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

「擴大土城都市計畫案」政策環評在環署第180次大會退回專案小組後,29日重新討論。多位環委質疑北縣府開發合理性,包括「人口計算基礎不合理」、「土城發展願景為何」,加上法務部強調看守所不一定要搬,環署決議進行現勘後討論。初步來看,土城彈藥庫可能維持現有綠地。


北縣府以土城將增加5萬人口、板橋地檢署過小、及土城看守所人滿為患,有搬遷急迫性為由,希望辦理「擴大土城都市計畫案」,在土城彈藥庫規劃司法園區與住宅區。


環委質疑開發動機
在地居民表示,彈藥庫因限制利用而有豐富生態,且看守所搬遷僅2.2公里,並不合理,質疑北縣府炒地皮;經環署討論,決議北縣府應提出「沒有司法園區規劃」的方案。


但北縣府新提方案仍強調「無法提出沒有司法園區的規劃」。北縣府城鄉局長陳耀東說,看守所不管搬到哪裡,地主都反對。法務部也說「除土城彈藥庫外,其他地區未能符合用地需求」,折衷民意後,將全數保留生態農園、開發面積從139公頃減至126公頃、預計引進人口從1萬1千人縮為9千8百人,希望獲得支持。


主計處統計,土城國小每年減少2班、去年遷出移入也無變化,居民、區委會與環委都質疑「人口增加怎麼計算的?」環委質疑,一旦開發,不可能維持現有生態環境。


區委會與內政部都強調,土城是人文與自然互動多的地方,也具保育功能跟人文資產;88風災後,國土保育為優先要件,希望北縣府拉高角度看土城彈藥庫的綠地價值。


空屋率高於全台平均
「專業者都市組織」秘書長黃仁志表示,北縣府應釐清擴大計畫是為「解決人口」或為解決看守所搬遷問題。他指出,看守所收容人過多是合併士林看守所計算,未來汐止看守所設立,人數會減少,且法務部承諾若無法搬遷看守所,可增建一層樓收容。法務部強調「不一定要遷入彈藥庫」。


黃仁志質疑,搬遷看守所若是為市中心發展,讓看守所現地變綠地,但搬遷後只增加10公頃公園,卻破壞土城彈藥庫126公頃綠地,並不合理。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進一步指出,土城空屋率是14.36%,高於全台空屋率13.9%,依法不能辦理擴大都市計畫。


此外,土城是「人和台北盆地互動4萬年後僅存的區域」。上屆環委曾要求北縣府重視鄰近沿山的數十個考古遺址但北縣府在未進行調查前,就以「那邊沒有公告的古蹟」為由忽略,已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政府進行重大工程前應對文資進行調查」的強制要求。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北縣府是在挑戰環評制度。此開發案被大會退回,已要求北縣府提出「沒有司法園區的替代方案」,但北縣卻堅持不可能,程序不合法。


環署副署長邱文彥認為,土城彈藥庫生態系統豐富,擁有有機農業基礎與特色,發展應以生態社區跟保護區為主,朝區域環境教育中心發展。他建議北縣府考慮濕地與水文系統、納入人文資產與歷史考古調查再提計畫。環委近期將前往土城現勘,開會後將提出政策環評具體建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旱澇交迫下,台灣的水資源政策

#本文節錄自http://www.dfun.com.tw/?p=22567

文/李根政 一月 5, 2010 加到書籤或轉寄 列印文章 495 views

八八水災之前,全台正苦於久旱不雨,沒想到父親節開始連下三天三夜的豪雨,為台南灣帶來空前的災難,更難料的是接連百日以上的久旱不雨。水利署預估,以現有南部水庫所儲存約2億噸的水,只能用到明年的2月左右。

嚴重的缺水問題逼得馬總統以國安層級召開抗旱會議,提出「停灌」、「節水」與「開源」三大策略,同時,行政院決議編列340億元預算,進行水庫清淤、疏浚、排沙及改善上流邊坡等,其中曾文水庫以6年為期編260億,南化水庫則7年內編80億,不排除以特別預算處理。

將抗旱提昇到國安層級值得肯定,但策略則有待商確。

只拿農民開刀,不檢討高耗水工業

「停灌」指的是嘉南米倉1萬9,000公頃稻作休耕。近年來,幾乎每次的旱災都是先拿農民開刀,農民固然可領取休耕補助費用,但先前的投資全數泡湯,後續的農產利潤全數消失,是極為不公平的事。依照水利法第18條之規定,各標的用水的優先順序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

然而,主管機關不斷將休耕剩餘水移轉至工業用水,完全違背水利法的規定,休耕補助費用都是由政府買單。猶記2002年的北部水荒,由於竹科缺水迫使1萬4,000多公頃農田從三月起停灌休耕,共10億的補償費,農委會出了2億9,300萬,其他則由供水單位買單。

這次的休耕補償估計約要9億元,到底是誰買單?失去灌溉水的農民,如果還是要耕種,勢必轉抽地下水,是否衍生地層下陷問題?

全台科學園區、石化、鋼鐵業等高耗水的擴張,已導致台灣缺水問題雪上加霜,衝擊糧食安全、環境安全,實應全面檢討。

980105-shueiku24e722-450.jpg
珍貴的水資源,應重新就分配方式檢討,而非不斷貿建水庫(攝影/munch,引用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節水優惠,媚民又愚蠢

「節水」策略是指發送家戶節水墊片,推出節水的優惠方案,家戶依其節水率,每月可節省水費9~30元左右等。

事實上,節水的層面涉及很廣,最關鍵的問題是「水價」,台灣每度自來水(1立方公尺)的開發成本已高達20-30元,但水價卻只有7.5-11元之間。日本東京每度水高達新台幣65元、新加坡39.5元、香港27元,與這些亞洲鄰近國家相較之下,台灣的水價確實很低。低廉的水價使得國人的每日人均用水偏高,台北市民享有每度7.5元的最低水價,每日人均用水量達350公升,是最浪費水的地區,台北市以外每度水平均約10.7元,每日人均用水則約為 274公升,還是偏高。

合理的水價應是確保節約用水的人,付出符合成本的水價,而超量用的人則要付出較高甚至懲罰性的水價。例如,如果以每日人均用水量200公升為標準(已比新加坡的165公升略高),在此以下的用戶支付每度20元的成本價,用水在200-300公升者,水價調高為30元;300-500公升者,再調高為每度50元。如此,必然大大降低用水量,而且並不會增加大多數人民的負擔。

調高水價在台灣純粹是「感覺」問題,需要的是揭露水價的真實成本,讓社會充分認知與討論,試問,一罐瓶裝水(600cc)要價18元,在台灣已成常態性消費,但將一度水(100萬cc)的自來水費調高一倍,也不過是20元,台灣人民花不起嗎?然而,水價調整可能引發民代帶頭反漲,歷任執政者都不敢談「水價合理化」,即使面臨缺水危機,也不敢提高水價,反而推出誘因有限的節水優惠,實在是媚民又愚蠢!

如果能夠調高水價,就可以把這些錢用來改善漏水率,加速汰換老舊水管,將漏水率從25%左右降低至10%,每年可增供自來水量應不亞於一座曾文水庫;水價的合理化將迫使工業界全面提昇回收率,假設能從現今平均30%左右,提高至75%,每年所省下的水量可能又是一座曾水文庫。

同時,工業用水低廉的水價形同補貼,不符公平正義,例如,台塑六輕的用水一度僅約4元,遠低於水源成本。水價的合理化將會抑制高耗水產業,促進永續的產業。

水資源政策比蓋水庫更重要

「開源」的政策,據推測可能重啟高屏大湖,曾文越域引水復工,另外,水利工程界部分人士正鼓吹美濃水庫復活。八八水災後,曾文水庫新增淤積 9,000萬立方公尺,是過往每年淤積量的19倍,有效庫容合計已消失22.3%;另外,在水利工程界號稱可以用數百年以上的「離槽水庫」──南化水庫這回也填進了3,6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使得這座才啟用16年的水庫,淤積率達到32.9%。

政府說要花340億清淤,可能嗎?阿公店水庫的淤積量是曾文水庫的十分之一,全部的水放空,花了五年才清完,如果比照阿公店水庫,曾文水庫要花上 50年,這50年間還會有新的淤積,所以已經確定不可能恢復原來的庫容量。台灣從北到南,幾乎所有水庫壽命和效益都比預期差很遠,除了快速的淤積以外,豐水期因為濁度過高,還得面臨停水窘境,在在證明蓋水庫並非萬靈丹。

南台灣的雨季本就集中在每年的5至9月之間,其他月份都是漫長的旱季,豐枯季節之間的降雨比例達到9:1以上,加上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旱澇兩極將成為常態我們必需從政策上調整生活、產業型態去適應它。

現階段,政府應積極落實集水區土地管理,盡可能延長水庫的壽命,進行河川伏流水、地下水的經營管理,做為救命水。而包括抑制高耗水產業,推動水價合理化,提昇工、農業的用水效率、改善漏水率、飲用分離等關鍵政策,則應由總統邀集各朝野政黨形成共識,行政院統籌協調各部會,拿出政治決心來面對,而非再提「特別條例」債留子孫,更非再蓋水庫、越域引水破壞永續生存環境。

( 本文原刊載於玉山周報第30期)

1-met41_0
在曾文水庫淤積量達22.3%,而且年年洩洪的情況下,從荖濃溪越域引水已無必要。圖為曾文越域引水工程東段勤和的洞口。

2-met41-1_0
高屏大湖工程將開挖700公頃良田,曝露珍貴的地下水層,且工程效益極低,預算連年被刪除。圖為反對高屏大湖的人民在高雄縣政府前的抗議。

3-met41-2_04-met41-3_0
反美濃水庫經過漫長的抗爭,終在2000年阿扁執政後停止興建。

(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蕭戎


在 2009年台灣設計博覽會的國際設計館裡,或許就因著其展示的簡陋而瀰漫著一股驕傲的氣氛,並且這氣氛就以英國展區為最──我們能想像台灣在國際設計展覽裡就只擺出兩台電視來播放影片嗎?倘若如此,我們或許還可能歸因於台灣官方在國際舞台上向來難以伸展的緣故。然而英國這個強國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但它卻也就僅僅提供了兩台電視與一部影片,作為其主要的、靜態展覽的內容。而也就是這部播送著五十年來英國的各種頂尖廣告、建築、服裝、設計、流行藝術、電視電影等作品的《Love & Money ─ 50 years of creative Britain》短片,充分地讓人嗅到國際館裡的那種驕傲氛圍。


