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摘錄及引用文章 (13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摘錄自2010年1月27日自由時報台東報導


張木全說,4、5年前他移民台東,一開始投入深層海水養殖產業,研究起海岸周邊的植物、地質,發現野外處處可見的蓖麻及痲瘋樹很有發展潛力,再加上深層海水園區發展進度緩慢,因此轉行研究綠色能源。


他指出,蓖麻、痲瘋樹傳進台灣超過百年,這兩種作物在日治時代是日軍戰略油品,不過戰爭結束後即沒人管理;近年因油價高漲,興起一股再生能源風潮,而蓖麻含油脂率達5成,痲瘋樹果則達3至5成,經提煉可轉化為生質柴油、發電用燃油


張木全表示,他已收集85個蓖麻品種、5個痲瘋樹品種,而經過宜、花、東3地種植試驗,發現北迴歸線以南日照足、最適合種,再加上台東在地就業機會不多、人口外移,蓖麻、痲瘋樹種植並不困難,只要利用廢耕、棄耕田地,應可發展出台東特色產業。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碳生活部落格2010年1月27日台北訊,張楊乾報導


南韓兩家國營企業KRC與KHNP近日紛紛宣佈,將開始大規興建再生能源電廠。KRC表示將於2016年前興建83座包括小型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等發電廠(*1),總發電量達22.2億度電(2.22 million MWH),大約是台灣2008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的一半;而KHNP則將打造全球最大的潮汐發電廠,發電容量達132萬瓩(1320 MW),將是現有全球最大潮汐能電廠發電容量的五倍(*2)。不過,這只是個開始。南韓的官員近日訪台時就再度宣稱,韓國將追求在2050年時,能源供應達到完全地自給自足。

花四十年 追求能源獨立
南韓目前有97%的能源仰賴進口,與台灣99%不相上下;而若把再生能源與核能扣除,在2009年對進口能源依存度仍有68%。但在南韓去年所提出的「綠色成長計劃(Green Growth)」裏,南韓宣誓將要用四十年的時間,達到100%能源自主(Energy Independency)的目標,手段包括把能源密集度從現有每千美元0.317 噸油當量,減至0.101噸;再生能源比例則由現有2.7%,提升十倍到30%;就連較具爭議的核電比例,也將由現有的24%的發電量佔比,幾乎翻一倍提高至41%以上,以期能達成能源獨立的終極目標。


南韓總統府綠色產業委員會氣候變遷政策小組召集人Heung Jin Chpoi,上周在應經建會之邀來台演說時指出,南韓已規劃每年將投入2%的國民生產毛額(GDP),用作名為「綠色成長(Green Growth)計劃」的減碳投資。他指出,計劃中從2009-2013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裏,就打算投入台幣兩兆八千多億(107.4兆韓元)的經費,來達成包括像擴大綠色科技投資、提升綠色商品輸出佔比、拉抬軌道運輸人次、確保全國用水安全等十大低碳施政項目,而在第一年就已先投入約四千多億台幣。


「綠色成長(Green Growth)計劃」是由南韓總統李明博所親自主導的,並由六十位官員、專家與企業界人士所共同組成的委員會來推動。當李明博提出此項大膽的投資主張時,南韓經濟仍尚未復甦,但李明博卻敢於告訴民眾,為了要讓南韓在未來更具競爭力,南韓將在2020年達成比2005年減碳4%的目標;並為達成此一願景,全體國人將會犧牲0.49%的GDP成長、平均下來每戶等同將短收新台幣六千多元。


即使荷包會縮水,自尊心極強的南韓民眾,目前看來仍是支持李明博的作法。 而若以南韓目前所承諾的減碳投資金額,來和台灣立法院剛通過的年度總預算比較;韓國將等同拿兩年的台灣政府總預算,分散在五年作減碳的投資,足見韓國朝野對於綠色投資的重視。
這種上下一心破斧沉舟的決心,也讓當天專程來聽南韓官員演講的工研院副院長曲新生,感到相當敬佩。「南韓的策略對台灣應該會有刺激作用,」專長在再生能源研究的曲新生說,即使他對南韓政府如何執行政策細節仍需多點時間理解,但他認為光在企圖心和與民眾溝通的策略上,南韓推動綠色新政的經驗的確值得台灣參考。


韓國學者 提出批評
不過,雖然南韓政府喊出的綠色新政藍圖,跟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相比都相當具有企圖心;但韓國國內仍有一些學者提出了批評。部份環境經濟專家就認為,南韓的綠色成長計劃,本質上還是經濟刺激方案,是不是真的是「綠色」政策,其實很值得懷疑。


像南韓東國大學(Dongguk University)的教授 Il Chung Kim,就曾在去年一場國際會議裏批評政府說,整個綠色新政投入在四條主要河川的整治,佔去了最多的投資金額,但其內容卻包括要新建兩個水壩與十六個水庫,以及用工程手段包括河床水泥化等。他認為,像蓋水庫這類對生態與環境的破壞,已經不能算是一個綠色的政策;此外,他也認為核能在南韓仍屬具爭議的發電選項,強行推動也將會付出許多的社會成本(*3)。


而南韓西京大學(Seo-Kyeong University)的 Taek-Whan Han教授也曾撰文指出,整個綠色新政著重要供給面的改變,卻沒有強調在需求面的調整,恐將使得商品的能源效率雖增加,但整體社會的能源消耗卻反而也會增加。他認為「綠色成長(Green Growth)」仍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綠色成長尋求的是雙贏策略,卻往往仍是把環境與經濟是分開來思考,主要仍是為了要振興經濟(*4)。


推動減碳 不能全靠補貼
去年曾多次在國際場合與韓國學者交流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則分析指出,不論是南韓或台灣政府,往往都只強調要達成目標,卻沒有周詳考慮達成目標的方法究竟有沒有效,甚或可能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他也延伸 Taek-Whan Han的說法,指出如果政府如果推出對節能燈具的補助,恐將促使民眾大量添購使用節能燈具,甚至是用在原本不需要燈的地方都裝了燈,如此一來則整個社會的能耗反而會增加,因此他認為唯有價格政策才能促使整個社會作出改變


蕭代基說,台灣沒有將使用化石能源的外部污染成本內部化,這等於是另一種補貼,恐將導致台灣的廠商在政策的保護下,逐漸喪失競爭力。至於南韓所喊出的這些有企圖心的目標,他則認為不論是南韓或台灣所喊出的減碳目標,恐怕都只是公關包裝,換人執政後政策隨時可以修改,也沒有很嚴謹的學術根據。「不過即使如此,李明博的確展現了他的政治決心,」蕭代基說。

綠色稅制 台韓都在研議
蕭代基在過去一年,曾接受賦稅改革委員會委託,研議有關台灣的綠色稅制改革,是台灣推動能源與環境稅的靈魂人物。不過當研究報告在去年中出爐後,卻被當時剛上任強調「庶民經濟」的行政院長吳敦義喊停。他說,韓國現在也在研議能源稅,進展也值得台灣關切。


目前關於台灣的能源與環境稅規劃,已改由行政院政務委員梁啟源接手,正等待經濟回溫後的適當時機推出。在缺乏價格手段的情況下,台灣的行政院仍在去年展開四年期的「節能減碳行動方案」,第一年總預算為新台幣1,452億元,但卻僅為南韓第一年減碳經費的30%,隨著南韓政府的逐年加碼,接下來幾年台韓間關於減碳投資的差距恐會拉大。


台灣現有提出的減碳目標,是在2020年回到2005的排碳標準,也比南韓要依2005年再減4%的目標來得寬鬆。至於在能源獨立的面向上,目前台灣政府仍持續在推動大型的石化工業投資案,並正思考關於核電廠的延役與新建機組的政策。


【參考資料】
(*1) Bernama 21-Jan-2010 "South Korea To Build 83 Renewable Energy Power Plants By 2016"
(*2) Bloomberg 20-Jan-2010 "GS Engineering to Construct World's Largest Tidal Power Plant" by Kyunghee Park
(*3) Taek-Whan Han 11-Nov-09 "Green Growth: A Critical View" presented in the AECF Conference
(*4) Il-Chung Kim 18-July-09 "The New Growth Paradigm in Korea"
【延伸閱讀】
《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趙家緯 8-May-20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綠色經濟 台灣能不能?》趙家緯 6-Apr-20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kklaus

該說人類怎麼一直停留在肛門期呢?還是說我們返璞歸真,擁有開放的心胸?說真的,你要用什麼來開發能源都好,幹嘛非得用大便嘛,雖然說石油也沒有香到哪裡去,但發大便財?我實在不太希望以後的「黑金」是用來形容大便……但這股潮流實在銳不可擋。
以下片段,不管有沒有看過人體固態排泄物的人,都不應該錯過,因為你們怎麼想也不會覺得它是便便……


乖乖不得了,位於美國麻州的生物科技公司Qteros和以色列的Applied CleanTech公司(ACT)聲稱,耗時6年的開發,已合力完成一項比點石成金更神奇、更乾淨的綠科技,能將市立化糞池的「肥料」變成燃料再利用,當然,這是可以大賺一筆的。

說穿了,只不過是轉化裡面的纖維質重新合成替代能源乙醇,這種技術他們稱之為QMicrobe,利用自然界裡的微生物,將許多不同的纖維素直接轉化成酒精燃料。Qteros公司的資深專案經理Jeff Hausthor提供了一項令企業主很心動的數據:一公噸重的「原料」(就是化糞池裡的玩意兒)可以提煉出120~135加侖的燃料,約454~511公升,以中油2009/11/21公佈的浮動油價95汽油$30.80元/公升來計算,就是約一萬六千元。我聽起來還好,但他們確定真的有賺頭嗎?


Qteros CEO William Frey said that with previous technologies, a cellulosic ethanol plant would have to produce roughly 20-30 million gallons per year (MGY) in order to be profitable......- through their extraction process - at around 243 tons per month in their Ohio trial, for a muni serving approximately 11,000 people......Keep in mind, this is a small plant. For the 2 million person scenario mentioned by ACT, we're looking at 20 Mgy......Extrapolating this to the US as a whole, we are looking at 2 billion gallons of ethanol, which is a great deal, and a big deal.


