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
【記者游婉琪專題報導】
今年20歲的自學生曾維瑩,前陣子剛考完學測。對於自己可能成為超齡大學生,曾維瑩表示,已經放過3年的暑假了。
進入高中就讀以前,曾維瑩和多數孩子相同,每天按時到學校報到,依照課表上課。上了高一之後,曾維瑩發現,教室裡瀰漫著一股不討喜的升學氣氛,讓她逐漸感到窒息。向父母提出在家自學的請求後,卻換來父母親強烈反對。
於是,曾維瑩開始採取抗爭手段,從裝病、賴床甚至吵架。直到現在曾維瑩說:「我爸媽很努力的不給我太多壓力。」
高二開始在家自學後,曾維瑩表示,前兩年就像在放暑假,每天隨性到龍山寺、淡水、三芝等地到處「探險」,體驗不同社區當地文化,有時則會依著車站周邊路口的古蹟導覽地圖逐點參觀,「即使一個人,也會有趣到讓自己沒時間無聊」。曾維瑩說。
如果遇到有興趣的展覽活動,或是突然對特定主題感興趣,曾維瑩也會透過網路或報紙取得相關資訊及書單,自訂學習計劃廣泛閱讀、吸收大量新知。曾維瑩表示,這些都遠比教科書上所學,還來的對升學考試有幫助。
曾維瑩表示,因為國中小學時沒有在家自學紀錄,因此她必須等到年滿20歲才能參加高中同等學力測驗,取得學測考生資格。一直到考前半年才開始唸書準備,她自認為考得還算理想,希望能順利申請上國立大學文史科系。
曾維瑩認為,其實學測考題都不會太刁鑽,因此坊間許多參考書習題都太難。以國文舉例,曾維瑩表示,因為自己平時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因此考題中許多文章或觀念,對她而言並不陌生。
學習自律 和自己獨處
「在家自學讓我學會了自律。」曾維瑩表示,自己一直不喜歡按照課表讀書,剛開始在家自學時,經常因為惰性排斥學習某些不感興趣的科目。放完兩年暑假後,曾維瑩開始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讀5個小時和考試有關的書。
曾維瑩表示,以前在學校自己非常排斥寫作業,認為這些都是老師規定好的。自己安排的讀書計劃,慢慢養成了定時定量的習慣,並且可以深入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以前被老師「退貨」的問題。
可以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後,曾維瑩發現,獨處的機會變多了。她表示,和以往在學校過一天算一天比起來,自學生活每天發生的任何事,都有足夠的時間靜下來省思。獨處從以前一個被看成為「逃脫」的行為,變成一件可以「享受」的事。
但是,長時間單打獨鬥下來,曾維瑩也坦承,因為少了一起自學的同儕,某些需要多人共同進行的學習計劃,往往因為困難重重導致她選擇放棄。
曾維瑩表示,目前國內開始出現自學團體和民間組織,這些都是對於自學生相當重要的管道。
曾維瑩舉例,假如有天她規劃了自己一個人要到淡水老街做古蹟巡迴之旅,但當天可能會發生因為懶散而不想出門的情況。這時候如果有事前約好了同伴,就會加強自己出門的動力。如有自學夥伴一同找資料,眾人的力量也遠比一個人有效率許多。
期盼取得平等對待
每年9月是學年的開始,然而依照各縣市規定辦法,有意願申請在家自學的學生,卻必須最早於半年前就得決定。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召集人陳怡光表示,在資訊不夠發達條件下,許多家庭往往因為錯過申請期限,或是學期中搬家,讓孩子必須多浪費一年時間。
而在申請資格方面,各縣市規定更是無奇不有。以台中縣為例,規定申請在家自學的家長,必須擁有大學以上學歷、每月收入3萬以上,同時需提出30萬教育專戶存款證明。
推動在家自學學生權益多年,陳怡光坦承,如同外界所貼標籤,多半自學家庭社經地位較高,但依規定自學生必須設籍於學區內學校,即使沒有使用學校資源,仍須繳納全額學費,造成不公平現象。
在申請過程中,沒有經驗的家長,經常會遭受學校「有心無意」的誤導,認為自學不是一項正常的學習管道。陳怡光表示,站在校方立場,自學生確實會帶給老師某些班級管理上的困擾,不知道「沒考試成績怎麼打」「要不要來參加校慶」等。
日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承諾,讓高中自學生能統一設籍於私立學校,繳納公立學校學費。陳怡光期盼,與其將經費補助學校,不如採統一發放教育券方式,直接補助給每位家長,讓自學生也能合理獲得應有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