電影:文化的產物
我們或許要不滿意這樣的呈現,但我們卻也無法無視於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的國力──因為無獨有偶地,同時間在台灣巡迴展出並吸引大批人潮的,正是紀念英國博物學家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200歲誕辰與《物種原始》出版150年的特展。或許我們要對這些展覽抱持著正面的態度,認為這將有助於開拓我們的視野;但我們或許也會在這種「文化力量」的展示下湧現許多悲哀。


無疑的,台灣自過去以來的經濟成就讓我們有越來越多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台灣逐漸消費得起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產品──甚至也有競逐其中的頂級產品的能力。對於許多世界級的藝術表演、各式各樣的名牌的享受,都已經難不倒台灣人,至於那呼應著消費性電子產品的3D潮流的電影與聲光體驗,就更不過只是小菜一碟。
最近吸引著許多觀眾欣賞的電影《阿凡達》(Avatar)則是另一個鮮明的例子,台灣觀眾在該片於英國上映後不久──甚至還早了美國一天──就能欣賞到這部以許多先進電腦動畫技術打造而成的3D立體電影,當然,我們於是也就能夠很快地對這部電影做出討論,甚至是很快地給出許多批評。


對,我們會批評《阿凡達》這種非得要一個男人愛上女人才能產生不惜以寡擊眾、奮力一搏的劇情實在老套;我們會批評這種商業電影在闔家觀賞的期待下、主角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安排實在俗氣;我們會批評這種因為一方滿腦子只存在利益與征服,於是壓迫了原本過著幸福快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生活的人們,進而造成兩方的衝突和犧牲的環保題材,幾乎是不必演、我們也早就看過的。


對,我們看過,我們其實很容易在國外的片子裡找到這種環保題材,但事實上這些環保題材都是舶來品;事實上我們連這種用膝蓋都可以想出來的腳本、這種聽到耳朵快要長繭的環保教條都拍不出來(噢,光是《海角七號》偷渡了一個BOT字眼就讓某些人高興不已);
事實上這種在美國已經算是老掉牙的環境人權議題在台灣卻還只有小眾在苦苦耕耘、且未必為大眾所知(但我們卻批評它老套?);事實上同樣在美國算是陳腔濫調的這種科學主義與浪漫主義、與有機論、與泛靈論、與有神論之間的衝突,它們都不是台灣常見與常被討論的議題(但我們卻對這種題材感到厭煩?)。


環境倫理思想的發展在西方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某些激烈的環保行動即是從這些思想轉化而來,至於會出現在電影這種娛樂產業裡的,其實已屬這思想洪流的末端。但我不明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連這思想洪流的「上游」都還看不到在哪裡,我們卻已經跟著美國人在對這種環保議題大打呵欠了。

我們或許真要感嘆,是什麼樣的文化會願意斥鉅資──相對地也有願意欣賞的觀眾──把《明天過後》、《不願面對的真相》、《企鵝寶貝》、《搶救地球》(Home)等影片推上大銀幕?又是什麼樣的文化明明空空如也,卻又還能神氣地嚷著「太多」?(我們想在大銀幕上喊出搶救地球之前,還得先面對搶救國片的問題)


浪漫主義與科學主義
總的來看,電影《阿凡達》主要是借用了英美環境倫理思想裡的兩個傳統,而這兩個傳統對西方世界的觀眾來說其實都並不陌生。首先,Na'vi人與其所在的 Pandora星球即顯露著一種浪漫主義的氛圍,他們重視人與自然物之間的情感上的交流,以致於兩者之間可以透過相互連結而獲致精神上的相通,而不僅僅只是我們所慣見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馴服與駕馭。


在這個意義上,納美人對自然的有情與地球人對自然的無情是區別開來的,後者是繼承了René Descartes(1596-1650)與Francis Bacon(1561-1626)的思維,他們要因著自然物缺乏「反思」能力的緣故而貶抑著自然──以致於自然就僅僅只是「東西」了。於是,馴服這自然而從中獲取資源、使自然對人類做出服務,這對人們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相反地,在Na'vi人所展示的那種浪漫主義──它其實類似於美國浪漫主義的相信──裡,它就不僅僅只是生態學意義上、萬物緊密地相互依存而已,它要──就如美國文學家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與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所敘述的──相信有一種在人的經驗之外的、宛如上帝那樣的力量──「超靈」(Oversoul)──存在於各種自然事物之中。


並且,透過人的直覺──而非理性或科學,人們就能夠從物理表象與事物的秩序中察覺到宇宙存有的趨勢傾向(Emerson,1983:7;Nash,1989:36),也能夠透過存在於自然世界裡的那種神祕力量而與其所相信的「上帝」相結合(Emerson,1983:10;Thoreau,2007:43)。於是在這樣的相信裡,人與自然物、神祇之間就具有了一種相通的可能。


倘若我們從電影內容來看,這種相信或許就要因著奇異的外星球與藍皮膚的外星人而變成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神話了。但事實上,這種理解自然的方式卻在真實的世界裡一度流行著,甚至直到今日我們還常常會聽到一種擬人的說法,它呼喚著我們要聆聽大自然的「話語」、期望我們去感受到在人類蹂躪施暴之下的大自然的「哀鳴與泣訴」;而我們自己有時候──特別是在我們接觸到自然時──也可能會「浪漫地」以為自己有一種超越性的、理解自然的能力或不可思議的親密關係。


而這正是電影裡╱真實世界裡的自然科學家與現世主義底下惟利益是圖的商人所不相信也不能理解的,那科學家頂多只能理解自然裡存在著一種相互連結的複雜關係,並提出其存在著值得進行研究的科學價值而已。誰能「證明」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這種超越性的連結呢?啊,那都是禁不起科學檢驗的!對他們來說,那都是一種蒙昧無知的、落後的相信──
所以,或許作為一種調侃,電影編劇即安排了科學家必須要在面對死亡時,才能相信這種超越性的力量,一如據傳Darwin在死亡之前也曾大聲呼叫上帝那樣(Zimmer,2005:350)。但跳脫電影內容,那種浪漫情懷仍舊是那在真實世界裡被高舉的科學所要嘲笑的對象,因為科學所要講求的是客觀明確,而不是個人與自然之間那神神祕祕的「個別關係」。


事實上,這樣的衝突也出現在台灣的自然保育歷史裡,蕭新煌在1980年代所分析的三類推動自然保育的群體裡,即點名了當時藝文界的呼籲多是訴諸於情感的、是充滿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1987:93-94)。然而,我們現在卻可能越來越難再看到像韓韓與馬以工所著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樣的書了。


在越來越多的環保訴求裡,它們都要提醒著破壞自然實際上可能帶來的各種利益損失、都要凸顯大型開發案背後的得失之間的不公平。就連在台灣海峽裡面臨著生存危機的中華白海豚,我們也只能著眼於它少得可憐的族群數量,以及警告物種滅絕最後可能會為人類自身帶來惡果。唉,除此之外,我們似乎很難再用我們對於自然的豐富「感情」來說服人、也很難再用自然之於我們的深刻「意義」來說服人了,因為,那不過就只是一種個人經驗而已。


於是,Na'vi人的無奈就不僅只是Na'vi人的無奈而已,它也是許許多多和自然之間存在著情感與意義關係、但這關係卻面臨著外力破壞且不被他人承認的人們的無奈。在這個儼然已被理性之光給點亮的、被啟蒙的世界裡,我們要如何收納自己在自然裡所經歷的那一點點奧祕?我們要如何辨明那不是因為濫情而來的幻覺或自我膨脹?我們能在什麼樣的理解之下正視也珍視這奧祕?


對此,一部擺明了是架空世界的科幻電影將無法回答這意義深遠的問題,但一個普遍信仰科學的世界也將很難容得下對這個問題的回應。


被壓迫與反壓迫的歷史
電影所借用的另一個傳統,是西方世界源遠流長的被壓迫與反壓迫的歷史──它是那麼地久遠而影響深刻,以至於我們可以說「將那被壓迫的對象從壓迫當中解放出來」似乎就要和「正義」畫上等號了。美國能夠理直氣壯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而不必有什麼同文同種等等拖泥帶水的阻礙──與之後爭取黑人與婦女權利的這些抗爭運動,它們其實就是活生生的反壓迫的歷史,它們都是努力地在糾正一種錯誤的思考與對待。


研究英美環境倫理學史的Roderick Nash認為,這些抗爭運動就好像漣漪一樣一層層地向外散開,而在這個波峰至下一個波峰之間,其實都考驗著我們對於「什麼樣的對象應該被納入道德考量」的認識──殖民地人、黑人、婦女、印第安人,他們都曾經在「許多人認為合理」的情況下得不到平等正義的對待,於是他們得靠著不斷的說服與抗爭──甚至是戰爭 ──才得以獲致公義。


而就在這樣的傳統底下,西方思想界似乎也就很順理成章地──如果我們真能這麼說的話──將這種反壓迫與解放的思維延伸到了自然世界裡頭。


對此,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就曾說:「曾經,認為有色人種也是真正的人、並且應該受到像人一樣的對待的想法被視為是愚蠢的,但那愚蠢如今已經成為被肯認的真理。而如今,認為根據合理的倫理而做出對所有生命形式都應有一定的尊重的嚴肅要求,同樣也被認為是一種言過其實。但那時刻正在來臨,屆時,人們將會對於人類這個種族竟然要過這麼久才認識到自己對於生命的輕率傷害並不符合真正的倫理而感到驚訝」(2001:96)。


事實上,在這一波波道德擴張中最具刺激性的,就是要將大自然納入我們的道德考量裡,以致於我們也應該要道德地對待大自然。這種想法固然在西方引起相當大的爭辯,但這些爭辯終究都化為珍貴的資產,它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為西方的環境倫理思想與保護自然的行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必須注意的是,解放那被壓迫的對象是因為那對象「自身」就有不應該被壓迫的理由,而不是因為這對象對我們有什麼好處,以至於我們要解放他╱它。


於是,台灣許多號稱要保護自然環境的行動就不會等同於前者,因為這些行動往往是因著「自然對人類有利,所以我們應當保護它」的人類中心主義理由而發動的。但是在西方,這種因著相信生物「自身」擁有「權利」或「價值」而應當不受壓迫和破壞的抗爭行動卻是屢見不鮮的──有些甚至相當地激烈,他們會透過在樹木裡釘入釘子以破壞伐木用的鏈鋸,他們會對進行動物實驗的實驗室做出破壞並將動物放生,他們會對百貨公司縱火以使販賣的皮草失去經濟價值……
於是,那美麗的自然家園被毀壞的Na'vi人要集結起來──他們甚至還聯合了同遭迫害的自然界的生物──對抗壓迫者的情節,就不過是套入這傳統模式所得出的結果了,這樣的思考幾乎就是那個文化裡最安全穩妥的答案。


