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國想低調 歐盟新制測試成效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在柏林圍牆倒下20年後,德國開始出現想要退出歐洲和全世界政治角色的情緒。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德國民眾對統一的熱情在20年後已經逐漸冷卻,分析家表示,德國已償還虧欠歷史的債務,不再感覺到過去的威脅,並想要低調下來。

柏林希望協助歐洲,但不想繼續當歐洲的印鈔機。因此德國將會更鮮明地定義其利益所在,並正往東朝俄羅斯張望。

不用負擔強權責任

德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桑德史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德國已經正常化,我們是個對全球有高度興趣的國家,但不是一個全球玩家。我們並非超級強權,不需要負擔超級強權的責任。

德國外交關係協會的特塞(Jan Techau)回應這種觀點:「過去德國在歐洲的角色都是搖錢樹,」他說,「那已經改變了,德國精英層對於歐洲已經有某種疲憊感,我們對於歐洲這裡的事情已經沒有巨大的熱情。」

住在柏林的美國國務院前資深官員約翰.寇恩布倫表示,美國和歐洲正在迫切地尋找某種合作的架構,因為美國的領導地位需要由德國領導的強勢且果斷的歐洲來背書。

「但是,歐洲人想要的是安定與生活有意義。沒有強大的歐洲,美國便缺少了策略性的深度。」他說。

當然,柏林仍在世界上扮有重要角色,德國在去年日內瓦舉行的伊朗核問題國際會議中,是「5 +1」成員之一,其它與會國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中國和俄羅斯在內。同時德國仍擁有非政府組織的軍隊。

然而,《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飛利浦.史蒂芬斯(Philip Stephens)說,在去年G20匹茲堡高峰會後,全球的政治拼圖變得風雲詭譎:中國因應潮流擁抱了多邊政策、對西方國家來說來自中東的挑戰愈來愈多、 歐巴馬總統想要打造一條新路徑、以及歐洲的位置正處在影響力邊緣。

轉侵略為被動

巴黎的羅伯舒曼基金會會長珍.多明妮克.吉李阿妮表示,德國在國際安全現場的現身越來越多,但卻是低調行事,沒有動員公眾輿論。「德國在某個層次上涉及更深,」他說,「他們有軍隊在阿富汗,從黎巴嫩出海的軍艦則是到了非洲。德國人不喜歡這樣,但我們需要德國幫助。」

除了柏林圍牆的里程碑之外,德國也用去年來驗收戰後重建60週年的成果。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其主權範圍包括了歐洲核心一塊巨大的陸塊。分析家 指出,過去20年當中,歐洲的重心已經逐漸地從巴黎、波昂轉到了柏林。德國人從未只是一個「一般」的國家,其力量一直遠超過奧地利、瑞士、羅馬尼亞、西班 牙、葡萄牙和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

依據里斯本協定,在2010年1月1日正式上路的歐盟新制可能是測試德國參與程度的石蕊試紙,德國的投入這將會決定一個更為團結的「歐洲聯邦」是否有可能出現,在政治與安全問題上有更多整合。

德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湯姆斯.克勞表示,里斯本協定成功與否「絕大部分取決於德國。這份條約下,是否允許歐盟認真以待世界事務,並對布魯塞爾方面有新的責任,全都取決於德國。」

克勞視柏林的轉移為向內看遠勝於向外看的強烈趨勢,他說德國選擇從歐洲整合過程中的積極、熱情、強而有力玩家,轉變成一個較被動的玩家。

德國對歐洲的影響力會愈來愈大,」克勞說,「因為歐洲仰賴德國的一舉一動而行事。德國扮演了道德領袖的角色,且一舉一動都攸關歐洲與德國實質的利益。『正常化』是項愚蠢的政策。」他指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