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國九九/民主立國 文化富國
【聯合報╱陳芳明/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10.01.05 03:57 am
 

容許失敗者有再起的機會,是中華民國民主政治的重大成就。百年來的歷史回顧,當然充滿許多不堪回首的記憶。無論是創傷或是醜陋,都成為我國持續發展下去的寶貴指引。使低盪情緒轉化為高昂精神,使貶抑價值翻身成崇高文化,最重要的關鍵,便是以全民意志開拓寬闊厚實的民主版圖。

百年來的歷史發展,前七十年是千瘡百孔,後三十年卻是萬象更新。這種歷史改造的力量,絕對不容輕估。全體島上住民,都介入參與這氣象非凡的改造工程。由於能夠掌握民主的契機,不僅使草根運動巍然建立反對政黨,也使威權政治決然躍為民主政黨。這項改造工程不止不息地進行,使可能的暴力革命危機全然消解,更使和平演變成為台灣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部中華民國發展史,正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最佳印證。渡海來台之初,國民黨政權仍然深陷於風雨飄搖的噩夢。揹負龐大的歷史包袱,使國民黨的改革踟躕難行。二二八事件釀成的悲劇與國共內戰中慘敗的經驗,使中華民國政府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當年國民黨的保守、顢頇、粗暴,使島上住民無分族群都付出無可言喻的代價。

正是在這種歷史錯誤的刺激下,才使草根民主運動憤然崛起。一旦啟動民主機器,國民黨也被迫必須採取對應。蔣經國的本土政策與黨外運動的本土意識,逐漸形成了一種高度暗示的對話。沒有蔣經國的鋪路,就沒有李登輝的改革;沒有李登輝的引導,就沒有民進黨的執政。沒有陳水扁的貪婪腐化,就沒有馬英九的高票當選。台灣社會的不斷轉型,無疑是民主信念起了積極作用。

從政黨輪替的事實可以證明台灣民主已慢慢建立一種恢宏氣度,那就是容許失敗者有重新站起的機會。民進黨歷經陳水扁災難之後,又開始出現恢復振作的景象。民主政治無需高深理論,客觀的事實便足以道盡一切。

民主立國的效應,絕對不會只是停留在政治層面。沒有民主平台,社會內部各個族群就沒有相互溝通的管道。

近三十年來,台灣文化生產力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況,恰恰就是民主的寬容精神才使島上文化得以兼容並蓄。全世界的華文作家都優先選擇台灣做為發表並出版的據點,是因為這裡有充分的言論與思想自由。文化的孕育、釀造、誕生、茁壯,需要依賴健康的社會體質。中華民國早已廢除檢查制度,早已容許一切的資訊與議題公開流通。

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像中華民國總統,可以接受極端醜化的言論。當政治語言不再劃入禁區時,任何的文化語言都獲得寬容

以台灣文學為例,曾經受到壓抑的議題,如今已都成為讀書市場的重要選擇。同志文學、情慾文學、政治文學、原住民文學,確實都受到讀者的尊崇,如果沒有民主政治在背後支撐,台灣文學就不可能變得如此開放而自信。

不要低估我國的民主成就。中華民國在北京的史觀裡止於一九四九年,在台灣史觀裡則是發展再發展。民主與文化往往被視為軟實力,從歷史角度來看,其實是屬於硬實力。以民主立國,以文化富國,將是創造台灣新命運的關鍵。

 

【2010/01/05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