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包袱沉重 歐洲社會世俗化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歐洲歷史深植於宗教之中,然而當代的歐洲社會變得越來越世俗化,近來兩起具爭議性的宗教議題,說明了在歐洲,文化與宗教兩者的關係漸行漸遠。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義大利的基督教十字架和瑞士的清真寺宣禮塔日前引發了一連串的政治爭議,顯示了歐洲長久以來的基督教認同開始崩解。

十字架 宗教還是文化?
日前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簡稱ECHR)裁定,義大利教室裡面出現的十字架違反了1950年歐洲人權大會的決議。這激起一番究竟十字架是文化象徵還是宗教象徵的討論。義大利政府認為,十字架對現代民主和義大利國家而言,是一種文化性象徵。
然而人權法院主張,十字架顯然是一種宗教性象徵,若在教室中出現十字架,就違反了思想自由、良知自由,以及其它宗教學生的自由。
而瑞士也在一場公投中,有57.5%的瑞士人民支持禁止興建清真寺宣禮塔的憲法修正案。
這項公投是由右翼的極端份子所發起,瑞士政府、國會以及國際特赦組織等非政府組織都對此表示反對。而羅馬天主教會和瑞士新教聯合會也對這項禁令表示反對,認為這與基督教宗教自由和包容的價值不相容,同時具歧視色彩。
但在瑞士的投票者心中,禁止興建清真寺宣禮塔正是基督教在瑞士影響力衰退的例證 充滿了對伊斯蘭和移民的恐懼。
過去曾有某些基督教思想家要求基督教採取一種「反」文化的立場,把世界看做是黑暗且充滿罪惡的地方,如托爾斯泰或是聖班尼迪克都要求基督徒遠離主流文化,這樣一來才能批判並改變這種主流文化。
至於其他人,特別是自由派的新教徒,已經把基督教視做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在教會和世界之間並未感受到張力,這種傳統傾向於讓文化與宗教和諧並存,把焦點放在文化層面上。好幾世紀以來,基督教是和歐洲文化綁在一起的,這為歐洲帶來壯觀的大教堂、宏偉的藝術成就、人的尊嚴與愛等價值,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十字軍、宗教法庭、宗教戰爭和帝國主義。

宗教影響力式微
到了啟蒙時代、法國大革命和無神論興起之後,當代歐洲已經深刻世俗化。上教會等宗教儀式逐漸沒落;大教堂變得像博物館而非進行禮拜的地方;而基督教領袖發現很難讓信徒對教義信服。
文化上認同天主教的義大利對於ECHR決議感到失望並不難了解;而清真寺宣禮塔禁令也突顯了基督教土地上仍存在迫害或不平等待遇,而難保穆斯林土地上,會不會出現潛在負面衝擊。
義大利政府在辯護文中主張:「雖然在教室中出現十字架,但並未要求教師或學生必須致意或尊崇它,更別提在課堂中要求學生背誦祈禱文了。事實上,甚至連要求學生注意到十字架的存在都沒有。」
在大部分歐洲國家,包括義大利部分地區在內,基督教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經驗。真正的問題並非十字架有沒有出現在教室內,因為十字架的神學政治意涵已被架空,被放逐到一個可忽視的文化象徵地位上。
但也有人認為,由於十字架代表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以及祂自我犧牲與愛仇敵的信息,所以十字架並非一種愜意的文化象徵。事實上,無論十字架的意義是否為文化層次,歐洲文化已變得世俗化一事已十分明顯。基督教在大部分歐洲人的生活中影響甚微,只在某些特定場合如浸禮、婚禮和葬禮中才會被注意。
部份政治上極端的右翼份子便利用基督教價值在歐洲的逐漸蒸發,將基督教和伊斯蘭象徵化,做為鬥爭工具,從自己狹窄的利益觀點上進行詮釋。顯然,基督教領袖正經歷一場困難且痛苦的典範轉移。一方面,他們對歐洲重新宣揚福音,重振基督教認同;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對過去放手。
事實上,歐洲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未來並非由法院、公投或教室牆壁的懸掛物決定,真正的努力在歐洲公民的內心爭戰,在政治與神學的對話中,歐洲人須反思,在當代歐洲何者才是好的基督徒或穆斯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