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前瞻:西部開發仍守舊 無法永續賺錢
          保護生態才是王道 台江國家公園將成典範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整理報導:廖靜蕙、葉人豪、劉育珊、呂苡榕


2010年台灣的山海環境將面臨諸多壓力,不管是科學園區或國光石化、台塑大煉鋼廠、彰化火力發電廠等工業開發,勢必影響西部人民的生活,這種改變是好是壞?西部的開發,真的會發?相對的,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台江國家公園劃設,則是另一種發展思維的對照。政府相信開發會為帶來台灣光明前景,真得如此嗎?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政府為了經濟因素,不斷開發科學園區、石化廠、煉鋼廠,為了創造就業機會、GDP,不惜以開發高排碳、高耗能、高污染、犧牲環境資源的產業來賺錢。


產業經濟只有科學園區這樣的方式嗎?台江國家公園是在南部(七股)潟湖,荷蘭人1636年畫的台灣古地圖顯示,台灣這個小島有很多樣性的環境,像濁水溪以南的潟湖、珊瑚礁、海岸山脈、火山、海岸、島礁、砂丘、中部的泥灘地等。台灣繞一圈,每一段海岸線都不一樣。目前最大的開發案是在中部的泥灘地上面,為此抽砂填海造陸,如此一來,海岸線被破壞,是台灣其他海岸無法替代的。這段海岸線有什麼重要性?這裡是重要的鳥類過境和度冬的棲息地,這些候鳥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澳洲、紐西蘭,都會經過台灣。


政府二、三十年前希望台灣發展經濟成為「亞太營運中心」,鳥類卻告訴我們台灣是「生態營運中心」。20年前走了錯誤的發展方向,以為經濟才是我們的王道,其實旅遊、生態及文化產業才是台灣的基礎。


綠黨發言人、前投信基金經理人潘翰聲:台江國家公園2009年底成立,對所謂「經濟和生態衝突」迷思的破除,是重要的啟示,可說是展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十幾年前為了反對濱南工業區保護黑面琵鷺,在環評會議上,保育人士一講到黑面琵鷺,總是有人會抓狂、跳腳,揚言「人都吃不飽了,還顧得了幾隻鳥」。經過十幾年,我們看到每年有100多萬人次到七股觀賞黑面琵鷺、看鹽山、遊潟湖、摸蛤仔。這整個故事說明了生態保育是有錢可賺的。


賺錢不見得只有石化業、鋼鐵業、科學園區。生態旅遊、環境保育也可以換算成錢,而且這種賺錢的方法可以永續環境,一直賺錢;反之,開發鋼鐵工業所造成的破壞,只能短期賺到錢,到了我們的子孫那代,可能就沒有魚可吃、沒有鳥可看了。這些魚和鳥,對人也很重要。


現在台灣護照的每一頁都印著黑面琵鷺,告訴我們保育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面對像台塑大煉鋼廠這類西部開發案的時候,要考慮對媽祖魚(中華白海豚)的衝擊),事實上媽祖魚也可以像黑面琵鷺一樣,創造商機。


蔡嘉陽:問題在於台灣的政府系統不知道台灣的根在哪裡,它只被財團的意見所挾持,以為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政府卻從不了解台灣土地之生命價值,因此才會一手講節能減碳,一手又在進行大開發案。未來,總統和行政院長應該要先接受環境教育才能就任。


2010前瞻:搶水戰爭起 蓋水壩難平息
                      開發思維不換 美濃水庫爭議再起
隨著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台灣降雨的天數減少,但一旦下雨卻是豪雨成災,所以大家開始煩惱是不是要有更多的儲水設備,過去想到最簡單的是水庫,但水庫是不是解決缺水的萬靈丹。


綠黨發言人、前投信基金經理人潘翰聲:2009年底水荒延燒到2010年初,農業用水開始受限,在未來,人們若發現因此吃不到好吃的台灣米,甚至是連民生用水也受限,就會開始跳腳。


可以預見未來台灣會有三大搶水戰爭第一是人類與大自然搶水,也就是建水庫第二是工業與農業搶水,像為了中科四期興建大度攔河堰;第三是財團跟人民搶水。但對此人們往往以加蓋水壩來應付,卻未注意用水需求無度的情況下,只顧蓋水壩反而衍生更多問題,例如可能破壞客家文化聚落的美濃水庫,以及破壞八色鳥棲地的湖山水庫,就是例子。接下來美濃、天花湖、平溪水庫將會是爭議焦點。


就工業與農業搶水而言,政府沒有把農業的生態、文化價值納入計算,只從簡單的經濟數字來評估就認為工業值得大力發展。但工業發展是短期的,農業發展才是長期的,以過低的水價供應財團工業用水,必造成浪費。


此外,攔河堰將淡水攔下對海洋造成很大的衝擊,海豚會因此失去營養來源,而海豚是食物鏈高階的物種,它的存亡跟人類是一體的,「今日媽祖魚,明日人類」,一定要保護這些動物的生態。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政府因為考量目前中部沒有好的水庫(彰化98%是地下水,不管是農業或工業都需抽取地下水),因此打算在大肚溪蓋大度攔河堰,攔下的水通通給工業使用這是水資源分配不公的開發,這樣的利用方式是扼殺台灣永續發展的方式。


我們要打破錯誤的經濟成長迷思。高耗能、高污染工業是犧牲環境品質所賺到的錢,但經濟發展不能只靠這些工業,工業開發其實是毀滅未來的,未來要多思考如何去提升現有的農漁產業及文化產業等,才會有永續的發展。