對西方世界來說,反壓迫是他們真真實實的歷史,而最終成為了娛樂事業的內容;而對台灣來說,那西方娛樂事業裡的反壓迫內容雖是我們透過媒體所慣見的,卻也是我們自身歷史裡所闕漏的──我們從來就缺乏這樣的思想與行動,就算有,它也從來就不是我們的共同記憶,因為我們是那麼樣地習慣活在「擱置爭議,只顧自己」的氛圍裡。


所以我們會讓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恐有千人受害的桃園RCA污染事件延宕了十五年才終於要展開求償的訴訟程序;所以我們會在迎接新年的狂喜裡遺忘了一百多天前遭土石流埋沒的水災災民,毫不在乎他們的離開是出於天災,還是人禍;
所以我們會在對高科技產業的薪資與年終分紅的說不盡的羨慕裡,忽略在分配水資源與抗拒污染行動中失落的另一方;所以我們也會樂於踐踏二十年前為抵抗政府限制言論自由而以性命拼搏的血淚,而任由言論自由成為製造謊言、妖言與滿足偷窺邪癖的荒唐藉口。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我們連對被壓迫的「人」都意興闌珊時,就更不用說被壓迫的大自然了。


結語
我們該如何理解,一個在真實生活中對公義與受壓迫者毫無興趣的人,要抱怨著他對這種解放被壓迫者的電影情節實在太過熟悉並批評它是陳腔爛調?或許我們真的可以做這樣的抱怨,因為我們覺得那不過就只是一部電影,一種娛樂。對於它作為一部電影,其在內容安排上的確並沒有太突出的新意。


但問題就在於,它並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整個文化的體現──在這個層次上,相對於我們自身文化的荒蕪,它就總是「新的」。以致於任何敏感的台灣人總要在這種外來文化力量展示下,為自己的文化是那麼樣的貧弱不堪而感到悲哀!


從電影內容回觀自身,我們總要承認,台灣社會普遍對科學抱以極高的尊崇但卻缺乏相襯的反省與批判──我們往往渾然不覺這樣信仰科學會有什麼問題,同樣地也渾然不覺這信仰與「時下流行的」環保議題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衝突。我們也要承認這個社會長期以來對於追求公義多抱持的冷漠──我們常常只是在短暫的熱情捐輸上欲滿足自己的憐憫之心,但卻對長期的、根本的變革不感興趣,而只願袖手旁觀。


於是,台灣拍不出《阿凡達》這樣的電影就不僅僅是資金、技術的問題,事實上我們根本欠缺那樣的傳統、那樣的文化。當然,我們也大可批評《阿凡達》不過是一部充滿絢麗特效場景而欲搶搭「環保流行」的順風車的作品,但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也可以好好思考自己在這些年來的「節能減碳」口號中何嘗不是如此?


※參考文獻
Emerson, Ralph Waldo(1983)。Essays & lectures:Library of America。
Nash, Roderick(1989)。The rights of nature :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Madison, W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Schweitzer, Albert(2001)。Revernece for life(A. Naish譯)。在L. P. Pojman編著,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3rd版)(頁95-100)。Belmont, CA:Wadsworth。
Thoreau, Henry David(2007)。Letters to a spiritual seeker(湖濱書簡)(周亦培譯)。臺北市:聯經。
Zimmer, Carl(2005)。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唐嘉慧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原作2001年出版)
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市:圓神。


※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http://www.dfun.com.tw/?p=2345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起單位: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

濕地是具有高生物多樣性、高生態系生產力價值之環境,保護濕地更是調節氣候變遷的普世價值與國際潮流,請行政院與立法院儘快完成濕地法、海岸法之相關立法程序,以落實保護台灣海岸、濕地功能和賴以維生之永續產業經濟。二十年前錯誤的決策讓「台塑六輕」在濁水溪口南岸麥寮設廠,造成麥寮鄰近鄉鎮民眾罹癌風險增加、農漁產養殖業蕭條。如今「八輕國光石化」又將鯨吞濁水溪口北岸芳苑大城4000公頃潮間帶,濁水溪口兩岸竟將成為高污染、高耗能、高排碳之石化工業,如此踐踏台灣母親之河是情何以堪?台灣永續發展的未來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不能再繼續犧牲環境來換取財團的利益。


1.儘快完成海岸法、濕地法和國土規劃法之立法程序,使國家重要濕地之政策與國土保育有法源依據。
2.儘快公告彰化海岸濕地為國際級重要濕地,與其他新增加之國家重要濕地名單,以利推動進入Ramsar國際濕地公約之國際重要濕地。
3.濁水溪口彰化海岸濕地是全台灣僅存最大之河口泥質潮間灘地,孕育豐富農漁產業、多樣生態無可替代之價值與功能,必須明智使用,不能被填海造陸開發國光石化工業區。
4.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衝突,我們支持綠能、文化創意、高優質農漁業等低碳產業發展,以符合節能減碳與永續發展之政策。

連署請按此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0012522042500


相關連結: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http://tepucd.moc.tw/

               相關照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waders/

               連署文件下載http://campaign.tw-npo.org/2010012522042500/announce/20100125221154attachfile1.doc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一生中總在各個地景中移動,我們將童年的街道、校園的每一間教室,以及所有我們曾經進入而後離去的森林、河流、海洋,以影像或文字的形式安放在腦葉的某處。

 

而我們曾經到過花蓮、想像過花蓮、記憶過花蓮,或者,如此急切地想要離去、遺忘花蓮。

 

所以我們拍攝,所以我們寫信。


誰能投稿?
你。任何人。

你準備拍什麼、寫什麼?
如果你想參加「寄影片給花蓮」,你可以使用高階手機、相機、DV拍攝,檔案須以VCD或DVD光碟繳交。使用手機或相機拍攝,錄影規格須有640*480以上。
如果你想參加「寫信給七星潭」,那麼就只需要寫,寄給我們電子檔。

我們準備為你添薪加柴

「寄影片給花蓮」活動
第一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壹萬元整
第二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七千元整
第三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五千元整
佳作(兩名) 獎狀一張與獎金兩千元整

「寫信給七星潭」活動
本活動為附屬舉辦的公益性質活動,第一階段將選出優選十篇,入選若干篇,優選者將發給一千元獎金,並由花蓮在地民間社團及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提供相關獎品、票券,將作品刊登於活動部落格上。關於七星潭相關訊息可查詢
http://qi2530.blogspot.com/


怎麼遞出你的作品?
如果你參加的是「寄影片給花蓮」,那麼請將影片及報名表郵寄或親自繳交至數位文化中心(東華大學文學院B213),報名表須有紙本與電子檔(電子檔與影片存於同一張光碟)。報名表請至
http://showndhu.miroko.tw/moviemake2.doc
下載。

如果你參加的是「寫信給七星潭」,只需要把報名表與電子檔寄至
lovelygugi@gmail.com
即可,唯一要注意的是,唯有收到回信確認,才算完成投稿動作,本徵文活動報名表與東華文學獎報名表格式相同。

哪時候要截稿?
即日起至2010年4月30日。(郵寄以郵戳為憑)

誰來評審?
邀請國內導演及專業人員擔任評審委員。並在五月底公佈得獎名單。得獎人知悉並同意無償授權資策會與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得永久、無償、於全世界公開播送、公開傳輸、公開上映、重製、編輯、刊登、發表及以其他方式使用該得獎作品相關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及著作。

你還必須注意
投稿作品如有以下情事之一者,一經察覺,即取消獲獎資格,且追回所頒獎金、獎狀,並公佈參賽人姓名。
作品曾以任何文字形式發表、出版或得獎者。作品係抄襲他人或有侵害他人著作權者。
投稿作品恕不退件,請參加者自存底稿。
得獎作品數目與獎項得由評審委員依據參賽作品數量議決調整。
得獎者須依規定參與授獎活動。
競賽頒發之獎狀受獎人填寫導演姓名。
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訂補充。

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地方,請聯絡或查詢下列網址
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 賴伯匡
洽詢電話:03-8635270
傳真號碼:03-8635256
Mail:lovelygugi@gmail.com

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網頁:http://dcc.ndhu.edu.tw/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十年來台灣國土遭受各領域程度不一的污染與破壞,在逐漸加劇、日益嚴苛的氣候變遷挑戰下,海陸空域的環境全面亮紅燈警訊;為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專家學者舉行系列座談,針對2010年十大環境問題提出前瞻看法。受邀學者普遍指出,過去「拼經濟」的發展模式並未替後世創下優質生活環境,反而累積不少不良環境負債,必須以「綠色革新」的思維與作法,才能真正「拼下一世代的幸福」。


l    前瞻2010  綠色革新才能因應新局
「2010環境前瞻座談」中,與談專家紛紛表示,前瞻2010年,台灣環境將有重大變化,不僅在生活行動面需要各人的綠色新思維、新作法,制度典範也須轉型,將生態環境納入考量,才足以因應新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預測,環境持續劣化,個人守護行動的趨勢將興起,如支持有機農業、綠色消費、參與環境信託、計算碳足跡等,都能發揮關鍵影響力。

在制度上,環境資源部設立是好的方向,但主事者思維必須先調整。面對未來「人向天爭水、工業向農業爭水、財團與民眾搶水」三大搶水戰爭的挑戰,水壩思維已過時,沿海國光石化的開發,更有可能使芳苑、大城一帶發生伴隨人禍的天災。此外,圖謀以ECFA拚經濟也不符合永續台灣的願景,需更審慎評估。


l   回顧台灣十年  人為開發是環境破壞主因
今年初,台灣環境資訊資訊協會追蹤十年來重大環境新聞發現,台灣環境在海洋與海岸陸地山林河川,以及空氣品質氣候變遷下都面臨比過去更為嚴峻的考驗,許多環境面向已經拉警報,而環境破壞更以人為開發為主。另一方面,由國際情勢來看,聯合國在去(2009)年曾發表報告指出,若國家能在投資策略中顧及自然資源,將會有較高的報酬率與更優良的經濟發展,並呼籲決策者改革經濟政策,以遏止森林與海洋等自然資源遭受破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協會秘書長陳瑞賓指出,台灣人「愛拼才會贏」,總是以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決心來運用資源,希望替子孫開創更好的生活品質;但綜合國內外情勢可發現,過去的作法需要納入環境的觀點重新審視,才能為後世創造真正的幸福,並符合「世代正義」的原則,避免「債留子孫」。緣此,在2010之初,結合社會各領域團體舉辦環境前瞻系列座談,邀請專家提出警訊與建言,共同許下新一年度的環境願景。

此系列座談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電信基金會、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台灣立報、國際厚生健康園區、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等單位協辦。座談內容已全數上網,詳情請見環境資訊中心網站(http://e-info.org.tw)。十大前瞻要點,茲整理如下:


1.環境劣化  有機農業是台灣的機會
休耕補貼轉為有機補貼  台灣將成全球有機農作比最高國家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指出,現在全世界都把有機農業當作最重要的政策,以歐盟為例,他們把有機農業當作施政主軸,政府預算每年有44%投入於農業,其中大部分是用於有機農業的補助,但台灣的農業預算僅佔4.4%,現有機農業佔總耕地面積僅0.2%,而政府目前一年發200億,讓20萬公頃農地休耕,已佔耕地面積達25%,若農業單位改變思維,把休耕補貼拿來做有機補貼,台灣很快就有機會成為全球有機農作比例最高的國家。


2.守護環境  從建立綠色消費觀開始
以利潤作為動力  給企業生產綠色產品的壓力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指出,綠色消費是對環境友善的方式,消費者應從產品的原物料、生產、運送、使用、廢棄物回收等,從生到死,所謂的「生命週期」的過程充分了解。但台灣對綠色消費的觀念不足,主因在於環境資訊的公開仍不充分,且未與企業責任相扣。未來對地球有害的產品,應該要反應在股價與企業信譽上。給企業更大的壓力才能促成綠色產品,不只是給綠色標章,而是要反映在產品的利潤上。


3.ECFA牽動台灣永續發展  須審慎評估
台灣需要國際化  ECFA卻讓台灣中國化  影響農業發展及農民權益


ECFA極有可能於2010簽訂,過去媒體已對ECFA有過許多討論,但似乎都聚焦於國民黨、民進黨的爭執,許多民眾仍不清楚此議題對台灣的永續發展。陳世雄指出,從農業角度來看,簽ECFA對台灣的有機農業、農民權益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簽ECFA是讓台灣變成中國化而非國際化,但台灣現在需要的是國際化。


4.有企業願意付碳稅  政府在猶豫什麼?


合理能源價格顧及公平原則  共同抗暖化


抗暖化衍生的碳稅問題,恐怕仍會是未來一年關注的焦點。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揚乾指出,像台達電就支持合理的能源價格,台灣因為能源價格過於便宜,因此企業在減碳上沒有感受壓力。只是碳稅的徵收制度在設計上必須注意,不能失去公平原則,也就是不能讓許多中低收入戶增加負擔;制度設計上可以訂定標準,用電超過某個範圍必須徵收碳稅…等等,真正做到使用者付費、污染者付費。目前行政院希望等經濟恢復穩定後,再討論增加碳稅的議題。


5.全球暖化不只影響陸地  看不見的海洋更須守護


90%蛋白質由台灣在內的海域供應  失去海洋  將失去生存機會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全球暖化對於台灣影響相當大,從北部的岩礁、西部的沙岩岸到南部的珊瑚礁及深海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特別是在海洋生態當中的珊瑚礁生態系,而珊瑚礁是相當重要的海洋資源,它是提供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更有國際研究指出,90%的蛋白質都是由太平洋島包括台灣在內所提供;但全球暖化會造成酸化現象,讓珊瑚礁的造礁作用受到影響甚至造成產生白化的現象,對於其他養殖漁業像是文蚵以及貝類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希望有更多民眾在體驗海洋活動時,也漸漸重視到此問題重要性,並自發參與守護行動。


6.政治決心看不見  自力守護行動興起


透過計算碳足跡、參與環境信託  愛地球不需寄望政客


觀察國際上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結果與國內碳稅爭議,共通點是政治人物決心仍不足夠,民眾自力救濟守護環境的行動也應運而生。陳昭倫舉例,在英國已有百年歷史的「國民信託」,就是很簡單的概念,近年也在台灣逐漸發酵;民眾結合各方資金收購土地,以自然方式維持生物多樣性,保存土地價值。張楊乾則提及,民眾開始不只關心自己的碳足跡,也會透過消費力量選擇低碳產品,這會改變企業作法,像碳標籤將會是2010年的趨勢,從統一、黑松陸續跟進的案例可資印證。
 
7.西部開發仍守舊  無法永續賺錢


保護生態才是王道  台江國家公園將成典範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指出,2010年台灣西部海岸等國光石化等開發案,海岸環境將面臨抽沙填海等工程的考驗。西海岸是鳥類過境與度冬的走廊,也是重要農漁產區,當政府提倡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時,卻不知道台灣早成了「亞太生態中心」,鳥類的行動顯示生態才是王道。綠黨發言人、前投信顧問潘翰聲認為,政府還是用舊思維創造就業機會,但相反地,2009年由地方主導劃設的台江國家公園,可說是新時代的里程碑。台江公園所保護的黑面琵鷺棲息地,每年有100多萬人造訪,賞鳥、看生態、吃蚵仔時,也替當地人帶來經濟收益,這才是永續的經濟發展方式。
 
8.搶水戰爭起  蓋水壩難平息


開發思維不換  美濃水庫爭議再起


潘翰聲指出,2010年會發生「人向天爭水、工業向農業爭水、財團與民眾搶水」三大搶水戰爭,但對此人們往往以加蓋水壩來應付,卻未注意用水需求無度的情況下,只顧蓋水壩反而衍生更多問題,例如可能破壞客家文化聚落的美濃水庫,以及破壞八色鳥棲地的湖山水庫,就是例子。此外,台灣適合蓋水壩的地點多已開發完,規劃中的天花湖水庫、平溪水庫,選址都不理想,安全問題更是需要特別注意。蔡嘉陽也提到,水利署為了高耗能工業用水在烏溪蓋大度攔河堰,卻不顧攔走的河水也將衝擊下游海洋生態。「今日媽祖魚,明日人類」,枉顧生態價值的結果,已經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將會是人類日後的寫照。
 
9.環境資源部轉型有陣痛期 要連腦袋一起換


環評有待革新  國家發展委員會要掌管國土計畫


行政院組織調整後,環境資源部將在2012年設立,整合水利、林務、保育和國家公園事務,可說是回應各界多年來對保育事務整合的期盼。但蔡嘉陽指出,若思維沒有轉變為重視生態價值,行政作為仍將錯誤百出,甚至連部長任命都可能淪為整治角力的犧牲品,而環評制度也需要擺脫政治干預的惡形象。潘翰聲則說,合併研考會、經建會而成立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應在源頭釐清保育和開發的癥結,而非把問題拖到環評程序;且目前研議中的國土計畫法也應由該委員會主導,非僅在營建署的層級。


10.全球暖化是現實  與災害共存的智慧不可或缺


不面對真相  濁水溪口芳苑、大城必成災


潘翰聲指出,全球氣候變遷是正在發生、這一世代就要面對的問題,政府卻仍未積極應對。例如小林滅村,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吵不完,但政客可以為阿扁的兩顆子彈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卻不願意設立專責機制來調查滅村真相。蔡嘉陽認為,台灣環境同時兼具山與海的特質,加上海平面上升效應,2009年莫拉克來是山林受害,「未來就會是海」;所以像國光石化蓋在全台輸沙量最大的濁水溪口,芳苑、大城等地必將受害。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潘翰聲(台灣綠黨發言人)

從本週四起,國內面板廠將陸續舉辦首季法人說明會,市場正關注友達如何因應新奇美整併。而最高行政法院才剛正式判決中科三期環評無效定讞,不僅位於后里興建中的廠房勢必停工,將影響今年第二季之後的新產能開出,位在彰化二林的中科四期環評也可能無效,長期擴廠空間恐怕出現瓶頸。

另一方面,友達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表現優異,卻和環保團體頻生衝突,拖累下游客戶兼大股東宏碁在資訊展被抵制。友達的環境課題已升高至嚴重的經營風險,卻不願對股東坦白,證交所重大訊息說明只輕描淡寫「尚未接獲任何行政機關告知最後判決結果」,李焜耀若無法度過這個綠色考驗,連自己的基本盤都下陷了,還奢談什麼「防鴻」計畫呢?

環境影響評估的原意是用源頭管制來控制污染排放,如果程序運作得當,廠商可避免在不當的廠址做無可挽回的錯誤投資,但是如果將環評當作必須突破的投資關卡,最終只是自討苦吃。友達和華映的桃園廠,污水排入新埔鎮飲用水源的宵裡溪,長年污染令魚蝦幾乎絕跡,農民驚訝連福壽螺都活不了,昨日的環評無虞,變成今日的環境無魚。此一違法事實被揭發後,環保署在輿論反對下仍配合進行環評變更,去年五月決議將污水改排桃園老街溪,廠商必須追加環保支出,也賠上商譽,至今還尚未公布具體時間表。

行政法院認為實質環評始於第二階段,這也是國內環工學界與實務界的通說與常識,其標準在於「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而第一階段環評不過是環境影響「說明書」。由於高科技產業其實也是高污染產業,對居民健康風險威脅,及對優良農業生產區的破壞,顯然要進入第二階段,但中科三期、四期的環評都是馬拉松式地密集開會趕進度,在官方委員的優勢下第一階段就草率過關。

這種「吃緊弄破碗」的偷吃步,早在兩年前就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無效,環保署卻強硬上訴,國科會則加速開發,似乎想霸王硬上弓造成環境破壞的既定事實。政府心存僥倖固然可誅,進駐廠商也不能完全卸責,畢竟政府的急迫感,就來自廠商所謂投資契機的壓力。

面板產業失速的擴產競賽,友達受挫的產業效應是「一家哭眾人笑」,與其喊話「相信政府將保障合法開發廠商之權益」,高舉國家利益的大旗,讓政府踐踏法律幫忙解套就地合法,來成就其一家短期私利,不如就果斷做出最佳停損策略,后里廠立即停工並退出彰化二林開發計畫。

停損必然重傷,但補救措施必是愈補愈大洞。友達的日文字面意義正是朋友,若只會高談不知給誰的綠色承諾,不願誠心交地球做朋友,在綠色消費、綠色採購、綠色投資三位一體的趨勢下,友達將被剔除在國際市場的綠色名單外。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為地球嗆聲」http://panhan3.pixnet.net/blog/post/30291387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報2010年1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昨(26)日台塑六輕「相關計畫之特定有害空氣污染物所致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召開審查會議。會中,審查委員首先質疑這份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的公正性。由於計畫共同主持人身兼審查委員,另台塑委託的學者又是審查會議主席的學生,因此委員認為缺乏利益迴避。此外,報告未納入當地居民意見,調查結果公正性令人質疑。

當初六輕四期確定開發後,環保署在環評做成的結論,要求台塑應進行「特定有害空氣污染物所致健康風險評估」,每年將結果提報環署及雲林縣環境保護局備查。然而,自2001年環評過關後後,台塑一直沒有提出,還遭環署裁罰。

2009年6月台塑將風險評估計畫書送環保署審查,但環評結論要求送交的是「報告」而非「計畫」;不過,環保署依舊針對「計畫」進行審查,昨天會議的目的,便是針對該計畫第一次期中報告進行審查。

