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花了近14年的時間,過程中投入無數的心力,德國一家培植基改馬鈴薯的公司(BASF)終於爭取到歐盟執委會的同意,可以開始正式生產提供工業用途澱粉的基改馬鈴薯。然而,此一決定(歐洲執委員中負責消費者事務的John Dalli是這項決定的關鍵人物)卻再度引來反對人士的抗議,認為基改作物對於人類和環境具有潛在性的長期風險,執委會的決定是枉顧全歐洲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他們指控BASF的馬鈴薯含有抗生素方面的基因,一旦不慎進入食物鏈後,結果恐不堪設想。部分歐洲議會的官員,例如農業委員Martin Hausling也對此一決定感到震驚,認為是一項錯誤與荒謬的行為。


Dalli辦公室目前已透過書面做出回應,表示上述決定是依據嚴格的審查和科學基礎做成。此外,Dalli本人在記者會上表示,「經過全面與仔細的考慮後,已沒有任何新的科學上理由需要再對本次決定所許可的基改作物進行更進一步的評估。倘若繼續遲延不讓這些作物生產和上市,將牴觸法律的公平性。」其他支持基改作物的人士則宣稱,基改馬鈴薯的生產過程較一般馬鈴薯可以節省更多的水、能源,還有以石油為原料所提煉的農藥。歐洲執委會的主席Barroso也表示支持基改作物的發展,儘管多數歐盟成員目前還是持以反對立場。
一直以來,基改作物最受爭議之處就是它對於食用者的人體健康所構成的風險假設作物中那些原本是為了強化抵抗病害的抗生素基因流入了食物鏈,則風險性就會相對再升高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接受基改科技的前提是,食用此種作物對他們的健康有益,而不是只對業者或是生產者的營收有利。根據英國《衛報》的民意調查,絕大多數的歐洲民眾認為,除非基改作物有益健康(例如抗癌),否則不會考慮購買。此項民調其實凸顯了兩項重要的訊息;一是飲食大眾對於「健康」的迷思,一是「人類安全」對於未來基改作物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現代人每天的飲食來源大宗已經不是過往那種天然栽種型的農業,而是相當程度仰賴食品科技與工業化的食物加工。這樣的轉變正是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逐漸越來越頻繁發生於許多國家的主因;也就是呈現出一種弔詭的困境,即當我們越重視食物的營養時,反而吃得越不健康!更清楚地說,今天我們所消費的絕大多數食物其實並非真正的食物,而是科技加工後可食用的類食物(foodlike substances)。而這樣的結果將非常可能是健康的逐漸流失。


其次,基改食品的議題從1996年便開始成為歐盟政策上的討論重點,由於沒有確切的辦法能夠證明基改作物對於消費者的健康有益,或是能否提供更多的營養價值,故而在過去10多年間始終無法被許可在會員國境內生產或是市場上交易。如今歐盟立場調整,基改作物可望為BASF一類的生產者帶來超過百萬歐元以上的商機。另一方面,基改作物對於發展中國家有很不同的意義或是重要性,例如:黃金米的栽種可以減少營養不良的人口;或是透過基因科技將人體所欠缺的維他命加以補足。然而,這些優點並沒有解決基改作物本身對人體健康所構成之風險,相關的研究還處於爭辯階段。因此,如果企業或是政府有意推廣基改作物,就不能只聚焦在市場營利的層面,而是需要讓基改作物能夠裨益人類安全指數的提升。若不如此思考,人類食物來源和農業型態的未來發展將會是衝突不斷與遍地荊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