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新世界第一:不生不婚

小中大
天下雜誌 更新日期:2010/02/01 14:48
文/藍佩嘉
 
台灣生育率已成全球倒數第一,三十五到四十歲女性未婚比例世界第二,結婚的社會壓力也登上世界第一,台灣人為何不生?女性為何不婚?

台灣的生育率已成為全球最低,去年出生登記人口只有十九萬人,平均育齡婦女一生只生一個小孩。這個世界第一,吸引了《華爾街日報》記者來台灣專題報導。為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像是滾毛線球一般,這裡一叢那裡一頭,糾結拉扯出台灣社會有關性別與婚姻的種種問題。

現象一  頂客族愈來愈多

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實有著不同的原因。首先,已婚族群不生的頂客族比例愈來愈高。有人說他們自私,有人說他們想得開。生兒育女的意義在現代社會已然 改變,養兒防老的工具功能幾乎不復存在,傳宗接代的規範壓力已然消解,召喚生產報國的愛國論述,也完全失去動員力量。生養小孩的意義,可以說純粹剩下核心 家庭為了實踐生命價值與尋求情感連結的目的。

相對於當父母的成就感,天平另一端是經濟成本的考量。台灣的薪資偏低、都會區房價偏高,造成家庭可支配所得偏低。許多人不生小孩是考量「養不起」,成本計算對不同階層的群體又有不同。

中產階級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雙語幼稚園與安親班的費用比念大學還貴,勞工階級則要努力排隊才能進入公立的托兒所,盤算著請保母還是辭職比較划算。

台灣的職場文化是促成生育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僅平均工時長,更強調工作優先,生活與家庭都可犧牲的規範價值(還記得那個狗洗到一半也要去 工作的房屋仲介廣告?)。這樣的職場文化以男性養家者為員工的主要想像,假定小孩有母親在照顧,讓許多身陷其中的職業婦女「不敢生」,甚或,在工作的壓力 下,「生不出來」。
現象二  愈來愈多人不婚

台灣的新世界第一:不生不婚台灣的單身女性比例,三十歲到四十歲女性中,有三成以上的人口為未婚,三十五歲到四十歲女性中也有四分之一未婚,此比例高達世界第二,僅次於法國。

台灣女人不結婚,因為許多事情已經變了。女性受高等教育比例已超過男性,伴隨而來的是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女人能維持經濟獨立。台灣女人對婚姻的想 法與期待也在改變。她們期待建立在溝通、分享與平等的親密關係,她們期待配偶分攤家務與育兒,沒有理想的伴侶關係,她們寧願不結婚。

然而,台灣女人不結婚,也正因為許多事情還沒有太大的改變。相關調查發現,多數台灣女性不是「選擇」或「決定」不結婚,而是沒有合適對象,結不成 婚。「上嫁下娶」、「男高女低」的傳統婚配文化,影響男人,也影響女人自己的擇偶標準,結果擠壓到高學歷、高成就、高年齡的女性的婚配機會。

我有回路過房屋仲介,看見櫃台上的小套房廣告,標題為「敗犬首選」,我大笑,很難想像有個三、四十歲的熟女,走進仲介,自信而優雅地說,「嗨,我是敗犬,我要看那間房。」
 
現象三  結婚壓力冠世界
對於台灣單身女性來說,結婚的社會壓力仍然不減,這是另一個台灣的世界第一。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你是否認為不好的婚姻比 沒有結婚好?」已婚的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回答「是」,令人驚訝的是,未婚者也有近半數者如此回答,而且,不分男女都是如此,女性的比例甚至還稍高一點。 我的同事蘇國賢跨國比對同一調查後發現,台灣民眾認為不好的婚姻比沒有結婚好的人,其比例為全球最高,遠遠高過第二的菲律賓二七%。

生育其實未必要跟婚姻綁在一起,不婚者可能是偶然單身,但可以選擇當媽媽。在現有的法律與制度框架中,單身女性與同性伴侶仍然被排拒在親職的大門之外。

「人工生殖法」規定人工受孕等醫療技術僅適用於有婚姻關係的不孕者,剝奪了單身女性及同志當媽媽的權利。這是為什麼,求子心切的單身藝人藍心湄、白冰冰,要千里迢迢到國外借精生子。然而,旅遊與醫療費用的昂貴,讓經濟能力不足的單身女性與同志更形弱勢,連生都生不起。

領養途徑也有婚姻門檻。兒少福利機構多限定收養人必須是夫妻,即便是透過私人關係安排收養親友的小孩,也要透過法院裁定。

面對低生育率的人口挑戰,以及背後如毛線球纏繞的種種相關問題,政府能做什麼、該做什麼?要讓想生的人養得起、能夠勇敢地生,提供價格與品質都讓人 滿意放心的公共托育、創造制度誘因讓職場發展出對家庭更友善的文化,以及促成性別更平等的家庭與社會,才是治本之道。同時,也應讓想生的人都能夠享有充分 的生育與養育的權利,不論是在婚姻內或婚姻外。 

(作者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ka9644503 的頭像
    jka9644503

    如果麥子不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