但審查開始前便有委員質疑,當初計畫的架構並沒有得到委員共識,只是因為委員中大部分為這次會議主席的學生,最後才能通過。另外風險評估應該是在開發前進行,現在台塑六輕已經開發了十幾年才做。雲林縣環保局認為,雖然是推估未來,但居民關心的是現在,究竟暴露在多少風險之下。

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表示,開發單位從來沒有把外部成本考慮進去,當初如果在開發之初就進行健康風險管理,我們今天就不需要坐在這裡。另外許多報告的內容和當地狀況不符,他建議研究團隊到現場了解,不要只是在研究室裡進行模擬。

委員也表示,應該先釐清過去的問題,過去的排放與未來的影響等問題,他建議研究團隊前往當地進行訪談,了解居民真正關心的問題。另外許多物質根本是測不到的,如何讓檢測具有代表性,也是台塑委託的調查小組必須注意的。同時委員也表示,風險評估必須將因條件限制而無法進行的物質詳細列表,並且說明這些物質的影響。

對此研究團隊回應,癌症的產生有多重因素,加上潛伏期一、二十年,很難判定致癌的因素為何,但是台塑已經開發十幾年,可以經由檢測為地方居民未來的健康把關。同時若研究結果顯示癌症發生和台塑具有相關,他們也會督促台塑進行改善。

去(2009)年6月,雲林縣環保局委託台大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進行調查,所完成的「空氣污染對沿海地區環境及居民健康影響風險評估」報告中表示,台塑雲林六輕所在地麥寮鄉及周遭台西鄉、東勢鄉、崙背鄉、四湖鄉,五鄉的全癌症發生率,在六輕1999年開始排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之後,顯著增高。之後環保署舉行「六輕健康風險評估專家會議」,然而當時台塑拒絕配合調查。

雖然審查會議中,研究團隊一再強調本身的專業與公正性,但是牽扯不清的師生關係,以及台塑面對其他研究的嚴正駁斥,甚至後續的不願配合調查等,都讓這項健康風險評估蒙上陰影。為期三年的計畫,能否經得起外界考驗尚待後續觀察。

【相關連結】

■六輕污染 監委斥監管不佳

http://e-info.org.tw/node/50315

■六輕衝擊居民健康?環署將組獨立專家小組釐清

http://e-info.org.tw/node/43758

■學者研究:5鄉鎮罹癌率 六輕「顯著相關」

http://e-info.org.tw/node/43708

■「經營之神」背後的環境代價知多少?
環團籲各界理性檢討

http://e-info.org.tw/node/38346

■六輕對漁村社會影響初探(上)

http://e-info.org.tw/node/7501

■六輕對漁村社會影響初探(下)

 http://e-info.org.tw/node/7581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署敗訴 中科三期環評無效  2010.01.25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環保署威信掃地!環署民國95年在爭議中有條件通過中科三期后里基地七星農場環評審查,環保團體提出訴訟,最高行政法院日前 判決環保署敗訴「定讞」,是環評案遭撤銷的首例此判決恐將影響中科三、四期開發,環團表示「這是遲來的正義」,要求中科三期立即停工、中科四期也應該暫 予開發。

一階審查爭議中通過

中科三期和中科四期同樣具有光電廢水含劇毒,各項污染對農民、居民用水、生活健康都有影響;依環評法精神,具重大爭議案理應進入二階環評,但兩案都傳出有「行政壓力」介入,僅在一階環評審查,並在爭議中通過。

中科三期環評通過後,環團提出訴訟,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環評無效,但環署不服再度上訴,歷經2年纏訟,上周四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確定,環署將不得上訴。前環評委員、律師詹順貴表示,此判決顯示「政府、開發單位、民眾三輸。」

據了解,高等行政法院認為,中科三期爭議性大,第一階段環評只是書面審查,理應進入第二階段環評進行實質審查。環署在開發單位未提出健康風險評估 下,作成無須作二階段環評決定,顯然有瑕疵;此外中科三期七星農場營運初期汙水也就近排放到園區北側牛稠坑,對灌概用水造成極大影響,應予撤銷。

環署對判決表示不解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發展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表示,此案既已定讞,代表中科三期開發許可無效,環署應立刻撤銷,若要續做開發,則應重做環評,並進入二階環評審查。

環署綜計處長葉俊宏說,環署尚未收到判決書,暫不回應;將待收判決書後再採取因應措施。環署隨後發出新聞稿表示,中科三期開發案是民進黨執政時期前署長張國龍在任時通過,審查時傳出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關切」。

環署強調,雖然審查過程中風雨不斷,「環署仍審慎審查」,並點名時任多位環團出身的環評委員如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地球公民協會執行 長李根政、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台大獸醫系教授周晉澄、詹順貴等人,表示「委員積極參與審查」,並且針對各項環境議題充分討論,以表決方式通過,最後也 於審查結論對健康風險評估議題,做出「如評估結果對居民健康有長期不利影響,開發單位應承諾無條件撤銷本開發案」的要求,對於判決「表示不解」。

環團直言,環署不該繼續「不解」下去。環團已針對高度爭議的中科四期環評提出訴訟。廖本全說,中科三期定讞結果顯示司法還給受「行政程序不正義」的 居民一個公道,中科三、四期環評皆遭開發單位施壓、政治力介入,勸環署「依法行政」,要求中科三期廠商停止營運,並應暫停中科四期開發,避免中科四期再度 「三輸」。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報2010年1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照片來源: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台灣各地因土地徵收問題而展開抗爭的居民,上週六(23日)在土城彈藥庫舉辦「農地保護與土地徵收」座談會,分享共同經驗之餘,並邀請專家學者暢談「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和「必要性」問題。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表示,面對一項開發計畫,應先評估它的必要性、選址是否恰當、環境衝擊如何,但政府常跳過這些步驟,直接替開發者索求土地,最後就是弱勢者受害。

現場即將因強制徵收而失去家園的居民,有包括北縣土城彈藥庫、彰化二林相思寮、竹東二重埔、苗栗後龍灣寶、竹南大埔等社區;在面對政策執行上的粗糙時,除了採取各種手段要求政府說清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張聖琳也為居民打氣,她認為「無可救藥地覺得有希望」,爭取生存權利的動力才有辦法繼續下去。

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與必要性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土地徵收必須符合兩個前提,也就是「必要性」和「公共利益」。以科學園區的設置為例,全台工業園區閒置土地600公頃的狀況下,園區仍然一個接一個的開發,是否必要性已有疑問。而科學園區無法公開資訊、接受外界質疑,且不斷以出租率、進駐率、核配率等術語打迷糊帳時,主導科學園區規劃的國科會早已讓科學蒙羞。

即使缺乏必要性,科學園區仍像一頭怪獸一樣不斷吞食土地。徐世榮認為,就算是政府需要土地進行建設,土地徵收也是最後的手段,以日本為例,公務人員儘量不徵收私人土地,除非用盡其他可行方法。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顏愛靜也表示,在德國《聯邦建設法典》明確表示「徵收是最後的手段」。但是在台灣,政府對必要性問題避而不談,同時以徵收作為唯一手段,得到人民的土地。

在土地徵收的「公共利益」條件上,廖本全表示,政府以政治考量做為評定土地價值的標準,再以『公共利益』的名義進行包裝,徵收土地」,但這樣的徵收根本毫無「公共性」可言。

所謂的公共利益,常常只談到經濟利益,廖本全指出,就算只談經濟利益,例如能夠提高多少GDP或者帶動多少就業率,這也只是收益的公共性,而缺乏對「分配」的公共性進行討論。也就是,一個開發案可能拿走一戶人家的土地和房子,去換取較高的GDP,但這些所得卻僅分配給少部分人,而不是社會中的多數人,造成更大的分配不公。土地的價值被窄化到只剩下「經濟利益」,而公共利益的詮釋權,又掌握在政府手裡。立基在奪取他人土地而獲利的「公共利益」,早就失去所謂的公共性。

政商勾結下的地皮炒作

徐世榮指出,台灣的土地徵收制度是在戒嚴時期建立的,經過這麼久制度卻沒有與時俱進。而制度背後更強大的結構性因素,就是政府受產業和地方派系牽制,需要經由土地利用計劃的變更來收編地方派系。也就是為地方炒地皮大開方便之門。所以才會出現,中科四期土地徵收這類,拿走別人的家,卻要在科學園區內蓋住宅區出售的狀況。

顏愛靜也表示,擔任區域計劃委員會期間,曾有同為委員的官方代表跑來向他道歉,「以經被下命令了,不能投反對」。顏愛靜指出,這些官方的委員是一個極大的問題,面對高層上面還有高層的狀況,政策往往凌駕專業。政府說要過,審查委員反對也無用

持續發聲 堅持到底

面對粗糙的制度和粗暴的政策,全國律師公會主任委員詹順貴表示,許多審查委員能夠看見的資料都是申請單位準備的,所以委員不了解問題,因此民眾必須把正確的資訊傳遞出來。不斷在所有能夠發聲的場合表達意見,讓審查委員看見不一樣的訊息。

只有這樣,未來若是在審查會中投票通過了,民眾還能經由訴訟和行政救濟等方式繼續抗爭。以中科三期為例,環保團體不服環評結論因此上訴,就在同一天最高法院判決定讞,環評撤銷。

張聖琳表示,抗爭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不要因為自己的戰場消失就離開位置,而是應該進行橫向的串連,集結更多力量才能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就像對抗癌症一樣,只有無可救藥的認為我們有希望,才能繼續下去。

土地成為商品進入市場換取貨幣,而在交換過程中逐步消失的,是土地上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以及居住在其上的人們,對「家」的想像。無法尊重這些無形之物的政策,也早已失去他們豎起旗幟高聲呼喊的「公共利益」與「必要性」。

*節錄自 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連結】

徵收權力有待節制:從Kelo到相思寮

http://e-info.org.tw/node/51122


相思寮的聖誕節:「中科四期要徵收我家」

http://e-info.org.tw/node/50592


營建署區域計畫通過中科四期案 學者:民主程序嚴重倒退

http://e-info.org.tw/node/49268


灣寶西瓜保衛戰

http://e-info.org.tw/node/42703


土城彈藥庫 生態伊甸園 開發商覬覦

http://e-info.org.tw/node/30070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陳思穎(綠色陣線協會)

12月7日至18日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UNFCCC,COP15)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經過了12天漫長的條文討論,最終各國在如何制定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到期,即2012年開始的「後京都時期」的相關減量、調適、技術轉移政策仍沒有共識。農業生產作為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亦在會談中沒能被具體的指出,及決定出強力的因應措施;我們必須期待明年在墨西哥市舉辦的COP16會議有好的機制引領各國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