2010前瞻:環境資源部轉型有陣痛期 要連腦袋一起換
                      環評有待革新 國家發展委員會要掌管國土計畫
環境資源部將在2012年設立,整合水利、林務局、和國家公園事務,相關機關將面臨轉型陣痛的考驗,在整合過程中是否能真的達到民眾預期,或是面臨更多嚴峻挑戰?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過去我們最詬病政府的是,環境保育業務分散在各個部門,現欲整合,看起來是個很好的政策,但政府除組織再造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再造」。


不管組織怎麼變動,當主管或公務員體系沒有把環境、保育理念放進思維裡,所有的行政作為都會變成錯誤,比如說經建會於1月25日通過台電第七輸電計畫,將投入2300億的經費,但政府單位僅用既有的思維思考,完全沒有接納公民參與,未了解台灣的用電需求是否真的如台電所說,政府在施政的過程中,如果仍是舊官僚思維、為財團找水找電,即使有環境資源部,其影響力還是在經濟部、經建會或是未來其他主管經濟的單位之下。


另外,除了政府改造,配套措施是環境影響評估作法也須改造,以避免政治力持續干預環評機制。


綠黨發言人、前投信基金經理人潘翰聲:環境資源部整合職權是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改造,過去曾開過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決議所有政府官員須上一定時數的永續發展教育,但後來完全沒有做,結果這批官員下台,又換了新的一批上台,便不了了之。


國家發展方向該如何走是重要的,未來有環境資源部,但經濟部、交通部這些大開發、大破壞的部會仍存在,且不可能消失,所以需要一個行政院層級的機制作協調,幾十年前經建會的功能是很強的,所有大的開發案都要送經建會,經建會也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權衡,在組織再造後,經建會被提升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意味著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建設。
雖然名字是改了,但思想有沒有改是非常重要,我們希望未來開發單位必須有環境思維,國家發展委員會從源頭把關,把一些不必要的建設排除掉,不要把論辯的戰場全部拖到後端的環評程序。
而且,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應能有充分民眾參與、資訊公開。


另外,所有的環境保護事務,最終還是要落在土地利用的把關上面。所以國土計畫法不應放在內政部層級,而是放在國家發展委員會,從國土規劃就開始作永續發展的思考。


蔡嘉陽:人們常常講「環境有問題」,其實環境沒問題,都是人的腦袋有問題,我認為官僚系統必須經過思想改造,以瞭解台灣土地的生命力在哪。


2010前瞻:全球暖化是現實 與災害共存的智慧不可或缺
                      不面對真相 濁水溪口芳苑、大城必成災

 


近年來隨著氣候異常,天災幾乎是每年都會發生,一場天災發生不亞於一場戰爭,戰後恢復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如何學會與天災共存是未來重要的課題。另外是否有部分天災其實還是人禍所引起,若我們去解決人的部分,就可以減少天災的發生?


綠黨發言人、前投信基金經理人潘翰聲:以前人們會環保是為了下一代,但現在已我們面臨了這一代的生存問題。氣候變遷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不是下一代才會面對的。面對氣候變遷有兩件事情要做:一件是溫室氣體減量、另一件事調適。


減量是指,事態已經非常嚴重了,我們要停止排放二以化碳,避免惡化。調適則是,就算我們停止排放,曾經排出的二氧化碳仍會停留在大氣中,所以極端氣候的天災和人禍還會持續發生,如何與他們共存就是調適。


去年莫拉克風災造成小林滅村,但到底天災與人禍造成影響的比例為何還不清楚,政府為了阿扁挨兩顆子彈可以吵翻天,但面對山區滅村,卻不願意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小林村的滅村究竟是水土保持不良、越域引水鬆動地盤、或者真的就是雨量太大導致,或者三者因素都有?如果根本搞不清楚致災原因,又怎麼有辦法在未來進行調適。


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必須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


另外我們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應該立即召開「溫室氣體減量會議」,馬上讓民眾知道目前的狀況。尤其2010年底,全球接續哥本哈根會議準備提出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在這項協定底下,台灣若是不減量,可能就會遭到貿易制裁。面對全球暖化,我們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這牽涉到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所以應該召開溫室氣體減量會議。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台灣環境同時兼具山與海的特質,以台灣目前狀況可以預見,2009年莫拉克來是山林受害,「未來就會是海」,像我自己住在彰化海濱,我想我也要先去買個橡皮艇,因為未來海平面上升,加上沿海地區地層下陷,首當其衝就是沿海地帶。


我們已經有一個六輕,現在政府還要再蓋八輕(國光石化),每年排放1200萬噸二氧化碳;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減少二氧化碳,卻容忍這樣大排碳的產業進駐?一邊說著未來氣候風險提高,需要調適,一邊放任這樣的工業開發?控制的機制在哪裡?如果八輕開發後,未來下一個小林村絕對是大城、芳苑等濁水溪口的城鎮;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一條河川,上次曾文溪已發生危機,再來就是濁水溪。


潘翰聲:其實亞洲一直都是氣候變遷受害嚴重的地區,包括非洲和大洋洲等許多國家都是弱勢的地方。其實台灣的位置非常關鍵,如果能夠做好的示範,必定能讓國際得到一些啟示。


因此綠黨認為全球綠要串連,2010年4月30到5月2日,我們就為台灣爭取到舉辦亞洲綠人大會,屆時會有亞洲地區綠黨的國會與地方議員,來到台灣共同討論對未來這一年氣候變遷的問題。


※ 此系列座談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電信基金會、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台灣立報、國際厚生健康園區、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協辦。
Ø 座談時間:2009年1月27日上午11:00
Ø 地點:氣象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攝影棚
Ø 主持人:張宏林(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
Ø 與談人: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綠黨發言人、前投信基金經理人潘翰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ka9644503 的頭像
    jka9644503

    如果麥子不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