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
大學系所評鑑實施邁入第5年,以SCI和SSCI論文數量為主的評鑑制度,讓各校教師不斷追求期刊論文的數量,而非學術創作的質量。這樣的評鑑方式也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殊性,政治大學教育系周祝瑛表示,適當的評鑑才能達到「提升品質」目標,否則只是走入異化現象。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31日舉辦系列講座春季場,討論高等教育全球化底下,學校與評鑑中心應如何因應。座談分為3項主題,分別討論教育全球化之下,大學邁向國際化的政策與方向;高等教育品質評鑑的跨國發展;及反思評鑑制度與高等教育競爭力之間關連性。
評鑑要具國際認證
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主任侯永琪表示,全球化底下,學生也是流動的,台灣的學校要思考,學術品質如何能經得起國外檢驗。
另一方面,台灣高等教育的評鑑必須能通過國際認證,才能確保學校的品質。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評鑑機構,也需要發展協作平台,創建共有的評鑑標準,以及相互認可制度,避免重複評鑑,導致學校花費過多資源在評鑑過程。
全球流動之下,學校必須通過評鑑保障其品質,但高等教育評鑑是否能有效測出學校品質,是另一個問題。周祝瑛表示,以期刊論文數量作為評鑑基準的方式,已是勢不可擋的世界潮流,周祝瑛認為,「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的教育究竟要輸出到哪些地方?」
周祝瑛問道:「我們是要輸出教育到那些80%不是世界百大的地方、需要我們幫忙的地方,還是輸出到歐美那些地方?」
另外,她也提到,自從系所評鑑實施後,每位老師的簡介後面都會附上他所投稿的SCI和SSCI數量。她說,某一年拿到教育部的調查表格,在期刊論文數量那一欄填了「零」。那張表格讓她感覺自己尸位宿餐,拿了國家的錢卻沒做半點事。她解釋:「但是我的研究、專業指導和師生關係,卻無法填在那張表格上。」
拚命投稿 品質打問號
制度不斷鼓勵教授增加期刊論文的數量。以商學院為例,教授評鑑上投一篇期刊論文和發表一本專書所得的分數是一樣的,變相鼓勵教師一個勁狂投期刊論文,「很多年輕老師拚命投稿,但是內容品質如何沒人知道。」
周祝瑛認為,最嚴重的是,年輕助理教授最有衝勁與貢獻的前幾年,卻被制度綁死,知識分子的角色凋零。
對此,許多學校教授感同身受,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傅大為就曾表示,教學評鑑制度讓他大多時間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沒辦法進行自己喜歡的研究。
東吳大學教授也認為,教學評鑑制度逼迫老師不得不接研究計畫,儘量產出報告、投期刊論文,以符合評鑑指標。但是教授的研究應該是在獨立的狀態下產生,而不是在受壓迫的不得已狀態中出現。
學校評鑑邁入5年,面對國際化趨勢,如何讓學校品質與評鑑機制經得起國際考驗外,評鑑本身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周祝瑛建議,必須正視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差異,發展適合的多元評鑑方式,此外,出版語言不該獨尊英語,忽略本土及區域性語言,同時將教師平日的教學與服務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