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之歌

焦元溥/聯合新聞網

最近讀到一則有趣新聞:在新任首相卡麥隆領軍下,英國政府正進行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削減支出方案。財政部公開徵求民眾建言,結果居然湧入四萬五千多則建議,包括改裝監獄健身器材,讓犯人邊運動邊發電,以補充電力支出這等神奇妙想。其中有項建議則有歷史典故--要求女王賣掉「她的」天鵝,多少貼補些現金。

為何會特別提到天鵝?原來天鵝肉自古就被視為稀罕野味,既然味道可口,王室索性來個收歸國有:從十五世紀起,所有公開水域的天鵝都是英國王室財產。直到今日,這項傳統依然存在,只是限縮於泰晤士河部份河段。雖然女王已經不吃天鵝,仍得派員年年清點註記,以彰皇室國威。

天鵝肉是否真的那麼可口?筆者尚無福享受,但吃天鵝絕對不只是英國人的專利。至少透過古典音樂作品,我們仍能觀察古代歐洲人對天鵝的垂涎。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所寫的《中提琴協奏曲》,標題叫做「烤天鵝肉的男人 (Der Schwanendreher)--這個德文直譯,是指餐宴中負責轉動烤天鵝的侍者。為何會有這樣奇特的名稱?原來這首協奏曲的三個樂章各引了三首德國中世紀民歌,第三樂章的變奏曲,正是出自「你不是烤天鵝侍者嗎?」一曲。既有這種歌,那麼天鵝滋味之美大概也是名不虛傳。

無獨有偶,另一位德國作曲家奧福 (Carl Orff1895-1982),在他著名的《布蘭詩歌》中,也引了烤天鵝的故事,只是這次唱歌的不是侍者,而是天鵝自己:「我曾居住湖畔,健康美麗相伴……如今焦黑一團,烈火焚身燒乾;廚師將我翻轉,侍者端我備餐。倒楣呀!倒楣!」奧福為這可憐天鵝寫下詭異歌調,由假聲男高音演唱,配上合唱團「轉呀!轉呀!」的吆喝,淒厲聲中竟帶有一絲黑色幽默,是音樂作品中天鵝「現身說法」的實例。

除了這兩個可笑又可怕的烤天鵝之歌外,關於天鵝的音樂作品其實不少。西貝流士以神話故事寫了《黃泉天鵝》 (The Swan of Tuonela),奇特的音響色調讓人入迷。華格納以天鵝騎士傳說寫下的歌劇《羅恩格林》,則有作曲家最高貴優雅的筆法。至於聖桑《動物狂歡節》中的〈天鵝〉,那優美至極的大提琴詠嘆更是家喻戶曉,和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天鵝現身場景一樣,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天鵝可以不吃,天鵝樂曲卻不能不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