以美國俄亥俄州月平均的水肥量約是243噸,當中的25%會是固體可提煉的部份,Qteros的CEO解釋說,每月可以有7,320~8,235加侖的產量,這還只是牛刀小試,因為光1萬1千人的便便就能有這種成績,只要每年產量達到2~3千萬加侖就有利潤。兩百萬人的年產量是兩千萬加侖,全美若實施後可產生20億加侖的乙醇。


數學算得我眼都花了,總之就是很有賺頭啦。前提是,要有足夠的掩埋場來完成這個創舉,所以開發的第二階段就是要等美國能源部核准。但網路查到的資料發現,南韓、德國等國都已經著手開發動物的排泄物發電或生質能源的技術了。


放屁會造成暖化加劇,大便卻可以取代石油作燃料(不好意思,念起來還挺「胎戈」的),該說是造物主神奇有創意,還是自然本來就循環不息?以後看到狗大便搞不好真要叫它「黃金」了。


趣味小知識:
大象一天吃200~250公斤的食物可以屙出50公斤的糞。
50公斤的糞可以做成115張紙。
換句話說,一隻大象每天可以拉出一包小包裝的A4。
額外大贈送──如果你想知道大象的體溫,可以量牠最新出爐的便便,誤差值在±1度。


※資料來源:
Qteros-Qteros, Israel-based recycling company partner to produce cellulosic ethanol
BiofuelsDigest-Qteros, Applied Clean Tech announce high ethanol yield from poo
Treehugger-Elephant Dung Paper and Paper-Products
※延伸閱讀:
Treehugger-Holy Cow! Manure-to-Biogas Could Generate 3 Percent of US Electric Demand
暖化和屁的關係
能源學校計畫-當狗屎 也能變為綠金
大太陽再生能源-關鍵字產品解說
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網站-生活污水處理流程解析
※本文轉載自沙發上看地球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前瞻:企業願付碳稅 政府還猶豫?--合理能源價格顧及公平原則 共同抗暖化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整理報導:呂苡榕、葛崇恩、熊家玲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引起非常多的關心跟注目,但它後續產生的對國際和國內的影響是什麼,另外抗暖化的過程中衍生出的碳稅問題,什麼是碳稅、台灣未來徵不徵碳稅等,這是一個值得持續關心的題目。針對碳稅的部分,和我們未來到底有何關連?

 


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揚乾: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其實本來想談出一個新的協議以接續京都議定書,但各國顯然並無共識。所以早在2009年9月的時候,各國已經想到一個說法,就是「一個協定,兩個階段」。也就是先做出個政治上的決定,後續的留待2010年繼續協商。因此,該會議最後所擬定的「哥本哈根協定」,和京都議定書並沒有接續的關係,兩者可說是並行的

對哥本哈根協定期望不必過高 本國政策才是關鍵
根據哥本哈根協定,各國必須在2010年墨西哥所舉行的第16屆締約國會議(COP16)中達成新的協定以接續京都議定書。但截至目前為止,簽署了哥本哈根協定的只有澳洲、加拿大、吐瓦魯等4個國家。1月24日中國、巴西和南非等國聚集在印度開會討論,但減碳意願並不明顯。另外原本哥本哈根協議中提出的4月底前必須提出各國減碳政策,但現在各國也沒有意願遵守,因為美國不久前因為民主黨選舉失利,失去國會絕對多數的優勢,國際開始懷疑美國能否達成「排碳量降至比2005年標準還少10%」的承諾。因為美國情勢改變,連帶影響各國簽署哥本哈根協定的意願。

這個協定很以往的較為不同之處在於他本身的彈性,各國能夠隨時加入隨時退出。如果原本對它期望很高,那麼看到結果難免會失望,因為該協定只說各國要把溫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內,也沒出中程減碳目標。但如果從當初表達要簽署的國家來看,它其實還滿重要的,因為它把美國和中國納入其中。

以中國來說,在京都議定書中,中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在2012年之前其實並沒有減碳義務。而美國則是並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因此如果哥本哈根協定能夠順利運作,也就等於把中國和美國納入進來。很可惜的事目前美國因為內政問題,恐怕影響簽署意願。因此目前看來仍是滿混沌的。

加上聯合國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1月底這個期限各國也不一定要遵守。因此目前看來各國國內政策才是更重要的。不過國際間難免受到美國政策的影響,例如美國目前阿拉斯加共和黨國會議員,想要撤銷之前將6種溫室氣體列為污染物的法案。

企業願支付合理能源價格  不排斥碳稅  政府要有決心
張揚乾:以台達電子而言,是願意支持合理的能源價格。台灣因為能源價格過於便宜,因此企業在減碳上沒有感受壓力只是碳稅的徵收制度在設計上必須注意,不能失去公平原則。也就是不能讓許多中低收入戶增加負擔,制度設計上可以訂定標準,如用電超過某個範圍必須徵收碳稅...等等,才能真正做到使用者付費、污染者付費。

目前行政院希望等經濟恢復穩定後再討論增加碳稅的議題,若以台灣的鄰國日本和韓國為例,日本本身對石油課徵極高的稅。而韓國在產業結構上與台灣極為類似,大量依賴進口能源,因此韓國積極朝向能源自主邁進。

台灣也是依賴能源進口,就算沒有減碳問題,也必須面對能源自主的危機;但目前台灣把節能減碳的方法放在核能身上,對照國際現實,其實真正以核能降低排碳的作法並不多。

其實各國在減碳上都會面臨國內產業壓力,主要還是看一個政府有沒有決心,政府不斷補貼,只會拖延企業轉型的時間,導致企業在未來國際綠色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失去抗暖契機  將衝擊人類蛋白質攝取需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哥本哈跟協議中12項協定其實都滿空泛的,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氣候變遷這件事已經被確認了。在氣候變遷的狀況下,各國達成共識要防止氣溫升高超過2度。因為一旦溫度升高超過2度,會造成嚴重生物滅絕、物種遷徙,這些狀況發生後接下來就是影響蛋白質的攝取,一般人對蛋白質的需求等問題。

張揚乾:許多海島國家的蛋白質主要來源是魚類,但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海洋酸化會導致魚類滅絕,因此這些島嶼國家成為氣候變遷的受害者,但許多排碳大國卻不會即刻感受到危機,這不只是氣候變遷,還關係到環境正義。

2010前瞻:全球暖化不只影響陸地 看不見的海洋更須守護


     90%蛋白質由台灣在內的海域供應 失去海洋 將失去生存機

最近幾年全球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這幾年不少專家學者發現,全球暖化對海洋生態當中的珊瑚礁影響相當嚴重,而台灣在去年也發起所謂的珊瑚總體檢的活動,發現台灣的珊瑚白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全球暖化為何會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未來民間團體與學者該如何守護海洋生態環境?

陳昭倫:全球暖化對於台灣影響相當大,不論是在北部的岩礁、西部的沙岩岸,一直到南部的珊瑚礁以及深海都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特別是在海洋生態當中的珊瑚礁生態系,而珊瑚礁是相當重要的海洋資源,它是提供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更有國際研究指出,90%的蛋白質都是由包括台灣在內的太平洋海域所提供。

珊瑚礁白化的原因在於全球暖化會影響珊瑚礁建構的元素──造礁珊瑚以及體內的共生藻,共生藻可提供氮與二氧化碳給珊瑚進行光合作用,也可消耗珊瑚呼吸產生的廢物,維持生態的平衡。但現在這些生物已面臨所謂的「溫度臨界值」,如果溫度再升高一到二度,會造成共生藻的離開,生態系統被破壞,而導致珊瑚生態崩毀。

另外全球暖化會造成酸化現象,也就是二氧化碳會導致珊瑚礁構成要素的碳酸鈣減少,並且會讓PH值(酸鹼值)越來越酸,讓珊瑚礁的造礁作用受到影響,這對於文蛤等貝類的養殖漁業,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張揚乾:我在哥本哈哥地鐵看到一則有趣的廣告,上面寫者「你需要多少錢買這個龍蝦?」結果答案寫著350PPM。
所謂的350 PPM,意思是人們必須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回歸到較穩定的350PPM──現在的濃度都已到達390PPM上下,甚至如果持續惡化下去會到450PPM,這個濃度換算成增溫幅度,大概是攝氏2度。

資源豐富的國家一直排放二氧化碳,對於海島性國家以魚類為主的國家,等於是剝奪他們的資源,這樣會造成所謂的環境正義的問題;不過,等到有的「海鮮」生態全部消失之時,這些富裕國家也將面臨自己造成的後果。

2010前瞻:政治決心看不見 自力守護行動興起

 


     透過計算碳足跡、參與環境信託 愛地球不需寄望政客

由於民眾感受不到政府在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的決心,2010年民眾自救抗守護環境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其中包括環境信託──透過民眾的力量集合眾人的經費或志工的力量來解決或保護重要棲地,也有民眾呼籲沖澡時順便上廁可省水。類似的呼籲和訴求未來應會越來越多。

陳昭倫:環境信託目前在台灣是慢慢成型的新想法,在起源地英國已有上百年歷史。這是民眾對他身處環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有所體會,因此自發結合不同資金去收購土地,並用自然的方式維持該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這是很簡單的概念。

英國和台灣同樣是島國,海岸流失和侵蝕越來越嚴重。英國民眾透過信託的方式,體認到讓海岸維持自然消長,是保護多樣性的最好方式。像台灣,有55%海岸被水泥包圍住,但八八水災傳遞的訊息說明,再多的人工設施都沒辦法阻擋自然災害發生,特別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這種極端災會會加劇,只有透過自然生態演替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讓原來棲地永續下去。

