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上一堂環境心理課吧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2010.02.04 03:48 am
 

近20年來,歐洲大學的心理系分科愈來愈細,其中,有關生態環境的心理系也應運而起,探討人類在不同的環境下的思考處理和感覺。許多歐洲大學紛紛成立了環境心理學系。

德國馬德堡大學的環境心理學系算是先行者,該學系的凱瑟教授便開課研究如何讓人民保持環保意識,在課程中經常比較統計世界各地人民的環保行為。

西班牙人常吃本土的水果和蔬菜,與瑞士人相比,他們更願意搭公車。但瑞士人在回收、使用充電電池和援助環保組織方面顯然更有環保意識。那麼,西班牙人和瑞士人,誰更環保?

所以,凱瑟教授指出,「某地人是否環保,並不僅僅取決於他的環保意識,還與所在國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有關。」即便是歐洲,每個國家的背景也不同,他舉例,瑞士的垃圾回收體系很健全,要分類並不麻煩,但在西班牙並沒有垃圾分類系統,因此要對瓶瓶罐罐分類便不容易,西班牙人若要對垃圾進行分類,那他一定得比瑞士人具有更高度的環境意識,也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凱瑟教授還發現,國情對國民的環保行為影響重大,他舉例,荷蘭人過度使用烘乾機,原因是荷蘭房子太小,缺少可供衣服烘乾的房間。

另外,多年來,在瑞士和德國,很多駕駛人遇到紅燈時都習慣熄火等待,但在荷蘭因為黃燈時間短,所以駕駛人都寧願不熄火。

這位環境心理學家因此曾向荷蘭政府提出建議,希望引入黃燈或加長黃燈時間,並在街上貼出公示,規定排在紅綠燈第四位以及之後的汽車應熄火等待,政府雖表示感興趣,但最後還是未採納建議。

公民的環保行為可以透過獎賞來激勵,比如瑞士垃圾袋稅的徵收,確實令家庭垃圾大幅減少。

而近幾年來,德國私人安裝太陽能設備猶如雨後春筍,也是因為可以獲得補助。不過,一旦補助取消,非環保的習慣依舊如常,不會更改。

馬德堡大學環境心理系因此認為,為了讓公民保持環保習慣,政府應採取適度的宣傳活動。首先,該先從城市社區和鄰里去發現不良的環保習慣,然後再針對惡習施加社會壓力,展開教育,以求市民更改。

也就是透過廣告媒介的方式,將不良的環保習慣與其他城市居民加以比較,提醒那些環保意識較弱的人去知道別人是怎麼做,以及自己還可以為地球做什麼。

最近,馬德堡大學環境心理系已經在薩克森邦發起一項4000人的環保行為調查,以便確認當地有什麼不良的環保行為或習慣,一旦確定了環保惡習,「我們下一步發起宣傳攻勢,要求邦民去改善。」凱瑟教授如是說。  

【2010/02/0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