農業與暖化的關係
一般在討論溫室氣體來源時,多以工業為優先考量;然而,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農業體系與暖化的關係。不僅是因為暖化將影響農業生產狀況,衝擊人類的糧食供給,也在於食物的生產、加工、運輸、土地使用變遷(雨林或森林變農地、草地變農地等等)、廢棄物處理(廚餘是否轉化為有機肥)皆佔不小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比例。而農業目前成為重要的能源(農業燃料,Agrofuel),其生命週期(生產、使用)是否能有效取代化石燃料,或與化石燃料相比有顯著的低碳效果,是另外一項考慮暖化與農業的議題。

當然,主流的工業化農業方式為人詬病,但若我們可以改變此農業為遵循自然探循環的農業(如減少化學肥料或農藥使用,甚至採用有機農耕),不僅可以看到減碳的效果,更會發現在極端氣候將驅於常態的危機下,生產損失的減少,與適應各種逆境的能力。

在哥本哈根會談中有關農業「減緩」(mitigation)暖化的討論
在這次哥本哈根會談中,有關農業議題的討論,未將重點放在如何實質減少農業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的排放,反而討論的多為非耕犁、基改技術、農業燃料等;其中態度較重要的分別是美國、巴西、紐西蘭、丹麥、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分述如下:

美國主要提議的重點是Roundup Ready(抗年年春除草劑)的基改作物,搭配「非耕犁」(No-till)農法,以獲得「碳權」(Carbon credits)認可;此提議受到極大的爭議,因為推動基改作物實際上將增加除草劑使用

巴西由於是農業燃料(Agrofuel)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大國,不免在會議中大力提倡農業燃料在取代石油能源的前瞻性,並希望可以甘蔗的農業燃料作為主要的減碳項目。 紐西蘭由於在國內有近5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因此希望能在農業中獲得減碳的認可;然而紐西蘭作為農業出口大國,亦希望能推動出口。 丹麥為肉製品重要的生產、出口及加工國,在農業議題上亦希望能推動貿易。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議REDD減少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關鍵議題1:REDD、LULUCF:可否有效管制農業,拯救森林?
農業相關因素引發的溫室氣體排放中,不能忽視的是土地使用變遷;如同「雨林變漢堡」一說;雨林遭受砍伐的原因,除了伐木業、都市開發,即是農業、畜牧業的生產。 REDD的用意在於減少開發中國家因伐林或森林退化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該機制在2007年於巴里島舉行的COP13會談首度端上檯面,而在2008年的COP14會談中,東非國家提議將該機制納入農業、林業、土地使用變遷相關的固碳項目,即REDD-AFOLU;不過因為機制過於複雜,會後仍舊無法獲得共識。另外,REDD+(即納入農業、土壤、生質碳(Biochar)),也是重要的討論項目。儘管REDD在COP15最後決議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有所提及,但可否管制農業部分沒有進展。 而LULUCF意指「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改變、林業」(Land Use, L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ry),亦包括農業的部份;同樣因為機制複雜,少有國家進行檢測並運用。

關鍵議題2:漂綠的生質碳(Biochar)、農業燃料(Agrofuel)
農業相關的固碳項目中,新興的「碳貯存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或「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中「生質碳」的運用,可說是會場的熱門焦點。 生質碳即是將木炭置入土壤中,過去亞馬遜雨林的原住民長期使用類似的方式,被科學家發現其固碳效果相當顯著,故大力推廣;其最大的爭議在於亞馬遜雨林是因其特殊的高濕度和封閉的環境,才能有此成效,而目前生質碳最大的實驗地點卻在乾燥的非洲大地。

另外,就算生質碳置入土壤中,一旦經過空氣燃燒,其釋放出的黑炭將成為製造溫室效應的兇手,且其長期固碳的能力受到質疑,因為可能無法長期穩定留在土壤中。
農業燃料的討論同樣持續延燒;在暖化議題成為各家相爭解決之道的潮流下,各國再度擴張其種植面積與產值。主要作物除了過去已大幅發展的大豆、玉米、甘蔗、棕櫚樹外,還包括最近當紅的痲瘋樹、尤佳利樹等。

農業燃料究竟是否較為環保?巴西和印尼同樣是重要的雨林地區,農業燃料的生產加劇伐林狀況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過去大家熟知的大豆、玉米、棕櫚樹,或是過去宣稱不與雨林搶地的巴西甘蔗、新興的痲瘋樹等。而諸多科學家已經提出證據,表示由於改變土地使用方式,及集約式生產等原因,實際上農業燃料比傳統化石燃料所釋放的溫室氣體多出17到420倍,卻一再獲得乾淨能源的美名。

農業「減緩」暖化:應重視的項目
實際上,我們可以不需要前述的「減緩」方式,而發展依循自然原則的農耕,以達到減量效果。如「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和美國知名的農業政策研究單位──「農業與貿易政策中心」(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皆指出了效果顯著的減量方式;包括不使用化肥和除草劑、利用有機質與土壤微生物培育土壤肥力與碳、適當植被避免土壤直接暴露於空氣、適當的耕犁、多運用多年生和一年生作物的配合耕作、好的堆肥方式、良好管理草地等,皆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固碳上有非常好的成績。

農業「調適」極端氣候
另外,有關於因應極端氣候的「調適」(Adaptation)部分,這次的哥本哈根會談仍舊沒能認可有機農業或小農農耕的重要性與前瞻性。儘管工業化的農業成為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但若可以改變耕作方式,實際上農業不僅在固碳,也在調適極端氣候的效果非常顯著。「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即指出為何有機農業能調適極端氣候的原因;包括能防止土壤流失及復育土地、耐乾旱及洪水,並有效利用水資源、培育有抵抗與復原能力的作物、作物的基因多樣性、多作物的混作、建構在地農民的知識。

減緩機制衍伸的問題:搶地搶糧的REDD、農業燃料、生質碳
REDD、農業燃料、生質碳不僅是場內官方會談的重點議題;更因為其驅趕小農、可能引發糧荒,成為場外小農團體反對的焦點。 其中最令人憂心的即是農業燃料。2008年4月爆發的全球性糧食危機,其中一項原因即是農業燃料的發展,引發糧價飆升;儘管如此,隨後仍沒有受到有效的管控與治理,反而更加擴張。

巴西、印尼和非洲各國是最重要的農業燃料生產地;無論是在哪個國家,推動農業燃料後非常明顯的後果是,小農無法擁有原本自家生產糧食的穩定性,土地遭到大型的農業燃料企業奪取;甚至在非洲的狀況是,企業不斷宣稱其種植在「不毛之地」,搾取土地資源,產量卻極低;所謂「不毛之地」常常是當地居民賴以維生,進行農耕或放牧的土地。不僅許多農民因此而失業,儘管少數能進入農業燃料體系成為農工,都遇到薪水或賣出農產品的收入大幅下滑,被迫到市場上購買價格上漲的食物。

而REDD和生質碳在非洲的推動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尤其是生質碳若要達到顯著的固碳效果,已有科學家估計,需要在非洲使用10億公頃的土地造林才足夠;儘管生質碳仍缺乏研究證實,已在近幾年大量使用非洲的土地作為實驗場域,驅趕在地的農民。

對COP16的期待與關注
哥本哈根會談最終以破局收場,條文中提及了後京都的各項政策必須在明年年底舉辦的COP16完成。 農業與無論是在加劇暖化,或減緩暖化、調適暖化上,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上述被NGO、小農團體譽為「錯誤的解決之道」的各種方式,無疑地仍會成為官方協商中優先認可與施行的項目;而所謂回歸自然碳循環以減量、固碳、調適的「正確解決之道」,我們希望能在協商中原處於被忽略的地位,逐漸獲得重視。

另外,無論是我們希望如何農業如何因應之,皆應該顧及保障人人獲取足夠糧食的「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甚至面臨飢荒的最弱勢族群,如何找回自我掌握糧食生產與獲得食物的「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這次在哥本哈根會談中不見相關討論,我們也期待在COP16,能在這些議題上有具體的進展。

※本文原刊於2010年1、2月號《有機誌》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

漂浪 島嶼:http://blog.yam.com/user/munch.html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http://tepucd.moc.tw/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http://zh.wildatheart.org.tw/

台灣生態學會:http://ecology.org.tw/index.html

靜宜大學啄木鳥環境工作隊:http://www.wretch.cc/blog/puwpker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http://e-info.org.tw/node/39817

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



作者:munch

攝影:munch從1500億上探2000億,農村再生條例展現好大的口氣。

在政府吹捧,學者疑慮之後,是該把這個天價條例好好細讀一番,看看究竟是如何再生農村。

一看之下,真的只要三分鐘,一切搞懂。

讀本文之前,最好到後面附錄看過條例內文,才知道在說什麼,或是胡謅什麼。

那麼開始3分鐘搞懂政策遊戲!

第一分鐘!誰來領錢?

第1條到第6條,可直接跳過,內容大概是意義宣揚、界定主管機關、實施對象,不看也知道主管機關,中央是農委會,地方是縣市政府,對象是非都市計化的農村,不會有別的。

第7條很重要,針對2000億的用途,有著條列說明,層面非常廣泛,總歸一句話,「有計劃就有錢」。不過「有計畫就有錢」,不是人人都能提計畫,第八條先賦予地方政府由上而下,提出「農村再生總體計畫」,報請中央機關備查就能領錢。

至於條例中,大肆宣揚的由下而上社區精神,其中包含社區公約、人力培育、組織獎勵,都有算是進步的著墨,但是對於地方提出計劃爭取資源的生存現實,在第九條是有競逐但書,就是同一社區組織,必須先行整合,只能有一份計劃書,如有岐異,就得在地方自行搞定。這樣的限定,大概可以預見傳統樁腳型村里組織和社造理念型團隊組織,大概又是一場爭資源的腥風血雨,不過那種只會抗議沒有立案的團體,鐵定是沒資格參賽。

這種限制,會不會造成農村社區裡,組織失去多元,趨向單一,甚至走向乖寶寶有糖吃的景況,值得觀察。

第二分鐘!誰最獲益?

再來,就到了再生條例的精髓。

第12條,明列一些硬體的補助項目,其中注意看種類中的第4項,「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設施。」這也是是農村再生的設施項目!然後,搭配第22條,以再生發展區為名,由地方提報,中央核定,地目重新編定。換句話說,上述污染工業都可能透過區域重劃,成為農村再生的一環。

當然,有壞處也有甜糖,參見第25條,只要政府徵地進行公共建設,包括前述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設施的公共建設,民眾可以捐地方式,換取鄰近地目變為建築用地,一夕地價高漲,誘因之高,何樂不為?重編地目,讓政府省付徵收費,還讓環境爭議,轉為得利地主與鄰近居民之爭,算高招!