用自然的方法去對應自然的災害,這應該是現在每個人要學習的課題。透過海岸和山林信託,讓自然去演替,這是最好的防護措施,人類只要做輕度干擾的保育工程即可。

張楊乾:其實減碳行動上也有相關的例子。像澎湖政府希望投資再生能源,發展成低碳島,這可參考丹麥案例──有社區民眾一起投資他們的風力發電,便由下到上全面參與,所有居民都是股東。

另外在個人減碳方面,「碳足跡」的計算越來越多人重視,民眾上低碳生活部落格落格詢問碳足跡的案例越來越多。以企業角度來說,產品加上「碳足跡標示」也會是今年的趨勢,像去年統一、黑松已跟進。

這是因為消費者慢慢意識到:若同樣的飲料,這罐的飲料比另一罐多100公克碳足跡,同樣的享受何必選擇對地球有傷害較多的產品?當消費有這樣的需求意識,就會開始引導產品走向。不過,界定碳足跡的標準需要經過驗證單位,現在多是經由BSI機構的「PAS 2050 產品碳足跡驗證」機制;另ISO也會在 2011年會公佈碳足跡的驗證標準

※ 此系列座談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電信基金會、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主辦,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台灣立報、國際厚生健康園區、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協辦。
Ø 座談時間:2009年1月25日下午1:30
Ø 地點:氣象風險管理開發公司攝影棚
Ø 主持人:張宏林(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
Ø 與談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張楊乾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為提升多元文化的尊重,沙烏地阿拉伯開辦了第一所提倡自由教育的學校,希望以此鼓勵宗教對話和自由議題的討論。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阿布杜拉國王科技大學(The 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UST)2009年9月正式在紅海地區的楚瓦爾開始營運,可謂是沙國希冀透過自由教育邁向現代化道路運動的首個具體徵兆。

這所大學是阿布杜拉國王長久以來的夢想,他自即位之後一直想要將沙烏地阿拉伯改造成以知識為本的社會

然而這所學校的興建也顯示了,進步並非僅僅透過興建學校或是其他外在現代化標誌就唾手可得的,進步也需要建設性的對話和嚴密預防嚴重的違反人權事件,包括全然缺乏宗教自由和言論自由等行為。

開啟尊重宗教差異

這所學校是塔特威爾(Tatweer)計畫的一部份。在911攻擊事件後,沙烏地阿拉伯的領導人被迫重新檢驗他們的社會,教授穆罕默德.查耶德.尤瑟夫針對該國教育體系進行詳盡研究,發現宗教差異間的對話與尊重在這裡付之闕如,塔特威爾計畫因而開啟。

這個計畫不只希望創造更多能在職場貢獻的畢業生,同時也希望創造一個開放且能夠處理宗教差異的公民社會

然而凱莉.麥克艾薇斯在「改變沙烏地阿拉伯人學習方法」一文中提到,即使推動了塔特威爾計畫,沙烏地阿拉伯的學校卻鮮少改變。

沙烏地阿拉伯由神職人員主導的思想體系不但散布了對不同宗教的仇恨想法,同時也限制了各種思想的自由流動。

妮娜.許雅2008年對沙烏地阿拉伯課程的研究顯示,公立學校課本中一直存在對於非瓦哈比派教徒的恨意,教導學生「對一個穆斯林來說,與一名不信真主和其先知的人作朋友,是不被允許的。」

保守勢力反擊

國王科大準確地提出這些類型的自由言論議題,雖然成立不久,沙烏地阿拉伯當權已經收到許多來自該國保守人士的嚴厲批評。去年10月,沙烏地阿拉伯資深神職人員團一名成員奧爾許特利,就在電視上批評,國王科大以教育為名,事實上卻教導諸如演化論等「外來異端」。

幾家沙烏地阿拉伯自由派報紙則反控訴這些神職人員將焦點放在少數會帶來爭議性的議題,以此抑制了進步發展。

在激烈辯論之後,阿布杜拉國王發布一道皇家敕令,將奧爾許特利從神職人員團的成員名單上更換下來。

儘管撤換奧爾許特利可能是一個期盼改革的徵兆,然而沙烏地阿拉伯對異議言論的控制態度,反映了仍缺乏真正進步所需的先決條件。

在沙烏地阿拉伯,不同於伊斯蘭瓦哈比派的宗教不被法律承認,而從伊斯蘭教轉信他教則會被處以死刑。儘管國王科大無法獨力改變這些根深蒂固的做法,然而在一群種族﹑宗教和性別上都多元的團體中,發展出一個具生產力互動模式,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步。

國王科大在沙烏地阿拉伯社會中成為一塊國中之國,但是其成員卻希望,其邊界是具滲透性的,希望出現在校園中的現代化可以帶動沙烏地阿拉伯更長足的進步。

目前,國王科大的學生中有15%是沙烏地阿拉伯人,隨著本地入學生數目的增加,國王科大的沙烏地阿拉伯籍畢業生進入社會時,不僅能擁有更高的學歷證書,同時也對於批判性思考、宗教自由和自由言論等並不陌生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監院要求 環署5月評鑑六輕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

六輕自1999年開發至今,造成雲林台西一帶環境嚴重變遷,尤以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監察院去年底決議環保署應針對六輕開發計畫進行評鑑,環署26日表示,最快5月舉辦評鑑研討會;環署有意針對西海岸工業區做總體開發控管,但詳細內容將另次討論。

釐清民眾罹癌關係

環署綜計處長葉俊宏說明,六輕開發後,環署組成監督小組進行監督,在專家會議中也針對六輕造成的空污,依毒性及排放量大小列出10項優先污染物以進行追蹤調查;未來評鑑將加強釐清六輕計畫與民眾罹癌及死亡率提高的關係,希望針對六輕開發對環境影響做更嚴格規範,做為監督其他石化業開發時參考。

環境換經濟成長

六輕平均每年約貢獻11%以上GDP,至今有68個廠、2百多個製程。但十多年來對環境也造成極大破壞,當初開發時的環評承諾也多有缺失,除了空氣品質持續惡化,漁業資源也有減少

環委指出,六輕環評時已提醒過開發將造成外傘頂洲流失,六輕承諾要養灘,但根本沒做;隔離水道也從5百公尺縮至2百公尺,在極端氣候下,未來恐有排洪問題。

海水脫硫使海洋酸化

此外,六輕為第一座海水脫硫工廠,當時普遍不知海水脫硫對海洋酸化影響,無具體監督。「現在發現六輕營運以來,海水酸化增加30%!」環委曾要求六輕將酸值降至PH7.6,「但六輕卻說做不到!」

事實上,全球對海洋酸化議題愈來愈重視,環委指出,除了海水脫硫外,六輕高度排放溫室氣體也是海洋酸化幫凶。目前環署打算對六輕排出的溫室氣體進行盤查,環委建議環署應將溫室氣體列為「污染物」,才有監督能力。

值得重視的是,海水脫硫除造成環境破壞,也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環委表示,廈門正在研究海水脫硫與重金屬汞的關係。環委表示,電廠海水脫硫排出的汞含量很高,在幾小時內就會氣化回到空氣裡,目前政府各部門對元素汞會有何影響並不了解,恐有危害。

由於污染與健康風險息息相關,環委主張,無論公部門或六輕自行做的監測數據都應「無條件公開讓民眾知道」。此外,應建立長期被動式監測,否則以目前的監測方式,測到的都是污染物的瞬間值,無法真正掌握所有排放物質與長時間的影響。

環委指出,六輕開發之前未做健康風險評估,要釐清開發和健康影響的因果關係很難,應建立世代研究,長期監測族群跟建康長期發展情形。

環署副署長邱文彥認為,六輕評鑑事項將與未來中部數個開發案相關,如水資源分配、對保育類動物中華白海豚的影響、對濕地的影響等,希望透過各方討論建立完整的依循指標。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鄉寒假課輔 兩岸學子出發
 

【記者鄭沛揚台北報導】為了幫助教育資源貧乏的學生,台灣師範大學發起「2009 Hoping Download 燭光100青年踏尋孔子尋腳活動」,由台灣、大陸、香港、澳門4地的100名學生組成志工團隊,26日前往偏鄉國中,進行為期3天的課輔服務。

「很期待,但又帶著深深的問號。」香港嶺南大學學生張承濤出發前的心情很忐忑,他認為「學習」的重要意義是貢獻所學、造福他人,並從中得到回饋。張承濤曾經隨學校服務團到過台灣,在參訪中留下深刻印象,促成他再次報名「青年踏尋孔子行腳」活動。

從知道獲選開始,張承濤不斷上網搜尋資料,深深感受到台灣與香港不同。

他說,台灣社區服務風氣盛行,但嶺南大學可能是香港唯一從事社區服務的學校,希望能夠多吸收類似經驗,拓展人生視野。

張承濤的家境並不富裕,能夠體會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習弱勢感受。唸哲學系的他原本擔心自己所學與國中課程落差太大,但台師大老師鼓勵他分享成長歷程,讓偏鄉許多沒有出國經驗的學童明白異地文化,也奠定他成行的信心。張承濤希望能將問號化成驚嘆號,盡情體驗台灣風俗。

台師大美術系4年級邱勻亭即將畢業,她表示學校課程多是教育理論,難得有實際機會驗證,加上就業後可能無法深度體驗台灣的不同文化,打算送自己不一樣的寒假體驗。

邱勻亭與小組成員費盡心思設計課程、教具,希望以遊戲互動方式增加偏鄉學童的學習樂趣。她堅信社會教育能夠輔助學習,每個人應享有均等的教育機會,她想藉由活動實現自己的理想,增添人生經驗,父母也相當支持她。

台師大隨隊老師邱鴻炎表示,活動以輕鬆互動為主,不侷限於課業輔導,畢竟許多偏鄉學童未看過台灣以外的學生,藉由經驗分享、交流,讓他們了解文化差異。未實行課業輔導的時間,會帶著陸、港、澳生到鄰近地區走走,體驗與城市不同的鄉村文化。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2010年1月26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向監察院檢舉六輕涉嫌污染環境案件越來越多,環保署及環評委員上午決議,將在今年5、6月間,召開六輕計畫「總體評鑑研討會」,對六輕徹底進行總體檢。

