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播線上:再見,童玩節!

傳播學生鬥陣

台灣的節慶活動在近10年來才逐漸發展成形,許多仍是在摸索的階段,然而,近期因為政府政策方針:「文化下鄉」、「社區總體營造」、「觀光客倍增」之引,以及多數國民週休二日的休閒生活型態,節慶活動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1994年起,文建會陸續推動「全國藝文季」、「縣市小型國際藝術節」,各縣市節慶活動紛紛出現;農委會的「一縣市一特色、一鄉鎮一特產」及觀光局在2001年推動的「每月一節慶」(註1),其中,眾多新興節慶活動裡,以1996年宜蘭籌辦國際童玩節成為指標性起點,因為童玩節的成功,各縣市開始產生以「節慶行銷地方產業」的思考。

於此,我們稍加回顧「宜蘭經驗」的奇蹟發生在什麼樣的契機:1995年,宜蘭縣政府團隊透過吳靜吉教授的安排參觀了法國亞維儂國際藝術節,得到啟發,經過一年的規劃,正式推出國際童玩節活動,正巧遇上行政院文建會推出輔導縣市舉辦小型國際展演計畫,等於財源上有了奧援。其設計規劃以演出、展覽、遊戲、交流四大軸線,突顯「在地文化」、「親子同樂」、「學習交流」、「四海一家」等特色,獲得成功的經驗;其次,結合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整治,提昇了宜蘭的地景風貌與觀光產業。前5屆成功的童玩節,累計超過230萬參觀人次,總經濟流量超過27億元,被譽為「宜蘭神話」,也為宜蘭縣政府樹立形象。

而今,時序過了10年,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竟不堪連年虧損,由縣長呂國華宣佈暫時停辦,此舉難免遭到不同立場的政黨交相指責,網路亦掀起成串討論,以及文化界與學界嘩然。

對照童玩節過去成功的經驗,至今不耐連連虧損以及行政人員更迭導致經驗無法積累,遽然宣布停辦。檢視多數媒體報導,許多批評乃屈就政治人物的作為,但眼前事實或可以引發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台灣不少活動的行銷倚靠政治人物拉抬人氣與名氣,然而,浮冰之下更深的危險不容小覷:檯面上政治人物本身對於台灣文化發展的願景與政策理念是否明確及可行;再進一步詢問,宜蘭過去成功的經驗特殊在於,結合社區及民間社團力量整體的合作,且深厚的土地認同乃是透過長期社區總體營造而來,當今,若是轉手透過行銷公關與政府機構及民間團體合作,進行地方行銷(註2),是喜、是憂?再拉高層次檢視,台灣節慶活動日益增加:鄰近台灣島之外的香港,開辦了迪士尼樂園,而台灣島內陸續有的:台北牛肉麵節、苗栗桐花季、屏東東港黑鮪魚季到金門料羅灣長泳……,這些繽紛奪目的大大小小活動,或許直接導致消費的顧客群分散。

追根究底,這些問題凸顯「節慶活動」作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展現型態之一,在以上所列之結構因素交互作用下,脆弱不堪。

本文藉由宜蘭童玩節由成到敗的經驗,討論台灣島內文化創意產業面臨迫切的問題:忽略「創意」與「在地」之間乃是相互形構,並且是長期性的累積,或許,適可簡單轉換為地方行銷策略,此行銷過程不一定非得委外透過行銷公關,但是,好的、適宜的行銷策略,必然有賴政府機構與民間團體、社區總體共同創造孕育。

回到文化「創意產業」,依企業界學者研究所歸納:「創意」是來自整個社會的創意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創意生態系統需要很多元素來組成,在建構創新生態系統時,內容與機制均不可缺,只有透過內容與機制交互依存,才能演化滾動出一個經濟社會的複雜系統,進而積累文化的根基,將傳統賦予新生活力。何榮幸2006年在《全台飆節慶的迷思》專題中,簡介了台灣3個成功與轉型的例子:宜蘭童玩節、貢寮音樂祭以及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不難發現貫穿這3個成功案例,所具備的成功因子與學理緊密呼應:在過去意象中注入新元素(諸如漁村感恩文化、年年不同的非主流音樂創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的元素是根基於在地文化的特殊性所創生,並且由當地政府所主導、配合地方社區的整體發展,持續地promotion。