至於第32條污染限制條文,如同廢話,法律定之的環保規範,本來就該遵循,以再生之名行建設之實,讓法律位階低的條例大開便門,將來和法律位階高的法條相互抵觸,將來依舊風波不斷。

農地農用,一直是政府說不出口的政策,如果農村再生的第三次土改,完全向工業及旅遊傾斜,在農村造就工業財閥與觀光新貴,這樣的農村再生有點變形!

第三分鐘!置死地而後生?

那麼,農村再生倒底是什麼東西?

這樣說比較快,一大筆錢,分給有計劃的農村整修門面,其中誰可以拿到錢整修,必須在地方先行角力一番,至於整修區域,分成生活區及再生區,生活區由居民玩文化景觀,再生區交政府搞工業建設,沒資本的農民,就一旁看人玩。

至於,看半天農村生產那裡去,不管是仍有爭議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或是較和善的「有機農村」計畫,在再生計劃中看不出有何協助,可能要等下一輪重生計劃才有。

看了整篇條文,心想又是冷氣房政策,台灣農村能玩景觀旅遊只限少數區域,絕大多仍舊依賴農業生產,農民要的是作物規劃、產銷合理、青年回鄉,農村才有希望。

結果搞了一大堆錢,編定地目讓工業進駐污染,改善景觀讓金主投資旅遊,或是當地頭人又可雨露均霑的上下其手,至於苦哈哈農民,米價菜價依舊低迷,高級民宿玩不起,更大的貧富差距在農村顯現,是要讓農民氣到暴斃然後再生嗎?

農村再生條例,精確說算是農村再利用條例,架構在都市的工業需要及休閒需求之上,主體不是農村生活、農民生計本身,這種富麗農村計畫,加上農發條例、摻點社造精神的拼冷盤政策,真的別再端出來,讓期待農村改革的人們,大大的傷心!

攝影:munch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文後附錄有草案全文。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田水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更新日期:2010/01/20 15:12 陳彥樺

農田水利主要是供給灌溉、排水的設施,藉由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生產量。在早期,農田及水圳曾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場所,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

傳統農田提供生態棲地

以霧峰鄉的四徳圳為例,早期沒有混凝土,水圳兩側為舊有的卵石堆砌結構,底質主要是卵石與礫石,岸邊緩流則有淤泥,多樣的棲地環境提供多種動物利用,包含飯島氏銀鮈、台灣石鮒、高體鰟鮍、泥鰍、七星鱧、鱸鰻等魚類;鱉、花浪蛇、雨傘節、澤蛙、虎皮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與黑眶蟾蜍等兩棲爬蟲類;及翠鳥、棕沙燕、紅冠水雞和彩鷸等會利用泥岸或藉水生植物繁殖的鳥類(林文隆等,2007)。

不僅如此,農地是台灣許多水生植物非常重要的生育地,在農地中除作物外,有許多空間如水圳、草溝、田埂、作物間隙等,都可供植物生長。早期水田四周常可見到虻眼、瓜槌草、水車前、冠果草、澤番椒屬、莎草屬、穀精草屬、簀藻屬;旱田則有水虎尾、水丁黃、薄葉見風紅等出現。這樣的生物多樣性是許多長輩們兒時的回憶,是摸蛤兼洗褲、抓泥鰍之遊樂場,然而,今日這樣的環境已經寥寥無幾。

水利設施不只是野生物的棲息場域,在日本更強調其農田生態路徑的功能。以日本而言,水田對於多種淡水魚類(如泥鰍、鯰魚)及蛙類是產卵場,動物會從河川進入到灌排水路,再進入到水田中產卵,幼體便在水田中成長,成體再便沿著灌排水路回至河川中棲息。因此,確保「河川、灌排水路、水田」之間的連續性,減少回溯的障礙,是維持水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現代化水路之生態影響

然而,現代化的水利系統將原有的農用水路封底、混凝土化、護岸垂直化、或做出落差太大的跌水工(註1)、移除周遭植被等,如此皆會改變既有的微棲地環境,造成原生生物難以利用的困境。

林文隆等人(2007)在四德圳的調查發現,變成三面光(註2)後的水圳,魚類、兩棲爬蟲類及濱溪繁殖鳥類之數量與種類皆有明顯的降低。如原本鳥類的繁殖環境(如泥岸及水生植物)消失,僅剩紅冠水雞一種。而環境改變導致水裡大型藻類生長繁茂,以大型藻類為主食的外來種吳郭魚取代本土小型魚類台灣石鮒,成為水圳內的優勢魚種。

在此同時,依賴水域及其周邊環境生存的植物亦快速消失,較為人知的是早期分布在台灣北部、東北部低海拔平原及河岸兩側的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在田埂、溝渠或溪流土堤邊成列生長,有防風林的作用,然而河堤、排水溝渠混凝土化之後,使得風箱樹野外族群迅速減少。四德圳的案例只是台灣水圳現代化的縮影,水圳的生物多樣性在整治、改建的過程中喪失殆盡。

農田生物多樣性的減低,除了水圳混凝土化之影響外,可能與使用大量藥劑(為防治早期引入之福壽螺)、農地變更使用、農地休耕不再蓄水、工業廢水污染、除草劑及殺蟲劑的濫用、使用肥料所造成的優養化以及其他外來植物競爭等因素有關,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棲息環境,大大降低了農田中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單一或少數的外來物種優勢。

傳統水利工程的生態智慧

當我們回首去看早期的水利工程,會發現許多的生態智慧蘊含其中;且已有愈來愈多的學者與民間團體開始注意並研究其中的生態內涵。長期關心台灣水資源教育的林淑英老師曾提到,1773年大坪林五庄圳完工後,大坪林五庄庄民即訂了一份水圳管理公約,名為《水路車路合約》,合約內文敘述了開鑿石硿的艱辛歷程,同時還提出一套水圳管理辦法,規定從青潭圳頭到獅頭山山腳的頭汴一帶,水圳兩岸十丈之內為禁區,不准砍樹、採砂石或掘土。

另外,張文亮教授在《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中,也提到宜蘭枕山有個馬藻水道,是位在大礁溪溪畔的一道引水土堤,水道裡長了許多馬藻,馬藻是適合在低溫、乾淨的水流中生存,以工程思考來說,生長茂密的馬藻對於水流應該是阻礙,如果只為讓水快速流進水門,農夫應將馬藻除掉,但他發現農夫並沒有這麼做。後來張文亮教授實際到水道中觀察便發現馬藻可以讓急流的水道中,產生一個緩流的空間,也讓水生物得以依附,而且可以使泥砂沉降,不會直接衝入農田中,並提供適合水蠆、沼蝦和泥鰍的生存環境

以上兩個案例,呈現出早期水利灌溉設施即有保護植被及土壤的概念,是過濾水質、緩衝水流、涵養水源的重要關鍵,此舉在今日看來仍然相當重要。尤其現今農業過度使用農藥、肥料,過多的氮磷和化學成分排出,使得農田成為具污染的產業活動,影響周遭的土地品質;此外,當國內出現愈來愈多農地它用、甚至成為垃圾掩埋場等情形之下,為保全灌溉用水的品質,同時避免農田水圳反成輸送污染的管道,若能進一步在水利設施周圍設置一定寬度的緩衝綠帶,除了可加強水源涵養、土壤保護、提供生物棲地等功能,對於固碳、除污也都有莫大的助益。

農田水利與生態結合之努力

台灣農田的動植物生態是生物多樣性保育需被重視的一環,但由於農地、水圳受到嚴重的污染及棲地多已破壞,國內相關的生態研究又相當缺乏,目前較難以評估農田的生態保育應如何整體規劃。我們或可借鏡日本的經驗:日本對於農田生態特性、動物生活史與農業活動的互動關係,累積了許多研究,以水田而言,便相當重視「河川、灌排水路與水田」之間的連續性。為達到農村整備與生態保育的目標,日本農林水產省更針對農田水路建立「與環境相調和考量下事業實施之調查規劃、設計手冊」,提出許多關於水路的調查計畫、規劃原則及設計、施工階段所應注意的生態保育事項,並認為需透過在地居民參與規劃,形成區域的共識,從構想到維護管理階段,皆要有居民的積極參與,共同思考與守護農村的生態環境。

農田如果是生產國人糧食的心臟,水圳就是蜿蜒的血管,將四周土地的養分精華匯集其中,再排出代謝。如何維護農業生產及國民生存,乃至整片國土的生機,農田及水圳生態的健康是重要的根基。以日本為例,此等農田水利與生態保育結合的方式,可作為未來台灣農田水利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努力方向。

註1:為避免水圳的水流因落差太大而侵蝕圳道,可以在圳道中安置石塊阻擋水流,或將渠道做成階梯狀,即為跌水工

註2:三面光指河川的兩岸甚至於底床,均以混凝土覆蓋。一般以為這種河道安全,其實不然,因為混凝土河道剷除了所有自然河川該有的配件,造成暴雨來臨時,不但洪水流速加快,更無法留住水資源以補充地下水源;更對於當地的植生棲地及水中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林文隆、蔡顯修及吳雪如,2007。水圳水泥化對其間生物數量變動之影響。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8(1):31-42。 張文亮,2006。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台北:文經社。 黃朝慶,2000。瀕危水生植物-風箱樹http://nature.tesri.gov.tw/tesriusr/internet/projshow.cfm?IDNo=112 林淑英部落格戀戀新店溪」http://blog.udn.com/selin7777/308052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6。與環境相調和考量下事業實施之調查規劃•設計手冊(第一篇)『基本思考方向•水路』。編譯自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業農村整備部會技術小委員會,2002,與環境相調和考量下事業實施之調查規劃.設計入門」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花運輸政策不明 花蓮人要資訊公開易懂

更新日期:2010/01/21 22:40 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蘇花高轉為「蘇花改」後尚未環評,環保署先行於19日下午召開諮詢會議,邀請地方代表、環評委員及公路總局等相關單位聽取各方意見。地方團體與花蓮當地代表皆肯定環保署及交通部回歸源頭、從零開始的作法,但也質疑經建會及交通部未派員出席。地方團體認為2008年蘇花高環評被退乃因「上位計劃」未明,建議交通部或經建會多舉辦類似的諮詢會議,才能從源頭解決爭議。

公路演變史:從對立到多元思考

無論蘇花高或蘇花改(台九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所指稱的不只是台9線蘇花公路路段之間公路修繕的形式,更大的意涵是解決花蓮人聯外以及區域內交通運輸然而這個議題卻因政治因素被操弄成「要」或「不要」、「花蓮人」或「非花蓮人」等二元對立選項。隨著花東永續需求高漲,「蘇花高」逐漸演進為「蘇花替代道路」,而今則進一步為「改善計畫」。在交通部從零思考前提下,使得蘇花公路的意涵更多元豐富。諮詢會議現場,公路總局即提出「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短改善計畫」,研議中的五個替代方案及比較。