六輕計畫開始於1999年生產,開發面積達2,603公頃,總投資金額5,744億元,2008年產值1兆1,688億元,占當年度GDP的11.9%,平均每年繳稅400億元,在我國石化工業上占有重大地位。但經過10多年變化,營運環境已大幅改變,現在大多為推動高科產業,而工業區閒置的越來越多。

監察院最近接到許多陳情案件,包括工業區污水處理效率及放流水標準,在廠商要求下,逐年降低,對沿海已造成嚴重污染,促使環保署起議要求對六輕計畫進行總體檢。

環評委員及環保署決定在5、6月進行六輕計畫總體評鑑研討會,評鑑項目將從經濟面六輕計畫對國家總體貢獻、石化供應鍊、環境面包括空氣品質、有機揮發物、異味管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海域水質變化分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警系統、漁業資源影響分析等數十項評鑑項目。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2010年1月26日聯合報桃縣報導

美國前無線電公司桃園廠(RCA)1993年間爆發地下水污染,7公頃土地被環保署公告為污染控制場址。2009年底環保署終於通過美國無線電公司所提整治計畫,方式之一,是採用稀釋糖蜜灌入水井,以生物防治法消除水中的含氯污染物。

桃園縣環保局水質保護科表示,RCA主要污染源四氯乙烯、三氯乙烯等氯化物,早已從表土層跑進地下水層中。稀釋糖蜜後,經由水井注入地下水層中,地下水中的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快速消耗水中氧氣,讓地下水層呈現「厭氧」狀況,促成水中含氯有機物被換成為二氧化碳和水,逼著受污染地下水還原成清澈水質,藉此消除污染物。

美國無線電公司將在RCA全廠設立108口深度約15至18公尺的注入井,整治經費約1.75億至3億元不等,歷時兩年。 環保局表示,這套「加強還原脫氯法」過去在國外清除地下水層揮發性污染物上很有成效,所以被美國無線電公司引進國內。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敦–柏林連線

 簡上閔

倫敦–柏林連線絲圖茲Katja Strunz│無題Untitled 2006(坎頓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

1897年,正逢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週年,在那段輝煌時期,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無論是經濟、藝術、科學,均達到空前鼎盛。同年,「漢普敦公立圖書館」(Hampstead public library)開館啟用,這幢座落於北倫敦坎頓自治市的古典建築,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仍屹立不搖。1960年代,英國保守黨政府推動一系列藝文政策,老建物搖身一變成為當時倫敦的「當代」藝術中心之一,並更名為「坎頓藝術中心」(Camden Arts Centre)。這裡充滿懷舊連結的歷史感,近日更被主要報章媒體譽為「倫敦最棒的當代藝術空間」,德國女性藝術家絲圖茲(Katja Strunz)的英國首個展,便選自此地出發。

絲圖茲是過去十年來,柏林新生代藝術家裡相當受矚目的一位。展題「前幾何紀之回聲」(Sound of the Pregeometric Age),包含一件大型聲音藝術與場外的拼貼裝置,內外相互呼應。在物理學領域裡,「前幾何」指的是企圖詮釋時空之前的時空狀態;藝術家借此概念,以後設角度,邀請觀眾探索聲波的時空摺痕。

 

像機器又像樂器的替代樂團,組成物是各種銅製吹奏器的拆解組合。絲圖茲四處錄製聲音,擷取音波後,安裝於爵士鼓鈸、土耳其喇叭、手搖鈴等物件之共鳴處,錯落播放,讓聲響獨立建構一段非線性紀元。而蔓延展場,散落一地的泛黃塗鴉紙,書寫著藝術家的前時空置入:「當時間落下時,它們摺疊著彼此」。

*節錄自今藝術 第208期

http://artouch.com/artco/story.aspx?aid=2010011114357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訪蜷川實花
攝影,是為了內在心靈的平衡
 黃姍姍

*節錄自http://artouch.com/artco/story.aspx?aid=2010011110107

           2010.01.11今藝術 第208期

近年因執導電影《惡女花魁》(Sakuran)逐漸受到各界媒體矚目的蜷川實花(Ninagawa Mika),在略有寒意的早冬再次拜訪台灣,她嬌小的身軀、爽朗的笑容與健談的態度,讓整個過程充滿實花式的幸福愉悅感。藉此訪談,她與台灣讀者分享她從背負著「蜷川幸雄(Ninagawa Yukio,註)的女兒」包袱,逐步受到攝影界肯定,進而確立「攝影家蜷川實花」地位的轉變歷程。

這次是第幾次拜訪台灣呢?對台灣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這次是我第二次拜訪台灣,第一次來台灣時拍攝的作品曾於2008年東京的回顧展展出。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的寺廟,應該是龍山寺吧,我深深被那精巧華麗的色彩給吸引了。

2008年你在東京都歌劇院城市藝術畫廊(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舉辦大規模回顧展「地上的花,天上的色」(Earthly Flowers, Heavenly Colors),創下開館以來入館觀眾人數最高的紀錄,造成很大的轟動與迴響,這個回顧展對你代表了什麼樣的意義呢?


我很高興能夠受到大家的支持,對我而言,這個展覽是一個檢視自己到目前為止的創作歷程、也是一個整理自我的機會,我更參與了展場中展示方式與路線的空間規畫,這真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但在我心中,更強烈的卻是一種促使我去思考「將來我更應該做些什麼」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嘗試、想挑戰的事,時間與精力卻不夠用。

你拍攝旅行照片與拍攝特定對象如花朵、金魚等時,在創作態度上與情感上有什麼區別嗎?


其實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並不會事先設定自己要拍些什麼主題,或是哪些對象;相反地,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狀況,當我被感動、被某些事物觸動時,那是一種直覺,也許是旅程中的意外邂逅、也許是身旁的金魚、或是我的兒子。我經常同時拍攝各種不同主題作品,在最後整理的階段時,才會依照主題分類,因此基本上在拍攝的態度上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目前心中最想進行的計畫是?


拍攝東京的風景與人物。到目前為止,我所拍攝的對象大部分是國外的風景,卻很少對自己出身成長的地方——東京——有太多的觀察。如果時間許可的話,我想多拍一些東京的風景,好好觀察這個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想拍一些只有在東京看得到的人物,例如特殊風化場所的工作者,或是在新宿街頭扮裝的年輕人們,或是女僕咖啡廳的工作者等等。


你曾經說過,在攝影集《BABYBLUE SKY》與《Pink Rose Suite》出版時,是人生最低潮的時候,但攝影集中的影像卻是滿溢著喜悅與幸福感覺。在創作時,你是否刻意避免將心理狀態反映在作品當中呢?


雖然我並沒有去刻意避免,但是對我而言,私生活與攝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並不會將自己的內心狀態輕易地反映在作品當中。某種程度上,我應該是用「攝影」這個行為來調整我心理的狀態,所以有時候,我的作品與我的生活狀況幾乎呈現相反的狀況。我是一個非拍照不可的人,只要一天不拿起相機,身體心理的狀況就會怪怪的,在我的經驗中,大約最長二到三天不拍就撐不下去了。我想我大概是藉由拍攝這個行為,來達到一種心靈內在的平衡。

自己認為最滿意或是最喜歡的一本攝影集?


這很難回答……每次出版最新攝影集的時候,我都自認是自己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品(笑)。不過今年秋季,Rizzoli Publication出版社將在紐約與米蘭推出我的攝影集,完整收錄目前為止我所有系列的主要作品,如果是第一次買我的攝影集的讀者,那我很推薦這本。如果以讀者的反應來說,男性讀者大多喜歡金魚的作品,例如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與荒木經惟(Araki Nobuyoshi)兩位前輩都說喜歡我的金魚系列作品,而女性讀者還是偏好拍攝女孩的作品。


在去年的東京回顧展當中,我記得有一個系列是你的新作「Noir」(黑)系列,與你之前的作品呈現不同的風采,我當時印象非常深刻,似乎看到了蜷川實花的另一面


謝謝,是的,這是我最新作品「Noir」系列,當時是首次在東京公開,但是還未收入任何一本攝影集,我會持續發展這個系列,當然也會結集成一本作品集。對我而言,這個系列也是一個很大的嘗試,為了表現鮮豔色彩中的黑暗、在幽微陰霾中的光,我在旅程中捕捉許多看來平淡無奇,但是卻充滿詭異怪誕故事的場景。或許這本攝影集將會成為我最喜歡的一本吧!


你執導的電影作品《惡女花魁》在日本與台灣引起觀眾與媒體注意,更造成許多的討論。以一位攝影家的身分,拍攝靜態的照片與動態電影有什麼不同?在執導過程當中,是否有什麼特殊的經驗?


這兩者的確十分不同,攝影是非常個人的創作,但是電影製作卻需要許多不同專業人士的協助,尤其是導演的角色就是要下達指令,我被賦予「要求誰做什麼、誰不能做什麼,或該怎麼做」的權利,但同時也必須把心中所想的事情,全部非常精確地言語化,這對我而言,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因此讓我有了更多難得的經驗。所以基本上,拍攝電影的經驗其實對我的攝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是對我本身的性格產生了正面的影響,讓我更有包容力與忍耐力,能圓融地處理許多工作上的細節,在進行其他商業時尚攝影工作時,也能夠更順利地與其他工作人員合作。

另一方面,父母親對我拍攝電影這件事的影響或許更大,因為我從小與父母親一同看戲劇、看電視,在家裡就經常聽到父親對著電視播放的內容或演員說:這演員演技太差、這裡該怎麼做、該怎麼演等等評論。事實上,我已經無法像一般人單純地只是觀看一個故事,而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螢幕或舞台背後種種人為的要素。這種經驗讓我在無形之中,形成了我自己獨特的影像觀,或是對於某種演技的偏好;我原本也不曉得自己有這樣的基因,但是一旦開始拍攝電影,我潛在的經驗與喜惡就很直接地反映出來了。


從構想到完成,這部片共花費了兩年時間,但是實際拍攝只花了兩個月時間。當我還在猶豫是否要跨足電影界時,畫廊負責人小山登美夫(Koyama Tomio)的一句話讓我更確定要走這條路,他說:「就放手去做吧!全都是好事!」父母對我的鼓勵當然也很重要,我爸也提醒我:就去做吧!不過,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然,我後來也親身體會到拍攝電影的辛苦,但我還是很期待拍第二部電影!


