盼到了。今年為虎年,門前的對聯「春日春起色 、虎年虎生威」特別顯得應景,虎字除常有喻指雄壯威武、勇猛有力之意,例如龍驤虎步、龍精虎猛之外,在生物名字裡的虎字則常意涵著凶悍與危險,例如俗稱殺人鯨的虎鯨則是海中霸王,其他如善泳、能快速獵食飛魚(飛烏)的鬼頭刀(飛烏虎)等,在此我們也來應景地介紹一些虎字輩的生物吧!
海中狠角──鬼頭刀
鬼頭刀 (Coryphaena hippurus),英名Dolphinfish,屬於大洋性的掠食性魚類,是花蓮及台東海域的常客,成魚常常成群地巡游海面追逐魚群,特別喜歡獵食飛魚。由於鬼頭刀的游泳能力超強,常會衝出水面捕食受驚嚇的飛魚,甚至把飛魚嚇離水面後立即衝刺游到落點下方守株待兔,是個名符其實的狠角色,因此有飛烏虎之稱!
可能是長得其貌不揚,或因身體扁平延長如一把大刀,而有鬼頭刀之名。是花東海域延繩釣的重要魚獲,常以魚排或製成魚丸販售。
成熟的雄性鬼頭刀頭部明顯隆起,是其第二性徵。從海面上看到的鬼頭刀身體背部呈較黯的黃綠色,被捕獲後尾部快速拍打、瞬間釋放所有力氣,體色立即迸出亮麗的寶藍色,隨著生命走入盡頭後,緩緩轉為黃綠色及黃色。
虎虎生風的獅子魚
常從事水域活動的釣客或潛水人應該都很熟悉的諺語「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這是四種水域內最常見的危險生物,常因為誤觸有毒的棘刺而受傷,其中「魟」即魟魚,「虎」代表石狗公或獅子魚,「沙毛」是鰻鯰,「臭肚」是指籃子魚。
獅子魚以背部及胸部的棘刺有毒而聞名,華麗的外表似乎在警示附近的掠食者:別招惹我,我有毒!
愛吃不要命──虎河魨
由於皮膚及內臟富含劇毒的虎河魨常讓國人退避三舍,但在日本每年卻有許多死忠饕客因處理不甚而喪命!學者認為這些毒素應為防禦的工具,或因食物累積而來。但無論如何,除了需清楚辨識有毒種類外,應避免自行料理烹煮。
大尾虎鯊
幾乎已經在台灣海域滅絕的大尾虎鯊主要棲息於熱帶海域,生性羞怯、游泳緩慢,以海底的無脊椎動物如蝦、蟹及魚類為食。現在想一睹其風采,可得到大型水族館才看得到喔!
福虎臨門──五腳虎
俗稱「五腳虎」的條紋躄魚 (Antennarius striatus),有個有趣的別稱「青蛙魚」。主要是因為胸鰭特化像青蛙的腳一樣,可以在海底爬行,動作相當討喜!不過看官們可別被牠可愛的外表所欺騙了,體色變化多端,常藏身隱蔽於海藻叢內伏擊小魚是牠的專長,頭頂上由背鰭所特化的釣竿更是他的秘密武器,是海裡的釣魚高手喔!
- Feb 19 Fri 2010 23:03
2010 0219 就是這樣?
- Feb 19 Fri 2010 22:23
2010 0219 前進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