其中引起較多討論的是南澳到和平路段是否方便運輸、替代方案三、四、五之長隧道設計是否必要、可行?挖隧道產生的廢土是否影響海岸生態?另砂石車對安全的影響,生態環境評估是否涵蓋足夠基礎調查、水文土質、生物承載量等問題,都受到被逐一檢視與討論。

與會者也關切「上位計畫」是否已有清楚定位,並認為決策者對永續花蓮的想像要深化,而工程改善計畫的資訊,不僅要公開透明,並要簡單易懂。

陸路交通不等於公路思考 安全不等於一條快速道路

與會人士對於改善計畫中,將陸路交通等同於公路的思考,頗不以為然。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認為陸路交通應包含鐵路思考,現在連汽車都可以運上火車,也可以運輸蔬菜,這些既存的鐵路功能都應予強化,甚至增加車廂和班次;除此之外,他提出「無縫接軌」的概念,即以鐵路接駁客運的配套達成綠色運輸。生態工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也提到,計畫中未將鐵路運能評估在內,雖然在經費上較之前蘇花高的預算減少很多,但仍然是一筆龐大的預算,花這麼多錢改善修建的公路,結果若是讓鐵路乘客跑光光,有違東部永續的精神。

台9線蘇花公路段美麗的風光不應被政治人物污名為「死亡公路」,並讓民眾誤以為新開一條路就能解決安全的問題。潘翰聲認為公路總局應該公佈沿線幾個重要路段的死亡人數及車禍發生率,而非只攏統地提報死亡人數,卻未加以分析。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建議分析沿線肇事原因,供大眾參考。據他所知,肇事率以人為居多,尤以砂石車駕駛為主,因此應反映到砂石車管理機制,而非建新的公路解決。

永續花蓮應考慮社會人文面向

「化作春泥更護花青年行動聯盟」蔡中岳質疑快速便利的公路為花蓮帶來了人潮,炒熱地價之後,花蓮人還買得起自己家鄉的土地嗎?最後是否更加速貧富不均?他認為工程應以安全、穩定的回家之路、達成區域平衡發展為考量。「幸福花東促進會」黃斐悅表示,蘇花公路修建的問題不在於「要」或「不要」,而是「要什麼」。其中隱含的問題很多,也太過複雜,應幫助民眾了解蘇花交通議題的內涵,資訊應攤開來,更簡單、易懂、容易取得;類似的諮詢可以多辦幾場,充分與花蓮民眾溝通。

周東漢認為環境影響評估應納入社會、經濟、文化學者的意見,評估人潮、車潮帶給花蓮的衝擊;而安全不等同於快速。環評委員劉益昌認為東部有別於西部,有其特殊的文化;而花蓮屬於生活型態的生產,適合「慢活」城市,對於道路文化發展與文化資產應多關注。

賀陳旦建議應將花東地區視為離島,並比照離島設立「花東建設基金」。並建議在最小規模下修建蘇花公路並改善現存的交通問題(如落石坍方、砂石車等),而將多餘的經費挹注花東建設基金,讓當地人民仔細思考要怎麼的永續生活

宜蘭縣環保局局長鄒燦陽則說,自有北宜高速公路之後,每逢假日塞車的現象,有如宜蘭人之夢魘。他擔心,有了蘇花高之後,情況更嚴重。

環境衝擊能避免就避免

環評委員李錦地認為公路總局提報之計畫,應該要提出五個替代方案對環境衝擊的比較,並將與環境相關的問題整理出來;此外,基礎工作必須落實,地下(地層以及水質)的事情要搞清楚。

邱文彥表示,此次會議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輔導要點」第四點,是有法可循的。他提出香港經驗指出,香港有所謂「環評三部曲:能避免就避免、能不蓋就不蓋;減量原則、生態補償」,因此建議工程單位應該朝生態調查以及破壞後之生態補償觀念思考,若需再請教各方,可再召開諮詢會議。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促產條例落日,工商界大反彈,日前在各大報登廣告要求立院通過《產業創新條例》,引發民間團體痛批:「企業吸人民奶水50年不夠,現在還想吸血!」

《產創條例》這會期沒有闖關,總統馬英九要求下會期一定要盡快通過;他指出,《產創條例》是未來產業政策最重要的法源,政府投資和過去8年相比增加23%,但政府投資已到極限,一定要透過《產創條例》鼓勵民間投資,此條例已列為下會期最優先法案,

但對工商界登報要求通過《產創條例》與政治人物施壓,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反問:「產創沒通過,企業就不能發展嗎?」王榮璋指出,推產創是因《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但促產條例落日也只有租稅優免一項。

王榮璋表示,去年經濟風暴,民間實質投資卻仍高達1,063億,「但這不是企業對台灣投資環境有信心,而是搶搭促產條例優惠末班車。」稅改聯盟發言人簡錫說,這些獲優免的前50大企業,從未繳稅給台灣,「以宏碁為例,去年賺2百多億,其中1百多億是從國庫移走的!」

若企業界開口講話政府就照做,那企業併購國家就好了!」台灣女人連線成員林綠紅表示,產創條例通過後,每年會出現475億元稅損,政府拿國庫補貼企業,「但長期照護沒錢,民眾被迫繳保險費;小孩需要社工沒錢,錢都給企業拿走了!」產創條例還有「強制徵收民地」條款,政府可配合私人企業需求徵收民地,甚至開放工業區內興建住宅,都有圖利財團與炒地皮嫌疑。

簡錫說,產創條例一旦通過,就像「讓企業吃嗎啡」。簡錫表示,台灣是世界上大企業實質稅率極低的國家,目前企業已享有降營所稅優惠,不應再有更多重的優惠措施。稅改聯盟建議政府對企業投資應以美國政府融資及補貼方式來鼓勵,不應再減免租稅。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反對變相綁樁!」、「人民不再是國家主人」,地方自制法即將投票修訂,通過後原先民選的鄉鎮市長將改為官派區長、鄉鎮市民代表則依法停權,引發各界爭議。公投護台灣聯盟18日下午集結民眾於立法院外抗議,表達對地制法修訂不滿。

依照15日公佈的地制法修正草案,規定直轄市內區長,由直轄市長以機要人員方式進用原鄉鎮市長,任期延長4年。鄉鎮市民代表除了依法停權外,直轄市長可聘任為區政諮詢委員,引發藍綠戰火不斷。

公投盟總召集人蔡丁貴表示,地制法等於變相綁樁、不當圖利。針對民進黨立委揚言若要修法通過,須踩著綠委屍體前進。蔡丁貴表示,人民納稅錢應由人民管理,民眾不分藍綠都應為台灣站出來,以聲音當作武器,反對修法通過。

蔡丁貴直言,在法院內為修法抗爭的立委,民眾會在院外支持打氣,但若綠委沒有依照承諾抵制修法,公投盟不排除發動連署公投並連署罷免贊成修法立委,以行動表達人民所支持的法源。

無黨籍台北市議員候選人唐高旋風表示,5都選舉在年底即將來臨,地制法修訂是「假改革真綁樁」,執政黨難脫以修法方式「打保衛仗」之嫌。

抗議民眾彰化縣陳太太表示,台灣的子孫會持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存,無論黨籍為何,站出來就是要替台灣的下一代爭取人民作主的權利。

除了公投盟發起抗議行動外,當日現場同時聚集鄉鎮市民代表聯合總會成員,呼喊「台灣民主向前行」口號,要求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出面說明,呼籲中央政府儘速修正官派條例,將決定權還給民眾、讓地方事交由地方人民作主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捐款10元 你也能救台灣環境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一人捐十元,就能救環境!台灣是海島國家,但自然海岸卻不斷遭受開發破壞。政府預定今年開發彰化大城溼地以興建國光石化工業區,興築攔河堰以提供工業用水。環團日前發起「環境倫理宣達」活動,呼籲大眾募款參與環境維護運動。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國光石化一旦開發,將破壞廣達4千公頃的溼地;而為解決國光石化的工業用水需求,政府還必須再耗費330億元建造大度攔河堰及引水管線。

「大度堰每日抽水80萬噸,是彰化全縣每日民生用水38萬噸的2倍多!」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冬天枯水期時,為穩定工業用水,恐調撥農業用水或掠奪其他用水,將導致濫抽地下水的惡性循環。

此外,大量抽水將導致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的海岸生態系完全改變,直接衝擊保育類動物白海豚的生存。蔡嘉陽表示,國光石化生產的石化原料,主要以出口為導向,在發生戴奧辛鴨、RCA癌症、六輕光氣外洩等事件後,台灣不該繼續發展「錢財團賺,禍害遺留台灣」的產業。

環團認為,去年88水災的慘況怵目驚心,災害主因是出於台灣島的生態體系受到嚴重破壞。他們強調,面對各項重大環境生態問題時,政府仍未長遠、審慎考量!

為搶救台灣環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生態學會、靜宜大學啄木鳥環境工作隊與獅潭森林大學、地球公民協會、荒野保護協會 等團體,希望透過「萬人連署陳情,每人十元捐款」、「青年單車環台,宣達環境倫理」及「站在台北街頭,守護海岸溼地 」行動,喚起政府對環境倫理的反省。

個人力量不渺小

施月英說,一般民眾看環境問題時,常覺得個人力量微薄而選擇沉默,發起「萬人連署陳情,每人捐十元」的活動,期盼鼓勵各階層民眾都能參與維護環境的行動。

催促政府復育國土

萬人連署陳情將要求政府實踐環境基本法,以「環境優先」、「永續發展」檢視所有的開發與建設案;此外,要求落實國土規劃,嚴格劃分可開發區和不可開發區,保護山林、海岸與農地;最重要的是希望對政府施壓,推動國土復育,積極重建山林水土,恢復台灣未來萬代立命的根基。

施月英表示,這些捐款與連署將用來支持環境倫理宣達的青年隊伍,屆時青年隊伍將遞送「連署陳情書」至行政院;目前環境倫理宣達的報名活動已結束,在 篩選出具專長的10名青年後,將從1月29 日起至2月12日開始進行全台宣傳、環境生態話劇巡迴表演,也將至環境議題現場進行實地了解與紀錄,製作新聞稿報導活動過程。

關心環境的民眾可於1月27日至各主辦單位網站下載連署陳情書。連署時須自選聯絡人,以便聯絡人彙整連署名冊;至於連署捐款則請指定「 2010 年台灣環境倫理宣達行動」。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http://tepucd.moc.tw/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http://zh.wildatheart.org.tw/

台灣生態學會:http://ecology.org.tw/index.html

靜宜大學啄木鳥環境工作隊:http://www.wretch.cc/blog/puwpker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