那將會是哪一種主題的電影呢?


其實我目前還在思考當中,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目前考慮以漫畫或者小說原作搬上電影舞台的方式呈現,不過我還是會以女孩為主角,我想拍攝女性觀眾喜歡的電影;如果有機會,我也希望可以在台灣拍攝電影。我夢想是可以在台北、上海、香港等亞洲各都市拍電影,以一種自然、不勉強自己的方式持續創作,不管是攝影或者是電影。我大學時期曾經迷過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在看完電影後,我馬上就訂了機票,隔週,我去了香港。雖然我對於其他的亞洲電影並不是非常了解,但是我非常喜歡亞洲的氣氛,真的很想在這些都市拍攝電影。


除了跨足電影界,之前你曾與植村秀(Shu Uemura)等時尚名牌合作開發新作品,而近日則在日本森美術館「醫學與藝術——探索生命與愛的未來」一展當中,與醫療器材公司合作製作了獨一無二的義肢……在和這麼多種領域合作的經驗當中,你為什麼有這些想法,有什麼領域是你還沒有嘗試過,但如果有機會一定會嘗試的?


其實與植村秀的合作、或是販賣印有我作品的服裝包包或小東西,只是出自一個單純的想法——我自己很想要擁有,也希望喜歡的人可以每天使用。當我收到邀請時,如果喜歡,我會毫不猶豫就答應;但若直覺不喜歡也會馬上拒絕,這是很直覺,很簡單的。另一方面,雖然藝術作品的原作價格可能很高,並非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佔有,但是像這些與作品相關的小物品,卻是可以每天使用的,當自己喜歡的東西充滿在生活當中,心情不就會變得非常愉悅嗎?我認為藝術並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與日常生活並存的。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嘗試與家具業合作、設計飯店的內部裝潢,或是與高級服裝品牌合作等等。


你最欣賞最喜歡的攝影家?他們對你的創作造成了影響嗎?

如果是西方的攝影家有馮.恩沃斯(Ellen Von Unwerth)和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兩位,日本國內的話,我很喜歡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的作品,篠山紀信(Shinoyama Kishin)也是我喜歡的攝影家之一。


之前我有機會和這些前輩對談,讓我學習到很多,特別是這些前輩都是一輩子堅持走攝影這條路,這種持續的信念以及自我支持的強大力量,讓我感到敬佩,我也期許自己能夠像他們一樣。不過我認為自己並沒有受到他們太多的影響,反而是母親對我的影響比較大;我的母親經常以拼布來創作,她作品的用色影響了我對於色彩的愛好。


還有,我很喜歡看漫畫和卡通,現在我有時也會和我的小孩一起看——其實一個人的時候也經常看,卡通和漫畫的用色也影響到我對於視覺效果的偏好。


謝謝你的回答,最後,是否有想給台灣讀者的訊息?

我真的非常喜歡台灣,從來沒有遇過像台灣這麼親切的國家,希望台灣的朋友能夠喜歡我的作品,我更期待將來有機會在台灣舉辦展覽、或者是在台灣拍電影。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再來台灣的。


註:蜷川幸雄出生於1935年,是日本著名的舞台導演、電影導演,其本身也是演員。他所執導的戲劇從歐美的古典劇、近代歌劇,到日本國內的現代劇,範圍非常廣泛。除了現代劇作品外,近年來曾執導由小澤征爾(Ozawa Seiji)指揮的歌劇《徘徊的荷蘭人》,或是由宇崎童(Uzaki Ryudo)作曲的歌劇《魔女宅急便》,更受到著名歌舞伎演員尾上菊之助(Onoe Kikunosuke)的委託,組成菊五郎劇團,執導歌舞伎作品。其作品特別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引人入勝,受到國際表演藝術界之極高評價,被尊稱為「世界的蜷川」。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新位置
  • 請輸入密碼:

*環境資訊電子報 2010.01.07

作者:李麗雯(台大環工所博士生)

英國首相布朗(Golden Brown)上周差點被同僚趕下台,即使紛擾暫時平息,但外界一般預測布朗所屬的工黨今年五月大選將大敗,到時布朗仍得面臨搬離唐寧街十號的命運。不過,2006年12月當布朗剛上任時,立即宣布在2016年以前英國的新建住宅,都必須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ral);接著在2008年4月所頒布的可持續住宅法(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也對住宅建設的碳排放實行嚴格的管制,因此雖然布朗不像上任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國際知名度高,但同樣對阻止暖化有積極作為。

在英國,有27%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是來自於其國內的2,100 萬戶的居民住宅。有鑑於此, 在可持續住宅法有一套評估準則,按住宅的節能和環保程度,將它們劃分為6 個星級,除作為政府評估管理的基準,並提供民眾在購屋選擇上能有標準化評估規範的參考依據。

西格馬住宅 零排放嘗試
 
而由Stewart Milne建築開發商推出的「西格馬住宅(Sigma Home)」,即時搭上了此政策的順風車,除在同年6月率先推出英國的首棟零碳排放住宅房屋設計,並且在沃特福德郡的一場建築展覽會上正式亮相。這棟住宅中所有的家用電器能源設施設備,包括電視電器、廚房烹調設施、暖氣系統、熱水供給系統和通風系統的能源消耗,均可接近到零碳排放的指標,此已符合英國可持續住宅準則評估的第五星級水準,也因獲頒英國政府的第一張"零碳排放"住宅證書。

西格馬住宅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住宅的屋頂上裝設有太陽能熱水器和渦輪式的風力發電機;並衡量真實生活的舒適及便利性上,設計完善廢水循環利用-流暢的規劃洗衣、洗澡、洗手等產生的廢水可用來沖洗廁所後,經過濾處理循環利用,而從斜屋頂上流下來的雨水,可導入至花園內的一個集水桶中,收集的雨水則可用於花園的澆花和灌溉。

另一方面,從建築物理設計上,為能有效隔絕建築南面的陽光熱緣,特地在面南的窗戶上安裝三層的真空玻璃,而牆壁夾層以填充羊毛作為隔熱層,目的就是盡可能的減少冬季熱能的流失和夏季的熱輻射。除此之外,為確保冬暖夏涼的舒適度,設置有熱量感應器控制的通風孔自動開關,作為調節室內溫度適宜性;在降低水資源的消耗上,水龍頭和花草灑水器則採用低速流動水,降低水的流量;

在空間格局上,該住宅兼顧了居住及辦公的雙重用途,將一樓設計一個可作為獨立的公寓,或辦公室的空間使用,可減少居民在交通成本上的花費及更減少車輛使用所造成的高污染碳排放。而預鑄框架式的牆體和屋頂設計,除可規格化的符合環保標章,更可比傳統的磚造住宅,縮短許多的建築週期,而成為開發商的最佳選擇;也為一般的四人家庭,節省了每年約800英鎊的能源開支。

貝丁頓 低碳社區典範

然而,早在西格馬的新型態住宅推出之前,在英國倫敦南方貝丁頓區,一處曾是荒蕪廢棄的污水處理廠遺址上,誕生了一個象徵未來低碳社會的生態社區,該計畫獲得十幾個建築、永續、能源等設計獎項,成為英國甚至世界各地零碳排放社區和生態建築發展的典範佳作。

貝丁頓社區BedZED(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 為倫敦最大的房屋協會Peabody Trust所開發,完成時間是2002年9月,完成面積3000平方公尺,共82戶的商業/居住/工作空間單元。基本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地球可再生的資源,在不會犧牲現代化的生活模式,並且抗衡高房價的市場預算下,便可輕易的提供一處永續生活模式的新型態住宅。

除在建築內部的使用者考量上,可以減少熱能、電力以及水的需求,降低暖氣的需求,減少水資源的損耗,以綠色的空間和陽光、空氣及水的永續環境考量,為住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內部環境。更同時周全的考量到使用者以外的地球環境資源的永續性,結合以仿生學(Biomimicry)的營建研發技術為主的團隊,在建築的材質與功能設計上,都選擇最低度的環境影響為主,且未來拆遷後可回收再利用,以減少過去營建產業在碳排放上居高的負面效應。

為了讓生態社區能夠真正符合自給自足的零耗能、低碳排的理念,在社區建構一處沼氣生質能的汽電共生站(CHP)。配合以下的陽光、空氣及水的永續環境設計理念,構成一簇系統性、可再生的節能低碳建築群,完成社區內的熱與電能的需求自給夢想。

陽光空氣水 解析低碳建築

陽光:安裝太陽能板、朝南的建築格局、開窗採大面積的落地窗設計以達到光與熱的舒適環境。在屋頂設置花園,除有助於防止冬天室內的熱量散失外,在春夏搖身一變成為美麗花園焦點。

空氣:安裝小型風力發電設備,利用風能與風對流的中央空調設計,營造舒適的自然通風環境,可源源不斷地將新鮮空氣導入到每一個房間。

水:一場雨過後,社區旁蓄滿雨水的生態池,是社區災防與涵養水源最佳公共自然生態資源。而社區的每個家戶也都設置有雨水收集截留設備及中水循環再利用的系統設計。充分的將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運到各種生活需求上,如沖馬桶的水及花園灌溉用水等。

在生活細節上,住家電器設備都使用歐盟合格的低耗能產品,廚房則設置廚餘儲藏櫃以利進行循環使用。住家停車場設有電車充電站,而為鼓勵住戶轉買電車和生質能汽車,社區還提供電車免費的停車空間及免費充電等各項誘因;設計鼓勵步行和騎腳踏車、外出更有全社區的綠色共乘俱樂部和公共交通系統;而為了要讓更多的人可以在家工作,社區中規劃的各種辦公空間和住宅高科技網路設施,則是進一步營造了一個未來生活的理想社區。