如此看來,節慶活動要成功,公關公司並非不可行,而是短期外包給公關公司,容易造成與地方天生俱備之生命力脫節,若是長期性地並且由地方政府、民眾共同主導的,乃是可行並且成功性高的策略。地方行銷原意即考量公共服務和非商業活動的需求,若僅是短期性的操作,易讓節慶活動浮濫地與商業力量結合,而失去長遠地整體規劃與各項資源以發展策略,別論以期達成綜效。

因之,如何面對「再見!童玩節」的現實,我們所期待的應是:除了縣長挨批、黨團縣議員集資製作高空氣球諷刺以及稍具建設性的宜蘭縣民論壇之餘,這些非理性與理性行動交錯之間,更該拖曳出一道更明確而簡單的實踐力量:由社區總動員來建構當地自身的主體性,才可能產生持續辦理動力,並且內化為當地居民甚或全國居民生活的一部份。「民意論壇」是否為一盞希望的明燈?有待時間之流長期檢驗。

追逐政治人物隱私 記者連遭推擠

這個星期三,因為壹週刊報導了陳幸妤與趙建銘的分居新聞,造成電子媒體之間的跟風報導,眾多電子媒體在牙醫診所前採訪陳幸妤,因為與隨扈發生推擠,造成了TVBS電視台攝影記者遭到隨扈打傷的意外事件。另外,媒體為了採訪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兒子杜明夷日前在參加一場生日派對時,疑似爭風吃醋和人發生衝突的事件,因此聚集於杜正勝的住所外面進行圍堵式採訪,由於教育部長杜正勝不回應公務之外的私事,若要採訪公事請到教育部辦公室,與記者推擠之間也導致了記者的受傷,對此,杜正勝在星期四的上午發表嚴正聲明指出,政務官有義務面對新聞媒體,但涉及個人私事的問題採訪,有權不予回應。他也呼籲媒體,守住自己的專業,不能罔顧被報導者的權利,沈淪為探人隱私的工具。

小編:媒體作為報導新聞的採訪者,也應該尊重受訪者的基本人權,因此像這次雖然隨扈人員有錯,但是記者報導陳幸妤與趙建銘分居乃是個人私事,並且媒體也因為這些侵犯式的採訪,嚴重造成陳幸妤、杜正勝等人的困擾,這種窺探別人隱私、而不是公共事務的新聞追蹤,所造成的新聞專業、以及新聞自律精神的淪落,其實才是更大的隱憂。

新聞局推動國際頻道 為台灣發聲

8月7日新聞局邀約媒體、政界、學者等十餘位人士進行兩小時會議。新聞局長謝志偉表示,台灣要走上國際,資訊要傳遞到世界,必須要有通路,「但台灣長期受中國打壓,即使在民間體育、經濟活動中,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沒有發聲管道。」鑑於台灣缺乏國際奧援,又面對中國長期在國際上封鎖打壓,新聞局長謝志偉在7日表示,政府準備拿出2、30億、積極規畫成立「台灣國際頻道」,分英語和華語,為台灣向國際傳播第一手資訊,經營形式為非官方性質,預計8個月到一年籌設,明年正式成立。新聞局長表示,連中國也透過中央電視台發送英文新聞,台灣面對中國全面性國際封鎖,至今卻沒有國際英語頻道,新聞局因此有籌設國際頻道的想法。至於是否一定要由一個全新的頻道來為台灣發聲,新聞局則再次表示目前正在與電視台主管、學者專家討論的3種模式分別為由公廣集團接手、中央廣播電台轉型,以及另外成立獨立電視台這3種模式,來向國際發聲。

小編:目前中廣以及公廣集團都有相關對外發聲的節目或是頻道,我們建議新聞局長可以採取國外公共電視的模式,例如BBC或是NHK電視台,讓公共電視可以藉由發揚公共理念以及台灣文化介紹的方式,讓全世界可以因此認識並且進一步了解台灣。

註1:參考何榮幸的部落格文章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07/02/23/150559.html。

註2:地方行銷是結合政府部門、企業部門、非營利組織與民眾共同參與推動,並符合目標市場之需求,以顧客為導向,同時建立執行與回饋的機制,使地方能永續經營,以充實地方政府之稅收、增加地方就業與改善地方社會福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ka9644503 的頭像
    jka9644503

    如果麥子不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