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智之旅】
在旅行中,帶孩子「看畫」又「愛智」!(上)

徐孟貞(森林小學美術教師)

 

會有這樣的題目,是有淵源的,人本基金會每年寒暑假都會舉辦一個帶孩子到國外的營隊,叫做「愛智之旅」,今年寒假,我們到了羅馬和佛羅倫斯,即將到來的暑假,我們會帶孩子到布拉格和德勒斯登去,體驗愛智的旅行,實踐愛智的生活。

 

愛智的生活,就是對很多事務都不存偏見心存好奇,不斷提出問題,找尋世界與自己觀點,抱著熱情實踐精神的生活態度。

那,看畫和愛智有什麼關係呢?

 

從提問出發

 

我想,繪畫是藝術家看世界的表達方式,一個沒有內涵觀點的畫可能會落入只是顏料的堆積,或玩弄形式;所以,看畫其實是在看創造者的美學觀,從他的觀點出發,我們能更深刻理解畫中的許多繪畫語言。

 

舉這個寒假的愛智之旅為例,到羅馬和佛羅倫斯,其中有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探討文藝復興的繪畫藝術。

在討論這個主題的時候,很自然的,我們腦中冒出了很多疑問,例如:

 

中世紀的畫特色在哪裡?為什麼後來的人說那樣的畫大都是為教會服務?
這樣的畫常被說是沒有個性,為什麼?從畫裡怎麼看出來的呀?

 

文藝復興的畫偉大在哪裡?透過那一些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畫家用什麼方法來創造出「以自然為師,以人為本」的畫作?
等等等等。

 

對我們來說,提問是最重要的,接著才是觀察和欣賞,更希望孩子在欣賞之後,又能夠冒出更多的疑問這是個看畫的活動,也是個愛智的活動。

用米開朗基羅的畫作為例,帶孩子欣賞和討論

 

這其實是一個大問題,因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與他自己本身,都對後世影響很深遠,有關他的專書就汗牛充棟。所以,我們先以在現場能夠看到什麼作品,來提出問題。

 

一個大方向是以同題材比較為主,因為這比較能看出米開朗基羅跟當時的人有什麼不同的觀點。在這裡,我想舉我們在梵諦岡席斯丁禮拜堂的美術類提問,以及進行的教案為例子跟大家說明:

《第一個提問》:「創世紀」在西洋傳統上並不是新鮮的題材,許多畫家都因為要為教堂畫壁畫而處理過,那麼,米開朗基羅的畫法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關於這個提問,我們在出發前的行前課裡,就開始伏筆了。

我們先讓孩子看過其他畫家的宗教畫,像是聖母受胎、亞當夏娃等等,比較不同的表現法,也將聖經裡比較常出現在畫作中的故事找出來,先講給孩子聽,有一個基礎的背景,更能讓孩子做為進入欣賞的門檻。

 

而到了義大利,在席斯丁禮拜堂的現場,我們進行的教案分為觀察、臨摹、再創造、發表四個部份:

 

A觀察:
一組大概是六七個孩子,每組都會在場外拿到一張A3大小的席斯丁教堂天花板彩圖,先建立大致的知識背景,再就幾幅特別的做討論。

 

*在這裡的觀察要點是,所謂米開朗基羅的「人性化的描繪」,可以從哪裡看得出來呢?

我們會帶孩子去觀察,米開(對米開朗基羅的暱稱)會讓畫中的天父、夏娃亞當或聖人,都表現出各自的個性,例如垂頭喪氣的聖家族人,表情特異的巫女或先知、忙碌嚴厲的天父,醜怪扭曲悲苦的人們,還有人們在經歷大洪水、被逐出樂園等等事件的表情、姿勢和造型等等。我們也觀察到,他非常強調肉體、將人活著的種種痛苦表現更誇張的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米開的特色。

 

另外,我們也帶孩子觀察,米開也自己的心情、觀點用明的暗的方式表現在各個圖中,像他對某巫女的預言不以為然,就畫了比中指的小童在旁邊,而他偏好畫醜怪身體扭曲的人們,又是呈現什麼內心狀態?

B.
臨摹:選一幅圖或局部來臨摹,臨摹可以幫助孩子看得更仔細、更久,感受更深。

C.
再創造:我們會問孩子說,如果你被委託畫這個天花板,你怎麼表現上帝造
人?你怎麼表現人類的墮落?孩子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想法。

D.
發表:晚上或小組時間把大家畫的作品做發表。在這一部份的要點是,畫得好不好不要緊,而是藉著這個發表,來看到大家怎麼想這件事,才是要點。

 

談技術,從猜想與反駁開始

 

我們其實也有談技術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克服技術上的困難、與科學上的精采觀點,這也是看畫一個精彩的面向。

 

像是有人提問說,當時要克服什麼技術才可以把這麼大的畫畫到這麼高的地方?

也有些人會問說,他怎麼把東西從那麼小,放大到比例那麼大?

 

我們會鼓勵孩子先猜想 互相反駁或先亂說,亂說是很重要的,因為,說著說著孩子們就進入那個時空了。

 

我們會再多給孩子一點線索,比方說,告訴孩子們,那個時代,會有個專業團隊一起運作,裡面有專門搭建手腳架的工人、專門抹石灰的抹工、專門調顏色的助手,還有溼壁畫本身也有化學上的學問,每一門學問在當時都有工作坊負責傳授,我們也會多說一點米該朗基羅的性格,讓小孩盡可能可以進入米開朗基羅當時的生活,更可以去想像,他工作的時候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許多問題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的,比方說剛剛那個問題:天花板的人常常都超過 三公尺 ,米開他怎麼把人體等比放大而不失真?(待續)

 

(本文摘於教育廣播電台「教育新航線」節目 2月25訪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