為了減少運輸所帶來的負面環境效益,社區建材絕大部份都在半徑35公里的範圍內取得。在該社區的營建材料選擇上,也都是以標榜著可回收再生及低耗能的環境友善設計為原型。從長期使用的高能源效率設計考量上,據估計英國每家戶在營建業的耗能碳排放上佔有29%,但在貝丁頓社區的營建材料與興建過程中僅每一戶僅佔2-3%的碳排放量。

這樣兩個英國的示範計畫應該讓我們獲得了不少回饋,在貝丁頓社區多數的想法多是以居民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為出發點考量、貼心的照顧到居住者對設置裝備的需求,並確保建築內的設施滿足英國住宅節能減碳的三項基準:(1) 熱水的熱能少於45%;(2) 電燈、廚具以及全部器具的用電量少於55%,及 (3) 水的消耗量少於60%等。相較之下,貝丁頓社區計畫的成果確實為英國的住宅建築提供很好的法令規章定基準,也造就了西格馬五星級住宅的成功。

貝丁頓社區不論工作及及生活的都試圖以一種接近零碳排放的方式,使得這項計畫的推動更有吸引力及經濟的成本效益,也滿足現代生活的品質。成功的利用了一種可實踐、可複製的方法,為永續性的生活型態議題提供了許多解答,加快了政府推動低碳社區的企圖心及讓主開發商以及建設參與者認為,擴大市場的經營,邁向國際低碳社區、永續發展的境地不遠。而這項計畫之所以成功,主要的關鍵是整個計畫團隊在過程中的奉獻、創新、堅定的信念、大量時間的投入等,都足以展現令人刮目相看的各項成果,一個超乎期待的新型態低碳社區。

因此,雖然英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研究顯示,英國政府提出的願景在2050年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理論上是應該無法完成的;除非英國能減少50%的能源需求,並到2030年仍然還另外需要16座核能發電廠站和2.7萬個風電機組。但另一方面,英國在低碳社區的發展推動上,仍有許多卓越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或也值得台灣效法。

【參考資料】
http://www.arup.com/
http://www.zedfactory.com/
http://www.bioregional.com

【延伸閱讀】
《等待一座垂直農場 在城市中現身》李麗雯 31-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城市 英國的綠色革命》李麗雯 25-Aug-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之「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攝影:黃世仁

六星瓢蟲產的蟲卵晶盈剔透像似寶石小女自從上幼稚園後,就大多由我負責接送,在途中看到比較好玩的動植物時,都會趁機介紹給她,希望能引起她認識動植物的興趣。在97年11月5日送女兒到幼稱園上課時,不經意的發現教室旁的九芎樹上有某種昆蟲的卵,於是佇足觀察,也順便請女兒及其同學觀看,一開始只發現了2叢卵,後來老師及其他家長也來了,大家一起又找到了幾叢卵,但卻不知道是誰生的,因有事待辦就先行離開。下午去接女兒就提早了半小時,又帶了相機及放大鏡,想拍下蟲卵的樣子查資料,並繼續觀察蟲卵是否變化;結果看到了六星瓢蟲正在產卵,真是很幸運!連忙仔細的觀察並拍照存證,並開始每天觀察其後續變化,以藉機瞭解六星瓢蟲的生活史。

剛孵化出來的幼蟲瓢蟲跟蝴蝶一樣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完成一個世代必須經過「卵→幼蟲 →蛹→成蟲」4個階段。六星瓢蟲為台灣特有種,體長只有約4 mm左右,體背黑色且具有光澤,前胸背板有2枚對稱的白斑,翅鞘上共有6枚對稱的黃色圓斑,為命名的由來,常見牠活動於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及幼蟲都以蚜蟲為食物。

此次的六星瓢蟲觀察記錄整理如下:因九芎樹樹上有發現蚜蟲在吸食,六星瓢蟲媽媽會在九芎樹上尋找適合產卵的地方,當找到了適合產卵的地方,瓢蟲媽媽開始產卵。一般一隻雌瓢蟲一生約可產下200~400個卵,而此次觀察到每個產卵位置可產6~20個,以8~13顆間較多,卵的顏色為淡橘黃色或黃色,呈橢圓形兩端較尖。剛產下的卵晶盈剔透像似寶石,過了幾天後卵會變成不透明狀,表示卵內的幼蟲已長大要開始孵化。剛孵化出來的幼蟲會群聚在一起,並會把卵殼吃掉,其體色為黑色上有黃斑,但此時黃斑尚不明顯。幼蟲稍後會以蚜蟲為食,經過幾次蛻皮後的終齡幼蟲,身上的黃斑已清楚可見,這表示幼蟲即將化蛹,牠會選擇一處安全的地方開始化蛹。幼蟲化蛹時,會吐絲做一絲座,尾部黏在絲座上擺好姿勢頭下腳上的開始化蛹,蛹在感到物體靠近時,會動一下或整個翹起以示威嚇,並不是每隻都能化蛹成功。過幾天蛹就會孵化出六星瓢蟲成蟲,剛孵化出來的成蟲要等翅鞘硬了之後,才能飛離去覓食或尋找同伴。上述各個階段的天數,會因食物量、氣候等而有不同的差異。

蛹在感到敵人靠近時,會動一下或整個翹起以嚇走敵人在約一個多月的觀察過程中,最讓我欣慰的反而不是對六星瓢蟲的生活史更加瞭解;而是讓許多小朋友對自然觀察產生興趣,他們在我觀察的時候都會來跟我分享自己的觀察,或是來詢問他們家中及校園看到的生物是什麼?

大多數的人會認為從事自然觀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其實恰好相反,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都會有植物存在,而有植物存在就會有生物會來利用。其實,像公園、學校、陽台、花圃、菜園、行道樹等,都是可以作自然觀察的地方。最方便的自然觀察是在居家附近找一條步道或公園等,對動植物作四季變化的觀察。如果還是覺得太難或複雜,還有一種更簡易的方式,就是在每天上班、上學、買東西、接送小孩等活動的途中,選定一、二種植物作觀察,可觀察其開花、結果、發芽、葉子行形狀及色彩變化、有何生物會來利用等。

孵化成功!要去找同伴了!在自然觀察中,常有小朋友看到昆蟲,第一個就問是害蟲還是益蟲?其實人類常把昆蟲分成益蟲及害蟲,那只是以人類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吃掉人所種植的作物就是害蟲要消滅,而維護作物的就成益蟲要保護。而對地球而言,人類到底是益蟲或害蟲?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地球都能包容人類的各種破壞,人類是否也應該多做一點自然觀察,以思考跟各種生物的相處之道!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譯自2010年1月22英國衛報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畜牧保險機制及將實施的肯亞馬薩比特區 (Gideon Mendel/Corbis攝)肯亞北部近來因乾旱而損失大量牛隻的牧民,將可獲得一項試行計劃提供的畜牧保險。這項計畫將利用現有草場的衛星影像,以決定給付保險的時機。

這個由「國際畜產研究所(ILRI)」首創的保險機制22日於乾旱的馬薩比特區(Marsabit)展開。馬薩比特的牧民畜養了超過 2百萬頭牛隻、駱駝、山羊和綿羊,總值約為 6700萬英鎊。然而他們目前還無法重建因飢荒而減少的牲畜量。由於缺雨情形越來越頻繁,牧草缺乏導致了上述的飢荒。

雖然過去一個世紀中,該地區發生了28次災旱,但僅僅在過去十年就發生了4次;這4次旱災造成畜產的重大損失,並使得許多家庭面臨貧困。

由於難以核實遼闊和偏遠地區動物的死亡原因,因此在此之前,為牧民提供畜牧保險已被證明幾乎是不可能。但是「國際畜產研究所」研擬出可解決該問題的新機制。這套機制並非對死亡個案給付賠償,而是當衛星影像顯示現有牧草十分稀少、而動物有可能餓死時,給予給付。

根據新機制,約1萬戶農家預計需繳付 相當於他們的牲畜總值3.25%至5.5%的保費,以提供一年的畜牧保險,他們。保險給付將取決於預測的牲畜死亡率。

為了建構這套由美國數所大學、地方官員和國際畜產研究所共同開發的保險模式,研究人員由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NDVI),收集馬薩比特地區自1981年來植物生長的衛星影像。這些資訊再結合該區自2000年的牲畜死亡數據,產出了一套能可靠預測牧草量減少導致動物死亡的程式。

根據衛星影像,每年可能支付賠償的時段為長乾季結束的九月份,以及短乾季的二月。

如果此機制試行成功,適用範圍預計將擴大到東非其他地區。

衛報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譯自2010年1月21日ENS馬來西亞,砂勞越,古晉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砂勞越原住民的代表律師21日於婆羅洲砂勞越州首府古晉宣布,當地原住民在兩項重要的土地議題案件上贏得勝利。

這兩件案例是由當地原住民,對計劃在原住民領域上建立油棕園的砂勞越政府與油棕公司,提起訴訟。

審案法官王大衛(David Wong)表示,在這兩件案例中,傳統領域權凌駕於砂勞越州政府之上;土地屬於地社群,而非違法宣稱當地為國有地的政府所有。

在其中一個案件,法院宣布,馬來人的習慣法必須被賦予法律效力。這是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決定。

2001伊班族(Iban)對Ladang Sawit Bintulu民都魯棕櫚油公司(Ladang Sawit Bintulu)和包括州政府在內的另4名被告提起告訴,訴求對他們的傳統領域行使權利。

