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 99.7.15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這個夏天帶領學生重返史懷哲非洲行醫之路,讓學生一步一腳印,認同史懷哲醫生人道關懷精神,模仿並嘗試,憑著自身技能帶給更多人健康。參與活動的17位學生在非洲之旅感受文化衝擊。醫學系二年級的陳彥儒深刻感覺到當地物質的匱乏,以及自己的心有餘力不足,未來,等他準備好了,他希望自己能前往當地服務。

 

▲中國醫藥大學帶領17名學生,重返史懷哲醫生非洲行醫之路,讓學生建立對史懷哲人道關懷精神認同,14日參訪的師生一同分享前往非洲的所見所聞。(圖文∕郭晉瑋)

 

「重返史懷哲之路」是中國醫藥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的一部分,校長黃榮村領隊,帶著17位學生前往史懷哲醫生服務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的蘭巴倫,參訪當地的史懷哲紀念醫院,並前往台灣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之後轉往史懷哲生長的凱薩斯堡,以及史懷哲求學的史特拉斯堡參訪。13天的非洲之旅,帶領學生認識這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醫生。

 

參加的同學經過兩階段甄選,最後有17位同學參與這次活動。學生之一的黃傑瑞表示,當地相當缺乏醫療人員,醫生必須身兼多職,急診室裡也沒有醫生,只有經驗豐富的護士。陳彥儒在當地遇到一位北醫大的學長,他本來學的是精神科,到了非洲卻無用武之地,反而轉型服務小兒科、家醫科。

 

與台灣不同的是,當地人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沒有捐血的習慣,醫院沒有血庫,每逢開刀,病人得自己去買血,或者找血型相同的親人輸血。醫療器材極度缺乏,醫院裡最高級的是X光機和超音波機器,由於缺乏繃帶等物資,醫生不敢隨意幫病人開刀,擔心傷口感染。

 

醫療人員器具不足

 

除了硬體缺乏,人才不足也是一大困難。黃傑瑞說,史懷哲紀念醫院的待遇比較低,當地醫生多不願到這裡服務。中醫系三年級同學洪上凱則表示,西非的聖多美醫院裡,20多位醫生要照顧3百多個病床,加上當地沒有高等教育,根本無法培養醫療人員。

 

環境艱難讓當地醫生變得無所不能,陳彥儒說,台灣醫學教育告訴醫學生,面對病人必須做哪些檢查、開出何種藥物等知識,但非洲根本沒有儀器和藥品,醫生必須用最原始的方式,依照病人症狀研判病情,對醫生是很大的挑戰。她也強調,在非洲真的可以做很多事,但單憑熱情和理想還不夠,必須自己準備好了才能幫助其他人。

 

聖多美是台灣邦交國,當地有台灣醫療隊駐守,洪上凱說,熱帶地區瘧疾盛行,加上當地沒有防治措施,瘧疾比率曾高達4成,因為台灣醫療隊的協助,目前瘧疾人數已降至3%以內。

 

環境造成病媒孳生

 

除了醫院參訪,讓學生看到不同於台灣的另一個世界,非洲的生活也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擊。陳彥儒說,當地蚊子很多,睡覺都得掛蚊帳,飲用水也都是醫院提供。醫院有淨水器,但一般民眾則直接生飲河水,或在河裡洗澡、洗衣服。河水中有許多寄生蟲會鑽進人體導致失明,當地人多患有「河盲症」。

 

當地所得較低,他們所到之處,總有許多小朋友一擁而上,希望拿到一些零食,學生身上也都會帶著糖果。陳彥儒說,給了糖果之後,心裡卻因為自己無法多做點什麼感到難過。

 

參訪結束後,中國醫藥大學將架設史懷哲基金會中文網站,參與2013年史懷哲非洲行醫1百週年的紀念活動。黃榮村表示,希望能透過參訪,建立學生對於人道關懷行動的認同,培養具有這些精神的醫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