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 2010. 0427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海蛇,顧名思義是生活在海中、喝海水的蛇類,這樣的印象即將被推翻。學者發現,台灣蘭嶼一帶的闊尾海蛇必須仰賴淡水補充水分。全球暖化帶來降雨模式改變,讓這些「淡水海蛇」數量受到影響。


台師大生科系教授杜銘章指出,海蛇由陸上蛇類進入海底演化而成,多數海蛇以珊瑚礁魚類為食,珊瑚礁的生態健全與否,成為海蛇存活的關鍵


救海蛇 維護淡水環境
研究海蛇長達25年的「海蛇達人」杜銘章發現,蘭嶼一帶的海蛇種類較晚進入海中生活,演化尚未完全,必須生活在有淡水補充的海域。當淡水環境遭受破壞,這些無法利用體內鹽線自行排除多餘鹽分的闊尾海蛇將面臨生存危機。


杜銘章表示,台灣臨近東沙群島擁有豐富珊瑚礁魚類出沒,海蛇數量卻相當貧乏,証實部分海蛇無法單憑海水生活。蘭嶼闊尾海蛇屬有三種海蛇:闊帶青斑海蛇、黃唇青斑海蛇及黑唇青斑海蛇,除了需要仰賴淡水補充體水分,繁殖下一代時,也必須上岸尋找隱蔽潮濕的洞穴產卵


蘭嶼同時擁有保存良好的珊瑚礁生態系與充足的淡水補充,並有高位珊瑚礁提供海蛇躲藏與產卵,孕育出種類與數量豐富的台灣海蛇,密度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


日前公視在杜銘章引領下,深入位於峭壁30公尺下,人煙罕至的蘭嶼海蛇洞拍攝台灣海洋專題,是全球首度拍攝到海蛇蛋的蹤跡。杜銘章表示,台灣海蛇平均一年產1次卵,一次大約4顆左右,能拍到蛇蛋非常難得。


溫馴海蛇毒性低
由於海蛇經常出沒,讓前往蘭嶼浮潛的觀光客受驚嚇,杜銘章表示,蘭嶼地區的海蛇個性溫馴,實驗證實不易攻擊人類。其中一種飯島氏海蛇的毒腺和毒牙早已退化,只以魚卵為食。


即使不慎被海蛇咬傷,杜銘章表示,闊尾海蛇屬的海蛇出毒量很低,不至危害人類生命。當地曾有位榮民被咬過兩次,感覺像蚊子叮。研究團隊學生也曾被咬,原本擔心毒性發作導致生命危險,杜銘章安排其他學生輪班照顧,結果被咬學生一夜好眠,反倒苦了其他學生。


潛水觀光新商機
杜銘章表示,和澳洲、東南亞等地擁有多種危險種類海蛇相比,蘭嶼、綠島地區海蛇非常安全,如果能經周全研究確認,搭配完整配套措施,未來可以帶動潛水看海蛇觀光產業發展,甚至推廣國際。


杜銘章表示,人類會怕蛇,多半是「被嚇大的」。過去曾有實驗讓小猴子看蛇,對照看蛇搭配母猴恐懼的臉,證實靈長類動物怕蛇,除了是天生暗藏恐懼因素外,後天引導更是關鍵。


台灣海蛇新發現與公視合作,於「寶貝海洋週」節目中揭開海蛇神秘面紗,首度公開蛇蛋蹤跡。公視總經理馮賢賢表示,海蛇研究成果發表只是開端,雙方希望未來透過合作讓生態環保議題,藉由傳播媒體通俗方式推廣給民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