原告聲稱,1996年對民都魯油棕公司發出的臨時租賃令,不應當將它們的傳統領域包含在內。 他們認為,他們的傳統領域權從來沒有消失,因此,那份臨時租約是違法的。

法院最後裁定,由於伊班族賦有土地權,因此臨時租約中,1214公頃的爭議地區是無效的。法庭並下令油棕公司離開爭議地區,將該地區歸還給伊班族人。

就在該裁決出爐的兩天前,馬來西亞警方摧毀了Sungai Sekabai村中,伊班族首領和其他24戶的家舍。這個社區於2001年贏得了一個類似的土地權訴訟案。

雖然法院判決原住民勝訴,但在另一層意義上,當地原住民已失去他們原本文化中宣稱土地所有權的方式,而必須在法庭上保衛家園。

加拿大人類學家戴維斯表示,「當地原住民土地權的原則是體現於傳統法律(或稱阿達特adat),那是受道德、法律和宗教影響的概念。」

然而,面對婆羅洲越來越多原住民傳統領域計劃被開發,透過法律途徑以保護他們的土地權目前至關重要。

1月11日在吉隆坡,馬來西亞和中國簽署了一項具爭議性能源總體規劃協議,該計畫將使婆羅洲上千名原住民流離失所。據《金融時報》報導,該計劃包含數個大型水壩和大型採煤工程,可能需要遷徙砂勞越雨林中約608,000的原住民。

長期關注砂勞越議題的瑞士布魯諾曼澤基金(Bruno Manser Fund)表示,該計畫疑雲滿布,並將其稱為「砂拉越貪腐之廊」。

該機構在1月13日的聲明中表示,「與馬哈慕德(Mahmud)首相家族利益掛勾的建築公司,將是這項新能源發展計劃的主要獲益者。」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低碳生活部落格2010年1月25日台北訊,張楊乾報導

台灣知名的公衛學者陳健仁,23日在一場與暖化相關的論壇中指出,地球暖化對於全人類飲用水安全與傳染病的擴散,已造成極大的威脅。他認為,台灣的產業密集度如此高,若能將六種溫室氣體列為空氣污染物,站在公衛的角度上是有意義的。

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並不算是法定污染物,不受《空氣污染防治法》的管制,而立法院現正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則是以溫室氣體的減量與氣候變遷的調適為主,未直接從民眾健康受威脅的角度出發擬案。國際上美國環保署雖在去年十二月時,曾公告六種溫室氣體為空氣污染物(*1),但此一決策現正在國會裏,受到共和黨議員強力的反撲(*2)。

曾擔任過衛生署長以及國科會主委的陳健仁,長期以來對於台灣的公共衛生議題涉獵甚深,並曾發表過為數眾多的研究在醫學期刊上。而從他近年的觀察也發現,暖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已造成部份國家國民營養下降、食品中毒率增加、傳染病擴散更快等;他認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政府與醫界應該更重視暖化的議題。

滂沱大雨 易促水源污染

陳健仁以暖化所造成的強降雨作解釋,指上游奔騰而下的洪水與土石流,很容易就造成水質混濁無法飲用、而原本特定地區的污染物,也會隨水源延到其他區域。「大雨還會使得飲用水遭微生物污染的機率增加」他說。

陳健仁也拿印度鄰國孟加拉為例,指該國前陣子曾受到水災肆虐,大水過後竟使E型肝炎的流行率由12%上升至30%,近而導致許多孕婦流產。他也認為在八八水災過後,部份災民就因為接觸到不乾淨的水源,進而感染了類鼻疽菌,也就是驟雨污染水源的實例。

而在傳染病方面,陳健仁也以愛滋病毒的傳統途徑作剖析,他指愛滋病原只存在於非洲叢林,但因氣候變化導致非洲長期的乾旱,促使鄉村人口到都市謀生;其中因有部份人從事性工作,也讓愛滋病隨著國際性交易的路徑,傳播到全球。陳健仁指出,到2006年為止,全球已有3,950萬人死於愛滋病,這或許也可以說與暖化有關;他也認為,因天氣變暖和而更活躍的住宅區囓齒類動物,甚或是未來因暖化被迫離鄉的環境難民,可能都將成為新型傳染病散播的溫床。

夜溫上升 蚊蟲活動力增

在同一場會議裏,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教授也表示,台灣夜溫增加非常明顯,也讓蚊蟲的活動力逐年增加。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生石富元則指出,雖然災難在過去三十年顯著的增加,與環境的過度開發及民眾集中居住在易受害的地方有關;但他強調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災難風險,仍是不可忽略的。

在這場論壇之中,包括像是陳健仁在內幾位屬公衛領域的醫師,大多都提到少吃肉類是對抗暖化的方法之一。不過,也有醫師針對有講者提到吃素可以對抗大腸癌等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主辦單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則在會後新聞稿裏指出,改變飲食仍是對抗暖化有效的手段之一,另一主辦單位雲林縣政府代表也表示將會持續推動,在全縣公私立中小學推動素食營養午餐。

【參考資料】
Guardian 7-Dec-09 "US climate agency declares CO2 public danger" by Suzanne Goldenberg
Guardian 21-Jan-10 "Murkowski to call on Congress to block federal greenhouse gas regulation" by Suzanne Goldenberg

【延伸閱讀】
強降雨颱風 台灣的新威脅》張楊乾 16-Sep-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喘 過敏 腦中風 暖化疾病比你想的多更多》張楊乾 6-May-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暖化威脅人類健康 世衛籲各國嚴肅以對》張楊乾 15-Dec-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之「低碳生活部落格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陳品潔 2010.01.07

一棵樹會使人聯想到什麼呢?對於一棵樹,如果細究一番,人類應該充滿敬意。人類的視野僅止於地面上的百年,受限於人們的生命與能力,往往只能窺得大樹小部分的生命歷程與地表上的樣態。不過,隨著專業器材的進步與攀爬技術日益成熟,吸引全世界愈來愈多人探索樹上的小宇宙。台灣一股爬樹的風潮也正開始,引領更多有興趣和大樹做朋友的人學習爬樹。

最新的攀樹技術是利用安全繩索掛在樹頂,再以繩結和上昇器具攀到樹上;圖片來源:台灣攀樹協會

老人家的印象中,爬樹是「猴囝仔」才會做的事,而今竟然成為一種運動、職業,甚至是生態研究的方法,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令人好奇的是,爬樹到底有何魅力,可以讓許多人願意面對這個活動的危險性「向上爬升」?全亞洲第一、台灣唯一一位領有美國正式專業執照、人稱「爬樹達人」的蘇俊郎說,爬樹並不用花太大力氣,但必須全身協調,這項在美國已經發展很久的技術,是早期伐木工人必備之技能。美國人對安全是非常注重的,經過不斷改良演進,現在的攀樹技術,有多重保護裝置,加上嚴格遵守教練的指示,是非常安全的休閒活動。

要研究樹冠的祕密,就需要爬到四十公尺以上的樹冠層做研究及採集;圖片來源:台灣攀樹協會樹木對於世界,從有形到無形的影響力,卻是從土壤到天空,縱橫了千萬年,持續看顧它生根的土地。樹林在生態系扮演的集體作用,樹冠是樹木的主要光合作用區,對環境的重要功能主要也來自樹冠。科學家們一直有興趣研究樹冠,卻因為高度的限制,以致進行研究非常困難。但現在有繩索橋、梯子和高架的特殊設備,幫助科學家們探索樹冠的秘密。目前蘇俊郎除了教導攀樹技術外,有泰半的時間都在協助國內外學術單位做森林生態調查、採樣研究,雖然工作辛苦,卻樂在其中。

樹上的生態系是前所未知的處女地,也有人說那兒涵蓋全世界物種的一半以上。根據蘇老師去美國學習攀樹經驗,攀樹的訓練是以師徒制傳承,他跟著Tree Climbers International 攀樹學校創始人 Peter Jenkins 學習攀樹,修剪樹木及樹上工作等技術,三個月後取得專業攀樹的人執照。《爬野樹的人》這本書記載他的師父、師兄、師姐攀「野樹」的歷程,也逐漸揭開高聳樹冠層的神秘面紗。這些「樹人」來自四面八方,有植物學家、自然愛好者、攀岩好手,勇敢闖入美麗而危險的紅杉森林。

他也發現歐美的國家的生態研究者,非常積極地應用爬樹技術進行樹冠研究。蘇俊郎認為,樹上的謎題還需要相當多的時間進行研究,反觀台灣,從2003年引進攀樹技術至今,樹冠研究風氣至今還不是很普及。他認為,或許台灣對於樹冠層上的探索,以才剛開始而已,不過通常基礎科學的研究訓練,需要5年到10年,「如果能早3年開始資料收集,就可以多收到樹冠3年的秘密。」

只是樹冠研究的工作非常辛苦。他舉自己樹冠採集研究的經驗為例,每月要到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海拔森林,爬上距地面3、40公尺的樹冠層進行採集,需要很好的體力與毅力。尤其,山裡的氣候變換急遽,高山上的冬天經常是冰天雪地,看似地面上的微風輕吹,在樹冠上卻大幅搖晃,這些都是樹冠潛在的危險。

難道當初在學爬樹的時候都不會懼高嗎?蘇俊郎說,因為我們人類本來就怕高,不管任何一個人,爬樹的首要之務就是適應停留高空中的感覺,掌握繞著樹幹生長的樹枝的遠近關係,才能準確地跳在定點,有時候還會跳到脆弱的枝條上。尤其有在樹頂工作與丈量時,如果要有效率地完成工作,要更小心與精確。蘇俊郎說他自己第一次爬樹,爬沒多久,腳就開始不自主的發抖,甚至不自覺地無法動彈。但是經過幾個月的訓練,跨過心理障礙之後,在嚴格訓練三個月後,他通過考試取得證照,竟然成為他後半生的志業。當初蘇俊郎為什麼想要學專業爬樹,甚至願意遠赴美國亞特蘭大學習,其實只出自於好奇。當初找遍全台灣發現沒有相關的資訊,他心想如果沒有人做,自己能夠去做,就是具有開創性的工作。聽發現台灣竟然沒有人在從事這一行後,興起引進台灣的念頭,於是在自己和眾人都懷疑的情況下,遠赴美國學習爬樹。

