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望遠鏡/中國的危機和轉機
【聯合報╱陳若曦】
2010.01.04 02:06 am
 

十二月中旬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中國總理溫家寶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要求發達國為其歷史排放作出賠償,應以人均排碳量為限量標準,承諾中國正努力節能減碳並努力造林,但不接受國際監督和檢驗。西方國家多表失望,中國人卻認為總理不亢不卑,有理有據,為全球華人和弱勢者發聲。

氣候問題在中國大陸宣導不足,十三億人多還一頭霧水,深圳的「無聊經濟」十分鐘手機電影,最近推出一則以暖化為主題,算夠先進了。筆者認識的文化界朋友,莫不憂心忡忡,深恐歐美在貿易上以碳足跡驗證打擊中國的出口商品。他們擔心歐美在碳排放上掌握技術優勢,若中國加入他們制定的遊戲規則,佐以媒體和輿論,中國G2怕名存實亡!

有個「碳足跡網」(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發表一項報告,列出2008到2009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噸為單位):

美國/25
加拿大/24
俄國/16
日、德/12
英、法、南非/11
義大利/9
中國、墨西哥/6
巴西/5
印度/2

報告指出:人類消耗資源和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比大自然能夠重新製造並再吸收的速率高44%。我們每年消耗的自然資源,需要將近一個半地球才足以供應;若全球都過美式生活,要五個地球才夠!

美加既是排廢禍首,中印這些低排戶若被迫去平攤減排量,豈非「不可承受之重」?評論家A. Giridharadas最近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印兩國正陷入氣候變遷和國家發展的衝突中,前途未卜。

從人口、幅員和歷史觀察,他以為「中印都非一個單純國家」。譬如中國等於一分為三,即1800年代、1978及2100年代,三階段的中國同時面對一個嚴峻的世界議題。會議桌另一邊卻是現代化國家,甚至已達「後現代」邊際,無論在財富、營養、文盲和城市化上,都超出前者以千年或百年計。論資金,中國名列世界第三富,印度第五富,但換算人均,中國就掉到全球132名後,印度166名,落差奇大。

他以為,中印在發展上,譬如申辦奧運,都甩去自己的歷史包袱,簡單地採取「跳蛙」方式,志在追趕歐美。表面上全球文化越來越顯均質,但是國家的發展採「跳蛙」方式者根基都不牢靠,其實蘊含了坍塌之險

中國被迫面對減排、綠能等環保議題,經濟可能遭受重創。然而危機也是轉機,若能眾志成城,從高原、沙漠、水旱頻仍等災難中浴火重生,蛻變而成綠能大國,則是幸事。

【2010/01/04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ka9644503 的頭像
    jka9644503

    如果麥子不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