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靠碳交易減排 不切實際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哥本哈根會議進入第二周,各國對減量目標和期程仍在拉鋸中,很可能透過關稅壓力逼迫減量。哥本哈根會議結束後,《溫室氣體減量法》便要進行協商,但目前溫減法沒有減量期程、著重碳交易、產業結構又不調整,未來台灣很可能面臨制裁。

減碳才是重點
立委田秋堇15日透過skype,與參與哥本哈根會議的台灣環保聯盟現任會長與前任會長王俊秀、徐光蓉,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員張揚乾溝通。王俊秀指出,各國談不定減量目標與期程,碳交易雖是焦點,但屬後續事宜,面對暖化議題,如何強力減碳才是重點
會議談判分為三大勢力,包括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等工業大國、開發中國家與受暖化影響的島國。王俊秀表示,美國承諾減碳17%,但遠低於各國環團主張的減量40%。
徐光蓉指出,歐盟決定在2020年的溫室氣體減量要比1990年少20%,「不過大家希望它可以降到30%」;目前歐盟內部已有碳交易市場,由各國自訂;但自2013年後,歐盟將統一訂定總量、限步遞減,減碳目標就會清楚。
台灣若要做碳交易,至少要有總量,但我們連總量都沒,要交易什麼?」徐光蓉主張,碳交易非好的減量手段,重點還是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即便要做碳交易,也需總量管制;馬政府提出的總量管制太寬鬆,「這不會形成交易的趨力,因為大家不會跟你買。」
田秋堇擔憂,台灣非聯合國會員,環署希望推行清潔生產機制(CDM),但這必須在附件一國家設立碳權的管理帳戶,「這種減量結果可以算成是我們的嗎?」
張揚乾說,除非附件一國家放棄碳權,台灣在國外設立的管理帳戶的減碳量才能被算進去;加上目前台灣減碳目標未進法,只透過環評機制要求開發業者買碳權,基本上只有個案而無全國的整體碳排目標。
張揚乾補充,日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國際環境智庫德國觀察(Germanwatch)和歐洲氣候行動網絡(CAN-Europe)針對全球60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與經濟體,在碳污染程度、趨勢與政策做出評比。

評比成績很差勁
「台灣在2008年第一次被列入排名,當時排名32名,但今年指數表現十分難看;總體評比從中等調降到差勁(Poor)、排名落到47名,離非常差勁(Very Poor)只有一步之遙。」
張揚乾憂心,原本能源稅規劃減碳目標有4千萬噸,但制定能源稅遲滯沒有進度,加上國光石化跟六輕五期的開發案,將會再增加9百萬噸二氧化碳,台灣的減量工作難以達成。
田秋堇透露,法國已有意針對無法減碳國家的產品課徵碳稅。張揚乾也說,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雖不覺得關稅是好方式,但大家都很害怕」,若中、美沒有達成協議,影響將會很大。
徐光蓉表示,國際能源總署今年提出的報告顯示,石油危機愈來愈嚴重,台灣不能再依賴現有能源形式。北方國家的住宅、交通和工業的能源佔用率各為1/3,但台灣光工業就用了2/3。
徐光蓉說,就算環署想像的碳交易理想成真,未來購買碳權的經費也勢必高昂,「同樣那麼多經費,為何不花力氣在國內減量?」她呼籲政府盡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才能處理暖化危機帶來的經濟與外交衝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