黑熊如何在樹冠層上生活?蘇俊郎曾協助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小組上樹一窺黑熊的祕密生活;圖片來源:台灣攀樹協會一棵樹和人會有什麼記憶?人對於樹的特殊情感,往往來自我們或我們所愛的人親自種下的樹木,除了單純欣賞大樹雄偉高聳的枝幹美,此外被樹木環繞的生活區域,幽幽的樹香,些微沁涼的芬芳,會使人感到愉快。爬過那麼多樹,什麼最令人難忘呢?蘇俊郎分享道,在高處俯瞰溪谷徐風吹來,用心傾聽雨林中的各種律動,進而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儘管是同一棵樹,每次爬上的心情都不同,只要充滿好奇的心情,其實都非常地好玩,所以每次都是很難忘的經驗。

蘇俊郎發現,許多爬樹的小朋友,一爬上樹,會樹上觀察鳥類與附生植物,可以在樹上閒聊,在樹上的活動,寧願坐在樹上聊天2、3個小時,不肯下來。其實,蘇老師當初成立台灣攀樹協會,就是希望小朋友除了可以探索樹冠裡的自然奧秘,慢慢地學習對樹木與自然的關愛,運用不傷害樹木的繩索攀登技巧。這些小朋友們爬樹,感受到樹上的視野,感受不同的心情。小朋友對樹會有感覺,感受到樹的偉大,一種很健康的觀念,對小朋友的身心具有非常正面的意義。藉著讓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帶著學習與珍惜的心走入自然,去接近與認識樹木在山野裡的成長故事,我們才更能帶著情感,更自發的去愛惜大地,尊重大自然。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片上架】 一段溫暖人心的東京散步──《轉轉》

導演:三木聰
演員:小田切讓、三浦友和
出品:日本 / 2007
發行:昇龍

文 / 賴育瑩

 

 

 

「陪我散步就給你100萬!」若某天債主的委託人在對你一陣恐嚇後,竟邀請你陪他散步,還給你一筆錢清償債務,你會怎麼想?

所謂地球上沒有新鮮事,儘管人們可能相信獨立宣言隱藏一段藏寶訊息、會變形的機器人將是人類的救世主,或是有天老鼠也會煮法國菜;但是對於發生在我們身邊 的種種奇蹟,卻仍忍不住揉揉眼睛,懷疑這是否只是南柯一夢。入選2008年高雄電影節焦點影人系列的參展影片《轉轉》(転々/Adrift in Tokyo),改編自日本直木賞作家藤田宜永的同名小說,由日本導演三木聰執導,以一位落魄負債的大學生與一位剛結束討債工作的偵探大叔約定好的一段旅程 為故事主軸,展現出都市中少見的溫柔力量,和緩累積而成的日系公路電影。

電影開頭,就讀大學八年級的竹村文哉(小田切讓 飾)坐在東京都內的方塊小屋裡,此景讓人想到《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東京タワー 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裡的中川雅也,同是坐在自己唯一的地盤上,茫然的不知未來會如何;不同的是,中川雅也有個永遠支持他的母親與偶爾參與的父 親,而文哉從過去到未來彷彿都是空白的,被親生父母拋棄,跟養父母不親近,好不容易以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真愛,卻為了當火山孝子而落得苦戀不成,還欠了一 屁股的債。此時討債大叔福原愛一郎(三浦友和 飾)的登場,不啻給文哉一張人生的機會命運牌──要選擇繼續背著債務到處跑?或是陪著一位陌生人散步到東京,好擺脫債務?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想都令人感到詭 異的這段協議,但文哉卻接受了。

從吉祥寺到霞之關的路程,沒有大家對東京都印象中的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未經刻意規劃的商店街充滿在地的溫度,巷弄中的愛玉子冰店依舊保存令人懷念的檸檬 味、街上騎著單輪車的上班族、還有拿著肯德基爺爺雕像的工人都與漫步的兩人擦身而過。跟著福原往前走,一邊聽著他在老家如何散步、關於他太太的秘密、與其 他拉拉雜雜的碎念,文哉也漸漸回憶起他曾經以為是空白的過去──開心的事、尷尬的事、悲傷的事,就算是零碎的記憶,也讓文哉的情感開始有知覺,與福原的互 動上也越來越真誠,但他知道這趟旅程終究要走到終點。

《轉轉》的著作者藤田宜永早期代表作多為推理小說,因此在劇情的每個環節上的推進都有一定的掌握度,不同於歐美小說裡有著起承轉合分明的情節安排,《轉 轉》透過極為細膩與嚴謹的對話建立起紮實的情感,讓讀者深深沉浸於角色間和緩卻能量十足的互動中,待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已是熱淚盈眶。改編成電影劇本後, 故事依然承襲一貫的敘事方式,但與其他改編自文學的電影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轉轉》電影版找上日本近年來獨特的「脫力系」代表人物三木聰執導。

曾任舞台劇監製、綜藝節目製作的三木聰,將自己對日常生活中古怪、可笑、無趣的觀察編寫成獨特的語法,而這種獨特的闡述方式竟意外的大受歡迎,有別於堤幸 彦(Yukihiko Tsutsumi,《圈套》、《自虐之詩》)、中島哲也(Tetsuya Nakashima,《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宮藤官九郎(Kutowu Kankurowu,《舞妓哈哈哈》)等人利用誇張的肢體與類似漫才(註一)的對話創造笑點,讓電影像脫韁的野馬般充滿KUSO的驚喜,脫力系沒有超現實 的劇情設定,也沒有脫離現實的人物反應,電影的對白就像生活上那些平凡無奇的對話,聽起來好似有邏輯性,但又十分跳躍,讓人感到無奈又有點好笑,但卻不影 響故事的初衷,並維持日系電影以打動人內心最敏感的情緒為主的風格。而《轉轉》卻又不是完全的脫力系,當文字被轉化、精簡成為90分鐘的影像,原先清晰可 見的劇情骨架與人物性格頓時出現許多想像空間,因而三木聰必須拋開以往鮮明的脫力搞笑形像,暫時不預想其中將出現什麼樣的喜劇效果,灌注更多心力著墨角色 間的互動,如此反而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兩人的關係在這趟旅程中發生的轉變,藉而清楚看見:即使是散步,也可以溫柔的互相了解;即使要別離,未來生活還是乍見 一絲曙光。


註一:日本的一種站台喜劇,類似中國的對口相聲,通常由兩人組合演出,一人負責擔任較嚴肅的角色(ツッコミ),另一人則負責滑稽的角色(ボケ),兩人以一問一答方式,在對談中利用彼此間的誤會、雙關語和諧音字引發打鬧,借此娛樂觀眾。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節錄自 學生郵報電子報 第72期 2010.01.26


 

The inside scoop to everything about Lady Gaga

 

 

 

 

女神卡卡內幕報導

 
Top 10 Facts About Lady Gaga
1、Her family used "Gaga" as a nickname for her before she became the new Madonna. Her stage name is also a tribute to the song "Radio Ga Ga" by British rock band, Queen.
女神卡卡十大實情
1、在女神卡卡成為瑪丹娜接班人以前,她的家人就已經用「卡卡」來暱稱她了。她的藝名也是對英國皇后搖滾樂團的歌曲「Radio Ga Ga」致敬。
2、 She has never been in love. She is public about being "married to her art" and the fact that she "doesn't have time for dating." 2、她從來沒有談過戀愛。她公開表示自己已經「嫁給她的藝術」,而且指出她「沒有時間約會」的事實。  
3、She's one of twenty people in the world to have ever gained early admission to NYU's Tish School of the Arts. She dropped out of school at age 19 though, saying that "I thought I could teach myself about art better than the school could." 3、全世界只有廿個人得以提早進入紐約大學帝許藝術學院就讀,她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她卻在十九歲時輟學,她表示:「我認為我自學藝術可以比這所學校教得還好。」  
4、Lady Gaga often carries a purple teacup and saucer in public: "I drank tea with my mom, [so teacups] make me feel at home." 4、女神卡卡常常在公開場合帶著一個紫色茶杯和茶碟:「我和媽媽一起喝茶,所以茶杯讓我有家的感覺。」  
5、She worked with Christina Aguilera's vocal coach and attended the same high school (Manhattan's Convent of the Sacred Heart) as heiress Paris Hilton. 5、她和克莉絲汀的歌唱教練共事,而且還和希爾頓飯店繼承人巴莉絲希爾頓就讀同一所高中(曼哈頓的聖心女中)。  
6、She was discovered by recording artist Akon, who signed her to his label, Kon Live Distribution, in 2007 after hearing her performance. 6、女神卡卡被錄音師阿肯發掘,在聽過她的表演後,於二ΟΟ七年將她簽至阿肯自設品牌Kon Live Distribution旗下。  
7、Ethnically, she's Italian American and she has brown hair naturally. Her father is the owner of a Wi-Fi company in New York City. 7、在血統上,她是義大利裔的美國人,天生擁有一頭棕髮。她的父親是紐約市一家無線網路公司的老闆。  
8、She accidentally punched one of her backup dancers in the face during a stage performance and knocked the poor girl's teeth out. 8、她在一場舞台表演中,無意間打到一名伴舞者的臉,並且把這個可憐女孩的牙齒打斷了。  
9、Lady Gaga says that Versace is in everything she does, and considers Donatella Versace her fashion muse. 9、女神卡卡表示她所做的每件事都受到凡賽斯的影響,而且將凡賽斯掌門人視為她的流行靈感來源。  
10、Her tattoo on her left arm, done in a Japanese tattoo parlor, is a quote from Rainer Maria Rilke, Lady Gaga's favorite philosopher: "In the deepest hour of the night, confess to yourself that you would die if you were forbidden to write. And look deep into your heart where it spreads its roots, the answer, and ask yourself, must I write?" 10、女神卡卡左手臂上的刺青是在日本的一家刺青店所做,她刺上的是她最喜歡的哲學家里爾克的一段話:「在夜闌人靜時向自己坦白,承認如果被禁止寫作,你就會死。然後檢視自己之所以熱衷的原因來尋找答案,並且問自己『我必須寫作嗎』?」

 

jka9644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